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
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

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4-12-05

主办单位:全国艺术学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4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国务院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文化创意不仅在文化产业中,而且在其他产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这一决定特别适于我国的制造业,具有深刻的学理性,是对世界上先进制造业发展潮流的洞察和总结.制造业中为什么需要文化创意呢?这种需要的理论依据是:经济活动存在着情感驱动力。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需求还表现在符号性消费、认同性建构、感性体验、消费偏好、炫耀性消费等方面。而文化创意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情感需要。通过在制造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可以培育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文化创意能够把产品做得像宗教那样,吸引消费者狂热地迷恋它、信仰它,这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往往令人错愕。
  • 摘要:《文化产业规制学》是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必须面向世界文化产业,应将理论体系建构与"问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应对从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的文化产业有前瞻引领意义.国家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制,主要依据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干预文化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实证研究说明,国家恰当地规制,文化产业才能发展壮大起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业规制的关键环节,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创意方向,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文化产业规制学主要研究规制“一般”,即那些适用于整个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制原则、机制和规律性的东西,为文化产业规制普适性基础性学问。写好《文化产业规制学》,必须面向世界文化产业,把理论体系建构与“问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文化产业规制学》对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的文化产业而言,还应具有前瞻引领意义。这样一本《文化产业规制学》,无疑是对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的一个尝试、创新与贡献,当然也是文化产业管理类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 摘要:强化文化立法,以法治文,是我国党和政府多年来一贯坚持的方针,以法治文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大动力;是文化产业和艺术市场的有力支撑;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强屏障.保障人民大众的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应保障人民享受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在文化创造中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创造的文化艺术成果不受侵犯的权利.文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应当遵循文艺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到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特点与特殊性;坚持保障社会效益与保障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充分强调保障与制约的双重性;还要十分重视培育社会各界自觉守法的意识.
  • 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地域性实践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问题.通过分析边境民族地区文化需求特征,梳理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与困难,进而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边境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应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地域性实践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提高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与地域适应性;要保护、传承和增进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政府应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边境地区群众多样化社会需求。
  • 摘要:艺术制度确立了艺术的地位,但也以各种各样的条例构成了一种控制性的力量,规范和支配着艺术活动的生产,而那些与条例不相符合的言说以及具有探索性的个体化的创造则很容易被折中掉.它的完善只有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去实现,有赖于政治导向等外在因素的促成,同时也离不开艺术家、批评家、群众性社团、社会媒体以及广大读者的主动参与.当下中国产业化的艺术生产,制度性、系统性日益凸显,艺术的境况及其传播与社会动力系统中的其他状况、变化紧密关联。在优化生产传播机制、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创新、营构一种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外显抑或中间环节,其所内蕴的宗旨、理念、规则、传统等等是不言自明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在这一场域的行动者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形成规范,会在无形中规约隐蔽的良知,促使其从意识深处习惯并认同。当代的艺术有赖于通过科学、公正的制度引领与养护来发展和繁兴。当然,这将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 摘要:文化艺术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理应纳入依法治国的大范畴中,实现依法管理.文化艺术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必要保障.文化艺术的法治化管理,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条文,厘清政府的边界,注意市场和非政府机构在文化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同时政府也要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和要求,做到依法行政.政府作为管理和服务实体,在文化艺术管理中,应该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而具体的运行和操作应该交由社会、发挥市场资源调配的作用,实现管办分离。要加大执法力度,使执法真正公正、透明,还有一个环节不能忽视,即必须完善执法的监督体系。总之,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坚持文化艺术法治化管理的理念,用法律的手段保障艺术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既保证艺术创作者享有创作的自由,又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遏制各种不利于文化艺术发展的因素。唯此,我国的文化艺术才能取得健康、长足的发展。
