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宁波
  • 出版时间: 2015-12-07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会议文集:第六届东亚纸张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联合国教科又组织的绝大多数项目特别是又化方面的项目的最核心的目标是要维护人类的又化多样性。通过对世界遗严或非物质又化遗严的保护,起到维护又化多样性的作用,从而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更好了解,最终达到和平的目的。人类的和平以及发展同时,也是联合国所有组织的核心目标。虽然纸张保护这个项目规模比较小,但很好地体现了东亚各个国家又化所独有的特性。所以纸张保护项目也就切合了维护了又化的多样性主旨。希望通过东亚五国之间这些合作与交流促使形成一个统一的纸质又物保护操作手册以及操作指南。然而在实践中发现这一点是难以达成的。因为虽然在造纸和纸张保护上各国有很多共性,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最终决议是五个国家各自会撰写本国的纸张修复与保护导则,其中既有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个性,也能看出彼此之间的共性。这正是又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他领域的读者在利用这些导则的时候,应该能够看到中、日、韩、朝、蒙五个国家,虽然用的纸用的材料、技术都有相当多的相同的地方,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就像今天韩国代表讲到的通过这个项目他们逐渐体会到自己国家又化的重要性、自己技术的重要程度。
  • 摘要:作者在进行纸本修理的时候,对于水分的量的掌握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很敏感的。所以,在进行修理操作的时候,用多少含水量的东西,以及这个表面的操作应该如何去做,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讨论。有的时候比如说很极端的例子,就是由于这种修复可能会带来些损伤,甚至是损害这个作品的古色古香的部分。但是,有的时候为了修复作品,也不得不这么去做。有些美术史家,他们会在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个修复的正确与否进行些评论。在日本就有这样的一个评论。所谓的古色古香是人们后来附加给作品的价值观,实际上产生这个价值观的根源是褶皱和起毛等等这些损伤。如果把这些都放置不管的话,作者觉得这个作品就不可能很好的传到后世子孙手里。所以,在进行修理改善损伤的同时,可能觉得古色古香也会失掉,但是古色古香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还会再产生的。所以,后代子孙还可以享受这个古色古香。所以,现在不可以出于自我的考虑而过分的执着于这种古色古香的消失,觉得消失是不好的。而最优先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进行安全的修复。所以,当考虑到有些损伤必须进行修复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同时要跟修复的专家和美术史家、历史学家进行交流,必须探讨出来哪一个方法才是留给后世人们最好的个修补的方法。
  • 摘要:201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寺院参与到了两个由国际专家指导的关于保护纸质遗产的理论和实践研习班中。经过这两次的培训,充分意识到了理论和实践培训的结合是建设知识体系和客服困难的关键方法。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培训都基于本寺馆藏的手稿,每一位学员都学到了一些基础但是重要的鉴别和清除霉菌和灰尘的方法,以及在清洁过程中如何使用重要的工具。都学习了霉菌和灰尘的危害,了解了它们是如何损害文化物品的。也学习到了如何在清洁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健康。基于在这两次培训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将图书馆修缮一新,为纸质遗产的保护创造了个标准安全的环境。同时,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蒙古国家委员会,荷兰克劳斯王子基金资助从海外购置了书架并进行安装。手稿清洁后全部重新摆放在新书架上,被保存在安全的环境中。
  • 摘要:本文列举了南北装裱技术主要差异表现,并从气候、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装裱派别产生的原因.南方装裱讲究的是活要做的细,北方装裱强调的是活要出的快。所以北方人装裱时要用大棕刷,以求干活的速度快,南方人装裱时用的是小棕刷,对纸的压强大,排刷过的裱件细密。当然这里也有气候的因素,南方空气潮湿裱件干噪的慢干活的时间比较充足。而在北方。干活时裱件很快就干了。所以强调干活的速度是必然的。
  • 摘要:故宫东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其现存天花共200余块,主要分为清早期绘制的绢本天花和后期绘制的纸本天花两种,两种天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起翘和缺失等病害.为了对天花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使用显微镜、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光纤光谱仪等对天花的层次结构、颜料、绢、纸和胶结剂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原材料制作天花模拟样品,使用模拟天花进行多种材料筛选试验,最后选择合适的回帖材料.
