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6-09-21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议文集: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37条结果
  • 摘要:本文从分析住宅商用现象产生的原因人手,指出住宅商用带来的问题,并在城市规划、土地变更调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许多大城市地区出现了受到市场力驱动、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蔓延式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也曾经过分依赖市场需求和过度消费资源,城市蔓延和郊区化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9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各界开始反思,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要求政府对城市化发展采取积极干预政策,提倡城市发展应当优先考虑既有城市的再开发和采取公交主导的方式。同时,这一理念也在开发建设的许多实践中得以尝试和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精明增长理念的产生背景、目的和原则,然后总结了国外学者对精明增长的争论和对各城市实践精明增长效果的评论。最后,结合中国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本文指出中国许多城市需要采取精明增长策略,但也要认识到实施精明增长策略的难度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 摘要:城市用地分类是开展城市规划的基础工具。随着城市规划目标和控制要求的转变,为能更好的发挥城市规划对土地资源的综合控制作用,势必要求城市用地分类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现行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空间效力进行分析,指出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体系局限为城市建设性用地的分类,而非针对整个城市规划区用地类别。因此,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应随现行城市用地分类体系的空间效力进行完善,使由此编订的城市用地规划能实现对整个城市规划区的统筹控制,明确城市规划的控制目标,保证城市用地规划的顺利实施。
  • 摘要:地铁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城市系统工程,政府决策者和城市规划师更应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站在统筹和可持续的高度上审时度势,谋定而动。借杭州地铁1号线沿线站点城市设计契机,本文最为关注的一是城市形象营造,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二是城市经营,保证地铁开工建设,实现地铁营运可持续发展。换而言之,在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下,要解决地铁沿线开发的地从何处来,地铁工程建设的钱从哪里来问题。本文系统提出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方法,以发挥城市设计在发挥空间效益上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前城市建设中公共利益被侵蚀的案例随处可见,迫切需要精致的制度设计和良好的法律体系来保护。可是在目前利益格局错综复杂,许多城市还冀望靠房地产拉动GDP的增长,城市政府还要亲自"经营城市"以获得土地收益的情况下,在维护公权上无疑面临巨大的压力。目前城市开发遭遇的困难除了财政体制、住宅政策、社区自治之外,旧城改造领域的拆迁安置问题、新区开发过程的农地开发和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导致的社会冲突都严重影响着城市开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本来就应该与法治社会相匹配,这需要发动全社会在价值观念、制度建设和立法方面进行多方面的探究。
  • 摘要:城市规划对某些地段开发的鼓励或者限制,实际上是利用土地开发权的转移来调配空间资源和平衡公共利益。从两者关系上来看,土地开发权是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法理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土地开发权运行的操作平台。在我国总体规划的"四区"是对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进行了原则划定,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又对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做了进一步明确,他们共同决定土地开发权的大小,而后者的作用尤为明显。这也正是广东省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定化工作的意义所在。
  • 摘要:随着对产业集聚问题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很多大学都对产业的集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同济大学周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聚集了诸多设计公司和相关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同济现象"。本文对"同济现象"进行了解析,探讨了"同济现象"产生和形成同济现象的主要因素,依据同济及其他地方的经验,讨论了在大学周边形成产业集聚并且能健康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揭示大学与周边产业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而通过与国内外类似案例的对比,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大学周边区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文化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争夺的新焦点。作为一个富有创新和敢为人先精神的实验性城市,深圳是推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先锋。城市规划要应对并促进深圳"文化立市"这一崭新命题,这是规划创新与改革的新课题。文章总结了文化产业和城市的关系并分析了深圳文化产业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文化产业对深圳的产业转型、人口优化、创新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从营造宏观条件、扶持文化人才和实体、设计文化项目等方面探讨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思路。最后文章提出了转变"文化配套"观念、调整土地结构比例、促进产业空间集聚以及规划设计空间模式创新的观点,以达到从城市规划角度应对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 摘要:目前,深圳市正在着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本文从《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切人,结合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介绍了深圳市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的背景,并对规划总体思路、规划创新进行了若干思考。提出新一轮总体规划应以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转型作为三大主题,以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为核心促进经济根本转型,克服城市所面临的"四个难以为继"。并应重点强调规划实施以及该方面的规划创新,努力为经济转型寻求一条可行的途径。
  • 摘要: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亦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人口容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前的城市规划未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某些城市发展规模与其水资源承载力不相适应和其它各种水问题,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青岛市城市发展规模的制约因素,指出水资源承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短板因素"。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本文采用最大可承载人口数量法对青岛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估算,旨在发现对青岛市城市规模影响重大的水资源承载力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探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如何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探求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规模。
  • 摘要:加速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步伐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当务之急。由于各企业经营状况存在差异,各企业采取的改制方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实现社会与经济、企业与城市、个人与群体协调发展等多个角度,提出以建设产业园区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新模式。并对该模式带来的厂区及其周边城市空间内的产业、居住、服务与社会空间的重构进行了初步分析。
