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5-10-28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景观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会议文集:2005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旅游景观知识对学生的旅游专业素养训练和未来择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高校的传统教学评估方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和准确测度。为此,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较准确地评估了旅游景观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意义,及其产生的择业效应。结果表明,尽管课程质量和价值评判会囡人而异,但认同旅游景观知识重要价值的仍占大多数。高校旅游教学质量有待改进以适应社会需要;旅游景观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质量亟待改进和提高;建议增设旅游景观学专门课程。
  •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景观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一种利用植物净化水质、改善局部气候的手段。本文把学习到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人工湿地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从学习的角度,分析景观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摘要:植物是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景观师甄别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的特有技长之处,也是较难把握的设计要素之一。本文以美国哈佛大学景观专业植物配置课程的教学环节为启示,探讨了工科院校《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构架,提出课程二维架构模式,即纵向序列: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应用理论、个案理论、设计过程诠释;横向序列:认知实践、临摸实践、创造性实践。
  •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景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提出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先进设计理念的前提是要在首先理解文化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以及合理整合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去做规划设计,这样才能辨别哪些是要珍视和坚持发扬的优秀传统,哪些又是应去其糟粕继续学习改进的,进而做到规划设计的文化创新。
  • 摘要:国际上呈“退化的下降趋势”的百年学科LA,中国“迟到的春天”LA,今天都站在了十字路口。本文从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了现代LA教育的使命;提出明日的LA学科应在三大领域集结和拓展;阐述了LA教育的结构和内容。面对发达国家百年来LA教育的广域性走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梯度递进式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的特点,我国的LA本科生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共性,工科与农科并重发展;研究生教育则应明确区分职业型学位与研究型学位的差异,通过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方法途径的建设性(或创造性),强化LA的学科特质而获得新生。
  • 摘要:简述了清华大学景观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归纳出清华大学在景观学领域形成的学术历史悠久,理论联系实践、学科交叉融贯、国际交往密切等四个特点。阐述了作者本人对清华大学景观学教育的时空观、学术观和实践观的认识,以及“三位一体、多方合作、学产结合、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介绍了清华大学景观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科发展方向以及课程体系。
  • 摘要:危机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与文化边缘上的中国面临两大危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危机和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危机。这两大危机意识是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创新的动力,也是评价中国现代设计作品的根本标准。八十五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革命,给当代中国城市和景观建设以许多启迪,中国当代设计学,特别是景观设计学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继续接受“五四”精神的洗礼,怀抱两大危机意识:报告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设计和创造白话的城市和白话的景观。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以获得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重建人地关系的和谐。最后通过几个案例注解面对21世纪中国问题的景观设计理念。
  • 摘要:注重景观认知的空间设计是景观专门化基础模块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内容基于景观的感知、认知、审美三个认识层次,设置了六个景观空间训练专题,专题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环环相扣,为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专业知识及技能提供坚实基础。三届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三条教学体系规律:其一,结合国情设置交叉学科课程是基础层面;其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重点;其三,跨年级的梯队Group教学方式是主线。该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了共识,为景观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交流平台。
