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深圳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SF-1是雌激素合成通路中多个限速酶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SF-1在异位病灶的间质细胞中过度表达,但是在位内膜的间质细胞中没有表达,表达差异达8700倍之多。SF-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有-CpG岛,Bisulfite测序显示在位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SF-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在位子宫内膜问质细胞中高度甲基化,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低度甲基化,P<0.001。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在没有SF-1表达的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可以激活SF-1基因的表达。荧光报告酶实验证实启动子处CpG岛所在的区域为SF-1的功能区。染色质免疫沉淀反应实验发现MeCP2蛋白结合到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高度甲基化的SF-1基因启动子区域上。我们首次发现甲基化对SF-1基因有调节作用,这将有助于发现内异症中雌激素合成中的新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囊性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2007-2009年作者所在单位收集到3例囊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结果:2例的发病有手术诱因,例1发生在剖宫产术后,例2发生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例3无明显诱因。3例均有不同程度痛经,腹腔镜切除或剜出病灶治愈。结论:囊性子宫腺肌病以痛经为主要症状,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能是诱因,腹腔镜探查及切除为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累及肛门括约肌的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rn 方法:对1983-2007年26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14年。rn 结果:会阴内异症占院内同期内异症的0.21%,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内异症均表现为会阴伤口的周期性、痛性结节,5例(19.2%)合并盆腔内异症,CA125值多在正常范围,病灶未累及肛门括约肌的均可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达到治愈,累及肛门括约肌的7例(7/26,26.9%)首次未切净,术后短期内复发,经2-4次手术切净后随访无复发。rn 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会阴内异症可合并盆腔内异症存在,术前需评估盆腔情况。手术彻底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评价肛门括约肌是否受累至关重要。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多发生于育龄妇女的一种妇科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所引起的痛经、慢性盆腔痛和不育,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同胞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针对内异症的基础研究已发展到分子水平,而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日趋成熟、规范,因此,本文对近年来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一次审慎的总结探讨,为进一步修订诊治规范时提供建议及思考。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手术后周期应用达英-35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病检结果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共30例,A组周期应用达英-35一年。B组为对照组共30例,B组术后无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术后复发,妊娠及药物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在降低术后复发,提高妊娠率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达英-35因其价格便宜,病人顺应性好,能有效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及提高妊娠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在雌激素产生、代谢与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存在的差异及其意义。rn 方法:采用RT-PCR检测6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32例在位内膜组织P450芳香化酶(P450A)mRNA、17B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mRNA的表达,并与35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比较。rn 结果:(1)35例正常子宫内膜不表达P450AmRNA,但自增生晚期始有17β-HSDⅡmRNA的微量表达,分泌期逐渐增高并于分泌晚期达到高峰;患者在位内膜可有P450AmRNA微弱表达(P<0.01);而17β-HSDⅡmRNA表达趋势与正常子宫内膜一致,但强度低于正常内膜(P<0.01);(2)67例卵巢异位内膜均有P450AmRNA的表达;但缺乏17β-HSDⅡmRNA表达。rn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能够自合成雌激素,但局部雌激素代谢缺陷,其导致的持续的雌激素微环境是异位内膜生长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用温化止痛方超声电导穴位药物透入法治疗子宫腺肌病(AM)痛经,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子宫内膜中环氧合酶-2(COX-2)及缩宫素受体(OTR)表达的变化,研究此方法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治疗组20例(经前二天至经期结束采用温化止痛方超声电导穴位药物透入治疗)和对照组20例(经期口服温化止痛方)。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子宫内膜中COX-2及OTR的含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子宫内膜上COX-2及OTR表达的变化。rn 结果:两者在临床总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子宫体积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经行腹痛的比较上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中COX-2、OTR水平均下降,分别与治疗前自身相比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温化止痛方的超声电导穴位药物透人途径与口服途径均可以有效地改善子宫腺肌病的肾虚血瘀症候,缩小子宫病灶,缓解疼痛,调理月经。前者在改善痛经上优于口服治疗,并且避免了味苦、难闻及胃肠道反应的缺点,副作用较小。
  • 摘要:目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内膜间质细胞的影响;探索核因子-кB(NF-кB)的激活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生、发展是否存在联系及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途径。rn 方法:以TNF-α(0-100 ng/ml)对体外分离培养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在位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分别进行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TNF-α对各组内膜问质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情况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不同干预下各组内膜间质细胞NF-кB活性的改变。观察NF-кB信号传导阻断剂TPCK和抗IL-8的抗体对TNF-α仅作用的影响。