  • 摘要:我国经济全球参与程度日益提高,港口地区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建设深水港口和重工业向沿海转移成为沿海地区空间发展的新趋势。临港工业区空间发展特征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或工业区,港口、产业、城市的关系是空间分析的核心。本文试以曹妃甸工业区的空间发展研究及总体规划为例,初步探讨临港工业区的空间发展规律。
  • 摘要:通过对各地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践总结,对工业园区规划的控制体系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概括,针对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探索性的提出工业园区规划中各项控制内容的制定方法和规划编制中的一些具体措施,以期增加现代工业园区规划的灵活性和可实施性。
  • 摘要:改革开放至2000年,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一波三折,引发了对总体规划工作体系的反思。2000年,广州市率先开展了战略规划研究,更加强调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与长期性;重视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更加具有弹性,适应性更强;内容简化,突出重点;淡化规划期限。为落实战略规划,广州及时开展了"广州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广佛都市圈发展规划研究",完善、细化了区域协调的策略;开展了近期建设规划,分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两个层次,针对建设用地供应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计划,落实空间发展战略。贯彻城市规划法,广州市在战略规划完成后不久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2005年《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获国务院批复。围绕总体规划,广州市近期开展了片区规划、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专项规划--广州城市发展规划。在整合2000年以来总规层面的规划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广州市初步建立了以战略规划为指导、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以近期建设规划为基础,动态检讨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体系。
  • 摘要:现有文献与规划一般认为新疆需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建没都市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本文基于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更为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对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可行空间指向做出了若干探讨;提出新疆的区域发展需要建立在"大都市区"的空间成长基础之上;并且,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新疆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将是非常独特的一种空间格局。
  • 摘要:从欧盟空间协调发展的理念、规划技术、区域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对珠江三角洲的启示。
  • 摘要:本文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国家级空间规划在不同年代中的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一些发达国家开展国家级空间规划的经验,并总结了其演化趋势。
  • 摘要:城镇密集区大多位于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地区。该地区的发展基本呈现自下而上的内生模式。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典型的发展过程。政治的、市场的博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博弈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恶性竞争选择。多数情况下,如果不加干预,其博弈的结果可能是零和,这种结果在许多地区正在发生着。避免零和博弈的可能途径是选择协作。区域协调正是基于地区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诉求而生的,政府要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规划作为政府的主要公共政策,当然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 摘要:地区社会、经济联系紧密,区域发展日益成为整体,城乡统筹、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享共建和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实现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共同目标。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各种利益主体选择差异导致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相协调的问题和矛盾。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利益博弈成为区域协调的障碍,建设区蔓延、区域产业布局各自为政,重大设施协调困难、重复建设严重等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困境。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四种政策途径:第一,编制有效的区域协调规划,如区域规划、城镇协调规划等,并确立其法律地位,强调协调规划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定依据,并成为控制和指导区域和城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产业布局、自然资源利用开发、生态资源保护等的政策依据。第二,建立有权威的区域协调政府,明确区域协调政府的职能,是对区域发展作出长远规划,对区域发展重大事物进行协调,对区域内相关行政部门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提高区域协调机构的行政级别,加大协调的力度,增强权威性。第三,建立"以物为中心"的"特别区划",加强对区域稀缺资源、特定建设区、生态保育等进行控制和监督,在"特别区"设置功能单一的专门机构,或结合现有组织机构进行重组,负责协调、监管特别区域内相关的事务。第四,推进政府间以签订合约的合作方式,促进市场化改革,增进城际合作,实现在区域范围内公共资源共享。
  • 摘要:通过近50年我国城市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提出了195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和2000年是我国城镇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四个重要时期。指出城镇空间发展受政治、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它的发生与发展脱离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形势,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的规划措施可以使国家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反之则国家损失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应该积极开展国家层面的空间规划,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 摘要:规划环评可以促进规划的生态化,使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能保证规划与环境政策、法规的协调性。本文天津海滨休闲旅游区环评为例,对规划环评机制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探讨。
  • 摘要:人口规模的预测要适应规划编制思路的转变。本文提出了基于容量承载力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浙江桐庐县案例,从"就业空间"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承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人口规模容量预测。通过产业发展综合分析法进行"就业空间"承载力的人口容量预测;通过生态足迹环境容量分析法、土地生态功能区容量分析法和逾渗透理论法进行"环境容量"承载力的人口容量预测。并提出推进人口合理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综述了当代14个生态方面重要的关键词,并以时间脉络将它们归结为生态学、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四个密集阶段。第二部分以城市研究为核心,提出生态城市阶段是以生态学和环境危机阶段为基础的,而城市研究方面还没有可以对应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上海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机遇,也是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最好的实验场所。上海"生态世博"指标体系构建从宏观战略上对"生态城市"的思想方法上进行引导;弥补城市中观层面的生态评价的缺失;探索建设全过程性的生态管理控制的方法。在对上海生态环境状况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国际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根据世博会的经验特点,从规划控制和管理出发,建立了时间、空间和环境(经济)三维互动的2010上海"生态世博"规划导引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采用目标分层框架。目标层按规划阶段划分,可分为规划选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建设控制、运营监测与绿色管理、后续利用五阶段目标。在阶段目标层下,根据各阶段规划工作的要求,建立一个或数个较为具体的分目标,即准则(类目指标)。准则层由具体指标组成。具体指标是环境生态和经济生态与规划主线的交集,共117项。