  • 摘要:以西南林学院园林本科专业景观设计课为研究对象,在教学中引入卡尔·斯坦尼兹的景观教育理论框架,对景观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尝试,并经过5届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和随机问卷调查,分析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提高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为风园林专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风景园林专业自身也遇到了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挑战。作者通过对我国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西方景观规划专业的比较,特别是针对专业内涵、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的比较,提出了如何在借鉴西方景观规划专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民族传统、东方特色及学科特点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 摘要:中外园林历史课是景观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大多数园林历史课的教学都仍然采用一种静态的历史教学方法,缺乏一种学生参与互动的过程。本文在对国内高校中园林历史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有望通过对教学法的改进,使园林史课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而且能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景观学科的过去和未来发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对现在的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 摘要:现状景观教育体系对法规和政策的忽视,导致学生规范意识淡薄,执意于象牙塔内的对“艺术”和“创意”rn的偏好。为纠正这一问题,建议在景观教学过程中增设景观法规与政策教育,并在景观教学体系中建立一种机制,培养学生潜移默化的法规政策意识。本文同时初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景观法规政策教育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 摘要:在论述景观学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变化和需求的基础上,探讨网络教学平台在景观学专业教育中的作用与效能,从而构建包括专业课程交流、讲座讨论、设计课题、班级、主题及视频等方面的初步网络平台构架。
  • 摘要:本科教育是景观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景观学专业学习最为重要的阶段。本文以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本科课程为例,通过作者五年本科的专业学习体会,从一个学生角度对于专业理论课程、设计课程、工程实习与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安排谈谈感受与体会。同时结合自己在实际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谈谈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及优缺点。并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对于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 摘要:景观表现教学的内容,涵盖了工程图学、景物描绘及图示思考三个部分,其中前两项是务实技术层面的训练,而第三项则属于创造力的启发引导。虽然区分为三个范畴,但是相互之间仍有着相辅相成的融通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地务实训练,必须避免扼杀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而开放式的思考启发,亦须避免流于虚幻,而应结合务实操作的基本学习。惟有灵活多元的景观表现教学方式,方能替未来景观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质的可能性与多样性。
  • 摘要:根据园林专业学科特点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力争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但对各专业来说,信患技术应是辅助研究的手段和工具。为了提高未来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信息处理能力,许多学校开设了遥感、GIS等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但终因人们对新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与景观学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缺乏联系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不强。面对这种现象,本文在分析了遥感与GIS技术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协同教学的方式实现课程整合,提出了三种协同教学模式,即前后呼应式、平行交叉式和融合式,并指出融合的教学方式是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 摘要:景观学专业性质的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有相对广博的知识面,同时具备良好的设计及表达能力。本文针对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需求及景观学发展方向,探讨中国景观学专业建设。
  • 摘要:当前我国的环境建设处在加速阶段,从业人员人数倍增、专业背景复杂,新形势下景观设计过程、成果的规范性、合理性缺乏保证,急需标本兼治设计方法和评价标准。在我国景观设计和教育中引入环境行为学将会提供新的、务实的视角。本文介绍了环境行为学的概况和研究方法,并结合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论述了环境行为研究对于我国景观学教育的重要意义。最后论文阐述了在我国景观学教育中进行环境行为研究的教学理念、经验与方法。
  • 摘要:景观学和环境艺术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的两门学科,他们在外部空间设计领域的理论及实践弥补了传统建筑学的薄弱环节。两个学科的设计作品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环境艺术的追求个性、关注微观环境、注重景观设施的细腻感的特点相比,景观学更加强调系统性设计,关注的设计领域更加广泛,更加注重空间的塑造。
  • 摘要:环境伦理涉及景观学核心的人和自然的终极价值,为景观价值的可能性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是当代西方景观教育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当今的中国景观教育和实践中,虽然大量运用着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哲学的语汇,但对于它们的认识缺乏最基本的环境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极大地限制了景观教育的视野和对景观价值的哲学思考。本文认为环境价值观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景观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本文将景观置身于整体的中国当代文化中,透视了中国景观中所呈现的文化和伦理现状,指出了在景观教学上从环境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整合科学与人文的重要性。
  • 摘要:本研究建构一种结合条件评价方法(CV)与联合分析(CJ)之选择实验方法,以中国台湾之台北都会区为研究范围,从事公众对农地景观变化之评价。本研究所考虑之农地景观,包括:现况景观、废弃景观、观赏景观以及森林景观等12个方案。本文之主要结论为:(1)公众最喜好之农地景观元素为森林,其次为观赏植物,再其次为农业作物,最不喜好者为荒野。(2)公众最喜好之农地景观变化是由“现况景观”变化为以“森林为主、观赏植物为辅”之景观,最不喜好之农地景观变化是由“现况景观”变化为以“荒野”为主之“废弃景观”。(3)公众为让“现况景观”变化成最喜好之“森林一观赏植物景观”,平均每人每月愿付之金额为NT$.784元;公众对于农地由“现况景观”沦为最不喜好之“废弃景观”所愿意接受之补偿金额为平均每人每月NT$.1,736元。
