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中国SRS国际学术会议
第一届中国SRS国际学术会议

第一届中国SRS国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5-1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中国SR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rn 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采用顶椎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治疗11例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3例,女8例;年龄16~42岁,平均26.4岁。其中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6例,胸腰椎结核2例,陈旧性脊柱骨折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矢状面角状后凸Cobb角82°~150°,平均104°;6例先天性椎体发育不良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2例结核中有1例合并神经损害,根据Frankel分级D级2例。rn 结果:随访9~61个月,平均27.2个月。手术时间7.9~14.7 h,平均10.8 h;术中出血2400~5100 ml,平均3866ml;脊髓短缩2.7~4.2 cm,平均缩短3.7 cm;融合固定节段8~14个,平均12.5个。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04°矫正至27°,矫正率为70.9%;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64.4°矫正至18.7°;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为75.38%。术前2例Frankl级神经损害患者,术后恢复到E级。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骨质愈合,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和矫正度丢失。rn 结论:全脊椎切除折顶复位术是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安全而满意的方法,三维同心闭合技术保证了截骨面椎管在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的安全闭合。
  • 摘要:鹅颈畸形是最常见的颈椎畸形,多由医源性造成(即由于颈椎前路或后路的手术造成颈椎不稳而继发的颈椎鹅颈畸形)。鹅颈畸形的治疗十分困难,特别是小儿患者还应考虑生长因素。本组患者均为10岁以下的患儿,均行后路椎板的切除手术,因后路结构损伤继发鹅颈畸形。采用先牵引后经前路颈椎撑开植骨融合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严重角状后凸畸形的初期手术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效果。年龄15~38岁,均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及节段性矫形内固定。随访3~37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rn 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后凸78.75°改善至术后25°,矫正率为68.4%; 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rn 结论:脊柱严重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胸腰椎严重后凸脊柱畸形;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 摘要:目的:总结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策略的选择。rn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55°~73°,平均61.1°。先以在伸展侧位片测量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作为依据,决定后部截骨高度及角度,行颈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可能的矫正,7~10 d后二期行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rn 结果:患者畸形外观明显改善,颈部疼痛症状全部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颈椎MR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术后3 dX线片示后凸Cobb角为-12.3°~11.2°,平均-2°;术后后切线夹角-14.7°~19.4°,平均1°。1例AISA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D级,其他7例患者的AISA神经功能评分均为E级。rn 结论:重度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全面评估利于作出合理的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未成年山羊行椎弓根螺钉原位固定自然形成侧凸模型的可行性。rn 方法:未成年雌性山羊13只,年龄6.5~8.5周,体重9~11 kg。体表定位,全身麻醉下行胸腰段正中小切口,固定右侧T12、T13和L3椎弓根,钛棒连接原位固定。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的进展情况。rn 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后死亡。另外12只小羊无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着时间延长Cobb角不断增大,术前、术后即刻Cobb角为0°,术后2个月Cobb角为14.5°~17.8°,平均16.34°±1.07°。术后3个月Cobb角为19.2°~22.4°,平均21.06°±1.09°。术后3个月取脊柱标本时去除内固定物,证实侧弯为结构性。rn 结论:通过单侧椎弓根螺钉原位固定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脊柱及其附属结构的损伤,借助未成年山羊的自然生长,可以建立良好的脊柱侧凸模型。
  • 摘要:本科自2007年开始对需住院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做常规的心脏彩超检查以了解心功能情况,发现较严重的脊柱侧凸患者(需手术治疗)尤其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心脏功能性异常或病理性的结构异常,但多数患者的心脏功能在代偿范围内,可以承受手术带来的打击;少数患者心功指标提示会带来一定的危险因素,需在围手术期积极监测和预防相应的并发症。
