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
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

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5-04-22

主办单位:中华环保联合会

会议文集: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三个环境维权诉讼的实际案例,分析了环境维权诉讼对推动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和能够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原因。论文选择的三个案例分别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石梁河水库污染死鱼索赔案、北京市潘家园南里182位市民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案和福建省屏南县1720人诉榕屏化工厂大气污染赔偿案。通过分析,提出的观点认为:提起环境维权诉讼是公民的一项合法权利,其权利的行使有法律的保障;提起环境诉讼与公众的利益紧密联系,使公众具有参与环境保护的动力;提起环境维权诉讼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可以使污染受害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并进而得出结论,国家应当支持和推动环境维权诉讼。
  • 摘要:环保NGO是中国NGO中最为活跃和影响很大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些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堪忧:绝大部分自下而上的草根环保组织和几乎所有的境外在华环保NGO都无法进行合法登记注册,没有基本的法律保障,也游离在各级政府的监管视野之外;环保NGO无法享受公益组织应有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没有来自政府财政的固定支持,其员工大部分没有加入必要的社会保障;第三,环保NGO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基本制度建设方面缺乏规范,行业标准不清,专业能力不足,自律和诚信意识差,社会公信度低,社会资本不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政府、NGO和社会各个方面作出努力,最为基本和首要的是通过立法创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环保NGO健康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建设全民参与的社会监督体系。
  • 摘要:环境民事权利对于传统民事权利具有十分显著的特殊性,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程序制度加以保障。本文针对我国环境民事权利司法救济研究的现状,剖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说明了环境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对“正当程序”的要求,提出了完善环境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程序必须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
  • 摘要:首先,环境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具有社会性。因此,它同时具有社会权利的性质。’亡不像一般民事权利哪样个性很突出,侵犯了一个人财产权.名誉权并不涉及其他人的财产权、名誉权;环境权的共性很突出,侵犯了一个人的环境权同时也就侵犯了一大片人的环境权。环境质量保障的手段应该是公法与私法并举,某种意义上说,私法手段更重要。环境质量问题与产品质量问题是当今两大社会问题,或者说是两大社会公害。环境侵权责任应当是双重的保护,受害人既可以向直接侵害者提出,也可以向负有义务的管理部门提出。环境侵权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这就是一般的侵权责任中加害人比较明确,受害人可以直接向加害人提起诉讼。而在环境侵权责任中往往加害人不明确,居民生活在臭气熏天的河边,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中,谁是造成污染者,受害人无从知晓。在环境侵权责任的诉讼中应当实行个人诉讼与公益诉讼并举的法律制度。环境侵权侵害的是每一个具体人的权利,个人作为诉讼主体自然是顺乎法理的。环境侵权责任中之所以需要公益诉讼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受害者不仅人数多,而且相对说来属于弱势群体。对于受害者人数众多且属于弱势群体者,应当给以公益诉讼的保护,这也是国际趋势。既然是公益诉讼,就应当允许一些社会团体(绿色组织),检察机关作为诉讼的一方来代表受害人要求民事赔偿。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公益诉讼制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环境权不受侵犯。
  • 摘要:本文是站在未来的角度来思考今天的问题,通过引人入胜的描绘,揭示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道理:将来的人类会越来越需要艺术;未来的企业经营如果注重循环、节省,再加上爱,就可赚大钱;“非物质型经济—可创造更多GDP;把现有的技术用足,用好,完全可以使人类过上更方便、更清洁的生活;扶贫与环保可以相互促进,“环境税”、“幸福指数”可以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如果人类不警醒,如果我们继续按原来的方式生活,按现有的模式来消费,不可逆的灾祸在所难免。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同时,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无情毁坏,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增长到底能够持续多久的深切忧虑。在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三高一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贵阳市从2002年确定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以来,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欠发达地区和众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 摘要:本文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一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上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循环经济涉及的六个理论问题,包括经济学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经济效率问题,生态经济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和循环经济伦理问题。二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定位问题,指出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地位。三是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从制度创新、优先领域选择、公众参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技术创新和信息公开化等六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 摘要:环境保护是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的召开,得到了中央和国家各相关部门、解放军以及诸多企业、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这充分体现了论坛“大环境”的领导格局。
  • 摘要:电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总消费的增长会逐渐减慢,但对电力消费的增长将相对保持较高速度。电力的战略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中国发电部门的能源消耗不可避免要大大增加,而煤炭是我国主要的发电一次能源,其大量使用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中国电力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减少煤炭燃烧的环境污染为核心,加强各种措施提高发电煤炭利用率和最大限度减少燃煤污染排放,同时发展非化石燃料发电,因地制宜,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
  • 摘要:本文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和谐社会的角度谈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情况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作者结合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强化规划调控,协调建设管理,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六条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摘要: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资源,尤其是环境污染的压力,提出了制定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中长期目标及其发展指标。本文认为,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国土环境经济协调布局、资源保护与资源节约、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污染综合治理等五大领域的内容。最后,对实施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绿色政策进行了展望,建议国家应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领导绩效考核制度,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以及绿色发展投融资制度改革。
  • 摘要:在不久的将来,全世界将面临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很大一部分与我们的自然环境有关,包括人口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对土地、食物和能量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全球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能源和煤、石油以及天然气等矿物类资源的影响。由于煤炭消耗引起的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和威胁。矿物类燃料的燃烧产生了大量的CO2,由此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本文将就我们在未来10-20年所面临的挑战及一些旨在将潜在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措施进行讨论。
