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7-09-22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组委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自1986年开始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20多年中,失业保险制度为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市场就业机制的建立发展,功不可没.现行制度框架是1999年确立的,迄今运行也有8年之久.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急需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以使失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目标的要求,把失业保险制度作为完善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努力促进市场就业机制的成熟和劳动力的充分流动;着眼长远,立足当前,重点解决现行制度功能不足的问题.要坚持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就业与预防失业三位一体,适度扩大参保范围,取之参保缴费对象用之参保缴费对象,待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五项原则.通过改革,实现以下基本目标:与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和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建立一个法律法规完善、覆盖范围广泛、资金渠道稳定、保障水平合理、管理手段科学、衔接相关制度,集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失业保险制度.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将大量被征用,大量农民将成为失地农民.在农民失去土地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相关权益的流失.本文认为导致失地农民相关权益受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普遍偏低,征地补偿费的计算不合理,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不合理,征地行为不规范,征地程序不完善等.因此,明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分配机制,健全征地程序,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重要措施.
  • 摘要:本文首先基于国际经验数据,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理论上政府对农村健康保障合意的支持水平,并匡算了我国政府对于农村健康保障支持的巨大缺口.然后基于对农村人口、医疗保健支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的价格效应与收入效应等假设和估计,初步测算了政府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财政责任.研究表明,政府在全民健康保障制度中应该承担的成本与目前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差距都非常大.从根本上说,这有赖于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发展型政府”转型,只有这样,才有财力、精力提供包括基本健康保障在内的基本公共品.
  • 摘要:关于完善中国城市贫困医疗救助制度,方案设计的目标是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保障贫困人口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改善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是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多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贫困医疗救助制度.但是,现行国内医疗救助模式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具体实施中都存在许多缺陷,如在制度设计方面,救助标准与水平总体上都比较低,大病病种的规定大大限制和缩小了贫困医疗救助的范围,而定点医院限制了救助对象选择的空间等.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本方案提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运行平台,兼顾基本门诊和基本住院服务的救助方式,以财政救助资金为支柱,以社会筹集资金为补充的总体思路.
  • 摘要: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20世纪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发明.社会保障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制度,但如何实现国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各国表现出不同的制度规范.我国改革20多年,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机制,但没有完全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当然任何社会都会有差别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当不平等超过了度,其负面影响就会急剧地放大.所以,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中生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是目前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同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公民这一基本权利实现的路径.
  • 摘要:作为我国五大煤田之一的皖北某市,其工伤死亡赔偿体系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更代表了目前我国工伤死亡赔偿的现状.通过对其工伤死亡赔偿实践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现行工伤保险死亡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不同行业工伤死亡赔偿差距较大,制度公平性不足,各行业攀比心理严重;由各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煤炭企业责任赔偿由于立法层级不高、规定不尽合理而不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统一性和持续性;因供养亲属范围的确定上采取“一刀切”的规定且年龄设置过高、交通事故工亡赔偿中的逻辑错误与矛盾以及工伤保险工亡待遇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的工伤保险制度自身存在缺陷,人性化不足,某些规定不尽合理等.针对现行工伤死亡赔偿制度存在的不足,国家应在建制理念上以公平、正义、共享的时代要义取代以前保障稳定的制度理念;适度调整和扩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享受范围;提高工伤保险工亡待遇标准;以工亡职工为本,切实改进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时的赔付流程.
  • 摘要:逐步建立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既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尊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既要吸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嬗变的经验教训又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社会保障覆盖面由城市扩大到农村的一般规律,同时按照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思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应该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纯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和计划生育家庭这三类群体所面临的不同社会风险.归纳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遵循“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医疗保险为重点、在强调家庭依法承担赡养责任的同时逐步推广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努力夯实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有重点的增进农村社会福利、尊重地区差异、待遇水平适当”的建制理念和基本制度体系.
