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 CTA第三届甲状腺外科高峰论坛暨第五届腔镜甲状腺国际研讨会
2014 CTA第三届甲状腺外科高峰论坛暨第五届腔镜甲状腺国际研讨会

2014 CTA第三届甲状腺外科高峰论坛暨第五届腔镜甲状腺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4-06-13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

会议文集:2014 CTA第三届甲状腺外科高峰论坛暨第五届腔镜甲状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报道我科甲状腺癌根治术后双侧乳糜胸1例,进一步探讨双侧乳糜胸罕见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治疗。对其发病原因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诊断应综合分析患者的颈部手术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及气短症状,且进行性加重,气粗、脉快并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者不能平卧;床旁胸片或胸正、侧位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腔穿刺抽液胸水苏丹Ⅲ染色呈阳性;满足以上3点即可确诊。其治疗有保守治疗,胸腔穿刺及颈部手术及生长抑素等方面。总之,对于颈廓清术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后,应考虑到有无乳糜胸存在。治疗上应采用积极的保守疗法,多数学者认为手术处理疗效不理想,临床应慎用。通过本例患者得到的经验教训:术中应认真结扎切断的淋巴管,术后发生颈部淋巴瘘不要盲目的局部加压包扎。一旦确诊乳糜胸要积极治疗,避免伴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经胸乳入路内镜下行甲状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的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45例患者平均年龄35.6岁,均为女性,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50岁.全部患者在内镜下行甲状腺全切除或甲状腺近全切除.其中,20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25例行一侧全切除+对侧近全切除。所有病例均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1例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rn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7min。肿瘤最大直径1.6 cm,最小0.1cm,8例肿瘤突破包膜。平均0.58cm。18 ( 40%)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总数目为1-32个,平均8.38个,其中16例(35.6)淋巴结有癌转移。随访时间2-26个月,B超和ECT提示患侧甲状腺无残留腺体,局部无复发。rn 结论:完全腔镜下甲状腺全切除和近全切除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摘要:目的:总结利用3D腔镜行胸前入路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SET)的初步经验.rn 方法:本院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应用3D腔镜系统(美国VIKING公司)完成SET手术67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19~46岁,平均27.9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甲状腺腺瘤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52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9例,甲状腺腺叶切除6例,甲状腺腺叶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例,甲状腺(近)全切除加中央区清扫术33例,甲状腺全切除加中央区清扫和患侧颈侧区改良清扫2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病理资料等。rn 结果:全组均在3D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放或普通腔镜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07.1分钟,其中空间建立时间为11.3分钟,单侧腺叶切除为21.1分钟,单侧中央区清扫为22.7分钟,单侧颈侧区清扫为43.5分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1天,2例出现术后暂时性声音嘶哑,3例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无出血并发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中央区为7.2个,颈侧区为27.5个。rn 结论:3D腔镜技术能够还原手术野立体结构,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精细化解剖以及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的功能保护。
  • 摘要:本文就1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双侧乳糜胸并结合相关文献来探讨该并发症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由于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胸发生的几率较低,文献报道很少,关于其发生的机制并不十分明确,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其一、在胸导管高位结扎后,由于乳糜液外流不畅,纵隔段胸导管压力升高,外加胸导管本身管壁较薄,吸气时胸内呈负压,二者共同作用导致乳糜液从胸导管及其在胸腔内的淋巴管中外渗至胸腔。其二、清扫术后,胸导管术中未注意结扎或结扎不牢,线结脱落导致胸导管开放,乳糜液外漏,乳糜液经胸膜深入胸腔形成乳糜胸。本例患者颈部引流液数量不多,且外观不支持为乳糜液,在颈部流管拔出后胸腔引流液无增多的情况,由此判断出现双侧乳糜胸的原因更倾向于前者。而孙永亮等报道,乳糜胸的发生后者的可能性较大。通过对乳糜胸的诊断、预防措施及治疗(保守和手术)内容的阐述,在临床中要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术中操作仔细轻柔,术后注意护理观察,明确诊断指证,尽早发现病情,一旦考虑发生乳糜胸积极行相关治疗,从而争取治疗时机,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其生存率大约为85%~9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又为DTC的主要组织学类型,PTC起源于内胚层的滤泡细胞,能够分泌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素.然而与全身其他部位的神经内分泌癌相同,原发于甲状腺的神经内分泌癌则较为罕见,其主要组织类型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 MTC主要起源于神经脊上腮后体的滤泡旁细胞,能分泌降钙素及其他一些肽类激素。尽管两种肿瘤的胚胎学起源不尽相同,但事实上仍有一些罕见特例存在,一些MTC就同时伴随有滤泡细胞来源的肿瘤(如PTC)。本文报道1例甲状腺右叶为神经内分泌癌,而其左叶为微小乳头状癌的双叶双病变混合类型的病例。并对此类病例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目的:目前,针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应常规清扫患侧中央区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报告一组未行中央区预防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旨在探讨针对临床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央区观察的安全性.rn 方法:回顾分析在1991~2000年间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397例.其中172例初治乳头状癌患者未行中央区清扫。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复发情况中央区再手术的比例,以及中央区再手术的危险因素。rn 结果:全部172例患者中位随访期96.4月(34-204月),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86%。中央区复发和再手术的比例分别为3%(5/172)和4%(7/172),单因素分析表明腺体外侵犯是导致中央区再手术的危险因素。rn 结论:针对无临床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央区观察是安全的,尤其是对于无腺外侵犯的病例。
  • 摘要:Castleman病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疾病,CD可发于任何年龄,但大多数为10-45岁,无种族差异及性别差异。透明血管型常见于30岁以下,多为局限性,临床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局部的压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浆细胞型发病稍晚,多见于50-60岁,常有多部位的淋巴结受累,全身症状重,可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肝脾肿大等。Castleman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尤其是人疱疹病毒8(HHV8),免疫缺陷以及免疫调节异常与本病的发生也有相关性,还有作者认为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IL-6可能参与CD的发病过程。CD病理上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缺乏特异性,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该病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某些疾病之间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对于LCD的治疗应以手术切除,缓解压迫症状为主,完整切除通常能达到治愈效果,远期转移和复发率较低,多数患者可长期存活;对于无法切除或不能完全切除的LCD,应联合应用放疗及化疗。
