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8-18

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从技术与学术之关系的历史经验来看,古籍数字化是继纸张和印刷之后影响学术走向的第三个重要关捩.其影响学术活动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愈来愈成为技术活,二是检索替代阅读,使记忆力衰退,三是发表方便,四是传播速度加快,五是抄袭剽窃成本降低.综合来看,时下流行的"e考据"集中了各种要素,实为其典型代表.总体来看,技术引领学术是数字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最大弊病.去弊之法有四:其一,充分发挥e时代和e文本的特点,扬长避短,创建为我所用的数据库;其二,技术与学术互补,去"心""智"之隔;其三,消除人为屏蔽,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其四,坚持汉文化中心本位,防止"数位落差".
  • 摘要:笔者关注有关"电子文献"的讯息,同时也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2009年召开第二届古籍数字化会议前期,提交了这样一个类似的题目,但是由于没有思考成熟,仅是题目而已.会议期间读到了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葛怀东《古籍数字化学科的建设》、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吴夏平《古籍数字化与现代学术进程》、郑永晓《传统目录学与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建设》、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耿元骊《三十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1979-2009)》、武汉大学图书馆李玉安《对现阶段古籍数字化中的思考——兼论古籍数字化中国家行为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古籍所李先耕《谈电子版古籍"善本"》等论文,深受启发,于是折中诸家要旨,参合个人一孔之见,略成"提纲"一篇,以请益于同仁.至于编撰"电子文献学"方面的专书,则有待于首都师大电子文献研究所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通力合作才可蒇事,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也.
  • 摘要:从全局看,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和单位在做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如公司、出版社、图书馆、科研单位、高校以及个人等,虽然都是在做古籍数字化,但大家的立场不同,目的不同,对古籍数字化的认识不同,因此大家对古籍数字化的态度、努力、效果也很不一样.对比之下,高校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单位与人员在人数上最多,对古籍的了解和使用上也都比其他单位和人员更为熟悉,而整理古籍的成果也最广泛.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却对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没有做出多少实质性的成果,这一点不能令人满意.本文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途径,希望在今后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中,高校整理研究古籍的人员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本文从一个高校古籍研究所的专业人员的角度,谈了中国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成绩与问题,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这项事业,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很多内容不可能充分展开,但都不是空谈,而是很想与各界人士沟通交流,把各自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汇合起来,整合成全新的学术研究、项目开发、创意开拓的团队,利用古籍及其数字化产品扩大思路,在更多的领域有所创新。
  • 摘要:史学研究的新手段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的发展,历史学的研究手段和工具也发生重大变化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如网络(查询方式的变化)、计算机(书写工具的变化)、研究资料的数据化,知识库(检索方式的革命),这些手段和工具的改变对历史学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史学工作者"换笔运动"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在信息时代史学本身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史学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计算机虽属智能工具,但毕竟只是工具而已,不能代替人脑。新手段的应用对于历史学研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推动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历史学作为一门规律性的理论研究,最终还要靠人脑的分析和升华。只有在重视史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把新手段当作一个辅助性的工具,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才能使之为历史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 摘要:《类篇》,旧题司马光撰,自仁宗寅元二年(1039)始纂,至英宗治平三年(1066)成书。收字上继承了《说文》、《玉篇》的既有成果,而又有所增益。有汲古合影宋抄本和曹寅《栋亭五种》本,《栋亭五种》本后有“姚刊三韵”翻印本,前者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后者则有中华书局1984年影本。根据沈祖春研究,《类篇》实际收字30844个,其论文中对于《类篇》研究多有梳理,可以参看。据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已故教授孔仲温(1956-2000)的统计,《类篇》引《国语》30次,其中称《国语》16次,称《春秋国语》14次。笔者自己在对“姚刊三韵”本《类篇》搜索时,得《类篇》引《国语》23处共20例,提交第二届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的稿子都以这20个《国语》用例焉考察对象的。后得孔着,才知道孔氏有30次这样一个统计。遂用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电子版进行检索,共得《类篇》引《国语》32次,其中称《春秋国语》12次,《国语》20次,称《春秋国语》者大抵出自《说文》。这些《国语》用例与今传《国语》各本有的颇有异同。今依照中华书局影印本进行分析,辨正时并参照孔仲温《(类篇)研究》、《(类篇)字义析论》与浙江大学已故教授蒋礼鸿(1916-1995)《(类篇)考索》等相关研究成果。
  • 摘要:本文所论述的"金字塔知识结构的数据组织"问题,就是数据库出版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架构和编辑方式,提出这样一种数据组织方式,是试图为数字出版提供一种与纸介质图书的编辑有较大差异、功能多样的数据组织方案,实际上也是编辑工作在数字时代的及时提升和新形态.
