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六届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台湾台南
  • 出版时间: 2008-09-06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了解目前民宿经营者可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所在,专业的民宿经营者必须具备何种经营管理职能以及发掘专业民宿经营者迫切需要的在职训练内涵等课题。本文研究目的:①探讨民宿经营者对职能之认知;②评估民宿经营者之训练需求;③分析民宿经营者对职能认知;④职能评估与训练需求之关系。
  • 摘要:社区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当地社区的参与,并且强调大部分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开展农村社区生态旅游涉及多利益群体,需兼顾各利益相关主体,尤其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居民的利益,才有可能持续发展。根据各地社区旅游开发经验,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开发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社区旅游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结合社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模糊数学理论,尝试对社区旅游目的地居民满意度与旅游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新的视角探寻社区旅游持续发展的症结,促进社区旅游持续发展。
  • 摘要:地方意识反映了人地关系,包含地方经验的特殊性、居民文化与空间的差异,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地方历史、人文生态、产业结构、地方特产、制作技术、生活习惯、价值观、人与环境的互动及历史记忆等的差异表现出来的地方风格。中国台湾客家先民因地制宜,慢慢发展出客家新风貌。来自广东、福建等以地域与宗族当成自我认同的“原乡客家”,来台之后终于重新组织、发展乃形成以土地为舞台、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既然新客家社会整合了原乡的地域差异,也连带地扩大了客家族群的宽广度,同时肯定了原乡的文化价值。本文通过饮食、服饰、建筑以及民俗信仰来了解台湾地区客家文化,论述地方特色产业与文化商品和节庆活动的关系,发现不同节庆活动之理想主流推动论点:地方应配合政府之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如因举办节庆活动,而有发展观光就是代表有机会可以展现独特文化、可提升经济力与建设地方。
  • 摘要:成功的观光节庆活动能为地方创造庞大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宜兰县政府自1996年开始办理的国际童玩节为分析对象,再根据相关文献整理与游客意见调查,归纳出一套观光节庆活动成功之因素架构,并由AHP法评估各项因素的重要优先级。研究结果共归纳出4个标的及15项准则,这些因素皆为一个成功的观光节庆活动所需具备的条件。
  • 摘要:本文通过对休闲与休闲经济的内涵、休闲需求与休闲消费、休闲产业及其管理等方面对我国休闲经济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探讨。提出我国休闲经济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我国休闲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明确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合理的研究内容,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该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运用结构分析法分析休闲经济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休闲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 摘要:乡村旅游,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其发展主要以观光农业、观光林业和观光畜牧业为形式的乡村旅游,融合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农村体验、乡村博物馆、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和村落古镇为一体,坚持以农业支撑、以人为本、生态保护、小区参与等原则。本研究主要动机系针对台湾地区新竹北埔商圈传统客家聚落商圈为调查研究,俾能对当地商圈管理者提供具体、实质的建议。因此,本研究以新竹县北埔商圈为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则是针对实际前往新竹北埔商圈的消费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埔商圈当地采取随机的便利抽样法进行取样。本文研究主要了解客家原乡的旅游意象表征,以商圈游客为研究对象,探讨游客对客家原乡旅游意象的印象,建议应以北埔传统聚落的环境资源与游憩活动方面建立给游客深刻的印象,让北埔典型的客家风情在游客的印象中是独一无二的。
  •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泉州山海兼备,地貌复杂多样,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发展乡村休闲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随着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成功实践和泉台农业合作交流领域的扩大,泉州已具有发展乡村休闲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时机和特殊优势,需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农业等部门的行业规划,休闲协会的职能发挥以及休闲企业捷足先登的勇气和经营理念的创新。
  • 摘要:中国台湾的民宿于2001年始正式纳入《民宿管理办法》法规辅导管理,其目的在于利用民宿邻近旅游景点之特点吸引游客,以观光促进地方发展,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地方经济鉴于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根据民宿质量认证的建立,参考国外对于民宿与旅馆评鉴或管理的要求制订出符合国际潮流趋势的民宿质量认证评核项目。本研究拟经由德尔菲问卷之评核项目稳定度与平均数筛选后,订定认证评核指标架构层级,并进一步根据模糊层级分析法邀请各领域专家针对认证评核项目给予权重评估。由此制定出适合民宿经营实境的质量认证评核项目与指针评核系统,协助提升相关主管机关和业者在管理上的效率和促进服务品质的提升。
  • 摘要:观光产业是世界各国最为重视的无烟产业,由于全球气候日趋严重变暖,使观光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上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台湾地区因地理环境特殊,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发展观光具有雄厚的潜力;随着台湾地区经济结构转变,各地乡镇产业普遍面临转型的压力,借着各地区原本既有的丰富文化资产,经由社区营造的策略加以整合,朝向“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恢复地方的经济。本文就如何运用当地文化观光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进行分析,提出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由文化创意的导入能让田尾乡公路花园美丽的造园景观可持续经营,以带动本地经济成长、创造就业机会并拓展地方的文化特色,提高台湾地区花卉竞争优势;强化地方绿色相关产业;创造优质生活环境,进而达到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目的。