rn 结果:在TNF-α作用后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问质细胞培养上清液IL-8的含量明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而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培养上清液IL-8的含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同时可见在相同的处理下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问质细胞培养上清液IL-8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内异症在位内膜(P<0.05);NF-кB p65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问质细胞胞质和胞核均有表达,以胞质为主。而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仅少数胞质有表达,胞核无表达;TNF-α能显著诱导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间质细胞NF-к的活化,这种作用能被TPCK所抑制;TPCK能明显抑制FNF-α诱导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问质细胞分泌IL-8的作用。rn 结论:TNF-α可能部分是通过激活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及在位内膜问质细胞中NF-кB促进其IL-8的分泌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生、发展。NF-кB通过介导的炎症反应作用参与了内异症的发病机制,选择性的抑制NF-кB的活性有望成为内异症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和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的表达及意义。rn 方法:用流式细胞术直标法检测2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13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者外周血和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NKp30、NKp44和NKp46的表达。rn 结果:(1)病例组腹腔液CD56+NK细胞表面NKp30表达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腹腔液CDl6+NK细胞表面和外周血表达无显著差异;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NK细胞表面NKp46表达量无显著差异;NKp44在所有NK细胞表面均无表达。(2)CD56+CDl6+NK细胞在腹腔液中NKp30表达病例组比对照组减少,其余均无显著差异。(3)腹腔液中CDl6+NK细胞表面NKp30和NKp46均比外周血中表达量低(NKp30:P<0.05;NKp46:P<0.01),而CD56+NK细胞表面表达无显著差异。rn 结论:腹腔液NK细胞表面自然细胞毒受体NKp30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过程中起作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由盆腔局部免疫功能改变引起。
  •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骨架蛋白的调节蛋白cofilin-1 mRNA及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变化及意义。rn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35例EMs在位子宫内膜及35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cofilin-1 mRNA、cofilin-1蛋白、P-cofilin(磷酸化cofilin-1)的表达水平。rn 结果:EMs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coillin-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4.28±O.31,1;cofilin-1总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19,0.28±0.03;P-cofili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8±0.01,0.28±0.04;P-cofilin/cofilin-1分别为0.1171±0.0286,0.9580±0.043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EM在位内膜coillin-1高表达及异常的磷酸化修饰,可能与EMs的发生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瘦素和瘦素受体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瘦素系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rn 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08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行腹腔镜手术的25例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瘦素和瘦素受体,并以24例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作为对照。rn 结果:瘦素和瘦素受体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以及正常内膜的腺体以及间质的胞浆内均可见阳性表达。瘦素在异位内膜腺体的表达明显高于间质,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腺体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异位内膜问质的表达低于正常内膜和在位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受体在异位内膜腺体和间质的表达无差异(P>0.05)。在异位内膜腺体的表达低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间质的表达没有差别(P>0.05)。瘦素在在位内膜的增生期腺体和间质的表达高于分泌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瘦素在正常内膜增生期腺体和间质的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瘦素受体在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的表达均无差异(P>0.05)。rn 结论:瘦素和瘦素受体在卵巢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的低表达,表明瘦素系统在卵巢异位病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 摘要: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程度及HOXA10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HOXA10基因异常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36例EMs患者中异位、在位内膜组织及12例对照组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况和HOXA10蛋白表达情况。rn 结果:(1)36例EMs患者的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38.9%和25.0%;其甲基化均发生在临床Ⅲ、Ⅳ期;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均未发生甲基化;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M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HOXA10的表达下降,元明显的分泌中、晚期峰,异位内膜基质HOXA10的表达显著降低,低于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异位内膜组织HOXA10的蛋白表达与HOXA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1=-0.368。rn 结论: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存在HOXA10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导致基因失活,在EM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变化特点。rn 方法:将所构建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作为研究组,以假造模鼠作为对照组。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明胶图谱法分别检测造模后第1天和第21天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基因、蛋白质和酶活力水平。rn 结果: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基因、蛋白质和酶活力水平在造模后第一天便显著升高;之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相对稳定在一高于对照组的均值水平,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一高于对照组的均值水平上再出现2至3个峰值,分别为第l天、第4天或第5天、第15天。rn 结论:诱发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可能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形态学的动态变化规律。rn 方法:采用组织块腹腔注射法对110只BALB/c小鼠行建模手术,在术后第1、2、3、4、5、6、9、12、15、18、21天的11个观察日里,每次观察10只小鼠,了解病灶的生长情况并进行组织学的光镜和电镜观察。rn 结果:术后第2天开始出现病灶,6天内的病灶都是红色,第9天开始出现粘连带,第15天后大部分病灶呈透亮的小囊泡。第4天的建模成功率为90%,与此后各天的建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第4天异位灶的重量(51.5±4.7)mg和此后各天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光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电镜下见细胞间完整的紧密连接,表面微绒毛。rn 结论:组织块腹腔注射法成功构建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术后不同时间内异位灶的形态学呈现特定的变化规律。
