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坛
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坛

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玉溪
  • 出版时间: 2008-11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文集: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第五届年会——云南玉溪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探究经济发展而文化滞后的原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普遍的短期行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消解了文化建设最需要的长远眼光和悲悯情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败坏了涵养文化所需要的社会和谐。这种状况近年来已经引起全国上下高度关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以图校正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偏差,并正在采取种种措施亡羊补牢。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搞文化建设,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文化又决不是有钱就可以买来的。社会和谐是文化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和谐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只有认真地解决社会问题,及时地化解社会矛盾,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从而促进文化发展。
  •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确保文化产业健康顺利地发展;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则是进一步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要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文化产业的产品创作生产之中。
  • 摘要: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公平与否对该社会能否实现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公平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和谐。同样,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构成则不能没有公平观念,甚至可以说,不注重公平的文化根本就不能与社会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相匹配。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树立正确的公平观念。确立科学的平等价值观念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前提,一个是虽然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现实差异,但是作为构成社会的成员,他们都需要生存和发展;另一个则是恰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存在现实差异,致使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这样,能够体现公平的平等观念就应该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基本权利—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起码的、最低的权利,就是人作为人所需的权利,也可以说基本权利的实质就是人权应该完全平等,二是非基本权利—人们生存和发展中满足比较高级的需要的权利应该按比例平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区分完全平等和比例平等都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社会就会追求一种平均主义式的平等。真正的公平,必须通过对权利分配实行完全平等和按比例平等的统一才能得到科学的体现。因此,国家应该把维护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作为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制度安排中根本的价值目标,同时,个人应该对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及其后果保持理性的认同态度。这种公平观念的实践转换,不仅有利于在当代中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对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发挥重要的消解作用。
  • 摘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过若干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探索,能使中国文化建设形成新高潮的基本要点已经相当明晰。这些基本要点包括一个基本的文化政策取向:开放媒体市场,依法监管内容;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创新设想:展开文化批评,建立专家机制;一条基本实施原则:在稳定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有序开放。
  • 摘要:对照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进行分析,中国的文化政策领域存在许多“弱项”和一些政策“盲点”,对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战略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体系仍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从总体上看,由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高度复杂性,30多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主要走的是一条“牵入式”、“模仿式”的改革道路,由于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认识不清、困难估计不足,在改革的过程中既没有从理论层面实现对“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超越,又没有从操作层面上建立科学的政策保障体系和规范的改革步骤。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行业仍然面临着深化体制改革的艰巨任务。要根据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确立新时期的文化政策思路;以公共文化政策为平台,努力推进我国文化行业的系统创新。
  • 摘要: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创新实践经验,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本文介绍了其中确立文化产业地位,组建大型文化企业,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等十条政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需要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是文化产业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的基本路径,坚持创新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的丰富实践,为今后的创新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摘要: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扎根在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里,其正在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文化产业的发展,契合当前中国的发展形势,低能耗、无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以下五个特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政府主导,牵手旅游,园区展现,政策护航和多种形态共存。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观念正在逐渐清晰,对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朗,相关的文化政策也在完善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也在大力地推进这个朝阳产业。在当前甚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五个特点都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佳的解释点。
  •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有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批判”高举反传统、反儒学的大旗,以推动中国现代化为主题,其主题是“传统、现代之争”。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和大举进入,文化问题再度为全社会所关注。现在看来,情绪性地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复古式地以“读经”的方式回归本土传统,都难以充分回应现实的文化挑战,合理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在全球竞争中寻找中国文化的自主地位和发展空间。这种以“文化复兴”为主题的文化研究,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学术思想的主要关怀之一。本文就此研究了文化为什么是一种竞争力,文化如何竞争和怎样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的三个问题。文化竞争力主要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中国文化有其生生不息、光景常新的伟大活力。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于其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伟大包容力,中国文化的生命在于通过竞争中提升自己参与全球行动的能力和制定全球纲领的权利,把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伟大理想转化为全人类的共识。
  •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把“文化软实力”同国家综合国力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一概念以深刻内涵。将SWOT分析方法应用于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使得SWOT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从微观的企业个体上升到宏观的国家层面,通过合理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涉及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指导性建议和具体改进措施。