  • 摘要:本文介绍了纸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和保存方向及保存处理的过程。保存处理文化遗产时原则上要保持原有形态,使用安全和便于保存的材料,而且该材料以后应该可以去除。但是保存处理纸类文化遗产时,工作人员的伦理性判断和经验、技术水平与该原则同样重要。例如,保存处理过程中的水洗清洁,纸类文物经过水洗后,可能有损于文物现有的古风,还会造成密度的变化。但是纸张通过水洗,可以去除纤维素酶之间的污物,促进纤维素酶之间的重新结合,起到提高纸张保存性的效果。由于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只有具有正确伦理观和经验丰富的保存专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摘要:馆藏历史档案三百万卷,约占全国历史档案藏量的十分之一.西藏历史档案中,绝大多数材质采用西藏当地产的藏纸书写的文献.为此,选用藏纸来补洞,从纸性到颜色来讲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藏纸本身具有纸性比较强,有抗折耐拉,纤维长,富有弹性,耐潮湿,不易虫蛀,久藏不坏等特点.要加快西藏历史档案的抢救修复进度,就必须考虑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要有个大的抢救修复计划,应要大力培养西藏档案抢救修复人员。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的数量和现有裱糊技术人员的情况来看,本人认为修复人员至少急需增加两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人财物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西藏历史档案抢救工作的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 摘要:本文以河南博物院藏三件珍贵一级品近代纸质文物保护探索为例,谈谈工作思路与方法.选择的三件文物保护案例,其文物病害各具特1件文物严重断裂,1件文物表面陈积大量泥渍,1件文物破损、霉变.根据每件文物特点制定具体可行的保护方案,实施方法以现代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研究与探索相结合;提倡以物理方法解决问题,获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为近现代纸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做了积极探索.
  • 摘要:本文阐述了书画装裱、修复过程中运用保护技术的重要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看到了对书画的保护技术是从书画产生时就开始实施的,而不是等到某一幅书画具备了某种价值才对其进行保护的。作为现代的装裱人员要重视装裱的效果,同时要重视在装裱、修复过程中对书画正确运用保护技术这重要环节。应学习相关的理论技术,掌握精湛的装裱、修复技艺及正确的使用对书画的保护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继承、发展、弘扬中国的书画装裱、修复事业,为科学的整理、保护、抢救祖国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文物保护首先控制环境,使文物的变质降到最低限度,另外,采取措施,制止损坏和使文物尽可能地稳定,以防进步变质。修复则是下个过程,当认为保养处理不足以使文物恢复原状时,修复则能是文物达到可展出的条件。也就是说保护是首要的,修复仅是保护过程中所采取的种技术手段。书画损坏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两个因素:书画制成材料的特性,这是书画遭到损坏的内在因素,书画保管条件,例如:温度与湿度,光的辐射,有害气体和灰尘,霉菌繁殖等等,这是书画损害的外在因素。针对书画由于内因和外因引起的损坏,就需要依靠传统保护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修复。为此,要研究书画材料的成分,了解其受自然力破坏的量变、质变过程,探索各类材料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阻止或延缓书画的质变。
  • 摘要:清早期以前的夹江纸就是指单品种的纸张,即竹纸,而在清中期被钦定为贡纸以后,夹江传统抄纸技艺日趋成熟,抄纸配方具有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已经具有书画纸的些性能,此时的“夹江纸”不仅仅是作为种地方产品存在,而是同安徽宣纸样,成为种标志化和符号化的特殊产品。张大干先生对传统“夹江纸”工艺及配方进行改良以后,“夹江书画纸”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大干书画纸”也成为“夹江书画纸”的原型。然而,“夹江书画纸”工艺是在借鉴宣纸和现代西方造纸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半机械化工艺,这也是目前夹江抄纸工艺所面缶的矛盾和问题所在。因为这种半机械化工艺虽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给抄纸户带来较好收入同时还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其仅在原料配比和手工抄制的部分保留了传统工艺,在原料处理等方面基本采用机械化方式,没有完全继承传统手工工艺。更尴尬的是,现代抄纸工艺非但没有使纸张性能有所提升,反而有倒退的趋势,采用现代抄制工艺所制的纸张在柔软性、抗老化性等物理性能方面较差,纸张易起毛、分层,品质如同一般手工纸,在市场中沦为一种低端产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传统工艺,从根本上提高夹江书画纸质量,获得市场认可,重新获得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才能体现传统“夹江纸”积累和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才能真正的延续和发展夹江传统抄纸工。