  • 摘要:基于绩效评价的一般原则,本文构建了用于评价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绩效的四类指标体系,即:基础性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绩效指标、基本医疗服务支出绩效指标、公共卫生监督支出绩效指标和公共卫生教育科研支出绩效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1997-2002年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绩效的评估得出:该期间,我国公共卫生支出整体绩效不甚理想,六年绩效平均得分不到65分,其中,基础性绩效波动中有所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绩效不断下降,卫生监督绩效明显下降,卫生教育和科研绩效下降后回复,公共卫生整体绩效呈现出下降态势.公共卫生支出绩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过度退出和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二元”结构.因此,合理调整卫生支出的事权结构,强化各级政府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责任,调整支出结构,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水平和质量,降低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程度是今后我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关键.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就业方式和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灵活化的特点,多种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是对传统就业模式的一次深层次的变革.在这种变化趋势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与之相适应,使得大量灵活就业人员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沦为非正规就业.针对这种现实,本文首先剖析了就业方式的变革对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所产生的问题;然后比较了三种不同政策选择,回答了在中国灵活就业可否具有社会保障这个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整合发展社会保障的国际趋势、规律和特点,并提出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发展和重构的主要思路,从而回答了灵活用工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问题;最后,基于整合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本文从体系构建、职责划分、筹资途径、个人账户功能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了适应就业方式变革趋势建立更具有适应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在系统评析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整套新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为处在多元化发展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可资借鉴的模式构想,并为最终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供给提供一个较具可行性的设计思路.本文构建的新型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障体系是极具创新性的保障模式,且与农民工的就业特征与需求偏好相匹配.体系的主体部分将“五险”按属性划分为“养老—失业两合”属人性账户和“医疗—工伤—生育”属地性账户,账户内部通过巧妙的衔接实现利益输送,从而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保,谨慎退保,并有效率地使用各个项目的社会保险金.体系的辅体部分具有援助性和福利性特征,从而弥补农民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缺失.
  • 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国外学术文献,从对社区健康融资的界定出发,阐述了评价社区健康融资(合作医疗)绩效的分析框架,即资源动员、财务保障和社会包容的三维评价框架.并通过对国外比较研究文献较为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决定社区健康融资绩效的技术设计、管理、组织和制度等方面的特征.最后将对我国合作医疗的绩效评估纳入了类似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合作医疗在风险分担、财务保障、社会包容以及受益的公平性等方面的绩效.我国的合作医疗应该吸收国外社区健康融资的研究成果,在技术设计、管理、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创新,进一步提高绩效.
  • 摘要: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创举,为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引导和规范,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笔者在总结我国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制度安排的实践前景作了进一步评估和阐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制度办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重点论证了以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为突破口,以城保和农保制度为依托,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途径及对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深远意义.
  • 摘要:谈国家,首先必谈综合国力,谈军队,首先必谈战斗力,谈政党,必谈执政能力,谈社会经济,首先必谈生产力,谈企业,首先必谈核心竞争力.理所当然,谈社会保障,首先必谈社会保障能力.社会保障能力是社会保障事业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建设的终极目标,社会保障事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社会保障能力建设,都必须以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为主线、为核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各项工作,都是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服务于这个核心.因此,广大社会保障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不能不谈、不得不谈、而且必须谈好社会保障能力建设问题.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发挥作用和功能的先决条件,是前提、是基础、是土壤.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制的基础和前提,是构建的社会保障大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之“基”,是社会保障事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的物质源泉,这是“根”.增强社会保障基金支撑能力,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任何事业都需要人去完成,抓任何工作都必须抓人,人是决定各项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教育管理,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素质,体现“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这是社会保障能力的“本”;有了“基”,有了“根”,有了“本”,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台”.现行的劳动保障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严重阻碍社保事业发展,必须改革,必须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且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要攻坚,必先利器”,加强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完善管理手段,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为社会保障装上“千里眼”“顺风耳”,这就是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的“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讲规矩,要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必须做到有规可守,有章可循,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就是立“规”;加强管理,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业务体系,这是社会保障事业的“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重中之重就是要苦练内功,强健“五脏六腑”.应完善六大业务体系:完善业务运行体系,完善基金支撑体系,完善统计信息体系,健全监督检查体系.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这是“责”.让人人都能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尽到应尽的义务,这是社会保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此乃为“义”.
