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8-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e Fatigue Syndrome,简称CFS)是一组以长期持续疲劳为突出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肉关节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一组证候群,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近代出现的“知热感测定法”即是经络诊断中的一种简易方法。经络热度感测一背俞穴疗法则是俞云教授在这一原理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一种经络与体质检测技术及治疗方法。它是根据热度检测结果,辨识经络的虚实盛衰,从而指导背部选穴和针刺补泻治疗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检测方法。近半年来,笔者运用此方法治疗60例CFS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认为“脏腑阴阳失衡,经络气血不畅”为总的发病机理,背俞穴针刺补泻以补虚泻实,调养气血,经络热度感检测使针刺治疗有据可循,经络热度感测-背俞穴疗法疗效确切,易于推广。
  • 摘要:颈型颈椎病常常反复发作,目前尚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颈后肌群等长收缩锻炼对此具有很好的远期效果,且具有简、便、廉的特点。运动疗法包含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两种主要形式。Ylinen·JJ将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进行了对照,结果证实,等长收缩对颈痛的缓解要显著优于等张收缩,而对于等张收缩组效果不佳的患者予等长收缩治疗后依然取得很好的效果。等长收缩训练避免了颈椎的过度活动而带来的副作用,提高了颈部肌肉及韧带的力量。Meldrum·D认为,等长收缩是评测神经肌肉疾病肌力的标准方法,可以同时作为评价颈痛治疗效果的工具。SaloPK进一步通过测定正常妇女的等长收缩肌力,发现处于相同的绝对肌力水平,并将此作为衡量患者肌力的参考值。Ylinen·JJ经过1年的随访证实,颈痛与废用的改变率同等长收缩力量呈负相关,等长收缩对于慢性颈痛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在力量测试还是主观感受上,这种结果可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得以保持。该作者进一步通过长达3年的随访发现,坚持等长收缩1年后,即使之后没有继续坚持规律功能锻炼仍可维持好的效果。
  • 摘要:皮神经在走行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并表现出一系列神经分布区的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营养障碍甚至运动功能障碍,统称为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笔者自2007年9月开始,采用铍针结合蜡疗治疗颈肩部皮神经卡压综合征48例,并以封闭治疗作为对照组,疗效满意。rn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软组织高张力状态的特点设计研制的针具,通过局部减压减张,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蜡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促进局部组织气血流通,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与营养,解除肌肉痉挛,促进炎症与水肿的吸收,有利于神经组织结构恢复,加速神经再生过程。封闭治疗短期效果较好,但其不适于长期经常使用,有一定副作用,且患者依从性不高,而铍针+蜡疗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肯定、易于在临床推广的疗法。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或脊神经根,引起腰痛、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证候群,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LDH的治疗中,非手术治疗占据首要地位,其中针灸疗法在治疗LDH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近年来,运用夹脊穴(ExB2)治疗LDH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夹脊平衡电针治疗LDH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浆β-内啡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的影响,结构表明,本研究以夹脊穴与远端循经取穴相结合,突出了局部与整体、辨病与辨证、普通针刺与电刺激的有机结合,并提出了夹脊电针的平衡作用假说。选用权威的量化标准,以多因素评估病情,能较完整地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分值的增减,可更精确、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出患者在各时期的病情变化,便于患者开展自我评价,对临床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从血浆β-EP与自由基水平的变化及纠正三关节复合体的平衡紊乱角度扩探讨了夹脊平衡电针治疗LDH的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病理检查亦无异常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复发率高,药物不易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2002~2007年期间,笔者运用下关穴深刺久留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中医将三叉神经痛归属于“面痛”的范畴,认为是风、火、痰、瘀杂至,相互交结于面部,使三阳经脉瘀阻、气血不通所致;或由于外邪侵袭面部三阳经脉,使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笔者采用下关深刺配合穴位注射,是因为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腧穴,又是足阳明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祛邪通络,行气活血。另外,深刺加长时间留针,可以沟通浅表和深部的经别而产生良好、持久的针刺感应,从而达到“气至病所。”除了针刺的作用外,复方丹参注射液中的丹参、降香可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药物穴位注射对穴位同时起到机械和化学的作用,进一步延长了得气反应时间,从而使止痛时间延长,达到治疗目的。在针刺操作上,只有取穴准确和气至病所,使触电样针感传至疼痛部位,才能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下关穴深刺久留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西药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富有壮族医学特征的一种外治法。20世纪80年代由黄瑾明教授等根据广西著名壮医传人龙玉乾医师的祖传经验整理而成。为了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发扬光大这一疗法,笔者对其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进行了研究。脾虚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证候之一,常与气虚并见。本文脾虚主要为脾气虚证。本研究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脾虚证进行了较为系统、规范的治疗观察,并与空线点灸及中药四君子汤治疗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脾虚证具有确切的疗效。
  • 摘要:推拿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疗法,提拉旋转斜扳法是根据全国名老中医林应强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作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向全国推广。笔者回顾了近3年来的治疗病例,将治疗效果与影像学的区域定位进行相关性分析。rn 提拉旋转斜扳法是林应强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脊柱的生物力学原理精心设计总结出来的特殊治疗手法。本手法既有斜扳作用又有牵引和定位作用,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椎间盘压力,扩大椎间隙,以提高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上下关节突,松解神经根管内容积和小关节突的粘连,使椎间盘的负压吸引力和后纵韧带的挤压力增大,最大限度地解除突出物对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压迫,极大地缓解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域定位法在影像上作出的更为精确的诊断,为病情程度的估计及疗效评定建立了客观的标准。
  • 摘要: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MDC, PDC, IFN-α的正常值及波动范围,本研究选取了健康人DC检测数值作为正常参照,通过对17例CD4细胞在≥350个/mm3,病毒载量<55000的HIV感染者与11例健康人比较表明:此阶段HIV感染者外周血MDC和PDC的数量和功能均有下降,这与国外报道一致。但由于该阶段的HIV感染者未达到应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指征,因此,西医对该阶段的HIV感染者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学及中草药在调节免疫和抗病毒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HIV/AIDS感染者被证明也有疗效。本研究也证实,艾灵颗粒能降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稳定CD4T细胞数量使其不下降,保持病情稳定。这与艾灵颗粒前期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更重要的是发现艾灵颗粒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HIV感染者MDC频率和PDC频率,升高PDC分泌IFN-α的作用。国外研究表明:DC细胞数量和功能降低可能是HIV感染者免疫缺陷的一个重要因素,DC在控制HIV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DC频率和功能的变化能较敏感地反映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PDC。本研究通过艾灵颗粒干预,使治疗后3个月、9个月MDC频率恢复到了健康对照组水平。PDC频率治疗后持续升高,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9个月恢复到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通过对PDC分泌IFN-α含量的检测,IFN-α均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和治疗后都处于显著低下水平。从治疗后3个月至治疗后9个月,虽仍未达正常范围,但可以看出IFN-a均值有升高的趋势。治疗后3个月的下降可能说明艾灵颗粒对PDC功能的影响迟于对频率的影响。
  • 摘要:导师任继学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长期致力于中风病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中风的病机及证治有独到的认识,临床疗效显著。本病是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由于风头旋病久,气血受伤而生逆变,致血瘀、痰结、毒生,脑之血脉、毛脉受损。血脉不能束血,脑气不能固血,故溢于外而引发出血性中风。急则治其标,治以破血化瘀通络,用水蛭、川芍、桃红、赤芍、蒲黄、红花、当归尾等活血化瘀,邪去则通,阴阳气血乃可平。二诊后诸症好转,瘀血得通,正虚即现,予扶正祛邪并用,治以益气活血,平肝通络;方从补阳还五汤。四诊肢体活动基本恢复后,针对语音低、语言欠流利等痰瘀阻络、清阳不升、舌窍不利之症,治以祛痰活血,益气通窍。治后诸症皆平,帷血压仍不降,为防止复中,以益肾、平肝、降逆善其后。rn 本案首先体现了在中风急性期尽早使用水蛭等破瘀活血之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水蛭味咸,色黑,气腐,性平,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使邪祛正复。其次,内外并治,汤丸同用,有主有辅,相成而用。