  • 摘要:农业转型工商产业过程中,几乎免不了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人文资产的漠视,尤其是快速或过度的都市化现象,往往形成缺乏控制的地景变迁,生态及生活环境品质因此劣化。英国的乡村地景颇负盛名,其乡村署(TheCountryside Agency)在乡村地景特质的评估与保护上值得借镜。日本则透过公众参与过程引导地方自发性的“景观基本计划”或“景观协议”的制定,使地方发展同时保存地方景观特色,并在全国各地有了具体成果后在2004年制定了“景观法”。笔者先前参与政府城乡景观计划之研究,在2003年主管机关提出景观法草案送立法单位后,于2004及2005年先后执行苗栗与桃园两个县市景观纲要计划之规划。本研究探讨英国及日本在景观环境保护的重点及策略,并借由苗栗景观纲要计划操作的经验提出资源调查建置与系统规划方法,期望提供日后区域尺度景观计划拟定之参考。
  • 摘要:论文提出了以生态价值为取向的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趋势,通过设计实例分析并阐述了生态价值取向的多层含义,最后提出了若干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摘要:全文针对景观以及景观学学科体系的构成进行全面的概括和科学的分类。从景观的构成要素入手,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发现景观构成的三要素以及三个空间尺度层次;以此推及景观学的学科体系构成,认为景观学是由艺术、生态、人文三大系统构成,只有三位一体,才能和而相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现状分析,认为人文研究是整个学科体系的薄弱点,并提出推进的思路和方法。
  • 摘要:景观学之发展正式以“景观”为名者,源自于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景观建筑系,之创系仅有115年历史,相较于其他学门其历史相当短暂。惟因景观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知识技术整合以及艺术美学之应用系属跨领域学科,范畴相当广泛。是以源自人类生活文明涉及生活美学、艺术休闲之空间发展迄今,包括庭园及风景园林之研究,城乡发展中之环境景观研究以及自然景观保育与开发学之研究,则其历史有数千年之历程。近代景观学与传统风景园林学之发展与研究互为影响,尤其在近半世纪来,因环境变迁快速、时空发展剧变,加以专业分工愈来愈细,景观学之发展速度相较于相关学门,反而因其整合性强,其自我调整、自我应变之速度与包客力却可仍居于其他相关学门之冠。在本文拟自宏观景观学发展之国际视野,探讨专业与学术界之互动影响并拟以台湾近代景观学发展为实例作为比较研究,以探讨在中华文化之厚实人文基础下,如何建构一个能与世界接轨又能有自我文化自明性之景观学科学基础。
  • 摘要: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本文分析了当今中国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水平应如何提高,回顾了中国景观设计近几十年的发展,提出中国的景观设计正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从传统走向世界。
  • 摘要:阐述了景观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于景现学“环保与生态化”、“城市化”、“游憩与旅游化”的三大需求与景观学实践“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建设与管理”的三大基本领域及其9个重点分支。提出了景观学“环境·生态”、“规划·设计”、“行为·文化”的学科构成与研究领域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游憩学与旅游学”三大学科方向或支撑专业及其三类核心基础理论:“景观资源学与生态学”、“风景园林美学与景观美学”、“景观游憩学与旅游学”。rn 作为实证,回顾了同济景观学科近年以三大需求、三大领域为发展方向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同济景观学学科发展的战略。
  • 摘要:景观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本学科的实践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条件。本文提出了景观学实践教育三个层次的作用,即了解社会和行业实际情况、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从景观学实践教育的完整体系架构、景观学实践教育各项内容和体系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使实践教育成为景观学完整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摘要:通过对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的景观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位和课程设置的简单介绍,对比中国景观学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对我国景观学教育的学科建立、学位体系等提出了建议。
  • 摘要:在常规的景观设计考察课的教学中,“案例分析”、“参观”、“测绘”等“灌输式”或“印证式”等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发现、领悟、创造的激情。本文根据现代景观学的需要,提出了融设计理念与方法训练于环境体验的“发现式考察”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文中就发现式考察的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索:阐述了如何指导学生参与到对景观环境元素的多种生理与心理效应的感悟、提炼和运用的过程中来;如何在透过“对景观场所及其文化印记的探索、发现、体验和领悟”,实现“看的方法”的改变;如何感受物景体验升华为情景体验、意境体验的过程;如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媒介与方法创造性地进行陈述和表达的能力;探讨了发现考察在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中的意义。
  • 摘要:在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大潮中,越来越多或雷同或抄袭的低品质城市景观,让我们对中国景观设计师的创意能力产生怀疑。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剖析设计市场流程中创意流失的过程,并借鉴国际通行的创意开发理论,从景观专业教育入手,参照国内外相关专业创造性能力训练的方法,提出在景观教学体系构成中增加创意方法和设计方法教学的建议,并对课程内容的组成做了初步探索。
