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7-13

主办单位:《中国金融评论》

会议文集:2008《中国金融评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以2005年到2007年442个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先采用MANOVA方法研究了各产品要素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实现收益和下边风险(负偏差)的影响,然后对实现收益的超额收益和横截面风险的相适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权益挂钩资产、理财期限较长、信托和QDII业务模式的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实际收益和下偏差分别均高于非权益挂钩资产、理财期限短和直接投资业务模式的理财产品;内资银行(人民币)的理财产品的期望收益高于外资银行(外币),但它们之间的实际收益和下偏差并无区别。考虑横截面的风险因素后,大多数实际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其实伴随了更高风险。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利用1997年到2007年中国A股市场的数据检验我国股价泡沫的形成是否与通胀幻觉和再售期权有关。在基于动态剩余收益估价模型估计我国股票市场泡沫的基础上,利用换手率衡量投资者的信念异质程度,研究发现,通胀幻觉和异质信念均为我国股价泡沫形成的推动因素。并且相对于通胀幻觉,对于投资者更看重短期资本利得的中国股市来说,再售期权是我国股价泡沫形成的主导因素。
  • 摘要:在公司治理制度从强制性治理向自主性治理跃迁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构造的中国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水平指标,研究了强制性治理、自主性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我们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强制性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不显著,自主性治理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这一促进效应更多是由于股东权利、董事会效率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等自主性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积极结果;自主性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促进效应在强制性治理水平较低的公司中更为显著。我们进一步发现,自主性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关系:自主性治理不仅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司绩效对自主性治理也有强烈的反馈作用。
  • 摘要:基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逐笔申报和成交数据库,以宝钢权证(宝钢JTB1,580000)泡沫“自然实验”为例,本文对证券市场泡沫的生成机理进行了详尽的实证分析。rn 卖空限制是证券市场泡沫存在的必要条件,理性的机构投资者除了卖掉自己手中的证券外,只能置身事外,并不能够通过卖空来打压泡沫。大部分投资者清晰地认识到了泡沫的存在,只是寄希望于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个投资者,因此进入市场后便快速退出,形成畸高的交易量和换手率。正是一波又一波不断涌入的新投资者和新资金,使得宝钢权证泡沫得以持续,并继续膨胀。
  • 摘要:利用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现象,本文结合高频分笔数据来研究公司股价被“拆低”以后,公司股票是否在流动性、投资者参与方面有所变化?rn 并进一步考察这些因素是否会影响到公司在转增股本时的决策。结果发现,公司股价“拆低一以后,其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而且也显著地增加了公司的投资者参与度;而那些未发生股价“拆低’’的配对样本在事件前后,流动性与投资者参与度并未发生明显差异。最后,基于序数Logit模型的结果显示,公司在转增时并未将高频数据测度的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参与度放在重要的位置。
  • 摘要:通过引入控制权风险补偿,修整了“控制权私有收益等价于控股股东利益侵占”的传统观点,并构建模型说明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与控制权风险补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控制权私有收益不仅仅表现为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权地位对中小投资者实施的利益侵占,同时也反映了对控股股东因其控制权地位而承担额外风险的风险补偿;而且当考虑控制权风险补偿时,控制权私有收益与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权之间将不再是LLSV(2002)所描述的简单线性递减关系,而是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关系。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6年度控制权交易样本的实证检验为其提供了经验证据。
  • 摘要:投资决策是企业理财决策的核心之一,对企业的成长和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基于转型时期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本文根据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与实际业绩之间的偏差来构建管理层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实证考察了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并研究了融资约束对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过度自信使得企业投资更加激进,这种影响在融资约束严重的公司中更为显著。本文建议在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公司治理效率,建立科学的制度化的投资决策机制,以克服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 摘要:流动性过剩被公认为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开放经济的视野,通过VAR模型及其方差分解,定量分析国际经济流动性过剩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国际流动性过剩增加对中国的实际GDP有微弱的不利影响。rn 但是,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相机决策”的政策后,国际流动性过剩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不利影响被G5收入增长及物价上涨的有利影响完全冲销了。中国的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受到国际物价上涨的巨大影响。总体上看,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实际GDP增长产生了有益的外部推动力,但是中国也为此付出了通货膨胀和贸易条件恶化的代价。
