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08-11-01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湖南商学院

会议文集: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中国模式”与欧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功效的根本差异,以三大危机为据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验证吴敬琏等主张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欧美模式的虚伪性和危害性,用中国30年改革成就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现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中遇到的矛盾和风险,提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根本方向和内生机理。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国外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有过重大的影响和启迪;反过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百年探索的经验教训及其沉淀的理论成果。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两种有认识偏颇的结论:一方面,国内外一些学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外市场社会主义等同起来,认为中国正在走国际市场社会主义的道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论者走向另一极端,断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外市场社会主义没有关系,他们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1对于前一种论断,需要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外市场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详细地阐明两者的重大区别,需要比较长的篇幅,因而拟另文讨论。这里先针对后一种结论,谈谈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面影响与有益启迪。
  • 摘要:该文以十七大报告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探索。
  • 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资产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界定。从广义来看,其资产概念应包括经营性净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从狭义来看,其资产概念仅指经营性净资产。从广义资产角度考察,我国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从狭义资产角度考察,我国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优势。
  • 摘要:我国的国有经济理论,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设想,由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创立的。在过去30年改革中,国有经济理论突破了国有企业必须国家经营、国有资产不能成为资本、国有资产只能由中央统一代表、国有经济不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国有企业产权不能多元化、国有经济应当控制大多数领域等的局限,使国有经济的活力增强,运行效率提高。然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许多“准公共产品”必须更多依赖于各级政府提供,相应地,国有经济承担的功能,国有经济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国有经济的产权主体构造等都要发生变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经济理论,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前提。
  • 摘要:30年前我国开始的改革开放具有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历史上生产力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30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是世界罕见、举世瞩目的。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任重而道远。
  • 摘要:@@《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圣经。它不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社会地位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夺剥夺者”历史使命,而且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资本论》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告诉人们:生产劳动的各种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正确实行按劳分配的基础和前提;《资本论》阐述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告诉人们:真正的公有制是个人所有制,要建立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管理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具有平等的、相同的权利。列宁正确理解了《资本论》阐述的这些理论,所以他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却将《资本论》阐述的这些理论理解错了,所以他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经济管理上搞计划经济,在分配方式上搞“大锅饭”,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管理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变成了官僚所有制。这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冈。值得庆幸的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唯书,不唯上,实行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正确诠释了《资本论》阐述的经济理论。例如,现在实行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政策与《资本论》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致的。这个政策的实行不但使全体社会成员将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还吸引外国资金到中国来,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在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股份制企业、改革税收制度、改革银行体制等做法与《资本论》阐述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一致的和基本一致的。这些改革措施使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生产劳动的组织和决策、劳动产品的分配和消费等各个方面具有平等、相同的权利,调动了劳动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是,时至今日,有些人仍然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生产资料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有的人因此说改革开放违背了马克思理论,有的入因此否定马克思理论。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两个理论的错误理解纠正过来。
  • 摘要: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宝库,现代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进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枢纽,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新阶段的产业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以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及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任务亟需理论上进行探究,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内涵、本质、路径、评价机制、战略措施等方面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探讨,但是工业化的动力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关于市场动力研究也是焦点之一。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中,尤其需要对市场动力进行深入研究,唯有全面分析市场动力失衡的现状、表象、原因及实现均衡的对策才能有效的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 摘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开拓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文把胡锦涛提出的三个规律概括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经济规律”,并对这一基本规律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要点如下。rn 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经济规律不是主观臆想而是客观存在,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科学社会主义。它不是一个规律,而是包括众多规律的规律体系。rn 二、这一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含义和内涵、形成的规律体系、整体功能和作用),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属于规律的普遍性。rn 三、这一基本规律在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其中的三项总的发展战略:第一、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即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第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它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世纪中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些属于规律的特殊性,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rn 以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基本社会、经济规律的理论体系。这一基本规律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每时每刻影响并规定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检验各个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是否结合,经济社会活动之间是否保持本质的、内在的联系,结合和联系的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校正等。因此,我们要认识它、驾驭它,不能回避它、违背它。作者还主张: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认识并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社会、经济规律,两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摘要:价值是指劳动对社会有用的特性或劳动的社会属性。