  • 摘要: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增幅较大、发展速度迅猛、宣传力度最大的新兴旅游形态,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乡村旅游再度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最大亮点,一时掀起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高潮。本文从“乡村旅游”主题的影响机理与引导路径为基点,并以河北省为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表现形态作一探究,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摘要: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新型产业,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本文分析了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和主要类型,针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效益与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改革开放,促进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摘要:从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的学校教育正式实施乡土教学课程起,至今已过了10个年头,乡土教育的发展从独立设科到融入各学习领域教学,从摸索尝试到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期间有不少转变。本研究方向为学校实施户外乡土教学活动对学童乡土情感的影响,学童为小学二年级,过往的研究甚少探讨小学低年级学童的乡土情感;此外随着乡土教学资源逐渐丰富且易于取得,教师乡土教学的实践能力逐渐纯熟,实施乡土教学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也可能产生转变,于是过往的研究成果,在今日时空下或许已不太符合实况,这也是本研究希望产生价值之所在。
  •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已经不能保证从根本上、在早期阶段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旨在确保有关环境问题在综合决策进程中获得充分考虑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于1990年初正式提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中观层次的SEA形式,它也是目前国内外开展最多的SEA类型,欧盟的SEA指令就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是各种规划、计划及其替代方案。在中国,规划环评工作在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之后进入了制度化实施阶段,包括旅游在内的各种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工作陆续展开。本文建立了一套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使用情景分析法的操作方法,并在青海湖景区整体策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应用研究,以帮助确定青海湖景区旅游增长速度,为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 摘要:由于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与农村资源为基础,因地制宜,故本文拟先行分析地区特色及整体特色,然后探讨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提供改善的对策。本文按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七大地区,分述其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提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产业部门宜制定完备法规,坚持体验经济的思路,强调乡村的主体性,提供规划及培训的配套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与营销、完善农村公共建设,并积极进行学理的研究,以促进休闲观光农业更进一步发展。
  • 摘要:本研究把南京的发展定位于都市农业,主要任务是深入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粮油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把原来16个产业合并为9个主导产业。经过几年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奠定了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经过实践,回顾总结,对休闲农业的理解主要有四点看法:第一,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第二,休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第三,休闲农业是快乐农业等先进理念的具体体现。第四,休闲农业是催生文明的人文产业。
  •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具有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特点。它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又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分支。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强化闽台合作,做到资源互补,主动承接台湾地区休闲农业辐射,发挥优势,以民俗文化为切入口,积极推动闽台休闲农业合作。
  • 摘要:基于派恩和吉尔姆在《哈佛商业评论》一文中的体验分类,本文认为同样可以把旅游体验根据消费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是融入情境还是吸收信息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为四大类:旅游娱乐体验、旅游教育体验、旅游遁世体验和旅游美学体验。基于“体验旅游”的视角,根据消费者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消费者是融入情境还是吸收信息两个维度,本文对阳江生态旅游产品的进行了分类设计对策与建议。
  • 摘要: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是中国东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哈尔滨市多种类型的观光休闲农业正以其独具特色的寒地绿色生态的标志逐渐成长并繁荣起来。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获得了市民的青睐。本文通过案例,介绍了哈尔滨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模式,分析哈尔滨市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中显现的问题。提出应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遵循区域优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区域联运、城乡统筹的原则发展农业旅游,加快乡村登山、漂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以尚志市、延寿县、方正县、依兰县、通河县、木兰县、五常市为区域的远郊生态旅游圈层。通过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促进农业旅游从单纯观光型继续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多元化发展。同时,鼓励周边县域发展符合旅游规划的特色居民客栈,以“乡村游”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致富路,共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摘要: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休闲农业为例,试图通过在闽发展休闲农业条件评析,提出台商在闽开发休闲农业可行性及两岸休闲农业合作的必要途径。海峡西岸有望成为台商开发休闲农业的热土,休闲农业能成为闽台全国重点旅游圈中最容易上手开发、最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和品牌。