  •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以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炎症损伤为主的急性呼吸衰竭。ARDS相当于中医学的“喘证”或“暴喘”范畴。刘伟胜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急诊、肺科工作,对ARDS的治疗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rn 刘教授指出,ARDS属于急危重症,无论病势轻重均应按急症进行处理。因病势险恶,应采用多种有效的监护和急救措施,详查病情变化。因此,临床当个体化辨证施治,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以现代医学危重症的理念及治疗手段为基础。在辨证的同时结合辨病,求因治疗,当审外感、内伤,从疾病的特点,掌握不同的预后转归。ARDS初期以痰、热、痕、毒为主,针对ARDS的主要病机,早期以攻邪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痕、宣肺化痰三法联用,配合通里攻下法清泻肺经邪热,使其从腑下泄,通过泻下达到宣上的目的。
  • 摘要: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对肺癌的治疗,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刘教授认为,患者首次就诊时,辨证为标实为主,热毒、痰瘀蕴结于肺,故治疗以攻邪为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为法;待标实缓解后,以标本兼治为原则,攻补兼施,以益气养阴、补益脾肾为法,合用活血、化痰、清热药物。从本病案的治疗可以看出,刘师将攻毒之法一直贯穿治疗的始终,以控制肿瘤的增长速度,延长患者生存期。
  • 摘要: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最痛苦而又最难控制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广东省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伟胜教授从医数十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融会古今,学验丰富。刘教授在辨治癌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学术上自成体系,尤其擅长以中医药综合疗法改善晚期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刘教授认为,辨治癌痛时,应明察病机,虚实为纲,以辨证治疗为基础,辨病与辩证结合,对辨癌痛部位用药,使用引经药物直达病所,刘教授擅用虫类、甲类药物,采取内外合治,综合治疗,提出顾护脾胃以固后天之本的理论,并用药谨慎,重视药物的毒性反应。
  • 摘要:笔者经多年的中医学习,精研医理,熟读经典,根据妇科生理、病理的特点,强调肝、脾、肾并重。重视冲任带脉,从瘀论治疑难杂病,强调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要根据妇女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处方用药,注重望、闻、问、切四诊,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诊治的原则”,组方用药要严谨精当,要从养阴清热入手诊治,重视冲、任二脉的作用,采用中医周期疗法、药物配合心理治疗不孕症,在临床中“辨证”与“辨病”要有机地结合,也要和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疑难杂症可以从瘀论治,要善用经方,内外合治。
  • 摘要: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临床发病急,变化多,虚实夹杂,气血互见,病情严重,治疗困难。因此,被列为中医内科四大难证“风、痨、膨、膈”之首。黄芪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微温。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和托疮生肌。主要成分为黄芪皂普、黄芪多糖、γ-氨基丁酸、微量元素(硒、锰、铁、钙等),为补气要药,可辨证配伍治疗以气虚为主的各类中风病证。
  • 摘要:肝衰竭又称重型肝炎(hepatic failure,HF),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属中医“肝瘟”、“急黄”、“瘟黄”、“鼓胀”等范畴,临床上肝衰竭患者多死于并发症。笔者认为,从辨病的角度出发,中医的“既病防变”思想在肝衰竭的治疗中有独特的重要性,应贯穿肝衰竭治疗的全过程。文章从预防胃络受损、预防神明受戕,预防邪从热化,预防水泛三焦,预防瘀痰互结五个方面进行举例论证。
  • 摘要:针灸基础研究在对经络问题进行长期的研究之后,近年来逐渐转向经穴效应及特异性的研究。本文研究了经络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的研究的意义,现代实证性的科学基础研究能否以传统针灸知识为研究起点的问题,传统知识、当前临床技术、基础研究之间的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影响基础研究的发展方向的问题。
  • 摘要:特应性皮炎属于一种遗传过敏性疾病,归属于中医“奶癣”、“胎(瘢)疮”、“四弯风”等范畴,以幼时发病、剧烈瘙痒、皮肤严重干燥、渗出性湿疹倾向为基本临床特点,常常并发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中国城市儿童总患病率为2.78%。特应性皮炎症状重,病程长,易诊难治,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关系密切,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小儿的先天禀赋、孕期影响因素,以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了rn特应性皮炎与先天禀赋不耐的关系,与胎毒的关系和与脾和心的关系。介绍了特应性皮炎心脾病机的临床实践。
  • 摘要:作为周仲瑛教授的弟子,在跟师学习3年期间,笔者深入学习了其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经验,对其学术思想尤其是“审证求机论治”思想有了深刻认识。周老指出:“学习中医,只习老师之效方,而不明病源,病机之变化,不知方药之变通,以不变之方应万变之病,则病治实难相符。”因此,周老特别注重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过程,强调“审证求机论治”,并常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介绍了“审证求机论治”的内涵,并列举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治疗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证治研究。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导致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根据COPD稳定期的典型证候表现,晃师认为,本病应属中医学“虚喘”的范围,为肺系诸疾中较为顽固的一类证候,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其针对COPD秋冬季容易发病、春夏季易于缓解的特点,强调在其稳定期扶正固本,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疾病进展,并提出COPD稳定期的主要病机为肺肾两虚之虚喘,治疗当调补肺肾,纳气平喘。其学术观点源于《内经》中的“春夏养阳”和“冬病夏治”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充分发挥春夏之阳升、阳盛之际,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阳气得以充实,从而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的目的。COPD发病学的特点是秋冬季节容易发病,春夏之季易于缓解,在其稳定期因其病势较轻,给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时间,此时给予恰当治疗正是“冬病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 摘要: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尤其是中风后的偏瘫,使患者失去自行活动能力,甚者生活不能自理。沈宝藩教授认为,中风病为本虚标实的病证,其本为年老气阴亏虚,阴阳失调;其标为风、火、痰、瘀,痰瘀交阻是中风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偏瘫乃本虚的基础上,标邪痹阻经脉所致。沈老师认为,中年以后,五脏功能渐衰,气血津液的化生、血液的运行及水液的输布功能日渐衰减,气血运行失畅常致血瘀病证。瘀血停积,阻滞脉道,影响津液输布聚而为痰湿。正所谓痰瘀同源,二者可相互影响。沈教授根据这一理论,对于中风病的治疗遵循标本兼治之法。治本以补气为先,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治标则倡导痰瘀同治,而且将此法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强调“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痰一化,窍自开,络自能,风自清。”其创立的系列通脉方,即补气脉通方、化痰脉通方和平肝脉通方用于临床30年,对中风偏瘫的治疗疗效显著。
  • 摘要:张梅芳教授运用五轮学说,将眼与脏腑经络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工作疗效显著。根据张老的经验,轮属标,脏属本;轮之有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这是一般的规律。只有认清眼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判断眼的病因病机,从而分析眼病的本质。五轮与所属脏腑分别相应,故当某脏腑发生病变时,可在相应的轮位上出现证候。基于这一原理,故观寒眼部的各种证候可以推断脏腑病变,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 摘要:吕仁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工作,有着丰富的糖尿病肾病临床经验。他认为,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其中不少患者常伴有高尿酸(UA)血证。临床随师诊疗中所见:DN伴有高UA血症者理化检查指标比单纯DN更为严重,且发展较快,然临床症状则相对较轻。如果抓好时机,治疗得法,严重的指标好转较快。吕师对此除重视对血糖、血脂、血压、体重、尿蛋白、肾功能和症状的分析外,对血尿酸也非常重视。对DN伴高UA血症分二期辨证治疗,并在饮食、运动、心态方面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常取得较好效果。
  • 摘要:背俞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它具有反映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疾病的特异性。由于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之所,具有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且背俞位于膀胧经第一侧线上,故司徒铃教授认为“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经络之枢纽。”司徒教授善用背俞穴为主,在辨证基础上,共同组方治疗顽固性疾病,疗效明显。本文介绍了司徒教授利用五脏俞加隔俞治疗中风后遗症、脱发,利用肺俞、隔俞为主治疗哮喘和荨麻疹,利用脾俞、膀胧俞治疗腰腿痛、前列腺炎的临床经验和四花穴的临床应用。