价值是对社会劳动分工必要性的确认,是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劳动的社会属性所作的评价。价值是对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差异性的描述,只有在承认自然和其他物质要素已经为劳动提供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并且只有在劳动产品生产的范围内,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劳动的三重性决定了价值具有三重本质特征。社会分工状态下的各种劳动,只要对社会有用、必要、有益,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文认为,机制是体制的核心和灵魂。构建体制的核心是构建机制。“构建机制”不同于“转换机制”,前者是必须进行机制设计的。这就要求有科学的机制设计理论的指导。rn 作者20年来独自对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了推动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以利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特将有关研究成果作了概要回顾,供参考,内容包括经济机制设计的一般理论、配套改革设计理论、国有产权机制设计理论,并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摘要: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发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效率低于科研机构,而企业的研发投入效率最差。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善创新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和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增加研发投入特别是优化研发资金的使用和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着力提升企业的研发意识特别是加强中小企业的研发实力,以及完善科研人才培养方式。
  • 摘要:自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伴随着买方市场地位的增强,出现了买方势力。rn 本文分析了买方势力的来源及其经济效应,并利用双边垄断理论解释了由此产生的抗衡势力。结合当前零售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势,构建了博弈模型,分析出抗衡势力的存在确实能降低零售价格,但是与“加尔布雷斯假说”的作用机制不同。最后,结合发达国家对买方垄断的经济管制经验,为中国如何对买方垄断进行管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与知识创新带来的系统利益是正相关的。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产权化的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表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想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建全国家和地方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促进国家经济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 摘要:@@三十年来,国家环保行政机构的设置,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加强,先后走过了四次跨越阶段,产生了质的飞跃,即从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1988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再到1998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直至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正式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从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了职能健全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回顾我国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我国环保机构和能力建设,将为中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走上和谐发展之路,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摘要: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江西省高技术产业总体、高技术产业各部门发展两个层面,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江两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加大,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推动江西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建设良好的政府信誉环境,是从实质上突破投资环境障碍,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但是,政府信誉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和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巩同、加强和完善的实践过程。为此,区域政府应从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在对政府信誉环境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实践途径上做出不懈努力,如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下功夫,为政府信誉环境建设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极培育和积累政府信誉环境建设的传统,使自觉信守承诺成为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日常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建立政府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信守承诺行为的认可、褒扬和激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准则,形成与确立政府信誉环境的评价体系。
  • 摘要:我国自1999年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开始使用”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概念,这一改革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概念的使用和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
  • 摘要:面对资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实,国外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它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和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在对国外走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经验进行概括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外走节约型社会发展道路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研究表明,借鉴国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验,加快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以政府为龙头、加强法制建设、健全体制、发展科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宣传教育等。
  • 摘要:家族企业研究是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课题。家族企业的成长是个动冈系统,以伦理学的视角来讲,家族企业伦理动因具有一定的要素和机制,一般性伦理动因和特定性伦理共同推动家族企业的成长。
  • 摘要: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具有紧密的内在正相关性。经过80、90年代的深刻转型,多数转型国家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但结构失衡问题不仅没有根本解决甚至更为严重。加快结构转变成为转型国家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乃至整个经济转型的长期艰巨任务。本文在对世界主要转型国家经济结构问题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推进转型深化和实现后发赶超发展的基本思路。
  • 摘要:@@对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最初研究开始于丁伯根和索洛在新古典框架下研究“索洛余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后,丹尼森和乔根森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从克鲁格曼“东亚增长奇迹”一文发表以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吸引了更多学者的目光。近十几年,国内外与之相关的文献增长很快。学者们运用不同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出发,考察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因素。研究普遍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人市场动力,把市场动力与中国新型工业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作者利用协整技术分析了市场动力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长期均衡规律与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业化发展水平,投资与工业增长存在短期冈果关系,消费对工业增长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市场动力比例有助于提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宏观政策指导。
  •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品内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国际贸易模式能够实现全球的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有助于世界福利水平的提高。但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由于分工中嵌入的价值链的位置不同,其收益情况也不一样。同时,这样的分工模式会形成并加大不同参与国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会进一步固化本土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分析了FDI的代工模式会造成中国本土产业升级困境;借鉴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蛙跳理论,提出了产业升级的蛙跳与国内价值链构建以突破本土企业升级困境的观点,并用中国玩具行业出口的有关经验分析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 摘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最新统计资料,通过筛选建立对数新发展系数优化灰色模型,对2008~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GDP将达到286950.1亿元,到2010年中国GDP将达390645.9亿元,约为2000年的3.94倍,“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可望顺利实现。