  • 摘要:休闲农业在浙江已发展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领头产业,是浙江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节点,是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的平台和协调城乡发展的载体。本文采用SWOT分析,系统地分析了浙江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以此来研究浙江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战略。认为浙江休闲农业总体发展思路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充分发挥农业、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着力发展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和特色产业型等类型,重视开发农业贸易型与自然人文景观型,正确引导和规范发展以特色餐饮和民宿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型。
  • 摘要: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项新兴产业,它充分地利用农业旅游资源,以农业文化为内涵,以观光、采摘、休闲、体验、教育为载体,形成了“可游、可娱、可居”的环境景观。本文选取无锡市滨湖区一个休闲山村的规划设计作为实证案例,着重从规划地的选址、功能定位、功能分区和景观规划入手,演绎了生态休闲型乡村旅游规划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正处于转型期的半城市化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过程、特色农业产品、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吸引物,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复合型产业。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以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成为观光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本文结合观光农业的特点及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基于3S的观光农业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其中作为核心的GIS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主要涉及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虚拟现实和专家系统等。本文从理论上和技术上探讨了应用的可行性,针对某一样本地区进行实证分析是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 摘要:近年来,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而蓬勃发展,而与之对应的是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实践,无法实现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和服务的对象,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特征极大地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旅游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加强对游客客源结构的分析。才能有利于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经营。本研究以杭州桐庐“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为研究载体,对主题型农业旅游地的客源结构和游客需求及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和评价,以期为宏观决策、农业旅游地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农村与都市不同,农村小区与聚落呈现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景观与建筑风格;许多农村文物与古迹不仅具历史价值,而且也是农村生活的一部分。传统农村的生活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村民生活俭朴且富人情味,村民也拥有对农村的归属感。此种具历史意义与价值的社会习俗与生活方式为都市居民所向往,乡村旅游在此构架下蓬勃发展。因此如何维护农村地区的特质与景观风貌,建构成乡村旅游之发展基础,至为重要。rn 本文主要探讨农村风貌的重要性,并且研拟发展政策,期望通过农村传统风貌与独特风格的保存,创造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以维护农村风貌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与优势条件,同时兼顾自然保育及景观维护,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进而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论述了甘肃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与机遇,分析甘肃省的经济条件与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从自然、农业、民俗三个方面探讨甘肃省乡村旅游的资源构成和分布特色,提出对甘肃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和建议,应依托中心城市(如兰州)和著名旅游胜地(如敦煌)。政府主导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初期获得成功的关键。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按“内生式发展理论”发展乡村旅游业,将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考虑城乡两个市场,配备既能满足城市游客需求的生态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气息和田园风光,也要顾及本地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设施。
  • 摘要:蓟县地处天津最北部,紧邻京津,处于京津冀大城市群的腹地,交通便捷,地理区位条件非常优越,是华北地区典型的由平原向山区过渡的区域。本文通过对蓟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发现旅游资源开发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提出蓟县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开发,把乡村旅游与旅游专业村、生态村、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建设规划,完善引导和扶持政策,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 摘要:不同地区之间如何达成有效的旅游合作,一直是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中所面对的一项难题。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实践,这些区域在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合作不深入、行为务虚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比三个区域旅游合作历程及合作机制得出结论,长三角、环渤海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路均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长三角旅游合作成效相对较好。泛珠三角旅游合作虽从2004年才开始,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环渤海虽然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思路较早,但迟迟没有大的进展。基于对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及与东北地区的对比分析,针对东北区旅游发展现状,本文认为东北区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应采取措施: (一)从政府层面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二)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机制;(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四)资源与市场共享;(五)统一营销,共创品牌;(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