  • 摘要:目的:通过对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上皮型钙粘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对4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和35例对照组在位内膜中上皮型钙粘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比较两组表达水平的差异。rn 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的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0.05);且其异位内膜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E-cad的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rn 结论:上皮型钙粘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1年12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盆腔外子宫内异症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盆腔外子宫内异症(培例腹壁、4例会阴部位)发病平均年龄34.5岁。19/22例(86.36%)腹壁及会阴部位肿块在月经期明显增大及疼痛加重,全部病例行病灶切除。结论:盆腔外子宫内异症一旦发病应积极的手术切除,如果病灶较大术后可应用治疗子宫内异症药物3~6个月以防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病并不孕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42例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散结镇痛胶囊(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一次4粒,一日3次)泊疗,疗程3-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血清CA125水平、B超了解子宫大小,治疗期间监测卵泡发育、指导受孕,对照组不用药物治疗。结果:散结镇痛胶囊能显著改善痛经,子宫体积缩小,血清CA125水平明显降低,妊娠率高达50%。结论: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子宫腺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大约有10%生育期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虽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但至今尚无简便高效的诊断方法。虽然腹腔镜手术属微创手术,且腹腔镜是内异症的诊断金标准的观点也为大多数医生认可,但病人需面对全身麻醉、手术操作、手术并发症及费用的问题。因此,本文对非侵人性诊断方法对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必要性做一探讨。血清生物标记物诊断创伤小,廉价,简便,快速,成为内异症的诊断研究方向。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于官腔以外的部位,是一种常见而棘手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成为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类似恶性的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手段,姑息手术的术后复发成为主要棘手问题,其中切除子宫者复发率为24.1%,保守子宫者复发率高达57.1%,主要是由于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对内异症的基础研究还缺乏突破性进展。大量病例资料的分析提示,内异症有家族聚集倾向,可能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由环境和基因共同致病。本文介绍了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探讨了内异症与基因异常;内异症某些候选基因的研究以及内异症与环境因素。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多发病,约10%的育龄妇女及2%-4%的绝经后妇女可患该病。它虽是一种良性疾病,但由于其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且少数患者可发生卵巢恶变。故内异症的恶变以及它和癌瘤的关系,日趋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内异症的恶性行为和癌变;不典型EM与内异症恶变;以及内异症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关系。
  • 摘要:以往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年龄妇女的疾病,在月经多年以后才发现。现研究证明本病可发生在青春期。由于医生和患儿家长认识或观念上的不同,我国一般对青少年女性很少进行妇科方面的检查或下腹部超声检查和血清CA125的测定,所以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少被诊断。直至近10年左右,国内逐渐有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尤其是合并有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的病例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报道更为多见。本文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青春期的临床表现及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 摘要: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子宫局灶或弥漫性增大为主要改变的良性疾病。近年来不仅其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而且发病率明显上升,在30-50岁妇女中ADS发病率为40%,而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中,ADS的发生率可高达90%。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逐年加剧的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不育等,成为严重危害育龄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对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妇科领域的热点,本文分别从子宫的组织胚胎学及生理解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增殖凋亡、组织侵袭、血管形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 摘要:目的:研究脂氧素(Lipoxin,LXA)的促炎症消退的作用对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EndometriosisEM)的异位灶和对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MMP-2 and MMP-9)的浓度和酶活力的影响。rn 方法:构建30只EM小鼠,15只应用LXA 24天(LXA组),15只给予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对照组(EM组),另15只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假手术组sham-operated group sham组)。测量异位灶的重量,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实时荧光PCR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明胶酶谱(gelatin zymography)检测MMP-2 and MMP-9的浓度,mRNA定量和酶活力。rn 结果:与EM组相比,LAX组异位灶缩小,腹腔细胞中的MMP-2 and MMP-9的浓度下降,mRNA水平降低,酶活力受抑制。rn 结论:脂氧素可能通过降低MMP-2 andMMP-9的浓度和酶活力抑制内异症的发展。