  • 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IHH4细胞株是否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及其类似物是否能够激活MAPK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对IHH4细胞进行作用。rn 材料与方法:使用IHH4细胞株作为实验对象,通过MTT法测定不同的胰岛素对IHH4细胞是否存在促增殖作用。收集细胞提取总蛋白,BCA法检测蛋白质含量,使用Western blot检测IR,IGF-1R,ERK12,pERK12,AKT,pAKT,以总ERK12及总AKT为内参照,进行条带灰度值分析。rn 结果:IHH4细胞株同时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与胰岛素受体的表达,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略高于胰岛素受体。普通胰岛素、赖脯胰岛素、地特胰岛素、门冬胰岛素与未处理组相比,对IHH4细胞株并无明显增殖活性作用,而甘精胰岛素对IHH4增殖活性作用略有增强。在不同的浓度刺激下未处理组,胰岛素类似物组及普通胰岛素组中的磷酸化蛋白pERK 1/2蛋白与pAKT蛋白含量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推断胰岛素类似物并不能激活MAPK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rn 结论:IHH4细胞株表达胰岛素受体及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普通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并不能通过与上述受体结合激活MAPK与IP3K-AKT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对IHH4细胞株起到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TSH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原发灶及其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TSHR的表达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及与不同临床参数的关系,初步探讨TSHR在PTC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潜在意义.rn 方法:选择199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治疗的PTC患者45例的原发灶及其转移淋巴结石蜡包埋标本,记录病例的临床参数,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病理分期、原发灶侵袭性、是否复发及随访情况.结果判断以光镜下染色强度评分、阳性细胞百分数评分,以及半定量积分(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评分乘积)为评价指标。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K-W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阳性率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TSHR在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细胞质中。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TSH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68.9%。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TSHR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数评分、阳性强度评分、半定量积分中位数分别为3±1.05,2±0.96,6±4.51和2±1.25,2±0.91,4±4.08,原发灶TSHR表达三个参数均高于转移淋巴结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灶中TSHR表达与各临床参数无相关关系;淋巴结中TSHR半定量积分在T1-2组和T3-4组、Nla组和Nlb组中中位数分别为2±3.09和4±2.14, 6.0±3.2和3.0±2.2,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24,-0.37, p值分别为0.04,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中TSHR半定量积分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中中位数分别为4.0±1.81和2.0±3.13, p=0.05,差异临界具有统计学差异;淋巴结中TSHR强阳性表达与T分期和原发灶侵袭性有关,P值分别为0.03和0.02,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31和0.34,呈显著相关。多因素结果表明:原发灶侵袭性是影响淋巴结中TSHR的强阳性表达的独立因素,p=0.03。rn 结论:1.TSHR在甲状腺癌细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膜、细胞质中。2.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TSH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9%和68.9%。原发灶TSHR的阳性细胞百分数评分、阳性强度评分、半定量积分、阳性率、强阳性率均高于转移淋巴结。3.T1-2组转移淋巴结TSHR表达低于T3-4组、非侵袭组低于侵袭组,说明原发灶侵袭性越强,相应转移淋巴结的TSHR表达越低。高N分期组(Nlb组)的颈淋巴结TSHR表达水平低于低N分期组(Nla组)。
  • 摘要:笔者通过对颈部转移淋巴结FNA抽吸物洗脱液行Tg浓度的测定,ROC曲线最佳工作点对比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推荐应用FNA-Tg/血清Tg>1辅助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掌握FNA细胞学检查结合特异性蛋白分子诊断,可有效实现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精准微创化诊断,与国际接轨。随着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特点的变化,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的增加,以及影像、肌电科学和能量平台的快速发展,甲状腺手术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出现众多新技术。以往单一诊治模式,无法适应甲状腺癌新时代流行病学特点。良、恶性鉴别困难和序贯治疗不规范等现状,要求理念更新、关键技术规范培训、多学科协作,以提高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高钙危象(PHHC)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8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PHH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双侧探查术5例,特定甲状旁腺切除术11例,甲状旁腺癌根治术3例.术后病理提示甲状旁腺腺瘤14例(73.7%),甲状旁腺增生1例(5.3%),甲状旁腺癌4例(21%)。术后死亡4例。随访患者13例,手术成功率92.3%(12/13)。结论:早期的定性定位诊断,快速的术前准备,及时的急诊手术治疗是治愈PHHC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炭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鉴别和保护甲状旁腺的作用,证实纳米炭技术在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是有效的.rn 研究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n 对象与方法:72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病患,采用随机化方法将其平均分成传统手术组及纳米炭技术辅助组.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次要指标为甲状旁腺血供破坏的发生以及随之发生甲状腺旁腺功能障碍。rn 结果:每组各有36例诊断为甲状腺癌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术后症状性低钙血症的患者发生率于传统手术组及纳米炭技术辅助组分别为27.28%及8.33%(P=0.032);纳米炭技术辅助组中,5.56%发生了麻木,而传统手术组的发生率为22.22% (P=0.041)。术中可能受到影响的甲状旁腺,两组分别为144颗,而短暂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2.08%及7.64% (P=0.047),主要损伤原因可能是血供破坏,自体移植及血肿压迫,分别占0.69%及4.86%(P=0.031) 0.69%及2.78%(P=0.176),0.69%及1.38%(P=0.562)。rn 结论:这项研究表明,纳米炭技术辅助甲状腺癌手术对甲状旁腺的保护是有效,简单,而且安全的。这项技术可以在甲状腺手术中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旁腺腺瘤(parathyroid adenoma,PTA)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3年间本院收治的10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手术.结果:全部病例均行病变腺体摘除,其中7例行单侧颈部探查,3例行双侧颈部探查,术后10例患者均存在短暂性低钙血症,经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5个月-4年,1例复发,再次术后无复发.结论:结合临床表现、血钙、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多普勒彩超、CT检查、99mTc-MIBI扫描能较准确地诊断PTA,手术切除是PTA的主要治疗手段.