  • 摘要:本研究通过患者术前CT资料重建出脊柱胸廓三维模型,首先根据最佳的视角和可操作范围选择器械的模拟摆放位置,再逆行确定所需要的锁孔体表位置,进行手术前的个体化设计。
  •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钉-棒系统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分别采用钩-棒、钉-钩-棒、钉-棒系统对46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矫正,从中选择随访3年以上的253例分为3组,对其矫正效果、并发症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钉-棒系统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前两组。冠状面、矢状面的矫正中钉-棒系统明显优于前两组。术后钉-棒系统断棒、失代偿及假关节的发生明显低于前两组。rn 结论:全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良好的三维矫正控制力,矫正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弹性开路锥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rn 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115例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自制弹性开路锥(A组,专利号200820029445.2)和常用钢性开路锥(B组)置入螺钉矫形内固定,所有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和“C”型臂X线机监测,术后应用CAT扫描确认螺钉的位置,对两组结果进行评价。rn 结果:A组62例,共植入598枚螺钉。B组53例,共植入444枚螺钉。置入螺钉的直径范围:胸椎4.5 mm,中胸椎4.5~5.0mm,下胸椎5.0~5.5mm。术中“C”型臂X线机监测,发现A组螺钉穿破椎弓根壁11枚,发生率为1.84%;B组28枚,发生率为6.31%(P>0.01)。术后2周CAT扫描示A组螺钉穿破椎弓根外10枚,发生率为1.67%;B组21枚,发生率为4.73%(P<0.01)。A组有1枚出现脑脊液漏,应用骨蜡封闭调整进锥方向后成功植入螺钉。B组2枚穿破内侧壁者经调整后仍有脑脊液漏,用骨蜡封闭而放弃该椎弓根的植入。两组中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rn 结论:应用徒手技术下弹性开路锥显著提高胸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成功率,加大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rn 结果: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末次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2~58个月,平均17.4个月。rn 结论: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Ⅱ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方法。rn 方法:1993年2月至2005年12月治疗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男8例,女24例;年龄2.5~15岁,平均12.5岁。先天性半椎体16例,分节不良10例,混合型6例。术前Cobb角35~80°,平均60.5°。手术方法:一期前后路半椎体切除并后路内固定脊柱融合术20例;单纯后路内固定脊柱融合术8例;分次后路撑开不融合4例。rn 结果:平均随访44个月,术后Cobb角为15°~40°,平均30.2°,平均矫正率为50%。并发症包括椎板、椎弓骨折2例,脱钩2例,假关节1例。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rn 结论:应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类型对先天性脊柱侧凸进行不同的早期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半椎体切除加内固定手术治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采用1期前路或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内固定术治疗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5~8岁,平均6.3岁。术中采用体感和运动诱发电位监护,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5例。术后支具保护6~8个月。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年。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53.2°,术后17.6°,矫形率为66.9%,末次随访时16.5°。无因畸形发展而行二次手术的患者。结论:前路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内固定手术均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内置物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利用小切口经胸前路行半椎体切除的可行性及优点。rn 方法:本组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2~17岁;T5半椎体3例,T9半椎体3例,T10半椎体8例,T11-T12半椎体11例。全麻后在半椎体侧胸廓腋中线7-8(或8-9)肋间隙做锁孔建立观察通道插入胸腔镜观察;在与半椎体同水平面所对应的肋间隙的腋中线至腋后线做5~7 cm切口并经肋间隙开胸。暴露半椎体后在胸腔镜监视下行半椎体及相邻的椎间盘切除。关胸后一期后路切除了半椎板及附件,并应用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植骨融合。rn 结果: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由平均41°减至20°,矢状位由平均36°减至15°。术后无一例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以及双下肢神经症状。短期随访发现切口瘢痕小、无肋间神经痛、脊柱融合及内固定物良好。rn 结论:经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半椎体切除治疗胸椎半椎体,在保证前、后联合手术的矫正率同时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手术瘢痕。
