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病论坛
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病论坛

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病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主办单位:深圳市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深圳国际消化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nodularhyperlasia,FNH)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曾命名为结节性硬化、孤立增生性结节等.FNH由过度增生的肝细胞、胆管及变异的动脉血管等组成,不含门脉,典型的病变中央有星状纤维组织疤痕.本病女性多见,无恶变倾向,预后良好.由于本病易与肝细胞腺瘤和肝细胞癌等肝占位病变混淆,近年来日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临床报道逐年增多.本文主要探讨了肝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feacutepancreatitis,SAP)是指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出现全身或局部并发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代谢紊乱、胰腺坏死、胰腺脓肿和假性囊肿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按照1992年国际急性胰腺炎研讨会的标准,急性胰腺炎合并以下表现者应考虑为SAP.①局部并发症如胰腺坏死、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②器官功能衰竭Ranson评分≥3或APACHEⅡ评分≥8.近年来注重个体化治疗方案及综合治疗,治愈率明显提高.由于影像学、监测手段、抗菌素和抑酶药物的进展,治疗有了观念上的更新,如病变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后期继发感染则行外科治疗.本文主要探讨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 摘要: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且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症时便秘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痔、肛裂等.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下内容:1、建立便秘诊治流程的必要性;2、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和诊治;3、国际上慢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及诊治流程;4、我国便秘诊治流程及其原则。
  • 摘要:目的:自2003年亚太共识报告修订后,很快又有大量关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新资料的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共识进行修改和更新.方法:召开专家预备会对新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起草修改方案,修改内容在APASL全体会议上讨论并最后定稿.结果:对包括原有和新出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回顾后,形成19条推荐建议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结论:目前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已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理想,需要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破治疗的预后.
  • 摘要:急性胰腺炎(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20%~30%患者临床经过凶险.总体病死率为5%~10%.本文首先介绍了急性胰腺炎的术语和定义.然后介绍了AP的病因及AP病因调查,最后探讨了AP诊断流程和处理原则。
  • 摘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阿斯匹林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本类药对胃肠黏膜屏障的损害,引致胃肠道不良反应报告不断增多,已成为医师和患者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流行病学;二、发病机制;三、临床症状和内镜发现;四、预防和治疗。
  • 摘要:消化系肿瘤包括消化管和肝胆胰的癌肿,根治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癌肿早期往往缺乏明确症状,得到确诊时常已届进展期,以至许多病例难以得到根治,或者患者由于本身的条件(如年龄大、合并其他疾患、病变部位特殊),不适宜手术.化疗和放疗虽可应用,但对多数消化系癌肿作用有限,尤对不适宜手术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难以取得持续的或具有根治意义的效果. 近年来,临床上发展了一些新治疗技术尤其微创消融技术,使一些不适宜或无祛手术切除的癌肿得到较有效的治疗。目前这些疗法已较广泛应用于治疗难治性消化系肿瘤:一、经血管介入治疗;二、经皮消融治疗;三、光动力治疗;四、放射性同位素125碘籽植入疗法;五、免疫疗法:树突状细胞疫苗。
  • 摘要: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是指任何病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或肝内小胆管弥漫性梗阻所致的,以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根据其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但无论哪一类型,黄疸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时可见肝脾肿大,并出现消化道症状和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胆红素、胆汁酸、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升高等.临床上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措施,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常易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导致肝衰竭.本文主要探讨了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 摘要:专家事先分成临床胃镜组、病理组和H.pylori组进行准备,在充分吸取国际上有关胃炎的共识精神,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写成讨论稿,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再举行全体会议.专家们对慢性胃炎的多数问题意见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分歧.现将多数专家同意的共识意见总结如下: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要点;二、H.pylori相关性胃炎;三、病理组织学诊断;四、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在易感者中可引起IBS.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来也已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分型与诊断步骤以及治疗原则。
  • 摘要: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本文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二、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三、丙型肝炎的自然史;四、HCV传播的预防;五、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六、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七、丙型肝炎的病理学诊断;八、抗病毒治疗的目的和药物;九、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十、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十一、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十二、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案;十三、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十四、丙型肝炎患者的监测和随访;十五、提高丙型肝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 摘要: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或liver failure)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它是在多种病因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出现肝功能突然减退或消失,伴有进行性胆红素升高、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肾损害和多脏器衰竭,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0~80%.本文首先介绍了肝功能衰竭产生的病因,然后又分析了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最后探讨了多种治疗方法。
  • 摘要:缺血性肠道疾病是指由于肠系膜血管本身的功能或结构的变化,或全身血液循环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肠道急性或慢性供血不足而发生的肠壁功能改变或器质性损害。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缺血性肠病:一、肠血流量的调节因素;二、胃肠道缺血发生的部位;三、缺血损伤病因及影响因素;四、缺血性肠病分型。
  • 摘要: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内镜及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胆胰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由于胆胰疾病的介入治疗日趋成熟,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低等优点,已成为胰胆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内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治疗在胆胰疾病中作用越来越大.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某些胆胰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介绍:一、胆道疾病的介入治疗现状;二、胰腺疾病介入治疗现状;三、胆胰疾病介入治疗的前景。
  • 摘要:大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但可以直视病变,还可以同时行组织活检和全瘤切除.但常规内镜技术对大肠息肉性病变敏感,而难以发现微小非息肉性病变如大肠平坦型病变或凹陷型病变(Ⅱc病变).重视和提高内镜医师对早期大肠癌的认识和整体诊治水平以及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检测及处理大肠微小病变的能力,就成为提高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水平的关键.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及行了探讨:1.微小病变在普通内镜下表现是识别早期大肠癌的基础;2.染色内镜的应用是大肠微小病变发现的重要手段;3.大肠Ⅱc病变在中国的检出情况;4.大肠平坦型病变及Ⅱc病变的处理。
  • 摘要: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之一,口服药物首先进入肝脏进行代谢,经静脉和肌肉注射的药物也大部分进入肝脏代谢,因此,肝脏常常成为药物损伤的靶器官.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源性肝病(drug-inducedliverdisease)的发病率也相应地提高,尤其对于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病人,以及长期吸烟、饮酒、营养不良、老年人群,药源性肝病的发病率更高.遗传因素也在本类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亚临床药源性肝病,由于无明显临床表现,往往被忽视,其实其发生率远比有症状者高.药物性肝病一般有两种类型:(1)剂量依赖型肝损害;(2)非剂量依赖型肝损害.此类肝损害为特发性,不可预测,发生率低,但后果一般较严重,有的可出现急性肝坏死、急性肝炎,有的可引起药源性脂肪肝、药源性胆汁淤积,还有的可导致药源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个别可引起肝肉芽肿和药源性肝肿瘤.本文主要探讨了药源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