  • 摘要: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患者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不同患者异位内膜组织缩宫素受体的表达。结果:缩宫素受体在异位内膜、正常内膜中均有表达,但有统计学差异;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无疼痛组中,2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在子宫轻、中、重度疼痛组中,3者相比也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缩宫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有表达,且可能与患者疼痛程度有关系。
  • 摘要:目的:比较妈富隆与孕三烯酮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效果。rn 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到我所妇科门诊就诊主诉疼痛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交替分为妈富隆组(40例)和孕三烯酮组(40例)。妈富隆组周期性给药,孕三烯酮组持续给药,均连续六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缓解、阴道出血和肝功能变化情况。rn 结果:共76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孕三烯酮组3例因不能耐受不规则阴道出血于治疗三月末(2例)和四月末(1例)自行停止治疗,1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于治疗四月末中断治疗一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三月末的疗效孕三烯酮组优于妈富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月末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阴道出血妈富隆组低于孕三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妈富隆组无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升高,孕三烯酮组有7例AL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妈富隆与孕三烯酮对于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疼痛均有明显效果,孕三烯酮显效更快,妈富隆不规则阴道出血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均低于孕三烯酮,患者依从性好。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液中瘦素、MCP—1和TNF-α水平,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中的作用。rn 方法:以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2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23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和2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收集手术当日血液和腹腔液标本,ELISA测定腹腔液及血清中瘦素、MCP-1和TNF-α水平。rn 结果: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组的腹腔液瘦素和MCP-1水平均显著高于肌瘤对照组(P<0.05);内异症组的腹腔液瘦素与输卵管不孕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MCP-1则高于输卵管对照组(P<0.05)。腹腔液TNF-α水平在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异症相关性不孕组的腹腔液瘦索水平和MCP-1水平呈正相关(r=3.93,P=0.052)。rn 结论:腹腔液中瘦素和MCP-1共同通过局部炎症作用参与早期内异症所致不孕,但与TNF-α无关。
  • 摘要:目的:探讨PTEN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rn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2007年9月-2008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科30例EMS患者(其中Ⅰ-Ⅱ期10例,Ⅲ~Ⅳ期20例)30份异位内膜组织、20份在位内膜组织和25份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情况。rn 结果:(1)EMS患者在位内膜组、异位内膜组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三组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EMS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妇女子宫内膜比较,PTEN基因甲基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异位内膜与正常对照妇女子宫内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Ⅲ-Ⅳ期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的PTEN基因甲基化比率高于Ⅰ-Ⅱ期患者,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rn 结论:P TEN基因启动子区5'CpC岛甲基化在EMS的发生中可能起作用,是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攻克妇科多发病、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寻找一套有效而又安全的方法进行防治。rn 方法:在2002到2007年1月就诊于昆医校医院妇科患者,诊断为各种程度、各种类型的内异症患者658例,其中包括子宫腺肌症226例,盆腔内异症348例,其它部位内异症84例,应用已取得国家专利的纯中药制剂——“丹莪妇康煎膏”为主。进行单独中药治疗:配以少量西药或与手术综合治疗。rn 结果:观察治疗后对减轻症状、改善体征及促进受孕和减少复发收到良好的效果。疼痛减轻359例,占54.5%,疼痛消失263例,占39.9%,无效36例,总有效率达94.4%。体征:病灶缩小202例,占30.6%,消失162例,占24.1%;变软186例,占28.2%,不变108例。占16.4%,有效率达83.1%。本组病例中有186例不孕(原发不孕96例,继发不孕90例,治疗后受孕98例,受孕率为52.6%,其余还在治疗之中。治疗后因疗效反复或无效者改手术治疗112例,追踪3-5年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5.3%。rn 结论:用“丹莪妇康煎膏”单独应用,或配以少量西药保守治疗,以及采用药物—手术—药物的治疗方案是攻克内异症的一套有效而安全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盆底腹膜缝合与不缝合开放法近、远期手术效果,以利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109例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术中随机分为二组进行术后为期一年的临床观察,50例子宫切除按常规经典的手术步骤操作称对照组;59例子宫切除后盆底腹膜不缝合称开放组。结果:开放组手术时间短,手术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病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无显著差异。结论:其一子宫切除术盆底腹膜开放法可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操作,其二最大的优点是子宫切除后不牵拉缝合前后盆腹膜,尤其对盆腔粘连重,盆腹膜缺损大的患者,使其盆腔组织呈自然松驰状态,不干扰血循环,可明显减少下腹不适及慢性盆腔痛的发生,患者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MRKH综合症合并子宫腺肌征的发生的可能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报道一例MRKH综合征合并子宫腺肌症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MRKH综合症(先天性无阴道,始基子宫)患者表现周期性下腹痛,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盆腔实性包块。血CA125明显增高行腹腔镜探查见无正常发育的子宫,右侧始基子宫,左侧始基子宫腺肌症,孕10周大小。双侧卵巢输卵管正常。腹腔镜下切除左侧始基子宫,子宫标本切面为腺肌征改变,无内膜结构,病理提示子宫腺肌症,无内膜。ER(+)PR(+)。术后周期性下腹痛征状消失。结论:子宫腺肌征的发生可能与苗勒氏管的化生有关。MRKH综合症合并盆腔包块患者应考虑子宫腺肌症可能,治疗首选腹腔镜手术切除。