  • 摘要: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 Appraise)的范畴,我国的战略环评和交通环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且从已有的应用看,交通环评还没有落实到城市规划阶段中。为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城市交通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从城市总体和典型区域两个层次,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中环境相关问题的识别,系统阐述适用于环评的交通状态获得和交通预测的方法,现状交通环境影响测试和评估,以及交通·环境关系模型标定。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预测不同交通规划方案下的交通状态,进而预测其潜在的环境影响情况,以评价不同规划方案在环境影响层面的优劣.提出规划改进的措施。
  • 摘要:本文结合大连城市森林公园规划,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测算植物生长情况--NDVI指数,采用AHP法生态规划流程进行规划设计。其目的在于在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休闲场所,又保证环境的永续发展。本文创新地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测算植物生长情况,通过对卫星遥感中可见光红波段(0.6~0.7μm)和被绿色植物(叶内组织引起的)高反射和高投射的近红外波段(0.7~1.1μm)两个波段的和与差的比值,构成NDVI指数,该指数与植物光谱和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相关性。通过NDVI指数计算可以得到规划区域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情况。结合NDVI指数和规划区域中其他生态因子,通过AHP法生态规划流程,计算各个因子的权重,通过GIS的Overlay功能可以得到规划范围的生态敏感性分区和建设用地分区,这对接下来的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前提作用。
  • 摘要:首先,对湿地的现状表示"忧"与"呼",对湿地退化、消失的成因从技术统治与异化消费(欲望消费)、主体与行为、环境经济学、法律与管理体制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考察瑞典HELGEA湿地区域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乡规划的基本属性,认为其在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其基本作用可以归结为"限制破坏性、促进能动性",并据此展开了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实践框架与内容。
  • 摘要:本文梳理生态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并系统总结目前城市规划中主要应用的生态规划方法,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景观生态规划、环境机制规划方法、生态承载力方法、循环经济规划方法、生态区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将生态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城市规划中。以淮南市城市规划为例,从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人口和用地规模、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策略等方面说明如何在城市规划中体现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GLS和RS技术辅助实施。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和建议。
  • 摘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规划环评")已正式铺开,但关于组织程序、工作方法、环评和城市规划编制协调等方面探索还处于摸索阶段,且应用于实践还存在不少缺陷。本文试图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建立以阶段性控制为介入点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前期研究、规划目标、替代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四个阶段的控制,将环评内容融入规划编制的每一步骤,在规划编制工作的各个阶段,开展相应的环评阶段内容,通过各阶段的交流和反馈,实现规划编制过程和规划环评过程的紧密合作。在《深圳市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区布局规划》中,对这套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在当今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对湿地的保护给予愈来愈多的重视。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与城市的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本文在论述了城市湿地的生态及社会服务功能后,指出恢复、保护和利用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组成部分的城市湿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创新性在于通过三个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恢复和利用城市湿地的新的有效途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湿地系统规划中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功能建筑群与环境的交融、流通网络的设计和边界的营造;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中恢复水岸湿地系统,发挥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的积极作用和促进生物自然过程保护;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中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同时也是在城市建设中引入、恢复和保护湿地。
  • 摘要:随着住宅开发竞争加剧,利润减薄,风险加大,我国更多的开发商转移投资旅游房地产。旅游地产作为房地产业的一棵救命稻草,逐渐成为开发投资的重要领域,但在我国还是个崭新的课题,成功案例乏善可陈,发展前景也喜忧掺半。
  • 摘要:TOD理论源于美国,因倡导一种"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整合"的土地发展模式而广受推崇。截至目前,国内外多数TOD研究和实践都基于相对微观的社区层面。目前中国有1个城市提出了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的计划和申请,总里程1500km,预计投入5000亿人民币。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将TOD理论应用于全市域层面,以此优化城市轨道网络和空间结构,引导沿线土地开发将更具意义。笔者通过《东莞市域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专题研究》发现,东莞轨道网络功能定位、速度选择以及线路布局很大程度上与TOD理论相吻合,既有城市发展模式也具备良好的推行TOD理论的基础条件,因此有可能借轨道交通建设创造一个完整的城市层面的TOD案例。本文介绍了TOD理论对该项研究思路的指导,在以城市空间整合及土地储备控制为重心的土地发展策略中的应用,以及在东莞实现TOD理论所面临的问题。
  •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制定了《城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标准》,具体规定了各类城市的各项用地指标。该标准对于指导我国的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该标准的不适应性日益凸现。本文探讨该标准的制定背景,现实使用中的不适应性,以及修订调整的思路。
  • 摘要:在小汽车普及所带来的交通方式变革背景下,整合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深圳市首先做出了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实践探索。但是经济要素对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模式的构建造成关键性影响,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提出了在经济迫切发展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冲突下,进一步优化整合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的重要意义,并从强化政府在交通可持续发展中的决策作用、延展联合开发模式内涵、加强土地混合利用以及高科技新技术引用等方面论述了深圳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摘要:本文在对建没用地规模控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容量控制"+"空间控制"+"分期控制"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新思路和新方法,旨在提高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战略性和可操作性。