  • 摘要: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自2012年8月开始,对本科室所行的再次甲状腺手术病人进行随初分组,病案号尾号为奇数患者术中采用神经监测技术,纳入IONM组;病案号尾号为偶数患者不使用神经监测技术,纳入对照组。连续搜集病例资料至2014年3月。共搜集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52例,进行合理实验。本研究中,IONM组RLNP发生率16%高于对照组6.45%,但是仔细分析导致神经麻痹的原因,排除肿瘤侵犯因素,由于医源性因素导致的RLNP,IONM组为0,低于对照组3.22%。虽然本研究的病例数较少,尚无法得出确切有意义结论,但在复杂甲状腺手术中,特别是再次甲状腺手术中,使用神经监测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准确预知术后患者声带功能,给手术医生带来更多自信。同时,对于术中神经完好保留,但术后却出现声嘶的患者,IONM能在术中尽早发现喉返神经的损伤,准确定位神经损伤点,分析损伤原因,尽早解除因缝线结扎所带来的神经永久性损伤。
  •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rn 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头颈外科2009年-2014年4月间初治的124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资料,对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1244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为首次手术患者,其中男性243人,女性1001人,男女比例为1:4.01,年龄区间为15-76岁,平均年龄为41.5岁,肿瘤数目为1-3灶,单灶性1034例,多灶性210例,肿瘤直径>5mm者1033例,≤5mm者211例,肿瘤浸润被膜及腺体外组织者257例。术前彩超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肿大者51例。rn 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4.7%,≤4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0.5%,>4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001例女性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2.1 %,243例男性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5.2%。rn 结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为多灶性及是否外侵有关。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需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前影响学检查对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判断敏感度低,不足以对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范围进行指导。
  •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T1/T2期cN0 HT并存PTC患者中央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高危因素进行探讨,从而为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398例T1/T2期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同期行中央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组(病例组)及乳头状癌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术前甲功、肿瘤大小分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总个数及转移阳性个数等临床病理特点。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HT并存PTC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肿瘤位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rn 结果:398例患者中有98例(24.6%)并存桥本病。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有以下特点:女性比例更高,术前TSH, TG-Ab及TPO-Ab值更高,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患者平均年龄小,肿瘤直径小,T1期患者所占比例多,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相近(40.8%vs.41.3%),但病例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4.9vs2.9,P<0.01),而转移淋巴结个数在两组间没有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与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1);女性、年龄<45岁、多灶及肿瘤位于腺叶中下极也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T1/T2期cN0桥本病并存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总数较多,但转移淋巴结个数与单纯乳头状癌患者相比并无差异。建议对肿瘤直径>1 cm、年龄<45岁及多灶癌患者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 摘要:目的:PTC表达TSH受体,尽管有研究表明存在其他促进甲状腺癌生长的因素,但是TSH仍被视为刺激甲状腺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PTC的TSH水平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并且随着TSH水平越高,在甲状腺结节中PTC所占比例越高.本文通过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探讨TSH能否在诸多甲状腺良性结节中将PTC区别出来,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rn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1506例因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以术后常规病理作为区别PTC及良性甲状腺结节的黄金标准。rn 结果:1506例患者中63.1% (951例)常规病理证实为PTC,36.9% (555例)为良性甲状腺结节。总体血清TSH浓度为1.72±1.61 mU/L,555例PTC组患者为2.03±2.00mU/L. 951例良性结节组患者为1.54±1.31 mU/L,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血清TSH水平的增高,甲状腺结节中PTC的比例增加。当TSH在1.3mIU/L时,其诊断PTC的敏感度为63.6%,特异度为54.6%。rn 结论:术前血清TSH升高是预测PTC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血清TSH对PTC的诊断价值较低,仍需结合其他检查。
  • 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分型,甲状腺癌的发病增加也以PTC为主,PTC的早期淋巴转移率为50%~80%.除Ⅵ区外,颈侧区转移亦为常见转移位置.若确定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普遍认可的清扫范围为Ⅱ区~Ⅴb区.而在未能确定颈侧区的转移情况时,亦可根据病灶情况行颈侧区选择性清扫,Ⅱ区清扫难度较其他区域更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较高,本研究试图寻找病例临床特征与颈侧Ⅱ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确定淋巴结清扫时是否包含Ⅱ区。rn 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3月诊断为甲状腺单叶乳头状癌且伴单侧颈侧区转移的8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腺体上极受累与否、癌灶包膜是否完整、癌灶外侵与否的情况与颈Ⅱ区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rn 结果: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Ⅱ区51.8%(43/83) , Ⅲ区78.3% (65/83)、Ⅳ区71.7% (59/83)、Ⅴ区4.8% (4/56)、Ⅵ区74.7% (62/83 )。患者性别、年龄、是否为微小癌,包膜是否完整,外侵与否均与Ⅱ区淋巴结无统计学相关性,腺体上极受累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当腺体上极受累时,若决定行选择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则清扫范围应包含Ⅱ区。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通过分析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病症,采用分块切除法治疗该患者。全部胸骨后甲状腺肿均成功切除,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本组患者先行阻断视野下易暴露的甲状腺血供,然后采用分块切除法先将视野中的部分甲状腺切除,人为地缩小了甲状腺体积,改善了手术操作空间,使坠入胸骨后的甲状腺能够顺利自胸骨后提出,不仅使困难的甲状腺手术简易化,减少了因操作不便、视野不清所至的副损伤,避免了因过度牵拉造成的气管扭曲,而且不同程度地避免了手术切口的盲目扩大,有利于颈部美容和术后病情恢复。