  • 摘要:作为一个合格的景观建筑师,专业的设计与规划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中国现今景观类专业教育只停留在此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沟通与协调能力的专业培养;面对复杂的学科体系如何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在一个景观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如何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有效的沟通,遇到利益冲突时如何进行协调,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建筑师必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研究景观规划设计学科体系间的联系和项目相关人员关系的基础上,构想了一系列提高沟通效率的渠道,提出了协调各种矛盾冲突的相关方法,并对中国现今景观类专业教育体系在此方面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 摘要:专业设计课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课程。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专项训练的引入使得专业设计课的类别型教学传统面临向方法型教学的转变,通过向学生引介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并针对学生的思维研究方法加以重点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规划设计的正确思维方法,从而能够研究解决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问题。其核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既要传达给学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手段,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景观学理论知识进行景观创作的研究和创新,从教学课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组合、教学效果评价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变革。本项研究以学生学习认知建构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尝试及教学效果跟踪调查,提出了以研究过程引导为基础的,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专项训练与现场的观察体验和问题的研究解决密切结合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并以校园景观生态作为教学研究场所,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本文是对这一研究工作的简要介绍。
  • 摘要:本文从景观资源的定义出发,阐述了景观资源学的学科特点,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及其课程结构体系,并构建了景观资源利用过程中规划建设的四种模式,以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利用景观资源元素,为后续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提供认识论的基础。
  • 摘要:二次大战后景观专业成为环境建设及自然环境管理上具影响性的角色,Lawrence Halprin与Ian.McHarg是促进生态研究成为土地规划决策与设计基础的重要人物。面对地方主义、生态法则的“环境主义”挑战,美国景观师处理复杂的敷地设计问题,并能应用此专业技能让他们适合全球化的发展。近40年中国台湾“景观建筑”的观念主要吸取欧美及日本的景观设计理论,促使教学方式朝向美式化及全球化。在实务上由于信息与商业之影响,景观设计在理论的基础、创意思维或美学技巧呈现丰富与多元化,加上中国台湾推动城乡风貌运动、社区营造与生态工法等,“环境主义”成为中国台湾景观设计的新典范,也呈现不同于以往的新风貌。回顾近年来中国台湾景观案例的实务范畴中对自然美学的实践过程呈现多样性,源于“环境主义”的生态科学与设计的艺术本质,突显出景观保护、保育与修复等成为景观专业设计的重要课题;因而设计教学应加强建构生态美学的价值,培养“生态素养”与结合生态的完整性关怀,经由设计的美学意识,应用于景观设计中。
  •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很多大学均设有PRT学科,从课程体系、学位体系、应用体系与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探讨了PRT学科的整体架构,旨在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PRT学科提供借鉴和参考。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历史比较研究在近现代景观史教学中的应用。历史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正日益受到广泛重视。近现代景观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比较研究是在把握整体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横向、纵向、宏观、微观这四种类型的比较将近现代景观史中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并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法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近现代景观史,了解各种类型间的影响和传承关系、自然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复杂问题,而不仅仅是记住曾经出现过的景观类型、代表作品、人物等史实。
  • 摘要:该文分析了景观(园林)专业的现状及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景观专业核心课程——设计课的教学内容、相互关系、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强调设计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突出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创新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从平面设计能力转向空间设计能力的训练,并相应提出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以实现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性与多维性教学。
  • 摘要:本文立足生态学原理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论证了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生态规划的NPH体系,并以NPT体系为基础,提出了以讲授“生态系统与群落生态学”、“自然过程及机理”和“区域生态网络及其演变”为主题内容的生态学原理的教学平台,构建以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原理、景观生态学、乡村景观理论及实践、生态规划、生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和生态群落设计的课程体系,形成从理论到技术的与景观规划设计匹配的生态学教学体系。
  • 摘要:针对园林设计的具体特点,制定有效的园林美术教学方法与措施,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到繁、从线到面、从立体到复杂空间的构型认知过程,逐渐认知和极大限度地创造基本形,为今后的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较扎实的空间构型基础。
  • 摘要:农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社会的文化精髓,也是农业社会景观的继承与延续。在现代化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在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的过程中,将农文化的脉络延续到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形成地方性的和特色化的乡村生活环境。本文以安徽无为县农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将农化融入现代景观规划实践的途径,为丰富提高现代生活开辟新视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