  • 摘要:从1977年笔者开始在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工作。特别是从1985年开始担任领导职务后,又持续不断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方面探索实践,有许多的经验和体会。抓效益求生存、搞创新求发展是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坚持的出发点,本文针对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所进行的分析和提出的建议具有中国特色和可操作性,因为它所依据的对象是中国事业单位具有典型特征的。从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所处的环境变化及经营管理理念的确立,结合二十年的改革实践的实际效果,从市场变化细分中采取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研究开发、联点成线走出了事业单位发展的新路子。实行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登记制度是红岩联线所想要的环境条件,建立事业单位理事会是红岩联线深化改革、实现科学管理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 摘要: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是伴随着文化产业实践进程不断深入而提上议事日程的。必须建立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规范和解决当前乃至今后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从而为决策和运行提供法律依据。当前,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一个扩张期和提升期。文化产业立法过程中,要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健全文化产业的统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
  •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分析了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四种典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类型: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主导产业型,产品关联型,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并进行分析。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演艺产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分为1978-1992年,1992-2002年,2002-2007年三个阶段据以论述。认为演艺事业的产业化是一个客观趋势,演艺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制度一个好的市场制度需要有多层次的制度安排。
  • 摘要:本文梳理了旅游与民俗的关系、民俗旅游与休闲的关系,对休闲消费的升级和民俗旅游市场进行了市场分析,确立了民俗旅游主题的休闲价值观。
  • 摘要:本文大致梳理了相关主题公园的观念问题,大型主题公园为时代和社会所需,代表着文化的新兴业态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质量的渴望和经济持续跨越发展上有明显的帮助功能;同时它的建设与运营又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现象,为避免重复国内外太多的沉痛教训,的确应在把握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基础上,认真回答建什么、怎样建、谁来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适时迅速启动以超大型主题公园为龙头的全国体系建设;可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与精彩的危机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主题;采用先进的标准使特色主题公园从内容与载体上具有感召力;面向休闲度假市场,建娱乐、体验、研修的主题文化之“城”;走政府支持、专家辅佐、企业主体的建设运营模式。
  •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发展战略,都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依据不同村落各自的特色工艺建设相应的民族工艺村,是在西部大开发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应对。建设民族工艺村思想的提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各村寨的民族工艺的发展道路既有相同之处也显现出不同的历程和取向。概而言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性开发即民族工艺村的建设可归纳为两个类型三种模式:依托乡土突出传统型,以交流促发展型;个体的模式,社区(村落)的模式社会的模式。将传统工艺悠久的各个村寨建成以民族工艺为核心的民俗旅游村,将更大程度地带动村落及周围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在建设民族工艺村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规划和解决的问题。首先,从整体而言,应该注意的是建设民族工艺村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模式问题;其次,要注意建设过程中具体的操作和运行问题。
  • 摘要:从国家产业布局角度看,《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提出的西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但是,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就具体省份而言,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不能一刀切,全打民族牌。中心城市周边具备发展现代都市文化的地区,应客观分析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优势,围绕中心城市已逐渐成熟的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现代大众文化休闲娱乐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玉溪市文化产业的定位和路径应确定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融入以昆明为中心的经济、文化消费圈,依托玉溪良好的生态文化资源,聚合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培育休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休闲文化之都,开发大众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完善大众文化消费服务,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娱乐业。
  • 摘要: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看,人是一种价值存在,社会也是一种价值存在,人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价值活动,媒介传播活动也概莫能外。当前,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由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体系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体系、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三重转型过程之中。在复杂剧烈的社会转型进程中,社会的价值结构、价值体系正在发生根本的嬗变,社会价值主体的类型正朝着多元分化的格局演变,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价值行动也日益呈现复杂多变的结构形态。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因其传播快捷、覆盖广泛、影响力大、政治意识形态性强,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的变迁和重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价值论的角度分析传媒的价值定位、价值结构和实现路径,为解决传媒发展改革中所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提供思路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的研究背景与历史演变,然后重点分析了现代城市经济与文化产业,介绍了文化产业与其他城市经济产业不同的特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变迁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上海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转型情况。
  • 摘要:“落地难”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遇到的最大困惑,许多中国文化产品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传播渠道让海外受众加以接收,更无法被他们所接受。这其中既有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也有我们对海外市场、海外受众以及国际文化传播运作方式不够熟知等主观因素。总结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综观其他国家对外传播的发展轨迹,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进一步实施本土化战略,更有效地利用外力,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传播渠道,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落地率。rn 本文在对国内对外文化传播机构和有关专业人士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认为应加强与国外文化传播机构合作,拓宽对外文化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渠道,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加大聘用外籍雇员的力度,增强对外文化产品的贴近性。
  • 摘要:目前中国关于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立法相对滞后,实践的超前性和立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同时,要保证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当务之急是要着手做好有关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立法工作。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的管理除了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外,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要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制定“走出去”的法律保护;加强域名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依法转变政府职能与合作交流;加强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立法保障;要“引进与出口”相结合;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走出去”的法律体系。