  • 摘要:随着社会福利研究中对文化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从文化的角度解析社会福利,并设想以此来支持福利制度建设.笔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视角,从文化入手,借鉴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经典定义,探讨了福利文化的概念.福利文化作为一个社会层面的范畴,对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整合与导向的正功能以及相应的负功能.然而福利与文化之间到底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深层关系?本研究在描述了四种流行的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前人所提出的福利文化是福利制度的内驱力的说法较好的解析了福利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溯中西福利文化的演进历史,中西福利文化随着时间的迁移存在着基于福利理念的不同而导致的差异,这内在地决定了中西福利制度发展的不同道路.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顺应中国福利文化的内在要求而城乡统筹发展.最后本研究对全文作出了总结并指出了不足之处.
  • 摘要: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剩余型福利模式向制度型福利模式再向混合型福利模式转变的过程.在剩余型福利模式下,贫困被认为是由于个人道德原因所致,接受救助或福利是耻辱的象征.在这一理念下,国家所施行的社会救助标准较低,只保证穷人最基本的生存,并且对救助对象实行严格规管.进入制度型福利模式后,政府和社会对于贫困的观点起了很大变化,致贫被认为主要是国家或社会的责任,在这一时期,国家对于贫困人口救助标准是比较规范、合理乃至慷慨的,不仅保障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还尽可能维护其个人尊严.但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福利依赖现象滋生等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西方国家进入19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对“福利国家”模式的反思过程中,主张引进并实施被称为“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试图既避免前两种福利模式的弊病,同时保留两种福利模式的长处.混合型福利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要提高福利的针对性和目标性: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要尽可能帮助其就业,而非给予高额救助;而对存在特殊困难的人群,则要给予更充分的救助和照顾,以更好地保障其生存权.我国近年城市低保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分类救助模型”,其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和“混合型”福利模式的上述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理念的进步,它相对于过去低保工作中实施的“统合救助模型”是一个重大的超越.本文笔者将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化程序研究”课题组调查取得的数据和资料②,对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出台的分类救助办法的运行状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在肯定这一办法出台的意义及取得的进展的前提下,分析总结该办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分类救助模型的政策建议.
  • 摘要: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该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缩小贫富差距,平抚贫富差距给人民带来的心理失衡.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公平性的缺失,却导致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公平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各类指标比较城乡的医疗服务差距,分析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并从体制和政策两方面入手,提出促进我国医疗服务公平缩小城乡医疗差距的建议.
  • 摘要:本文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供款征缴的“分征”“代征”“混征”这3个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第一手资料对每个模式做了诸多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3个不同征缴主体在3个不同征缴模式里对社会保障供款征缴率的正 负面影响,并对中东欧转型国家征缴模式的改革趋势和主要经验教训做了分析.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保经办机构和税务部门“双重征缴”体制的现状,本文认为,社保经办机构征缴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建设,其效果将利大于弊,为此,提出了改革“双重征缴”体制的“三步走”思路.
  • 摘要:管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职责,也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实施的要求.作者结合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办管理的实践,分析了个人账户管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管好个人账户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经办机构管理个人账户的七个业务环节的管理内容和要求,指明了管好个人账户的途径方法,并提出了目前困扰管理主体支付管理成本的解决方案.论文紧密结合实际,既有理论性和宏观视野,又有实践性和微观细节,对改善和加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经办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摘要:中国工伤死亡赔偿已经走过50余年的历程,对其评估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全面审视,客观、公正和理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煤炭企业“20万”赔偿只是过渡性的赔偿办法,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终将走上末路,但却会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后遗症,其责任却只能由政府来承担;实行先民事赔偿后工伤保险待遇补差的规定还是停留于从私法角度出发的传统思维方式,不仅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且与保护弱者的社会法理念也格格不入.对工伤死亡赔偿制度进行完善与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提高立法层次;理顺现行工伤死亡赔偿法律、法规之间不同赔偿层次、标准的关系,并逐步统一赔偿标准;改进工伤保险工亡待遇赔付流程;扩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享受范围,提高工伤保险工亡待遇标准;建立雇主惩罚性赔偿机制;建立多层次工伤死亡赔偿体系应是现实之举.