  • 摘要:慢性胃炎中医学称之为“胃痞”或“胃痛”。余绍源教授认为,其治疗首先要遵循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余老认为,胃痞多由脾胃虚弱而致升降失调、虚实错杂,故治疗上予运脾调胃,补气和中,虚实并治。余老曾主持慢性胃炎的卫生部课题,并与罗云坚教授等共同研制了广东省中医院的中成药——胃炎清片及胶囊,临床上运用于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寿山教授诊治慢性肾脏病的遣方用药特色。一、治疗慢性肾炎有两难。一难是水肿时起时伏,时聚时散,时轻时重,经年累月难以真正退除;二难是蛋白尿难以完全控制。其难治,究其原因在于专心于补涩。“湿”与“瘀”互结,治疗上宜“清利”与“化瘀”并行,不宜“清化益肾汤”补涩太早,易闭门留寇;补涩太过,邪恋正亦难安。李老自拟治疗慢性肾炎,收效显著。二、慢性肾衰竭后期因脾肾衰败、气化无权、湿浊潴留为毒,气虚血滞成瘀最终可致湿毒瘀结,清浊相干,病情危重。临床上应急则治其标为主,兼顾其本。治宜清开降浊,自拟“清开降浊汤”。三、慢性肾盂肾炎多因病久湿热难清、下焦气化受损,导致正虚邪恋,遇劳即发。急性发作时,标实证突出,应急则治其标。此时治以清热解毒渗湿,佐以养阴扶正,用方为“清热通淋汤”。四、不少糖尿病患者来诊时已不具备典型的“三消症”,所以在早期的辨治上不必细分上、中、下三消来分治。只要见肺燥多饮、胃热善饥、肾虚多尿其一症即可投以经验方“消渴汤”,以益气养阴、清热润燥治之。中医学认为,狼疮性肾炎是外受疫毒、内伤脏腑所致。李老认为,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气血失调,标实为风热湿邪瘀毒贯穿于本病始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在狼疮性肾炎急性期,辨证多表现为肝郁化热、心火内炽、血热瘀盛等。此时要重视清热、解毒、祛瘀为大法,实则治标,其中寓有治本之意。方用“解毒清热饮”。
  • 摘要:胡源民老中医是香港名中医,从医数十年,学验俱丰,选方用药精湛,颇具匠心。2007年9月至今,胡源民老中医亲临我院肝病科传授其治疗经验,应用中医理论辨治肝病,主张纯用中医药治疗,对肝病用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本文介绍了其重用枳实治疗肝病的经验。胡源民老中医认为,肝病日久,必入血分,加之肝气郁结,气不行则血停为瘀,故成瘀血证;肝失疏泄,木旺乘土,脾气亏虚,故治疗当在行气活血的基础上,兼顾补气,宜重用积实,每次用量多为30g。动物实验证明,枳实对健康大鼠及血瘀模型大鼠均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其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并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对有胃痰及肠痰的犬的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对家兔子宫有兴奋作用,使子宫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收缩节律加强。因此,枳实具有补气行气的作用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 摘要: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胡老认为胸痹以五脏亏虚,心脉失养为本,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治疗上以补虚为主,佐以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等。
  • 摘要:中医妇科疾病有经、带、胎、产、杂五大类,而“疼痛、出血、带下、包块”是中西医妇产科同道公认的妇科患者就诊时的四大主诉。妇科痛证临床常见,它既是以痛经为代表的中医病证,又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不论缓急轻重,都会给患者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杨家林教授治疗妇科痛证擅用经方,疗效显著。杨教授认为应根据病变部位,强调脏腑辨证,重视肝郁病机;治肝之法重在疏解,导师重视经方,主用四逆散。
  • 摘要:戴裕光教授从医40余年,具有精辟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努力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医疗实践,治愈了很多疑难病证。其学术思想源于《内经》,效仿于仲景,对历代各家学说(尤其是脾胃学说、温病学说等)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师古而不泥古,不独守一家之藩篱。rn 戴教授非常强调要据季节、环境、人之体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临床非常重视寒温并用,强调处方中药物的动静平衡,临床上灵活的、有意识地运用给邪找出路的方法,顺其势而使邪外解,一来防止邪塞于内而脏腑气机失调;二来防止邪气所产生的毒素等进一步危害,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戴教授临床上非常重视调理和顾护脾胃,强调人身之阳气,尤其是脾、肾之阳,深信“阳来则生,阳去则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临证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摘要:陈绍宏教授系中医知名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具有渊博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rn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故陈教授临证时反复强调,问诊要详细、准有,四诊合参,注意辨证精确,因此临床时其注重治疗必求其本,分清寒热虚实。陈教授认为,临证组方应根据病机病证的主次数方合用,复合处理各个环节,以增强药效。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多能用中医的一证概括,从而总结出许多专病专方。陈教授主张,一旦辨证准确,就应大胆用药,做到稳、准、狠。
  • 摘要:安庆市中医院吴振宇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作为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有幸侍诊3年,深感吴老师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扎实,对内科疑难杂症俱有心得,尤其擅长治疗肾病、糖尿病。本文介绍了诊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肾疾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经验。
  • 摘要:糖尿病(D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终生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日益增高,其中95%以上的为T2DM.应用《黄帝内经》消渴病理论,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治疗消渴病的方法是指导临床的准则。中医“消渴病”与现代的T2DM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T2DM“不止于消渴,不离乎消渴。”但根据目前T2DM的临床特点,单纯以“消渴病”来囊括T2DM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本文在《内经》消渴病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既能反映T2DM病机特点和演变规律,又符合临床实际的T2DM中医辨证论治体系。rn 笔者认为,现代T2DM已不能以单一的以消渴病来辨证论治,肥胖型T2DM的病机重在中满内热,夹有湿、浊、痰、瘀、滞,因此对T2DM的辨证论治也主要集中在散满、清热、化滞这3个方面。据此,可分为气滞痰阻型、肝(胆)胃郁热型、脾虚痰湿型、肠胃实热型等几大证型分别进行论治。即使到了后期,出现虚实夹杂,在补虚的同时,也要注意慎用滋腻呆滞之品,防止助湿生痰,助热伤津。而非肥胖型T2DM的病因以阴虚为主,也可夹有瘀血、痰浊,可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这3型,在现代临床上较少见。
  • 摘要:情志类疾病多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突然强烈的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笔者多年从事脊柱相关疾病的手法治疗,根据自己临床认识从脊柱角度对本类病发生及治疗进行了一些总结。首先从经络循行来看,脊柱与督脉和膀胧经位置最近。其次,从脏腑对应关系角度来看,脊诊学认为,胸椎1~3代表肺金,胸椎4~6代表心火,胸椎7~9代表肝木,胸椎10~12代表脾土,腰椎1~代表肾水,此种归类方式系从临床观察得来,与传统针灸学中背俞穴与脊柱的对应略有出入。在此理论指导下对于情志类疾病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加以整脊疗法多可取得显著疗效。本类病的发生初期不容易引起医生注意,因患者来就诊时多是以躯体不适为主,此为本类疾病之标,往往忽略了情志方面—致病的根本,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在接诊时仔细询问病史,避免漏诊。脊柱处于人体的正中,其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功能,脊柱源性疾病逐渐被各专业科室所认识,在一些疑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进一步揭示脊柱与各脏器的内在关系,确立行之有效的手法是今后脊柱相关疾病发展的方向。
  • 摘要:本文介绍了蒙医传统疗术的理论体系,探讨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治疗原则,分析了蒙医放血疗法和针刺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蒙医传统疗术的发展趋势。
  • 摘要:自1998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成立起,余多次有幸随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对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并对先生之方药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体会最深的是邓老善于运用“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的理论进行辨证;体会之二是方药中善于采用中药五爪龙,且临床效果佳。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邓老更强调“心脾相关”,善从脾论治,认为脾胃与心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心与脾为母子关系;(2)脾胃与心经气相通。通过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其病因病机,邓老提出在冠心病术前用五爪龙,且用量通常较大;在冠脉搭桥术后,五爪龙亦为邓老常用药。
  •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出血证、口疮、舌炎以及萎缩性鼻炎等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认为“黄连阿胶汤”为治疗肾水不足、心火亢盛证的有效方剂,对于由心肾不交所导致的多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实际中,凡符合心肾不交病机演变特点的病证,皆可以此为基本方,随证治之。
  • 摘要:肛肠术后患者常常由于麻醉、手术疼痛等因素,出现胃肠动力紊乱,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痛、便秘等不适症状,既影响术后恢复,又降低了生活质量,但临床从西医方面对症处理常常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如枳术丸的应用,整体调理,可明显改善症状。积术丸来源于《金匾要略》积术汤。积术汤治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本证因脾虚气滞,失于转输,导致水饮内聚,痞结心下,故权术汤可行气散结,健脾利水。方中积实、自术用量比为2:1,行气健脾,消痰逐水,用作汤剂,以取其见效迅速。张元素将此方积实、白术用量比例变为1:2,并改汤剂为丸剂,增强了白术健脾之效,用于饮食所伤而致之痞证,称为积术丸。其学生李东垣将此方收于《脾胃论》,注明该方可“治痞,消食,强胃”,并且还创立了一系列积术丸的变化方。笔者在临床变积术丸为汤剂,为取其迅速见效,也方便患者的煎服。
  • 摘要: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及人群体质分类观察发现,失眠病人中属于阳虚证型或体质阳虚者渐见增多、且多见于顽固性失眠,又叠用养心安神之法未效,并以彭子益所提出的“圆运动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治疗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收效甚良。介绍了存在于人体圆运动的理论,阐述了睡眠/失眠与圆运动的关系,提出了圆运动理论解释治疗失眠的正治法,探讨了以四逆汤为主方进行的演变。