  • 摘要:玉溪师范学院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自然地理山水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经济发展共赢互补的特有优势,通过着力整合办学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深入开展教育合作,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初步构建了国内办学与国际办学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新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同时,学院依托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的亲缘关系,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积极探索“本土化”高校课程的构建,以逐步形成的“本土化”特色课程来支撑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成效明显。
  •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发展潜质的产业,是无污染、高附加值、极具经济牵引力的产业,它是国家或地区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振兴韩国民族文化、复兴韩国民族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地位。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韩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正确认识,并把它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好和落实好,通过各种有效的产业政策机制、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rn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不及机械制造业等,但近几年来其呈现的高倍增长的势头足以彰显它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努力借鉴和吸纳韩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首先,有关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火车头”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逐步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柱。文化企业应努力立足自身实际,结合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充分发挥中国在文化、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创意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创作生产出一批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同时,树立文化精品和品牌意识,并充分认识品牌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秀的文化产品培养和打造一批名制片人、名导演、名编剧和名演员等,使他们成为对内对外文化传播的“名片”。其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除了自身要做强做大外,还需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借鉴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有益经验,中国也应以文化创意产品为“火车头”带动中国玩具、食品、服装、旅游等产业发展,以期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聂耳,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弘扬和传承聂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艺术创新的时代精神。聂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藏,开发传承聂耳文化遗产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密切联系。文化品牌至关重要,品牌就是力量,品牌就是形象。聂耳文化设施是玉溪城市的特色标志。玉溪确立“打基础、创品牌、树形象”的和谐文化发展思路,不仅过去重视聂耳文化设施建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群众对和谐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现在更加重视聂耳文化标示性设施建设,投巨资,大规模、大气魄地建设聂耳文化标志性设施。把玉溪和聂耳联系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聂耳故乡—和谐玉溪”这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让聂耳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把聂耳文化品牌转化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力量,促进云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拓宽视野和思路,确立推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崭新理念,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新的理解,掌握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应确立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文化是无形资产,文化具有独特规律,大力发展文化贸易是主动调整贸易战略,文化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六点理念。
  • 摘要: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它是一种让人普遍感到幸福的文明形态,要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民众的文化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质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竞争的时代。培育、发展和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国际战略竞争形态。通过和运用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来获取新的国家战略利益,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战略竞争最主要的竞争领域和竞争方式,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发展的文化走向与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而文化产业正是这一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战略主场。中国要在这场战略竞争中获得相比较的战略优势,就必须加强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态文明”为科学理念的文化产业建设,树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构建中国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有历史以来的创造活动及成果的累积,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大量的成果并没有保存下来,可以说,保存下来的仅仅是沧海中之一粟,惟其如此,才显得这些积累是那么珍贵。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及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人们对它的价值越来越重视,中国已经涌现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热潮。但在这一热潮中,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讨论,有很多实践过程值得总结。本文选取其中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意义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与保护的“市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活动”与“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等五个问题加以探讨。
  •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像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浙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必然对计划体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全部或几乎全部“以公共方式”提供的“大包大揽”模式产生冲击,从而引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发展模式的重构。浙江的实践表明,今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不能背离市场经济大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已不同于计划经济下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模式,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尽量借助一些被实践证明是灵验的市场手段,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互补。
  • 摘要:回顾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广及全社会的最深刻制度变革莫过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从理论上来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路径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明显存在着某些缺陷。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当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生产机制创新的进程中,“文化产业”部分“面向市场”的方向已经明确,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部分呢?是否也需要改革其管理体制和生产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衔接?追问到底则是这样的问题:一般所称的“文化事业单位”是不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继续保持“文化事业”的计划经济体制甚或“供给制”体制,还是同样有必要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以保证当今中国具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让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达成一种制度法理和理论学理上的统一?