  • 摘要: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替代率很低,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同时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又难以有效提高,是值得关注的制度设计陷阱;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运作方式的多样性,允许契约模式和信托模式同时并存和竞争.保险公司既可以采取契约模式,提供保险合同型产品服务,也可经有关部门授予资格后成为受托人,提供信托型产品服务;遵循自愿性和多样化的市场原则,允许DC计划和DB计划的共存和竞争,鼓励实行各种混合型计划,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企业年金在税惠政策上面临“两难困境”,在税惠缺失的前提下要理性看待企业年金的发展潜力,同时要调整思路,争取适当的、富有弹性的税惠政策,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处理好公平和效率问题,实现政府减税以增加社会成员养老福利的政策目标;在强制与自愿之间寻求适当平衡,通过利益诱导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年金计划;完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制度,对自我投资予以适当的限制,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年金投资运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投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基金投资管理成本,保障受益人利益;发挥保险业优势,确立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主导地位.
  •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是陕西省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本文从农民的健康需求、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农村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医疗基金平稳运行、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状况、单病种定额付费有对提高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与推广陕西省的经验.
  •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精算平衡原理,对不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的个人缴费水平和财政补贴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的结果表明,就全国总体水平而言,目前按现收现付制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经济压力较小,但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加重,压力会不断增大.不过在近二十年内,如果财政对纯保费进行对等补贴,压力仍应在财政的可承受范围内.如果按基金积累制启动,则初始期间的保费投入将会很大,很可能会使得该模式对决策者的吸引力不强.本文还认为,不管采取何种类型制度之前,政府应该为目前农村老人提供较低水平的养老保障,这是必需的,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 摘要: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的人口迁入地,这部分居民具有其独特的人口经济学特点,既不同于传统城市,也不同于农村.而且,这部分居民人数众多,是城镇居民保险的主要覆盖对象.小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需要根据其社会经济特点针对性设计和安排.本研究选取了山东和四川两地4个小城镇的9 478个居民,对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进行调查,设计了不同保险方案,应用意愿支付中的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调查了样本户主对不同方案购买意愿和意愿支付情况,通过建立医疗保险需求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及其价格弹性.结果表明,72%的小城镇居民没有医疗保险,户主对于住院保险和重大疾病保险有更高的购买意愿,而且对这两种方案的筹资潜力可能会大于其收入水平的4.2%,即大于当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筹资水平;家庭参保和政府组织是小城镇居民优先选择的保险模式;性别、年龄、文化、收入等可能会影响其对保险的需求.最后,从医疗保险方案设计、保险对象选择、潜在筹资水平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摘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中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转换的过程,乡城迁移是二元社会保障转换和覆盖城乡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乡城人口迁移的视角,从乡城迁移过程与二元社会保障水平转换进程、乡城迁移行为与二元社会保障项目转换安排、乡城迁移流向与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改革等方面对中国二元社会保障转换和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中国二元社会保障水平转换进程要和中国乡城迁移过程特点和发展趋势相促进,二元社会保障转换的项目安排要和农户乡城迁移行为特点相匹配,二元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改革要和乡城迁移流向及城镇化的空间布局优化相协调.
  • 摘要:建立和完善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是破解“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当前,山西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本文首先通过山西农村养老的供需模型,分析山西农村养老保障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基于供需模型,分别从养老的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需求的研究结果是山西农村及山西农民对养老存在着三层次的需求.供给的研究结果是山西原有的养老保障方式已经不适应山西农村现在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山西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基于山西农村养老的三层次需求,本文构建了满足这一需求的“补救型”养老模式.并且论证了此种模式在山西实行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完善“补救型”养老模式的有关政策建议.
  • 摘要:失业保险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之一,已成为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失业保险的特性,认为政府失业保险的绩效可以通过绩效评估定量指标体系和定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反映,并设计了政府失业保险绩效总体指标、保障基本生活的指标和促进就业的指标.