  • 摘要:中国政府向WHO提交的《2005年中国国家环境与健康概况》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颈椎和腰椎在内的椎间盘病证发病率居中国各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第八位。在“椎间盘病因说”的指导下,各种手术和非手术方法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并未得到合理解决,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椎间盘病证的疗效、如何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等。中医学关于“骨错缝、筋出槽”的病机认识及其相关治疗技术可为我们攻克这一重大医学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骨错缝、筋出槽”的病机理论,分析了椎间盘证“骨错缝、筋出槽”说的临床基础和实验依据,分析了“骨错缝、筋出槽”的诊治原则和方法。
  • 摘要:全国著名老中医朱良春老师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擅长应用虫类药治疗各类疾病,疗效显著。临证中将虫类药应用于肺癌的治疗当中,同时根据肺癌的不同阶段配合扶正祛邪药物,每获良效。本文介绍了笔者利用虫类药的共性,以毒攻毒;利用虫类药的个性,因证施治;并重视后天之本,攻补相兼的临床经验。最后一例病例进行佐证说明。
  • 摘要:变态反应性鼻炎(AR)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笔者在临床上用和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介绍了和法的概念及源流演变,分析了利用和法治疗AR的经验,探讨了柴胡桂枝汤的组方,并用一案例进行举例。
  • 摘要:慢性肾炎(包括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疑难病证,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或血尿、氮质血症等为临床主要特征,以蛋白尿作为临床治疗目标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同时蛋白尿也是肾功能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消除蛋白尿对于慢性肾炎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慢性肾炎水肿已退,久治不愈,激素、雷公藤等无效或耐药或长期依赖者,或初发即无明显水肿等,笔者采用涩精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rn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散者收之”之论,乃固涩法的发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赤石脂余禹粮丸、桃花汤是用于临床的固涩名方。后世如张子和、李时珍、张景岳对固涩法多有发挥,常用于久病正虚之汗证、下利、遗尿、滑精、带下等病证。就慢性肾炎而言,称其为涩精法,收涩精微之义也,即采用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结合辨证用药,使蛋白质、红细胞等精微物质不再进一步下泄损耗的治疗方法。根据脏腑虚损及邪实不同,可分为益肾固精法、健脾摄精法、疏肝涩精法、搜风保精法、泄浊敛精法和化瘀生精法。
  •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竞争的激烈,周围动脉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周围动脉血管疾病可手术率低,复发率高。目前周围动脉血管病治疗的重点,从开放手术向腔内治疗转移,从血管的重建转为以药物治疗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药物治疗在周围血管病综合治疗中占主导地位,即便手术治疗,由于血管再狭窄的高发生率,寻求有效的药物治疗也十分重要。根据狭窄产生的原因,介入、手术诱发血栓形成是启动因素,血管损伤后活性物质分泌失常是重要环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关键,寻找有“祛瘀生新”、“活血生脉”作用的中医活血化瘀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继发性血管损害,纤维化病变逐渐增多,活血化瘀药物应用前景广阔。根据周围血管病血瘀证形成的共性,结合临床,活血化瘀药用法主要有3类:即益气活血法、活血化浊法和温经通络法。其中益气活血法是补气药与活血药联用的方法,活血化浊法是将性平力专的活血化瘀药与活血泄浊药合用,温经通络法是温阳散寒药与活血通络药合用。
  • 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性肺炎为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肺间质纤维化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疗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中医对IPF病名仍未统一,基本属于“咳嗽”、“喘证”、“痰饮”、“肺疾”,“肺胀”等范畴。rn 本病为致病因素侵入人体,留滞肺内,损伤肺脏,病情反复或日久迁延,最终累及于肾,造成肺肾俱虚。病初在气,久则气阴两虚,气虚不运,痰饮凝滞;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病情复杂,但本病以虚为本,属本虚标实之证。rn 在辨证论治上,笔者认为急性期首辨邪正盛衰,慢性迁延期补虚泻实,久病宜活血通络。
  • 摘要:临床上外感导致咳嗽是儿童就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笔者认为,辨治时宣清和降逆不可偏废,二者结合,祛风解痉;清肺热时主用甘寒,少用苦寒;若咳嗽迁延不愈,勿忘化痰消食;若久咳则肺虚,应施以健脾益肺固表。
  • 摘要:刘学勤教授业医40余载,潜心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博古通今,学术造诣深厚。刘老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善于中西合璧,融汇古今;在治学上谦虚治学,一丝不苟;在辨证中思路清晰,独具匠心;在传道中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在科研、著述上潜心研究,成果颇丰。刘老尊崇经典,善用经方,认为应发扬特色,要精于辨证,治法需严谨,胆大心细,要中西合参,病证结合,提倡内外同治,标本兼顾,要调节情志,重视食疗。
  • 摘要:谢强教授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咽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极其重视针灸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观五官科临证,前人首推针治。他忧虑今之五官科擅长针术者无几,多弃针不用专事药治,惟恐五官科针术失传。遂潜心发掘五官科针法,集众家之长融于一身,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五官科针灸疗法。本文对老师有关通经接气针法、转移兴奋灶针法、针刺运动针法等针灸思想进行探讨,并列举病例进行论证,分析其方法、适应证、机理、治疗和疗效。
  • 摘要:郭赛珊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得专家。郭赛珊教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郭教授倡导中西医结合来提高临床疗效,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在辨证论治,并重视基础治疗,主张辨证论治,协调脏腑平衡。
  • 摘要: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自然退行性变化过程中感受外邪或劳伤,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加重退变,产生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按其常见临床表现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施杞教授通过对颈椎病的长期临床观察和相关实验研究,提出了“调和气血,益肾填精;循经补泻,通络除痹”治疗颈椎病。
  • 摘要:中药浴足有较好的降压作用。笔者既往根据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浴足降压经验方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良好的降压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且安全可靠。中药超微粉技术是近年新兴的一项前沿技术。它可将中药的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使其发生细胞破壁,增加表面积和有效成分的溶出度,从而提高药物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笔者应用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将邓铁涛教授经验方制成浴足微粉,并与普通饮片相对照进行了非劣性研究,结果表明,邓氏浴足降压方对高血压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降压有效率达90%以上,且不良反应轻微。
  • 摘要:肝硬化是慢性肝脏疾病反复发展的结果,是慢性肝病发展的中末期阶段,病死率高,预后差,往往变症百出,病情复杂,现代医学治疗不理想,费用高,甚至导致其他并发症等发生。池晓玲主任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治疗肝硬化腹水拥有丰富的经验。池老师认为,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鼓胀范畴,由肝着等疾病迁延发展而来,属慢性进行性疾病。在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证型有种种演变,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辨证肝硬化腹水要因人而宜,药食并举,提倡利水消肿、培土扶正为先,内治、外治相互结合。
  • 摘要:中医肾病专家张大宁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肾病、年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肾虚与血瘀”。为此,他提出了“补肾活血法”。其中中医的关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张大宁教授认为,与其他肾病一样,关格病的发病,肾虚血瘀、浊毒上逆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治疗上应重用“补肾、活血、降逆、排毒”等法。
  • 摘要: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如何规范手法操作,一直是人们长期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整理总结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传统手法操作步骤进行规范细化,通过手法标准操作规程、操作质量控制以及验证措施研究,初步建立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操作规范。
  • 摘要:耳鼻咽喉等官窍有赖五脏阳气之气化温养、卫外抗邪及顾护阴精的作用才能正常地发挥听觉、平衡觉、嗅觉,以及呼吸、发音、吞咽的功能。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昧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全面阐述了五脏中“气”在官窍生理功能发挥中的重要作用。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多为慢性、间歇性发作,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IBS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如何诊断IBS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随着人们对IBS认识的不断深人,IBS的诊断标准也在一次次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罗马Ⅲ诊断标准是最新修订的关于IBS的诊断标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领会IBS罗马Ⅲ诊断标准,有必要将IBS认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诊断标准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文章通过分析IBS罗马Ⅲ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得出结论:IBS的诊断标准经过多年的修订,形成了今天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它给临床诊断和科研病例的收集提供了依据,但罗马Ⅲ诊断标准在临床实践和科研中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中医药在治疗IB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患者易于接受。然而,中医在对IBS的认识上亦无统一标准的参照,在现有的许多研究中,仅仅停留在一些临床报道和疗效的观察方面,很少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观察,在辨证分型、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往往难以令人信服。因此,对IBS的诊断、病例选择、疗效标准、疗程等方面必须制定相对一致的标准,使其具有可比性。