  • 摘要:文化服务业(包括公益性文化服务和市场化文化服务)是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是从三次产业分工的角度对各种文化服务的概括,是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要发展和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贸易的对外对内两个需求;加快文化资源转化,增强文化产业实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影响力。
  • 摘要:对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应该历史地具体对待。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都是历史性的产物,尽管占据社会主导的认识认为,科技进步主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它们彼此是相互影响且互为促进的。即使在人类生活早期,在它们各自沿着各自的轨道看似分离的发展的长久历史过程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也常常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只是这种相互性主要是有各自领域以间接的方式体现。文化需求对科技创新提出需求,科技发展为文化问题的解决而不断创新。即工业社会之前,文化的产业形态、生态与生存方式与现代典型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是全然不同的。文化更多是以意识形态的存在主导社会发展。而科技所具有的力量还没有充分显现,它作为艺术发展的生产力,以技艺与手段附庸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只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科技主导发展的观念逐步确立,并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认识,它鼎盛于19世纪。也就是对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关系研究进入最佳关注阶段,文化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进入到典型的产业发展时期,即所谓的文化产业是“在文化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成长形态和发展方式”。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的时代体现的是交互发展,许多时候,科技进步即文化产业发展,二者常常交互、合二为一。
  • 摘要:中国当下面临的种种困难、压力,是国内形势、国际形势发展过程中一个截面情况的一部分,是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只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激烈竞争条件下发展。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市场是公平的,任何国家都必须同时面对两个难以捉摸的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面对各种激烈竞争和种种困难。诚然,在目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下,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总会相对占些优势或便宜,这样的情况是由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它既不会一成不变,更不会恒久如此。当成功地跨越了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若干道坎子,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定局之时,也必将在国际竞争中逐渐占据有利的地位。因为,在人类的物竞天择丛林规律中,经济实力如何是决定一切的。就现在尚属年轻的文化企业而言,深刻认清形势同自身的关系,转变一些有关的、同现实情况相悖的传统观念,贴近市场,时时把握市场动态需求,努力开拓潜在市场,营造一个服务型文化产业,熟悉现代金融手段,灵活运筹企业资金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严峻考验中所必须具备的企业经营、抗压素质,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进行市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 摘要:优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使文化产业组织及其运营给人们所带来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其他方面的福利永续增长且最大化,是文化产业永恒而复杂的命题。本文介绍了文化产业效益内涵,分析了影响文化产业投入和产出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文化产业效益的十点途径。
  • 摘要:旅游演艺,作为既传统又新颖的表演艺术行业类别,正在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演艺业重新崛起、文化旅游产业扩大发展的重要路径。综合观之,中国旅游演艺业,正呈现出一个南北东西迅速发展、民营国有百花齐放、品牌产品声誉日隆、演出市场多元扩大的态势。本文拟就旅游演艺业的历史、现状、形态、格局、前景作一分析。从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旅游演艺业已经度过了探索实验阶段,旅游演艺品牌的打造目标与经营模式,正在从品种形式单一性、消费体验一次性的被动营销一元模式,向着内涵形式复杂化、消费体验可重复的主动营销多元模式转变,它给中国传统演艺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将是久远而巨大的,也是积极和正面的。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演出市场的发展流变,从时间上来讲,分为1978-1992年和1992年至今两个阶段,从发展模式来说分为市场主体型,综合经营型和完全出租型三种。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改革,对剧院(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国剧院(场)要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加速改革发展,推进演出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扩大演出的产业规模。
  • 摘要:本文介绍了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及其内涵,并从“梯度理论”和“反梯度理论”分析了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认为促进云南民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转型,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化运营的方针;着力发展内容产业和传媒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大力培养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区域文化市场。
  • 摘要:如何建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了关乎云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与此同时,云南文化产业短短几年的发展实践,也提供了一个有可能探讨如何进一步建构其核心竞争力,踏踏实实制定并实施相关竞争战略的现实切入点。本文拟从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从“关联互动”到“一体化发展”这一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 摘要: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正式确立并开始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的目标。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深圳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基本情况、特点与功能发挥,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与政策提出了几点思考。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上海都市化的进程、文化大都市与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分析了上海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服务的功能,探讨了上海以“艺术之城”为核心的生活和消费模式,并对毛桥村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大都市郊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
  • 摘要:当今的中国学术期刊可以说遭遇到了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最尴尬、最窘迫、最困顿的局面。一方面,学术期刊的总体地位表面在提高,实际在下降。另一方面,行政化的期刊管理体制固然给了学术期刊一个稳定、有序的外表,但实际上刊物内部从人员到经费都极不稳定,甚至难以为继。再一方面,创新是学术期刊的命脉之所在,但是在行政化的期刊管理制度下,学术期刊按部就班于行政管理程序,忙于应付各种行政性指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行政单位,完全游离于学术研究之外,从而从根本上丧失了学术创新的激情与动力。笔者认为,只有真正建立起学术期刊的主体性,走产业化的道路,上述问题才能一一破解。首先,对学术期刊应该实行登记制而不是审批制,其次,需要有明晰的产权思想,再次,要有高素质的人才。
