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
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

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5-10-30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2015年第十三届全国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证属"燥痹"范畴,本文将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SS的主要病机在“虚、燥、淤、毒”四个方面,但常常互相交叉掺杂,因虚致淤、因燥致淤、燥蕴成毒、淤久成毒,内攻脏腑,外攻皮毛,从而导致肺失宣降、津伤不布;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津枯竭耗:耗津灼液而成淤,淤久成毒损伤脏腑,形成恶性循环。rn 总结近年来各医家对本病的治疗,归纳出SS的中医辨证论治九法。辨病治疗是近几年运用比较多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如孔德坤等用一贯煎(生地12g沙参12g麦冬12g当归12g枸杞子24g川楝子5g,水煎服,每日两剂,分早晚两次分服)治疗SS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现代研究表明很多单味中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为治疗SS等免疫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研究发现枸杞子即是免疫增强剂,又是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强或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对IL-2活性有增殖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干燥综合征(SS)患者肺功能参数与T细胞亚群(CD3、CD4、CDS)、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变化,探讨SS肺功能变化与T、B细胞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肺功能仪检测SS患者肺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SS患者外周血CD3、CD4、CD8表面BTLA表达,观察SS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rn 结果:SS患者肺功能降低率为77.5%;与正常组比较,SS组肺功能参数、CD3+BTLA+T、CD4+BTLA+T、CD8+BTLA+T细胞降低(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肺功能参数FEV1/FVC与PLT、体倦乏力积分呈负相关,MEF25-75与病程、少气懒言积分呈负相关,MEF50与腮腺肿大积分呈负相关,PEF与病程呈负相关,DLCO与病程、hs-CRP、口干咽燥积分、面色萎黄积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FEV1/FVC与IGG呈正相关,PEF与泪膜破裂时间、CD8+BTLA+T cell正负相关,DLCO与唾液流率、CD4+BTLA+T cell呈正相关(P<0.05或P<0.01).rn 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存在肺功能下降,且肺功能降低与CD3、CD4、CD8等T细胞亚群、BTLA表达失衡有关.
  • 摘要:目的: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新风胶囊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血瘀状态的机制.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表的方法将60例SS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服用新风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硫酸羟氯喹,每次2片,每天2次,服用天数及疗程同研究组.采用Sysmex公司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两组凝血参数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TT)、D-二聚体(D-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NF-κB信号通路指标(p65、p50、IκBα)的表达量;采用魏氏法测定炎症指标血沉(ESR);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免疫蛋白(IgG、IgA、IgM、GL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rn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SS组凝血指标FIB、D-D及血瘀症状积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改善SS患者凝血指标参数FIB及D-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静态唾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评分、ESSDAI评分、口干咽燥、体倦乏力方面均有所改善(P<0.05或P<0.01).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在改善静态唾液流量、泪膜破裂时间、口干咽燥、双目干涩、体倦乏力、食少纳呆方面及降低角膜荧光染色评分、ESSDA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κBα及IL-10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1β、TNF-a、P50、P65、ESR、IgG、及Hs-CRP表达明显下降(p<0.01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在升高IκBα及降低TNF-a、ESR、Hs-CRP和IgG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SS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而表现为血瘀状态,细胞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可能参与SS血瘀状态的形成.XFC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上调抑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纠正炎症因子的失衡,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下游基因的调控,降低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维持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改善SS患者血瘀状态,从而减轻SS瘀血阻络的症候,缓解局部症状.
  • 摘要:维吾尔医学体液论认为体液中存在胆液质、血液质、黏液质和黑胆质四种体液质,每种体液质分属不同的气质,如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等属性.各种体液质在各自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认为体液的异常变化是疾病产生的根本,不同类型异常体液型人群患病的概率有所不同.rn 维吾尔医学理论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一般多居住在西北干旱、寒冷地区,冬季时间较长,长期居住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患者体内多寒,寒气较重,关节冷痛、活动不利症状较多.如果人体内异常体液过多时,就会滞留于关节组织中,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关节屈伸功能减退,从而引起骨关节炎.因此,维医在诊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时更加注重体液分型、辩证治疗,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独特疗效和一定的防治作用.
  • 摘要:交感型颈椎病是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痉挛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改变的一系列症状,笔者观察近期国内外发表的杂志,对交感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进行综述.具体分析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推拿手法、针灸、中频电疗、药物治疗等疗法。以上疗法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痹祺胶囊对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WN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骨保护机制.rn 方法:采用牛Ⅱ型胶原胶和完全弗氏佐剂复制类风湿关节炎CIA大鼠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痹祺胶囊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2只.每周测各组大鼠足趾容积变化和体重变化;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踝关节中WNT-10b、β-catenin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免疫组化法观察WNT-10b、β-catenin蛋白在踝关节中表达情况。rn 结果: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红肿明显,用药12周后,甲氨蝶呤组、痹祺胶囊各组足趾肿胀度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0.05),痹祺胶囊高剂量组较其它组减轻最明显(P<0.05);模型组WNT-10b、β-caten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均无明显升高;甲氨蝶呤组WNT-10b、β-caten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无显著升高,痹祺胶囊各用药组WNT-10b、β-catenin mRNA及其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及甲氨蝶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免疫组化法观察痹祺胶囊各用药组wNT-10b、β-catenin蛋白在踝关节中表达较模型组及MTX组明显增高.rn 结论:痹祺胶囊可明显减轻CIA大鼠关节炎症及关节破坏.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信号通路,上调WNT-10b、β-catenin的表达相关.
  • 摘要:雷公藤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重点,其在临床上效果显著,且对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IL-10和IL-17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rn 本文旨在通过从细胞水平探索雷公藤类药物在抗骨破坏方面的优势及最新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细胞水平研究的论证,进一步探索雷公藤类药物配方的增效减毒机制,为推动植物药开发、推广与运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雷公藤在临床上对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方面疗效显著,具有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止痛等活性。雷公藤多苷可以降低HMGB1和IL-17的表达,使HMGB1及IL-17在组织中的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正常标准,从而起到治疗RA的作用。金雀异黄素协同雷公藤多苷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关节炎指数及关节肿胀度。此外,金雀异黄素协同雷公藤多苷对IL-6、IL-10表达的影响作用好于甲氨喋呤,提示植物雌激素协同使用可显著提高现有抗类风湿药物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意义。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基本病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肾虚血瘀是RA的重要病机之一,目前以补肾活血法治疗RA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论文通过对RA的发病机制以及对近年来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RA的临床研究、基础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补肾活血法治疗RA的研究现状和优势,以期更好地指导RA的临床治疗.基于继往文献,以补肾活血法治疗RA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其基础研究在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抗炎止痛、骨质保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示补肾活血法治疗RA可从多角度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但还需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受试者治疗档案,完善跟踪随访。基础研究也应在现有水平上不断深化,结合现代医学进展,采用更加具体、科学化的方法对补肾活血法的作用机制作出深入阐明。
  •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血瘀状态与核因子-κB通路的活化及致炎/抑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及新风胶囊(XFC)对其影响.rn 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等分为XFC组(3粒/次,tid)和来氟米特(LEF)组(1片/次,qd);连续治疗3个月.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10、IL-6、IL-17、Act1、p50、p65、IκB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CCP水平,采用日本Sysmex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血瘀证症状的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rn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中D-D、FBG、PLT明显升高,APTT、TT缩短,IL-10、PAF-AH的表达明显降低,IL-6、IL-17、Act1、p50、p65、IκBα、PAF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XFC组D-D、FBG、PLT、IL-6、IL-17、Act1、p65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的凝血指标、血瘀总积分以及PAF/PAF-AH与细胞因子、NF-κB通路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等呈明显相关性.rn 结论:XFC能降低RA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改善其血瘀状态.
  •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二藤通痹合剂联合通痹灵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A、B、C组,治疗组: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对照A组:塞来昔布胶囊、甲氨蝶呤片,对照B组:通痹灵片,对照C组:二藤通痹合剂.疗程12周,用DAS-28疗效标准进行临床观察.rn 结果:12周治疗后,以DAS-28标准评价最终疗效,四组治疗效果分别为治疗组86.7%,对照A组76.7%,对照B组63.3%和对照C组的70.0%,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二藤通痹合剂和通痹灵能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补益肝肾,近期临床效果良好,二藤通痹合剂效果优于单用通痹灵;塞来昔布联合甲氨蝶呤效果优于分别单用二藤通痹合剂、通痹灵,治疗组对比对照组治疗RA疗效更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随机抽取680例我院来诊肾脾两虚、寒湿阻络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治疗前后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显示治愈率53.86%,显效率25.56%,有效率12.380%,总有效率91.80%,且安全,未出现毒副反应.蚂蚁通痹胶囊是一种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且能标本兼治,具有前途的中药复方制剂.
