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研讨会

第九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徐州
  • 出版时间: 2008-06-27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中国心血管核医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PET/C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X线CT同机融合的新型医学影像设备。它把解剖与功能影像有机的融为一体,在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自2002年配置和应用PET/CT以来已有五年历史,它的配置和应用现状如何,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文将做一个概括的总结与分析。
  • 摘要:目的:腺苷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试验对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价值的比较。方法:116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的老年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行国产腺苷负荷/静息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试验。按照两者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标准分别统计阳性率,并且观察阳性、阴性组间的关系。结果:本组116例患者均完成了腺苷负荷试验,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心电图试验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率分别为87.07%(101/116)和35.34%(41/11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较心电图试验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优势。
  • 摘要: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人群死亡的的主要杀手,近年来,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在冠心病领域,各种有创及无创心血管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评估冠心病的有力手段,其应用也愈来愈广泛。这些心血管影像学检查技术可应用于可疑冠心病患者的筛选诊断、功能评估及冠心病的危险分层,为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现代冠心病的诊断处理已从传统的“诊断一治疗”模式转换为“诊断一危险度分层一治疗”模式。危险度分层和预后判断,是现代冠心病诊疗的关键与核心。以心肌灌注显像(Myocadiac perfusion imaging,MPI)为代表的心血管影像学检查技术,愈来愈受到心血管临床医生的重视,其不仅仅是作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手段,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冠心病患者心脏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进行分层及提供有助于临床决策的信息。
  • 摘要:目的:将重组腺病毒-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adenoviru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直接注射到缺血心肌局部可以增加该部位的血管密度和心肌血流灌注水平,从而有助于改善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本实验系采用开放标签方法对Ad-HGF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所进行的I期临床应用研究,本研究对Ad-HGF局部缺血心肌内直接注射后99Tcm-MIBI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所显示的该部位心肌血流灌注和整体心室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了随访与分析。 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4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接受Ad-HGF(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海泰联合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治疗的患者共18例,随机分为小、中、大剂量Ad-HGF治疗组,分别接受5×108、1.5×109,5×109空斑形成单位(PFU)/点的Ad-HGF心肌内直接注射。所采用的临床研究方案经过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4~5周分别行静息G-MPI以评价心功能和和注射部位心肌血流灌注的变化,由两位有经验的从事核心脏病临床工作的医生采用目测定性法对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供血区域分别进行血流灌注评价。采用GS Quant软件自动勾边技术勾画出垂直和水平长轴的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心腔轮廓,计算出静息状态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LVEF。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个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等级变量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量-效关系采用趋势x2检验。所有统计均采用Stata7.0统计软件完成,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显著的标准。 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小剂量组中有3例、中剂量组中有5例、大剂量组中有6例患者于Ad-HGF注射区域出现心肌血流灌注的改善,改善情况与注射剂量有显著的量-效关系(x2=4.34,P<0.05)。(2)18例患者治疗前静息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分别为:(50.1±6.4)%、(137.7±33.2)ml和(70.2±22.4)ml;治疗后静息LVEF、EDV和ESV分别为:(58.7%±5.6)%、(123.7±32.7)ml和(51.9±14.9)ml。LVEF治疗后较治疗前有增加(t=6.1,P<0.01),EDV和ESV则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5.9,6.4,P均<0.01)。(3)低、中、高Ad-HGF治疗组治疗前LVEF为:(50.3+4.9)%、(52.0±5.4)%和(47.8±8.8)%,治疗后LVEF为(54.7±4.1)%、(54.7±4.1)%和(62.5±6.3)%。治疗前后LVEF的差值分别为(4.3±1.2)%、(6.8±5.7)%和(8.6±5.9)%,各组治疗后LVEF均有增加:其中高剂量组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中、低剂量组(t=3.3,P<0.05;t=4.3,P<0.01),中、低剂量组之间则无统计学意义(t=1.1,P>0.05)。LVEF的变化幅度与注射HGF剂量有明确的量-效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为0.67,P<0.01。 结论:本研究表明,G-MPI能对冠心病不能搭桥的缺血心肌局部直接注射Ad-HGF的疗效做出有效评价;由于G-MPI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好,可以同时观察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所以尤其适合用于疗效的长期随访。
  •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负荷门控心肌显像与冠状动脉CTA融合在冠心病临床应用中的临床价值。