  • 摘要: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稳步增长.由滤泡上皮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按照病理分型可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FTC)和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其中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约占80%。随着对甲状腺癌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认识逐渐加深,可以更好地理解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并作为甲状腺癌细胞学和病理诊断的辅助工具开始转化为临床实践。甲状腺癌术后复发风险的评估预测和复发转移的甲状腺癌的治疗,需要从基因水平来认识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以期发现甲状腺癌的基因诊断标记物及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获得特异的诊断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目前研究发现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基因事件有BRAE突变、RET/PTC重排、RAS突变、PAXB-PPAR Y重排、PI3K/AKT信号突变、TP53点突变等。本文从几个主要基因为切入点重点阐述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诊断与治疗.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PTL患者的临床资料.78.1% (25/32)为女性,发病中位年龄61.8岁.93.8% (30/32)表现为短期内颈前区快速增大肿物.22例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或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滴度明显升高.rn 结果:9例行细针穿刺检查,3例(33.3%)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全组行根治性切除术20例,姑息性切除术5例,肿物活检术4例。16例接受化疗,5例接受放疗,8例接受综合治疗。临床分期方面,ⅠE期8例(25% ),ⅡE期23例(71.9% ),ⅢE期1例(3.1%)。术后病理类型方面,DLBCL 19例(总计22例),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 10例。随访至2014年6月,25例存活(时间<1年->5年)。rn 结论:对于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短期内甲状腺迅速增大的老年女性,应警惕发生PTL的可能。细针穿刺、针芯活检及手术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除IE期MALT患者可采用手术或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外,均应采取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 PTMC治疗中的价值。rn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55例cN0 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55例cN0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性和包膜侵犯的关系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其中127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转移和复发的情况。rn 结果:cN0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6.45% (41/155)。cN0 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病变和包膜侵犯均无相关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1%(9/155 ),2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6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1例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5-72个月,仅1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患者同侧颈侧方发生淋巴结转移。rn 结论:cN0 PTMC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滤泡癌进行了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分化型甲状腺癌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故放化疗不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措施。本例患者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给予口服优甲乐治疗,并行放射性131I (RAI)治疗。随访健在。因此,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实施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结合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综合治疗,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摘要: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已发现许多基因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有关,基因诊断及相关治疗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重点从BRAF基因、p53基因、ras基因、ret基因、Bcl-2基因家族、erbB2基因、p27基因、Maspin基因、p16基因、PAXB-PPARγ融合基因等相关基因对甲状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
  • 摘要: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的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大多有手术治疗、RAI治疗史,外科处理难度较大,常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前应仔细检查评估,行影像学(CT;MRI、血管造影)和内镜检查,对于有食管侵犯的病例,要做好皮瓣修复的准备,对于有RLN侵犯的病例,可行神经修复,晚期DTC的扩大切除多为救援性手术,可为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并简要介绍了难治性甲状腺癌同位素治疗靶向药物治疗。
  • 摘要:本文对腔镜甲状腺手术史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史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其手术方式有经腋窝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经胸前径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腺叶切除及经胸前径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旁腺全切+自体移植。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具有突破了人手、人眼、人力及微创的极限的优势,但费用高,游离皮瓣,建立隧道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并对腋胸径入路及胸前径入路体会作了简要阐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胸乳入路甲状腺手术术前手术室准备工作。“人”字体位,双手内置,输液加延长管至于头端。第一助手(扶镜者)坐病人右侧、术者立于病人二腿之间。第二助手(拉钩者)坐病人右或左侧。颈部体位同普通甲状腺手术体位,不宜过伸;有出血时头高脚低位。采用特制注射器、特制分离棒(器)、特制可弯分离棒、特制拉钩。腔镜下的分离钳(普通最好加直角)、归位持针钳、剪刀(可以用超声刀代替)各1把,清洁袋1只。并对普通手术器械作了简单概述,同时术前不必导尿,手术时间3小时以上结束时一次性导尿,术中输液不宜过快。
  • 摘要:外料引流是将创口或体腔中聚集的液体(如血液、脓液、分泌物等)通过导流装孟导流于体外的措施。其目的是排除脓肿或其它化脓性病变的脓液或坏死组织预防血液、渗出液或消化液在体腔内蓄积,预防继发感染、组织损害,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解除胆道、消化道的梗阻症状。并介绍了外科引流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阐述了甲状腺手术的引流、乳房疾病手术的引流、胃肠手术的引流、胆道手术的引流的注意事项。同时,对高负压引流的原理及临床优势进行了简要介绍。
  • 摘要:Fine-needle aspiration of the thyroid. 1.the search for a needlein a haystack. 2.FNA is the first line test method, but not the gold standard method in detection the thyroid lesions. Indications for Thyroid FNA. Definite thyroid nodule on palpation or ultrasound. 1.Larger than 1.0-1.5 cm.(ATA criterion). 2.TSH normal or high. 3.If TSH low, do thyroid scan.Do FNA if nodule is not hot.4.SRU criteria: punctate Ca+2 1.0 cm., solid or coarse Ca+2 1.5 cm., complex 2.0 cm., cyst no FNA。
  • 摘要:通过临床研究,纳米碳在甲状腺外科手术中有肯定的应用价值,尤其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纳米碳在甲状腺手术中最初的目的,即用于“负显影”甲状旁腺的临床价值也获得了初步的肯定。同时,纳米碳在高分化甲状腺癌的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进来获得了更多的重视与开发。越来越多的单中心研究结果虽然显示了不同的,富有临床价值的证据。但始终难于获得业内的广泛认同与推广应用。究其原因认为是我国临床研究的模式没有更新观念的结果。即单中心临床研究模式必须及时向多中心临床研究模式转变;必须在更高与更大或更广的平台来启动更大规模的科学临床研究的结果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断与传统手术治疗。与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比较,内镜甲状腺手术视野清晰,超声刀止血效果确切,出血少,更容易观察细微结构。但内镜甲状腺癌手术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类型、生物学特点,有无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合理选择病例。内镜甲状腺癌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一过性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损伤。同时,由于胸骨柄及锁骨的遮挡,内镜下清扫存在盲区。因此,术前应该利用CT和B超等手段严格评估有无上纵隔及锁骨后淋巴结肿大,若有肿大,应该选择传统手术予以清扫。
  • 摘要:2000年Miccoli等将腔镜外科技术开始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近年来,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技术得到迅速提高和应用.腔镜甲状腺手术分类比较多,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腔镜辅助甲状腺切除术和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totally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TET)二大类;再根据入路不同,冠名相应的手术名称,本文涉及的是经胸前入路(胸乳、全乳晕)的TE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并发症的防治,作者结合文献,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参加各类会议的所见所闻,做一概述.