  • 摘要:运用数据库检索和类型学分析的方法对1985~2005年间我国在城市开发的规划控制领域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和思考,指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国内学者和专业人士对我国城市开发的规划控制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纵览和把握,同时,有利于其及时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有待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最终促进我国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寻求规划控制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突破。
  •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制镇一直是城市化推进中的主体之一。把握好中国建制镇规模结构的时空变化规律是进一步促进建制镇良性发展的关键。本文分别从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对中国建国以来建制镇规模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究,文章认为中国建制镇规模变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波动性和区域差异性是国家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中部城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应发挥的作用,继而分析总结了中部城市普遍特点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以信阳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具体介绍了中部城市如何把握"中部崛起"战略所提供的机会,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及其在总体规划中的体现。
  • 摘要:文章从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利益互动的角度剖析江阴三镇的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目的在于对城镇化的发生条件和作用机理能有更加基础、清晰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城镇化的内涵。文章指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政府、企业和居民是城镇化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国家和国家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甚至小到一个县下辖的镇与镇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 摘要:本文以集聚与扩散为基本视角,对珠江三角洲的人口、经济、城镇空间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动态分析,同时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用以揭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的数量关系。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与轴向性。这种集聚是一种非完全的集聚,在人口上表现为"就地(近)转移"的城镇化过程,在产业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小集聚、大分散",在城镇空间上则表现为建制镇建设用地增长快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以及建设用地的无序连绵。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各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域发展趋于均质化,这也是部分中心城市(如香港、广州)空间要素向外围扩散的结果。
  • 摘要:目前城镇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大多不能准确覆盖其影响范围,使各城镇体系之间难以进行指标比较。本文提出"非整合城镇体系"的概念,指出以"整合城镇体系"进行区域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非整合城镇体系",才可排除"非整合"所造成的差异,使区位、交通、资源、政策等因素的作用凸现,才能够抓住区域发展的主因素,以正确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 摘要:城市密集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中枢和创新源空间,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巨大变化,全球城市密集地区的规划也因而表现出新的特征。本文比较系统地评述了全球化时代城市密集地区发展与规划的新趋势,以图对我国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表明,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走廊的形成是同步并进的。本文在阐述城市空间生长理论和交通走廊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外经验归纳出交通走廊与城市空间成长的互动机理。然后以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地区的空间成长机制,进一步揭示并证明了交通走廊引导下城市群空间成长的"四阶段"规律,并提出大流量快速交通体系(一小时交通圈)发展和轴向交通系统需求影响下城市群区域空间成长的相关建议。
  • 摘要: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程序中缺失的必要环节。建立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将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程序,促进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形成"编制-实施-评价-调整"的良性循环。本文从反思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结合国外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工作目标、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等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同时对建立和完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 摘要:重大城市活动是由城市全力投入、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进行长时间策划和筹备、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重大城市活动应该是合作性竞争的一种。通过重大城市活动的举办可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但这种实现的路径并不总是确定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城市经营才能改变重大城市活动与提升城市竞争力之间的不确定关系。本文对重大城市活动和城市竞争、城市经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重大城市活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同时对这条路径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提出城市经营在实现城市竞争力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历届奥运会等重大城市活动的举办,提出了重大城市活动中城市经营的三种主要模式。第一,场馆、设施和城市空间的经营,其中所深透的城市经营思想主要包括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建设、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保证赛后可持续利用、TOD与SOD经营理念的运用、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形象;第二,城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经营,其中深透的城市经营思想包括投入与产出的经营、产业结构优化的经营;最后是城市旅游与文化的经营,这也正是提升城市竞争力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在飞速进步的同时,若干困局日渐凸现,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城市化的质量。学术界和中央政府尽管作出大量探索和努力寻求解决之道,但是收效不尽人意。规划者在实践中往往痛苦地意识到,这些问题不是某地某时的特殊情况,而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是规划的技术手段常常无能为力的普遍现象。本文尝试从财政制度的角度解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关于财政制度改革的建议。