  • 摘要:目的:评价经后路胸膜外松解胸椎并楔形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rn 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0月,经胸膜外松解凸侧胸椎间隙并楔形截骨术结合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及椎弓根钉固定矫正的方法治疗19例重度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14~39岁,平均18.9岁。术前侧凸Cobb角为89°~132°,平均10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3~5.7cm,平均4.1cm。rn 结果:松解椎间隙平均5.2个,楔形截骨平均1.2个椎体。手术时间5.1~12.9 h,平均8.9h;术中出血量1200~4700 ml,平均3100 ml。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1例发生血气胸,1例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1个月,平均17.2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为15°~67°,平均27.9°,矫正率73.9%。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平均减少至0.9 cm。rn 结论:结合凹侧肋椎关节松解和顶椎区楔形截骨能显著提高脊柱柔韧性。后路胸膜外松解联合楔形截骨能获得较好的脊柱三维矫正。
  •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行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53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3例,女40例;年龄20~48岁,平均31.2岁。单胸弯23例,胸腰弯15例,双胸弯7例,胸腰双弯8例。术前胸椎Cobb角为44°~93°,平均58.8°;腰椎Cobb角为35°~79°。平均49.5°。胸椎平均柔韧度为28.2%;腰椎平均柔韧度为37.1%。躯干偏移3~79 mm,平均38 mm。术前37例合并腰背痛,5例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致的下肢症状。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期后路选择性经关节突椎板截骨矫正、经椎弓根固定融合术。通过查阅病例、X线片测量以及随访问卷,评价矫正情况和功能情况。rn 结果:本组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截骨节段为2~5个,平均3.1个;手术时间为2.8~5.2 h,平均3.5 h;出血量为750~1520 ml,平均892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2.9年。术后胸椎侧凸19°~47°,平均17.1°,末次随访时为21°~49°,平均19.8°;术后腰椎侧凸7°~23°,平均16.8°,末次随访时为8°~26°,平均18.9°;术后躯干偏移0~21mm,平均11 mm,平均矫正71%。术前37例存在腰背痛患者中35例末次随访时疼痛消失,术前5例存在下肢症状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症状完全消失。rn 结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多弯曲僵硬通过后路经关节突和椎板截骨可获得满意矫正,同时疼痛症状缓解良好。后路脊柱截骨术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矫正手术。
  •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疗效。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男15例,女27例;年龄48~77岁,平均65.6岁。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固定融合的范围均位于腰椎侧凸范围内,随访1~3.5年。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和终末随访时的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rn 结果:减压融合1~4个节段,平均(2.6±1.2)个节段,椎间融合21例患者,共27个节段,手术失血量200~1250 ml,平均(530±180)ml;手术时间85~205 min,平均(123±35)min。术前VAS评分6~9分,平均(7.5±1.8)分,随访时为0~5分,平均(2.3±1.2);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l8~45,平均31.2±7.9,术后为5~31,平均12.3±4.5,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优良率为76.2%。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40°,平均25.2°±4.6°,术后腰椎侧凸Cobb角为5°~40°,平均19.8±3.9°;术前腰椎前凸10°~34°,平均23.1°±4.9°,术后15°~38°,平均26.3°±5.4°,术前、后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合并症的发生率为23.9%,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断裂和失败。rn 结论:以下肢症状为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通过狭窄节段神经根、硬膜囊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该术式可显著减小手术创伤,保留更多腰椎节段的活动,减少手术失血量;手术以减压稳定腰椎为主,疗效与减压的效果有关,与侧凸矫形角度的改善无关。