  • 摘要: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文化繁荣曾大大受益于"一臂之距"的文化管理机制.本文将通过"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含义、内涵及适用条件分析研究,详细解读英国文化管理中"一臂之距"原则的主体系统,并对我国区域应用"一臂之距"原则的可行性分析,最后结合我国文化管理现况,提出"一臂之距"中国化的路径与思路创新,以期日后促进我国区域文化管理发展.应转变政府职能,剥离政府的部分管理权力,政府主要承担服务性角色;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升文化审批服务的质量,杜绝人情审批和无限期审批,提高文化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资金的正确使用,优化配置文化资本,必须创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 摘要:本文从规制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策展人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突出问题,探讨中国策展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我国策展人在其策展领域面临问题之道.建议建立艺术基金制度,以保障策展人在艺术领域良好的发展,此外,要完善策展人市场的管理,建立策展人身份认证机制,确保策展人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 摘要:艺术管理者在向消费者提供艺术作品、艺术服务时,也实现着艺术管理的价值取向,而艺术管理的价值取向是由艺术管理的业态形式决定的.基于艺术管理的社会责任,艺术管理的经营目的和艺术管理的历史使命,艺术管理的业态形式应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产业经营和传统艺术的推广三部分.作为公共艺术机构,承担着艺术传播、公众艺术教育、学术研究、艺术交流等职能。作为演出公司、文化经纪公司、商业画廊、艺术品拍卖会等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企业,发挥着活跃艺术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还是艺术商业经营,传统艺术将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公共文化服务是艺术管理的社会责任,艺术产业的经营是艺术管理的目的,传统艺术的推广是艺术管理的历史使命。
  • 摘要:教学过程中,凡适合在教学中结合实践讲授的教学内容,天津音乐学院尽量从理论教学课堂向实践平台转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会,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突出学科的实践地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在教学体系整体优化的基础上,构建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而又适应于艺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体系.此外,要做好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包括评价主体构成的完善、科学评价指标的确立以及评价结果的去向,不能只将评价工作当成一种形式,应该突出这种评价结果的实际价值,直接将实践教学成绩评价划分等级,并将这种等级融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总体成绩中。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能够保证评价的实际效果,又能够督促实践组织者和参与者更认真地开展实践工作,避免实践教学工作不流于形式。
  •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公民中开展社会法治理念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对应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反映为高校的法治教育进程,艺术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艺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加强艺术管理的法学教育就显得迫切和必要,开展艺术管理大学生法治教育,本身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其目标是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若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从艺术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谈起,在学校权力、学生权益之间建立起法律保护的机制,同时必须针对艺术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个性成长特点,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吸引大学生走进课堂,发挥自身艺术特长,学习到和专业相关、与成才相关的法律知识,这样既能在生活中解决好法律问题,规避法律风险,也能完成法治教育,培养德艺双馨,依法从艺的人才。
  • 摘要:异托邦理论作为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空间哲学中的重要一部分,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中异质空间的重新思考和独特认识.本文将城市落败地区出现的艺术生态群落定义为一种异托邦空间;以福柯的理论为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讨.在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基础上,考察了其的发展过程与变迁的内在逻辑;对艺术生态群落在政治上的反抗意义、时空上的并置能力、系统上的开闭特性以及社会中的补偿功能等多方面社会特性做出了分析和总结.以“异托邦”视角对此进行观照,作为异托邦存在的艺术生态群落,以及其中种种“异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本质上反映了作为城市非主流群体的艺术家,对主流社会格局和秩序进行抗议、挑战和改革的一系列的技术实践。在异托邦这一真实空间中,可以混淆纠缠并包容多个在时空上问离合冲突的空间。艺术生态群落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社会中不同个体对梦想中遥不可及美好世界的想象;以一种最易接近、最易获得的方式,营造出了一个可以让人暂时逃脱生活、现实与烦恼的场所。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质就是对"非遗"这类艺术应如何管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并强调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非遗"保护必须运用现代化专业的艺术管理理念,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遗传承人绝大部分是年纪较大、知识水平不一的人,他们大多缺乏现代科技知识,进行世界水平的传承、开发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够视野宽阔、站在世界文化前沿,进行现代技术的策划、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谋划以国外的合作开发“非遗”产品的“大手笔”绝非非遗传承人的单打独斗,或者小团体能够完成的,只能由专业的艺术管理团队担此重任。把我国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非遗”产品在现代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保留、传承下去,是一个艰难、复杂又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尽管有国家、社会的重视、作用,缺少专业的艺术管理的参与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缺失。但在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现代艺术管理的理念会日益丰满,并能有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积极的举动。
  • 摘要:罗山皮影作为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本很具有代表性,其近现代以来的发展轨迹体现了地方政府在艺术类非遗保护中策略的发展变化.最初的保护是对媒介载体及传承人进行搜集、整理、存留、认定、扶助,属于"抢救性保护";进一步的举措是发掘艺术类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现代传媒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部分人士的关注和消费,从而维持再生产,属于"生产性保护";近年来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思路,致力于营构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形式正常运作和发展所需的共生性文化空间,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提升.案例分析证明,共生性文化空间的营构是保护艺术类非遗更加科学合理、着眼长远的策略.