  • 摘要:目的:探讨用蛇药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蛇类,中草药,用60度的白酒炮制成蛇药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观其疗效.结果:23例治疗后10年未复发,18例各在春秋季服用蛇药酒,能控制病情,15例服用中断或不正常服用,疗效欠佳.结论:患者能坚持服用蛇药酒一年以上,病情缓解、康复,以后每年春秋季各服少量蛇药酒,不再复发.应用蛇药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可佳,副作用少.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侵蚀性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如不能早期诊断和治疗,即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而致残.中医药对RA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明显的优势.中药复方制剂通络开痹片经多年应用于治疗RA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系统观察通络开痹片治疗RA的效果。rn 本文采用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分期,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通络开痹片治疗RA的临床效果.通络开痹片是治疗RA(寒热痹痛兼瘀血阻络证)的有效药物;通络开痹片+甲氨喋呤片具有协同、增效和减轻甲氨喋呤片临床副反应的作用。治疗RA具有疗效性和安全性好的特点,通络开痹片+甲氨喋呤片治疗RA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患病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连续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0例,入组时应用IBQ量表进行初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体化行为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并于入组12个月后再次测评.结果:观察组在行为护理干预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初评有显著改善,并且改善值亦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行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病行为.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关节的以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因其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关节畸形,给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其反复发作导致的关节疼痛甚至关节变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而病程长、荣易反复、预后较差,并由于疾病长期的治疗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更加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rn 痹症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痰阻痹症、肝肾亏虚证。痛痹以主要以肢体关节疼痛,且痛势较剧为主要症状,其部位固定不移,遇寒则疼痛加剧,得热则痛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痛痹主要因寒气盛所致,治疗以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为大法,方用乌头汤加减。现代的中医研究发现痹症伴发抑郁的患者,多发生在病程较长的人群中,病机多为素体肝肾不足,又病久忧虑不解,加重肝肾之精血的受损,日久致瘀血痰浊等变症的发生,为发病的原因。有研究推测,痹症者中,关节的肿胀疼痛、僵直畸形限制了躯体的活动,慢性的疲乏症状又进一步引起身体的机能障碍,生活逐渐不能完全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使得病人的自尊心受损,继而出现抑郁症状。现代研究表明,中成药逍遥散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的药理作用。西医在治疗RA原发病的同时,加用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改善RA患者伴抑郁状态的对症治疗。在药物使用的同时,注重心理干预疗法,对RA伴有抑郁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多药耐药P-gp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探讨P-gp的表达与难治性RA多药耐药形成的可能机制.rn 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健康对照组与RA初治组、有效组及难治组患者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组与RA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的表达荧光值,分析P-gp表达水平与RA各组患者病情活动指标的相关性.rn 结果:1.RA初治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均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两者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有效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RA初治组,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难治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RA初治组、有效组,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A各组患者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的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1.RA患者在未接受治疗前没有发生多药耐药,但可能少数患者存在原发耐药.2.RA患者在接受DMARDs治疗过程中出现外周血淋巴细胞P-gp表达水平增高,可能是RRA患者多药耐药形成机制之一.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因长期口服甲氨蝶呤出现双下肢无力,应考虑脊髓亚急性联合病变性的可能,能引起双下肢无力的原因很多,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疾病及长期口服抗风湿类药物双重原因.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常规检查维生素B12及叶酸,服用甲氨蝶呤同口服叶酸或维生素B12.
  • 摘要: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抑郁状态的情况,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rn 方法:选择6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SF-36生活质量简表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各量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1.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认知功能的分布为女性高于男性;60岁以上患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患病时间小于一年的患者的总体健康感受高于其他患病时间患者;情感职能,活力方面,初高中组高于大学和小学组;自费患者的躯体功能得分高于非自费患者。 2.中重度抑郁女性多于男性:已婚患者中轻度抑郁者居多;在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患者中,抑郁患者较多;非自费患者抑郁者也较多。3.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大部分维度呈正相关。rn 结论:总体上,生活质量简表与抑郁自评量表之间的数据分析显示,生活质量越差,抑郁情况越严重。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RA患者和无关节滑膜损伤患者滑膜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探讨RA可能的发病机制,寻找RA致病相关蛋白.rn 方法:选取6例无关节滑膜损伤患者及6例活动期RA患者行关节镜手术得到滑膜组织,提取总蛋白质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PDQUEST软件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MALDI-TOF-MS)技术进行鉴定,并用Mascot软件在SwissProt和NCBInr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比较和分析鉴定.rn 结果:建立了RA组及对照组滑膜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获得130个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数,选取其中分辨清楚的39个点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29个蛋白质,其中21个蛋白质点在RA组中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其功能涉及功能代谢、细胞信号传导、抗氧化、分子伴侣等.rn 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病变是一个多种蛋白质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表达差异蛋白质可能是RA发病的内在因素.
  • 摘要:目的:观察阿尔治联合中药对类风湿性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rn 方法:183例类风湿性膝骨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予常规抗风湿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中药联合阿尔治25mg关节腔灌注,一周一次,连续5周.VAS评分、WOMAC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量表用于在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疼痛和关节功能.rn 结果:治疗5周后治疗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亦有类似的变化.但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5周,在治疗组,有17.78%的病人获得临床治愈,61.54%获得显效,18.68%的病人有效,总体有效率达97.82%.两组总体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尔治配合中药治疗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的总体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rn 结论:玻璃酸钠注射液联合中药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病人关节破坏带来的疼痛、肿胀,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类风湿血管炎的认识并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rn 方法:分析2例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情况,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rn 结果:类风湿血管炎临床常见表现为皮肤坏疽、下肢麻木,ESR、CRP显著升高,RF、抗CCP抗体均为高滴度,低补体血症,神经传导提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外周神经病变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反应不佳.rn 结论:高滴度的RF/抗CCP抗体及ESR和CRP显著升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警惕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类风湿血管炎病变广泛,死亡危险性更高,预后不良,临床应早期诊断、综合判断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总致残率可达20~30%,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医药外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外治强直性脊柱炎有中药熏蒸、药膏贴敷、中药烫熨、穴位注射、药浴、中药气疗雾化、中医蜡疗等多种方式。中医外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均有独到的优势和潜力,具体表现在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疗程相对较短,疗效肯定,副反应少等方面。但是目前由于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于该病的分型没有统一的标准、中药外治需要更多科学依据来来支撑其作用机制。故制定统一的治疗规范,深入研究中医外治疗作用机制,是今后研究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目标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督灸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活动性肾阳亏虚型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艾柱予督灸,对照组予安慰灸.隔天治疗1次,4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并记录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和国际AS评价组推荐的症状积分[包括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量表、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metrology index,BASMI)],同时监测安全性指标的变化.rn 结果: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组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组内比较,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积分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疗效更为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全性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rn 结论:督灸能有效缓解AS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A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汽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收住院的80例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汽疗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汽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中药汽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及入院后第7天患者关节疼痛的总数及程度.结果:入院时两组关节疼痛总数及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汽疗7天后,汽疗组患者关节疼痛、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中药汽疗比常规的内服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缓解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效果较好.
  • 摘要:目的:观察新风胶囊(XFC)对强直性脊柱炎(AS)活动期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TNF-α、IL-4、IL-10、IL-17)、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XFC)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期血瘀状态的机制.rn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60例AS活动期患者分为新风胶囊研究组(XFC组)和柳氮磺毗啶对照组(SASP组),研究组服用新风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4周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对照组服用柳氮磺吡啶,每次4片,每天2次,服用天数及疗程同研究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AS患者外周血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4、IL-10、IL-17、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I2(PGI2)、P选择素(GMP140或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核因子激活剂(Act1)、NF-κB抑制蛋白(IκBα),IκB激酶(IKK B)、核转录因子(NF-κB)/P65、NF-κB/P50表达变化,采用Sysmex K-45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凝血常规、D-D,采用魏氏法测定血沉(ESR),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观察AS患者临床症状变化.rn 结果:XF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SASP对照组相比,新风胶囊可明显降低AS患者VAS、BASDAI、BASFI、BAS-G积分及晨僵时间、枕墙距、指地距、中医症状积分、血瘀症状体征总积分,且XFC组在升高IL-4、IL-10、PGI2,降低TNF-α、IL-17、Act1、IKKβ、IκBα、P65、P50、TXA2、GMP140、PAF、ESR、hs-CRP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XFC能通过上调抑炎因子(IL-4、IL-10),下调致炎因子(TNF-α、IL-17)及疾病活动指标(ESR、hs-CRP),纠正凝血-纤溶系统(PLT、FBG、D-D、TXA2/PGI2、GMP140、PAF)等客观指标失衡,抑制NF-κB信号通路(Act1、IκBα、IKKβ、P65、P50)过度活化,有效改善AS患者的中医症候及血瘀症状体征.
  • 摘要:目的:评价马钱子木瓜丸和木瓜风湿丸治疗肾虚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rn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医院收治的肾虚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7例患者.按照双盲原则,治疗组患者予以院内制剂"马钱子木瓜丸"6g,临睡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院内制剂"木瓜风湿丸"6g,临睡口服;两组均同时给予甲氨蝶呤(10mg/周)、柳氮磺吡啶(1.5~2.0g/d)、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治疗,并口服我院院内制剂"风湿痹痛丸"3g,bid,"木瓜风湿丸"3g,bid,早、中服.治疗8周后评价腰痛发生率、腰部晨僵时间、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及BASDAI、BASFI评分、ASAS20等,随时记录观察期间不良事件.rn 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与各自基线相比,腰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腰部晨僵时间明显缩短P<0.05),BASDAI、BASFI评分明显改善,ESR、CRP、PLT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为轻度.rn 结论:马钱子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 摘要:在大众眼中,中医中药副作用少但起效慢,没有个把月不会有明显疗效.现在中草药大多为种植、养殖所得,期间大量农药、化肥、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药材本身的疗效;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差错亦降低了疗效;最重要的是当代中药处方剂量过小.药量过小不是个别医生的责任,是整个社会制度所导致的.药典中各种中药安全剂量以10g左右为多.临床医学成文规定古代一两等于目前的一钱即3g.那古方中一斤又应折算为几何。如果严格按照古代剂量配药,医保不会支付,药剂师不敢配,患者不敢服。从此可窥中医中药治疗起效“奇慢”之根源。要确保药效与安全需做到剂量充足、药材可靠、加工精细、保存得当、煎煮得法。
  • 摘要:尪痹是临床顽疾,具有致残致畸的特点,一般草木之品攻逐难以凑效.而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搜剔骨节筋肉间风湿往往能奏奇效.尪痹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外邪侵袭、脏腑内伤、痰瘀痹阻引起,讨论了以虫类药驱散外邪、补益脏腑、逐瘀涤痰通络三种治法辨证治疗尪痹的方法.治疗中首先药配伍得当,搜风药其性多燥,久用伤津耗液,临床宜配伍养血滋阴的地黄、石解等。其次,掌握禁忌,部分虫类药走窜力强,逐癖破积,孕妇禁用,体质虚弱者亦慎用。最后,还需谨防过敏,虫类药的动物异体蛋白是药效的一部分,但有时会引起过敏,过敏体质患者应从小剂量试服,如无不适,适当逐加。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青蒿提取物对热痹证治疗作用.rn 方法:62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热痹证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根据RA诊治规范和个体情况,予常规抗风湿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青蒿水煎剂,疗程8周.治疗前后检测急性期反应物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致炎细胞因子的变化.以热痹证症状评分的改善率作为总体疗效指标.rn 结果:8周后,治疗组各炎症指标如ESR、CRP、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其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上,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达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青蒿可有效改善RA热痹证的活动期症状,减轻病情,提高RA热痹证治疗的疗效.