  • 摘要:随着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通过规范公众的基本环境权利,通过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化和公众参与决策的法律制度,中国逐步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在当前环境保护所引发的深刻社会经济变革过程中,环境保护的社会力量逐步增强。公众、产业界和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经历着深刻转变,三种社会力量三足鼎立和政府管制、市场调节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综合机制开始形成。为了进一步推进公众参与,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公民环境权的法律规定,扩大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决策的途径和方式,完善涉及公民环境权的相关民事、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行政赔偿制度,发展各种引导民间生产和消费行为的制度和机制,培育环境保护民间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各种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
  • 摘要:简要回顾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分析当今的环境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十一2K”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指导原则提出了设想;对环境保护法制.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提出了构想。
  • 摘要:绿色生活是一种绿色时尚,其核心是适度消费,尽量缩小生态脚印,减少环境代价。这种时尚可以用5 R生活方式来概括:Reduce节约资源、适度消费;Reevaluate绿色选购、品质消费;Reuse废物减量、复用消费;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消费;Rescue保护自然、人文消费。这种绿色时尚与中国古老的生存智慧相融:珍惜资源、简约其行;修心养性、高尚其志;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天人合一、和谐其境。
  • 摘要:我是一名环保志愿者,对环保事业十分执着和热爱。为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发展循环经济的指示,为提高中华民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我的夙愿是自筹,建设环境资源博物馆,免费为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科普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倡导循环经济、提高国民素养的基地。博物馆突出“绿色”、“环保”、“时代”的设计理念,设置环境能源、资源十多个展厅,全面展示人类文明、地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突出“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以此激发青少年及国民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科学进取心。
  • 摘要:绿色杠杆通过“协商”、“协调”、“协议”、“协助”和“协力”去促进社会反思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并强调社会公平、环境公义、信息公开、法理公正。作者介绍4个案例来阐释民间环保组织如何发挥绿色杠杆效应:一份环评的隐性环境风险、一种产品包装的生产者责任、一场拆房子的社会核心价值大辩论、一项能源研究催化政策改变。作者总结并倡议“生态智能”、“生态足印”、“全国生态数据库”、“绿色法援基金”、“公众咨询管理和能力建设”。
  • 摘要: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技兴区和生态立区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区域内企业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向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使科技与生态并进,经济与环境双赢,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 摘要:镇海炼化公司坚持“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企业理念,积极探索建设内部循环型生态企业之路,通过实施废水、废气,石油炼制副产品和固体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三废”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取得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事实证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既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又是效益经济模式的一种体现,是石化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 摘要:作为我国未来各层次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环境的忧患意识,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国能否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为了加强高等环境教育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应注重:推行终身环境教育战略;建立对高等环境教育的行政支撑;加快高等环境专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把环境教育纳入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 摘要:地质学对正确认识环境有重要意义。气候的长周期变化要依靠地质学探索;温室气体的封存,需要借助地下空间;淡水资源的余缺要靠地下水含水层调节,地质灾害的防治更要运用地质知识。
  • 摘要:本文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加强湿地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二是国家尽早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工程规划,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三是把湿地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四是建立并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和设施建设,以支持日益发展的湿地保护事业的需要。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凸显,水资源质量下降;受工业“三废”和农业自身污染,耕地资源质量下降;由于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使得卫生状况堪忧并且资源衰退的不断加剧和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下力气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中,水利工程发挥了很大作用,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但在当今,在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同时,其对环境和生态等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近年来,由于电力紧张,形成电力企业大量圈河占位,梯级水电站开发建设高潮,引起局部河段断水等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众多水库、水电站、移民遗留问题等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水环境生态恶化趋势日益加重。特别是水污染日益严重形势迫使我国提前进入环境生态水利新时期。文章认为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角度,认真审视水工程的负面影响。要抓紧修订大江大河水资源综合规划,从规划上协调好生活、生产环境生态用水间关系。根据江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科学合理的适度开发;要以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等依据,科学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要全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倡导绿色水利、绿色水工程和绿色大坝。
  •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凭借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一直致力于通过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推动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还将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摘要: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环境保护也进入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新阶段。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目标,应当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制度和机制创新,改善结构调整政策和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市场经济手段的应用,逐步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环境保护机制;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社会调控制度和机制;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要求的完整法律框架。
  • 摘要:目前,我国环境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很大距离,根本原因是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上出现了失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新思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生态环境文明,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