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6-09-21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会议文集: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3条结果
  • 摘要:中国的学术思想,在近代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在依傍西方学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充分展现出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特点.分析实证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传播与中国人对其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学术的演变过程,寻找中国学术在哪里转了向,变了形,以期为建构不再依傍西方的中国学术作出有益的思考.
  • 摘要:本文讨论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问题,又讨论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本文阐发了中国古代哲学生存论的深度智慧,认为在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方面,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方面,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的彰显之关系方面,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住、境界之提升方面,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方面,它们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都有启发作用,可以作创造性的转化.
  •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整个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成了这地球村的居民,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在各种国际性的事务中,大家都成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这些居民们要在一起共同和谐的生活,就必须要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主张.因为费孝通看到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型时期,他认为,人类新的发展建造了一个新的人工世界,但这个新的人工世界不是和自然统一的,而是和自然相对抗而存在的.这种对抗的结果,就是自然环境的被破坏,河流、空气被污染,地球成了不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地方.此外,这个新的人工世界和人性也是相对立的,在一切以物质占有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摩擦不断,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如何解决物质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关系,如何解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是西方文化所面临的问题。他的这种认识告诉我们,不仅是非西方国家,就是西方国家也同样面临新的文化转型,也同样面临一个怎样让自己国家的文化去适应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的问题,这里面不仅包括了文化反思的问题,也包括了如何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 摘要:如何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并以更深入的分析定义中外关系对近代中国的意义,既重视外来影响的作用,又关注内部变化的因素,在近代中外互动关系中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化,一直是学界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任务。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以及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存在之间,总有不同程度的互动影响关系,而且现代化和国际化越高,这种互动影响关系就越密切.应该承认,在较发达国家与较不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具有更大的影响.然而,发达与不发达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领域与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某时段与某领域的发达,不等于在所有时段与所有领域的发达.因此,较发达国家与较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近代中国由自尊自大的"天朝上国"到屡受列强欺凌的弱势国家,再由近代民族主义与革命浪潮的兴起.到完全实现国家民族独立,并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演进过程,充分说明了不同文明和不同国家互动影响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
  • 摘要:1949年前后,许多大陆(特别是上海地区)的企业家基于对人民政权的疑虑,选择将企业设法移往海外,尤其是香港与台湾成为他们延续企业生命或重新起步的主要基地.站在大陆的立场,他们被指责是"迁厂逃资",等于是背叛祖国.本文以1949年以后迁台的上海企业家为例,通过一些上海企业50年间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发展,揭示了处在台湾与大陆的两岸特殊环境下,工商业发展及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相互影响.
  • 摘要: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以后,对中国尤其是上海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京剧海派是北京之外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地区流派.1867年京剧南下上海后,《申报》与它建立了多方面的联系.《申报》在海派京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京剧及剧界的关联对《申报》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关上海地区京剧的文章在《申报》的副刊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有关戏曲的文章不仅成了报纸副刊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到了报纸的文体样式,并推动了中国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近代转型,使得理论批评脱离了对具体作家、作品研究的模式,将诸多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过程中,《申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旧式戏园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在数量、经营和观剧环境等方面超过其他地区的戏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申报》.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上海传媒在上海新式剧场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新式剧场与上海京剧改良运动的密切关系,所以《申报》对新式剧场的关注也直接推动了京剧改良运动的发展.《申报》刊登的戏曲广告标志着中国近代戏曲的传播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量的京剧广告培养了上海观众对京剧的感情,有助于京剧在和其他剧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上海舞台演出的主要剧种.广告还对社会文化和风俗产生影响,影响到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影响观众的审美心理,在海派艺术风格的形成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名角挑班制"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对京剧演员、京剧剧目等方面的宣传.《申报》上大量登载的京剧广告,在许多京剧名角成名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京剧"名角挑班制"的形成.《申报》的戏曲广告加剧了上海各京剧舞台的竞争氛围,有助于海派京剧形成与京朝派不同的"班园合一"的演出体制.《申报》对戏园的宣传,成为当时上海戏园尤其是京剧戏园发展的重要助力.戏园广告收入则成为《申报》的重要收入来源.《申报》对海派京剧发展的推动,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播关系的重要个案,值得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 摘要:儒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思想贡献.