  • 摘要:“文化消费”(Culture Consume)是人们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娱乐产品和服务等相关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具有原创性与共享性并存的基本特征,文化消费向时尚化发展,呈现个性化的特点,只有文化进行工业化过程,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所以要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摘要: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艺术创意越来越成为艺术活动及其产品赢得市场的关键。成功的艺术创意,将会生成较大的文化附加值,大大提升文化产品的社会与经济价值。艺术创意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创造性活动,与社会的诸多方面均会发生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日益拓展的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中,艺术创意将联结众多因素,其中关于民族文化元素,便是人们时常涉及并广泛采用的基本元素之一。积极而审慎的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是丰富和推进艺术创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文化产业的必要环节。艺术创意质量的高下,社会与经济效应的大小,均与创意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与使用是否得当有关。积极而创造性地使用民族元素,将会激活艺术创意思维,生成鲜活而富有意味的审美意象或意境,大大提升文化或艺术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而提高该产品的价值,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反之,不恰当地使用民族元素,也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文化艺术活动或产品的品位低下,或者引导的错位,不仅大大削弱其文化影响力,其经济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 摘要:改革开放走过了30个年头。如同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同样面临深刻调整,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新的因素。本文以新兴文化产业为重点,选择其中若干方面,进行归纳和概括。介绍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升级中的动力作用,走向融合的媒体产业,多样化产业链的发展,边缘与核心之间的界限以及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战略。
  • 摘要:国际上对城市更新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化,基于20世纪70, 80年代在城市更新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人们开始认识到全面、综合的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要性:城市更新的目的不仅是物质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带来社会、经济、物质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协调的、长远的、可持续的改善和提高。城市更新绝不仅仅是旧建筑、旧设施、旧街道的翻新,也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技术手段,更不仅仅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与人文内涵。忽视市民利益、割裂社会脉络、缺乏人文关怀的更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更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就主张,鉴于现代主义国际风格与大都市结构的衰落,应以小群落建构方式寻回往日亲切的市民生活空间,包括人性尺度的街道、邻里关系、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这体现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和对城市人文内涵的回归。rn 城市更新的成功,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能够体现公民意志的、有效的城市更新管理体制,有赖于形成一个包容、开放的决策机制,一个协调、合作的实施机制。只有将公民意志、社区力量纳入决策与实施的过程之中,与公、私权力形成合理制衡,才能保证城市更新的效率、公平与目标的统一。
  • 摘要: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的过程中,人们主要依据中国统计部门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界定,一方面,将视野聚焦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即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但实际上,这种以传媒和文化艺术服务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主要适合于大都市或国际城市,而对于大量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发展媒体产业的局限性很大;另一方面,基于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的模式,虽然可以在一些贫困和不发达地区获得成功,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目前在我国还属于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讨论主题,彼此之间的关联,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并不主动与明显。rn 本文试图打破两种语境的分割边界,从大文化产业的角度,基于文化经济最核心的特点,即“文本、符号、形象、内容”的价值(包括版权价值)的特点,以及知识经济领域,讨论在媒体和文化艺术之外创造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具体来说,讨论如何将自然本身以及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文化资本,从而推动地方文化经济的特色发展。
  • 摘要: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建设新要求,而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文化贸易份额,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但是在中国,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与其他贸易领域的巨大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建立起有效而完善的文化贸易体系已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当今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文化产品市场上长期占据霸主地位,中国要想改变巨大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就必须特别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紧邻中国的南亚和东盟是中国发展文化贸易的重要突破口,与这两个地区建立稳定的文化贸易体系,对扭转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版图和南亚、东盟在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体系中的独特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南亚—东盟文化贸易体系”的策略。并对该体系的基础和障碍进行分析,认为应采取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互动。
  • 摘要:玉溪市文产办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着力打造多元文化品牌,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抓项目促发展,建设抚仙湖文化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文化企业和文化经纪人,使玉溪文化产业逐步走上一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项目投资逐步增多、产业基础逐步增强、文化品牌逐步树立、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的良性发展之路。总结其经验,认为立足本土,推动区域性文化发展是根本;解放思想,领导重视是关键;真抓实干,项目建设是基础。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