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基础科学>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威海
  • 出版时间: 2007-08-27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寿王坟矿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城东北30公里,属燕山山脉北麓之支脉部分.本文所指的寿王坟古代炼铜矿冶遗址是指分布在寿王坟矿区及其周边矿带的古代炼铜遗迹遗存,研究此遗址上的炼铜炉渣等遗物,可以揭示当时的冶炼技术,为探讨冶铜技术对燕文化区文明发展过程的作用等重大历史考古课题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无论设计、施工都离不开尺度设计,而尺度设计本身离不开算术、几何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古代匠师们所谓的"算法".各种建筑尺度的算法被运用在设计施工的各个阶段——大至权衡建筑整体比例,小到确定和实现细节构造做法.今天如果要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在规律、解释尺寸权衡的巧妙匠心,便需要既对几乎不入正史和文人视野的匠作传统进行发掘解读,又需要全面深入研究现存古代建筑的尺度关系.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建筑实例分析,尝试探讨中国古代营造定长和角度设计的一些初步规律及我们今日探究这些规律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期待同行公布阐释更多的实测成果,以便更加全面地澄清古代建筑设计尺度的算法问题。
  •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文物中的技术文物之一,本文所言古代建筑技术文物,主要是指以各种建筑生产工具为基础和主体的包括其他具有原创性和代表性建筑技术特点的建筑遗迹遗物的总和,而并不一般地泛指广布于地上的古代建筑物和地下的古代建筑遗迹.这类建筑技术文物应包括:建筑工具指与建筑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建筑工具,亦即进行土木工程所必需的各种施工工具,可分为土作、石作、木作和瓦作工具等.并通过介绍建筑技术文物的发现与考察过程,探讨了木作工具与木作技术在中国建筑技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建筑学、技术史学、建筑史学以及建筑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
  • 摘要:中国传统的立轴式大风车,又称立帆式大风车、大风车或中国大风车;而龙骨水车,也称翻车、龙骨车、槽筒或水车.大风车是古代工匠利用船帆迎风的原理,制作出的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风力机械,被用作水车的原动力.为了保护此项技术及文化遗产,通过寻访工匠,复原制造了风车,并总结了制造风车所使用的木材、规格及数量,同时归纳了具体的加工工序,并指出现阶段的技术田野调查虽然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和手段,但是由于自身的交叉性与复杂性,其在操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等方面还有待同行的共同摸索与提高。
  • 摘要:电磁波按照波长或能量顺序在空间分离,按波长或频率或能量顺序排列成电磁波谱,即光谱.光谱线不仅是外部宇宙伟大世界的向导,也是分子、原子内部微观世界的向导.光谱分析就是利用各种物质的特征发射或吸收光谱来分析其结构与成分,是分析化学领域中重要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电子自旋共振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在文物研究中,光谱分析主要是测定古物的结构和成分,从而达到各种分析目的,主要是鉴定文物的年代、真伪、产地、制作工艺以及如何进行文物保护。
  • 摘要:工业遗产主要是指近代化进程中留下的各类工业遗存,包括早期的工厂、矿山、铁路、电站、码头以及其他的工业化成果,它们是工业文明的载体和见证者。中国在现代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其中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工业遗产是技术史特别是近现代技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对象,技术史界理应从技术史与技术文化视角思考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参与解决这些间题。鉴于我国相关研究十分缺乏与保护工作非常滞后,觅待开展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进而明确保护的理念、目标、任务、方法和措施,开展切实可行的保护工作。在目前情况下,借鉴欧美和日本等国的保护工作经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中国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制订相关保护政策、开展多层面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 摘要:结合如今铁路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动车提速的背景,探讨了火车最初进入我国的举步维艰,通过回顾历史,对蒸汽机车诞生和在中国发展的轨迹进行了介绍,并对机车的发展历程及最终归宿进行了概述。