  • 摘要:邓铁涛教授治学严谨,博古通今,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病。邓老结合冠心病的病机特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提出许多独创性意见,用于临床,获得良好疗效。邓教授认为冠心病病机特点是“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特点是“本虚为主,兼有邪实”,冠心病介入术后的治疗“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
  • 摘要:在心血管外科领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作为一种有效的、确切的治疗措施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如何减少术后再狭窄,减少术后长期服用抗聚药物等的并发症等,保证手术长期疗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广东省中医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CABG手术的中医院,在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心脾相关”理论指导下,以调脾护心为主要治疗法则,应用邓老冠心方加减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提出的。其认为,五脏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生理情况下,各脏腑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病理情况下,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每种疾病都是五脏相关的具体表现。具体到心系疾病,邓老则强调“心脾相关”,善从脾论治。由于岭南地区气候多湿,更易困脾,故在心系疾病的治疗中更重视健脾护胃,强调调脾护心。
  • 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CKD)是众所周知的常见内科难治病,根据NKF-K/DOQI工作组的临床实践指南,CKD可分5期。CKD3期是指GFR中度下降(GFR30~59ml/min/1.73m2)。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王永钧教授认为,CKD的中医病机变化是肾虚、痰瘀、进而形成肾内微型(癜)积(肾体受损)和肾劳(肾用失司),最终导致尿毒症,危及周身。为此拟订出消补兼施、痰瘀同治、活血消(癜)为主防治CKD的治则。该方案已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能延缓5/6肾切除的CRF模型大鼠及单侧肾切除加双次阿霉素静脉注射致FSGS模型鼠的肾硬化进程,减少鼠肾系膜基底膜面密度,增加毛细血管面密度,减少尿蛋白,降低血脂,减轻肾功能损害;显著降低模型鼠血清和肾组织匀浆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调模型鼠肾组织中的PCNA, Col-IV, FN, LN,TGF-β、TIMP-1的表达;提高模型鼠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时间;抑制由佛波酯刺激人肾系膜细胞所致的清道夫受体上调,呈时效及量效关系;新近研究还发现,该方能调节TGFβ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Smad3/4/7和JNK1/P38的表达,提示具有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抗肾纤维化作用。
  • 摘要: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损害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被一称为良性疾病的第一大死因。随着近年来对脓毒症的研究与治疗逐步加深,人们认识到,凝血功能障碍已不仅是脓毒症的一个并发症或严重结局,而且贯穿脓毒症始终,并且是脓毒症病理过程及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笔者研究发现,针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应用中药益气扶正、化瘀解毒可取得一定临床疗效。本研究发现,在应用中药益气扶正、化痪解毒后,APTT、TT、 PT延长情况改善显著,而FIB, D-D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可能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中药治疗靶位,以及患者原发病有一定关联。
  • 摘要: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增高的全身性疾病。目前,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主要以西药为主,如雌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维生素D、氟化物和雄激素类似物等,虽疗效肯定,但价格昂贵,且有很多副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传统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有了较深人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的优点。笔者分别采用复方鹿茸健骨胶囊和骨疏康治疗OP患者,并对两者的疗效进行了对比,以评价复方鹿茸健骨胶囊的临床疗效。经过临床观察对比两种胶囊,骨疏康颗粒中黄芪、丹参益气活血功效虽更为明显,但复方鹿茸健骨胶囊的止痛功效确比骨疏康更佳。
  •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也是临床常见疑难病之一,以病程长、消化不良、胃脘胀痛、暖气、纳差、疲乏无力、胃酸减少为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笔者认为,该病为脾虚气滞,运化无力,聚而成痰,久病则胃络瘀滞。气虚、痰、瘀、食互结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病机,故临床用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二陈汤、鸡内金、厚朴化痰消积导滞;炒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止痛;当归、丹参、三七、莪术活血化瘀行滞。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化瘀导滞、活络祛瘀止痛之功。本方抓住了病机的关键,故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胃镜疗效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本病治疗一定要坚持守方,才能达事半功倍之效。
  • 摘要:自1998~2002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 32例,取得一定疗效。AS属中医“痹证”、“腰痛”、“肾痹”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失养、复感外邪、筋骨经络闭阻所致。证属本虚标实,肾虚为本,寒、湿、热、痕为标。有报道显示,临床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甲氨蝶吟、中药蒸汽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一定效果。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疗AS,内服中药活动期以清热利湿通痹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缓解期以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为主,具有减毒增效作用。MTX为叶酸代谢拮抗剂,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自身免疫反应,改善脊柱关节炎、外周关节炎,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率。
  • 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疾病,以肢体颤抖和筋脉拘紧为主要表现,按中医六经辨证属厥阴脏气亏虚,不能自持,寒热相激,阴阳相荡而为病。精血亏虚、筋脉失养发为拘病,精血亏虚、肝风内动发为颤病。因此,笔者以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加减的帕病1号方和乌梅丸加减的帕病2号方对早中期PD进行临床观察,试图寻找一条以六经厥阴病辨证治疗早中期PD的新路。本研究仅仅是通过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治疗早中期帕金森病进行初步的临床探讨及机理研究,试图为临床寻找一种较安全有效而副作用小的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是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学中归属于“外感发热”、“伤风感冒”范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较多。其发病率较高,具有易感性、泛发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乏力、全身肌肉酸痛。本研究拟采用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经验方,以清热解表祛湿为法,方用新香冲剂治疗外感风热夹湿型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统观察其临床疗效。rn 本文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研究,初步显示新香冲剂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有良好的退热效果,同时可以明显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特别是头身困重、身酸痛、乏力等外感风热夹湿症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突出中医药在急诊治疗上的优势和特色疗法奠定了基础,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 摘要:为了评价院内制剂健脾益肺冲剂对稳定期COPD患者免疫调节的作用,笔者观察了本院呼吸内科住院部的COPD稳定期患者33例。 COPD属于中医学“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以咳嗽、咳痰、喘息、气短甚则喘鸣为本病的中心证候。从中医理论探讨,冲剂中人参甘苦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药;脾虚不运,每易生湿,故以白术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和中;茯苓甘淡平,健脾补中渗湿。苓术合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其运化,共方臣药。本方偏于温燥,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故佐用寒润之品麦冬,以清肺润肺;因痰浊内伏于肺始终贯穿喘证的发病过程,故佐用甘寒之品桑白皮以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麦冬、桑白皮合用,清肺润肺,化痰平喘,共为佐药;黄芪味甘性温,补中州以资脾肺,养肺气以实卫固表,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中、健脾养肺之功。
