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首届全国肝胆疾病大会
首届全国肝胆疾病大会

首届全国肝胆疾病大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06-07-2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首届全国肝胆疾病大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威胁人们健康的急危重症,在我国尤其突出,既往报告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48%~62%(平均50%),如一般内科止血治疗后,不进行预防治疗,第2年的复发出血高达70%.近年开展的内镜下介入治疗使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延长了此类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近期北京地区对1998年1月至2001年1月16家医院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826例进行调查,826例患者中,出血停止751人,总止血成功率90.9%,死亡97人,死亡率11.74%,硬化治疗止血成功率为98.8%单纯药物治疗234人,止血成功率为83.8%.全国16个地区19个医院回顾调查了2005.1-2006.1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1079例,止血成功969例,总止血成功率89.8%,死亡109人,死亡率10.1%,说明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疗成功率明显提高,且止血以内科治疗为主.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有: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VS)、套扎治疗(EVL)及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注射等.上述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如能根据病情将其有机结合,将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 摘要: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约3.5亿人.根据国内200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BsAg阳性率达9.09%,约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5年后,约12%~20%慢性乙肝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肝硬化可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约为30万人.此外,HBV携带者的母亲可以通过垂直传播传给婴儿,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受染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情况.
  • 摘要:药物肝毒性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重视和监测的问题.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急性肝损伤是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发病形式,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0%以上,少数病人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也是临床医生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风险问题.根据国内14家大型综合医院多中心大宗病例统计,近5年急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报告数为1207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重症肝损伤比例为5.6%(68/1207),死亡病人比例0.04%(5/1207).但是由于各个医院报告的病例数差异较大,部分病史资料不完整,以及检测和诊断困难等因素,实际发病人数及其真实发生率难以确定.因此,有必要规范和提高我国识别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监测水平,特制定了共识意见.
  • 摘要:胆囊非结石性疾病恶性疾病发病率低、常无症状、预后良好,因而在临床上不受关注,命名也十分混乱,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搜索"胆囊增生性疾病(Hyperplasticcholecystòses)",发现该词最早出现于1960年,泛指胆囊腺瘤、胆囊腺肌症、胆囊壁胆固醇沉积一组良性胆囊非结石性疾病,狭义的含义不包括胆囊癌.国人应用此词的学者并不是很多,而是常用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lesionofgallbladder,PLG)来泛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B超诊断中经常应用该词,严格讲,这是影像学的描述而不是临床最终诊断.实际上胆囊腺瘤、胆囊壁胆固醇沉积在超声检查时常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而胆囊腺肌症、胆囊癌在超声检查时常有不同于息肉的表现.在此我们将胆囊非结石性疾病分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囊腺瘤、胆囊胆固醇沉积)、胆囊腺肌症、胆囊癌三种疾病来分别讨论.
  • 摘要:肝移植用于经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的肝脏疾患病例,已被广泛接受.肝移植能适当延长预后很差的患者的生命、减轻原患疾病的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肝移植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基于过去几十年肝移植前后病理生理过程不断地认识和调控,有赖于手术技能的提高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和疗效的迅速提高.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目前我国肝移植例数已超过1000例/年,国内较有规模的肝移植中心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5年生存率也超过70%,效果达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肝移植术的临床效果,仍然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早期移植物的原发无功能及迟发缺血再灌注损伤.(2)肝动脉血栓、门静脉血栓、下腔静脉梗阻等血管并发症.(3)胆道狭窄、胆道内胆泥、胆汁漏或胆管炎等胆道并发症的发生.(4)腹腔内出血及凝血机制障碍..(5)急性或慢性排斥反应.(6)乙型、丙型肝炎复发.(7)细菌、真菌感染以及其它病毒感染.(8)药物性肝损伤等.