  •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本文从对我国经济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演变进程的实际分析入手,深刻阐述了我国所经历的“五种发展观”和“三种发展方式”;深入论证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质、内容及其联系与区别;探讨了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五个主要经济规律;提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摘要:本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就业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难题,对就业体制改革的绩效和问题进行评价,以为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改革开放给就业带来冲击,但也带来机遇。要扩大就业,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人口、资源与环境能够协调地发展。
  •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伊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他指出:“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后来,在1958年,我们犯了错误,搞大跃进,开始不尊重经济规律了,这就使生产下降了。以后经过三年的调整,发生了变化,又较好地发展起来。但接着又搞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灾难,经济方面完全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搞四个现代化,不得不进行几年的调整。总之,我们现在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985年,他又强调指出:“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搞得好,有可能为今后五十年以至七十年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打下基础”。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说明,按经济规律办事不仅是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的惨痛教训中得出的科学的正确结论,而且还是关系着今后几十年如何搞好现代化建设,如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今天,当我们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时,倍加亲切地感受到小平同志三十年前作出的“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示多么重要,多么有远见。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它是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之。
  • 摘要:@@59年前,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绚彩夺目地从地球东方大地上升起;30年前,在回顾取得的成就,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开始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伟大历史征程。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它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含,使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更加贴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无限生机、活力、动力和巨大生命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促进我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兴旺繁荣发展。
  • 摘要:@@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它在比较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和有益启迪。本文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比较经济学相互推动,双双获得长足发展,并在探索和解决许多经济理论问题的同时对理论经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 摘要:@@启始于20世纪中叶、延续至今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当进展到要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疾速转型期时,出现了不同方向的岐变,凸显出目标模式的巨大差异,显示了改革和转型的深刻性和可变异性,使社会主义改革与转型,成为当今世界既引入瞩目又令人费解的重大社会现象。这场人类历史上独特、深刻的大规模制度变迁,引起了社会的急剧变化且影响深远。正如有学者所说,“转型过程影响着16·5亿人的生活。有关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全面转变给人们的经济条件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大萧条一样,转型确实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1)(p5)这自然会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 摘要: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作为理论分析前提,本文界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所属的经济规律类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的内涵;阐述了“需要价值”新范畴的社会性质,并对它做了论证,认为这一范畴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新价值的统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需要价值”的运动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 摘要:本文在转型经济学文献回顾与评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转型经济学视野中的转型主张及其理论缺陷,提出了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观点,对中国转型模式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了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基本制度框架,即能否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持续地推进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通过宪法制度的边际性调整,实现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决定中国模式成败的关键;提出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遵循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转型逻辑,坚持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基本制度框架,就能实现中国模式的长远发展和制度创新。
  • 摘要:马克思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创新马克思价值理论,同创新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此,首先要全面了解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同时,要重视创新型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非生产性劳动和商业劳动等在实现价值中的作用,加深对生产劳动、劳动的价值性、价值的分配等问题的认识。
  • 摘要: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已由过去的平均主义开始转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
  • 摘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确立并写进宪法,是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社会根源和现实条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石,毛泽东思想是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合理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基本经济制度最终形成的合理外核。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社会根源在于它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符合生产关系要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rn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面临的挑战是基本经济制度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努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 摘要:本文从整体上论述了规律与现象的同一性及其与意志的关系。从而证明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是比例和计划规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只要以顽强地意志,不畏艰难地把比例和计划规律与价值规律结合在一起,就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取得越来越人的成绩。
  • 摘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指出许多高等学校教材《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一书中由于论者的研究面太窄,结果造成误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经济规律叫作生产关系演变规律。根据万物的生长规律均是由万物的生长变化全过程来体现,所以,笔者认为生产关系演变规律也只能由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来体现。因此,笔者在此文中对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这些重大历史转变时期的生产关系变化的全过程进行研究,最后才把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是分作三次交替演变成功的规律搞清楚,从而为搞清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几个阶段“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摘要:社会活动是一种放大了的生产活动,所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资源、都要关注资源配置最优的问题。解决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可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同角度去分析,他们分别是被我们选择使用的德治模式、法治模式、计划和市场模式等等。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与科学社会主义优越性精神最为吻合,在实践中更有利于弥补其它模式不足从而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 摘要: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中,小平同志突破传统科学社会主义一些观点和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并将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本质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实践角度看,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发展理论包含财富约束原则、慈善自愿原则、引导“先富”原则、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和谐原则等,该理论的丰富内涵对于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