  • 摘要:目的:通过制作新西兰兔脊柱短缩动物模型,明确单脊椎切除后脊髓的形态学及功能改变,研究脊柱短缩的安全范围。rn 方法:采用4~5月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共120只,体重2.5~3.0kg。按照动物模型制作方法行腰3全脊椎切除术,根据后方椎板切除范围随机分为单椎板(A)、双椎板(B)及三椎板切除(C)三组,每组40只。每组根据压缩高度不同再分为压缩L2/3、3/4椎间盘及L3椎体总体高度的25%,50%,75%及100%等4个亚组。测量不同脊柱短缩程度下硬膜囊短缩长度、迂曲最大处硬膜囊直径、硬膜囊-神经根交角、矢状位迂曲角、术中SSEP变化情况及术后Talov评分。rn 结果:共112只新西兰兔获得完整试验数据。压缩高度≤总体高度50%时,各组硬膜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形变,但术中脊髓功能监护及术后Talov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缩高度为总体高度75% ,A组硬膜囊形变及术后Talov评分显著性改变(P<0.05),且与B组及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完全压缩时,B组及C组硬膜囊形变及术后Talov评分显著性改变(P<0.05)。rn 结论:本研究证实椎板切除范围及压缩高度对脊髓形态及功能有较大影响。单椎板切除组安全范围仅为总体高度的50%,而双椎板及三椎板切除组可安全压缩至75%,而无脊髓功能损伤。同样压缩高度下,增加椎板切除范围可有效改善脊髓迂曲、避免术中脊髓皱缩造成的脊髓损伤。
  • 摘要:目的:比较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与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剃刀背畸形的矫正效果。rn 方法:对36例行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及29例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随访,通过脊柱侧凸测量尺测量术前及术后3,6,12和24月躯干旋转度(angle of trunk rotation,ATR),比较两组对剃刀背畸形矫形的效果。通过Nash & Moe方法测量胸腔镜组胸段顶椎旋转术前及术后矫正效果。rn 结果:术前胸腔镜组胸段平均ATR为12.8°±3.3°,腰段平均ATR为4.9°±4.6°。后路手术组胸段平均ATR为13.4°±3.8°,腰段平均ATR为5.0°±4.4°。术后3,6,12,and 24月随访时胸段平均ATR矫正率胸腔镜组为64%,58%,61%,59%,后路手术组为60%,56%,43%,53%。腰段平均ATR矫正率胸腔镜组为66%,42%,43%,50%,后路手术组为40.8%,51,9%,43.9%,53%。两组结果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胸腔镜组胸段顶椎旋转度术前平均2±0.5,末次随访为0.35±0.6。rn 结论: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术可以达到与传统后路矫形内固定加胸廓成形术对躯干旋转相若的矫形效果。其剃刀背畸形的矫形原理与胸腰段前路内固定术相似,均通过对椎体的去旋转得以实现。
  • 摘要: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rn 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测量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rn 结果:手术时间120~310 min,术中失血量300~600 ml。固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患者随访31~60个月,平均41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束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固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X线片示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而治愈。1例5个月复查X线片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外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4.5±1.9)cm矫正至(0.4±0.5)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rn 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畸形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33°~68°,平均47°;侧凸Cobb角30°~。52°,平均38°。其中单纯后路截骨矫形植骨内固定术2例;6例一期前路截骨松解、后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2例先行前、后路一期截骨松解,牵引10~14 d后再行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rn 结果:本组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加重,腰背疼痛症状均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0°~15°,平均9°,纠正率为79%,侧凸Cobb角7°~19°,平均13°,纠正率为71%。rn 结论:手术治疗助于矫正胸腰椎骨折晚期脊柱后侧凸,重建脊柱矢状位及冠状位的平衡,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应根据后侧凸的类型、畸形的柔韧性及躯干的平衡选择适当的融合范围和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疗效。rn 方法: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2例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术前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为62°~90°,平均为71°±6°。rn 结果:手术时间为3.4~4.8 h,平均(4.2±0.4)h;出血量为550~920ml,平均(690±117)ml。术后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9~4.8年。无一例发生神经及其他系统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为24°~37°,平均29°±3°;矫正率为51%~65%,平均59%±4%;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出现断钉、脱钩及假关节形成。rn 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内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rn 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治疗3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13例,女20例,年龄11~17岁,平均(14.55±1.52)岁。LenkeI型结构性主胸弯21例,包括1AN 10例,1BN 7例,1CN 4例,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40°~64°,平均54.52°±6.31°;Lenke V型结构性(胸)腰弯12例,均为5CN,术前主弯Cobb角为38°~62°,平均48.83°±8.01°。