  • 摘要:古书画的修复是装裱工艺中难度最大的工作,对于修复每件珍藏的文物书画都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功的修复可使得残缺破损的古书画得以恢复其原有面貌,再次展现出艺术作品原有的光彩,使其能更好的收藏流传下去。亟待修复的古书画基本会受到污迹、虫蛀、生霉、断裂、撕破残缺等各种损伤。修复工作者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要仔细探讨研究以切实制定最佳的修复方案。古书画修复的步骤主要经过“洗、揭、补、托、全”五大工序来完成。“洗”主要是对画芯上的灰尘、霉斑、污迹等进行清洗,以“画复鲜明,色亦不落”为原则,“揭”是指尽量不损画芯的原则下,将旧有裱件去除,这过程是整个书画修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正所谓“书画性命,全在于揭”,“补”即选取与原画心接近的材料,补画面破损即残缺的部分,“托”是用做旧后的命纸托在整个画芯上,“全”包括全色与接笔,前者为通过着色的方法对洞口做旧,使洞口与原画心的品貌一致,后者是指接补上缺失的画意。上海博物馆书画修复研究室,凭着巧夺天工的技艺和辛劳的汗水,抢救了大量频临损坏的文化遗产,为保护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在修复了大批珍贵文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摒弃了旧思想,打破各派间的技术保守壁垒,使得第二代第三代的传承人能够融合各派技术所长,去芜存精,让这门传统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使得上海博物馆的古书画修复技术能够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位置。
  • 摘要:笔者深入袁氏作坊实地考察,对袁氏作坊的整套造纸工艺流程作了初步考察,棠云纸制作工艺的关键是选料严、做功精,水质好,棠云村穿村而过的溪水和两边绵绵不尽的竹山,为棠云纸的制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优质原料.从一棵竹子到一张棠云纸,需经过备料、煮料、洗料、拣料、漂白、打浆、沉砂、捞纸、压榨、烘干等一系列步骤,大概需要四个月时间.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书中所讲“审视气色”、“洗”、“揭”、“补”、“全”这五个方面,提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与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不是背道而驰,而是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的理解和发展,是对传统书画装裱修复工作程序的传承.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中早已存在“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原貌原则.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认为在保护修复时应最大限度的保证书画的安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认为修复中应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修补材料应采用与本体相同的材质.在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理念中,保持画面的完整性极其重要,因此提倡对在修复时进行全色接笔.最后笔者认为,书画作品的保护修复不但需要要用科学的眼观来看待,而且还要为艺术作品服务,要与社会大众的艺术审美观念相联系,借鉴西方保护修复理念,完善中国传统书画保护修复理念.
  • 摘要:要使书画作品保存久远,抵抗外界的侵袭和岁月的洗礼,就必须要解决在书画装裱中的诸多技艺问题.如裱件受潮、霉变、虫蛀、瓦卷、中空、重皮、变形等.这些都必然要依赖于中国的传统医药—中草药,而得以解决.因此将中草药应用于书画装裱,也为历代诸多装裱大师所采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内容.在书画装裱制糊中加入八味中药,能够克服一些在书画修复中遇到的技艺问题,同时亦在传统的书画装裱技法、装裱美学带来新的力量.运用八味中药制浆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使装裱后的书画增加粘性,防潮脱水,降低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增加抗真菌活性,减速纸张的老化.在环境不稳定的条件下,可以有效的抑制霉菌的滋生,防虫等功效.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有将中药应用于书画装裱的实例了,把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尽力保持传统方法精髓的同时,在两者相结合中科学化互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使文物最大限度的保存焕发神采.由于药物在书画装裱中的应用在理论构建和实际操作等方面,均需要进行整理和研究,加之目前国内诸多装潢艺术家尚未能全面地应用这些技法.因此在书画装潢学的领域,对于历代医药学专著中关于药物装裱的内容学和非治疗性研究还有着更多的探索.