  • 摘要:《素问·痹论》中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分型可简单归为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瘀阻、痰瘀闭阻、肝肾亏虚五种类型.痹证发病主要由于素体正虚,外感风寒湿热等邪,邪气痹阻于肌肉、关节、经络等处,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其局部的疼痛可以解释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风湿病的发病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时间节律密切相关.秋分这天处于阴阳相对平分的均衡状态,是由热转寒的过渡期,也是阴阳变化最明显的节气.此时若人体不能适应这种改变而导致阴阳失衡,则很容易引发疾病.特别是像风湿病这样的慢性病的患者,素体阳虚,若此时体内阴阳失调,很容易受到风寒等外邪侵袭而发病或原有病情加重.且秋分节气,其气主燥,配合对症治疗可有效抑制湿气,使症状得到缓解.故秋分是防治痹证的最佳节气.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跟师学习总结了陕西省名老中医王素芝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肾虚督亏,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肾虚督滞是其基本病机,本病属本虚标实,肾虚督亏为本,风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实邪阻滞为标,治疗扶正祛邪兼顾,补肾养督,祛邪通督.辨证分为肾虚督寒血瘀证、湿热伤肾血瘀证、肝肾两虚、痰瘀阻络证.rn 王老喜选用既能祛风湿,又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如青风藤、鸡血藤、雷公藤等。王老重用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经验方化瘀消痹方(已制成片剂和胶囊为院内制剂),并结合临床辨证治疗,得到显著效果。合用经验方化瘀消痹胶囊(组成:青风藤、土鳖虫、五灵脂、川芎、地龙、蜈蚣、虎杖、秦艽、鸡血藤等)治疗。化痰通络常用白芥子、半夏、胆南星、白僵蚕等药。清热祛湿王老临床喜用宣痹汤、二妙、四妙丸、当归拈痛丸等方剂加减,临床常用苍术、黄柏、黄芩、土茯苓、防己、连翘、虎杖等药。温经散寒王老常宗附子汤方义,常选用附子、细辛、桂枝、川乌、草乌等药。肾虚督寒血瘀证可用补肾温督化瘀汤(经验方)加减。湿热伤肾血瘀证可用清热补肾化瘀汤(经验方)加减。肝肾两虚、痰瘀阻络证可用独活寄生汤汤加减。
  • 摘要:目的:观察在亥时辨证使用中药全身蒸汽浴为主的护理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辨证施治中药汤剂,同时配合中药全身蒸汽浴(避开亥时).实验组方法同对照组,蒸汽浴时间选择在亥时,观察两组病人在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治疗与护理干预后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辨证使用全身中药蒸汽浴为主的护理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有显著提高疗效的作用,尤其在亥时蒸汽浴效果较显著.
  • 摘要:范永升教授认为硬皮病隶属于中医学的"皮痹"、"肌痹"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阳虚寒凝,肺脾不足,络脉痹阻,终致皮肤失养所致.本病的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阳亏虚,肺脾不足,标实主要为寒凝、瘀血.提出了"温阳散寒,通络祛瘀,培补肺脾"总的治疗法则.同时也介绍硬皮病累及相关脏腑所出现兼证的治疗经验和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并列举医案1则,以飨同道.冶疗硬皮病首应温阳散寒。常用药物有桂枝、仙灵脾、仙芋、杜仲、续断、细辛、巴戟天、鹿角片、淡附片等。因“气行则血行”,范老师在运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常佐以芳香理气之品,如佛手、香附、白芷等。脾为肺脏之母,故通过健脾,不仅可以达到生化气血的目的,还能协助补益肺气,可谓一举两得。范老师常用的培补肺脾的药物有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甘草、大枣、炒鸡内金等。此外,这类扶助正气的药物可以改善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使机体处于紊乱的免疫状态得以稳定,如黄芪对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五味理论与尿酸的关系,为中药及饮食降尿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医传统五味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尿酸的理化属性,代谢过程及生理病理等,以确定尿酸的五味归属.结果: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具有酸的特性,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形成与肝肾相关.结论:尿酸属五味之"酸",由咸生成,控制尿酸必须以"谨和五味"为基础.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目前病因不明,病情持久的风湿免疫类疾病,其治疗难度较大,临床分型不甚明确,本文就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受累的中医支付进行阐述.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风湿病中之“骨痹”范畴,本病与其他痹证略有差异,本病部位多在筋骨,而筋骨赖于肝肾之濡养,因此肝肾亏虚为该病病理基础。而本病的外周关节受累更与湿热,瘀血等病理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治疗有外周关节受累情况发生的强直性脊柱炎时更应注意调补肝肾,清利湿热,活血通经,以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rn 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受累的中医证型可分为从湿热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瘀血痹阻型。可用四妙丸、独活寄生汤、四物蠲痹汤加减治疗,或中成药腰痛宁胶囊。亦可运用穴位贴敷、针灸、中药熏洗等中医外治法强直性脊柱炎病程迁延难愈,而其外周关节受累病情起病较早,病因复杂,虚实夹杂,必须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随病情调整治疗,减缓病情发展,延缓关节侵蚀过程为目标,不可冒进。总之,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用药,定期评估疗效及药物毒副作用,坚持用药,是早期诊治的根本所在。
  • 摘要:目的:探讨晚发性强直性脊柱炎(LA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避免误诊提供线索及参考.方法:对在院住院治疗的25例LAS患者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LAS发病大于45岁,男女发病比例2:1,主要以外周关节症状发病,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压痛及活动受限,血沉及CRP升高多见,多伴有贫血,骶髂关节及髋关节X线损害严重,腰椎竹节样变多见,误诊率高.结论:遇无腰背、腰骶关节僵痛而有外周关节症状的老年患者要提高LAS的警惕性,及时作腰、骶髂、髋关节放射学检查,及早确诊.
  • 摘要:目的:研究制马钱子分别配伍白芍桂枝汤、赤芍桂枝汤、赤白芍桂枝汤对其毒性的影响,为制马钱子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更为临床上制马钱子与桂枝汤的配伍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rn 方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用加权机率单位法(Bliss氏法)计算出制马钱子以及其与不同比例的白芍桂枝汤、赤芍桂枝汤、赤白芍桂枝汤配伍后的LD50,并计算出解毒率.rn 结果:制马钱子的LD50为258mg/kg;制马钱子配伍白芍桂枝汤的高、低两个各剂量组的LD50分别为1642.586mg/kg、8218.206mg/kg;制马钱子配伍赤芍桂枝汤的高、中、低三个各剂量组的LD50分别为2064.061mg/kg、3485.07mg/kg、9335.06mg/kg;制马钱子配伍赤白芍桂枝汤的高、中、低三个各剂量组的LD50分别为1792.8mg/kg、2972.45mg/kg、8228.824mg/kg.rn 结论:制马钱子与不同剂量组的桂枝汤配伍,其减毒率不同,以赤芍桂枝汤效果最佳.
  • 摘要:目的:探讨促进RA发生的易患运气禀赋因素.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102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非RA相对健康人群209例作为对照,比较RA患者与非RA相对健康人群的运气禀赋差别.rn 结果:RA组和对照组比较:就出生六气而言,"少阴君火在泉"(15.69%vs.7.66%)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胚胎发育期运气相合而言,"太土-太阴湿土在泉"(3.92%vs.0.48%)和"太土-厥阴风木在泉"(2.94%vs.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出生运气相合而言,"太土-太阴湿土在泉"(5.88%vs.0.96%)和"少金-少阴君火在泉"(2.94%vs.0.00%)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出生主客气相合而言,"阳明燥金主气-少阴君火客气"(5.88%vs.0.96%)和"厥阴风木主气-太阴湿土客气"(6.86%vs.1.44%)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促进RA发生的禀赋因素从岁运及司天在泉看,首要为"太土-太阴湿土在泉",其次为"太土-厥阴风木在泉"和"少金-少阴君火在泉";从主客气看,"阳明燥金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和"厥阴风木主气-太阴湿土客气"亦是RA发生的易患禀赋因素.由此推导,湿、风、热、燥等体质因素可能在RA的发病当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其中"湿"是最重要的体质因素,其次为"风",再次为"热"和"燥".
  • 摘要:目的:探讨健脾渗湿方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肾功及黄嘌呤氧化酶的影响.rn 方法:从100只SD大鼠中选取60只血尿酸水平在60~100μmol·L-1范围内的,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苯溴马隆组,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酵母饲料加腺嘌呤喂养诱导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灌胃给药14d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酸(UA)、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rn 结果:1.治疗14天后,健脾渗湿方各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组UA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健脾渗湿方高、中剂量组大鼠BUN数值明显降低(P<0.05);健脾渗湿方中剂量组肌酐数值亦有明显降低(P<0.05);3.健脾渗湿方高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组均能不同程度减弱XOD活性(P<0.05).rn 结论:健脾渗湿方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具有降低血尿酸、肌酐、血尿酸作用,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温阳泄浊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温阳泄浊法组方口服治疗,疗程为14天.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炎性指标、血尿酸和临床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Lequesne指数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等炎症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等明显不良反应(P<0.01);治疗组症状、实验室指标下降更为明显(P<0.05).rn 结论:温阳泄浊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和血尿酸,且临床安全性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者.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临床路径表对提高住院痛风患者饮食知晓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6月入住风湿科的89例住院痛风患者选为对照组,进行痛风常规饮食教育.2014年7月-2015年4月入住风湿科的84例住院痛风患者选为观察组,入院后进行痛风饮食教育临床路径表,分析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饮食知晓率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饮食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饮食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临床路径表能明显提高住院痛风患者饮食知晓率,对痛风患者控制病情、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研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缓解期尿酸结晶的超声表现.选取入院就诊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缓解期血尿酸异常患者、痛风缓解期尿酸正常患者各10人,对其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尿酸盐结晶存在与否.结果证明尿酸盐结晶阳性分别为5例(33.3%),b组14例(93.3%),c组4例(26.7%),高尿酸血症患者无论是否痛风发作,都有一定比例可在超声下发现尿酸盐结晶,尿酸达标的痛风患者中尿酸盐结晶检出率低于不达标患者.