手术方式: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非穿透对侧椎体皮质传统螺钉置入技术行胸椎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分析所有患者的融合节段、矫正效果、围手术期参数和并发症以及SRS-22评分。rn 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主弯矫正率平均68.19%±10.48%(Lenke I型65.14%±10.49%,Lenke V型73.5%1±8.42%),末次随访与术后一周比较主弯的矫正丢失率为4.8%±1.7%,顶椎去旋转率为59.36%±12.23%,冠状面与矢状面均获得良好平衡。平均融合节段5.3个,平均手术时间(223±48)min,术中失血量(263±50)ml,术后伤口引流量(169±28)ml,伤口引流管放置时间(3.0±1.8)d,住院时间(12.3±3.3)d,并发症发生率为6.1%。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评分的“外表”“心理”“总分”项目得分明显提高。rn 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传统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e,AIS)后路矫形术中不同的椎弓根进钉点选择方法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rn 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根据椎弓根进钉点选择方法不同将27例Lenke Ⅰ型AIS患者随机分为标准置钉组(14例)和个体化置钉组(13例)。术前两组病例的年龄、冠状面Cobb角、T5-12后凸Cobb角、柔韧性和顶椎旋转度无显著性差异。标准置钉组均采用文献推荐的进钉点选择方法,个体化置钉组根据术前CT检查预先设计出的进钉点指导术中进钉点的选择。rn 结果:术后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Cobb角矫正率和顶椎去旋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个体化置钉组的置钉准确率要高于标准置钉组(P<0.05)。rn 结论: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能提高术者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率。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的变化规律及意义。rn 方法:2003年10月到2006年3月,我科行手术治疗85例脊柱侧凸患者,其中67例有结构性胸弯或胸腰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7例患者根据矫形手术入路分为3组:1组19例,行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异体骨植骨融合术;2组28例,行后路矫形内固定、胸廓成形、自体肋骨植骨融合术;3组20例,行前路松解、后路矫形内固定、胸廓成形、自体肋骨植骨融合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2年分别测量肺功能值与侧凸Cobb角和胸椎后凸角,其中肺功能值用用力肺活量(FCV)、第1秒最大呼气量(PEV1)及其预计值百分比(PCV%、FEV1%)表示。用统计学方法测量分析数据。rn 结果: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3组患者的肺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1组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的肺功能水平明显优于术前水平(P<0.05);2组和3组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的肺功能水平分别与术前水平相当(P>0.05)。rn 结论:单纯后路手术矫形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肺功能值均下降,术后2年随访时的肺功能水平优于术前。后路矫形联合胸廓成形术或/和前路松解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肺功能值亦下降,术后2年随访时的肺功能值基本达到术前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矫形术治疗3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结果:32例患者中侧凸Cobb角平均矫正32.3°,矫正率为60.4%,随访时间6个月~4年,融合良好。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三维空间矫形力,矫形明显、持久,临床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镜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未融合的上胸弯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胸腔镜手术对上胸弯的影响。rn 方法:2000年至2004年行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术治疗36例,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术前行脊柱全长正侧位和左右侧屈位X线片,术后即时、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患者术前主胸弯、上胸弯Cobb角及侧屈位时的Cobb角,记录患者术时Bisser征及手术融合的节段。随访时测量主胸弯、上胸弯中立位片的Cobb角。分析术后上胸弯的变化情况,评估其与术前上胸弯度数、柔韧度、Risser征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术前上胸弯平均Cobb角为26.4°±7.7°,术后即时矫正至平均17.4°±8°,末次随访时平均16.3°±7.3°,平均矫正率为40%±14%。术前<25°的上胸弯平均矫正率为46.5%±15%,术前>25°的上胸弯平均矫正率为29%±13%,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5)。术前侧屈位片上测量出的上胸弯柔韧性与术后的自发矫正率无明显相关性(r=0.29)。术前测量上胸弯属于僵硬的10例患者平均矫正率为43%±15%。骨骼发育欠成熟的患者(Bisser征0,1)矫形的维持与骨骼发育较成熟的患者(Risser征4,5)相比有丢失,但无统计学意义。Step wise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主胸弯cobb角大小是影响术后最终上胸弯角度的显著性变量(B=-0.401,P=0.019)。胸主弯的矫正率与上胸弯的矫正率成正性相关(Pearsoncorrelation=0.048,P=0.013)。术前C7位移平均(11.5±10.8)mm,末次随访时矫正至(7.8±5.4)mm。术后无一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C7位移>20 mm)。rn 结论:前路胸腔镜矫形内固定术可取得较好的上胸弯自我矫正效果。主胸弯的矫正率与上胸弯的自发矫正率密切相关。骨骼发育欠成熟的患者上胸弯矫正效果有随时间轻度丢失的趋势。应用侧屈位上胸弯的矫正程度来预计上胸弯柔韧度不准确。