  • 摘要:随着风景园林式事业的蓬勃发展,整个行业的工作领域和范围急剧扩展,从小尺度的、孤立的或为私人所服务的花园和公园发展为复杂的有紧密联系的社区、城市、城郊、乡村乃至区域时,行业的任务和责任逐渐转变为帮助人类合理地进行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为人类创造良好户外活动空间的同时,满足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域的扩大,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部分从业人员单凭个人经验对空间尺度和空间形态的抽象把握能力,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了土壤、水文、气候、动植物等因素在内的一切景观要素,是一个体系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对景观极其演变过程在艺术性与科学性方面进行尽可能准确详细的研究,为后期的建设施工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最大程度得保持设计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在与投资建设方进行汇报交流时,需要提供通俗易懂,能够尽可能体现建成效果的图像以及动态景观感受,使得非专业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的可行性,从而减少仅凭自身主观喜恶对设计方案进行不合理的改动。通过回顾整个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通过静态渲染图和动画成熟地表达设计思想,而风景园林行业自身的发展也要求从行业的基础教育上出发,进行新的尝试。目前已经被熟悉便用的三维建模软件如3DMAx,MAYA等软件对虚拟现实技术都有比较好的支持,能够满足在场景中漫游、比较方案、观察物体运动等功能,形成最简单的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更是能够在更大尺度规模的规划设计范围模拟其景观格局,对其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验证规划设计方法的科学性。
  • 摘要: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北横天山,南峙昆仑山—阿尔金,中卧塔里木盆地和焉耆盆地。巴州旅游资源在新疆具有集中突出的特点,巴州拥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最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最大的、纬度最南端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高山野生动物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塔里木河流域原生胡杨林,唯一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唯一的沙漠森林公园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著名的人文景观。本文分析了目前巴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了巴州旅游资源赋存优势、空间分布特点、组合类型、开发现状和潜力,讨论了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巴州区域未来城镇体系发展提出旅游发展战略格局,以期对巴州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整合地文和人文资源,打造旅游形象,提升旅游地位。
  • 摘要: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活动的核心以及空间载体,是旅游产业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的目的和因素。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发现,国家、区域和城市这类综合的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多,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单独针对自然风景区、自然或文化遗产等景区的研究较少。为了使景区竞争力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本文选取指标本着以硬性指标、软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将影响景区竞争力的因素归纳汇总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景区核心资源、辅助设施和资源、景区管理以及地区经济和政策。并通过对四个因素的分析,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利用德尔菲法,采集数据,为指标赋值,计算权重。
  •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确定本研究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赋存环境的生态承受能力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力两个指标群。采取文献频度统计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本文结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开发实例进行了探索性尝试。
  • 摘要:本文应用马克思的休闲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理论进行了讨论,分析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关系,提出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时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符合新时期中央农村工作的主题思想,有利于打破传统农业的产业界限,整合农村要素资源,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统筹城乡,推动海峡西岸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传承农业文明,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促进新农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来连续的景观要素经外力作用后变为许多彼此隔离的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或嵌块。直观上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面积缩小,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在现代化、城市化、商业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景观呈现出破碎化甚至孤岛化的现象,并且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聚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景观破碎化的内涵与生态效应,提出景观破碎化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对象,讨论了景观破碎化研究的评价体系,并展望景观破碎化研究的应用前景。
  • 摘要:古镇旅游是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古镇旅游在国内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江南水乡等古镇资源丰富的地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已相对成熟,而中国大运河畔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江苏省新沂市窑湾古镇的旅游规划开发才刚刚起步。本文认为,窑湾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要科学策划,科学发展,以新的起点应对江南古镇旅游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和塑造文化古镇这一旅游品牌,才可后来居上,保持可持续增长的态势,带动苏北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对窑湾古镇旅游资源状况及开发现状及SWOT分析,提出文化旅游开发策划思路。