  • 摘要:在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以《吐鲁番盛典》为代表的歌舞演艺产品成为新疆民族舞蹈资源开发利用的代表.树立正确的开发利用意识,在传承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提升,融合新疆文化元素,打造民族艺术精品.在保证民族舞蹈主体不变的条件下,调动当地政府、经营企业、文化精英的积极性,实现共赢,从而促进新疆舞蹈资源开发利用更好发展.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转向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期,民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新疆民族舞蹈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对树立新疆文化形象,宣传新疆有着重要作用,对此还要不断在市场中积极实践,探寻更多途径与方法,使新疆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
  • 摘要:为了扭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颓势,促进现代音乐发展,中国音乐人必须面向市场,推进少数民族音乐市场化进程,使其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少数民族音乐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音乐的传播,进而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对变革现代音乐发展结构有很大裨益。总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是中国文化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为世界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音乐仍是中国音乐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音乐注入新鲜血液,增强现代音乐的表现力。但在当今社会,市场化是社会人文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要获得广泛的认可,重建辉煌,就必须进行市场包装,参与市场竞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与历史的必然选择。
  • 摘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脱离日常生活场域又重新进入日常生活场域的建构过程.能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生生不息的传承.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每个主体对作为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总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使之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游离之外。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已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进入日常生活提供了契机,但这种进入不能仅仅靠国家命名而实现,更要靠日常生活中的每个主体的认同共享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这样一种自觉正有待唤醒。
  • 摘要:云南大理鹤庆县新华村以银器工艺品的制作闻名于世,在其银器制作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到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过程,银器制作工序得以完善,出现了世界级的银器制作大师.依托云南旅游市场的背景,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产业化发展,实现了云南民间传统工艺活态化保护和传统手工工艺产业化的双赢.随着银器加工店的日益增多,店家都已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坊注册为了公司,以扩大影响力和生产规模,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打造品牌价值,把产品销售的渠道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在进行宣传的时候重点突出了银器工艺的历史厚重感,多以“小锤敲过一千年”作为广告语,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感。总之,新华村银器加工已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资源、人才、工艺、市场主体、营销、消费者等生产要素基本成型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新华村银器工艺的产业化生存发展模式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真正的保护不应该停留在博物馆里、在画册里、在光盘里、在录音里、在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 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是当下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认为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原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的基本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活态性保护,加之以交叉性和横向性保护等多方位保护手段,并辅之以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证其持续的传承。济南市目前非遗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庞大且复杂,还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其保护与传承。因此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政府、社会团体与个人相互联系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行动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 摘要:在世界有几百年历史的著名大学,开始有艺术管理专业也就四十余年时间,而在中国则更为晚近,学科极少且历史短浅,艺术管理学科是晚近才开始设置的学科,在理论上还有不少可以探讨的话题,本文探讨三个话题都以首字母发音为概括:即"3K":艺术管理要明确3个概念,包括跨学科性质、科学性建设和开拓性发展."3M"是对于艺术管理学科认识的3个方面,即包括门类内的艺术性质、门类外的漫社科学科素养,和媒介间传播艺术的转换现实."3D"探究的是自身塑造和确立独特品格的是三个方面.艺术管理理应更多确立在具有艺术基础而能够服务于艺术展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艺术管理以往所适应的精英阶层艺术习惯,与当下青年一代的艺术趣味的差异,他们的艺术文化流行时尚,和网络上的特定语言、对于艺术感知的娱乐性接受,都带有不同于以往的趣味,艺术管理的意识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 摘要:艺术管理活动和艺术管理学科都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只有当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艺术管理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环境、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化组织结构.论述艺术管理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并以此为基础,着重探讨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期完善艺术管理理论和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艺术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门管理学科,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艺术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创造环境、培养人才、优化结构等。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艺术管理及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快速推进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摘要:文化产业要获得发展,主要要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意识、机制、平台、内容、人才.这五大问题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其中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建议组建由国有资本为主的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投融资体系。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创新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内容的创新,不断改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注重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群众的审美需求,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才能真正创造自己的有经济效益的新品牌。
  • 摘要:在我国当代社会语境中,"公共文化"主要是作为政府向民众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存在的."政府主导"是我国目前公共文化建设模式的核心特征,"自上而下"是我国目前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政府主导"模式和"自上而下"路径是导致民众参与程度较低这一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何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培育完善的法制环境,是我国当前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些方面,西方国家的某些成功经验,可以给我国提供最直接的借鉴.