  • 摘要:金融的自由化是否有助于减弱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是一个在经济学文献里正在受到关注的研究问题。基于现有的研究文献,本文(1)构造和度量了反映改革以来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金融自由化指数”;(2)选择了1992-2005年间沪深两市547家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财务数据,采用广义矩(GMM)估计方法检验了金融自由化对中国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渐进主义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同时发现,平均规模以下的小公司比平均规模以上的大公司融资约束得到缓解的程度更大,但这种缓解效应的差异在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的公司之间却不明显。这意味着持续的金融改革对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 摘要:审计在银行贷款利率的决定过程中是否具有价值呢?本文通过考察银行贷款利率与借款企业的审计特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规模)和信息透明度的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银行的贷款利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借款企业的审计特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规模)有关,说明审计对银行贷款利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作用会因为借款企业信息透明度高低有所不同。同时提高公司自身的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长期贷款利率。
  • 摘要:本文分析了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条件。分析发现非正规金融可以从低级形式逐步发展到高级形式,实现正规化。正规化的关键是合会会首能否从信息中介转变为信贷中介。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参与人的增加,会首有可能发展为具有信贷职能的金融机构,但同时地域性人际关系网络开放度的增加,会出现违约和监督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监管当局承认其合法性。
  • 摘要:首先,本文检查了基金治理和基金经理特征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发现董事会规模、内部董事比例、督察长人数和监事规模对业绩有负面影响,独立董事比例、投资决策委员规模、经理年龄、教育背景对业绩有显著正的影响;其次,检查了经理特征与基金选股择时能力的关系,发现经理年龄对考虑股票成长性的选股能力有显著负的影响;教育程度能提高考虑股票市值的选股能力,但会降低考虑股价动力的选股能力;经理的教育背景能提高考虑股票市值的选股能力;基金不具有择时能力,甚至呈现负向择时能力;最后,检查了影响投资者申赎行为的因素,发现投资者倾向于投资规模小和股票交易频繁的基金,倾向于投资大股东持股高、其余股东持股分散的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倾向于投资年轻和未取得技术资格的经理所管理的基金。
  • 摘要:组合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核心范畴,已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渐进单因子模型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计算最低监管资本的基础模型,但它假定:(1)信贷组合能完全分散异质风险;(2)组合风险只与单一系统风险因子相关;(3)条件违约独立性。从务实的角度来看,这些假设过于严格,忽略了信贷组合的借款者集中风险、部门集中风险和信用传染风险。为获得相对准确的组合经济资本测度,需要对三种风险分别进行“调整”。目前,针对借款者集中风险的调整方法有HHI指数和分散化调整技术;部门集中风险的调整方法有多因子模型、扩散因子模型和二项式扩展技术;信用传染风险的调整方法有基于二项式扩展技术的信用传染模型和扩展的多因子调整模型。本文对这些测度与调整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性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争取为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本文对震荡市场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市场稳定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超额收益率、超额换手率两个模型出发,发现基金所起到的稳定性作用不同:第一,虽然基金的交易行为降低了市场当日的震荡,但是从长期趋势看加剧了萧条期的持续下跌与繁荣期的不断攀升,强化了市场的动量效应。另一方面,繁荣期市场的异常放量并不来自基金,而是个人投资者高涨的投资热情所致。第二,本文首次将基金的交易行为纳入市场周期的分析框架,分离出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背离期,发现在个人投资者存在反应滞后的情况下,基金首先予以了信息识别并做出交易反馈。
  • 摘要:将流动性因素直接引入到传统的均值一方差模型中,并利用中国证券市场数据,从高流动性组合、中流动性组合和低流动性组合角度实证分析了流动性在组合投资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较好流动性的证券的流动性变化对较差流动性证券的流动性变化具有Granger单向引导作用;(2)在流动性约束下,取得最优组合时组合的收益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增加,但夏普比率则随风险的增加呈倒“V”;在风险一定时,组合的收益和夏普比率均随流动性水平约束的增加呈倒“V”,但在不同的流动性约束水平下,风险较高和较低的组合不一定能够实现较高的夏普比率,而中流动性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流动性组合和低流动性组合在取得最优组合时的夏普比率随风险或流动性水平约束的不规则变化。(3)在一定的流动性约束下,当组合的风险较低时,在取得最优组合时组合并不会在增大风险的同时损失过多的收益。
  • 摘要: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2003-2005年的横截面数据为观察值,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实证分析了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度根源。文章的理论模型和经验证据均显示:1)公司成长性对现金股利支付率具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2)即使大股东存在掏空的动机,第一大股东仍有较强的激励优化现金股政策和公司资源配置;而且第一大股东优化公司资源配置的激励随着其持股的增加而增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在决定现金股利政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和投资决策的积极功能。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