  • 摘要: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决定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计划。随着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生态旅游的潮流,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价值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方法对常用旅游价值核算方法的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未来收益法来核定生态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可行性。运用未来收益法,本文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模型,确定了基于“未来收益”效应的游憩价值系数,对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价值、生态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进行了核算。
  • 摘要: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搭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2005年开始,本文通过问卷法、典型解剖方法,对浙江70个县市422个休闲农业区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近年来又不断对此进行了跟踪调查,通过研究分析浙江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与发展特点,提出发展浙江休闲农业,推进浙江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实现农民增收、不断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措施。
  • 摘要:根据北京城市性质和总体规划要求,京郊广阔的乡村区域应成为首都环境保护的屏障,同时,依托京郊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为北京市民短期休憩度假提供良好的选择,并且把旅游业和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业致富紧密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分析了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条件、发展现状与特点以及发展布局,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规划》中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发展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打造出北京市“五条”农业精品旅游专线,来进一步推进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深度开发京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 摘要:东势林场是中国台湾中部的一处知名的大型综合森林公园,林场拥有台湾地区最美丽的露营烤肉区、完善的周边设施,加上偌大的森林游憩空间,来此露营烤肉并欣赏林景山色,人们仿佛回归到自然世界中。林场也规划森林浴场、森林步道、山野训练场、萤火虫区、大自然教室、度假小木屋等,是人们度假郊游、教育训练、学生户外学习的首选场所。本文对东势林场的基本环境、发展过程、土地利用、分区配置、经营管理进行阐述。
  • 摘要:作为旅游发展支持系统之一的旅游解说系统,实际上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和衡量景区服务的重要因素和标准。国内外景区旅游解说系统已较成熟,而以高科技农业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的高科技农业园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的来访旅游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试图对该类园区的旅游解说系统设置进行了解、调查及分析,从调查结果中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使此类高科技农业园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设置能够更为合理。
  • 摘要:本文由彰化县丰富的农村景观,由于对历史的文化地景、传统农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景观生态等课题的探索,通过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与城乡风貌的改造运动,试图寻找彰化农村景观风貌的传统原味,建立景观生态美学的环境设计观,以推动符合生态与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农家乐旅游开发凭借的主要资源是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到乡村区域去旅游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市民。城乡环境的差异化,导致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来完成游客和旅游地及经营者之间的沟通。解说系统作为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成功的旅游解说系统是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对旅游区进行有效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在某种程度上,农家乐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农户分散经营和旅游业要求的统一管理之间存在着矛盾,使解说系统等配套设施缺乏,影响了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农家乐旅游地的特色通过恰当的解说系统,才能让游客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建立良好的旅游解说系统,是农家乐旅游区业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梅家坞茶文化村旅游解说系统的实证研究,以期为主题类农家乐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当前中国乡村旅游规划的导向目标,也是中国乡村旅游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使命。本文就新农村建设目标下乡村旅游的目标定位,理顺“二元目标”关系,尊重乡村旅游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吸引力提升是旅游规划的首要任务,乡村特色是乡村旅游规划永远的准则,主题产品项目的设计,应始终建立在本乡本土资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提炼、加工而来,既体现本土特色,更表现乡土风味。
  • 摘要:休闲,是近年来备受都市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休闲需求的提高,休闲产业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业态。乡村休闲是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真正体现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形态和体征。本文通过分析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背景、发展现状、组成要素,提出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对策,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助和其他相关政策,鼓励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创造更好的前提条件;构建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区域合作机制,有效协调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可能的利益冲突。
  • 摘要:本文介绍了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发展特点和动因,有农业内部的阶段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当局重视等综合因素。提出建设富丽农村、发展“三生”农业,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促进社会生态化发展,是台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和生命力之所在。