  • 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瘦素、雌二醇(E2)及瘦素受体(ob-R)、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EM患者(研究组:19例,Ⅳ期11例)和30例非EM妇女(对照组)血清中胰岛素、瘦素、E2的水平和组织中瘦素、ob-R和ER的蛋白表达情况。rn 结果:(1)血清中激素的测定:EM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1.53±3.64)mlU/Lvs(7.55±3.54)mlU/L,P<0.01]。而血清瘦素和E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3.49±1.19)μg/L vs(3.50±1.31)μg/L,P1>0.05;(67.79±21.95)pg/ml v8(60.5l±20.25)pg/ml,P2>0.05];EM组患者血清瘦素和胰岛索水平与BMI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中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1=0.47,P1<0.01;r2=0.28,P2<0.05)。(2)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在增生期亚组,瘦素在EM组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1<0.05,P2<0.05),ob-R在EM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而ER在Ems组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分泌期亚组,Ems组在位内膜组织中瘦素和ob-R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1<0.05,P2<0.05),ER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而EM组异位内膜组织中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n 结论:EM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并失去了胰岛索和瘦素与BMI的相关性;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瘦素和ob-R表达均有下降而ER表达均有升高,说明胰岛素和瘦素代谢异常及在位内膜ob-R和ER表达异常可能在EM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开腹和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比较,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妇科施行的开腹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手术经验。两组病人术后随访12-36个月,并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症状缓解、复发率及妊娠率进行比较。rn 结果:6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112.2±88.6)ml,明显小于开腹组的(179.6±95.8)ml,(JP<0.05);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26.5±60.8)min与开腹组的(130.8±68.2)min相近,(P>0.05);术后病率腹腔镜组的(3/68,4.4%)明显低于开腹组的(9/80,11.2%,P<0.05);术后下床活动及肝门排气时间比开腹组明显缩短(P<0.05);随访术后妊娠率两组间相近(P>0.05)。rn 结论:腹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
  • 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丈夫精液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因素。rn 方法:2005年1月到2008年12月间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共进行112周期人工授精治疗,将妊娠周期及未妊娠周期的术后用药情况、时间、周期数进行分析比较。rn 结果: IUI的周期妊娠率为7.14%,术后用药及未用药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内行人工授精的周期妊娠率高于术后1年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3个周期内人工授精的周期妊娠率高于4周期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人工授精治疗的最佳时间是术后1年,3周期内有较高的妊娠率。
  • 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SD)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在位与异位内膜的表达与发病的关系。rn 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和解放军463医院采集因内异症和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行子宫切除的分泌期子宫内膜,内异症患者配对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组织作为研究标本。Western印迹杂交检测PRA与PRB蛋白表达,RT-PCR检测病17BHSD2 mRNA表达。rn 结果:内异症组在位内膜PRA蛋白相对表达量70.79±10.82,对照组78.99±16.02,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内异症组在位内膜PRB蛋白相对表达量64.87±10.10,对照组156.13±21.46,内异症组PRB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内异症组卵巢异位内膜PRA蛋白相对表达量67.04±6.90,配对在位内膜70.79±10.8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卵巢异位内膜PRB蛋白相对表达量60.75±6.73,配对在位内膜64.87±10.10,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内异症组在位内膜17βHSD2 mRNA表达量1.04±0.11,对照组1.10±0.16,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卵巢异位内膜17βHSD2mRNA表达量0.17±0.02,配对在位内膜1.04±0.11,异位内膜显著低于配对在位内膜,差异显著(P<0.05)。rn 结论:内异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PRB阴性表达与内异症发病有关;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缺乏17BHSD2与内异症发病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妇炎康复片联合康妇消炎栓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6例采用妇炎康复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康妇消炎栓每次1粒,每日1次直肠给药,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54例应用青霉素800万单位+甲硝唑0.5mg每日1次静脉点滴,7-10 d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均用药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66例,治愈20例,显效26例,有效17例,临床有效率9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妇炎康复片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症状,原因比较复杂,表现也各异。它也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探讨分析慢性盆腔痛的原因,发现慢性炎症、盆腔创伤后、盆腔瘀血、盆底松弛、盆内病灶、性刺激失调、非器质性盆腔痛、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节育环异位、盆腔肿瘤、心理因素等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
