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
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

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5-09-02

主办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当前,教育系统正在深入学习和研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为了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一时代主题,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于2005年9月2-4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了题为“构建和谐社会:高等教育管理使命、挑战与对策”的学术年会。文章重点围绕和谐社会中大学的功能与责任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对高教管理的挑战和高教管理应该采取的对策。从总体上来看,本届学术年会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对构建和谐社会下高教管理的使命、挑战和对策相关的许多问题都有相当深人的探讨,其中许多问题都反映了高教管理研究的前沿动态,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学术年会。
  • 摘要: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为在职人员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其中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在修读完课程后以同等学力的身份取得硕士学位,成为在职人员选择高层次进修的一种模式。本文结合几年来从事研修班管理工作的实践,就如何提高研修班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体会。
  •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各族群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中所占的比例应与各该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比例相等。由于缺乏少数民族在校女大学生的统计数据,本文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中2000年各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女大学生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 摘要:如何构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和谐关系,关键是要对高校、企业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趋向。然而高校与企业是不同的社会机构,是依据不同规律和方式来运作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因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偏差和人们认识上的模糊,如大力兴办校办产业、教育产业化、高校管理经营化等,使得这一基本的认识变得模糊了,“教育产业化”论者其实是无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本质差异,正如高等教育不可能实行产业化一样,两者也不可能合二为一。高校与企业分离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因此,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两种不同生产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是认识和调节高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前提。因此,在构造与调适关系的过程中,要基于“各有特点”、“各展所长”和“各取所需”的原则来进行,高等院校也只能依据上述原则构造与企业和谐的关系。当然,调适关系是双方的事情,因此,如何认识与调适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摘要:社会需要一种机构,把以探索、传播科学真理为职业的人联合在一起,开展纯粹的、独立的、没有偏见的科研,提供探索真理的服务,这种机构就是大学。教学和科研相长是大学的第一要义,已经是基本常识。但教学和科研之间缺少融合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过于重视科研,高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的申报、经费的申请、论文的发表、专著的出版以及奖励的获得上,而对于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则相对关注不够,“教授不教,讲师不讲”的现象在高校中很普遍。文章介绍了国内外高校的做法为:教师评价机制;教师本身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融合;教师彼此之间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文章提出了一些对我国高校教学和科研融合机制的建议。建立学科带头人制度要考虑到不同类型大学的优势和劣势,不能盲目求大、求高。在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上,不能把目标都集中于引进国家级的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校情,引进合适的人才。在具体学科上,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学科优势,避免搞平均主义,面面俱到,不分重点,结果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又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考虑和结合具体校情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形成品牌学科甚至学科群。
  •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高校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高校内外部环境相互制约,致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缺乏压力;管理模式陈旧而且单一;管理体制遏止人的主体性发挥,运行机制弊端丛生;高校行政权力泛化越来越严重;高校国有资产浪费现象惊人;有些高校片面地追求规模,特色发挥困难;专业重复叠加,学科融合困难;教学失衡现象严重,最后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 摘要:现代大学之所以现代,在于其作为社会的一特殊组织机构所具有的内涵本质界定——文化与教育传承和创新的现代价值属性。本文拟从“现代性”这一时代文化概念人手,从文化精神、制度构成及组织行为方式三个方面剖析现代大学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其文化内涵。
  •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危害严重,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日益突出。维护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实践已证明,我国警察机关要完成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而发展警察教育,对提高人民警察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强队伍的战斗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在深化对警察教育规律的理解和再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人民警察教育事业,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国家形势和警察工作发展的需要,已成为警察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随后职业培训日益引起各级警察部门和各类警察院校的重视,同时警察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出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齐头并进的局面。但随着警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人,围绕警察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谁主谁从与孰去孰留,近些年来一直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和争论。这事关警察教育改革发展取向的争辩,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种论断:职训说;主体说;并举说;发展说。在清醒地认识到警察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看到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在新时期我国警察院校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坚持“适中国国情,顺国际潮流;取国外经验,扬自己特色”,积极而富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理顺管理工作体制,建立高效务实的现代警察教育工作机制,为我国警察队伍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摘要:地方“211”工程大学在全国“211”工程大学中约占三分之一,经过“九五”和“十五”两期“211”工程建设,这些地方学校普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地方服务的潜力已初步发挥出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复杂化和多样化等宏观社会背景,地方“211”工程大学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认识和改进,就可能会阻碍“211”工程的后续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综合分析30多所地方“211”工程大学在“九五”、“十五”两期建设内容、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供地方“211”工程大学参考。
  • 摘要:我们非常希望在政府教育经费的支持上能获得平等的待遇,但决不愿意因为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而痛失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20世纪的后期,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管理体制改革。这种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政府起着推动作用。这正是中国的特点,也是中国的特色。本文通过自己对一所下放学校的实地了解,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来分析中国特定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政策是如何影响一所高等学校的,这所高等学校又是如何应对的。
  • 摘要:与北美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组织与管理有两点根本不同: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和单位制度,其他不同均源于此。这两点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传统和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因此不会迅速发生根本性变化。然而,尽管目前中国大学仍保持着它的单位制度,但学校里的某些变化开始改变其性质,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个变化正在改变中国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对其管理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将报告这些新的变化,并讨论其可能的影响和意义。