  • 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困扰着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颈椎牵引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中老年退行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重点对牵引方法、角度、体位等问题进行研究。自2005~2007年选取62例中老年退行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法治疗。本治疗方法在治疗开始时先采用手法牵引,不但方便可行,而且可以了解牵引的角度和测试牵引的有数性。通过手法牵引得出有效角度,即以症状减轻或消失为主,而以影像学为辅,这就突破了传统依赖颈椎曲度及病变节段判断牵引角度的限制。实际上,本研究中所谓的前屈角度是头颈轴线与床面夹角,比颈椎真正的屈曲度要大。笔者采用仰卧位拔伸牵引,一方面去除头部重量对牵引力的影响,使患者处于放松状态,重症患者可长时间维持牵引。另一方面徒手操作,可及时了解患者疼痛加重及缓解的角度,避免选择牵引重量的盲目性,并可满足大角度牵引,且一旦出现不适感觉可及时停止牵引,安全性增加,避免了常规坐位牵引难以满足个性化牵引及潜在危险性高的不足。
  • 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在证候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而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各期证候的分型、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的研究缺乏随机化、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从而影响到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设计本课题,主要针对糖尿病肾病进行证候学方面的探讨,引入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以期对揭示中医证候的本质做有意义的工作。著名的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认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消渴病日久,治不得法,久病入络,在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基础上,内热、痰湿、气滞、血瘀互相胶结,形成“微型癥瘕”的结果。癥瘕不除,则肾元按虚损、劳、衰规律发展。当肾体劳衰,体衰用竭,精血不生,元气衰败,浊毒内停,更伤气血,循环往复,终而五脏俱损,升降失常,三焦塞滞,水湿浊毒泛滥,成为危及生命的重症,而此次的研究结果与此相符。
  • 摘要:中医急诊的范围非常广泛,临床上人们将疾病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急症、重症和危症。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患者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很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患者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这三类疾病中中医比较擅长的是对于急症和重症的治疗。急诊医学在中医诊疗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近百年来,中医急诊学科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笔者认为,从历史来看,急重症是中医学的优势,要以急诊为突破口,发展中医学术,必须正视急诊现状,呼唤中医临床思维的研究,要加强人才培养,扬长补短,中西融合。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是一种不明原因的炎症性肠病。其有三大主症:泄泻、腹痛、便血或脓样黏液便,常伴有乏力、消瘦、发热等症。UC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常反复急性发作,可致严重并发症。中医医籍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但据临床表现应属于“痢疾”、“泄泻”、“便血”、“肠澼”、“大瘕泄”等范畴。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医对类似本病的最早记载,提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溃疡性结肠炎以“大瘕泄”命名,但“痢疾”病名沿用至今,认为“休息痢”更能准确反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特性。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青年,其主要表现为腰腿痛,活动功能受限,并且常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且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因其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了,故目前尚无一种能够完全根治本病的方法,但中医疗法有其独到的优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些馋鬼技术方法,认为综合疗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方向,认为腰突症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最佳综合疗法形成的前提,探讨了辨证分期疗法—分期分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形成,并分析了综合疗法中需要解决的治疗技术问题。
  • 摘要: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部位,病因、病性、病机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证候归类方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宏观调节为特点的整体医学理论体系,在辨证思维方面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特色。本文介绍了中医辨证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模糊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直觉性思维和想象性思维的方式与特征,认为中医临床辨证具有局限性,体现在,辨证方法不统一,证的真假错杂,临床表现多样性和同证异症或同症异证等几点上。
  • 摘要:尽管多年来对中医是不是科学以及是什么性质的科学有着种种的探讨,但中医是经验医学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是经验医学,那么,学习、运用、研究中医就离不开汲取经验。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个人实践的心得体会是直接经验,这个经验无论多少,总是有限的。间接经验是他人的经验,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中医学的间接经验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几乎都可以说是无限的。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所以近年来为了提高学术水平,业内一直在呼吁和鼓励“读经典,做临床。”读书是为了临证,临证时则要善于融通医籍。也就是要博学活用,学以致用,让学到的知识成为临证思辨的内容。这是最为重要的,所谓“中医思维”除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基本原则外,广博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成为思维内容应该是这个概念的主要内涵。
  • 摘要:传统中医文献中没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名词术语,其描述可见于“善忘、喜忘、健忘”等病证中。中医学认为,其多是由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耗损,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脑失清阳之助、津液精血濡养,加之风、火、痰、瘀等病邪为患,日久蕴结壅滞,酿生浊毒,败坏形体,损伤脑髓,渐使脑髓空虚,元神失养,神机失用而为病。其病位在脑,与肾、肝、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其中肾精亏虚为核心。《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素问·逆调论》云:“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轻度认知障碍多发生于老年人,与年龄增长、肾精亏虚密切相关。《扁鹊心书》云:“凡人至中年,天数自然虚衰,或加妄想优思,或为功名失志,以致心血大耗,痴醉不治,渐至精气耗尽而死。”《千金翼方·养性》云:“人五十以上,阳气日衰,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在具有肾精亏虚基础的中老年人群中,筛查有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可疑症状的患者,可以早期发现轻度认知障碍,体现了中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rn 由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病情轻,多隐藏于社区,故要早期发现患者,医院要转变服务模式,医生要转变理念,不能只在医院等待患者,而要走进社区,积极开展社区工作。针对轻度认知障碍的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及医疗卫生现状,通过大量的前期工作,笔者初步探索了轻度认知障碍社区辨识、筛查防治模式。rn 一是通过社区健康宣教提高人群对认知障碍的认识;二是验证和逐步推广轻度认知障碍辨识系统,使中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辨识的方法;三是确立专业筛查系统,神经科医师从自我辨识暴露问题的人群中筛查并诊断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四是设计前瞻性方案,对明确诊断者给以中医综合干预,并长时程追踪随访;五是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可疑患者进行监控,并定期评价。通过以上模式的建立,逐步形成轻度认知障碍社区防治完整体系。
  • 摘要: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替代所丢失的部分肾功能。随着人们对尿毒症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经验逐渐成熟。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透析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减少透析患者长期的并发症仍然是从事血液净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微炎症状态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微炎症在西医领域中的概念,病因,致炎机制,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介绍了在中医领域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等问题。
  • 摘要:吉良晨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吉老21岁即悬壶济世于京都,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擅长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善于脾胃用药。我们有幸拜师于吉老,通过跟其查房,拜读其验案,常惊羡他临床辨证之切要,用药之精当,疗效之独特。本文介绍他理脾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吉老认为,病虽在肝,实为脾失健运;治当理脾,先运脾后健脾;逐水虽猛,但绝不可妄为,并用病案举例论证。
  • 摘要:刘柏龄教授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老从医60余年,长期致力于骨伤疑难杂病的研究。他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在骨伤科临床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肾亦即治骨”的学术思想。本文介绍了刘老利用“二步十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点刺与揉、(滚)、推、扳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肾主骨理论指导下治疗骨关节病的临床经验。
  • 摘要:梁乃津教授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50余年。梁教授主张经典医籍和后世各家学说并重,提倡中医药为主,并重视中西医结合,强调患者为本、疗效为先,主张治疗方法多重结合。