  • 摘要:概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内镜器械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甲状腺切除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ET)越来越得到普及.由于完全内镜甲状腺手术(TET)具有颈部无疤痕,切口比较隐蔽,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容易被患者接受而得以广泛普及与发展.TET作为甲状腺手术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预后良好的微小乳头状癌,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 摘要:甲状腺手术时,由于手术需要无菌巾包裹头部,当手术结束后手术室和病房的护士都会很关注身体受压部位的情况,但往往忽略了手术后对眼部的观察.回顾本院2013年8月-2013年10月45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无眼部并发症发生,并对护理体会作了概述。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甲状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作了简单的概述。术后患者2天拔除颈部引流,5天出院,术后无声音改变。该患初次发现甲状腺肿物为入院前2年的健康体检,因体检报告遗失故资料不详,入院前体格检查于左侧甲状腺区上极似可触及约2.0×2.0cm大小肿物,颈部超声检查提示左侧甲状腺叶中上部低回声、边界欠清肿物,肿物内缘靠近气管,肿瘤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仅边缘见点状血流信号。患者自述肿物较之前略增大,结合病史及各项辅助检查考虑不除外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或恶性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侧甲状腺中上部内侧,横跨左侧喉返神经入喉点,但与神经无明显粘连。术中快速病理回报脉管瘤,术后病理HE染色及免疫组化回报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术后均无声音改变。本例血管瘤术前诊断高度怀疑滤泡性肿瘤或恶性肿瘤,且肿瘤明显靠近气管,不除外压迫或侵及左侧喉返神经,但患者术前无任何声音改变,是其诊断疑点。
  • 摘要:原发性甲状腺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SCCT)罕见,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其恶性程度高,发展快,预后差.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难以积累足够数量的病例来进行统计分析指导该病的诊治.本文报道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1例伴肱骨转移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旨在分析该病的临床诊断特点与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腔镜下清扫颈部Ⅱ~Ⅳ区淋巴结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经胸乳入路内镜下行Ⅱ、Ⅲ和Ⅳ区淋巴结清扫的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该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平均年龄31.2岁,均为女性,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47岁.全部患者在内镜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患侧Ⅱ, Ⅲ, Ⅳ区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3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3例行一侧全切除+对侧近全切除。rn 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43min。肿瘤最大直径2.5cm,最小0.5cm,平均1.6 cm,其中4例肿瘤突破甲状腺包膜。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Ⅱ,Ⅲ和Ⅳ区淋巴结清扫总数目为5-42个,平均21.8个,其中9例(75%)淋巴结有癌转移。Ⅱ区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14个,平均6.7个,其中Ⅱ区淋巴结有癌转移5例(41.6%)。随访时间2-26个月,B超和ECT提示患侧甲状腺无残留腺体,局部无复发。rn 结论:完全腔镜下清扫颈部Ⅱ-Ⅳ区淋巴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的一种选择。
  • 摘要:目的:研究低充气压辅助丝线悬吊行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rn 方法:切开口腔前庭粘膜后,钝性分开正中颈阔肌下通道,缝第一条丝线于领下皮肤与颈部皮肤的交界处,悬吊起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置入观察孔Trocar。充气,二氧化碳压力为4mmHg。进镜观察,直视下穿入主辅操作孔Trocar。然后,在正中线皮肤上缝第二、三条悬吊丝线,用超声刀扩大空间。切开颈白线,在颈外侧经皮缝第四、五条悬吊丝线至舌骨下肌下,牵开双侧舌骨下肌。随后,在需要显露的位置提起该处丝线,其余丝线放松,用超声刀切断血管切除肿物及大部分腺体,完成整个手术过程。rn 结果及讨论:20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出血量无明显增加,无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低充气压力可以缩小皮下及纵隔气肿的范围,降低气肿的程度,减轻二氧化碳吸收的并发症。多点丝线悬吊仅短时间留下针孔,不遗留疤痕。多点悬吊可以在需要显露的部位灵活使用,有效帮助术野显露。另外,低气压下局部悬吊较高气压下局部悬吊容易实现。rn 结论:低充气压辅助丝线悬吊的经口腔前庭腔镜甲状腺手术降低了充气并发症,手术野显露满意,安全可行。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对桥本脑病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症状作了简要分析。阐述了HE(桥本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发展与甲状腺功能水平无关,抗甲状腺抗体也不是导致脑病的直接原因。HE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HE患者脑部CT和MRI可以完全正常,也可出现多样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所以桥本脑病是可以继发于甲亢,且对激素敏感,早期应用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上患者出现卒中样发作、痴呆及精神症状、痫性发作等症状,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时,应考虑有HE的可能性。
  • 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135例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出血、甲状腺危象、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甲状旁腺的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作了简要概述。通过术前充分准备以及术后及时发现和护理,135例患者发生喉返神经损伤2例,(分别为甲状腺癌根治术和甲亢患者),术后出血1例,手足抽搐1例。除1例单侧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随访半年声音恢复外,其余经对症处理后均康复出院。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阐述了复杂甲状腺手术的手术方法、结果、术前准备及手术配合等内容。喉返神经损伤甲状腺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应用神经监护仪是目前保护喉返神经避免损伤的最佳方法。由于颈部解剖精细、复杂,与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且手术区域狭小,本组病人淋巴结均有转移且部分病人粘连严重,因此手术具有相当难度。因此要求巡回护士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保证其正常使用;洗手护士了解手术步骤和医生的习惯,正确传递手术器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摆放体位时,应考虑患者的体型情况,肩部垫起的高度应因人而宜,避免过度后仰,造成患者术后头颈部疼痛。甲状腺手术是Ⅰ类手术,应严格无菌操作,控制手术间内人数;手术开始前尽量将所有物品准备齐全,减少进出及开关前后门的次数,避免感染。
  •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探讨Bag-1与Bcl-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rn 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及癌旁配对正常甲状腺组织120例,年龄27-81岁,中位年龄43.6岁,用免疫组化研究Bag-1与Bcl-2蛋白表达情祝,并分析二者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rn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Bag-1与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2.5%(87/120)及81.7%(98/120 ),均高于其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p<0.05);Bag-1与Bcl-2蛋白表达均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年龄及TNM分期无关;87例Bag-1蛋白表达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75例Bcl-2蛋白表达亦阳性,二者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rn 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ag-1与Bcl-2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密切相关,其在甲状腺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通过对文献分析、临床分析显示及国内有关学者对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时机的探讨,笔者认为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最佳手术时机需要医患双方共同争取,外科医生应及时结合术中冰冻病理查看患者初次手术常规病理,尽早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手术,以弥补切除范围不足造成的影响,尤其针对由于取材问题导致的术中冰冻病理回报不确切或无法提供术中冰冻病理的基层医院。总之,再次手术的时机和方式选择应综合考虑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首次手术方式、首次手术时癌组织切除是否完全、患者的全身状况及要求。