  • 摘要:将录入改为扫描,即不再对古籍重新进行二次性的人工录入,而是改为选定学术意义上的善本,而非收藏意义上的善本进行扫描的原因.数字化古籍的优越性是便捷、易携带,特别是可检索。但数字化古籍并不能代替传统纸本古籍。纸本的好处是阅读时便于前后翻动,可以在空白处批注,这是数字化书做不到的。而且,读纸本书时总是伴随着对问题的思考,思维活动比较活跃,读数字化书似乎主要是眼睛的活动,而思维活动有所减弱。今后数字化古籍的发展,应该最大限度地克服其局限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尤其是可检索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数字化古籍一定会日臻完美,日益提高学术质量,同时日益拥有更多的读者和更大的市场。
  • 摘要:《中华大典》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它已经经历了将近20个春秋,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能不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它的编纂进程。农业典编纂平台是专为农业典编纂工作设计的,它包括资料库、采录系统、编辑系统、校对系统、排版系统和信息反馈管理系统,具有采、编、校、排四大功能,可以实现从资料收集到编辑出版的一条龙。经过多年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借助国学网的技术和资源,为农业典数字化的编纂和出版专门开发了一套农业典编纂平台,实现了运用全程数字化手段编纂农业典的样稿,相信《中华大典》数字化编纂出版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 摘要:中国历史地理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基础历史地理数据来自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各学科的学者利用这个平台,可以非常方便地开发出文学、历史、考古、经济、军事等学科的各种专题历史地图和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创造一个以时间、地点、人物为三轴的立体资料库,根据资料库可以自动按照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生成各种历史地图,使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可视化,更为直观,促进历史和文学的研究.平台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单机版可以自己建立资料库,根据用户资料库自动绘制各种历史地图,建立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版可以提供历史地图的浏览、查询,可根据网络资料库生成单幅的历史地图.目前系统正在开发中,单机版主要功能已经实现,网络版正在开发中.
  • 摘要:文章介绍了制定了开发甲骨文数字化平台这个课题。历时三年的开发、实验、改革,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内容丰富的甲骨文数字化研究软件。只要是从事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可以利用本软件查询与甲骨文相关的知识。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开发内容是在以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比如甲骨文字库的建设,甲骨文字库一直是甲骨文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也是甲骨文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作了甲骨文字库,以前作的甲骨文字库和他们的一样,是临摹甲骨文字形,甲骨学界对此意见不一,即对于字形的选取上一直存在争议,在本项目中准备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从甲骨片上取字,然后利用曲线拟合和插值技术,还原甲骨文字形,做到客观真实地再现甲骨文的字形。
  • 摘要:唐宋二代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成就最高的二个朝代,除了唐诗、宋诗、唐宋词、唐宋文、传奇小说之外,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也都取得空前的成就,最特殊的是这几种艺术彼此交流,相互取材,多元艺术交相融合,一起滋长.也有很多文人同时具备多种艺术创造能力,文人如苏轼,诗词文书画皆精,君王如宋徽宗,既是书法家也是画家,上下交织,造就中国艺术最光辉灿烂的朝代.构成唐宋词的形式元素是文字及音乐,词人们以情境相通,物我交融的写作技巧,将深刻细腻的情感内涵以文字及音乐传递到阅听者心中.唐宋词多媒体网站的设计,便是以能够引发情境感知(Context-Awareness)的文字、影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作为引导阅听者欣赏唐宋词文本内涵的媒介为主要的设计方向,着重在表现唐宋词文体特色,让使用者登入网站,即可感受到唐宋词文字、音乐、心境、情境、意境之美.本文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引用「情境感知」的概念,利用资讯科技可以兼容多种讯息媒介的特性,探讨如何在资讯网路上建置一个能引发阅听者感受唐宋词情境的网站,以领略唐宋词之美,为文学传播建立新的载体与形式.