  • 摘要:风湿病是风湿类疾病的简称,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泛指影响骨骼、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的一类疾病.风湿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类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损害滑膜、软骨、骨、关节、肌肉、韧带等为主,且可侵犯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疾病.过去曾狭义地称之为"胶原病"、"结缔组织病".rn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发现,风湿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规律:各类风湿病均以春季、长夏及秋冬时节病情逐渐加剧。依据此时间发病规律进行防范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易患风湿病的人来说,春分时节阴阳转化剧烈,人体阴阳失调表现明显,症候最易被发现,此时如果注重补充人体正气,调整阴阳,使人体阴阳平衡,可有效预防风湿类疾病的发生。长夏季节,对于未患风湿病的人来说是风湿病的好发时节,而对于己患风湿病的人来说是是病情加重时节,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易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再则,天气寒冷,周围血管收缩,血液多流向人体重要器官,关节等部位就得不到足够的血液进行保暖,容易导致风湿病的发作。
  • 摘要:目的:研究温阳化浊通络方对系统性硬化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明确其作用机制.rn 方法:从系统性硬化病患者皮损组织获取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加入不同浓度的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或端锚聚合酶抑制剂XAV939,分别采用CCK-8试剂盒和Annexin V 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和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rn 结果:与空白血清组相比,经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处理后,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P<0.01),cyclin D1和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P<0.05).rn 结论:温阳化浊通络方含药血清能够通过抑制增殖,促进凋亡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下调cyclin D1和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通过大数据技术探讨细辛、泽泻、补骨脂和威灵仙这类具有肾毒性的常用抗风湿中药,在临床真实使用环境中是否具有肾毒性及肾毒性的相关因素.rn 方法:查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05.05.20-2014.10.01期间,所有使用过上述药物的患者基本病历信息,以及用药前后的肾功能检查结果、配伍用药情况,在基于龙华医院的数据库解决方案搭建上,采用SQL软件从医院现有的各业务系统中调取相关数据,建立分析平台,从而实现大数据的分析过程.rn 结果:在有配伍情况下,四味药物肾毒性发生率为,细辛0.60%,泽泻0.65%,补骨脂0.49%,威灵仙0.62%.在单独使用情况下,细辛肾毒性发生率为3.68%,补骨脂肾毒性发生率为0.08%.四味药物的肾功能异常表现均以胱抑素C升高为主,约占异常人数的70-76%,肾毒性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四味药物均未出现肾毒性发生率随累计剂量增多而升高的现象.rn 结论:临床真实环境中,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使用细辛、泽泻、补骨脂和威灵仙这类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是安全的.
  • 摘要:李东垣,易水学派医家,推崇脾胃学说.对风湿病的治疗常注重顾护脾胃,升其阳,补其中,泻阴火.善用风药以除湿、散郁,调其升降.用药时法四时加减论治,分经论治诸痹.rn 关于对风湿病的论治,李东垣常以脾胃为本,调中益气,运用风药升阳、胜湿、散郁,甘温补其中,泻阴火,分经论治,注重升降浮沉,顺四时加减用药。然而东垣论治处方之时,并不拘于一法,常数法并用,杂合以治,用药“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如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腰痛门》的拈痛汤一方:“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肢节疼痛,胸膈不利。”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首载该方,并且明确指出:“下之二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下之二方”即指当归拈痛汤和天麻半夏汤。拈痛汤此方以人参、炙甘草(湿、化、成)甘温补其中,羌活、升麻、防风、葛根(风、升、生)等风药升其阳、胜其湿,白术利腰脐之气,猪苓、泽泻、苍术(燥、降、收)以渗湿,苦参、知母、黄芩、茵陈(寒、沉、藏)以泻阴火。其中太阳经用羌活,阳明经用升麻,少阴经用知母。拈痛汤数法合用,共奏除湿治痹之功。
  • 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是医疗实践的选择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医疗方式,是近半个世纪来的医学实践证明了的,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路径.风湿病多为慢性疾病,其病因大多不明,发病机制不确切,其西医治疗方法也较为单一,虽然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出现给部分风湿病人带来了福音,但目前临床仍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进展,但长期应用这些药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目共睹,但单纯中医药的治疗仍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所以风湿病的特点决定了其更适合中西医结合来治疗。rn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建立和优化是风湿病临床研究的重要抓手。中西医结合最常见的方式是西医诊断作为基础,然后是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辨证论治。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过程,首先是明确SLE的西医诊断,然后再分为轻型和重型两大类型,轻型SLE中医可分为风湿热痹、阴虚内热、气血亏虚等3个主要证型,分别以白虎加桂枝汤、青蒿鳖甲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可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必要时加用西药对症治疗。重型SLE治疗又分为诱导缓解期和巩固治疗两个阶段,在诱导缓解期治疗以西医治疗方案为主,中医辨证治疗为辅,以达到尽快诱导缓解的目的,在巩固治疗期中西医并重,尽可能减少激素的用量和减轻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并逐渐过渡到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治疗为辅的阶段。重型SLE中医可分为热毒炽盛、饮邪凌心、痰瘀郁肺、肝郁血瘀、脾肾阳虚、风痰内动等6个主要证型,分别以犀角地黄汤、木防己汤合丹参饮、麻杏石甘汤合干金苇茎汤、四逆散合茵陈蒿汤、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定痫丸合止痉散加减治疗,可根据临床辨证选择应用。临床研究证明,激素基础上结合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狀和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治疗时间越长综合疗效越显著。中西医治疗风湿病疗效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不可或缺,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值得期待。
  • 摘要:目的:总结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系硬化症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涉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系硬化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结果: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有效治疗系统系硬化症,缓解患者病情.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系硬化症,既可发挥西药抗炎止痛、抑制免疫、抗纤维化的优势,又可联合中药改善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复发率,同时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 摘要:三焦痹为六腑痹之一,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历代中医文献中对三焦痹系统论述较少,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三焦痹认识不清.通过对三焦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以便更能清晰地认识三焦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三焦痹是按六腑组织分类的痹病,病位在三焦,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肺、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六淫之邪杂至,瘀血阻络,三焦气化功能失调,脏腑气机不利,气和津液的升降出入异常而致。rn 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标实为郁热、瘀滞、积饮等。三焦痹的基础病变在于水道不畅,故在其病程的始终都应利水蠲饮,养阴活血。本病尚不能根治,应尽量控制在没有脏腑损害的阶段,晚期则预后不良。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三焦痹作为风湿病之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西医学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性关节病、多发性肌炎等。随着对风湿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三焦痹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三焦痹历代文献地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三焦痹理论体系,使三焦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 摘要:目的:分析肾损害首发和非肾损害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肾损害首发SLE患者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探讨狼疮性肾炎的早期诊断.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肾损害首发143例为和非肾损害首发294例SLE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点.rn 结果:1)肾损害首发组患者较易合并血液系统损害、关节肌肉损害、脱发、皮肤损害等2)肾损害非首发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高于肾损害首发组和肾脏未受累组,在SLE肾脏受累的患者中抗dsDNA阳性率比AnuA高;3)肾损害首发组与非肾损害首发组病理类型以Ⅳ型和Ⅳ+V型为主,肾损害首发组Ⅳ型比例高于非肾损害首发组,Ⅱ型LN比例低于非肾损害首发组.rn 结论:1)SLE患者常见肾损害,且常常是首发表现;2)SLE患者中,抗dsDNA抗体具有肾脏损害特异性,且比ANuA更敏感.
  • 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DFPP)治疗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诱导缓解期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回顾分析本科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住院期间,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重症血小板减少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治疗组(15例),在采用标准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基础上,同时治疗组予以双重膜滤过式血浆置换术(DFP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C3、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小板(PLT)等实验室指标.rn 结果:治疗后患者皮肤紫癜及女性月经量过多现象均有改善.治疗后2周治疗组ANA及ds-DNA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2天及第7天血小板计数较前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第2天及治疗1周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较前稍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2周后复查血Ig均下降,血沉、C3均升高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仅IgA下降、血沉上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对SLE伴重症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诱导缓解期,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辅以DFPP治疗,可起到短期内迅速缓解症状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起效快,为后继治疗创造时机,尽可能减少不良风险出现.