  • 摘要:通过对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手术治疗是治愈甲状腺微小癌的唯一最好方式.并主要从手术切除单侧腺叶、手术切除单侧腺叶加峡部、手术全切或手术次全切、手术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预防性清扫术后L-T4抑制治疗等方面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
  • 摘要:目的:分析了华西医院从2008年至今的33例DSV病例,探讨DSV的临床病理特征.rn 方法:分析了华西医院从2008年至今的33例DSV病例,探讨DSV的临床病理特征.rn 结果:所有33名患者中,术前穿刺活检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22人(22/33,66.7% ),另有3人经颈部淋巴结切除活检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3/33,9%);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为32名(97%),且术后均常规接受了131碘治疗;仅有1名患者(3%)选择接受术前的P53基因治疗;患者年龄为9岁至46岁,平均年龄22岁,其中男性12人,女性21人;过半数患者因颈部肿大的淋巴结为首发症状而就诊(19/33,57.8%),1名患者因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而就诊;多数患者经病理确诊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22/33,66.7%),另有3名患者(3/33,9%)病理虽未确诊为桥本氏甲状腺,但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为阳性;有10名患者(10/33,30.3%)均在术后5年内因肿瘤复发接受了二次手术,其中2人(2/33,6%,2/10)接受了三次手术,另有1人(1/33,3%)接受了外放疗治疗;有肺部转移的患者5名(15.1%)且年龄均小于24岁,有骨转移和肺部转移的患者1名,为年龄最大者(46岁);多数患者的原发病灶累及了甲状腺双侧叶(28/33,84.8%);原发肿瘤的直径从2.5cm-6.5cm不等(平均4.2cm);所有患者的原发病灶均有甲状腺外的浸润,其中累及被膜的微浸润为25例(75.8% ),有8例为甲状腺腺体外侵犯(24.2% );32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有中央区或颈侧区的淋巴结转移,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为颈部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rn 结论: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有明确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且有相对较高的复发率。因此,临床医师对此类患者因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来降低肿瘤的复发。
  • 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术中直视下对甲状旁腺进行显露和定位,对甲状旁腺的血供进行显露和保护,探讨甲状腺术中显露和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的可行性和避免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有效性.rn 方法:在甲状腺术中进行甲状旁腺显露和保护的研究。对象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连续收治的259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121例、腺瘤54例、高分化甲状腺癌72例、桥本甲状腺炎11例及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根据原发病的不同,手术方式从侧叶次全切除至甲状腺全切除+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rn 结果:259例甲状腺手术中有12例未找到确切的甲状旁腺。术中显露上甲状旁腺242枚,下甲状旁腺共显露426枚。甲状腺全切除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时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手术方式。发生低钙血症的患者术中原位保护甲状旁腺数均<2枚,或移植甲状旁腺数>2枚。rn 结论:甲状腺术中直视下显露和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具有可行性,并可有效避免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上甲状旁腺位置相对恒定,下甲状旁腺位置变异较大,甲状旁腺血供来源与其位置有密切关系。预防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必须做到熟悉甲状旁腺的解剖,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原位保护甲状旁腺及其血供,同时正确地判断甲状旁腺的活力并及时地自体移植。
  • 摘要:64岁男患者,因感觉双下肢无力伴双膝关节疼痛半个月于2005年7月2日第一次入院,既往有肾功能衰竭病史,入院检查:PTH: >2500pg/ml(11-67pg/ml),Ca:4.53mmol/L (2.0-2.6mmol/L),P:1.48mmol/L(0.8-1.6mmol/L);甲功正常.颈部彩超提示:甲状腺双叶囊肿,甲状腺右叶后侧见13×10mm低回声,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血流信号不明显。遂局麻下行右侧上位甲状旁腺腺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约3.0cmx3.5cm,与右侧颈总动脉紧密粘连,完整切除肿物,术中快速病理回报为右侧甲状旁腺恶性肿瘤,术后慢病理为右侧甲状旁腺癌。术后三天血钙恢复正常,PTH值仍偏高。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的适应症的选择及甲状旁腺损伤的预防.rn 方法:回顾性探讨本科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次手术甲状腺癌1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尤其是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1160例患者,女性918例,男性242例,男女比例1∶3.79,平均年龄43.24±9.78岁.患者甲状腺癌全切423例,近全切除406例,甲状腺腺叶切除加对侧次全切除术228例,甲状腺腺叶切除91例,因术中甲状腺癌诊断未明确而行腺体的大部切除12例。全切(21.5%)和近全切除(16.7%)低钙血症发生率高于甲状腺腺叶切除和甲状腺腺叶加次全切除术,且全切发生率高于近全切除(P<0.05 )。rn 结论:(1)有选择行甲状腺全切能够有效的提高甲状腺癌癌灶的彻底切除,避免双叶甲状腺癌的漏诊和提高意外癌的发现率。(2)全切和近全切除术暂时性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积极处理,永久性发生率较低,手术安全可行。(3)对于合并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例,虽然临床医生感觉旁腺保护难度加大,经过恰当的甲状旁腺解剖保护,没有明显增加低钙血症的发生率。(4)甲状旁腺保护的经验有全切甲状腺时首先阻断甲状腺血液循环系统,减少出血发生,保持手术视野清晰;上位甲状旁腺的梯次解剖保护(即上极首先离断上动脉前肢,牵起上极,并保护甲状腺上动脉后支,仔细分离保护上位旁腺,又称“脱帽法”);下位甲状旁腺尽量做到保留旁腺血运的原位保护,且甲状旁腺旁腺周围尽量应用锐性分离,血管应用较细丝线结扎,超声刀、电刀旁腺周围操作时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超声刀使用后不要立即用功能刀头接触甲状旁腺;原位保护的甲状旁腺手术结束时要仔细观察血运情况,必要时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切除的甲状腺或中央区标本要仔细检查,发现可疑甲状旁腺组织,取微量组织(1×2mm)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后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有条件单位行术中甲状旁腺素监测,如发现甲状旁腺素低于正常,要再次确定保留旁腺血运情况及仔细检查切除组织标本,尽量避免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L-T4进行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功能维护的个体化实施方案.rn 方法:前瞻性对2013年6月-2014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年龄大于70岁、有冠心病患者不计入研究.手术方式:单侧良性疾病患者行侧叶+峡部切除;双侧良性病变患者行甲状腺近全切除或全切除;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及中央组或联合颈侧区区域性或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并进行合理研究。rn 结果:符合进入研究的患者412例,女性362例,男性50例。其中侧叶+峡部切除42例,近全切除及全切除102例,甲状腺癌268例。4W时:侧叶及峡部切除组36例达标(85.7%),6例(14.2%)需增加12.5 μg/d:近全切除及全切除组83例达标(81.3%),10例(9.8%)需增加12.5 μg/d,9例(8.8%)需增加25 μg/d;乳头状癌组210例达标(78.4%),35例(13.1%)需增加12.5μg/d,23例(8.5%)增加25 μg/d。16W时,侧叶及峡部切除组40例达标(95.2% ),4.8%减少12.5 μg/d;近全切除及全切除组:95例达标(93.1%),4例(3.9%)需减少12.5μg/d,3例(3%)需增加12.5μg/d;乳头状癌组252例(94%)达标,3%需增加12.5μg/d,3%需减少12.5μg/d。增加药物的患者75%为男性患者。各组患者服药前后的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4w, 16w时的达标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头状癌组16w的达标率显著高于4w(94% vs 78.4%.P<0.05)。