  • 摘要:产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国内也称"工业遗产",日本有时也称为"近代化遗产",通常指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产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机械设备、土木建筑、矿山铁道、公共服务设施等等的遗址、遗物及其关联遗产,是技术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与文物保护、工业旅游研究等相比,技术史研究对产业遗产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我国的技术史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对近代以来的技术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加强产业遗产研究,借鉴日本产业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 摘要:近些年来,国内外技术史研究的进展给博物馆的文化类型的展陈提出了新课题,本文结合湖北省博物馆近年举办的展览讨论从技术史的视角处理技术史的研究成果如何在公众教育中得到体现、技术史的展陈中的如何去意识形态化以及技术本身的演进对人类社会正面和负面影响。
  • 摘要:中国兵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特殊的外在形制、构造和性能上,更重要的是由此而表达的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这里分析阐述的兵器创制文化观的表现特点,并不一定是中国古代兵器文化价值观念的所有特点,兵器创制发展的具体技术规定与工艺要求,正是建立在兵器技艺应用的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的。兵器文化价值观念所具有的特点,在当代兵器技术发展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当然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加分析、不作加工、简单生硬地搬到现代兵器技术中来,而是说这一古老的文化观中存在着许多可供现代兵器技术者启迪、借鉴和利用的合理内容。这正是需要我们重视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 摘要:2003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柏林古代历史博物馆举办《天子之宝》文物展览.展品中《大禹治水图》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画面上峻岭叠嶂,瀑流湍急,数组工匠在身着红袍的大禹的指挥下凿山开渠.我们尤感兴趣的是画中反映的古代开山凿石的技艺、所用工具和相关的实践力学知识.中国古代绘画中虽然绘入了部分传统器械,但如此系统表现治水工程的过程,并详细表现相关器械的构造和使用的图景为笔者所仅见.此图为我们认识中国治水技术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并就该画中所包含的图像,并征引相关文字资料,探讨传统技术,尤其是相关力学知识.《大禹治水图》中所描绘的工具、机械和知识可能不是大禹时代人们所掌握的,但该画至少反映了画家所处时代的技术和知识。如果《大禹治水图》是明代的作品,那么,它所描绘的撞陀、支架上的撞杆、双轮杠杆式大锤、连杆式机械锤等装置至晚在明代已经问世.即使晚到乾隆帝写《提语》的1777年,也说明这些技术属于中国的传统,因为这时西方技术还未影响到中国的采石业。《大禹治水图》中的双轮杠杆式大锤、连杆式机械锤在中国文献记载和艺术作品中尚属首见,其中的连杆机构为中国古代机械创造增添了新内容。可以说,《大禹治水图》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份宝贵文献。
  • 摘要:解飞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石勒、石虎统治后赵(A.D319-351)时的一位高车族机械制造家.本文仅对他所造舂车、磨车在科技史界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舂车、磨车的独特优点在于利用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靠畜力在运动中舂米、磨面以供行军、旅行之用,并兼有运输粮食之功。舂车、磨车的发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独擅其美,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当时先进的科技水平。同时指出研究科技史,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古人史料,认为一切都是真的,而予以不恰当地宣扬或贬低,并由此得出一些不恰当的结论。应该面对古人史料保持冷静的、科学分析的头脑,进行去伪存真的科学思考,甚或去把它进行一番较科学的运算、考证、复制。看它是否合理,并由此得出科学的结论。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科学史研究中也应奉为金科玉律。另外也不能简单地把现代观念搬到古代,如记里鼓车、木牛流马的一些复原设计。
  • 摘要:黑色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争所引起的黑色火药技术消费以及由火药推动的火药武器的技术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黑色火药是以硝石、硫磺、木炭或其他可燃物为主要成分,点火后能速燃或爆炸的混合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通过对火药技术的蜕变转移的分析及介绍,探讨了黑色火药从应用于焰火直到应用于军事的历史转变过程。考察火药的技术消费演变过程对扩展技术消费的历史研究视野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 摘要:现代通讯技术肇始于有线电报,电报(本文只涉及有线电报)的出现开创了通讯事业的新纪元.有线电报的发明经历了三个阶段:静电电报,电化学电报,电磁电报.电报虽然在西方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电报进入中国,却不是一帆风顺,它激起了清政府内部的激烈争论,引进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历程。本文将主要分析晚清时期的传统思想、对外交往、西方列强的侵略、军事、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对电报引进的影响。
