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8-11-14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大学

会议文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中用翔实的数据论述了我国伴生矿产丰富,潜在价值可观,但综合开发的仅占1/3,大部分流失,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废杂金属回收利用是对矿产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但与工业化国家差距明显。提出加强伴生矿产和二次资源利用,是节约资源、遏制浪费、减轻环境压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国际地质大会被称为地质界的奥林匹克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它覆盖了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大会的内容包括报告会、讨论会,地质展览会、地质科学电影和地质旅行等。最近几届国际地质大会除按学科的讨论会外,还就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设立讨论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参加了自26届大会以来的各届大会,我亲自参加了其中的三届(第28,30,31届),现就有关史料综合整理如下:
  • 摘要:2009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将迎米它的百周年诞辰,在庆祝建系100周年之际,人们很自然地十分缅怀为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王烈教授。王烈(1887~1957),字霖之,浙江萧山人,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09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创设地质学门,王烈是第一届学生。1913年2月毕业前不久,王烈赴德国留学。1914年毕业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9年8月受聘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此后,他从未离开过北大,从未离开过地质教育岗位,从事地质教育40多年,是在国内学习地质学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的第一人。1924年至1927年及1928年至1931年,两度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1929年至1933年间,先后任北大学院第二院(理学院)代理主任、北大学院总务长兼第二院主任,北京大学秘书长。王烈先生毕生从事地质事业,特别是地质教育事业,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地质科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针对我国钾盐紧缺,钾肥价格飙升的形势,回顾了罗布泊地区科考和钾盐找矿的历史;较系统的总结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布泊地区钾盐找矿、钾盐成矿创新理论、构造模拟.遥感地质解译、第四纪地质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勘查成果;确定了罗布泊钾盐开发的首采区位置、盐田选址,淡水水源地、盐田高质量提钾工艺流程;介绍了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开发的现状及规划;分析了罗布泊扩大找矿、为钾盐大规模开发提供后备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了罗布泊矿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建议.
  • 摘要:8月5日-15日参加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的33thIGC大会,初步体会如下:33thIGC大会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每四年举办的一次地质科学学术交流的盛会,有如体育界每四年举办一次奥林匹克大会一样,规模盛大,内容丰富,极具导向性和挑战性。本次大会的开幕式由主办方将学术交流巧妙的与具有地方风情的文艺表演结合,以及闭幕式上多样内容和幽默动画的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本次大会,地质科学院组织的规模庞大的外事活动,外事部门的组织工作各个方面都十分到位,值得赞扬。
  • 摘要:十九世纪至解放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地方地质调查所,对已知矿产地和地区,开展了部分地区路线地质调查,发现了一批矿产地和编制了一些地区的地质誌,如北京西山地质誌,宁镇山地质誌,龙门山地质,赣南地质等,为我国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1952年我国成立了地质部,专门规划和部署全国的地质工作。与此同时在原有大学地质系的基础上,分别在北京、长春成立了地质学院,设立了大系(包括普查、金属非金属、煤田专业),石油系,水文工程地质系,物探系和探矿工程系等,全面系统培养地质工作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那里艰苦就到那里去的号召下,在1953年我考入了北京地质学院,从此开始了地质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今生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 摘要:(一)回顾1959—1961年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组织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沿线的考察,考察范围南起金沙江虎跳峡,向西北经横断山区,龙门山区,西秦岭,到达黄土高原的定西地区,引水线路的高程由起点的3000米左右,降至终点的2000米左右,当时设想的方案是“高坝和长隧洞相结合”,也就是引水线路与河相遇时就在大河上修建高坝以抬高水位,遇到高山就修长隧洞通过。当时该地区只有零星的地质资料,就连比例尺1/100万的地形图也很陈旧。地质学家谷德振担任了三年的工程地质分队队长,胡海涛和肖枬森等参加了1960年的考察,各地质院校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了考察。本文作者参加了为期三年的北段的考察,包括大渡河,岷江,白龙江(嘉陵江上游)三条大河及其间的分水岭,行政区划属四川省的甘孜和阿坝两个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自治州和定西地区。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保密等原因),考察报告所印份数很少,加之谷德振和胡海涛等老一辈地质学家已不在世,而这批很有用的区域性地质和工程地质资科包含了很多关于地壳稳定性的信息,至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发掘和抢救这批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 摘要:在最近的(2008年8月6日)召开的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首张1:100万数字地质图亮相,全球地质学家为之瞩目。它向人们展现了剥离去所有植被、土壤、人为建筑和水(包括海洋)等覆盖物之后的地球基岩地质图,从此人们不仅可以拥有一张全球1:100万地质图,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球各地的地质数据。这项成果归功于一个叫做《地质一体化》的研究计划(OneGeology),开启了区域地质研究的新纪元。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自历史上第一次地震记载(公元前117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3000多年历史中,发生过千百次强烈地震,每次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实现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是几千年来人民的愿望,“5·12”汶川大地震后,这样的愿望更加强烈。我国已故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长期以来运用力学原理观察研究地质构造现象和它与其他地质现象的内在联系,在不断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地质力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李四光冲破重重障碍,回国参加建设。此时,国内多次地震,他工作繁多,身体有病,仍积极从事地震预测的研究,他以地质力学理论,分析地震发生、发展的原因,提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见解。他指出地震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地应力活动与组成地壳岩石抵抗能力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现今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的分布与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或某种构造体系的活动构造带有密切关系。从而提出地震地质工作要以调查研究活动的构造体系和构造带为基础,圈定地震危险区和相对的稳定区即“安全岛”。在此基础上,在危险地带选择适当的地点,观测现在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探索地震预报的途径。
  •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而著称.本文介绍了西太平洋与欧亚大陆间的洋一陆俯冲带型地震;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陆一陆碰撞型地震和华北地幔亚热柱拆离滑脱型地震等三种地震基本类型,并侧重探讨了华北地幔亚热柱外围拆离滑脱带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和地震模型.