  • 摘要:目前我国又进入新一轮的艺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机构的建筑已经成为各地彰显文化建设的成果,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文化艺术机构也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阿布扎比萨迪亚特岛,香港西九龙文化区,上海公立和民营美术馆的现状为案例,分析博物馆建设浪潮下要面临的挑战,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艺术机构如何重新审视新媒体环境,如何走近、维系并推动观众的培育.从机构自身内部的管理而言,品牌的竖立观众的培养都不能关注眼球经济,更深层次的触及观众而不是表面的吸引才能为观众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移动互联网时代使观众接触艺术机构的信息更为便利,同时也为观众的互动分享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艺术机构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传播信息、开展线上教育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然观众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艺术机构可以陪伴观众从幼儿,到少年、青春、成年、一直到步入老年。艺术观众的教育并非意味着讲座、活动的举办,同时也要和观众形成交流、沟通和共享。当观众的声音也成为机构的一个部分时,艺术机构则不再是一个独自发声的传播者,这里也可以成为一个构成对话和讨论,有倾听和有交流的空间。
  • 摘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因此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步解决目前制约和阻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类因素,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应在在加大公共财政投人的同时,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引导,开拓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拓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新局面。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和宏观调配,逐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文化设施,以提高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水平;要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政府要以“搭平台、重监管”为理念开展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体系应首先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工作的考评。
  • 摘要:文化资源可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当前上海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但也出现市、区两级文化资源整合矛盾,区域之间资源综合利用矛盾,市、区两级财政文化投入之间协调难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快形成全社会科学推动文化建设的观念意识,建立市、区两级文化发展协调机构以及市、区两级联动的文化投资主体,促进市场配置资源,让民营文化企业享受同样的待遇还要调整税收政策和出台捐赠法规,通过各类方式,推动形成整个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建设的良好风气,以积累资金支持文化发展。
  • 摘要:国际艺术节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国际艺术节不仅是城市满足自身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而且是城市特色品牌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国际艺术节的水准、规模以及影响力是检视一座城市文化生活的标杆之一,它可以进一步提高举办城市的对外知名度,更好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它还可以帮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影响城市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城市的气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激发社会认同与情感共鸣.
  • 摘要: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理念是保证作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美术馆面向公众提供教育等服务的必要基础条件,应该得到美术馆的重视与切实的着力实施,而对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来讲,研究实施对象的总体特征与差异甚至具体到每个观众群体与个体的需要才是在工作的重点与着眼点,而每个美术馆由于拥有的资源与所处的区域差异,使得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实施体系及方法必然要因馆而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是有实效的教育项目的基础。在宏观视野与顶层设计层面,各级代表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对公共文化艺术机构的财政拨款与绩效考核中,应该将艺术机构(例如美术馆)的公众服务质量与水平作为参照依据,才能客观促进美术馆的重视和工作提升,我国目前已经在对美术馆的考核中增加了美术馆公众教育的内容,而从未来发展角度,不断提升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指标体系对美术馆的公众教育进行更为专业与系统的衡量与考核,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永恒课题。
  • 摘要:本文在对新时期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发展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天津渔阳文化的市场探索与传播作为研究内容,研究现今新媒体营销模式下,天津传统民俗文化——渔阳文化如何经历着摩擦、冲突、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探索了如何用新媒体营销方式传承和推广传统渔阳文化,使之迸发出新的市场活力.天津渔阳文化的市场探索发展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借以此为契机,或许能从天津渔阳文化的市场探索发展中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思考。期许未来,天津渔阳文化将不仅限于传统的“旅游+地产”、“旅游+会展”等发展模式,发挥出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示范作用,塑造多产业繁荣发展的长期承载机制,逐步形成客源互通、信息共享、市场同体、联合促销、协调发展的有机格局,逐步形成天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平台,实现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运营到传统文化旅游资产运营的转型,并寻求旅游资本运营层面的跨越,最终催生天津渔阳文化旅游释放出强大的市场增量。
  • 摘要: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通过采取"班导师"制度代替辅导员制度等等,推进"现代师徒制"建设,将艺术教育的"管和导"紧密结合,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显著推动了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班导师制”实践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院风,师生互动交流更加丰富和融洽,学生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压力转化和简化明显,专业能力提升较快,课堂教与学提升效果显著,学院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产业被视为我国最具发展前景的大经济领域之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关键在于文化艺术人才,尤其是艺术管理人才.本文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对艺术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并提出了完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丰富培养的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培养的师资水平、改进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管理方式等措施.旨在使高等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艺术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明显的不同,也在自身内部各种类型和地域的遗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突出的特殊性.在此特殊性基础上,可以运用立体对位思维进行其保护工作.首先是从价值、濒危程度和可经营指数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其次是将非遗保护方式分为"记忆性保护"、"生存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三个层次,根据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的等级来确定所适合使用的保护方式.在设定保护方式时,要注意遗产分级的相对性和保护方式使用的多重性,强调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保护原则,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规律,避免简单模仿和一刀切;同时,这一理论还可以消解非遗保护中出现的诸种"悖论",使非遗保护更加科学化.
