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09-10-1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9年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儿童肝移植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伴随着经济发展,全民有可能实现医保,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再是限制儿童肝移植的主要原因;而伦理价值观念的逐渐改变,使得父母不再轻易地放弃患儿,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活体肝移植技术的成熟,使得儿童肝移植的生存率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分析了儿童肝移植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儿童肝移植的术前评估系统。
  • 摘要:CD4+CD25+FoxP3+Treg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够下调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有利于诱导和维持移植物特异性免疫耐受。1975年,Kilshaw首次提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或抑制性T细胞(T suppressor,Ts)的概念。1995年Sakaguchi首次报道,表达CD25的CD4+T细胞亚群的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提示CD4+CD25+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群高表达CD25的细胞被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研究显示Foxp3是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一个重要启动因子,对CD4+CD25highTreg的功能发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CD4+CD25+FoxP3+Treg不仅在维持免疫自稳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在移植后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笔者的前期工作,主要阐述CD4+CD25+FoxP3+Treg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的关系。
  • 摘要:肝脏移植应用于临床半个世纪以来,技术日趋成熟,从被动消极的无奈选择演进为主动积极的治疗手段。回首肝移植的发展历程,与任何新事物一样,也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肝移植的成功需要精湛的手术技术、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妥善的术后随访治疗,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时至今日,肝移植的手术技术已趋于成熟,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随访治疗措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肝移植也为成千上万晚期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生。在世界肝移植热潮的推动下,近30年来,中国的肝移植事业发展迅猛,近10年来,更呈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态势,在移植数量和质量方面全面接近甚至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对肝移植疗效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肝病患者渴望通过肝移植摆脱病痛。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肝病大国,目前每年的肝移植例数已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供肝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肝移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解决供肝短缺问题,全世界学术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供肝分配模型,其通过对移植轮候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科学评估来统一分配供肝。希望通过对供肝的科学合理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肝短缺的压力。
  • 摘要:目前,胰肾联合移植时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最有效的方法。在欧美国家有经验的移植中心,胰肾联合移植的近期效果接近肾移植和肝移植。但在我国,胰肾联合移植的例数和总体水平仍有很大差距。1989年至2009年2月,全国共施行胰肾联合移植250余例,其中第一阶段20多个单位共施行胰肾联合移植68例,术后受者和移植胰腺1年存活率均不足5%;第二阶段36个单位施行约220余例,手术成功率、移植物1年存活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中心效应”非常明显,移植10例以上的移植中心仅6家,有经验的移植中心与刚开始这项工作的中心的移植胰1年存活率相差几倍。笔者自2000年1月至2009年2月,共施行了88例胰肾联合移植,除最初2例为胰液膀胱引流,其余病例均胰液空肠引流,围手术期仅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因移植胰坏死性胰腺炎切除移植胰,其余病例均康复出院,近期效果满意,最长存活已超过9年。本文介绍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技巧。
  • 摘要: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可以分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类。天然免疫系统作为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天然免疫系统无法控制病原体的感染时,获得性免疫作为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开始发挥强有力的免疫反应。经典免疫学理论认为,遵循正反馈调控,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将进一步活化天然免疫细胞,共同抵抗致病微生物的入侵。尽管充分的免疫反应是机体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有力保障,但是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会造成机体广泛的免疫病理学反应。因此,机体有效的利用各种免疫系统的成员,谨慎的维持着机体免疫反应的微妙平衡,使得机体的免疫反应既能够有效的杀伤致病微生物,又可以避免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活化造成的免疫病理的发生。最近研究表明在天然免疫系统早期发挥作用时,为了维持机体免疫反应的适中,获得性免疫中的naive T细胞已经开始调节其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得机体免疫病理降到最低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宿主的防御功能,但对于活化后的获得性免疫系统负向调节天然免疫反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人体器官来源模式的变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器官移植医疗事业发展和人文的进步的综合反映。器官捐献移植是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文精神升华完美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医疗现代化、透明化的标志。两者完全脱节还是完美结合决定了一国该领域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总体上说:器官捐献/移植经历了7个阶段:异种→死刑→亲属活体1期→神经死亡→活体2期→循环死亡→多源化来源。本文现进行介绍。
  • 摘要: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器官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发展等,明显提高了实体器官移植(SOT)的成功率。然而,由于SOT受者接受了大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导致其免疫功能受损,从而罹患严重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SOT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达20%~40%,若未能及早诊断及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7.1%~90%。为此,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IFI,提高对免疫抑制状态下IFI的严重后果的认识,应尽可能的明确病原学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处于逐步成熟阶段,使IFI的诊断困难,易被延误,且抗真菌药物种类增多,如何规范并逐步提高IFI的诊断和救治水平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IFI的发病趋势及危害性,介绍了临床诊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和经验性治疗的重要性和药物选择。
  • 摘要:1983年11月7日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的Cooper教授成功为一名58岁终末期肺纤维化男性患者作了右肺移植,此后肺移植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肺移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2006年底全世界共完成单、双肺移植约23716例,且每年以2100例的速度增长,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肺病患者有望获得新生。本文探讨了国内外肺移植的进展情况。
  • 摘要:通过对4例小肠移植后连续肠粘膜活检标本的动态观察,探讨移植肠形态学改变的规律,以期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诊断、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 摘要:本文探讨了肾小球滤过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在供肾选择中的作用,蛋白质负荷法预测肾代偿以及腹腔镜切取亲属供肾时的主要问题。
  • 摘要:肝脏移植作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受。自从1963年Starzl开展第一例原位肝移植手术。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肝移植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的日趋成熟以及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研发,肝移植患者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均已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随着长期存活患者的不断增加,患者中远期的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加强和规范肝移植病人术后的中、长期管理,关注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 摘要:活体肝移植是解决世界性供肝短缺的重要手段,儿童活体肝移植于198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成人间活体右半肝肝移植则于1996年由香港范上达首次应用于临床,由于供体的安全性间题,直到2000年以后,成人间活体肝移植(A-ALDLT)才在欧美及全世界广泛开展。由于A-A LDLT仅有10余年历史,加上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且涉及供、受体两个人的安全,因而在外科临床上仍有很多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本文拟根据我院实施的180余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病例的体会,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几方面简述近年关于保证供受体安全的策略。
  • 摘要:原发性肝癌目前仍然是中国肝移植的一个主要适应证,近几年来每年全国肝癌肝移植的例数占总移植例数的比例从40到55%不等,然在肝癌肝移植的指征、术前术后处理等方面仍存有不少争议,本文就肝癌肝移植的部分热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 摘要:随着供体紧张局面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患者因得不到供体而死亡。据中国肝移植注册系统(CLTR)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尸体肝移植已从2005年高峰时的近3000例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1500例。活体肝移植开辟了供肝来源的新途径,它可有效缓解供体紧缺的局面,大大降低患者在等待期间的死亡率。然而,由于活体肝移植需要切取健康供者的部分肝脏,尤其是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常需要切除供者的大部分肝脏,供体依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有供体因肝衰竭接受肝移植手术甚至死亡的报道,因此,本文就积极稳妥地开展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对我国活体肝移植的健康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