  • 摘要:1956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务院还邀请了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方案。1956年3月19日,苏联政府派出由16人组成的科学家代表团来到中国。苏联专家在中国介绍了苏联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1956年7月,科学规划委员会根据苏联专家团在中国的演讲以及建议,出版了《苏联专家报告汇编》作为借鉴。数月的工作中,在华苏联专家帮助制定了一些新技术学科的规划,并“议定了一批两国共同进行研究的和苏联帮助进行研究的重大科学技术项目。”
  • 摘要:中国近代矿业以部分机器生产为特点,有别于以往全靠手工作业的矿业.近代矿业的诞生是以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矿技术设备为主要标志,时间是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但近代矿业的诞生有一个孕育过程,矿业离不开地质勘查,而近代地质科学的引进和地质调查正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的。从鸦片战争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这段时间,中国矿业,无论是官办矿山抑或官督商办矿山,尚可“权自我操”,但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国势日衰,列强乘势接踵而来,巧取豪夺,大量攫取开矿权,大量投资经营煤矿和其他矿山.与此同时,众多的爱国绅商,不满利源外流,亦纷纷集股开矿.官僚买办,见开采煤矿和兴建不同的矿山有利可图,不愿坐失良机,也想方设法开办矿山.正因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矿业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把1840~1895年作为近代矿业的诞生时期。
  • 摘要:一.找石油、天然气的新方向石油、天然气仍是当今的主要能源,而我国急需短缺。根据美、俄、日、欧及我国的油气勘探研究表明,火山、火山岩盆地已成为石油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区之一。因此我国找寻油气方向己从海相沉积岩→陆相沉积岩→海陆相火山岩区转化,而不是“水火不相容”,见火山岩“停钻”。二.火山岩与油气藏的关系1.断陷盆地常有沉积岩、火山岩及烃源岩共生。
  • 摘要:世界沉积学回顾篇最初的沉积地质学也只有地层学,它起源于1800年左右,以标准化石为划分标准的生物地层学在地层记录的划分应用非常成功。致使直到进入20世纪很长时间以后,地层古生
  •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地质研究(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是作者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以下简称为中华思想体系)研究来反思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在21世纪能更好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学史研究。
  • 摘要:思路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体在首都北京境内。国家首都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在世界上是第一个。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北京西山腹地。北京西山地质研究历史悠久,素有“中国地质工作摇篮”之称。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总结以往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基础上,提出有关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和展陈的新思路: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成为京郊一处求知、求乐、求闲的多功能旅游区;展示和演示并重,充分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通过三维动漫形式,向游人介绍园内的景观;把多功能影视厅建成能放、能演、能唱等休闲、娱乐、健身的独立场所;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应兼有部分北京地质博物馆的功能:展示北京地区最典型的地质遗迹: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 摘要:1937年,抗日战争曝发,局势急剧恶化,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到武汉,在武汉还未站稳,立刻又迁到重庆。迁到重庆后,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要院辖各研究所迁往重庆,不去重庆就停发经费,搬迁事宜也概不负责。由于局势很不稳定,经李四光分析,主持广西的李宗仁(曾任国民党政府第五战区司令官兼安徽省主席)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着矛盾,去广西,离蒋介石远一点,可以放心做点有利于抗日的工作,决定往广西桂林迁移。公开的理由是:重庆机关太多,广西文化落后,迁几个学术机关去有好处。朱家骅未明确应允,也未公开反对。李四光开始把图书、仪器等物及所内人员准备逐步迁往桂林。但由于交通等原因,只能运走必用之物,其余图书和标本寄存。很快(年末)南京沦陷。
  • 摘要:翁文灏、王竹泉、潘钟祥、谢家荣、黄汲清是中国陆相生油最早的描述者。谢家荣在1930年主要从理论上最早提出陆相地层能够生油,潘钟祥、黄汲清先后在1941和1943年分别依据陕北和四川及新疆的油田,提出陆相地层能够生油,但他们那时都认为陆相地层不可能形成大油田。谢家荣在1950年代对陆相生油作了大量的论述,认为陆相生油的理论在中国应该予以很大的考虑;黄汲清和潘钟祥也认为在中国应当重视陆相生油。但大庆油田不是在陆相生油的理论指导下发现的。