  • 摘要:作为乡民社会的产物,中国的活态传统艺术文化传承流播的主要媒介,正是场域媒介.经由地域媒介而展开、演示的艺术,是活态艺术传统呈现的最为人性、人道化的方式.但是与后起的其他传播媒介与方式相比,它的传播效率无疑是低下的.而维系"艺术生态壁龛",就有可能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现代性进程中,让传统审美趣味在文化生态壁龛的围护中继续生存.然而单纯保持原有的文化生态小环境,是否能够在当代真正地维系活态艺术传统也是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将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场域媒介的现代转型相结合,使传统艺术的"生态壁龛"之维系与利用媒介场域相辅相成.
  • 摘要: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体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对于艺术的追求与阐释.山东省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家层出不穷.以山东民间剪纸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逻辑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努力发掘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并在系统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剪纸等民间艺术保护以及合理开发的具体方案,实现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开发.针对山东民间剪纸艺术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的对策。面对当前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大环境,采用现代品牌竞争策略将山东民间剪纸塑造成为拥有更广阔市场的工艺品牌,不仅有利于传承山东民间传统艺术,更有利于促进山东民间经济的发展;要扩大宣传,提高人们保护民间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还应该培养剪纸专业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对外交流,针对国际市场对剪纸作品的喜好和需求,来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剪纸作品,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狭窄的国内受众市场。与此同时,也要依托山东民间剪纸艺术积极研发其衍生产品,使得民间剪纸艺术的产业链得到可持续增长。
  • 摘要:传统表演艺术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随之而来的,传统表演艺术的艺术本体样态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传统表演艺术传承方式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要因应这种趋势,采取灵活多样的保护方式.对于表演类非遗多方面的形态尽可能的保存,对表演类非遗的传承和后人对其艺术经验的认识、学习和研究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在表演类非遗的保护过程中,除了以人的活态传承为主要手段外,借助当前的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非遗的各种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保护手法。此外,可以将现存的非遗各种文本和谱本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分类编目后,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于非遗的保护来说,有重要意义。表演类非遗除了表演活动本身这个活态的对象需要保护外,还有一些静态的事物是非遗工作中必须保护好的,这个方面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艺术文化空间的保护,主要包括剧场、戏台、书场、舞台等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表演类非遗往往需要一些物质性的文化载体,比如传统音乐、曲艺、戏曲会用到的乐器、戏曲和舞蹈的道具、服装、舞美等,它们的制作工艺和传承人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保护和扶持,如果一些重要制造技艺失传,乐器和重要的道具等做不出来,也会对表演艺术的保护工作产生损害。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决定着对它的保护也有其特殊性,了解其生存特点,对于把握保护的特殊性有重要意义.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水平,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任何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不开它所依附的文化空间,也正是因为文化空间的存在,才使得此类非遗具有自己的特性。所以,文化空间与非遗具有共生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特点是活态性,而这活态性的具体体现便是人、物与事件所组成的延续的文化空间。很多具体的非遗事项的发生便是严格恪守其所依附的文化空间,在特定的时间和特殊的空间中发生,这种方式,是其赖以存活的根本,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非遗事项的根本。
  • 摘要:新华村是云南工艺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村落,也是较早引入产学研模式的艺术基地.近年来,新华村已经成为一个集工艺、旅游、民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其产学研模式也在发展中展现了自身的特点,艺术管理思维在当中的作用愈发明显.新华村推行产学研平台已有数年之久,过程中不乏对其它地区的学习与借鉴,更重要的是愈加清晰地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脉络与特色,即:立足于当地自发的传承与创作,也鼓励引入专业的艺术设计,以丰富当地的产品样式;立足于家庭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同时也重视现代管理经验的借鉴;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并适当注入更多元的文化因子,培育肥沃的文化土壤,打造综合平台。新华村未来将以更为成熟的文化空间的态势发展,产学研模式也必然呈现更为多元、广阔的特点。
  • 摘要: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委员会于2014年12月在云南艺术学院召开了第三届年会,年会主要围绕"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进行深入研讨.全球化并非意味着对世界其他国家艺术管理基本模式的遵从,而是在基于本国和民族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世界新特点新态势的深刻理解和有效驾驭。文化活动具有极为突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意识形态特性。在艺术管理的纵向系统上,既要把握不同层次管理理念的差异,又要掌握不同层次艺术管理之间的链接;在艺术管理的横向架构上,文化建设既要服务于社会公共文化的需求,又要与市场生产和运营相一致,还要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当研究和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的做法,探索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机制。总之,实现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管理水准的全面提升,不仅是对艺术管理的实际运作者的要求,也是对众多艺术管理学研究者的要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