  • 摘要:文章介绍了婺州经学文献、史学文献、诸子文献以及集部文献。于今乘国家文化建设的强劲春风,中共金华市委与浙江师范大学通力合作,组织人力物力,启动编辑、出版《重修金华丛书》重大项目,既以抢救佚散之书,又是弘扬文化之举。此乃国家强盛之徵,文明昌炽之象,利在当世,功垂千秋也。余等同仁何幸,躬逢盛世,得以亲与其事,而叨此荣光。乃因枝振叶,绿波讨源,发凡例,第甲乙,制懿宪,访遗存。网罗散失,虽零简而不弃;校订丛编,纵一字以钉短。载勤载力,束奔以西走,覃思极虑,苦尽而甘来。汇千种古籍,蔚焉遗文博综之典;积三载劬劳,终成金匮石室之藏。婺人之书,幸此以自存;婺学之统,赖此以得传。伊兹文之焉用,流管弦以日新。百年之后,后人当所共宝,余等之所大愿也。
  • 摘要:文章介绍了文字化中文数字古籍或者说字库化中文数字古籍,它所具有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准确地进行全文检索。而现行的文字规范,无论是字型规范还是异体宇整理要求都会对文字化中文数字古籍使用发生影响。即使是纸本古籍的整理这方面的加工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字版电子古籍,无论使用字库为简体或繁体,只要底本选择的好,校勘精审,都可以成为善本。
  • 摘要:图书的数字化制作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对此发展大势,图书出版机构、图书管理机构及各级图书馆应该有清醒的认识.电子图书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电子图书的质量标准不能搞一刀切,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图书类型,不同的读者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本文认为学术需要的理想电子古籍应符合五项标准,即:1)文本可靠,2)僻字能正常显示,3)每一种书都有版本信息,提供数字文本与图版文本互相对照的功能,4)检索程序功能完善,5)能很好地兼容常用字处理软件.目前制作的电子古籍软件都达不到这些标准,有待努力。
  • 摘要:古籍数字化促进了古籍整理事业的繁荣,也催生了对学科建设的整体需求.文章讨论了建设古籍数字化学科的迫切性和研究基础,对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也进行了初步界定,并提出了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期构建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理论框架.
  •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对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影响渐趋显著.近年,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工作已进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研究领域,这为高等学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笔者在明清小说的教学中,借助小说数字化软件对各种版本的检索、比对等功能,更有效地实施了教学计划,并在课堂教学和论文指导等环节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古籍数字化问题现状,探讨了古籍人才培养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就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古籍数字化是是伴随信息技术时代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用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再表现。是用现代技术对古籍知识进行再开发、用现代的研究的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补充的知识文化建设工作,包含了古籍整理、文献保护、知识揭示和文化传承等各项内容在内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大力培养能够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保护古籍、研究和利用古籍的国学传承人,确保古籍国学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并在“以护资用,以用促护”中得以弘扬。需要建立专门机构,投入专项资金,以新的起点培养人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培养人才;需要以新的标准建设队伍,以新的机制培训人才,以新的理念管理人才。
  • 摘要:本文将就古籍检索技术研究的现状、技术探索及制约检索质量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古籍检索是古籍数字化研究为古籍使用者提供的一种古籍使用方式,就是对海量的数字化古籍进行快捷、精确、多维特征的查询、展示等,从而大大提高古籍使用的效率,是一种直接面向用户的古籍数字化服务。
  • 摘要:作为天载化夏文明重要载体的古代传世典籍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整理并传播古籍,事关文化传承。时代需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今天,亟需用现代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表现,用现代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出的数字化已经显露了信息传播和利用上的极大优势。这一点就规模较大的古籍来说,优势更为明显。电子版古籍的信息容量巨大,检索方便,易于保存,有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无法替代的优势,深受学界或读者的欢迎。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出版整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传统的古籍整理拓展了新的领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古籍数字化整理起到规范化、标准化作用的“电子定本工程”的全面启动与实施,无疑将会对我国古籍的保存、传播或使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深远的影响。
  • 摘要:作为学术史的古籍数字化研究,30年的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4年,这是起步、探索、介绍的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1年,这是提高、建设、初步发展的时期,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代表的一批全文数字化成果至今仍然在广泛使用,对学术研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开始,这是基本完善、商业应用、网络化阶段的阶段,理论表述逐步成型,各类数据库建设基本完善,文史学者或多或少拥有了电子数据.