  • 摘要:依据《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是指“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金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检视先进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政府在推动休闲农业政策之时,应同步采取积极对策,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政策方向及乡村旅游业者经营方向分别说明。
  • 摘要:本文分析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发现北京乡村旅游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驱动、产业组织、市场环境、产品开发和客源开发等方面。提出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对策:1.建设乡村旅游投资服务平台,以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进入乡村旅游领域,促进开发商向大规模、片区式的乡村旅游项目投资。2.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组织化程度,合理规划产业升级的空间布局,推广新业态,发展产业集群,打造集聚区。3.建立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旅游行政能力,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要素市场发育,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软环境。4.投资大项目与农户经营两翼带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5.优化市场环境,创新营葫方式,开拓新的目标市场。
  • 摘要:建设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生产、生活、管理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产业发展、丰富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改善农村环境、完善治理机制等方面,对科技提出了全面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渐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乡村旅游是新兴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科技的作用。
  • 摘要:乡村旅游以其接近自然的本性,可亲可敬的形象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市民的青睐,市场的需要使得乡村旅游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本文通过对河北乡村旅游的调查发现,乡村旅游地总体重游率不足10%,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游客对乡村旅游都是抱憾而归。对乡村旅游的总体印象停留在无特色、低水平、图有“乡村”其名上。本文认为,很多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短寿”现象,源于背后的一个深刻问题,那就是“乡味”的丧失,可以说,乡土文化的传承决定着乡村旅游的命运。在乡村旅游初次开发和再次开发中,如何利用环境突出乡村特色,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触及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河北涞水松树口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为例,阐明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问题。
  • 摘要:民宿为台湾地区观光发展中产生的新兴休闲产业,由于受到人际互动关系的改变,大众信息媒体影响,市民收入有所提高,高度都市化,市民生活方式改变,经济、社会环境变迁,休憩观念的改变,政策法令的修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民宿产业市场成长迅速。本文介绍了台湾民宿起源及定义,研究范围及对象为南投县的合法特色民宿。综观现阶段民宿发展所面临之问题,本研究进一步整理调查研究后,发现目前民宿业者经营上主要遇到的是管理办法的立法法令、土地使用管制和同业竞争等问题,并提出民宿产业未来愿景。
  •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文化积淀深厚而影响深远,土地辽阔而包含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民族众多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判断乡村旅游的市场价值,本文立足“品牌价值”基本内涵,探讨了乡村旅游品牌价值的评估方法。通过实际案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简单且结果直观、清晰,通过品牌价值评估,不仅可以确定目标市场的开发潜力,还才以界定不同目标市场的开发重点,从而为评价对象战略定位及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研究方法为旅游产品的品牌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雏形,为旅游品牌价值评估研究奠定基础。
  • 摘要:本文就北京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十三个区县中诸多乡村旅游发展路径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国际释站”等民居功能拓展、“生态渔村”等品牌餐饮、“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都市农业、“山水人家”等生态环境示范、“养生山吧”等景区依托、“乡村酒店”、“民族风苑”、“古村聚落”、“创意产业”等十种模式,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个案的经验积累归纳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规律,以期丰富我国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
  • 摘要:旅游资源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乡村旅游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景观资源,对无论是乡村居民或市民都能够产生吸引力,并满足旅游需求的乡村事物、事件、过程、活动、人物、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口头传说、民间艺术、乡土教育等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品味、地方性组合特征和乡村居民的友善好客等居民态度构成乡村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更新条件等成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是对其进行分类、评价和开发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西安市200个乡村旅游资源点的深入调查和系统分类,提出了基于资源分析和评价西安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并探讨了其深度开发问题。
  • 摘要:中国台湾乡村地区因休闲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改善乡村风貌的推动,进行了许多环境改善工程,虽有其成效,但常发生设计风格突兀、不当或设施无人维护、质量不佳等问题,反而造成乡村景观风貌破坏;而笔者走访日德乡村时,发现乡村中的景观,多由当地居民自主营造,其乡村景观风貌不但各有特色,更重要的是维护管理质量优良且能常常更新;显示由上而下以外力加入各种设施的做法常常不能符合地方的需求,且流于形式化。虽然人们所受美学教育较少,但观之台内如嘉义茶山村当地市民的凉亭搭建竞赛、台北市竹子湖海芋地景比赛等成功案例,发觉人人其实都有艺术潜质,若能通过竞赛来引导乡村居民自主营造应有其可行性。rn 本研究拟以曾做过的各式不同的方案为基础,并基于对各参与人士的访谈与观察成果,将操作过程以及重要做法与技巧等,发展一套完整的模式,以供其他地区作为参考。其中并通过个案探讨自主营造活动对农民的意义以及通过自主营造活动对农村景观造成的影响等。
  • 摘要:综观国外在休闲治疗方面是将其当成一种治疗行为,并且证实其具有疗效存在,而各大医院也都设有休闲治疗部门。因此,台湾地区若欲导入休闲治疗体系,则须先针对医疗相关人员对于休闲治疗认知程度进行探讨,再来决定是否适合导入休闲治疗于医疗体系,倘若台湾地区相关医疗人员对于休闲治疗认知尚未普及,则须先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有鉴于此,本研究拟以医学中心的医疗人员为对象,了解其对休闲治疗方面认知程度以及对于休闲治疗方面的态度,以作为将来休闲治疗体系导入台湾地区医疗机构的参考。