  • 摘要:发热是红斑狼疮患者在临床上的普遍表现现象,严重降低了人体抗病和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本研究利用牛角化斑汤为基本方,辨证治疗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患者,治愈25例,显效1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其中退热时间为2~23天,平均退热时间为8.5天.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加味牛角化斑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研究狼疮定对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70基因表达及其基因启动子区DNA低甲基化状态的影响.rn 方法:中药含药血清或正常血清分别处理SLE患者或健康体检者PBMC,RT-PCR法检测狼疮定对PBMC CD70基因RNA表达的影响;分离样品基因组DNA,变性,重亚硫酸盐处理后DNA纯化、去硫酸化沉淀,设计CD70启动子区去甲基化和甲基化的特异性引物,以甲基化特异PCR方法(MSP)进行CD70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检测.rn 结果:20例SLE患者PBMC体外培养并以10%胎牛血清处理48h后,CD70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37);含药血清处理48h后的SLE患者PBMC的CD70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较胎牛血清处理48h后显著增高(P<0.0001).rn 结论:SLE患者PBMC存在低甲基化状态,狼疮定能抑制SLE患者PBMC的CD70基凶表达,并促进CD70基因启动子区DNA的甲基化.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解毒祛瘀滋肾法联合吗替麦考酚酯(骁悉)、糖皮质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预防复发.rn 方法:对正规激素、骁悉治疗1年以上因感染复发的12例LN患者采用激素、骁悉联合中医解毒祛瘀滋肾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12、18、24个月后的临床指标.rn 结果:1、12例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方案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5例(41.7%)及2例(16.7%),治疗12个月后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9例(75.0%)及2例(16.7%),进一步随访至24个月后再评估患者病情稳定均无复发,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11例(91.7%)及1例(8.3%);2、经治疗后LN患者24h尿蛋白、尿红细胞、血沉、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血白蛋白、SLEDAI评分等均得到改善,并随治疗时间延长进一步好转;3、LN治疗过程中复发有因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及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易感性增加导致感染后LN复发,在原治疗方案结合中医解毒祛瘀滋肾法,对免疫系统有很好的双向调节功能,有助于减撤激素、改善免疫过度抑制状态,利于LN病情稳定;rn 结论:中医解毒祛瘀滋肾法结合骁悉、激素治疗LN不仅有效,而且能预防复发.
  • 摘要:脉管康复片是老一代专家苑筋思、李景德等创立和研制的活血化瘀方剂,经过30余年的临床使用和对其疗效机理的研究,证实该药对系统性硬皮病(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P.SS)有显著的疗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脉管康复片治疗60例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资料。脉管康复片主要由丹参、鸡血藤、郁金、乳香、没药等组成,大量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该药能使硬化的结缔组织发生软化,这远比改善血液循环的发现更为重要。从而为结缔组织代谢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为临床治疗硬皮化性、纤维化病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临床研究证实:脉管康复片治疗P.SS疗效确切,不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有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胶原代谢,抗纤维化的作用。本组病例观察也证实了其疗效显著,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了解采用中西医综合分期疗法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远期疗效.rn 方法:于2014年1-4月对2002年至2011年曾住院治疗的529例SSc患者做了随访.经常住院者117例,出院后坚持门诊者276例;出院后未继续治疗者136例,其中接受随访者61例.rn 结果:总体疗效:显效:67例,有效:195例,稳定:112例,加重:23例,死亡:37例.有效率60%,稳定率86%,病死率8.15%.5年生存率97%,10年生存率94%.经常住院及坚持门诊组有效率62.5%,稳定率90.6%,疗效显著优于放弃治疗组.rn 结论:中西医综合分期疗法对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疗效显著能使86%的患者保持长期稳定.坚持长期治疗者疗效显著优于放弃治疗者.五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国外文献报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了解结节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结节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病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初以皮肤结节病理学确诊后,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一例结节病患者,观察其肺部CT前后对照,肺部及皮肤结节消失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情况,总结关于此病治疗体会.结果:该例患者经三月治疗后病情好转,半年后明显好转,一年后皮肤结节消失,肺部结节消失,胸腔积液消失,除颜面呈轻度满月脸外,无特殊不适.结论:结节病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无明显特殊性;应尽可能进行病理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以利于确诊.
  • 摘要:目的:通过病例及文献资料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脊柱Andersson损害(Andersson Lesion,A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rn 方法: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18例,年龄28-51岁,平均38.2岁.AS病程平均11.8年,脊柱呈现不同程度广泛骨性融合,颈椎9例,胸椎2例,腰椎6例,骶椎1例.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B级1例,C级2例.D级2例.E级13例.血沉8-140mm/h(平均34mm/h).CRP:15-76(平均35).其中16例病例均一期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节段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2例外固定治疗.随访时间3-33个月(平均15.3个月).rn 结果:所有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三个月CT扫描显示内植物与骨面骨性融合,内植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B级一例及神经功能Frankel评分C级一例患者,术后均有一级左右改善.rn 结论:AS合并AL的患者,无论是发病机制,病程转归,治疗策略均与普通脊柱骨折有所不同,大多数患者需尽早行手术治疗,并辅以有效外固定.掌握手术技巧,选择合适内固定,一般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高凝状态与核因子-κB通路的活化及致炎/抑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rn 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IL-10、IL-6、IL-1β、IL-17、p50、p65、IκB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CCP水平,采用日本Sysmex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rn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30例RA患者外周血中D-D、FBG、PLT明显升高(P<0.01),异常例数分别为26、17、12,分别占86.67%、56.67%、40%;APTT、TT缩短(P<0.05),异常例数分别为5、1,分别占16.67%、3.33%;PT无明显改变(P>0.05),但其仍有异常,异常例数为2,占6.67%;与正常组相比,RA患者血清IL-10、PAF-AH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IL-1β、IL-17、p50、p65、IKBα、PAF明显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A患者外周血中D-D、FBG、PLT、PAF与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IL-17、IL-6、IL-1β及p65、p50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0.05,P<0.05);其中D-D、PLT、PAF还与DAS28呈正相关(P<0.05),PAF还与IκBa呈负相关(P<0.05);PAF-AH与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RF、CRP)、IL-1β及p65、p50呈负相关,与IκBa呈正相关(P<0.05,P<0.05);APTT与IL-6、p65呈负相关,与IκBa呈正相关(P<0.05,P<0.05);PT与晨僵、IL-6呈负相关,与IL-10、IκBa呈正相关(P<0.05,P<0.05);TT与IL-6呈负相关(P<0.05).rn 结论:RA患者体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并与炎性因子、活动性指标及NF-κB异常活化密切相关,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致炎/抑炎细胞因子的失衡是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引起高凝状态的主要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舒筋健腰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性、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将150例强直性脊柱炎病患者平均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舒筋健腰丸治疗,对照1组用柳氮磺吡啶片治疗,对照2组以舒筋健腰丸加排氮磺胺吡啶片治疗.共治疗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活动性指数(BASDIA)、功能性指数(BASFI)、脊柱关节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rn 结果:治疗组和两对照组在改善关节疼痛、僵硬及功能受损情况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1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对照2组优于治疗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rn 结论:舒筋健腰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确切,可缓解症状,改善功能活动的作用,且使用安全方便.与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应用,疗效更为显著,优于治疗组与对照1组.
  • 摘要:目的:观察酸甘颗粒联合针刺穴位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rn 方法:96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白芍总苷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酸甘颗粒联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红细胞沉降率(ESR)、滤纸实验(Schirmer test)及唾液流率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SR、CRP、IgG明显下降(P<0.05),Schirmer test、唾液流率升高(P<0.05).rn 结论:酸甘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阿胶浆对干燥综合征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干燥综合征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人随机分为复方阿胶浆组25例;鲨肝醇、vitB4组25例,共治6周,每两周查白细胞一次,比较其结果.疗效判断标准按卫生部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升白细胞药疗效标准.结果:复方阿胶浆组治疗干燥综合征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明显优于鲨肝醇、vitB4组(P<0.01).结论:复方阿胶浆治疗干燥综合征导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确切,作用稳定持久,不容易反复,副作用少.
  • 摘要:本文观察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医证型间焦虑抑郁状态的差异.采用Zung's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情绪,分析Zung's焦虑抑郁评分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结果证明较国内常模组相比,本研究所纳入的pSS患者存在较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pSS患者中医证候以复合型多见,阴虚血瘀型为主;气阴两虚血瘀热毒型的焦虑抑郁状态最明显;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病程、系统累及数目、ESSDAI、ESSPRI、SSTCMSCQS呈正相关,与SF-36呈负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肺功能、外周血T细胞亚群、BTLA的影响,探讨新风胶囊改善干燥综合征肺功能的机制.rn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表的方法将120例SS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服用新风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硫酸羟氯喹,每次2片,每天2次,服用天数及疗程同研究组.采用肺功能仪检测SS患者肺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D8表面BTLA表达.rn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肺功能参数、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提高SS患者肺功能参数(MEF50、PEF)、DLCO水平,改善口干咽燥、双目干涩、体倦乏力、食少纳呆积分,上调CD3+BTLA+T细胞、CD4+BTLA+T细胞、血清BTLA、Hb及IL-10、下调IL-17、ESR、IgG、PLT及CR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新风胶囊可能通过上调CD3+BTLA+T细胞、CD4+BTLA+T细胞、血清BTLA、IL-10表达,下调IL-17表达,抑制炎性因子对机体的损伤,改善干燥综合征患者肺功能.
  • 摘要:目的:观察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阴虚内热血瘀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舌象变化.rn 方法:临床采用非盲法随机对照设计,将91例阴虚内热血瘀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6例:治疗组口服养阴清热活血法基本方的中药汤剂,对照组口服硫酸羟氯喹片和白芍总苷胶囊.治疗12周、2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数字化舌象特征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指标无显著性差异(>0.05).治疗后治疗组舌色和苔色的R(红色)、V(明度)、胖瘦特征值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且舌色和苔色的R(红色)、G(绿色)、B(蓝色)、V(明度)、舌苔厚薄、舌体胖瘦特征值及舌象裂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时间的延长对治疗组在以上各观察指标的改善上均有积极意义.rn 结论:养阴清热活血法能明显改善阴虚内热血瘀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数字化舌象特征值,且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更加显著.