  • 摘要:西方近代地质学书刊和国内译著在中国传播已有很长时间,而依靠国家科学机构专门、系统集纳和传播地学文献的工作,是从1916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工作正式启动,由其图书馆开始的。地质调查所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在丁文江、章鸿钊和翁文灏的扶持下,由小到大。自1919年《地质汇报》、《地质专报》创刊,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图书馆成为所、学会期刊广为交换和发行的通道,与国际学术界的联系不断扩大,广泛收集地学及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以世界各国地质调查所和地质学会的连续出版物、系统的古生物书刊和国内最为齐全的中外地质图件为代表的馆藏特点,为学界业界关注并受到广泛赞誉,被誉为东亚最大的地质图书馆。一些加入地质调查所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子,这个优良的图书馆是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
  • 摘要:笔者曾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撰写了“百年来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展简
  • 摘要:今天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召开2008年学术年会,主要研讨主题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与作用,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大地发挥区调工作在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有幸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就北京地区以往区调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对今后工作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请批评指正,发言的题目是:《对北京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历史的回顾,展望新时期区调工作的深化与拓展》。
  • 摘要:目录一.邝荣光丁文江等是中国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开拓者从清代派幼童留洋学地质矿业的故事说起故事主人公的地质调查工作,把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提前到90年。1.1872年邝荣光(1863—1965)2.1902年鲁迅顾琅3.1904年王宠佑(187—1958)4.1902年丁文江(1887—1936)3次西南边陲地质考察5.1909年章鸿钊(1877—1951)6.1916年一批经过培训的“后起之秀”撑起早期中国地质调查之重任他们是:叶良辅谢家荣谭锡畴朱森等等。
  • 摘要:丁文江于1929年春开始策划并亲自领导了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的西南地质大调查,由丁亲自任总指挥。这次大调查骨干成员之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成果之丰硕在当时是空前的,在整个旧中国时期也是罕见的。丁文江在8月3日给胡适的信上,谈到了他组织领导这次地质大调查的动机和目的:“我这次到西南去,抱了几种志愿。第一是把广西和云南的工作连接上--我去年在广西,颇有重要的发见,并且因为这种发见,把从前在云南的观察也证明了一大部分。把各种问题完全解决,非到两省交界的贵州去不可。这是一。”
  • 摘要:矿产测勘处在中国的区域调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矿产普产方面更取得世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从矿产测勘处的成立到结束取得一系列成果入手,介绍其区域地质调查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上的突破。
  • 摘要:青岛山东大学理学院地质矿物学系创建于1946年,是全国唯一的地质学和矿物学并列的学系,由著名矿物岩石学家何作霖教授创建,1946年夏开始招生,至1951年共计招生六届,就读和毕业学生前后约计一百一十余人。培养的人材分布于全国各地,在科研、教学、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和水文、工程建设等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1952年夏全国高校系统院系调整,山东大学理学院地质矿物学系,与东北工学院地质系、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东北地质学院。
  • 摘要:二十世纪初,有一批留学西洋,后回国报效故土的饱学之士,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在学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多才多艺,关注现实政治。丁文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近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缙绅家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突出的文化名人。抱着“读书救国”的愿望,1902年,丁文江东渡日本,后转赴英国求学。1911年暮春,丁文江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后归国,决心以科技兴国。
  •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开展的目的和背景,对苏联专家和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情况做出了概述,指出在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中的苏联专家,对考察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综合考察工作“及时地得到苏联科学院及苏联其他部门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对综合考察工作富有经验的许多苏联科学家,来到我国极为艰苦荒僻的地区从事工作,不少重大问题都是由于他们的指导才获得解决,他们对于我国建立综合考察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