  • 摘要:门静脉高压症是慢性肝病、肝硬化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它所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30-50%,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药物治疗,内窥镜治疗的发展以及肝移植已被接受为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伴有显著肝功能障碍(如ChildB、C级)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经药物和内窥镜过渡后接受肝移植治疗.急性出血者则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控制出血,等待供肝.国内近年来肝移植手术也已在很多医院大规模开展,仅在2005年一年中全国已实施近3000例肝移植.这其中有相当数量患者以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或在移植前已经接受过针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如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为例,自2004年至2005年间连续199例肝移植患者中46例既往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其中14例既往做过各种针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另外有20例虽然无出血史,但是伴有食管显著曲张静脉及其它门静脉高压症的症状,如腹水、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等等,足见门静脉高压症是晚期肝病及肝硬化患者非常普遍的伴随症状.不过上述患者肝功能绝大多数很差,除了合并肝癌者之外,几乎均为ChildC级者,因此多数并不是传统外科手术的适应症.但是在西方国家,肝移植已不单纯是救命措施也是改善生存质量的手段,越来越多的肝功能尚好、但是有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这些变化无疑对传统的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肝移植做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成熟手段与其它治疗措施相比是门静脉高压症治疗历史中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一个成功的肝移植解决了门静脉高压症发生的根源,因此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办法.但是肝移植是一种花费大、风险也大、技术含量高、只有少数人在经济上能承担得起,只有在少数大医院才能开展的手术,而且供体来源又十分有限,可以说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移植后患者又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并且面临原发病如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复发的危险.按照比较保守的估计,目前大陆上肝移植患者一年存活率大约在75%上下,因此对于肝功能代偿较好的患者如ChildA级甚至某些B级患者还应该主要依赖传统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但是肝移植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深刻领悟了Linton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句名言:"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肝功能状况与术式关系不大."就是说肝脏功能决定患者的预后,或者说对肝功能打击较小的术式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 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病因、临床特征,提高对ICC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182例经病理证实ICC病例病史、临床、影像学、病理和免疫组化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本组ICC患者,男性129例(70.9%),女性53例(29.1%),男女比例2.43:1;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2.3岁;乙肝病毒携带者104例(57.1%),肝硬化48例(26.4%),慢性乙型肝炎15例(8.2%),肝囊肿31例(17.0%),胆囊结石病史16例(8.8%),肝内外胆管结石病史16例(8.8%);CA19-9阳性92例(50.6%),AFP阳性51例(28.0%),CEA阳性22例(12.9%),CA19-9、CEA均阳性20例(11.0%),以上标志物均阴性53例(29.1%);本组中单发174例(95%),多发8例(5%),直径0.8-18cm,平均值7±4cm;按TNM分期,Ⅰ期10例(5.56%),Ⅱ期74例(41.11%),Ⅲ期61例(33.89%),Ⅳ期35例(19.45%);41例病例随访2年中首次复发时间:Ⅰ期96周内无复发,Ⅱ期16.85周,Ⅲ期12.00周,Ⅳ期12.17周;结论:乙型肝炎病毒似ICC发生最主要因素;ICC的治疗依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ICC多无明显症状,手术后复发率高,对ICC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及时诊断、治疗,同时加强对ICC的研究,也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重要措施.
  • 摘要:肝硬化腹水患者1年肝肾综合症(HRS)的发生率约20%,5年发生率可高达40%.HRS患者病情发展较快,死亡率高,预后极差,多数在临床诊断后1个月内死亡,尤其是伴有肝病迅速恶化的患者.HRS特征是肾灌注不足所致的肾前性、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和循环紊乱;肾功能衰竭以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降低为特征.以下从HRS的发病机制角度,就异常的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异常的全身和肾脏神经介质的调节,肝脏功能的改变及肝硬化致心肌病变等方面作以阐述.这些将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HRS的关键点.本文包括:(一)、肝功加重的肝功衰竭可发生肾功衰竭,并且肾功不全的发展与肝功不全的程度完全相关,即肾脏的低灌注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肝硬化时,肝脏血流初期下降,后期增高,肝静脉压增加,肝脏代谢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在HRS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全身和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
  • 摘要:肝硬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群体健康、致死率较高、消耗社会资源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手段是内科治疗(主要是内窥技术)和介入治疗,外科治疗已屈居次要地位.介入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方法有:①TIPS;②经TIPSS途径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不建立分流);③经皮肝穿刺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④脾动脉栓塞术;⑤腹腔-肠系膜动脉灌注加压素;⑥B0RTO-经自发胃-肾分流道栓塞胃底静脉曲张;⑦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栓塞异位静脉曲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⑧经皮穿刺腹膜后左肾静脉-脾静脉分流;⑨CT或US引导下经皮穿刺下腔静脉-门静脉分流(介入性"H"型分流).在介入治疗方法中,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肝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是常用方法之一,经过近20余年的相关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技术改良,人们对TIPS的技术原理、缺陷和实用价值已有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根据解放军总医院开展TIPS12年来的经验教训,结合复习近年欧美、日本、韩国等关于TIPS的资料,对TIPS的有关问题做一小结,仅代表个人观点.