  • 摘要:目的:探讨NF-кB p65 siRNA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为抗血管途径治疗EM提供依据。rn 方法:将EM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接种于8天胚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建立EM CAM模型,分设空白组、单纯接种组、阳性siRNA干预组和阴性siRNA干预组。通过Image-proplus软件测量新生血管面积与鸡胚尿囊膜面积比(VA/CAM)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等方法评价沉默NF-кB基因对CAM血管生成及异位内膜病灶生长行为的影响。rn 结果:各组VA/CAM分别是(22.18±1.51)%、(30.28±3.91)%、(10.36±2.18)%及(28.60±4.22)%。组间比较:阳性干预组VA/CAM均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种组及阴性干预组VA/CAM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种组与阴性干预组间比较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阳性干预组病灶在光镜下可见腺体完整性破坏。rn 结论:NF-кB参与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沉默NF-кB基因可以显著抑制异位病灶的血管形成,并干扰子宫内膜的异位生长,抗血管途径可能成为治疗EM的有效策略之一。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各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情况,探讨hMLH1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内异症恶变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内异症恶变的发生机制。rn 方法:筛选病理石蜡切片,获得内异症恶变组病例29例,内异症组20例,正常内膜组16例,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结合手工显微切割技术分别获取相应组的癌组织、aEM、异位内膜、在位内膜(或正常内膜),最后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各组织中hMLH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rn 结果: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在恶变组癌组织、不典型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分别为52.0%、60.0%61.5%、53.3%:在EMs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5%、12.5%;在正常内膜组织中为5%。恶变组癌组织、不典型内异症组织及异位内膜组织中hMLH1基因异常甲基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内异症组异位内膜(P<0.05);恶变组在位内膜上该基因异常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EMs组及正常内膜组(P<0.05)。rn 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与内异症恶变的发生相关,临床上,检测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上hMLH1甲基化情况对内异症患者随访及恶变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检测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评价TrkB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rn 方法:选择17例内异症患者卵巢异位内膜、盆腔腹膜异位内膜和深部浸润结节异位内膜组织,其中9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增殖期4例、分泌期5例(内异症组)。并收集9例非内异症良性卵巢、子宫疾患(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增殖期4例、分泌期5例)。RT-PCR技术检测TrkB 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TrkB蛋白的表达量。rn 结果:(1)对照组内膜组织中(增殖期和分泌期)以及内异症组增殖期在位内膜不存在TrkB mRNA的表达;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平均TrkB mRNA的表达分别为23.51±0.51%和35.29±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rkB蛋白的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浆(TrkB前体蛋白)和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和部分细胞膜(全长TrkB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织中平均TrkB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0.12±0.02)%和(0.37±O.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在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中不表达,在内异症组在位内膜(分泌期)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呈递增趋势。rn 结论:神经营养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基因对模型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rn 方法:构建携带人血管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2-hEndostatin-EGFP),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1周后取建模成功的60只裸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20只,异位病灶局部直接注射rAAV2-hEndostatin-EGFP;空载体对照组20只,病灶局部直接注射rAAV2-EGFP和空白对照组20只,病灶局部直接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于治疗后1周、2周和3周取异位种植病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病灶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观察血管内皮抑素蛋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对异位病灶的抑制作用。于治疗后3周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的水平。rn 结果:(1)采用腹膜种植法建立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模型,种植成功率达100%,种植1周后移植内膜与裸鼠组织牢固粘附,形成病灶,边缘和基底血管生成明显。(2)rAAV2-hEndostatin-EGFP感染体外细胞24小时后表达人血管内皮抑素蛋白,48小时表达更高。rAAV2-hEndostatin-EGFP局部注射异位病灶后在异位病灶腺体和间质可见人血管内皮抑素蛋白表达,治疗后2周为表达高峰。(3)治疗组病灶中腺体数目在治疗后1周开始降低,治疗后3周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灶中腺体数目在治疗后1周、2周和3周均较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病灶中MVD和VEGF在治疗后1周开始降低,治疗后3周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灶中MVD和VEGF在治疗后1周、2周和3周均低于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血清中雌二醇(E2)和孕酮(P)的水平在治疗后3周与空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携带人Endo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可抑制裸鼠体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异位病灶的生长,而不影响体内性激素水平,为抗血管生成途径基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U形切除子宫肌层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严重痛经。rn 方法:218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将子宫正中切开至峡部,U形挖除子宫肌层,保留子宫浆膜层及粘膜层,然后行子宫成形术,缝合粘膜层及浆膜层,形成一个完整子宫。rn 结果:218例手术全部成功,术中出血最多150ml,术后半年内月经量减少,痛经全部消失。rn 结论:子宫肌层U形切除可完全缓解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可保留子宫。
  • 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6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14年。结果:会阴内异症占院内同期内异症的0.31%,发病潜伏期4个月至13年不等,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会阴内异症均表现为会阴伤口的周期性、痛性结节,5例(13.9%)合并盆腔内异症,CA125值多在正常范围,病灶未累及肛门括约肌的均可一次手术完整切除达到治愈,累及肛门括约肌的7例(7/26,26.9%)首次未切净,术后短期内复发,经2-4次手术切净后随访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做出正确的诊断,会阴内异症可合并盆腔内异症存在,术前需评估盆腔情况。手术彻底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前评价肛门括约肌是否受累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研究益坤内异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外培养细胞中上皮细胞芳香化酶(P450arom),环氧合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缩宫素受体(OTR)表达的影响。 方法:益坤内异丸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内美通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益坤内异丸及西药内美通对体外培养细胞腺上皮中(17450arom)、COX-2及问质细胞中ER,腺上皮细胞OTR含量的变化。rn 结果:益坤内异丸大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调节异位内膜细胞培养腺上皮中芳香化酶P450(P450arom)、环氧合酶-2(COX-2)水平,升调节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ER)水平,降调节腺上皮细胞缩宫素受体(OTR)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中药益坤内异丸可能通过调节这些参与“疼痛反馈机制调节的局部因子”,抑制了子宫内膜细胞周围疼痛链的连镇反应,减轻了局部炎症等反应进而达到减轻治疗疼痛的目的。