  • 摘要: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旋转粘度计等研究了小麦面粉及同质淀粉在糊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下形貌、粘度的变化.小麦淀粉和小麦面粉在糊化过程中的偏光十字、形貌变化及粘度变化的规律基本致,小麦淀粉糊化后胶质化状态比小麦面粉更均、彻底,小麦淀粉由于本身不合有面筋等物质,在烘干过程中,电镜下的形貌相比小麦面粉较圆润、光滑,在糊化过程中,小麦淀粉的粘度整体上比小麦面粉高,这与之前报道的研究相一致。因此,在传统书画装裱中,应尽量选择小麦淀粉作为胶粘剂,进行修复工作。
  • 摘要:为了解不同工艺宣纸的性能,本文选取两种原料配比相同、工艺不同的红星特净皮料宣纸和古艺宣纸进行对比,对其基本性能、尺寸稳定性、柔软度等进行测试;通过对模拟老化前后宣纸的pH值、颜色、抗张强度、耐折度和撕裂度等的测试评价宣纸的耐久性.通过对两种工艺宣纸基本性能和耐久性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艺宣纸尺寸稳定性、柔软性和耐久性能都优于现代工艺制作的宣纸.现代造纸工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缩短了传统手工纸的寿命.但目前古艺宣种类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书画文物保护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研究古法制作棉料类宣纸并对其书画修复适用性进行研究.
  • 摘要: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代《夏昶墨竹图卷》,画心断裂成四截,引首和托尾有飘尘、折痕和污迹等病害,需要进行保护修复.在不损伤文物的基础上,采用酸度计、色差仪、超景深视屏显微镜、纤维测量仪、扫描电镜、便携XRF等仪器对文物的材质、微观形貌、装裱材料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观察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得到有关夏昶墨竹图手卷文物较为详细的原装裱信息原装裱使用竹纸作命纸和覆褙纸,采用染色方法将天头、引首、托尾染成偏黄的颜色。画心为五尺对开纸拼接而成,采用玻璃质地玉片。为后期的保护修复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 摘要:为了保证项目的成功买施,国家文化遗物保护局组建了两个小组:研究组和保护组。其中的人员包括来自平壤韩德秀轻工业大学、人民大学习堂、朝鲜中央历史博物馆以及朝鲜民俗博物馆的研另者和保护人员。研究组开展了对于朝鲜纸张的起源以及历史的研究并写成报告《朝鲜纸》。这份报告囊括了纸的发明、纸张制造技术和材料的演变、以及本国传统造纸法。与此同时保护组开展了关于保护和修复纸张的理论和买践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一组的人员参与了国际研习班和《纸张保护导则》的撰写。本项目旨在研究和保护东亚地区的传统纸张并得到了丰硕的成果。宣传了传统纸张及其作为文化一部分的重要性,提高了社会对于传统纸张的保护意识。由于政府对于文化物品的保护政策。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内的纸张物品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 摘要:古代纸张的原料均是来自于大自然。在修补过程中会反复利用相同的原材料来补出蛾子造成的破洞或是加固纤维。为了修复纸张需要制作上等的纸料要求自然十分严格。造纸必须依赖手工。比如说机制纸时有一道工序是配制强碱溶液并与造纸纤维同煮,这样纸质会变白而杂质会被分解。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地制作大量纸张。