  • 摘要:城市规划管理单元整合了城市规划成果体系,在做法上追求精细化,以形成城市规划管理使用的内控图则为目的。本文对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编制办法以及编制内容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编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单元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定位问题。
  • 摘要:电子政务建设是规划部门改革传统办公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提升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重庆市规划局为例,回顾了规划部门行政审批从手工办件到电子政务建设的历程,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归纳了电子政务解决的主要问题,展望了电子政务建设中数据库建设的方向和思路,由此为规划部门信息化之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建立"一网三层"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工作的实践,探讨了广州市建立"一网三层"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工作的目标指向、实施策略和实施方法,旨在通过对"一网三层"城市规划管理平台工作的研究,初步建立广州市基于该管理平台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体系,以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的透明化、统一化、标准化、制度化和公平化的管理体系,使城市规划管理真正走向制度化的轨道。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的背景下,作为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尴尬与无奈:区域规划由于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无法真正协调区域发展;作为法律文件的总体规划,在具体的开发行为面临法律纠纷时却往往给不出足够的法律依据;真正能对土地开发建设行为进行全面指导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又缺乏相应的法律地位;许多现行的全国性技术标准和规范,反映的还是常规发展形势下的一般规划技术要求,难以适应广东城乡超常规高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同类型的法规与规章,在形式、内容、名称等方面各施各法……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遵循现代地方性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完善途径,通过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创造性地推动了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方立法,制定了作为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有效补充的"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系列,进行了"三区六线"、"区域绿地"、"基本生态控制线"等全新规划理论建构,加上全省各地市在"法定图则"、"规划委员会制度"、"社区规划师"、"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的众多实践探索,大大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建立起了省级政策法规层面(宏观指导)、区域空间管治层面(综合调控)、地方规划管理层面(实施操作)三个层次,具有广东特色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 摘要:城镇密集地区的"非中心"城市是指那些相对区域中心城市而言,没有区域中心地位与作用的地级市。但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它们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并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区域格局,其发展模式也具有强烈的区域代表性;在城市转型的时期面临许多重大难题,区域性的协调规划成为引导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手段,其编制工作既有区域规划的典型性,又具有不同地区和城市协调规划的特殊性。
  • 摘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统筹省区层面各项事业发展,指导下层次规划建设的综合性空间规划。未来20年是我国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对城镇发展的影响将更加突出。新一轮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将充分发挥其法定规划、省级调控、协调平台和公共政策的重大作用,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 摘要:岛屿是陆地国土的延伸。海岛经济开发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系统工程。岛屿城市的发展与内陆城市发展既有一定的相同性,也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因素。本文从岛屿的地理特征、资源特点出发,研究海岛地区的环境特点、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借助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理论,从岛屿城市对区域影响边界性、独立性和首位分布性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岛屿中心城市对区域的影响难以跨越海域,只能是相对本岛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分析海口在省域发展条件、发展地位,探讨海口在省域以外的辐射影响程度,指出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有利与限制因素,提出海口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所应该发挥的职能特点。通过海口职能的二元性的分析-岛外职能和岛内职能,为海口市的区域发展定位确定了理论基础,并根据不同职能发展的要求,确定二元化的职能的空间布局模式和发展前景。
  •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镇域规划以及近期内与镇域规划编制有关系的热点问题,对在镇域规划修编过程中体现城乡统筹思想、体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做了探讨,提出与镇域村庄布局相配套的空间发展政策内容,并对影响镇域规划实施的资金和政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对编制镇域规划过程中容易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高度城市化地区逐渐出现了中心城区域化、城市集群化等新的发展趋势。笔者以武汉市为例,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当前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面临的困境。认为要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个合理的城镇体系,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并从中心地学说、增长极理论等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基础着手,剖析了造成高度城市化地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不适应的理论根源。根据最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对于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提出在武汉市这样高度城市化地区,为了发挥城镇体系效益的最大化,应跨越行政区划,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内应建立中心城增长边界,突出都市区的一体化规划,以此代替传统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摘要:都市区空间发展是都市区社会发展在空间上的表现,是都市区治理结构的动态反映。市场化分权改革对中国都市区治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认为中国的都市区治理已经介于单中心分权治理与多中心治理之间,形成一种"类多中心"的治理结构。这种转型期的过渡性质的治理结构使得中国都市区的空间发展基本呈现三个主要特征:空间形态呈现明显拼贴特征;空间结构初步形成多中心格局;空间发展依然高度集中。
  • 摘要:城市现代化是现代化在城市这个特定空间地域上的投影,是城市化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中国城市化发展正进入以城市现代化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城市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两大"引擎"。城市现代化的研究也将从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逐步转向围绕城市发展、规划与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 摘要:在论证了深圳城市化深度推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引致当前城市化状况的历史原因进行探索,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在特区外摒弃划定非农建设用地的传统做法,通过住宅或者货币方式补偿原村民;二是强化规划的调控功能,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化的深度推进;三是研究原农村集体土地的资本化,从根源上寻求解决意识形态城市化的途径;四是通过特区外重大建设项目的带动,先在经济水平上推动特区内外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化。