  • 摘要:我国的矿业从古至今都以资源丰富而著称,然而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由于以政治为主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人开办的矿业发展缓慢,而西方国家在我国投资开办的矿业反而发展迅速.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当时所面临的真实状况进行探讨,通过对外国投资与华人兴办的煤矿业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华人开办的煤矿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础条件以及设备落后等因素造成的,并对华人开办的煤矿业受到外资企业影响后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归纳。
  •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央通过院系调整、中专戴帽、白手起家等多种方式来快速建立和发展高等工业院校.本文将把清华大学对北京高等工程院校的影响放在科技史的视野下进行考察,在梳理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揭示清华大学对北京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 摘要:飞行试验机是在飞行器及其相关设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为了验证其技术数据、物理现象而进行飞行实践所需的经过专门设计或改装的试验机和技术验证机.通常情况下,当新的航空技术、新的航空设备在投入使用前,也需要进行较大范围的飞行验证,以保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机和技术验证机对我国及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主要作用包括:用来解决通过理论分析和地面试验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实际的飞行试验暴露理论分析和设计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使飞行员对新机型、新设备的进步有真实的感受,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新技术的潜力;能够促进辅助技术的发展.通过对我国试验机技术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利促进我国试验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贡献。
  • 摘要:通过介绍隐身技术在海湾战争以及科索沃战争中的应用,探讨了隐身技术的发展历程,同时归纳了航空隐身技术的发展历史,对飞机实现隐身的技术原理进行了剖析并探讨了实现隐身技术的途径。
  • 摘要:元代藏传佛教即传入蒙古地区,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将藏传佛教确立为国教,从此西藏萨迦派的许多领袖都被元朝尊为国师或帝师,然而,藏传佛教只对元朝上层社会的宗教信仰产生影响,至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似乎没有中原地区甚至阿拉伯文化的作用大。本文主要将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与近两年对蒙古地区寺庙、博物馆的实地调查相结合,就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蒙古地区技术、手工艺的发展做一概述。
  •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名片和符号,民族的多样性,源于文化的多元性,不同文化使不同的民族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按照真实性、综合性、相关性、总体性和工程性原则,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制作文化标本,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以文化人类学、科学技术史、社会学、经济史、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历史文献、历史遗物和实地调查资料有机结合,建立文化标本学学科体系,全面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精神价值,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支撑下,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科学继承。
  • 摘要:哈尔滨建市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自其建市之日起,一直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臂的城市.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与中国关内流民的结合,使哈尔滨呈现出多种文化争晖的态势.世界上的四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佛教、伊斯兰教在哈尔滨均有存在.哈尔滨宗教建筑之多,可谓世界上少有.通过对哈尔滨城市兴起的政治、文化背景的介绍,对哈尔滨宗教建筑的兴起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宗教建筑遗产保护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 摘要:本文是华觉明先生对自己从事技术史研究50余年的总结,对研习方向的三次转换过程进行了概述,1956年从工科转向文理结合,主要是出于个人的爱好和志趣;1976年后从钢铁技术转向青铜冶铸技术的研究,是个人兴趣和学术价值的取向兼而有之;从1997年起,逐渐转而以传统工艺研究、保护和学科建设为重心,固然有志趣和学术取向的因素,更主要地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考虑。指出个人兴趣、学术取向和社会需要也许可认为是决定研究方向选择和转换的三个要素,并对研究哲学的心得进行了总结。