rn 结论:甲状腺术后甲状腺功能的维护应考虑甲状腺切除的范围及目标TSH,笔者总结的方法实施个体化的甲状腺功能维护可获得较高的治疗达标率,且患者对L-T4耐受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术后乳糜漏发生的原因及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rn 方法:199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共手术治疗甲状腺癌患者1832例,其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entral Neck Dissection,CHD)1460例,颈廓清手术(Lateral Neck Dissection,LND)372例.对出现乳糜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rn 结果:共27例出现乳糜漏(1.5%),其中CND组16例(1.1%),LND组11例(3%)。均经饮食控制,持续负压吸引和局部加压包扎等保守方法治愈。rn 结论: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损失胸导管及其分支,是预防乳糜漏的关键。术后及时发现乳糜漏并采用正确的保守治疗方法,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 摘要:的:探讨甲状腺蒂的分型和不同蒂的处理方式与评估甲状腺全切除彻底性的临床意义.rn 方法:由一治疗组统一完成手术,手术范式:甲状腺全切除(双侧叶+峡部+椎体叶(至舌骨);常规行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上至舌骨平面、下界至胸腺、无名动脉,外界至颈总动脉内侧缘,后界至椎前筋膜,内侧界至气管食管侧壁(右侧清除喉返神经后淋巴结)。手术器械:电刀+超声刀。术中原位显露和保护双侧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对不呢保护的下甲状旁腺进行自体胸锁乳突肌内移植。测量甲状腺蒂,分型后随机选用超声刀和传统器械(止血钳钳夹甲状腺蒂及蒂血管→切断→0号丝线结扎)进行甲状腺蒂的处理。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且中央组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进入数据统计和研究。术后给与预防性静脉补钙治疗预防低钙血症发生(10%葡萄糖酸钙30m1+5% GS 250ml,ivgtt,bid),术后给予TSH抑制治疗(L-T4 75-100 μg/d)。术后1月检测甲状腺功能,TG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TG<0.10ng/ml时认为甲状腺切除彻底。统计符合进入研究的例数,根据蒂的分型和不同处理,探讨甲状腺蒂的分型及不同处理对CNO患者甲状腺全切除彻底性的意义。统计喉返神经损伤率。rn 结果:450例患者中CNO患者300例(66%),长蒂型172例(57.3% ),短蒂型128例(42.7%),超声刀处理126例,其中长蒂型70例(69例TG<0.10ng/ml),短蒂型56例(28例TG<0.10ng/ml);传统方法处理172,其中长蒂型100例(98例TG<0.10ng/ml VS超声刀组P>0.05),短蒂型72例(68例TG<0.10ng/ml VS超声刀组P=0.000))。本组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1例为传统手术组(短蒂型),3例为超声刀组(均为短蒂型)。所有患者2月时声嘶均恢复。rn 结论:甲状腺蒂的分型在评估甲状腺癌手术彻底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及超声刀处理长蒂型患者的甲状腺蒂均可达到甲状腺全切除的彻底性,而短蒂型甲状腺蒂适合用传统手术方法处理。
  • 摘要:目的:探索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治疗及监测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7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35例(95%)血清降钙素> 100pg/mL,21例(56.8%)癌胚抗原升高.22例行腺叶+峡部切除,15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全部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7例行单侧颈清扫术,5例行双侧颈清扫术。5年、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1%和66.3%。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彻底的手术治疗是治愈甲状腺髓样癌的唯一手段。降钙素和癌胚抗原对于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病情、预后判断以及术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的情况下想要使不久以后的改版指南更加科学、合理、实用,就很有必要对专家评价过的二次EBM信息资源(EBM将其视为高质量的证据)进行整理和比较。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更全面、科学、系统的比较各国的二次EBM信息资源(有EBM支撑的指南)关于DTCI临床各问题的观点,选择了国外七种指南。并就DTCI临床诊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择证据性相对较强的指南进行了比较。
  •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手术方式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指标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3年208例病理确诊HT及H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72例多灶性PTC合并HT患者中有63例TPOAb指标明显升高>1300 IU/mL;另外109例单发PTC合并HT患者中有106例TPOAb指标<1000 IU/mL(多数在400-600 IU/mL之间);其余27例HT患者TPOAb指标差异较大;TPOAb指标在单发和多灶性PTC合并HT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TPOAb>1300 IU/mL是HT合并多灶性PTC的高危因素,对术中冰冻病理报告为PTC合并HT(而术前TPOAb>1300 IU/mL)的患者建议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
  • 摘要:目的: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PSCC)临床罕见,其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占同期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左右,但病例数均较少.目前尚未有公认的PSCC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SCC的临床特征和综合治疗效果.rn 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1例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SCC患者的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免疫组化结果和综合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rn 结果: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行气管切开,2例未手术者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病理均证实甲状腺鳞癌,4例并存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并存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并存未分化癌。3例予以放疗。患者明确诊断后的3个月生存率为54.5%(6/11)。rn 结论:PSCC是罕见的恶性肿瘤,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差。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 摘要:甲状腺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增长迅速.大多甲状腺癌中度恶性,预后好.但有局部复发转移的可能性.由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切除范围不够,带来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对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近几年收治的甲状腺二次手术的7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乳头状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甲状腺相关肿瘤残留率达62.0%(49/79),淋巴结相关肿瘤残留率为53.2%(42/79)。首次手术切除范围小于一侧腺叶的占17.7%,一侧腺叶全切6例(7.6%),甲状腺次全切30例(38.0%)。未行局部淋巴结清除的占82.3%。首次手术原发部位(同侧腺叶)肿瘤残留8例(10.1%),原发部位(对侧腺叶或峡部)肿瘤残留13例(16.5%),淋巴结肿瘤残留14例(17.7%),原发部位+淋巴结均有肿瘤残留28例(22.8%)。手术是甲状腺癌治疗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规范合理的手术方式可影响复发转移率,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碘转运相关基因SLC26A4的表达,并分析其编码蛋白Pendrin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rn 方法:选取在本院行手术切除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40例,对应的正常甲状腺组织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两实验组SLC26A4基因的表达,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及检测Pendrin蛋白的表达.rn 结果:RT-PCR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结节组SLC26A4基因mRNA的水平较非结节正常组mRNA的水平表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Western Blot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结节组Pendrin蛋白表达与非结节正常组相比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rn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碘转运相关基因SLC26A4基因表达增强.