然而强碱溶液很容易碎坏纤维,并且使成纸易于褪色,这样的纸张当然不能用于文物保护。虽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机器制纸已经取代了手工纸的地位,但造纸工坊依然存在,因为除了文物修复领域,还有不少地方会用到手工制纸。另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手工造纸的技艺也在进步。以期适用于更多的不同目的。从这点上,必须仔细挑选和生产出合适的纸张来进行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当形状和质地都足以有效使用的时候,这张纸才算是满足了需求。
  • 摘要:本文介绍了蒙古当今纸质遗严保护现状,对蒙古纸质遗严历史回顾,以及蒙古当今纸质遗严保护现状和纸质遗严保存环境以及员工技术。国家档案馆建立于1957年。墙壁和天花板都不符合保护遗严的标准。所处寒冷之地也常有霉菌发生。乔金喇嘛庙博物馆的屋顶不符合标准因此常常漏水。甘丹得千林寺的图书馆建筑陈旧也不再适宜保护纸质遗严。相关领域的员工和保护人员并不是专业出身并且还在使用陈旧的技术工作环境也由于缺乏设备和设施而不甚理想。
  • 摘要:本研究初步找出了传统装裱工艺中胶矾水的适合固色和全色的合理配比范围,使其既可以达到固色和全色的实际需求,又将对书画纸本各类材质的伤害降到相对小的范围,为传统纸本书画保护修复的实践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科学化的指导。同时,为后续研发可以有效应用于古日书画保护固色中的替代材料和技术,提供了比较和评价标准,使之有明确的参照。正在进行的后续研究,预期是在初步的应用实践之后,以检测、监测和评价等科学手段对传统纸本书画装裱修复固色材料胶矾水和替代材料进行系统的评估,期望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法,并逐步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 摘要:本文阐述了天一阁馆藏古籍《台东涧溪鲍氏宗谱》破损严重,多种病害并存,修复时需要不同技法同时运用,因此其修复过程极具代表性.详细记录了其修复过程,包括拆揭书页、清洁书页、修复书页、压平整理等。以期为传统古籍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本研究通过纸张厚度、松厚度、抗张强度、耐折度、形稳性、耐久性等的测试,提出丹寨迎春苗纸最适用于馆藏线装书《隋书》的修复,并且完成了该书的修复.线装书书口断裂、四周焦脆是最常见的破损情况,修复中一般选择白棉纸作为溜口和加固脆弱书叶的材料.以往修复用纸的选择仅凭经验选择,而实际上,选择白棉纸时,需要考虑其厚度、机械性能、耐久性等因素.
  • 摘要:中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就绘画的载体而言,人们很早便开始在丝绢上作画了.纸绢书画质地柔软牢固性有限,对于收藏环境要求较高,使用不当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绢画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从纸绢书画的特性和常见的破损现象出发,结合纸绢书画修复中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对纸绢书画进行修复及保养.绢属有机物组合体,易受霉菌侵害、害虫蛀蚀、光线辐射而损坏,尤其是紫外线的破坏更为重要.只有采用合适的存放方式,放置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好的保护收藏.库房的相对湿度在50﹪—55﹪之间,室温控制在16℃—18℃之间为宜.收卷好的书画不要多层存放在一起,虽然画的重量不是很重,但堆放在一起的挤压力度,对于画来说是不小的损伤,容易使画变形,产生折痕,最终导致断裂,再次进行修复对于书画文物的伤害更大.所以,尽量保护好修复过的文物的现状,减少对字画的进一步损伤,以便于延长对绢类字画的保存和利用.
