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石家庄
  • 出版时间: 2015-08-24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药新药主要包括中药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单体成份).对于经典的中药复方,主要进行啮齿类动物的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大鼠反复给药毒性试验.毒性试验的技术要求基本同于化学药物,但需要结合中药自身特点,增加相关检测内容.rn 文中强调传统复方中药的应用,积累了较多的人体安全性信息,但对毒性认识从临床事件了解较多,对本质、机制了解少。影响中药安全性的因素较多,其中中药质量控制体系的科学性影响药物安全性。笔者认为中药制剂(尤其是外用制剂)有一定的特殊性,复方中药应重视其它脏器的毒性研究与评价。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其中不少成份报道具有潜在的生殖毒性与致突变性,因此需重视对生殖毒性、遗传毒性的研究评价。需加强有毒中药材的基础研究,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其教学方法需要形象生动,以期取得好的课堂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以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两个"病例"作为对比,引出窍闭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以及开窍药的定义、功效;以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提出芳香开窍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受到学生欢迎。
  • 摘要:微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MVECs)覆盖于组织器官微血管腔的内表面,不仅是构成微血管通透性的主要物理屏障,同时也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细胞,通过其屏障和分泌功能影响着微血管内外正常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局部内环境的稳定,参与机体组织的生理病理改变.rn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有关,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实现对内皮细胞的保护是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中医脉络学说指导下的通络方药可能通过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现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显示出脉络学说在指导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同时深入研究通络方药的作用机制可以为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 摘要:文章指出恶性肿瘤是高发性、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常见的针对肿瘤特征(hallmark)靶点有细胞增殖、肿瘤死亡、氧化应激信号、肿瘤转移、肿瘤耐药、肿瘤干细胞、炎症等.目前,在抗肿瘤研究方面,中药正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出现了一些标志性成果.而随着研究深入,肿瘤微环境、肿瘤代谢、肿瘤细胞核仁应激一些新的特征及其靶点也陆续出现,中药抗肿瘤的研究必然会迎来新的阶段.
  • 摘要:干细胞技术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再生医学新技术方法.最初的临床研究是在1995年由Lazarus等进行的,利用患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白血病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此一举动极大地引发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极高研究热忱.干细胞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前者来源于骨髓、外周血与脐带血。而后者则来源广泛,包括骨髓、骨膜、脂肪、骨骼肌、脐带等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造血干细胞主要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而MSC则具有更多的优势。rn 文章重点介绍了目前在中药药理研究中应用干细胞技术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列举实例:①干细胞培养:丹酚酸BSalB预处理可阻止线粒体凋亡途径,从而减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凋亡,提高干细胞的存活率。三七总皂昔通过促进干细胞因子表达,降低CD54, CD106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骨髓动员到外周血中,提高归巢干细胞数量。②促分化神经细胞: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昔具有促进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趋势,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高剂量黄芪甲苷能刺激淀粉样蛋白1-40损伤的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分化,中低剂量黄黄芪甲苷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减轻细胞毒性作用等等。
  •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在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下,学生围绕专题,提出假设,加以验证,独立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仿知识的创造过程,将知识学习融入研究过程中,在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主治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结合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基本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中药功效产生的机理及物质基础。它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中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以注入式教学为主,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思考问题不主动,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难以提高,无法达到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目的和要求。因此,在硕士生《中药药理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十分必要。针对《中药药理学》特点,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数学建模等的基础上,设计符合我校硕士生特点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性教学方案。选择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方剂学方向一年级统招硕士研究生为对象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性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理论教学:优化教学内容,精选参考教材:教师课前导读,以问题引导自学;教师课上概述,以问题攻克难点;教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难点:学生实践,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课题总结,提交报告;学生理论课程考核,教师点评。实验教学:教师结合理论课内容或科研方向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查阅文献完成实验设计,并在课堂上介绍和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分小组按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学生分小组形成研究性小论文等学习成果;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教师点评。将研究性教学引入《中药药理学》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协作精神,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将开放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融合到教学过程,有助于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学习氛围。
  • 摘要:药物代谢酶是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表达和功能的变化均可引起药物的代谢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进而影响药物效应,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主要靶点。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药物代谢酶介导的中药一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旨在为中西药的联合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主要介绍了代谢酶、中药与西药间代谢性相互作用、中药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三个方面。
  • 摘要: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类临床客观存在的主要高血压类型.Pool于1993年首次提出代谢性高血压的概念,将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高血压或由代谢异常引起的高血压称为代谢性高血压.代谢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与血管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氧化应激反应增加、胰岛素抵抗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导致血管损伤产生大血管病变有关。除血压和肥胖、糖、脂代谢等指标外,大血管的病变是代谢性高血压的重要评估指标。代谢性紊乱是否会发展成代谢性高血压取决于血管内皮及肾脏的损害程度,且代谢性高血压以大、中血管损害为主。现有经典的SHR和2肾1夹肾性高血压模型,与代谢性高血压的致病因素较大距离,不能适应抗代谢性高血压药物的研发。针对代谢性高血压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不良生活方式致代谢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制备研究,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中药治疗代谢性高血压的优势研究。应用模型动物,观察多个中药和一线降压化药,发现中药在降压的同时,血脂、血糖、血粘度、血尿酸等至少降其中2个,并具有保肝作用;而一线降压药只有氯沙坦除降压外还降尿酸,其他一线降压药只降血压,且升高ALT, AST;中药还有对抗胰岛素抵抗、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显示了中药的优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