  • 摘要:深圳经济特区是在"经济建设为中心"背景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改革的试验场,龙岗区借其有利的区位优势,是特区内城市发展经验的直接借鉴者,依靠产业的集聚,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快速城市化。论文对龙岗区快速城市化进行分析,探讨政治、经济通过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的引导、控制与促进,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龙岗区城市化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实现产业集聚向集群的转变,对龙岗区未来城市空间建设的方向进行思考。
  • 摘要:规划评估是规划动态实施机制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深圳实践为例,参考了学术界有关规划评估的研究成果,针对近期建设规划特征,探讨近期建设规划评估的理念、方法与分析框架,尝试建立对包括规划制订程序与内容、规划实施结果和规划实施机制在内的完整评估体系。
  • 摘要: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发展与流通日益频繁的新形势,广州市积极开展物流规划系列研究,从起步阶段的纲要性文件的制定,逐步走向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编制的方式方法与技术路线,促进城市规划对物流园区建设的引导从宏观纲要层面走向可操性较强的实施控制层面,在构筑广州物流园区体系的同时,切实落实物流园区的选址与规模,弹性制定规划导控,为政府各个职能部门提供有效的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依据。
  •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市场主导的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但这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化产生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粗放型增长方式、布局污染转移和管理执法力度薄弱是造成农村工业污染严重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其根本是解决怎么样真正加强"法"的力度,同时从改变企业发展理念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 摘要:本文对"知识城市"战略及其"城市创新引擎"进行了充分地概述,并就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如何充分利用"城市创新引擎"实施"知识城市"战略提出了一些建议,这将有助于我国城市决策者拓宽思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把实施"知识城市"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创新的重要途径。
  • 摘要:本文以肥城为案例,探索了:在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之下,小城市通过制度创新和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大城市已经形成的广阔市场,获得发展动力的可能性和基础条件。并提出:在目前阶段,小城市的城市空间安排应以增加乘数效应和创业机会为目标,为小城市的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 摘要: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对刚纳入市辖区的前县、县级市刚刚开始。本文提出大城市外围地区的概念,专指在位于大城市外围,包括在该大城市所在大都市区范围内的地域,并认为纳入广州市辖区范围的花都区是典型的大城市外围地区。本文从产业、人口与城市化、建设用地、区域性大型交通设施等方面分析了花都区作为大城市外围地区二重性的特征,指出其根源在于不同层次政府的发展目标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 摘要:万州是三峡库区移民城市,用地条件复杂,地貌独具特色。规划编制组首先以资源底限为前提,通过土地、生态、水等瓶颈因素的叠加分析确定城市极限容量和用地选择;进而论述城市发展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到移民的安居乐业,乃至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应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方面扶持,加强万州在三峡库区的中心地位,适当扩大规模、吸纳周边地区人口以提高库区整体的土地使用效率。
  • 摘要:工业化时期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是资源型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动因包括对资源的需求和"逐利资本"的投入等均具有"外生"的特点;聚集经济虽然是资源型城市发展壮大的内因,但是聚集经济却受到其发展特点的抑制,城市公共物品也普遍缺乏。因此资源型城市诸多问题的产生具有其必然性。资源开采储量和自然资源消费生命周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性。资源型城市应选择适当的发展时期,通过经济、社会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创新,实现城市的主动转型。
  • 摘要:城市公共建设征地拆迁决策管理,是将征地拆迁前期可行性分析纳入城建项目建设程序,以加强征地拆迁前期可行性分析和过程有效监管为主要目的,运用数字城市理念,采用3S技术,利用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通过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空间优化和成本控制,解决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征拆决策和日常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 摘要: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协调发展的综合部署,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现存的二元规划执法主体体制,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种新体制。本文分析了这种新体制遇到的法律冲突、理论困惑与实践难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和对策。
  • 摘要:本文论述了作者在学习美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后产生的基于法制化基础上的思考。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什么?城市规划外在上表现为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描绘,但其在本质上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合法公权力的行使,对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权利义务的规范。因此它具有公权力特征和立法特征。在城市规划法律属性的引导下,城市规划是社会公益与私有权保护这一对立的矛盾体,作者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管理得更少吗?公共参与带来了什么?社会公共利益与私有权保护孰重孰轻?等思考。这些思考的直接命题是城市规划作为公权力的运用,其方式、界限和程序是什么?美国的城市规划实践表明,其以法制化形式对土地利用和规划建设的管理广泛并且深入;公共参与的过程也保障了城市规划作为公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必须在公共利益与私有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建立法制化的城市规划实施制度。作者相信只有将城市规划的法律本质在城市规划制度中充分体现出来,才能创设出以人为本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 摘要:所谓城市地区,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城镇间联系紧密的地域,它包括相互关联发展的城镇及所在的自然环境。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两大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影响下,城市地区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基本单元,区域内空间利用的组织形态趋于分散,城市地区空间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凸现。同时,从国内外城市地区的发展经验和研究案例来看,受区域自然条件和发展现状的影响,区域空间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将会长期存在,始终存在着区域整体和个体的利益冲突。鉴于此,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规划和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多级控制的动态系统,形成区域、次区域、街区等多个层次相互配合的规划内容体系和管理机构体系,它们在城市地区空间发展的引导和控制方面更有效。
  • 摘要:考察了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深圳《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演变特征,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框架和内容,提出了我国城市制定《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建议。