  • 摘要:骨性关节炎(Osteoar 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中年以后的风湿性疾病。本文介绍了邓晋丰教授对膝OA中医药理论的认识,岭南人群体质的特点,分析了膝OA的分类、中医病因、病机病理、治疗原则、常见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用药经验和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 摘要:病窦综合征是老年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临床上容易出现心搏骤停、猝死,目前西医内科治疗效果欠佳,而且副作用大,惟一措施为安装起搏器,但价格昂贵。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麻黄附子细辛场加减治疗病窦综合征,通过与西药对照组观察证实,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而且无副作用。病窦综合征系现代医学癫名,中医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似属中医“胸痹”、“心悸”、“眩晕”、“虚劳”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心阳不振、心脾两虚,久则伤肾,耐不足,故血少脉涩,血寒凝滞,痰湿内生,气虚血痛。从临床观察病例分折,大多数患者有畏寒胸闷、手足不温、头晕乏力等症状,脉象以迟脉伴有结代脉多见,舌质淡胖有齿痕、瘀点或瘀斑。针对该病之病机特点,方中参芪益气养血,鼓动心脉;附子、细辛、桂枝温经通脉,以振心肾之阳;伍以瓜萎、水蛭粉、陈皮理气化痰,活血破瘀;佐以麦冬护养心阴兼制阳药之躁。诸药合用,具有益气通阳、理气化痰、活血破瘀之功。实验证明,人参、黄芪、附子、细辛、炙麻黄均可加快心室率,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加快房室传导,故临证化裁运用疗效显著。
  • 摘要:周仲瑛教授江苏如东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学习中医,并曾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至今已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教授擅长内科疑难急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的诊治,学术上提出了“瘀热论”、“三热论”、“复法施治论”、“癌毒说”、“痰瘀同源说”等许多创新见解。认为气血上逆、脑络损伤、血溢脉外是急性脑出血的病机关键,瘀热阻窍为脑出血急性期的基本病因病机,瘀热相搏、阻于脑窍是变生他证之源,凉血通瘀是重要的治疗大法。
  •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国内报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7%,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省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在杨霓芝教授益气活血理论指导下,运用院内制剂通脉口服液改善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研究表明,通脉口服液可以改善MHD患者食欲,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改善临床症状,有效提高血清中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胆固醇浓度,从而显著改善血透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通过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监测发现,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病例。由于营养不良与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密切相关,出此笔者推测,其在改善微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结构等方面亦可能有一定作用,可进一步研究其对MIA (Malnutrition-inflammatory-atherosclerosis Syndrome)综合征的影响。
  • 摘要:昆明市中医医院ICU病房自2005年以来采用”胃血止糊剂“治疗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2例,获得满意疗效,。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多由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所致,而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则以应激性溃疡出血最多见。“胃血止糊剂”系笔者遍览古今名方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而组成,具有清胃泻火、疏肝降逆、凉血止血的功效。方中的单味中药、合剂、冲剂已见诸多报道,如大黄、内含鞣酸具有局部收敛及收缩血管作用。白及富含挥发油、淀粉及黏液质,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白及研面煮糊后更增其胶黏之性,口服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乌贼骨、浙贝母有明显的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因而能保护溃疡面。芍药中的芍药昔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抑制胃液分泌。其余诸药协同作用,共同起到清胃止血的作用。rn 从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可以看到,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血止糊剂”,止血时间明显缩短,治愈率提高。由此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并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 摘要:高血压病(Sustemi Hypemsion)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是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它是一种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引起的全身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初期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后期硬化,临床表现为血压高、神经失调证候群及后期心脑肾器官受累等。rn 蒙医认为,高血压是气血运行不畅,体内赫依琪苏浑浊,影响肝、肾、查干苏达而引发。蒙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多采用活血化瘀、改善赫依琪苏循环,营养查干苏达拉,清血热,燥希日拉乌的方法。内蒙古包头市蒙中医院研制的“达布森-10味水丸”为蒙医传统方剂,临床具有30余年的历史。该药具有活血化痪、调理赫依琪苏、利尿消肿、燥希日乌苏、改善查干苏达拉功能等作用。其为蒙医药治疗与预防高血压病开辟了新途径,具有开发推广和应用前景。
  • 摘要:研究所参照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使用自主研制的”小儿泻止散“(濮阳市仲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其方药组成为滑石、茯苓、甘草等)与思密达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小儿腹泻应用中医药的利湿健脾理论进行治疗,组方的“小儿泻止散”经临床观察适用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尤其对病毒性腹泻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具有口感好、疗效可靠、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并能改善脱水状况,可免除静脉输液。在应用中笔者发现:①疫泻汤还有纠正体液失调的功能(因输液造成的水中毒);②口服疫泻汤可有效地减少发病,减轻症状,增强免疫力。
  • 摘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简称UGH)是急症中临床常见的内科急危重症之一,属中医学“血证”的“呕血”、“便血”范畴。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方法日益增多,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笔者应用陈绍宏教授拟定的专病专方甘草人参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全方配伍既无行气动血之弊,亦无温燥耗血之虞,使脾气健旺,血行于脉道,而呈摄血、止血、生血之功。方药甘草甘温濡润,走血分,属脾经,无芪术温燥耗伤阴血、附姜芎归等行气之品行气动血之弊,重用以健脾益气,配以红参(人参)大补元气,益气固脱。
  •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发病率高,顽固难治,已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2003年1月~2006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对43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兼脉络瘀滞证)患者,给予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并与西药导升明进行对比研究,收到较好效果。rn 中医理论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根本在肾,肾阴为亏,肝失所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出现目疾。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是DR发生的基本病机,血瘀贯穿疾病的始终。本研究采用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兼目络瘀滞证)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72.09%;对照组总有效率68.18%。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益气补肾活血法治疗DR具有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视功能、控制病情发展的效果,同时用药过程中无副作用发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摘要:男性不育症是指育龄夫妻婚后同居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性方面的原因而造成女子不孕者。”笔者根据古书记载,并结合临床实践将男性不育症的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精液异常、性功能障碍、先天或后天器质性病变,而以前两种原因所致的男性不育症为最多。20年来,笔者采用“中医综合疗法”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精液异常”者,治疗效果显著。