  •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渐进式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个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保障政策和谐的过程,即以政策促进社会保障资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公平分配,在社会各阶层之间不断进行社会保障利益平衡(或政策诉求平衡)的过程.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表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拐点已经出现,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各阶层社会保障利益(偏好)的整合周期.在此背景下,建立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制度成为下一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极其重要的内容.政府必须调整旧的以行政权力为主的利益整合方式,建立以社会契约和法制为途径的利益整合方式.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政策合约以政府为中心,过度忽视公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政策诉求主体的利益.公共选择制度缺位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制度具有政策的行政垄断特征.社会保障公共选择的“双向协商范式”的本质在于政府以行政法规替代缺位的有关立法,并同多元政策诉求主体协商,维护社会保障政策公平,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保障利益的合理协调.由于社会保障改革面对制度拐点,社会保障公共选择制度缺位,针对社会保障公共选择的政府规制应保持合理强度.
  • 摘要:中国的农村外出务工者又称“农民工”,他们在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从事着“苦、脏、累、急、难、险”的工作.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现已成为制约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同时,农民工社会保险的严重缺失,已经明显影响了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并间接引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外部经济失衡”.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福建省和天津市所辖五个市(区)1702名农村外出务工者的问卷调查,在应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统计描述样本总体情况和参加社会保险现状,就农民工参保意愿展开分群差异性比较,对相关社会保险变量进行回归估计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主要对策建议:各级政府宜切实承担起加快农民工社保制度体系建设的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工作执法督查力度;各类民营经济组织要切实承担社保建设的制度成本,将员工的社会保险事务办理到位.
  • 摘要:社会保障安置方式作为一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生活保障系统,是对以土地补偿为主的现行水库移民安置方式的有效补充,也是未来资源匮乏地区的水库移民安置的有效方式之一.该制度实现了水库业主和政府对移民的长期补偿,具有社会互助和经济福利性特征.同时该制度又具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权责实现、主体责任、实施方式、统筹层次、保障水平、制度定位七个方面.本文在对相关诸多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水库移民社会保障”是针对水库移民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的一种基本补偿型的过渡性社会保障的基本结论,以期为水库移民的安置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摘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建议基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制度文化条件的不同,应该构建符合国情的、可持续的、城乡统筹的梯度缴费普遍保障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实行新的“农村包围城市”养老改革战略.本文中阐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改革思路、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首先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征、主要驱动因素及受阻的制度性因素入手,分析了在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即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社会人群分割构成了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桎梏.然后建议在社会再分配层面上,打破城乡分割、区域分割和社会人群分割,加快建立基本保障全国统筹的、广覆盖、低水平、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人口流动,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平衡,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社会人群贫富差距;同时在个人积累层面上,建议适当扩大个人账户比例.
  •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医疗健康保障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从农户的续保意愿入手分析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参合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希望从整体上把握农户,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农户的真实续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根据调查和计量模型的分析,大多数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有很强的续保意愿;农户的续保意愿与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解的“一致性”程度、是否报销过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家庭收支情况存在密切的关系.
  • 摘要:医疗保健服务具有商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医院的医疗服务是通向医疗保健产业其他部门的入口;市场供求机制、医药行政监管在技术性垄断的医疗服务领域是“失灵”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技术性垄断的医疗服务领域采取医疗服务直销模式和医疗费用保险方式,会出现“次品医疗”优势和“医保不保”悖论.目前人们对我国20年医改困局的病因和出路存在不当解读.20年医改“基本不成功”,首要原因是医改“目的不清、目标不明”以及对医疗机构的定位不准;直接原因是基层医疗服务网络的破败以及在市场机制“失灵”的医疗服务领域采取医疗服务直销模式和医疗费用保险方式;根本原因是医疗机构不能从提高医术和疗效的劳动成果中受益的医患“利益相剋”机制;体制原因是医疗保障部门分割、制度分割,以及在医改过程中过分强化行政权力和部门利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建立医患“利益相成”机制、解决医疗服务领域的“市场失灵”为核心,建立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职能和医保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强制性医疗服务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
  • 摘要:社会保障费改税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对我国主张费改税的从税派观点做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一般意义上费与税的区别、缴费制与缴税制的区别等进行了辨析,对流行中所为费改税的国际潮流进行了考证,认为,国际上的潮流不是费改税,正相反,而是税改费;我国实行费改税的时机还不成熟,与制度设计是相抵触的,弊大于利,对我国的社会保障缴宽的征缴体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缴费制等具体看法.