  • 摘要:目的:分别设计能特异切割HBV基因组的核酶、U1-嵌合体核酶、10-23脱氧核酶(10-23DNAzyme)及小干涉RNA,以期用于乙型肝炎的基因治疗.方法:①设计针对HBV前C/C区的10-23DNAzyme,对底物HBVmRNA进行体外切割;②10-23脱氧核酶细胞水平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③设计针对HBV前C/C区的小干涉RNA,在Hepg2.2.15细胞水平观察其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10-23DNAzyme在试管及细胞水平对HBV前C/C区mRNA有高效活性,能有效抑制HBV复制及表达;针对HBV及HCV基因组设计的小干涉RNA在细胞水平能有效抑制HBV及HCV的复制和表达.结论:核酶、10-23脱氧核酶在细胞水平中都显示了较高效的抗HBV作用;小干涉RNA在细胞水平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和表达.作为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药物可以进一步用于动物实验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PTC下胆道活检术在阻塞性黄疸病因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5年3月-2006年5月间在我科医治的4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9例PTCD过程中成功行胆道病理活检,分析病理结果,并必要时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等确定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而指导治疗.结果:48例中30例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报告胆管腺癌21例、胆管腺鳞癌1例、胰腺癌2例、肝细胞癌1例、胆管乳头状腺瘤1例、胆管结石1例、阴性结果3例,活检阳性率90.00%.结论:PTC下胆道活检术对于临床明确黄疸梗阻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其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可靠,技术方案成熟,临床应用价值极大.
  • 摘要:目的:无创性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食管曲张静脉测压新方法.方法:计算机视觉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测定仪及其检测方法,特征是利用胃镜将气囊导入食管内,电子胃镜顶端的摄像头记录气囊的形态变化后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对食管曲张静脉图像动态跟踪,气囊内压力变化也同步传入计算机,计算机同步记录保存压力和图像信息;通过计算机识别食管测压气囊的形态与压力改变,同步采集并分析气囊压力与食管曲张静脉压陷高度变化动态图像间的关系,当食管曲张静脉高度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平台期时,气囊内压等于食管曲张静脉压力,由此测得食管曲张静脉压力.采用配对设计对体外血管模型和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测压比较研究.结果:体外血管模型实验发现无创性测压值与实际测压值有极好的相关关系(r>0.975,P=0.000),体内测压值也表现有较好的相关性(r=0.999,P=0.000).结论:使用计算机视觉取代人工视觉的新方法,克服了人工视觉主观误差的不足,可测量出轻、中、重不同程度食管曲张静脉内压力.
  •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以肝炎为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Hepatitis,AIH)和以胆管损害及胆汁郁积为主型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SclerosingCholangitis,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两者之间的重叠综合征.在西方国家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较常见的非病毒性肝病,也是进行原位肝移植术的主要肝病之一.随着对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的认识加深,自身免疫性肝病越来越受到国内消化疾病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觉得其中PBC患者最常见,而PSC患者仍较少见,AIH则介于两者之间.本文简要介绍了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难点及其对策.
  • 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是西方国家导致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也是十大常见死因之一[1].近年来我国由酒精所致的肝损害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2].酒精不仅可以引起肝脏、胰腺、胃肠等消化系统症状,而且可以引起心血管、神经、造血、内分泌等系统机能的损害.目前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少,针对我国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现状,本研究通过选择南北7个省、直辖市大型中心医院酒精性肝病病例为调查对象,旨在对我国酒精性肝病发病情况、临床特点等进行多中心回顾性分析.
  • 摘要:MHE(minimalhepaticencephalopathy,MHE)是指临床上无肝性脑病表现,常规精神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和心理(智力)测试异常的非临床型肝性脑病.以前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由于MHE一般没有可察觉的临床症状,常规检查不能作出诊断.若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可避免因驾驶、机械操作等作业时发生事故.从临床角度诊断MHE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有导致MHE的基础疾病存在MHE患者应存在肝硬化或门体分流.对于已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出血的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识别并不困难.但要注意临床征象少的,可通过影像学手段和/或内镜检查发现门静脉高压和门体分流的证据.2.临床检查精神状态无异常无明显肝性脑病的体征,如无构音障碍,无共济失调,无扑翼样震颤,无定向障碍(对时、地和人),无明显的、缓慢精神进展.本文介绍了轻微型肝性脑病诊治进展情况.