  •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补肾活血法中药治疗OA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rn 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有在线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至2015年4月,语种不限.从检索到的文献中纳入补肾活血法中药单独干预或者补肾活血法与其他疗法联合干预骨关节炎的临床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并交叉核对,详细记录评价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信息.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临床有效率以及安全性进行描述性分析.试验效应以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rn 结果:共纳入8项对照试验,其中随机对照试验6项,非随机试验2项,共涉及受试对象695例.所纳入的文献质量相对偏低.补肾活血法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OR=1.77,95%CI(0.69,4.54)]、安全性[OR=0.25,95%CI(0.11,0.58)],补肾活血法联合西药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OR=2.68,95%CI(1.44,5.00)]、安全性[OR=O.98,95%CI(0.39,2.48)].rn 结论:根据现有证据,补肾活血法治疗骨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可应用于适宜患者.但考虑到本系统评价和纳入研究文献本身的局限性,仍需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和盲法设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 摘要: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病变常侵犯关节,常易复发.中药外敷法是将药物敷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目的,特别对于某些疾病内服药无效者,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本科室自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运用中药金黄膏外敷配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2例,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方法简便.rn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嗜食膏粱厚味,酿湿化热、湿热内盛,外感风寒之邪侵袭机体,痹阻筋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日久损伤脾胃或素体不足,脾胃不健以致运化失调,酿湿成痰,日久化热,湿热痰浊,阻滞关节经络而成。金黄膏出于《医宗金鉴》外方,方中主要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等中药组成。方中大黄、黄柏清热燥湿;南星清热化痰,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白芷具有解表散寒、除湿之功效;姜黄活血消肿、止痛;陈皮、苍术祛湿理气:厚朴、甘草、天花粉清热益阴。诸药合用具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消肿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外敷药物直达肿胀部位,使皮肤瘀斑及血肿消退加快,取得疗效。rn 在应用中药外敷基础上,亦应辨清证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通过个体化的辨证施护,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促进疾病的康复。中药外敷对本病有着确切的疗效,而且副作用少,不失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膝骨关节炎(KOA)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探讨Wnt、Notch信号在OA骨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维持软骨细胞表型及基质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角色,其信号通路异常可能是骨关节代谢失衡和KOA形成的关键因素.rn Wnt和Notch信号通路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者具有相互协同的分子机制。Wnt和Notch信号的相互作用是由GSK-3B依赖的Notch磷酸化特异性调节介导,Wnt信号通路中的GSK-3p和Notch通路相互作用,结合和磷酸化Notch2从而调节Notch的活化。Notch配体JAG-1被认为是Wnt/B-catenin信号通路的进化保守位点,JAG1是依赖于Wnt和Notch信号的激活剂。基于以上分析,推测KOA软骨细胞的调控与Wnt、Notch信号通路有关,其信号通过相应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在KOA患者软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中起着相互协同作用。因此,针对Notch和Wnt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是调节这种失衡的重要途径,可能为KO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 摘要:目的:研究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rn 方法:随机纳入58例KO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中IgG、IgM、IgA、IgG1、IgG2、IgG3、IgG4、BAFF-R,同时记录评估膝骨关节炎患者病程、膝关节功能影响指数(Lequesne MG)、SF-36、SAS、SDS,以年龄小于60岁(中年)及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老年)为队列,分析两组患者以上指标之间的差异.rn 结果:纳入58例病例中,有50位女性,8位男性,年龄<60的共有31位,其中女性28位,年龄≥60的共有27位,其中女性22位,整体发病年龄在52.89±10.12岁.老年组(年龄≥60)在症状积分、严重程度、总体健康、躯体疼痛以及SAS等方面显著高于中年组(年龄<60)(P<0.01),老年组IgG较中年组高(P<0.01)、IgA、BAFF-R较较中年组高(P<0.05),前蛋白(PA)老年组IgG较中年组降低(P<0.01).rn 结论:IgG在老年患者中表达更高,其代表的体液免疫和年龄因素共同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病.
  • 摘要:目的:观察痹祺胶囊口服联合膝关节支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就诊骨性关节炎患者73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患者口服美洛昔康并配合膝关节理疗;观察组37例患者口服痹祺胶囊并佩戴膝关节支具.治疗结束时、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采用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痹祺胶囊联合膝关节支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四妙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房及门诊120例72h内发作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西药治疗加饮食指导;治疗组86例西药治疗基础上加口服四妙汤加味配合药渣外敷关节.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7.44%,总有效率98.84%,对照组治愈率50%,总有效率91.1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妙汤加味口服并药渣外敷关节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益气养血方对ATDC5软骨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揭示其抗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rn 方法:制备益气养血方,双醋瑞因含药血清.ATDC5软骨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传代于4块六孔板中,分为6组:空白组、空白+脂多糖组、双醋瑞因组、双醋瑞因+脂多糖组、益气养血方组、益气养血方+脂多糖组,空白组予胎牛血清,其余4组以益气养血方含药血清、双醋瑞因含药血清干预,于用药24小时候以免疫组化法测Bcl-2/Bax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Iβ、TNF-α含量,观察益气养血方对ATDC5软骨细胞Bc1-2/Bax蛋白表达、软骨细胞凋亡及IL-1β、TNF-α的影响.rn 结果:益气养血方对ATDC5软骨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能下调细胞上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产生水平(P<0.01,P<0.05),上调ATDC5软骨细胞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介导Bcl-2/Bax比值平衡.rn 结论:调控Bcl-2/Bax平衡,抑制IL-1β、TNF-α释放,可能是益气养血方干预软骨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滑膜中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自噬标志物Beclin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向蛋白(mTor)的表达及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血清中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IgG1、IgG2a的表达的水平及新风胶囊对其的影响.rn 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模型组(MC)、来氟米特组(LEF)和XFC组(XFC),除正常组,其余三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mL致炎,致炎后第13天开始给药,给药30天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足趾肿胀度(E%)、关节炎指数(AI)及踝关节HE染色光镜变化;电镜观察大鼠滑膜中自噬小体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滑膜中Atg5、7、12mRNA的表达;蛋白印记法(wB)检测滑膜中自噬标志物LC3-Ⅱ、Beclin1、PI3K、AKT、mTor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TNF-α、IL-4、IL-10、BAFF、IgG1、IgG2a的表达.rn 结果:(1)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E%、AI明显升高,外周血IL-1β、TNF-α、BAFF、IgG2a明显升高,IL-4、IL-10、IgG1明显降低(P<0.05或0.01);LC3-Ⅱ、Beclin1明显下降(P<0.01);而PI3K、AKT、mTor明显上升(P<0.01);(2)与MC组比较,LEF组与XFC组IL-1β、TNF-α、BAFF、IgG2a明显降低;IL-4、IL-10、IgG1明显升高(P<0.05或0.01);LC3-Ⅱ、Beclin1明显升高,PI3K、AKT、mTor明显降低(P<0.05或0.01);(3)与LEF组比较,XFC组的IL-4明显升高,IgG1明显降低(P<0.01);PI3K、mTor明显升高,LC3-Ⅱ、Beclin1、AKT无明显差异(P<0.01或0.05).rn 结论:新风胶囊能明显降低AA大鼠关节炎指数及足趾肿胀度,并能上调LC3-Ⅱ、Beclin1,下调PI3K/AKT/mTor及体内体液免疫BAFF、IgG1、IgG2a的过度表达,从而调节体液免疫及滑膜细胞自噬的表达,进一步抑制AA大鼠关节炎症及全身症状.
  • 摘要:目的:探讨太白楤木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IL-4、IL-10的影响.rn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组,造模成功后,给予AA大鼠太白楤木流浸膏及雷公藤多苷片灌胃,治疗28天,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变化、关节炎指数,并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TNF-a、IL-4、IL-10水平.rn 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血清中TNF-α显著升高,而IL-4及IL-10则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快,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且均可降低TNF-a,升高IL-4、IL-10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降低TNF-a,升高IL-4、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组升高IL-4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rn 结论:太白楤木通过降低血清中TNF-a的含量,增加IL-4、IL-10的水平,恢复RA的细胞因子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防治RA的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全身多个关节进行超声(Ultrasound,US)检查,探讨关节超声对SLE患者亚临床滑膜炎的预测作用.rn 方法:38例临床上已确诊的SLE患者按照有无关节疼痛(症状)和/或关节肿胀压痛(体征)分为有症状组(共13人)、无症状组亦称亚临床组(共25人).应用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组患者的第二至第五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膝关节、第二至第五趾跖关节共36个关节的滑膜炎、腱鞘炎、滑膜处的血流情况及骨侵蚀进行对比观察,并将超声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及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有症状组有1个关节以上超声异常的例数为13例(100%),无症状组中(亚临床滑膜炎)的例数达23例(90.2%).两组比较,无症状组腕关节受累比例显著降低(84.61%vs47.82%);近端指间关节及腕关节超声评分的严重程度也显著低于有症状组.有症状组4项超声指标严重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两组ESR、CRP、IgG、C4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超声指标与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度评分间均无相关性.rn 结论:US是检查SLE患者亚临床滑膜炎的有效手段,亚临床滑膜炎影像学炎症程度相对较轻,早发现早干预有望控制关节炎的进展,避免造成关节不可逆性改变.