  • 摘要:本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我国全新的从覆盖到衔接“三步走”的社会保障理论框架,并基于模型测算与仿真分析,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从目前城乡二元的分割体系走向未来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命题.即第一步,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步,从2021年到2035年,实现以东、中、西部为区域划分的城乡社会保障“大区域内”的动态衔接;第三步,到2049年(建国100年),最终实现和谐社会保障体系的稳步建立,并实现从大区域内的衔接到全国范围内的衔接.
  • 摘要:为探索解决建立完善的中国农民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意义重大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条件和国内外的基本经验,发现中国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及其农民在基本养老社会保险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对平衡性,以及国家在建立完善的中国农民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上的责任和优势,提出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非高度均衡条件下的一定均衡条件及统筹办法,构建完善的中国农民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切实可行的创新模式,并提出成功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年金市场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认为在理事会内部受托模式和外部受托模式中,当前主要矛盾出在外部受托上,外部受托人“空壳化”和市场角色“分散化”是发展企业年金的重要障碍之一,它导致价格大战和超低收费,无序竞争,这非常不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和中小企业的参与.本文认为,改革的出路在于建立专业化捆绑式一站服务型的受托人机构即养老金管理公司,以期为中小企业提供集成信托产品,降低其进入市场的门槛.本文在分析国际养老金管理公司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意义、定位、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和需要解决的诸多制度障碍等;认为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三层级”的年金供给市场结构,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的优势,达到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市场效率的目的,做大做强养老金管理公司,使之成为企业年金市场中的旗舰.“三层级”制度安排不但符合两个部令的要求,也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符合培育市场的发展需求,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本文对建立养老金管理公司的企业年金监管模式和制度框架做了分析,认为可暂时采取分两步走的策略.
  • 摘要: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过去人们往往较多地关注养老保险.本文关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类似,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也有“系统老龄化”的问题,即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参保人群中,缴费人群相对缩小,享受人群相对扩大的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精算模型,运用浙江省某城市的真实数据,揭示“系统老龄化”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城市基本医疗保险“系统老龄化”趋势明显,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能力将逐步下降,在15年后出现基金赤字,以后赤字越来越严重.研究还发现,该城市的大额医疗补助基金将在近年已经赤字的基础上继续赤字并且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额医疗补助制度.本文建议:(1)设置基本医疗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2)建立提前退休者医疗保险成本分担机制;(3)研究鼓励退休人员再就业、推迟退休的医疗保险政策.
  • 摘要:本文从社会保障覆盖面、主要项目待遇水平、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四个方面对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运行城乡失衡的基本判断,并分析了主要存在的三大问题,研究并提出了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的目标、重点和体系框架,并对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难点——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机和支撑条件进行了国内外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做了探索性的研究和框架设计.
  • 摘要:受二元社会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一直呈现二元性特征,并由此产生了很强的路径依赖.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以及重庆市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当前这些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同时还研究了统筹城乡养老保障的紧迫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路,通过梯度发展的战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
  • 摘要:关注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作为社会和谐之基石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开拓和创新.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抓住“覆盖城乡居民”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突出研究“收入差距”“参保门槛”“关系转移”等因素,立足于农保和城保的统筹协调规划,以求相互之间能互补促进,兼容并处,同时列举一些例子,探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农保以“低门槛、广覆盖、保基本”为目标,城保以“缴费促进”提供“合理的保障”;农保和城保之间衔接而非统一的关系.笔者希望抛砖引玉,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更和谐与健康地发展.