  • 摘要: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前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初步临床疗效及临床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11月接受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及最近随访时的胸椎主弯及腰椎代偿弯冠状面Cobb角、胸椎(T5~T12)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AVT,顶椎中点与C7中点垂线或骶骨平分线距离),CT片顶椎旋转角度,双肩高度差,术后镇痛,并发症进行分析。rn 结果:患者均为女性,术前诊断均为Lenke1A-型AIS,接受手术时年龄13~14.5岁,平均13.8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胸椎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42°~59.5°,平均49.3°;术后2°~21.9°,平均14.2°,平均改善率71%;末次随访时2°~22.9°,平均15°,矫形丢失率6%。平均胸椎(T5~T12)矢状面Cobb角:术前0°~9°,平均2.7°;术后0°~9°,平均2.7°,平均改善率0%;末次随访时0°~9°,平均3°,矫形丢失率11%。平均腰椎代偿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20°~35.5°,平均26.4°;术后8°~12.9°,平均10.5°,平均改善率60%;末次随访时8.5°~15°,平均11.1°,矫形丢失率6%。平均CT片顶椎旋转角度:术前8°~16.8°,平均11.6°;随访时8°~17°,平均11.7°。平均AVT:术前30~50.2 mm,平均37.1mm,术后3~17mm,平均9.9mm,改善率73%;末次随访时4~19.7mm,平均10.5mm,矫形丢失率6%。平均双肩高度差:术前0~30 mm,平均11 mm;术后0 mm,改善率100%,末次随访时0~5 mm,平均0.63 mm,矫形丢失率6.3%。平均手术时间365~485 min,平均414 min,平均手术失血量350~450 ml,平均399 ml,固定融合节段7个(T5~T11)。术后VAS评分术后1周内由7分降至2分。并发症:胸腔积液2例,肺不张1例,无大血管损伤及脊髓、神经根损伤。rn 结论:对于<70°,柔韧度好的Lenke1AN及Lenke1A-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应用胸腔镜技术进行前路矫形是一个值得推荐的临床治疗选择,其微创优势、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证实。但其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矢状面矫形及椎体去旋转效果不佳、胸部及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rn 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413例AIS患者,合并胸腰段后凸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Ⅱb2型3例,Ⅱc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评测和分析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rn 结果: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7例,柔韧性≤70%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9例;所有患者顶椎偏距均>2 cm。所有患者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患者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rn 结论: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PUMC分型可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选择融合范围。
  • 摘要:Dickson将5岁之前发生的脊柱侧凸定义为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大多学者认为,EOS较婴儿型脊柱侧凸更准确,一方面,包括先天性、神经肌肉性、特发性及其他综合征所伴发的脊柱侧凸;另一方面,5岁时的肺容量可达成人的30%左右,即肺部发育的一个分水岭,5岁以前出现的脊柱侧凸将对心肺功能产生较大影响。临床上有很多9岁以前发生脊柱侧凸且骨骼发育未成熟的患者,其处理方法与EOS的处理有共同之处,故对其一并讨论。本文对生长棒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评价I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rn 方法:2003年5月到2007年5月采用I期开放前路或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矫形治疗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收集术前、术后当时和末次随访时的资料,并对侧凸、后凸以及躯干平衡结果进行比较。rn 结果:手术时年龄为4.67~21.25岁,平均14.25岁。随访时间为7~54个月,平均18.5月。侧凸平均改善率为66.7%,从术前平均48.9°到末次随访时的16.3°。后凸平均改善率为47.9%,从术前31.1°到末次随访时的16.2°。rn 结论:I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可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和融合率。