  • 摘要:严重的晚期肝脏疾病最终多出现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衰竭,亦称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将造成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物堆积,并将常导致肝外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形成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证,临床上以进行性胆红素升高、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感染及免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征.病情凶险,即使进行综合内科治疗,死亡率仍高达70-80%.另一方面,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能对重症肝炎患者及时采取措施,应用暂时的支持手段,维持病人的生命以待肝细胞的再生,使其渡过危险期,则有可能康复.暂时性的人工肝支持,可以使因肝衰竭所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得以清除,肝脏的代谢功能部分取代,病变的肝脏可望通过再生而恢复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以渡过危险的肝衰竭难关而获生存.即使因为严重而广泛的肝细胞坏死而不能恢复肝功能,人工肝支持治疗亦可维持患者生命使其等到肝脏移植.因此,对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临床之中.人工肝脏是重要的器官支持疗法,有望成为重型肝炎肝衰竭及其他一些肝病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100~150万例,全世界45%以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临床上一经诊断多为晚期,已失去手术治疗机会,采取多种方法治疗后总体疗效差、死亡率高,因而被称为"癌症之王".迄今肝癌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包括进行术前化、放疗后能够施行完全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比例不到肝癌总例数的10%.其余90%肝癌患者虽可接受放疗、包括射频或酒精消融、肝动脉输注或栓塞化学疗法等,然而,这些疗法不仅毒性严重,且通常也无明显缓解或延长肝癌患者寿命的效果.肝癌现今依然处于一种严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的尴尬境地,而实际上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欧盟各国确亦没有正式批准过一个药物用于临床治疗肝癌.正由于肝癌缺乏有效控制方法,肝癌患者的预后极差.除可切除小型肝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达到80~90%外,不能手术肝癌患者自症状发作后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4个月,而发展中国家全部肝癌病例的平均5年存活率仅为5%左右.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发性肝癌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 摘要: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数占全世界的42.5%,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为1-8月,5年生存率约3%.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高危人群积极监测的结果,定期检查使得30-50%的病人在诊断时,肿瘤是可以切除的,比未进行定期检查的患者就诊时可切除率提高了近1倍.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而较大肿瘤的5年生存率约在30%左右.因此,加强对肝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在肝癌诊断上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需要重视.本文介绍了原发性肝癌诊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摘要: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粘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防止肠腔内细菌通过肠壁进入全身脏器和组织.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肠道内细菌及其产物透过肠壁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脾、肺等全身远膈脏器的过程统称为肠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BT).近年随着对BT研究的深入,其概念已从传统的有活性的肠道菌丛通过肠道屏障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和肠腔外其它器官或部位,延伸到细菌释放产物(如内毒素和细菌DNA)的移位.细菌移位与凝血机制障碍、肾功能损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发病机理涉及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及免疫学等领域.在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病中消化道细菌移位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作者复习近期文献对肝硬化肠菌移位的机制及防治作一综合复习.
  • 摘要: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急症.近年来国内外在这一疾病的救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分析2005年我国部分大中型城市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的现状,提出本病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救治方案.
  • 摘要: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数占全世界的42.5%,死亡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为1-8月,5年生存率约3%.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高危人群积极监测的结果,定期检查使得30-50%的病人在诊断时,肿瘤是可以切除的,比未进行定期检查的患者就诊时可切除率提高了近1倍.早期肝癌5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而较大肿瘤的5年生存率约在30%左右.因此,加强对肝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原发性肝癌诊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摘要:乙肝病毒X蛋白相关新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本文克隆成功4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乙肝病毒X蛋白(HBx)相关新基因,为癌基因家族增添了新成员(表1).其中3个为HBx上调基因命名为URG系列(Up-Regulated-Gene),一个为下调基因命名为HuSuil.本研究为乙肝相关性肝病及人类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也为肝癌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新的筛选标志.
  • 摘要: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在肝内过多沉积.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进入肝硬化.肝纤维化为一动态过程,属可逆性病变,而肝硬化则不可逆转,因此,阻断、抑制或逆转肝纤维化是治疗慢性肝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由于肝纤维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环节,因此,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入手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主要策略.
  • 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发展为肝硬化的共同病理过程,对其早期诊断可为药物的治疗和预防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的参考.长期以来,肝纤维化的确诊离不开肝穿刺活检,这种损伤性检查具有明显不足.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寻找简单容易推广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仅依靠某种或某几类指标诊断肝纤维化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而且这些诊断指标必需经过大系列的样本进行验证以便进一步证实其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近来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方面有不少有价值的临床研究,这些结果对指导临床医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