  • 摘要: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的决策过程体现了一种过去难得出现的集体互动机制,这种广泛的社会互动机制不仅对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的决策与制定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为了政策执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政策的价值争论过程中,意识形态是以各种形式或机制对政策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常常并不是孤立的发生作用,而是和利益集团、官僚部门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公共舆论等各种因素交互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
  • 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逐步健全,为解决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社会保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从财政视角看,作为社会救助制度的配套工程和政府责任的重要体现,尽管为社会救助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但是,中国的公共财政改革还没有实现与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同步发展,不仅存在政府财政供给总量不充足、比重不合理,社会救助制度的财力增长机制缺失,资金紧张问题突出,社会救助的财政制度安排也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非规范性特征,制约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完善.政府在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有什么样公共财政安排,公共财政在当前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哪些问题,在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公共财政对策,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保模式、双低模式、综合保险模式、农保模式等四种主要制度模式,从制度的价值理念、制度运行效果、制度的适应性、制度的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比较.结论是:(1)四种模式在价值理念、制度运行效果、制度的适应性、制度的可持续性上存在着一定差别,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分别适应不同类型的农民工.(2)缴费成本过高是影响大多数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从降低农民工参保门槛入手,按照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分层分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3)管理水平落后是造成制度设计问题、制度运行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制度设计水平和制度运行效率.
  • 摘要:近几年,高校学生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对全国17所高校的主管领导、校医院和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访谈,对北京地区13所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公费医疗制度运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和评估了现行大学生医保改革的几种典型模式,最后提出改革的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 摘要:借助于保险机制规避健康风险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健康保险应定位为:在农村健康保险市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作用.这种定位具体体现为:健康风险管理的示范作用;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农村公共医疗保险的商业化运作;农村补充医疗保险以及作为广义的“农村保险”来经营等.对农民的意愿调查和理论分析都表明,目前农村存在着很大的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力,开发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协调发展的策略包括:准确界定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边界;加强社保和商保之间的合作;多途径推动农村商业保险的发展,即增加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供给,改变商业保险经营机构设置的不适应性;积极应对城乡疾病模式差异,开发适应农村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保险公司的信誉是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农村健康保险业务的风险控制等.
  • 摘要:为进一步总结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经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课题组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特别是中日合作项目8个试点地区近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报告简要介绍了试点的背景、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主要做法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认为,试点地区成功启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具有三方面的重要启示:一是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条件.二是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条件.三是农民的认同和支持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政治决策,而能建立什么保障程度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建立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全现实可行的.报告建议国务院尽快下发《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对新型农保工作的指导,扩大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工作,推进新型农保政策的创新.
  • 摘要:如果每个中国农民有社会保障,那么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就实现了.为此,本文从农民经营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基础、农地非市场化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就业非正规化对农民“土地换保障”机制的挑战分析出发,结合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土地换保障”的案例,辅之以“土地换保障”的成本测算,提出了“土地换保障”新路径,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入股,在保值增值途径上将集体资产和土地使用权量化到人,村民按股分红,村集体资产明晰成股份落实到每个村民头上,村民个个成股东,并且拥有正式的股权证.确保股份合作制资金到位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筹的最基本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和住房安排机制在内的福利包,实行股份合作制、多层次、多形式、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社会保障体系目标.
  • 摘要: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的第一大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尤为重要,但该制度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陷,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区域特性.因此,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该制度可持续发展还有待提高,非常有必要认真调研,探索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运行模式,确保缓解看病难、求医难等长期而现实的问题,鉴于此,两年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得出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提出强化对“新农合”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一支贴近民族地区的医疗队伍、加快“新农合”的立法工作、鼓励全民参与“新农合”工作等若干建议.
  •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环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为重点的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本文探讨了现阶段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展,提出并分析了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国外农村社会保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对完善北京市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启示,并就发展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文首先构建失业保险制度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该指标体系对边疆民族地区与部分东部发达地区的失业保险制度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再通过对国外失业保障模式进行借鉴分析,并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失业保障模式,最后提出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失业保险制度效率的总体思路及具体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是对建立中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实证研究.面对我国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以及建立一个什么样制度的讨论和争议,本文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由于存在6 695亿~7 102亿元人民币(2005年数据,第一个数据考虑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因素)的巨大资金缺口,立即实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利用由历史数据形成、并作了必要调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行外推预测的结果表明,建立城乡统一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熟时间点为2033年;如果进行必要的制度调整和政策倾斜,建立城乡统一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时间点则可提前至2017年,不过,这时的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在缴费和支付标准上也会存在某些“城乡差别”.