  • 摘要:当前的文史研究、词典编纂对古籍数字资料库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以语文词典的编纂为例,探讨古籍数字资料库的建设和质量评价原则:内容方面要满足语篇内容的主题类别、成书年代属性、语篇典型性、语体色彩、难易度五个方面的平衡性要求;服务性方面要满足主动检索、自动检索、辅助检索的功能需要.
  • 摘要: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的学者需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由于数量庞大和阅读不易,古籍数据库的作用便越来越大,而如何建设古籍数据库便成为一个与传统学术密切相关的问题.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为基础的传统目录学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目录学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的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古籍数据库建设,并对传统文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 摘要:2007年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三次数据库工作会议,讨论了贾文龙、肖爱民起草的《<宋辽夏金元数据库>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建设断代数据库,首先要处理好以下问题:断代数据库的学术价值定位、简体与繁体的选择问题、文字与图像的关联问题。《宋辽夏金元史数据库》既注重资料性,也注重工具性和信息性,宋辽夏金元史数据库》可以最终建设成具有良好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准的宋辽夏金元史学术研究平台。
  • 摘要:利用《三家注》、胡三省注、《读史方舆纪要》、《史记地名表》和谭图对《史记》中的地名进行归类、汇释及比对.并根据《史记》原文逻辑及五书对地名认定,考订出《三家注》的误注,加注谭图的地名,用谭图分辨出四书无法确定的确切地点,以及证实钱穆先生的观点.由考证结果编成一些地名表,并将地名全部标入电子地图,制作成《史记》电子GIS地图.
  • 摘要:书同文公司在典籍数字化内容方面,完成了这样几个规模较大的项目:1.日本《汉方医书大成》(2007年完成结项),2.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数字化第二期工程,3.故宫博物院陈设档等数字化工程(正在进行中)。在数字化技术方面,开发了几项颇受用户欢迎的新功能,他们几乎全都渗透在每个数字化项目中。并总结了数字化技术的功能:1.鉴于文献的重要性,坚持原文与全文并存对照的模式,在可能范围内实现保真。与此相关,必须坚持原版面竖排格式。2.彻底的网络展现,从C/S版过度到B/S。用户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3.提供基于Web的手写识别系统(书同文“巧笔”),用户无需记忆任何汉字书写和拆分的规则,特别有利于输入、查询罕用字或不明发音的汉字;同时还可以顺藤摸瓜地检索和输入各种关联宇。汉字识别在服务器端实现—云计算的概念的初步实现。4.维护目录的完整性。
  • 摘要:古籍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对传统纸质历史文献传递与利用的最便捷的方式.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应逐步将单一的企业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作为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国家图书馆或者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应该尽快研究和出台相关古籍数字化标准和格式,成立相应的专业数字化公司,结合国家古籍名录的颁布,统一组织和分期分批实施古籍数字化项目,避免更多的无组织的个人行为,这不仅是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更是开展国家古籍保护工作的需要.
  • 摘要:本文从制定政策的主体、现有的政策以及政策作用的领域和形式对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控制和管理政策之现状作了阐述和分析,指出了由于政策缺失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并进一步对古籍数字化建设国家控制与管理政策提出了建议: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战略;规范古籍数字化国家控制的程序;加强政策中的标准化建设,统一建库标准和规范;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政策中的协调和管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