  • 摘要:现代大学与19世纪的传统学院在组织上和管理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19世纪以前的传统学院规模较小,以联系紧密的学者、学生共同体和经验管理为基础;而现代大学规模较大,以科层制和专业化管理为基本特征。传统学院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而现代大学产生于大众化高等教育,产生于管理成为科学并直接影响各种社会组织的时期。当精英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时,大学的组织与管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现代大学管理参谋机构的院校研究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院校研究促使高等学校在管理中利用现代管理原则与方法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并通过院校研究持续地提高学校管理的效果与效益。如果中国高等学校也面临规模不断扩大及社会问责不断增强的挑战,那么中国高等学校是否会需要院校研究,又如何开展院校研究?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工作指导和部署中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二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三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从各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努力使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全面的发展。
  •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强调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龙头,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为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
  • 摘要: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大学的构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大学是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大学在发展建设中,怎样处理好大学与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系统内部的一些关系,这决定了大学能否保持自身的和谐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个体大学自身的和谐构建,需要处理的关系很多,高等学校必须处理好的有些学者也谈到了大学办学要处理的诸多关系。本文对构建和谐大学要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仅供商榷。
  • 摘要:教师教育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制度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保障。美国作为教师教育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其中的许多做法对于规范教师教育机构、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阐述了NCATE行业认证标准和基本特征,探讨了美国NCATE行业认证标准对我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的借鉴与启示。
  • 摘要:作为世界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过快,教育质量难免受到冲击和影响,而在对教育质量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师资队伍是首要因素。本文希望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各种问题,并尝试在建设目标、途径、方法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办学主体日益多样化,但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采用效益优先战略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在保证产出数量、质量的前提下改善内部管理,控制教育成本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本文就加强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以及建立高校教育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办学水平评估体系、构建一套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及其相配套的管理体系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 摘要: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在解释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一国内部、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经济业绩时,微观经济制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又是模糊的。即微观制度是影响组织的管理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权利结构就是这样一种微观制度。本文对美国公、私立大学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中国公立大学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中外大学组织结构的比较结果。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来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新世纪头20年,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抓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部分研究型大学通过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既定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试以中国研究型大学如何通过组织系统变革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作以探究。
  •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逐步实现从重"管"变为重“理”,从重直接行政控制发展到重客观发展规律的转变。继从理论上廓清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若干前沿问题后,本文期冀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政策导向、制度促进和质量控制等三个层次进一步予以阐述和分析。
  •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竞争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面对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竞争,而且经受着“无校不财经”的“财经热”的冲击。地方财经院校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健康发展,在强手如林的办学竞争中异军突起呢?本文认为,关键在于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培养地方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摘要: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红皮书,提出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被视为通识教育的发端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将古典的自由教育和近代以来的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力图在普通学科和职业学科之间建立一种跨学科的联系,在科学与人文、功用与理念、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完美人格的养成之间取得某种平衡,从而为学生将要担负的公民作用打下更坚实广博的基础,促进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使知识和能力得以更好地发挥。当前,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在我国很多大学也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与实践,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课程具有双重价值的观点,利用文献研究、学生访谈等方法,尝试分析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元培计划课程—所体现的内在价值,即课程的亲身经历者所欣赏的“课程的善”,课程的工具价值—即课程在具体情境下的特点和适切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实践经验,为现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增进课程的协调性—包括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实现传递知识信息和发展创新研究能力的协调;在课程的内容和组织上,促进“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的协调发展;在课程的具体组织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者、学习者和所有具有利害关系的参与者之间观念、关系的协调统一。
  •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命题。这两个命题的提出,一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出积极的贡献。每一所高等院校必须根据社会目前和今后的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并把这一任务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即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要使可持续发展和不破坏环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通过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文化遗产激发的文化创作达到必要的水平,要在提高生活水平、人权、民主、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外的融洽与安宁,高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 摘要:文章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之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陶冶情操和培养创新精神。展望世界,高等学校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为大学提供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的和谐的文化氛围;注重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建立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让“象牙塔精神”(大学精神)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影响,实现自身的价值。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有: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统一,切实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摘要: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学术气氛依旧活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能够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直面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意见。研究工作较多地集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及发展战略研究;2.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4.高等学校就业制度改革研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