  • 摘要: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创建了长江流域水利开发的第一项巨大工程——都江堰.都江堰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自然环境,合理地进行渠首枢纽各建筑物的布局,工程的施工、维修因地制宜,使工程发挥出持久而巨大的效益.在两千余年的实践中,积累了深厚的水利科技经验,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治水技术与传统治水文化.建成两千余年后的今天,它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从科技的角度看,都江堰工程所体现出的特点,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大特点。从文化的角度看,都江堰工程所体现的特点,恰恰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与可继承性。都江堰的成功,不仅仅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成功,更是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优越性与可继承性。从都江堰与现代水利工程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现代科技与我国传统科技、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差异。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掠夺自然、征服自然,是今天人类应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都江堰工程,以其2 260余年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优越性与可继承性,它可以促使我们去关注与反思现代科技与文化中所隐含的危机,去重拾几千年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智慧。
  • 摘要:通过对祭祀文化和封建礼仪制度及传统文化与科技发展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社会文化对景德镇低温黄釉制品生产、使用和发展的影响情况。由于景德镇历代低温黄釉为官窑制品,其生产和使用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和它的身份、地位。通过对低温黄釉制品进行科技研究,得出了景德镇历代低温黄釉的胎、底釉、黄釉和白釉的化学组成及内部显微结构特征,发现民国以前景德镇低温黄釉均为铁着色的低温透明铅釉,而民国样品黄釉却为铁和锑共同着色的低温透明铅釉,且在民国黄釉外表面分布着一层亮白色的、细小的烧绿石型Pb2Fe0.5Sb1.5O6.5晶体,这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尚未见提及。研究得出景德镇传统低温黄釉大致可分为含底釉和不含底釉两类样品,实验还进一步分析得出底釉的存在明显改善了表面黄釉品质,使其釉面更为平整、光亮、且不易开裂。
  • 摘要:从文献考证,"二火黄铜"和"四火黄铜"在嘉靖中期后广泛应用于铸币.它们究竟是炉甘石多次点化赤铜而得,还是赤铜与单质锌直接冶炼而得?本文做相关模拟试验对其进行初步研究.模拟冶炼实验中得到黄铜的锌含量均低于钱币分析结果,且实验结果中黄铜的锌含量与实验设计差距较大,特别是菱锌矿点炼实验,并分析了菱锌矿点炼与单质锌点炼实验结果的差异。模拟实验表明,利用菱锌矿、单质锌点炼黄铜,随着点炼次数的增加,锌含量是增加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原因,造成得到黄铜的含锌量较低。计划以后改进实验方法,进一步探讨二火黄铜、四火黄铜的冶炼技术。
  • 摘要:南宋绍兴(1131-1162)时,高宗命人制造浑仪,由于缺乏人才和资料,朝廷四处寻访,几经波折,前后历时三十年,最后主要仿照水运仪象台上的元祐浑仪制作了一架小浑仪和两架大浑仪.绍兴浑仪基本仿照前人的设计,没有多大改进.本文试根据多部历史文献,深入考察绍兴浑仪的制作经过,并介绍绍兴浑仪结构,与仪象台上的元祐浑仪相对比,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 摘要:众所周知,历史进入唐宋之际,骑兵已臻于完善。此后的整个冷兵器时代,骑兵已无可替代地成为战场上的主角并往往主宰着战事的胜败。在强悍的北方骑兵的重压下,宋人也认识到只有发展自己的骑兵部队,通过“以骑制骑”才能真正扭转军事上的劣势。宋代骑兵不振,由此可见一斑。“以骑制骑”既不能实现,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其中,“以车制骑”便是其中呼声较高且有相当影响的一种声音,对此,宋代统治者也曾经努力加以尝试实践。但这一问题至今未能引起宋史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实际上,“以车制骑”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在学术界日益关注中国马车起源、先秦车战以及交通运输诸课题的今天,加强秦汉已降的车式文化研究,对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车辆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似乎不无裨益。拟就宋代“以车制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以车制骑”的可能性与历史经验的借鉴,并探讨了“以车制骑”的实践与流产过程,同时总结了“以车制骑”失败原因。