  • 摘要:进入21世纪甲状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每年因为其相关并发症死亡达数百万。随着生活中接受电离辐射量的增加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发现的甲状腺癌在内分泌肿瘤和头颈肿瘤中己占据第一位。介绍了甲状腺Hurthle细胞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及腔镜甲状腺手术注意要点。甲状腺癌需要内分泌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核医学科及超声诊断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诊断及治疗。
  • 摘要:本文介绍了PT与甲状腺的关系分类,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甲状旁腺分型的临床意义。并介绍了术中保护甲状旁腺的原则及方法,但当难以判断A型PT与甲状腺结节时,在结节旁再注射少许纳米炭,观察结节是否被染黑。同时介绍了各型PT辨认保护要点及纳米炭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结果。得出,甲状腺手术应用纳米炭可以更容易辨认PT尤其是A2, A3型及原位保留A2型PT,可以减少术中冰冻次数和缩短手术时间。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甲状腺切除指针。全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的相对适应证是肿瘤最大直径1-4 cm。甲状旁腺的物理识别是颜色橙黄,形状多为椭圆形,扁片状,长径3-13mm,厚度1-5mm,质软,表面可见毛细血管网。并介绍了甲状旁腺的胚胎发育及位置与分型。同时对腔镜下甲状旁腺保护策略,高清的腔镜拍摄及色彩调整,参数调整对神经旁腺的影响等内容作了简要阐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重点介绍了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内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对甲状腺激素的使用策略及注意事项作了简要概述。并对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阐述。
  • 摘要: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可以分成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和完全腔镜手术两大类。对两张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作了简要概述。目前,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乳晕乳沟入路方法、锁骨下途径方法、颈部入路方法、腋窝乳晕入路方法和腋窝入路方法。rn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适应证是和术者的经验和手术熟练程度有直接关系的,根据目前的经验,目前的适应证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或伴囊性增生、甲状腺腺瘤等良性疾病,Ⅱ度肿大以内的原发或者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PTMC。对于Ⅲ度以上的甲亢以及过大的甲状腺癌有淋巴结转移需要行淋巴结清扫者,腔镜甲状腺手术目前仍然存在技术困难,建议在取得丰富的腔镜甲状腺手术经验前暂时不列为手术适应症。rn 甲状腺肿块太大(直径超过6cm)应列为相对禁忌症。 建立手术空间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直接用一分离棒在皮下直接分离空间。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肾上腺素水分离法,用生理盐水500ml+肾上腺素1支配制成膨胀液(建议常规加罗派卡因,局部止痛),向拟分离的皮下范围注射,注射完成后用特制的无损伤穿刺棒从小切口进入,在该层次穿刺胸前壁皮下分离范围。rn 腔镜甲状腺手术和其他腹腔镜手术比较,有相当的难度,它需要制造手术空间,需要在比较狭小的空间进行手术操作,手术操作需要很精细,还需要缝合打结等,对于术者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很清晰的腹腔镜仪器和超声刀设备,并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开放甲状腺手术经验,多种原因限制了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快速推广,加上部分医生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发生了并发症反而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摘要:晚期(局部)甲状腺癌包括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肿瘤巨大或血供丰富,肿瘤突入(转移至)胸骨后、纵隔等几方面。对气管受侵处理中的气管环状切除术、气管窗状切除术、气管层状切除术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喉部侵犯、皮肤受侵、肿瘤突入(转移至)胸骨后、纵隔等内容作了简要阐述。
  • 摘要:DTC的基本治疗策略是外科手术-术后选择性放射性碘131治疗RAI-TSH抑制治疗。介绍了甲状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术指征和涉及131I(RAI)治疗DTC的相关指南。131I治疗前术后肿瘤分期可确定DTC患者的个体预后,指导术后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方案,包括131I治疗和TSH抑制治疗,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确定随访的时间和频率,对高危患者进行密集的随访;有助于医生之间交流某个患者的信息。并介绍了(AJCC/IUCC)DTC术后复发低、中、高危险分层,对131I治疗前术后风险评估权重因素作了简单的阐述。
  • 摘要:腔镜甲状旁腺手术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腔镜辅助手术和完全腔镜手术两大类。并对这两种手术方式进行了简要介绍。腔镜甲状旁腺手术并不适合每位PHPT病人,选择适当的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且腔镜甲状旁腺手术要求术者有一定的腔镜基础,特别是TEP,学习周期较长,对术者的要求高。并从病人体位和套管位置、操作空间的建立、暴露和切除甲状旁腺瘤、判定病灶切除是否成功等方面对手术技巧作了概述。由于目前精确定位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单发性甲状旁腺瘤的局限性手术—MIOP成为了可能。MIOP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又微创,优于单侧颈部探查术,已经被内分泌外科医生广泛接受。
  • 摘要: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TET)将传统的颈部手术切口转移至隐蔽部位,具备卓越的美容效果和一定程度的微创特征,又称为颈部无疤痕腔镜甲状腺手术(SET).SET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径路,如经腋窝、胸乳、腋乳等入路,近年还增加了经口入路(NOTES)、机器人手术等手术方式.自2005年起开展胸前入路(胸乳和全乳晕)腔镜甲状腺手术,并逐步将其应用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目前己积累500余例甲状腺癌手术,取得良好疗效。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就这一术式的手术经验和技巧做一简单介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