  • 摘要: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点的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基金盈余过多问题,过高的基金盈余势必影响城镇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基金盈余模型,测算了基金盈余的敏感性,从中找到了造成基金盈余过多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些旨在缩小基金盈余的具体措施.
  • 摘要:工伤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国外工伤预防机制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充分重视工伤预防,把人的生命和健康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且全社会认识到工伤预防的作用.其次,具有完善的法规体系.批准和实施关于工伤预防国际劳工公约,制订有利于预防的工伤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和指导.第三,具有合理的工伤预防管理体系.表现在各方协调配合,人员和经费充足,实行合理有效的浮动费率等.第四,加强劳动监察促进工伤预防.工伤预防需要劳动监察作后盾,在劳动监察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各方的参与,建立工伤预防监察的新型战略.第五,研究新方法应对新技术,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工伤预防,因为新技术的采用需要有新办法防止工伤事故,中小企业工伤发生率较高.第六,培育安全文化.要真正遏制工伤事故,培育安全文化十分重要,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安全文化,工伤预防才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 摘要:为准确把握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和特点,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课题组对北京市大兴区等七个地区各发放问卷2 500份,合计共17 500份,从被调查对象的经济能力、参保意愿、参保水平、对农保制度认识等方面,对其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将养老的希望寄托在土地和家庭上,是一种无奈的、唯一的、有效的选择;农民对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非常迫切,即使在完全由个人缴费的条件下,他们仍然非常愿意,也有一定的能力参加养老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先把制度和机制建立起来,尽快改变制度的缺位问题,满足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渴求,并加大试点工作力度.
  • 摘要:本篇论文集中探讨中国该如何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领域的高度复杂性,对于该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明显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持有这样的观点:现代福利国家对社会再分配领域的介入是建立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二法门,而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比如社会办福利和市场办福利都只能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笔者从现代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历史路径的演变过程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有现代福利国家才能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征税和征收社保费用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保制度.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伟大成就,经历了高速工业化的进程,但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路上却经历了曲折.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奇迹的同时却在社会领域里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以至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中国胡温新政对社会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这其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笔者尝试提出一些新的思维和思考方向来探讨国家应该如何发挥其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言.
  • 摘要:本文采用聚类的方法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世界上35个国家的养老金投资收益与政府管理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政府管理作用与养老基金投资收益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即政府管理作用越强,其养老金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对一个国家而言,政府管理作用的增强对养老金投资回报率的提高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本文聚类分析还表明,我国政府综合管理作用的各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聚类结果显示其管理作用尚显不足.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农保基金的运作和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我国农保制度建设除了要注意基金运营制度和投资管理制度等内在因素的改革和完善外,还要特别注意加强我国政府的管理作用,尤其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保基金的运营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疾病谱改变、就医结构失衡、医疗费用虚高、人口基数较大、出生率降低、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流动频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加上老年患病率高、病程长、疾病负担重,老龄人口健康需求满足程度令人担忧.同时,老龄化也将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发展思路,为老龄人口健康保障提出公共政策路径,为公共资源合理规划提出依据.研究内容:首先,老龄人口健康需求分析、我国健康保障现状和问题分析、国内外健康保障比较分析基础性研究.第二,重点提出城乡健康保障功能圈的架构.即以统筹城乡为角度,以老龄人口健康为核心,以满足老龄化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可及性为标准,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以卫生、医疗保障、就业、救助、福利等健康保障为主要内容,以外部投入和自主创造为筹资来源,能够发挥系统功能的良性循环“生态圈”.第三,通过可行分析,评估预测城乡健康保障功能圈.最后,对城乡健康保障功能圈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文献法、比较分析、相关利益集团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