  • 摘要: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相关因素比较复杂。发生率为30%~67.2%,多数统计在40%~50%。该病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影响极大,造成卒中后病程迁延是卒中后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抗抑郁治疗的药物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起效相对缓慢,有些患者不宜接受,不利于进一步的康复治疗。笔者应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PSD取得满意疗效。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PSD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并坚持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中,针刺治疗与口服药物均有效,但针刺治疗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拒绝药物治疗的患者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然而针刺治疗PSD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缺乏更深入的理论及试验基础,尚有许多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PSD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早期给予针刺及药物干预。同时注意支持性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方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 摘要: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此病常见,可发于任何年龄,而以20~40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常发生于一侧。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2005年10月~2008年4月笔者应用平衡针刺结合艾灸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52例,取得满意疗效。通过研究发现,平衡针刺配合艾灸的疗法对单纯面肌麻痹而伴随症状较少的患者疗效最好,病变越靠近外周,治疗效果越好;对早期起病(半个月以内)患者疗效较好,但需要坚持按疗程完成治疗,晚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考虑与长期面神经水肿导致轴突变性有关;对面肌麻痹症状轻中度患者疗效较好,重度患者疗效相对较差,考虑与面神经受损程度较大、遗留后遗症、难以短时间恢复有关,可能也与病例采集例数较少有一定关系,下一步可进行较大样本的观察研究。
  • 摘要: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的常见证候。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人类生命的1/3是在睡眠中渡过的。人若不睡眠则将导致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经20余年潜心钻研、创新发明的无痛针灸新技术,它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临床疗效显著。rn 腹针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微针系统。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的理、法、方、穴,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方法。其突出“辨证施治”与“治病必求于本”的学术思想,通过针刺腹部最大限度地激发神阙系统及人体经络系统自我调控的潜能,使内脏逐渐趋于稳态来治疗全身疾病。因此,腹针疗法既有传统针灸的特点,又有自身诊治特色,为针灸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本研究通过薄氏腹针对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患者症状改善的临床观察显示,PSQI总分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出腹针疗法对以睡眠障碍为主的亚健康状态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治疗,且腹针操作简便,无痛,见效快,疗程短,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嵌顿痔属中医“翻花痔”的范畴。根据多年临床探索,笔者认为,嵌顿痔乃湿热邪毒结聚肛门、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所致。嵌顿痔患者无论体质或寒热或虚实,其局部病机均为湿热邪毒下注,气血不畅,故治疗以外用药为主。针对局部病因病机,以清热解毒、行气利湿、活血止痛为治法。敷痔散中大黄、熊胆、胡黄连泻火解毒,祛瘀生新;庸香、冰片、血竭开窍止痛,活血散结,祛瘀生肌;枯矾、五倍子、儿茶收湿消肿,敛疮止血。诸药合用,具有消热解毒、利湿消肿、祛痕止痛之功。本方在临床观察中疗效显著。
  • 摘要:胃癌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施以正确的“法”、“方”、“药”,但中医的辨证论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对胃癌的辨证分型,更是种类繁多。笔者初步统计的文献记载的胃癌辨证分型种类(包括类似同一种证型而称谓不同者)多达87种,而且对胃癌的分型有三型、四型,最多为七型。这给临床治疗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便,使研究的可重复性差,临床中无统一标准。循证医学为中医注入新的活力,为研究及制定统一标准,为中医治疗的规范化、标准化打开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方法。笔者采用病证结合方法,遵循中医临床观察特点,设计症状、体征调查表,收集临床手术确诊为胃癌患者的四诊资料,建立信息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以期能发现胃癌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进一步规范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确立临床实用的胃癌辨证方法提供依据,为胃癌中医证候标准化、病机探讨及论治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证据。”从767例胃癌患者的6种证型分布,按所占比率从多至少依次是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疲毒内阻型、气血双亏型、痰湿凝结型、胃热伤阴型。这一结果与通过文献总结分析归纳的证型中出现的频数、例数大体一致。本结果提示,临证治疗胃癌,在祛邪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须注重顾护正气,必要时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从多角度广泛收集与胃癌相关的118项指标,运用率的比较卡方检验筛选出胃癌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中医四诊资料在内。结果发现,在临床辨证中证型特征性证候较明确,但对胃癌整体辨证中不仅包括典型特征性证候,而且包含其他证候,如肝胃不和型便秘44例,占便秘总人数的32.4%;腹泻10例,占腹泻总人数的16.1%。
  • 摘要:周仲瑛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其在治疗外感发热等疾病中经验丰富。本文介绍了外感发热的简单理论,周教授认为热毒炽盛是外感发热的基本病理特征,探讨了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并列举清气凉营汤治疗登革热、清气凉营法治疗成人麻疹出疹期、急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早期治疗对策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中医证候分析。
  • 摘要:周仲瑛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认为热毒、湿毒、瘀毒是外感发热尤其是病毒性感染高热的重要病理环节,针对热毒炽盛的治法多采用清气凉营之法,针对瘀毒采用凉血活血之法。笔者在治疗诸多病毒性感染高热的临床中,应用周教授的“三毒”理论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周教授认为,清气凉营法是治疗热毒的重要方法,凉血散瘀法是治疗瘀热相搏的治法。
  • 摘要:晁恩祥教授自20世纪70年即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药防治进行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辨治思路独具匠心,颇有心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rn COPD是一种病程长、病情复杂、病证较多、阶段性也较强的疾病。晃师在治疗COPD时不仅重视急性发作期寒、热、痰、瘀的调治,更注重稳定期的防治,运用“冬病夏治”、“康复治疗”、“扶正固本”等理论,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道理即是救其未发之理,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标本变化,重视患者整体情况。急性加重则以治其标为主,注重疏风宣肺;慢性迁延当标本兼顾,重视扶正祛邪;缓解期更重视扶正固本,调补肺、脾、肾。rn根据寒热虚实、标本权重给予立法用药。
  • 摘要:本文病例中“咳嗽变异性哮喘”其咳嗽特点为阵咳,时发喘憋,感冒后发作。病机为外感风邪,风邪犯肺,肺气随风上逆而发病,属“风咳”范畴,故治疗以疏风宣肺利咽为法。方中炙麻黄、地龙、僵蚕疏风散风,并可缓解气道高反应;杏仁、紫菀、炙枇把叶降气宣肺;五味子解痉缓急,敛肺平喘;牛芳子疏风利咽;鱼腥草、白茅根清热。全方以疏风散风为主,辅以清热利咽宣肺,故疗效理想。
  • 摘要:肺炎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炎症,其病因以感染最为常见,临床多衰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肺炎属于中国传统医学之“咳嗽”、“风温”、“肺热病”、“肺炎喘嗽”等范畴。刘伟胜教授指出,肺炎的病机要重视热邪伤肺,痛血内生,气阴耗损;治疗强调解热毒,救气阴。要分期分证治疗,早期宣散风热,中期清解热毒,后期顾护气阴,兼清余热。重症肺炎应重视通腑解毒,攻补兼施,慢性炎症应强调益气活血,软坚散结。
  • 摘要:痤疮是一种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其发病机理认为是毛囊及皮脂腺导管上皮的角化过度,皮脂生成增多、大量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所导致的炎症反应。禤国维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痤疮的病因病机和一套完整治疗座疮的方法,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外科正宗》云:“粉刺属肺,皆由血热郁滞所致。”《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目前,治疗痤疮主要运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等法。禤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痊疮患者除了有肺胃血热的表现外,不乏肾阴不足、冲任失调或相火妄动者,故提出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熏蒸头面为痤疮的发病机理。上方以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滋阴,益肾,凉血;配以黄柏滋阴降火,使肾阴得滋,相火得降;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野菊花、紫草、侧柏叶凉血活血;皂角利、紫花地丁解毒,软坚,透脓。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阴、降相火、调整内环境、清血热、祛脂解毒之功效。
  • 摘要:林夏泉先生(1908~1980年)是广东省中医院历史上九大名医之一,擅长治疗癫痫、脾胃病,以及内科、妇科和儿科杂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疗效。本文介绍了林先生对常见脾胃病治疗的经验,林先生强调肝、脾、胃三位一体,擅长运用“运化健脾法”、“养阴和胃法”,在辨证病情注意兼顾虚实。本文还探讨了李先生对消化性溃疡和慢性结肠炎,胃脘痛,胃虚寒呕吐(妊娠呕吐)和久病呢逆等几种常见脾胃病的治疗与用药经验。
  • 摘要:林夏泉先生(1908~1980年)是广东省中医院九大名医之一。林老先生认为,癫痫之因,考古人论述可因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而临床所见以后天因素为多。在后天因素中可有风、寒、暑、湿、燥、火、疫毒之外感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刺激之精神因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之生活因素;因跌仆损伤脉络之外伤因素等等。上述因素每每相互交错,或互为因果,但癫痫之所生主要由于体内气血虚弱,脏气不平,而造成风、痰、虚交错为患。由此可见,癫痫之发作总不离在本为虚,在标为实。虚者正气虚,脏腑气血虚弱;实者,邪气实,风痰壅盛。病因由于大惊大恐,伤及肝肾,或饮食失调,脾不运化,脾肾虚弱,聚为痰涎。一旦肝气失于调和,血虚风动,触及积痰,乘势上逆,壅闭经络,阻塞清窍,以致突然发痫,主要由血虚、风痰、气逆所致。若以先天因素而论,此病多发于儿童时期。其治疗应抓住风、痰、虚之理,而立祛风、化痰、养血之法,治疗原则以除痰通窍、息风定痫为主,平时辅以补脾肾柔肝。林老创制的经验方“除痫散”,祛风、化痰、养血,用于临床颇有验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