  • 摘要: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和上皮细胞来源的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epithelial neutrophil-activing peptide-78,ENA-78)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uiosis,EM)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性。rn 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c-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ELISA)检测48例(Ⅰ、Ⅱ期22例,Ⅲ、Ⅳ期26例)EMs患者及40例非EMs患者血清中VEGF与ENA-78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与EMs的关系和相关性,以及二者表达水平与患者痛经程度的关系。rn 结果:EMs患者血清中VEGF和ENA-78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EMs患者(P0.05)。rn 结论:VEGF和ENA-78在EMs患者血清中量正相关表达,二者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血清中VEGF和ENA-78的水平无法反应痛经的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病灶大块切除术联合不同层次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去除病灶、控制症状的疗效。rn 方法:为31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施行腹腔镜手术。轻度痛经行腺肌病病灶大块切除;中度痛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重度痛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和骶前神经切除术。对术中后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29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重度组手术时间有延长趋势。31例患者,术后恢复均顺利。术后随访8-57个月,中位20个月,痛经完全缓解率67.7%(21/31),有效率90.3%(28/31),无效率9.7%(3/31);子宫大小正常者77%(24/31);除1例月经量仍多外,余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或减少。三组相比,无明显差异。rn 结论:腹腔镜下病灶大块切除术联合不同层次神经切断术可以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明显改善症状,短期效果满意。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及生育的常见病、多发病。课题组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即认为,内异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异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上述病因学研究结果推进了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近年来在位内膜标志物的检测和局部治疗更反映了“源头”诊疗的新观念。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了临床问题解决的新方向。
  • 摘要:虽然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特征性症状,但与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机理目前仍然不清。由于药物和手术具有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的相同疗效,因此,目前内异症相关疼痛的处理多主张在腹腔镜诊断和/或手术后进行以药物为主的长期综合个体化治疗。
  • 摘要: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的一种特殊类型,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它是以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并形成岛样结构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病变。其病灶是由上皮细胞和问质组成,位于距离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处以下至少2.5 mm的部位。子宫内病灶有弥漫型及局限型两种,一般为弥漫性生长,且多累积后壁,故后壁较前壁厚。部分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肌壁间肌瘤,称子宫腺肌瘤(uterine adenomyoma)。以往临床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诊断子宫腺肌病。随着影像学技术,尤其是阴道超声和MRI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也日益精确。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人认为与妊娠和分娩对子宫内膜造成的损伤有关系,另外可能与高雌激素刺激有关。发病年龄一般在30-50岁,也有报道36~45岁患者占55%。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过多、子宫增大和不孕等,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一直以来,该病的治疗较为困难,传统以手术治疗尤其是子宫切除术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子宫切除手术(hysterectomy)不再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唯一方式,可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变范围、既往史、特别是患者的愿望等多种因素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摘要:本文探讨了深部浸润内异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中的问题;临床分型的探讨;手术治疗的选择和评价以及药物治疗的价值和选择。
  • 摘要:目的: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并检测其病灶特征、动情周期、血管生成、子宫炎症等变化,以介绍和评价这一动物模型。rn 方法:新生ICR小鼠(15只)连续4 d滴喂他莫昔芬,并与同龄对照小鼠(15只)分别于42d、85~95d、135~145d龄处死,使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测子宫病理改变;阴道脱落细胞法检测动情周期变化;免疫组化补体31(CD31)染色计算子宫微血管的密度、直径及所占面积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rn 结果:使用口服他莫昔芬法建立ICR小鼠子宫腺肌病模型的造模率为100%,且疾病严重程度随病程进展。部分给药小鼠可出现动情周期紊乱。85~95d及135~145d龄给药小鼠子宫肌层微血管密度和面积比均高于对照小鼠(P<0.05)。135~145d龄给药小鼠子宫缓激肽受体、神经激肽受体的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rn 结论:口服他莫昔芬法可方便、高效的建立腺肌病小鼠模型,出现腺肌病相关的血管生成、炎症状态,且疼痛相关受体表达增高等特征,是研究腺肌病发生、发展的良好模型。