  • 摘要:大都市郊区通常缺乏传统的优势旅游资源,属于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在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产品定位是核心问题,它是联系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目的地供给之间的桥梁。旅游产品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本文剖析萧山区旅游产品发展的现状,指出旅游产品发展定位问题,依托已有的旅游理论基础,给出萧山旅游产品正确合理的定位。
  • 摘要:在农业旅游开发类型中,农家乐以其显著的直接带动农民致富功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及农村地区的欢迎,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浙江在大城市近郊及景区外围也开发了数量众多的农家乐特色村。本文以衢州七里农家乐为案例,对这一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为同类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模式借鉴。
  • 摘要:旅游循环经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解决乡村旅游环境问题、提高产业附加值提供了新的视角。由于与自然生态系统密切关联,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乡村旅游循环经济也因之成为一种较为全面和彻底的循环经济。对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特点、发展模式及实施对策进行研究,也就具有多个方面的意义。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把乡村旅游循环经济分为农家乐型、乡村休闲园型、观光农园型、采摘果园型、产品加工型、景区依托型、综合型进行了探讨,尝试总结出了各类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家乐集约化经营、培育生态产业循环链、推进环境优美乡镇与乡村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等建议。这些模式与建议对其他乡村旅游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摘要:本研究是利用台湾地区行政管理部门于2000年所做的《社会发展趋势调查——休闲生活与时间运用》的原始资料,以台湾地区23个县为单位,以15岁以上民间人口为对象,分别对其市民的休闲时间分配及活动类型选择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台湾地区实施双休日政策,加上市民收入逐渐提升的情况下,台湾地区市民越来越重视休闲活动的参与,而休闲活动类型也因市场供给的增加而日趋多样化。该调查的主要问题为指定区间内连续两日的休闲时间分配,从研究结果看来,影响台湾地区各县市市民参与各类休闲活动比例及频率的因素,不外乎各地的产业结构、休闲文化供给面及各地方长久以来的各种总体环境因素,以致调查数据呈现不同的结果。
  • 摘要:休闲障碍是指限制或妨碍女性参加休闲活动的质量、期限、强度、频率以及其他妨碍享受休闲的因素。本文基于杭州的问卷调查对女性休闲的障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研究能够为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积极的女性消费政策,培育女性消费市场,推动休闲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女性休闲消费这一现代文明行为的养成和经常化,对于促进女性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生态旅游开发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界客观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活动,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生态旅游等活动得以实现的经济技术过程。河北太行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山水、气候、植被景观以及特定的人文景观。但近年来开发不当、保护不利、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各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进行开发,缺乏整体形象,出现了景区雷同、品位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太行山区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促进该地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广东省东西两翼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相对于珠三角及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两翼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够充分,旅游业发展空间很大。例如潮州市凤凰山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然而由于地处粤东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潜不够,造成旅游资源浪费;同时,山区旅游开发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凤凰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与休闲产业,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促进整个山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展开论述。
  • 摘要:在所有游憩活动中,登山是属于较深入山地地区的活动,由于具有吸引人从事游憩活动的环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危险因子,加上人们从事活动时均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为之,不自觉地降低警觉,错估管理单位的措施,以致在游憩中受到伤害,虽然此种伤害不见得较生活中其他危害或天灾来的多,但却较不能被人们接受,故而每当重大旅游灾难发生时,常成为关注的焦点。再加上山区交通、通讯不便,一旦发生山难意外,不但救援不易,且往往需花费庞大的社会资源。因玉山为台湾地区第一高峰,为热门登山路线之一,本研究经由文献分析法与深入访谈法收集分析而来的资料将玉山公园之“塔塔加鞍部登山口至排云山庄登山路线”及“排云山庄到西峰、北峰、主峰及东峰”二路线现况作系统化的叙述、分析与整理;研究的结果可得到一个登山路线安全性信息项目表与该路线的安全性信息现况,可作为登山者及玉山公园相关单位参考。最后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登山路线在执行安全管理时的策略与建议。
  • 摘要:近年来,沿海地区高度集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对空间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显著加剧。虽然我国已逐步建立起海岸带管理和生态监控机制,但是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在沿海的城镇密集地区,陆源污染、过度开发和填海工程等给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很大影响,不但损害了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还直接威胁到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安全和健康。因此,协调海岸带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着眼点和海岸带管理的核心课题。为了因地制宜地确立海岸带发展的目标和侧重点,要求对海岸带环境的价值以及各类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估,为海岸带管理的定量决策,例如制定相关规划和产业开发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天津沿海地区为例,运用政策选择实验的分析方法,试图通过分析海岸带居民对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选择结果,定量地考察海岸带环境的价值及其空间影响机制,并依据分析结果对海岸带开发和保护的政策进行比较,从而为凝练各地区海岸带政策的目标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