  • 摘要:本研究将天然高分子瓜尔豆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纯化,得到的产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将其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用来加固处理仿古纸样,对处理前后纸样的进行抗张强度、耐折度、光泽度以及扫描电镜等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的仿古纸样抗张强度、耐折度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浓度为0.2wt%的胶液处理纸样后,抗张强度比空白纸样提高了29.1%;在此浓度下耐折度提高了3.43倍,而且仿古纸样的质感、光泽、外观颜色基本没有变化,瓜尔豆胶对仿古纸的加固保护作用明显.同时,瓜尔豆胶作为保护材料老化降解后降解产物为小分子糖类物质,对纸张不会造成伤害,可再次进行保护.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纸张的纤维成分进行研究.具体实验中借助XWY-VI型纤维检测仪,对天津图书馆部分馆藏纸质文献和新纸进行纤维检测,在获得珍贵纸张纤维图片的基础上,参阅《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判断其纤维构成.通过对于数据的比对分析,明晰纸张纤维检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辨别方法,进而对于各类竹纸、皮纸、宣纸显微镜下的特征纤维形态进行总结归纳,同时针对实验中的特定纤维的特殊形态进行了列谱比照,以期对今后古籍修复人员和纸质文献检测人员的古籍修复和研究形成助力.
  • 摘要:本次实验材料包括2张山西清代沁源手工纸,均为1831年的地契纸.这些山西地契纸是沁源地区清代人民进行土地买卖的契约,它是人们研究清朝时期山西乃至整个社会框架下普通民众进行土地交易的重要史料,从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现状.在实验中,通过外观观察、纤维原料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的手段,研究了两张清代山西沁源的地契纸.结果表明两种纸样的原料均为麻:这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土质优良,为造纸提供了可靠的优质麻原料.然而,山西麻纸不仅是因其纤维原料而闻名,更是因为在其选择造纸原料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选用废旧的麻绳、破麻布、麻皮等.为了节约了成本,而且破旧的麻制品也更加易于打浆,其纤维柔韧,分散均匀,易成浆率高.通过纤维仪的观测,发现一些纤维发生断裂且断裂齐整,而还有一些纤维明显膨胀显球状.纸张样品的表面没有物质覆盖,表面可以看到纤维,说明此纸张没有涂布处理;纸张内部,纤维与纤维之间无其他物质填充,说明此纸张没有经过加填处理.据文献以及现场调研可知,山西的麻纸纤维较长、坚韧不易断裂,因此手工麻纸有着吸水性好、韧性好、不易碎等优良特性.山西古代手工纸高质量较高,使用时间长,是人们练习书法的首选纸张,同时也适用于各种契约、合同用纸,在民众生活和中国的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手工麻纸造纸工艺已经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并恢复修缮了原始作坊,传承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将手工纸制造技艺更好的发扬光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纸张类文物的相关信息,为之后的纸张文物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从纸质文物发生病害的原因,说明保存环境对纸质文物的影响,并对纸质文物预防性保护提出相应措施建议.纸质文物温湿度的调控宏观上主要依靠中央空调系统,24h不间断运行可以使温度、湿度得到有效调控。照明光源尽可能使用滤去紫外线的冷光源,如选择了有紫外线的光源,光源表面要涂刷过滤紫外线涂料,或者加装过滤紫外线的塑料薄膜。针对不同污染物,利用不同的化学介质,通过吸附、吸收和氧化反应的综合作用完成净化。纸质文物入库时定要经过杀虫灭菌,并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注意出入库文物、装修展示材料的熏蒸消毒检疫和已发生虫霉病害文物的及时熏蒸治理。
  • 摘要:本文以鸦片战争博物馆藏纸质通草画册中的狐斑病害为调查对象,统计了狐斑病害的分布、对比文物狐斑病害差异,认为,在纸质通草画册中,狐斑病害是在宣纸(或机制纸)部分发生,进而通过通草片海绵状结构吸入通草片中,导致通草片与宣纸(或机制纸)都出现狐斑病害而白度降低.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宣纸与通草片的物理性质,提出馆藏纸质通草画册的保护理念与方法.