  • 摘要:镟床,是利用旋转运动来实现切削加工的一种工具.利用镟床加工木料可以制成横截面为圆形的棒状物,镟床加工是一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加工工具有三类:弓、刀具和车床。从最初的木料到成品,大致需要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将原料根据产品的尺寸做成横截面是正方形的胚子;然后再用斧子或其他工具砍削出大致的模样,该工序是为了加快加工速度之后,在车床上进行加工制成成品。
  • 摘要:在上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废艺斋集稿》和曹雪芹书箱真伪的论争中,有一种观点,即"纹样"一词非乾隆时中国固有词汇,而是由日本输入之近代外来词汇,其词在日本使用的年代早于曹雪芹的时代,并以此为论据,判定上述两件有关曹雪芹的文物是伪造.事实上,"纹样"一词出现于日文有关典籍的时代全都晚于曹雪芹的时代;"纹样"一词在清乾隆时代即出现于汉语语汇中."纹样"一词的使用不能作为推翻曹雪芹书箱及《废艺斋集稿》真实性的根据.在目前尚未发现比曹雪芹的时代出现更早的有“纹样”一词的文献前,根据考证和分析,可以认为“纹样”一词是久任江宁织造的曹家或曹雪芹本人所创造的纺织专用词汇。
  • 摘要:中国古代火炮是在火药技术成熟、历代战争的需求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基于本文的分析论述,概括佛郎机、鸟铳制造技术中出现的相关西方知识,佛郎机最为突出的是其结构设计,即运用子母铳的结构;鸟铳最为突出的是其发射装置,即火绳扳机;制造上,佛郎机和鸟铳的制造主要以中国原有的工艺为基础,佛郎机与鸟铳的制造工艺,多运用中国传统技术。佛郎机和鸟铳的优势在于炮身及炮弹的设计,在制造技术上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困难。中国自战国时代发明生铁后,就逐渐掌握了炼制熟铁、可锻铸铁和灌钢等技术,直至17世纪,中国与世界的铸造技术差距不大。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钢铁技术缓慢发展,在产业革命前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钢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和西欧一些国家相比并不逊色,表明钢铁技术不低于世界水平。在锻造鸟铳等火器过程中,几乎全部运用中国传统的冶炼钢铁制造技术,例如,在选材与燃料的环节内容,炼铁生产中配用石灰石作为熔剂,至迟于西汉就已经运用,制造鸟铳上的发机时已经知道要避免淬火的技术,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冶铁技术。另外,明代还采用了复合材料来制造佛郎机。出土佛郎机实物表明,当时制造的很多佛郎机炮的材质是铜体铁心。炮管的材质也略有不同,并非纯为铜或纯为铁质。目前研究认为,使用铁心铜体材料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了火炮使用的寿命,但由于这种材料对火炮本身性能的实际影响尚未测定,此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无论如何,明代工匠根据实际情况,在佛郎机炮制造的材质和工艺的合理选择等问题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反映出中国在吸收仿制西方火器的结构设计的同时,还创新地运用中国传统的冶炼与铸造方法。
  • 摘要:关于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根本原因,学术界基本上归结为两点:一是政治制度腐败;二是战略战术失误.不过,从军事技术角度来考察,北洋海军虽然在总吨位、航速、速射炮、新式舰船方面不及日本联合舰队,但是在装甲舰、克虏伯大炮和炮台工程技术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未能有效发挥自己的军事技术优势,击沉、击毁日舰?究竟是什么因素直接导致了北洋海军的失败?通过分析指出导致北洋海军作战失利的直接因素是射击技术、弹药技术和维修技术低劣;技术影响战术,战术影响战役和战略,正是技术和战术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北洋海军的作战效果。从军事技术史的角度来分析北洋海军失败的直接因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今天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仍有参考和借鉴的现实意义。
  • 摘要:通过介绍西方摄影术的产生与发展,对产生于西方的摄影术传入中国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
  •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模范根据地,也是抗战的总后方.本文主要对边区开展科技教育的发端、实施、主要特征和成就来进行论述.
  • 摘要:"绳索牵引机"是利用各种动力(人力、畜力、风力、机力或电力等)通过传动机构转动绞盘,收放绳索,牵引作业机具工作的机械装置.绳索牵引机的诞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中外皆有之.在"大跃进"时期的农具改革运动中,我国对于绳索牵引机的研制达到了高潮.但是,由于不能适应田间移动作业等诸多因素,随着"大跃进"热情的冷却,绳索牵引机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至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以说我国对于绳索牵引机的研制和推广工作是20世纪末农业机械化实践的一个典型案例.
  •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大跃进”时期的科技发展状况,具体对机械加工中的"蚂蚁啃骨头"加工方法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移动式机床和积木式机床进行了概述,归纳了"蚂蚁啃骨头"加工方法的技术特征。
  • 摘要:在1966-1977年的十年"文革"时期,曾有过两次全民性的技术开发研制高潮,本文仅就在战备高涨时期的全民大搞"土武器"制造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