  • 摘要:从确立规划地位、实现规划预期目的、落实规划主要内容、解决城市现实问题等四个方面,对《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总体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对影响规划实施绩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摘要:本文以对深圳法定图则的"认识-反思-对策"为主线,通过剖析深圳法定图则所面临问题,提出"制度与技术的脱节",是影响法定图则实效性的根本原因。并且,针对深圳法定图则的操作主体、运作过程和成果表达制定实可行的对策,以促成制度与技术之间的协同互动,实现增强深圳法定图则实效性的目标。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平台可为法定图则的运作提供良好支撑,落实到法定图则编制与审批的各个阶段可形成"制度引导技术,技术反馈制度"的互动模式:要求政府人员利用制度体系的管理效力,在执行技术审查的同时加强技术配合、技术沟通和技术反馈,实现制度对技术的动态监控;要求技术人员建立法定图则的全局观念,通过提供技术层面的处理意见参与到法定图则的各个阶段,形成以技术为指导的反馈机制。并且,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建议在法定图则的成果中增加管理使用手册,与城市规划管理直接挂钩。因此,如何构筑制度与技术协同互动的法定图则运作机制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
  • 摘要:城市规划是进行规划执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执法则是城市规划实施的保障,然而违法建设一直是困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一个"顽症",从行政执法角度对违法建设的成因以及城市规划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城市规划执法工作能有所裨益。
  • 摘要:本文论述了城市竞争的原理,认为城市竞争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和企业具有相互融合的趋势,所以城市和企业一样相互竞争,企业竞争战略同样适用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为使城市在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在城市规划中应借鉴企业竞争战略,编制面向竞争的城市发展战略。最后文章以陕西省中心城市为例,在城市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中心城市竞争战略的概要。
  • 摘要:当前区域规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正朝着战略性、空间性和约束性的多重规划目标发展。而传统的区域规划分析方法单一、预测指标脱节,已无法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弥补传统规划的不足成为区域规划工作的首要课题。研究表明,区域规划是涉及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等多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它具有结构复杂、动态时变等特性,系统中流的反馈关系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本文尝试以系统思考理论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对系统的结构分析,描述系统内部各因子的因果关系,动态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探讨该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 摘要:文章是以全球化的视角,探讨了全球化导致区域空间重构对外资导向型的苏州区域空间的影响,通过外资导向型地区空间的一般特性的概括,在分析了影响未来苏州区域空间发展的基本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外资导向的苏州区域空间结构四大特征,即网络化、均质化、平滑化、扁平化。
  • 摘要:在快速工业化和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县(市)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目前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方式和规划内容难以应对其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结合在这些地区开展的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区域一体化进程等背景变化是规划变革的主要动因,规划必须应对这些背景变化提出适应性的变革要求。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问题、规模问题和外来人口问题是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变革的主要驱动力,针对发达地区县(市)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要求,本文认为,发达县(市)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将转向突出发展战略研究及空间管制规划,弱化"三个结构规划",强化片区规划组织,从新的视角研究区域支撑系统规划,并提出了乡镇联盟、规划垂直管理、跨区域增长管理等相应的实施机制,增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效力。
  • 摘要:本文是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对我国未来20年全面城市转型进行的初步探索。针对国内新一轮的"撤县(市)并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在区域空间管治发展回顾和分析撤县(市)并区的市辖区空间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了"撤县(市)并区"的市辖区空间管治的技术管理方法。
  • 摘要:本文从发达地区开展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实践经验和规划管理背景出发,探讨研究了规划的体系架构,提出覆盖行政辖区范围,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县(市)域总体规划由城乡协调规划和功能片区规划组成,前者为空间政策体系,后者为建设管理体系,二者共同构筑县本级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依据。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以争夺首位城市的竞争以及围绕大都市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地区之间的竞争,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模式。成渝经济区已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本文从"均质区"以及地理单元劳动地域分工和相互关系人手,对成渝地区(四川盆地范围内)的167个县、市、区按照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成渝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最后提出了成渝地区的未来区域整合和城镇空间规划建议。
  • 摘要:《中华人民中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将规划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范围。本文简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开展环评的要求,简要概括了城市规划环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介绍了规划环评的国内外进展及主要特点。对规划环评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规划环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挥城市规划对资源与环境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规划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规划环评适宜采用自我评价的模式、早期介入的原则,迫切需要建立综合的、适用于决策的方法体系。
  • 摘要:本文针对生态足迹方法只能描述现状的局限性,利用多维度生态足迹构成分析,详细计算了抚顺市近10年来的生态足迹需求和供给,深入分析了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布局、平衡状况和资源去向。着重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构成帐户以及6种生态足迹土地类型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进一步解析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运作特点,将资源输出剥离以后考察城市在产业分工、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2004年抚顺生态赤字高达承载力的5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扣除资源输出后,化石能源的消耗仍占足迹的80﹪以上,表明其第二产业严重依赖能源工业,工业不发达、产业链级低,导致生产效率低。城市亟待转型,同时需加快生态治理和地质修复。针对生态足迹的结构,对抚顺的可持续发展,在政策取向、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给出改善建议,提出生态修复应采取的措施。
  •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修复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结合主要河道纳污能力分析,提出应强化人工湿地在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最后结合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人工湿地进行了布局。