  •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特点,评价腹腔镜配合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rn 方法:对136例临床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切除异位的病变组织常规送病理检查确实。rn 结果:(1)136例病变中白色病变为82例,黑色病变为34例,红色病变为20例。其中病理确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115例(84.6%)。但有21例没有内异症的证据(15.4%),其中100%的红色病变,92%的黑色病变和31%的白色病变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宫骶韧带和阔韧带后叶,依次为侧盆壁腹膜,卵巢窝,卵巢表面,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输尿管和肠管浆膜面。(3)在取检的236处异位病变中,210处(89%)病变经组织学证实。腹腔镜和病理的符合率病在宫底韧带是88.2%。阔韧带是94.9%,侧盆壁是91.4%,卵巢窝是100%,膀胱反折腹膜是54.5%,输尿管是70%,肠管浆膜面是33.3%。rn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以形形色色,以白色病变多见,而红色病变的病理符合率最高,不是所有腹腔镜下可疑异位病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宫骶韧带和阔韧带后叶,病理检查配合腹腔镜诊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对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效果。rn 方法:选择2003年12月-2006年12月在妇科门诊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妇科彩色多普乐超声初诊并行腹腔镜探查、病理报告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98例,术前半年内未用过激素治疗,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肺疾患。随机分为二组,第一组50例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为对照组,第二组48例腹腔镜手术+孕三烯酮组为研究组。腹腔镜下进行病变分期,术后随访12~36个月,观察各组有效率,术后复发率、手术后妊娠率及血CA125水平变化、肝、肾功能变化。rn 结果:米非司酮组有效率60.O%,孕三烯酮组有效率84.3%,研究组(孕三烯酮组)疼痛症状和体征完全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0个月内复发5例均为中重度患者,且病情复发程度与血CA125水平升高程相关性。研究组复发2例均发生在术后12个月以后,亦为重度患者。研究组于术后服药后出现闭经32例,停药后2-3个月月经恢复,无痛经及性交痛,对照组闭经48例、子宫内膜过度增生1例,停药后半年内恢复月经。rn 结论:孕三烯酮及米非司酮均可作为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后的控制用药,因其服药方便、有效、副作用少可用与广大患者。而孕三烯酮的服药效果优于米非司酮且不影响子宫内膜,对复发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仍然有效而备受偏爱。
  • 摘要:目的:评价患者辅助微型腹腔镜诊治慢性盆腔痛的效果。方法:对51例确诊为慢性盆腔痛的患者实施盆腹腔探查,在病患辅助下进行疼痛定位,同时实施保守性手术。术后经门诊和电话随访疼痛缓解情况。分析慢性盆腔痛疼痛好发部位和病因,了解患者辅助微型腹腔镜治疗慢性盆腔痛的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微腹腔镜。经过疼痛定位,子宫骶韧带是疼痛的好发部位(P<0.05);牵拉粘连时发生疼痛的机率高于触压(P<0.05)。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慢性盆腔痛的常见病因。经配对t检验,痛经、非周期性下腹痛、性交痛症状均有效缓解,三组p值均小于0.01。结论:病患辅助微腹腔镜疼痛定位检查可以明确慢性盆腔痛疼痛部位和病因,应用微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盆腔痛。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在位内膜异位种的植能力。rn 方法:EM组及非内异症(NEM,宫颈原位癌)组患者各20例,分别取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再分别以0.2g、0.4 g、0.6 g种植量腹腔注射方法建成EMs小鼠模型,5 d后处死。测量病灶大小,进行HE染色检测异位种植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芳香化酶表达。rn 结果:EM组病灶数(3.9±0 3)高于NEM组病灶数(3.2±0.1)个,P<0.05;0.2 g EM组种植率(60%)高于NEM组(15%),P<0.01;0.4 g的EM组与NEM组比较(100%vs 85%)及0.6 g EM组与NEMs组比较(100%vs 100%)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体积:EM组0.2 g(2.3±0.7)mm3、0.4 g(11.4±2.1)mm3、0.6 g(21.6±3.4)mm3分别大于相应的NEMs组(0.4±0.2)mm3、(5.8±0.7)mm3、(12.0±2.5)mm3,P<0.05。组内不同内膜种植量种植率比较0.2 g vs0.4 g,P<0.05;0.4 g vs 0.6 g,P>0.05。光镜下未观察到EM组与NEM组人在位内膜有明显的形态学差异,鼠内异位病灶EM组腺体结构较完整,NEM组仅见少量残存的腺体细胞。芳香化酶表达EMs组在位内膜(2.10±1.12)及异位病灶(7.71±3.08)均高于NEMs组在位内膜(0)及异位病灶(5.80±3.01),P<0.05。rn 结论:EMs在位内膜种植能力强于正常子宫内膜,芳香化酶能增强在位内膜的种植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BG-IUS,商品名:曼月乐)后的疼痛及观察其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子宫腺肌症的患者,放置LNG-IUS前、放置6、12个月痛经程度及放置前及放置后6、12个月时,分别测定月经第3天血清FSH、LH、E2、PRL水平。结果:放置LNG-IUS后,痛经显著缓解,痛经程度的评分由放置前的2.6分降为放置1个月后的0.6分(P0.01),但PRL水平较放置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LBG-IUS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痛经伴月经过多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对患者的卵巢功能无影响且有利于降低患者PRL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81例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症行腹腔镜手术。术后随机分为四组,A组16例未用药物治疗,B组20例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C组17例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D组28例GnRHa治疗3个月。比较四组患者术后复发、妊娠结局及用药副作用情况。rn 结果:本组患者腹腔镜手术均证实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Ⅲ期或Ⅳ期。至随访时,A、B、C、D组术后妊娠率分别为18.7%、30.O%、41.2%和46.4%,复发率分别为31.2%、15.O%、17.6%和14.3%。B、C、D组比A组的妊娠率高,而复发率低(P<0.05)。C组患者的副反应以高雄激索症状为主,D组患者的副反应以低雌激索所致围绝经期症状为主,均于停药后恢复。rn 结论:应用腹腔镜可诊断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引起不孕症的盆腔因素;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在腹腔镜术后加用抑制卵巢功能药物可以提高妊娠率,降低复发率。
  • 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多囊卵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66例多囊卵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腹腔镜手术。根据腹腔镜下所见、临床表现及性激素水平,我们将6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合并异位症组29例,B组为异位症合并卵巢多囊性改变组37例。术前3天及术后1个月分别抽患者静脉血查LH、FSH、E2、PRL和T进行比较,并用基础体温及B超监测排卵,如术后3个月仍无排卵,则应用克罗米酚和HCG促排卵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观察排卵及妊娠情况。rn 结果:临床表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患者手术后LH、T、E2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P<0.05),而B组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合并的异位症均为Ⅰ或Ⅱ期,而B组的异位症Ⅲ或Ⅳ期占32.4%;术后恢复自然排卵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1),妊娠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rn 结论:腹腔镜手术能在诊断多囊卵巢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同时进行治疗,鉴别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卵巢多囊性改变;为手术后助孕治疗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