  • 摘要:本文总结高祥福教授多年临床心得,探讨抗磷脂综合征妊娠丢失的中医诊治思路,认为中医治疗本病当追本溯源,以脾肾亏虚,瘀血内阻的基本病机为出发点,在固肾健脾的基础上,辅以清热祛瘀之法.rn 高师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治疗抗磷脂综合征妊娠丢失的“清热祛瘀固肾法”,自拟清热祛瘀固肾方为基础方:炒黄芩15g,青蒿18g,三七粉3g,炒白术15g,丹参9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根据兼证灵活加减药味。上七味药合而为方,针对脾肾亏虚、瘀热内阻的病机以及“虚”,“热”,“瘀”的病理特点,发挥补肾清热祛瘀之效,有效降低抗体滴度,改善妊娠结局。高祥福教授运用本方治疗APS妊娠丢失患者临床取得显著疗效。此外,本课题组前期相关的研究已证实清热祛瘀固肾方能够有效降低抗磷脂综合征受孕小鼠体内的ACA、胚胎吸收率水平,并抑制抗磷脂抗体的产生及其对胚胎的损害,从而达到保胎的目的。
  • 摘要:目的:总结金明秀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证经验.rn 方法:通过对金明秀教授的医案、讲稿,既往发表的论文及著作进行总结分析.rn 结果:金明秀教授认为在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的诸多要素中,肾精亏虚是根本,决定其是否发病,痰浊、瘀血是标,决定了病情进展的速度.两因相合,最终出现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畸形变,日久出现关节强直,不能活动.其次总结了金明秀教授益肾壮骨蠲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确立益肾壮骨、蠲痹通络法,治病求本.导师临证中通过填补肾精法,以达到益肾壮骨的治痹证的目的.用药方面,导师在确定益肾壮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特点,活用祛风药、巧祛其湿及善用虫类药搜风剔络和善用藤类药以通痹,见解独到,配伍合理.rn 结论:金明秀教授益肾壮骨蠲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关节滑膜慢性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又有"顽痹"、"历节风"之称.RA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更说明先天禀赋的重要性.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主骨,而肝肾同源,故欲强筋健骨,须补益肝肾,滋养精血.故补益肝肾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显得极为重要.该病无论从疾病的发生展还是转归上都与肝肾亏虚有着密切的联系.故中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应重视补益肝肾,临床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补益肝肾,同时对症施治,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效果.rn 庞学丰等应用“寒痹康胶囊”治疗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方中狗脊、淫羊藿、千年健、千斤拔、黑蚂蚁等均具有补肝肾、壮筋骨之功效,左芳治疗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时,以寄生、独活、牛膝、杜仲补益肝肾扶正为主,三七、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祛邪为辅,标本兼顾,肝肾同补,实具培其根本、充其源流的作用。绝经期类风湿关节炎多在肝肾亏损的基础上,感受风寒湿邪,正不胜邪,邪留关节,筋骨失养所致。因此补益肝肾为主,兼以祛风散寒除湿为本病之治疗大法,临床常川归芍地黄汤合防风汤治之,收效甚佳,若属阴阳两虚,阴阳失调者,可合二仙汤调补阴阳。痹病为虚实夹杂之证,以肝肾不足为本,正虚则外邪不得以祛。故在祛邪的同时,应重视补益肝肾法对痹病各阶段治疗的重要性。
  • 摘要:本研究从理论、临床、药学三方面,研究了新安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认识,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痹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表现为脾虚湿盛,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在临床上多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特征,提出了RA"从脾论治"的观点,制定了"益气健脾,化湿通络"的治疗原则,创制了中药复方新风胶囊(XFC),应用于临床十余年,取得显著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活动期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与青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及中药新风胶囊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随机选取60名RA患者接受新风胶囊9粒/天,为期12周的治疗,并按年龄60岁为界分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生活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治疗前,与青年RA患者比较,老年RA患者的hs-CRP、RF、SAS明显升高(P<0.05或P<0.01);治疗12周后,新风胶囊对老年RA患者ESR、CRP、RF、BAFF-R有更为明显的改善(P<0.05或P<0.01).rn 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疾病活动较之青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为严重,而新风胶囊通过对老年RA患者脾胃功能的调节,增强药效的吸收,明显降低老年RA患者的炎症指标,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老年RA的一个新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2年9月收治入院的经临床确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临床资料,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复方雷公藤片联合美洛昔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疗程3个月,比较其症状改善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rn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握力、疼痛VAS值等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等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IgG、IgM、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RF、IgM、补体C3等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RF、CRP、IgG、IgM等实验室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无不良反应病例发生,对照组1人出现头晕,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自愈.因为病例数较少,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副作用相对少.
  • 摘要:目的:观察木瓜风湿丸对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0mg/w口服,叶酸片10mg/w口服,来氟米特10mg,bid,洛索洛芬60mg,bid,及奥美拉唑、钙片,治疗组在前者的基础上加用木瓜风湿丸5g,tid,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类风湿因子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木瓜风湿丸对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研究益肾清络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rn 方法:采用随机纳入符合标准的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患者60例,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内服益肾清络活血方每日1剂,分2次水煎口服.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口服10mg bid po.疗程9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RF、ESR、CRP、握力、DAS28积分疗效、VAS评分及HAQ评分等,运用统计学比较其疗效.观察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探讨益肾清络活血方是否具有毒、副作用.rn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CRP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F、ESR、抗CCP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双手平均握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VAS评分、HAQ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CR20、ACR50、ACR70缓解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证候疗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益肾清络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特别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有明显优势.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反复缠绵,难治愈,同时受生活环境,文化、经济、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反应复杂多样,内心痛苦,常处于紧张、焦虑、悲观,甚至于绝望的心理状态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积极性.通过对39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认为,护理中认真观察病人的言行,分析病人心理,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给予适时调护与疏导,是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观察雷藤舒(LLDT-8)对TNF-α诱导的RA-HFLS促凋亡作用;探讨LLDT-8对炎症因子的影响;研究LLDT-8对Ras-MAPKs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在体外培养RA-HFLS体系中,加入50nM LLDT-8与20ng/ml TNF-α共孵育,同时设置对照组,采用TUNEL法检测RA-HFLS细胞的凋亡;RT-PCR检测Bcl-2mRNA的表达水平;ELISA、RT-PCR检测IL-6、MMP-3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Ras-MAPKs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和蛋白的表达.rn 结果:LLDT-8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LLDT-8能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RA-HFLS分泌的IL-6、MMP-3的表达(P<0.01).LLDT-8能明显抑制Ras、p-P38、c-Jun和c-Myc蛋白的磷酸化和蛋白的表达,而各组之间p-ERK、p-JNK、c-Fos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rn 结论:LLDT-8能促进TNF-α诱导的RA-HFLS细胞凋亡,且能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mRNA的表达;LLDT-8能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发挥抗炎作用;LLDT-8降低Ras、p38、c-Jun、c-Fos、c-Myc的磷酸化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Ras-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活化,间接抑制核内转录因子向细胞进一步分化、增殖或产生炎症,这可能是LLDT-8抑制RA滑膜的增殖,减轻滑膜炎症,抑制RA关节损伤的部分机制.
  • 摘要:艾拉莫德(T-614)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艾拉莫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h1、Th17和Treg细胞比例变化及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艾拉莫德在治疗RA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艾拉莫德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外周血中Th1、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有所下降,Treg细胞亚群比例有所上升,它们相应的转录因子也显示相同趋势,提示艾拉莫德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改善RA病情.
  • 摘要:目的:编制基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的中医量表.rn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回顾病历、访谈患者、头脑风暴四步建立条目池,并对条目池整理优化后形成最终的条目池.将条目池交由专家修改、小范围预调查形成RA-PRO初量表.使用RA-PRO初量表对160位RA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收集数据,结合中医理论,参照国际PRO量表的研制方法和RA疾病特点,通过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α系数法、因子分析法、可行性分析等方法对量表的反应度、信度、效度、可行性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RA-PRO量表的条目池经筛选优化整理后由44项条目组成;RA-PRO初量表由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3个亚域,37项条目组成.量表由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3个亚域共25项条目组成.其中生理领域由15项条目组成,心理领域由7项条目组成,社会领域由3项条目组成.RA-PRO量表入选条目标准差均≥0.96,克朗巴赫α系数生理领域为0.903,心理领域为0.814,社会领域为0.772.量表KMO统计量为0.834,经Bartlett球形检验,P<0.01.RA-PRO量表有很好的可行性,其接受率为95.63%,完成率为95.63%.平均完成时间为15分钟.rn 结论:本研究所编制的RA-PRO量表具有良好的反应度、信度和效度,临床可行性好.采用了严格的量表质量控制方法,问卷设计通俗易懂,操作简单便捷,为中医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评价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评工具.