  • 摘要:城市生态技术学科建构的理论基础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技术必然同时包含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第二,城市的非完全可控性:城市是可控的环境层面和非可控的环境层面的矛盾综合体,城市生态技术学的宗旨是提高城市环境的可控性。第三,城市生态发展的机制:城市的生态发展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的机制,即运行机制、控制机制和空间机制。根据以上的理论,城市生态技术学科的组成由核心学科和交叉学科组成,核心学科包括了运行维度的学科体系和控制维度的学科体系。城市生态技术学的结构是三维的网状结构,首先由运行维度的学科和控制维度的学科建构成网状的学科层,再根据空间机制划分多个垂直的学科层次,最后形成多层次的三维网状学科框架。城市生态技术学科具备三个特性:空间特性,系统连续性,边缘模糊性。
  • 摘要: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三峡库区以移民迁建的投人为动力,库区城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三峡移民带来的快速城镇化,各项市政设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设速度,大大滞后于人口集聚的速度,导致库区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根据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化与生态问题的实际,开展三峡库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问题的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指导区县城市的建设实践,积极保护库区生态环境。
  • 摘要:港湾快速城市化地区,无论是在城市规划、地理科学还是环境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港湾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外延粗放式的城镇空间扩展不断向港湾湿地推进,引发区域生态失衡、环境退化以及自然资源损耗等诸多问题。论文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滨海地区大开发背景下,分析城市快速扩张过程及政策更迭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和未来情景,如城市用地扩张特征、盐田湿地损失、港口扩建与填海造地等;运用城市生态管治、可持续海洋管治的原则与方法设计连云港港湾地区生态管治建设方案和一体化管理措施,突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为引导城镇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在区域空间管治机制上进行了大量探索。2002年,《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首倡"区域绿地"概念,通过对区域生态安全控制线的划定,强调了对区域不可建设用地的优先关注,并使对生态资源的管治由部门单向负责转向统筹协调。2003年,《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在"区域绿地"单一管治区的基础上,扩展提出了"三区六线"的管治体系,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赋予了土地、空间政策属性,通过差异化的土地开发许可实施对空间开发的控制。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再次将土地、空间的政策属性从单纯的规划管理层面拓展到社会综合层面,提出了"政策分区"这一全新的空间管治思路。即根据空间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要求,以深刻影响区域长远发展大局的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地区为重点,将全部建设用地及生态用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政策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政策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遵循依法行政、有限干预、明晰事权的原则,进一步将管治要求落实到空间,在各级政府间进行事权划分,保障了各级政府对区域空间的有效管理和调控。从"区域绿地"到"政策分区",广东省区域空间管治思路从单—到综合、从部门管理到社会共治、从地方各自为政到区域统筹协调,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新颖的地方性空间管治体系。
  • 摘要:在"佛山市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中,规划师尝试以"区域绿地保护"为平台,以"协作式规划"理论为指导,与城市各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合作,编制能容纳各方利益和目标,并能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的"区域绿地专项规划",以此作为未来城市非建设用地资源保护的框架性文件。本文旨在总结本次规划实践中获得的部分经验以及讨论"协作式规划"实践中可行的技术方法,以此作为对城市规划改革的一种探索。
  • 摘要: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影响因素很多,从理论角度而言,其辐射区域的工业化程度、区域经济的外向度、城市的规模、产出水平、第三产业规模与层次、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等都会对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武汉王家墩中央商务区为例,通过城市内外变量数据对比以及经验校核方法,对该区域地下空间开发需求量进行预测。
  • 摘要: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规划管理模式面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开发行为明显力不从心,反思传统的城市开发规划控制管理思维并找出真正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管理思维,应是城市开发规划控制管理体制革新的首要举措。通过中西方国家城市开发规划控制发展历程的回溯,总结出二者的思维差异,指出我国传统"规划控制→开发行为"管理思维的弊端,提出逆向思维是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开发规划控制管理思维的创新之路,并提出了构建基于逆向思维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开发规划控制体系的大体思路。西方的城市开发规划控制始终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城市开发行为的特征,进而采取相应的规划控制措施加以控制和引导,即循着"开发行为→规划控制"的思维进行;我国的城市开发规划控制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分区战略部署→详细规划控制→具体项目建设"这一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思维链上的一个节点和环节,是一种以设计为基础的"规划控制→开发行为"思维。为确实有效地实施城市开发规划控制管理,必须摈弃传统的"规划控制→开发行为"的管理思维,采用"开发行为→规划控制"的逆向思维模式,构建城市开发规划控制体系必须基于对市场环境下城市开发行为特征的深入分析。
  •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城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形成了城乡土地产权的二元结构,即完全的城市国有土地产权和不完全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城市国有土地的市场供给和非市场化征收导致了土地租金剩余的产生。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最大化获取"土地租金剩余"的激励,鼓励了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新区建设,同时也提高了农村集体组织扩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主动实现土地租金剩余的积极性,形成农村城市化;当这两种激励在城市中同时出现的时候,导致了城中村问题。最后,本文进一步的提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城市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商品属性和资源属性的特点,而作为商品和资源的土地都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城市土地利用失控和浪费现象,其本质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失控。本文重点分析了供给行为中非市场失灵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的影响,认为由于城市土地供给行为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以政府失灵为主要内容的在非市场失灵背景下发生的供给行为对城市土地利用失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失灵、城市土地利用主体的多方博弈、文化价值观失灵和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缺位等方面,而这一系列影响因素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得以完善。
  • 摘要:介绍了精明增长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美国"精明增长"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实践,并探讨了其意义及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