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价值观体系,这个观念体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表述不尽相同,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的、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提出并确立起来.先秦儒家提出了仁、义、礼、知、圣、中、和、诚、信、忠、恕、恭、敬、宽、敏、惠、温、良、俭、让、善恶、廉耻、中庸、仁民、爱物、民责君轻等诸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有道德的,也有伦理的、政治的.从一般意义而言,儒学的价值观体系是道德、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但儒学在本质上并非是以伦理为本位的伦理哲学,或以政治为本位的政治哲学,而是"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儒学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道德之"仁"--一种内在于人心的心理自觉,而儒家所重视的"礼"则是"仁"的外在体现,是用以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的礼仪、习俗与制度.二者的关系是"仁本礼用"或"仁内礼外".构成儒家"道德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四大范畴.所谓"仁爱",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贯彻普遍的仁民爱物精神."和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处、共荣的精神.儒家一向重视"和而不同"、"和为贵"."太和"是最高的和谐境界."诚信"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守信、守礼、守法的精神."诚信"之德,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之本,立国之本.所谓"中庸",其实就是"用中",即推行"中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体现了公正、务实、协调精神.这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儒家的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等基本价值观念,具有普世性和永久性的意义,成为全人类都能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儒家的"仁爱"观念,不仅在中国与东亚发展出了从民本走向民主的人文精神,而且可以与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观念相互接轨与融合;儒家的"和谐"、"中庸"观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并进的世界尤其具有实用性与普世性,是化解矛盾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强大思想工具;儒家的"诚信"现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信用机制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在承认基本价值观念普世性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同其他文化传统一样,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只能扮演其多元文化结构中的一元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那种以为中国强大了就可以在21世纪实现"中国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世纪论"或"东方文化世纪论"是完全错误的理论.
  • 摘要:本文从会通中西哲学的角度,提出哲学的观念应当更新,这就是从概念式的思维到对生存状态的描述。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本体论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本体论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 摘要:自16世纪以来,东西方文化就开始了首次相遇和实质性接触,西方思想家在建构自己的理论学说时,开始思考中国,汲取东方文化的滋养.本文以法国哲学家蒙田和伏尔泰为例,指出蒙田思想中的中心主题是以人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肯定和尊重个性、人性;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蒙田批判了欧洲中心论;蒙田追求中庸之道,某些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有相似相通之处.伏尔泰对"仁政德治"和"哲学家国王"的吁求,也正是从其对于孔子、儒教、传统中国的开明君主制度的认同中发展而来的;在伏尔泰建构自己的社会理想时,中国文化成了不可或缺的参照.
  • 摘要:构建一个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是华夏子孙的一贯追求,只是由于所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地位等差异.各自构想的和谐模式不尽相同.先秦诸子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主要有三种:一是儒家以"仁义"为核心的和谐理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孟子的性善论,进一步呼唤人们和谐相处的善性,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可能性找到了人性根据.二是墨家的"兼爱"理念,尚贤、节用、兼爱,这是墨翟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三个支撑点.三是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的和谐理念,老庄将儒家的"仁义"关怀比喻为"泉涸"状态之下一群鱼的"相濡以沫",认为真正的和谐社会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毋须仁义关怀、"相忘于江湖"的社会生活.二千年来,儒家"相濡以沫"的和谐理念占主导地位,其他几种和谐理念同样渗透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从孔孟、老庄、墨翟等古代哲人的思想中择取和谐理念的资源,不仅能为中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也同样能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构成了其民族主义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基础.他坚信国有与立,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自有其壮阔善美的国魂即民族精神.这一点既导引他揭示并维护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整体的国家利益,更成为他一生追求救国真理,虽历千辛万苦而矢志不渝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此同时,他又看到了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因而较时人更加自觉地对民族精神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反省,表现了大无畏的辩证思维.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形成了他自己内在的张力,这正是他能够成就为一生多变而不离其宗、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位伟大爱国者的根本所在.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概括,及其对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城市公园是近代才出现的公共空间形式.公园一经诞生,就对城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城市政府和社会精英将公园作为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对市民进行文化素质的熏陶和社会风尚的改善,同时公园也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成为民众分享公共空间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成都第一个新式公园--少城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的大众文化形式、内容,与市民和政府的互动等方面的分析,揭示新式公共空间与传统大众文化的关系.
  • 摘要:自从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会见开封犹太人艾田之后,西方才首次知道了在开封存在着一个犹太人社团.从此之后,西方的入华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和西方犹太人代表,陆续对开封犹太人作了30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是现有的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第一手文献.西方人根本不关心拯救濒危的开封犹太人社团,而只注意掠夺那里古老的希伯莱文经卷.他们的调查研究历史,也正是开封犹太人社团走向灭绝的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略作勾勒.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