  • 摘要:目的:评估半椎体切除和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疗效。rn 方法:经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并同时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治疗3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随访术前、术后和末次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脊柱侧凸及后凸的Cobb角。rn 结果:除1例因(T11-12)半椎体畸形术后因术后5个月椎弓根钉脱出、假关节形成、侧弯加重外,其余病例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术前平均45.3°,术后14.9°,矫正率为67.1%;末次随访时平均13.5°,矫正率为70.2%;冠状面主侧弯术前平均47.6°,术后18.2°,矫正率为61.8%;末次随访时平均16.0°,矫正率为66.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有10.1°后凸畸形,术后恢复至正常生理曲度范围。手术后头侧和尾侧代偿弯均得到明显改善。rn 结论:前后入路联合切除半椎体后,使用短节段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可满意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凸,骨骼成熟之前进行治疗可有效预防脊柱的继发性改变。
  • 摘要:目的:分析单一后路半脊椎切除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2年以上随访结果。rn 方法:本组41例,男17例,女24例;年龄11~18岁,平均16.4岁。其中完全分节侧方半脊椎畸形33例,完全分节后方半脊椎畸形8例;37例切除单个半脊椎,4例切除2个半脊椎;病变部位:T4 3例,T6 4例,T7 5例,T9 3例,T10 4例,T11 5例,T12 6例,L2 3例,L3 3例,L4 4例,L5 3例,S1 2例;合并椎管内骨性间隔脊髓纵裂2例,脊髓栓系1例,胸段脊髓空洞症1例,Chiari畸形1例。平均冠状面Cobb角74.0°±15.2°,平均矢状面Cobb角31.3°±11.1°。rn 结果:手术时间(250±60)min,术中失血为(900±114)ml。单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固定8例,半脊椎切除并侧后凸矫形33例。融合节段平均3.9个,3例患者术中胸膜破裂和1例术后双下肢瘫痪,经积极治疗3个月后恢复正常。术后冠状面平均21°±6.9°,平均矫正率为74.6%;矢状面Cobb角平均20.2°±4.2°,平均矫正率为35.6%,术后平均身高增长(2.5±1.1)cm。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9.6个月。随访时冠状面平均25.0±7.1°,矫正平均丢失3.1±0.3°;矢状面Cobb角平均21.3±3.3°,矫正平均丢失1.1°±0.2°。rn 结论:单一后路半脊椎切除并侧后凸矫形术畸形矫正率高、2年以上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少,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51~72岁,平均56.4岁。脊柱侧凸Cobb角为25°~40°,平均31.8°;腰椎前凸Cobb角为-40.5°~7°,平均-20.9°。手术采用后正中切口,“责任狭窄节段”椎板减压,切除突出的“责任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应用平移、去旋转结合凹侧撑开、凸侧加压技术,矫正脊柱侧凸。28个椎间隙应用融合器融合,9个椎间隙应用自体髂骨融合,其余节段行后外侧融合。3例骨质疏松症严重患者的椎弓根钉松动,用骨水泥强化钉道。rn 结果:随访时间1~10年,采用JOA29分标准进行评定。末次随访,脊柱侧凸Cobb角为5°~10°,矫正12°~30°,矫正率为58.8%;腰椎前凸角矫正-12°~17.3°,平均12.3°。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分,优良率为90.1%。无一例出现螺钉断裂、松动,断棒。1例术后10 d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敏感抗生素治愈;1例术后脑脊液漏,抬高床尾,口服醋氮酰胺治愈。2枚钛合金cage移位,未处理。rn 结论: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应以解决“责任节段”为重点,融合固定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
  • 摘要:目的:评价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rn 方法: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为71°~110°,平均84°±11°。矢状面异常患者11例。rn 结果:手术时间为3.4~5.1 h,平均(4.1±0.6)h;出血量为570~1120 ml,平均(778±178)ml;融合节段为9~13个椎体,平均11个椎体;术后主弯Cobb角为24°~44°,平均为31°±5°。11例矢状面异常患者重新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无一例发生感染、血气胸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时,主弯Cobb角为27°~45°,平均为33°±5°;矫正丢失率为0%~13%,平均为7%±5%。固定范围内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发生术后失代偿和假关节形成。rn 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后略全节殴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6例接受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6例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女性,接受手术时年龄为13~18岁,平均14.5岁。记录并分析进手术前后及最近随访时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apex vertebral translocation,AVT):弧度顶点椎体偏离躯干中线的距离及矢状面平衡(SVA):S1后上角与C7中点的垂线距离。rn 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Lenke3C+型4例,Lenke 5CN型1例,Lenke6CN型1例。柔韧度为2%~25%,平均13.5%±2.7%;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70°~100°,平均82.5°±7.9°;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18°~29°,平均22.5°±1.8°,平均改善率为72.7%;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为18°~30°,平均23.5°±2.2°,平均矫形丢失率为4.4%。