  • 摘要:本文以山西博物院的重要藏品,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右玉宝宁寺水陆画为例,阐述了无损检测在书画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目测是无损检测的第一步,通过实地勘察发现,文物主要有四类病害:与原装裱形式和装裱材料有关.贴于地杆中部的搭杆较长,磨损了画心.文物的地杆使用的是树枝,细且不平直,使文物出现波折不平整的病害.因水淹或受潮,引起文物空鼓、水渍、霉渍、脱色甚至被泥浆浸染.由于烟熏、灰尘、污渍、磨损等原因,画意暗淡.流传过程中,在画作正面的天头或地头上用红墨水写有数字编号,造成人为损伤.其次,借助仪器,对文物材质和病害做了进一步的观察.本次调查中,笔者通过VHX-600显微镜,观察到画心使用的是平纹结构的织物,与同类文物相比较,其画心应采用了生丝绢.通过XRF,检测到文物使用了矿物质颜料.通过Lab和VHX-600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文物存在变色、断裂、污染等病害.以上工作,为水陆画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做好充分准备.
  • 摘要:为了合理地保护修复该批重要历史文献,修复人员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档案《咸丰五年海运漕米业案内文稿》和部分古籍为例,测量了纸张的规格、白度(或色度)、厚度、定量、帘纹间距,分析检测了纸张纤维的种类和配比,以及纸张表面填涂料的成分,初步判断吴煦档案公文和古籍纸张以竹或竹皮、竹草混合原料为主,符合中国有关学者对于清代档案、古籍造纸原料的文献和实物调研结果.针对吴煦档案修复数量庞大,原料较为统一的特点,修复人员建议吴煦档案修复用纸的补配可采取定制生产的模式.修复组拟按功能划分的方式,将所需的公文、古籍修复用纸分为文物本体修补用纸和功能辅助修复用纸(溜口、托裱加固用纸、护叶、衬纸)两类,根据对文物本体纸张的调研信息细化修复用纸的技术数据,制定修复用纸的各项质量标准和要求,为后续的定点生产提供技术参数.
  • 摘要:本文主要就纳米技术在纸质文献保护技术领域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着重描述.在应用前景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并简要介绍了纳米技术对纸质文献保护技术将要带来的新革命.纳米,是一种长度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约相当于45个原子串起来那么长.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通过把不同的材料加工成纳米结构,再经过各种改性处理,赋予纳米材料不同的性能,实现在纸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不同应用.如把单质银加工成纳米结构,分散在水性液体中或非水溶液中,就可以用于杀灭各种霉菌,还能够在所保护的物体表面性能致密的抗菌保护层,有效防止霉菌的再次生长.将氧化镁或碳酸钙加工成纳米结构,分散在全氟烷等非水溶液中,形成无水纳米脱酸液,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快速并均匀渗透到纸张纤维结构中,在去酸效果、碱性化学物质使用量等各方面,纳米脱酸液均全面超越传统的亚微米或微米级的化学保护液体.将各种彩色矿石精细研磨加工成纳米结构,添加在水溶液中制成纳米水性矿物颜料墨水,可在无涂层宣纸上直接打印各种仿真复制艺术品.可以实现真色彩还原,利用纳米效应,可以使色彩密度更深、颜料用量更少,还可以达到传统颜料墨水所不具备的耐水、耐光、耐老化等优点.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纳米技术在文物和文献保护领域的应用将引领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性革命.
  • 摘要:本文主要从传统书画用手工纸工艺的传承情况和书画用手工纸的质量情况两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画用手工纸的现状,发现目前传统手工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组织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进行实地调研,然后按工艺流程保存的完整程度对其划分等级,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造纸流程保存较为完整的造纸遗存重点加以保护。通过对所有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的登记与分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体系。
  • 摘要: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对比分析中、韩手工纸造纸术的起源、发展、传承和各自挑战,目的是取长补短,探讨手工纸造纸术的传承与保护之路.本文在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调研基础上,对中、韩现存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进行系统的梳理,包括各地造纸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工具设备、原料来源、产品应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分析比较中、韩手工造纸工艺传承的相似处和差异,归纳总结其失去传统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通过调研,了解手工造纸术材料、工艺和人员濒危状况,借鉴日本手工纸走向世界的经验,提高中、韩手工纸的世界认知度.本研究将选择韩国手工造纸发展最佳实践,借鉴已有的传承保护经验,规范中国手工造纸术的一般性保护原则和方法,从制定和完善国家政策和标准入手,对手工造纸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撑,从而推进手工造纸术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