  •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心功能变化及与他指标的相关性.rn 方法:将30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类风湿关节炎(YMRA)、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RA)两组,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两组RA患者的心功能,并与90例健康对照(NC)组比较;观察两组RA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及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rn 结果:1.与NC组相比,两组RA患者舒张早期血流峰值(E峰)、短轴缩短率(FS,%)、E/A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YMRA组相比,ERA组患者E峰、E/A比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舒张晚期血流峰值(A峰)显著升高(P<0.05).2.与YMRA组相比,ERA组病程、收缩压、DAS-28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PLT、PCT、UA、a-AGP、hs-CRP、ESR显著升高(P<0.05或P<0.01);双手握力、SOD、CD4+CD25+Treg、CD4+CD25+CD127-Treg显著降低(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RA组心功能参数E峰与年龄、DAS-28、a-AGP、hs-CRP,E/A比值与收缩压,EF%与RF,ST段压低数与年龄均呈呈显著负相关(P<0.05).E峰与CD4+CD25+Treg,A峰与舒张压、15m步行时间,E/A比值与SOD、CD4+CD25+Treg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rn 结论:RA患者存在心功能下降,ERA患者心功能水平下降更为显著;UCG下表现为E峰、E/A、EF,%、FS,%的显著降低,A峰显著升高;ERA患者心功能参数与年龄、血压、实验室指标等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100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心、肺功能变化,及其与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RA患者肺功能下降的机制.rn 方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住院病人中选取RA患者100例;并从体检中心抽取4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采用瑞士NDD-EasyONE超声肺功能仪检测患者肺功能参数: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呼气流量(PEF)、2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MEF25)、50%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75%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MEF75).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心功能参数:心脏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室短轴缩短分数(FS%).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血流房缩期峰值流速(A)、E波与A波峰值流速的比值(E/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TLA表达频率及活化水平,采用魏氏法测定血沉(ES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hs-C反应蛋白(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TNF-α、IL-4、IL-35)及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含量.rn 结果:(1)与NC组相比,结果:①RA患者FVC、FEV1、FEV1/FVC、PEF、MEF25-75、MEF50、MEF25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②RA患者心功能参数EF、E峰、E/A明显降低,A峰明显升高,SV无明显差异.③RA患者外周血IL-17、TNF-α和炎性指标ESR、CRP值显著升高,BTLA、IL-4、IL-35值显著降低;ROS、MDA明显升高,SOD、TAOC明显降低;(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①心功能参数EF、FS与CD24+Cell、CD19+CD24+Cell呈负相关,E/A与BTLA呈正相关,A峰与CD19+Cell呈正相关;参数EF与ROS呈正相关,SV与MDA、SOD呈正相关;E峰与TAOC呈负相关(P<0.01或P<0.05).②肺功能各参数均与ESR、Hs-CRP、DAS28呈负相关;与BTLA、CD19+CD24+呈正相关;与CD24+BTLA+呈负相关,与SOD、TAOC、IL-4、IL-35呈正相关;与ROS、MDA、IL-17、TNF-α呈负相关.rn 结论:RA患者存在肺功能降低,并与机体BTLA表达减弱,抗氧化能力下降密切相关.通过治疗在有效改善RA患者关节症状的同时,提高BTLA表达,降低异常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恢复氧化应激平衡,从而改善肺功能意义重大.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6PI)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程度之间的关系.rn 方法:入组216例RA患者,按DAS28评分分为不同疾病活动组:缓解组(48例)、低度活动组(60例)、中度活动组(56例)、高度活动组(52例),以7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通过不同疾病活动度组间、RA患者治疗前及接受标准化治疗后的比较来分析抗CCP抗体、G6PI水平与RA疾病活动程度之间的关系.rn 结果:G6PI的水平在不同疾病活动度组间存在差异,活动组明显高于缓解组,且G6PI的水平随着疾病活动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度活动组G6PI为8.97±2.78ug/mL,中度活动组6.26±2.47ug/mL,低度活动组4.11±2.51ug/mL,缓解组2.90±1.72ug/mL;组间比较P<0.05).而抗CCP抗体水平在RA不同疾病活动组间无差异.G6PI水平与RA患者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ESR、CRP、DAS28之间呈正相关(压痛关节数r=0.351,P=0.025;肿胀关节数r=0.392,P=0.011;ESRr=0.345,P=0.028;CRP r=0.436,P=0.005;DAS28r=0.369,P=0.026);抗CCP水平与上述指标之间不相关.168例RA接受标准化治疗,146例完成研究,其中67例RA经治疗后DAS28出现下降,79例无下降.DAS28下降组G6PI的水平亦随之下降(治疗前G6PI为5.72±2.71ug/mL,治疗后3.96±2.18ug/mL),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抗CCP抗体则没有出现这种变化.rn 结论:G6PI水平能一定程度上反映RA的疾病活动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NF-κB信号的影响.rn 方法:将40只6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对照组和rhTNFR∶Fc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CIA模型,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关节滑膜细胞NF-κB/P65、p-IκBα表达的情况.rn 结果:rhTNFR∶Fc治疗组和醋酸泼尼松对照组可下调CIA大鼠滑膜细胞NF-κB/P65、p-IκBα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rhTNFR∶Fc可通过降低CIA大鼠关节滑膜细胞NF-κB/P65、p-IκBα蛋白表达以达到缓解炎症的作用.
  • 摘要:目的:对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法进行综述.方法:利用搜索引擎在查询、整理了2006--2015年CNKI收录的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章.结果:中医外治法治疗AS,对早中期的患者疗效较好,对晚期患者则疗效欠佳.结论: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其独特的疗效,值得医者在临床中尝试采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诊断并统一疗效评判标准,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优势.
  • 摘要:目的:探讨刃针疗法对肾虚瘀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下腰痛的临床疗效.rn 方法:本研究总结了80例病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乐松基础治疗2周后,行刃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乐松基础治疗2周后,继续口服乐松2周.疗程均为4周,选取0、2、4周作为评价点进行评价.评价刃针治疗组疗效,比较与乐松对照组的疗效差异.rn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BASDAI评分、BASFI评分,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总体上,刃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乐松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腰骶部疼痛、腰脊部活动受限的总有效率,刃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乐松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刃针治疗肾虚瘀阻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下腰痛临床疗效确切,AS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标、下腰痛相关症状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疗效优于乐松,且相比乐松更安全、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 摘要:涌泉暖阳贴由药物成分为院内制剂,通过贴敷在涌泉穴可治疗肾虚督寒证之强直性脊柱炎.其作用机理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制剂,贴敷于足少阴井穴涌泉穴,使药物成分犹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以达到补肾强督散寒,祛邪通络止痛的目的.通过历代医家文献证明涌泉暖阳贴治疗肾虚督寒强直性脊柱炎符合其穴位、疾病病机及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观察黄藤酒联合祛风散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寒湿内盛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探讨其治疗作用机理.rn 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组:按"周氏综合疗法"要求治疗(黄藤酒:10ml每次,三次每日,饭后服;祛风散:每月3次,每次1袋,夜晚睡觉前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日三次,每次3片,饭后服.对照组:塞来西布200mg,每日一次;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日三次,每次3片,饭后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SAS20、ASAS50、ASAS70及中医症候、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进行评价.rn 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达到ASAS20、ASAS50、ASAS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症状积分,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积分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rn 结论:黄藤酒联合祛风散通过温阳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对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属肾虚督寒、寒湿内盛证为主者,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可以作为临床用药选择。
  • 摘要:正清风痛宁是以从传统抗风湿中药材青风藤中提取的有效成份盐酸青藤碱为原料制成的系列制剂.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或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 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茎.青风藤性平,味苦、辛,归肝、脾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利小便之功效.具有镇痛、抗炎、免疫抑制、镇静等药理作用。正清风痛宁口服制剂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慢性肾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正清风痛宁注射液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疼痛、痛风性关节炎、肋软骨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症。以上药剂给出了药品规格与用药剂量、注意事项、禁忌证、不良反应。最后分析了与氯喹甲氨蝶呤、氯苯那敏、联合应用的药物相互作用。
  • 摘要:湿热痹为湿热致病,病邪呈湿热裹结、热蕴湿中之态,湿热之邪阻滞气机、闭阻经络。治疗应以祛湿清热为主,配合化瘀祛痰。分消走泄法可行气化湿,因势利导,分部祛邪,是祛湿清热的有效治法。临床治疗湿热痹应以分消走泄法为指导原则,根据三焦不同的治疗特点,合理配伍用药,以通利三焦气机,宣肺健脾益肾,恢复水液正常代谢,分部消解湿热。分消走泄法在湿热痹的治疗中,对遣药组方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此法为据准确辨证、得当用药,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 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累及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家根据其口干眼干等一派干燥的症状同时伴有关节肿痛,故将其归为"燥痹"一类.该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尚不明确,中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其在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西医尚没有特效药物,而中医辨证施治对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rn 本文介绍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机为素体肝肾虚弱不足,外感时邪耗损津液,久病及血阴虚络瘀。中医辩证论治主张从脏腑及病理产物论治,从少阳入手调畅气机,平补阴阳,同治肺、脾、肾三脏,重视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主张从五脏阴虚辨治论治,在临床辨证方面,应本着“有诸内必形见于外”的原则,以养阴生津润燥为基本治法,佐以益气助阳通络。刘志勤通过三焦辨证,分为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第一步在上焦,多为疾病初起,以导赤散合清燥救肺汤加减清热润燥;第二步在于中焦,以益胃汤合玉女煎加减共奏滋养补益脾胃之阴的功效;第三步在于下焦即肾,多为疾病病程后期,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加减滋肾,均取得理想的疗效。张碧擎多从郁论治本病,分为因虚而郁致燥以及因实而郁致燥,其论述的病理基础为津液的输布异常。治疗应以适用于阴亏而郁,津液不能充养之证,既能滋补又可疏达之法方之一贯煎加减。各医家多认同津液亏虚为疾病的本质,多从脏腑阴液亏虚及病理产物进行辨证论治,脏腑多涉及肝、脾、肾;病理产物为毒、瘀及痰致病,确立滋阴润燥,佐以祛瘀化痰等为治疗大法。作者认为在疾病初起应多注重滋阴益气,病程日久要注意痰瘀的病理转化及肝肾的严重不足,以对应的施治。
  • 摘要:从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方面对SS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发现目前SS研究多以临床病例观察及临床经验总结为主,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具有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并制定该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同时需进行相应的药理实验,以寻求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重要制剂,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药临床治疗.rn SS病因病机大致归为阴虚为本,瘀血、燥毒为标;禀赋不足,脾胃失调,痰瘀互结;湿热内蕴,津失常布;气虚失运,水湿不化,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目前对SS病因病机的认识已经逐渐趋于一致。(1)阴虚为本,燥胜成毒,脏腑组织及皮毛、诸窍等失其濡润;(2)气(阳)虚津失常布,不能上承,口、眼、鼻诸窍失滋;(3)瘀血内停,燥邪为病,伤津耗液,发病日久,由津液亏竭逐渐导致血液枯少。治疗多以养阴润燥、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法为主,同时配以解毒、化痰、针灸等,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优势体现在其整体性、个体性和灵活性,且病人的依从性好,毒副作用小。但目前SS研究多以临床病例观察及临床经验总结为主,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应着眼于具有征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并制定该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同时需进行相应的药理实验,以寻求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中药制剂,以期进一步指导中医药临床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干燥综合征(SS)患者肺功能参数与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SS肺功能变化与Th细胞的关系.rn 方法:采用肺功能仪检测SS患者肺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a水平,观察SS患者肺功能参数与Th1(TNF-a)、Th2(IL-10)、Th17(IL-17)细胞的关系.rn 结果:SS患者肺功能降低率为76.66%;与正常组比较,SS组肺功能参数明显降低(P<0.05或P<0.01),血清IL-6、TNF-a、IL-17、Th1/Th2表达升高,IL-10水平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S患者肺功能参数FEV1/FVC、DLCO与IL-6呈负相关,MEF25-75、PEF与IL-17呈负相关,MEF50、MEF25与TNF-a呈负相关,MEF25-75、PEF、DLCO与Th1/Th2呈负相关(P<0.05或P<0.01).MEF25-75与IL-10呈正相关(P<0.05).rn 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存在肺功能水平的降低,且肺功能降低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及T-helper细胞分泌失衡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