术前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为10°~65°,平均54.5°±8.5°;术后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为8°~20°,平均13.8°±3.5°,平均改善率为74.7%;末次随访时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为10°~20°,平均13.9°±4.2°,平均矫形丢失率为0.7%。术前AVT为-45~-120mm,平均(-61±5.5)mm,术后AVT-12~-28mm,平均(-20±4.5)mm,平均改善率为67.2%;末次随访时AVT为-12~-290nn,平均(-20.2±2.5)mm,平均矫形丢失率为1%。术前SVA为19~50 mm,平均(28.5±4.2)mm;术后SVA为5~10mm,平均(5.5±5.1)mm,平均改善率为80.7%;末次随访时SVA为6~10mm,平均(5.6±4.5)mm,平均矫形丢失率为1.8%。手术时间360~430 min,平均(400±30)min;手术失血量为500~1400 ml。平均(800±220)ml;固定融合节段6~12个,平均(10±1.5)个。无一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和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并发症。rn 结论:应用后路全节段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100°的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满意,不必行前路松解或椎体切除术。
  • 摘要:20世纪中期,由于结核化疗药物的出现,绝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可被治愈。近年来,结核病又呈现蔓延趋势,其影响因素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和糖尿病患者的增多,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等。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结核病患者总数的1%和肺外结核的6%。本文对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与抗结核药物治疗进行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严重颈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rn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创伤后严重颈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为50°~71°,平均59°。以伸展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为依据,决定后部截骨高度及角度,行颈椎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使松解后颈椎后凸达到最大矫正,7~10 d后二期行颈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rn 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28个月。术中、后无一例出现脊髓损伤加重,颈部疼痛症状均消失,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植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后凸Cobb角为-10°~11°,平均-5°,纠正率为85%。rn 结论:通过动态颈椎后缘切线夹角测量决定合适的后路截骨高度及角度,分期手术及手术间期持续牵引能够充分矫正创伤后严重的颈椎后凸畸形。
  • 摘要:目的:评价改良Halo-骨盆牵引架分期牵引联合前后路手术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rn 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应用改良Halo-骨盆牵引架分期牵引联合前路松解、后路矫形手术治疗23例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7例,女16例;年龄13~27岁,平均16.8岁;测量、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身高、躯干偏移距离、双肩高度差值、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的变化。rn 结果:本组患者前路松解前牵引时间平均(7.5±2.1)d,松解后牵引时间平均(8.9±2.2)d,牵引期间有4例患者出现凹侧臂丛神经激惹症状,1例出现凹侧下肢麻木肌力下降,均停止放松牵引2~4 d后症状消失。无一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呼吸衰竭。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9~48个月,平均18.5个月。部份患者侧凸和后凸有一定丢失。1例3个月随访时发现1枚螺钉退钉,继续随访时未发现退钉加重。一期牵引后侧凸Cobb角为63.5°±8.9°,矫正率为30.4%±6.4%。后凸Cobb角为54.3°±13.5°,矫正率为22.3%±5.3%;二期前路松解牵引后侧凸Cobb角为46.5°±5.5°,矫正率为48.7%±7.5%,后凸43.3°±11.7°,矫正率48.7%±5.7%;三期后路矫形后侧凸平均30.8°±7.9°,矫形率平均66.5%±7.2%,矫形后后凸平均31.6°±10.1°,后凸矫形率平均55.1%±6.4%。身高在牵引期间平均增高(5.16±1.15)cm,术前术后身高平均增高(6.46±1.19)cm,躯干偏移从平均(26.5±13.8)mm矫形至(5.9±4.6)mm。矫形后双肩高度差值从平均(21.6±10.2)mm矫形至(5.3±5.8)mm,所有患者基本恢复躯干平衡。rn 结论:改良Halo-骨盆牵引架能有效应用于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术前分期牵引,结合前路松解、后路椎弓根固定矫形,整个外科治疗过程可操作性强,有效增加矫形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全内脏转位是指胸腔和腹腔内的脏器位置均发生左右颠倒,而镜像右位心是指患者的心脏在胸腔的右侧,其心房、心室和大血管的位置宛如正常心脏的镜中像。镜像右位心、全内脏转位合并脊柱侧凸者非常罕见,国内文献未见报道。从Medline的检索结果来看,国际上关于这类患者的文献甚少,均为个案报告。本文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异常的脊柱侧凸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镜像右位心、全内脏转位,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