  • 摘要:心肌病是常见的心肌肌患,但病因复杂,种类繁多。现有的分类不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还存在着某些概念上的模糊和意义上的重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病因学和发病机 制理解的加深,特别是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但揭示了过去许多未曾认识的心肌疾 患,而且为进一步完善分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对3946例131I治疗Graves病进行大样本资料的生存分析,总结分析Graves病131I疗后不同治疗结局(痊愈、好转、甲减、复发)出现的时间,不同治疗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权重大小,为临床131I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1959年7月31日~2007年1月9日期间,随机选取3946例患者,其中,男性1276例,女性2670例,男女之比为1:2.1,年龄范围为6~86岁(41.12±10.94岁)。随访时间最短为0.25年,最长达37.4年,平均为4.15±4.36年。根据实验室检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1I疗后结局分为痊愈、好转、复发、甲减等四种终点事件。131I治疗后3个月为随访开始时间,随访终止时间分为三种情况:①患者每种结局首次出现的时间:②131I疗后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间;③未出现某种结局的患者为本次随访研究结束时间。对不同治疗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研究,定性变量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检验,定量变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统计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包完成。结果:在3946例Graves病患者中,①痊愈:1年痊愈率为82%,2年66%,3年52%,4年40%,5年34%,6年26%,7年18%,中位痊愈期为2.83年。Cox回归分析表明,甲状腺重量、服用ATD种类、是否伴有周麻为痊愈的保护因素,服碘剂量及甲状腺质地是痊愈的危险因素。说明甲状腺小、服碘前服用嘧啶类药物、不伴有周麻、服碘剂量多、甲状腺质地韧的患者容易痊愈。上述5项因素中,服碘剂量对痊愈的出现时间影响最大。②好转:1年好转率为96%,2年81%,3年66%,4年48%,5年40%,6年26%,中位好转期为3.5年。Cox回归分析表明,甲状腺重量、服用ATD持续时间、是否伴有肝损为好转的保护因素,服碘剂量、服碘次数是好转的危险因素。说明甲状腺小、服碘前服用ATD持续时间短、不伴有肝损、服碘剂量多、服碘次数多的患者容易好转。上述5项因素中,服碘次数对好转的出现时间影响最大。③甲减:1年甲减率为17%,2年23%,3年26%,4年28%,5年30%,6年32%,7年36%,8年40%,9年42%,10年45%,15年66%,中位甲减期为11.17年。Cox回归分析表明,服碘剂量、服碘前服用ATD种类及持续时间为甲减的危险因素;性别、24h摄碘率是甲减的保护因素。说明服碘剂量大、服碘前服用咪唑类药物且持续时间长、女性、24h摄碘率低的患者容易出现甲减。上述5项因素中,服碘剂量对甲减的出现时间影响最大。④复发:1年复发率为2%,2年3%,3年4%,4年5%,5年5%,6年6%,7年6%,8年6%,9年7%,10年7%。Cox回归分析表明,服碘前总病程、碘疗前治疗史、甲状腺重量、服用ATD种类、服碘次数是复发的危险因素,服碘剂量是复发的保护因素。说明服碘前总病程长、服碘前服用ATD或手术治疗、甲状腺大、服碘前服用咪唑类药物、服碘次数多、服碘剂量小的患者容易复发。上述6项因素中,碘疗前治疗史对复发的出现时间影响最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raves病131I疗后1年痊愈率为82%,中位痊愈期为2.83年,对痊愈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服碘剂量;1年甲减率为17%,并以2%~6%的比例逐年增加,15年甲减率达66%,中位甲减期为11.17年,对甲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服碘剂量。1年复发率为2%,10年内以0%~1%的比例逐年上升,10年复发率达7%,对复发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碘疗前治疗史;本研究结果表明131I疗是Graves病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治疗剂量是疗效的关键,在131I疗确定剂量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患者性别、24h摄碘率、甲状腺重量、碘疗前治疗史等的影响。
  • 摘要:负荷超声心动图(stress echocardiography,SE)是用生理、药物和电生理等方法增加心脏负荷,用超声检测心血管系统对负荷的反应状况,从而对其相应的心血管生理及病理状态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自80年代早期SE开始应用以来,此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危险性分层及判断心肌的存活性等领域。
  • 摘要:目的 探讨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关键靶点基因及TNF-a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介导与调控作用。方法 35 例鼻息肉标本及15例下鼻甲组织标本,常规HE染色鉴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38MAPK、P-P38 MAPK、TNF-a的活性表达程度,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鼻息肉组中P38MAPK、P-P38MAPK及TNF-a的表达活住均明显高 于下鼻甲组(P<0.05),而且P38MAPD及TNF-a表达于胞浆中,P-P38MApK主要表达于胞核;P38MAPK、P-P38MAPK及 P38MAPK和TNF-a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在对照标本,没有或仅少量表达P38MAPK、P-P38MAPK及TNF-a。结论 在 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中,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处于激活状态,并且可能通过TNF-a蛋白表达活性的增强而加剧黏膜炎症反 应,促进鼻息肉的发生与发展。
  • 摘要: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是一种新的心血管影像设备,自问世以来,备受临床和影像学科的重视,SPECT/CT的临床应用基础是将SPECT的心肌血流灌注(MPI)等功能信息与CT的冠状动脉钙化(CAC)及冠状动脉造影(CTA)等形态学信息有机的结合,发挥SPECT和CT两种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各自优势和互补作用,从功能和形态两方面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生理和解剖的综合信息。
  • 摘要:作为心血管病中最常见、最危险的疾病,冠心病的诊治备受重视、进展迅速,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现就以下问题与广大临床医生同道商权。
  • 摘要:目的:探讨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甲亢性心脏病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实验室报告,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心脏损害,采用131碘一次性治疗,根据复查和随访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结果:随甲亢的治愈和好转,心脏功能也得到纠正,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甲亢性心脏病用131碘治疗,不仅甲亢得到了及时的治愈,而且心脏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纠正,疗效肯定。
  • 摘要: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将能被有功能的心肌组织所摄取的低能量放射性核素注射入体内,利用r成像技术使正常心肌显像,低灌注区(缺血区)显像稀疏、而坏死区完全缺损不显像,从而检测缺血及坏死心肌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主要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电子束或多层螺旋CT为代表的无创性冠状动脉影像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直观的影像学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主要辅助诊断手段;同时亦有不少的医生对所有可疑冠心病患者不进行任何无创性评估而直接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手段,也使得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为主的心肌功能性检查手段在我国还没有被广大临床心血管病医生充分认识之前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危机。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否已经失去了其临床应用价值呢?本人作为一个心血管病介入医生,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现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体会和指南精神回答这一问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