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九届内地与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2015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九届内地与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2015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九届内地与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5-10

主办单位: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

会议文集:2015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暨第九届内地与港澳地区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禁毒法》明确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戒毒人员")的"违法者、病人和受害者"这一多重性,同时要求"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体能康复相比较医疗、心理、认知和习艺而言,其内涵和外延均未有一个科学和规范的定义,从而也就导致了当前对于戒毒人员的"体能康复"存在着众多的"乱象",由此带来了"体能康复"在实践工作中的模糊性和随意性,要使体能康复手段在戒毒工作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就需要结合场所的戒治工作和专业机构设置情况以及戒毒工作的流程对其进行一次"由点即线,由线到面"的整理和梳理,并构建出科学和规范的运行体系.
  • 摘要:甲卡西酮作为近年上市的又一种新型毒品,由于价格相对廉价,有和苯丙胺类同样的兴奋效果,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全面流行,同样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文章对实际病例进行分析,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和患者主诉,结合吸毒史和戒断症状,诊断为(1)甲卡西酮依赖综合征;(2)苯丙胺类依赖综合征。入院后予稳定心境和情绪、中西结合调理身体、临床心理治疗师加强心理治疗以及保证无毒的治疗环境等措施,患者住院39天出院。出院三个月回访,得知患者情绪尚平稳,未再吸食毒品,准备联系寺庙禅修,以彻底脱离毒品。
  • 摘要:随着禁毒工作的不断深入,因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强戒人员的数量迅速攀升,此类强戒人员与吸食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人员相比较,表现出不同的心理、躯体和行为特征,如何矫治他们是摆在矫治民警面前的难题和挑战.本文试图通过探寻此类人员在医疗、管理、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性约束措施,药物治疗,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治法等针对性措施和方法,并从收治此类人员的过程和新型毒品所致精神病样症状诊治两个方面总结了精神障碍强戒人员矫治过程应注意的事项。以期达到提高戒治效果,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活动变化.rn 方法:将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分为偶吸组和成瘾组,使用ML2001型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检测两组滥用者和正常人群的脑电超慢涨落图,通过分析谱线变化来反映脑内神经递质的活动变化.rn 结果:甲基苯丙胺偶吸组的脑内多巴胺(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2.15±6.11,8.12±3.46,P<0.01),其它神经递质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甲基苯丙胺成瘾组的脑内D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71±4.04,8.12±3.46,P<0.01),脑内谷氨酸(Glu)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6.64±4.23,4.08±4.23,P<0.01).rn 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脑内神经递质存在显著变化,大脑功能被明显损害.利用脑电超慢涨落分析仪测量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特别是DA水平),可为甲基苯丙胺滥用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摘要:据相关统计,我国吸食合成毒品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传统毒品相比,合成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更大,成瘾性更强,戒断的难度也更大.一直以来,毒品成瘾的治疗包括生理"脱毒"和心理"脱瘾",生理"脱毒"相对容易一些,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心理脱瘾.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针对吸食合成毒品戒毒人群的心理特征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主要运用于戒毒场所心理康复工作实践,通过提高戒毒人群的抗复吸能力,降低复吸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吸毒合成毒品人群在人格、情绪、认知、自我、人际上存在的某些偏差,针对这些特点,以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正念疗法,制定针对情绪、认知、自我和适应四个方面为主题的心理干预的模式.
  •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660名合成毒品戒毒人员的实证分析,综合运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主要从合成毒品预防教育的受众、内容与工作形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为合成毒品的预防教育提供建议.在开展合成毒品预防教育的途径方面,笔者建议加大对电视和新媒体这两类新媒体的运用,重视“人口相传”的预防教育途径,在通过图书、报纸以及教育活动等途径开展合成毒品预防教育时,注意选择好工作开展的场所,提高受众的参与度。
  • 摘要:滥用合成毒品已经成为一个增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相比传统毒品(主要是海洛因),合成毒品在药理机制、脏器损害、精神行为及戒断表现等方面有本质区别,因此承袭传统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强制戒毒管理模式,则仅能缓解戒断症状,而无法从根本上戒断毒瘾,导致合成毒品的滥用情况屡禁不止,屡戒不断,复吸率居高不下.鉴于此类情况,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就需要有相应的改变.以强制隔离戒毒管理办法为指导,对这个特殊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引导他们脱毒、康复、回归社会和重塑人生,达到降低复吸、保持操守、减少相关犯罪的社会效益.
  • 摘要:目的:分析冰毒依赖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特点,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戒断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rn 方法:在成都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内选取84名冰毒依赖者作为戒毒组,招募年龄、民族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8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rn 结果:(1)戒毒组的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除强迫症状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它因子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戒毒组的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戒毒组的家庭内支持度与家庭外支持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戒毒组的消极应对方式与除躯体化因子外的其他SCL-90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家庭外支持与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均呈显著性负相关.rn 结论:冰毒依赖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较低,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社会工作是融合了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的多维系统,它专注于问题的解决和变化,而强制隔离戒毒是戒毒措施,虽然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范畴,但两者之间在本质上都属于助人活动,在实践中也同样有诸多相通之处.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成效不高,则会增加社会工作的压力,社会工作效果不好则导致环境因素失利,直接影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无形中为戒毒人员复吸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十分密切.将社会工作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相融合,以社会工作的优秀工作方法为强制隔离戒毒的管理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文章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做了简要的介绍,并重点分析了社会工作的科学理念及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切实为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转型时期的创新发展提出的新的探索方向.
  • 摘要:邓悟因沾染毒品多年,从鼻吸海洛因发展到共用注射器注射吸毒,以致染上艾滋病,自愿戒毒十余次,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经戒毒民警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禁毒戒毒教育,学习禁毒戒毒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懂得毒品的危害性,懂得戒毒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使其戒除心瘾,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通过修复家庭及社会关系,开展社会适应训练和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强化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在戒毒所内表现较好,提前解除了强戒,在回归社会时,因为有家庭的鼎力相助,得以脱离原来的有毒环境,实现了"远离毒品"的愿望而成功戒断毒瘾,在艾滋病防治上也能践行诺言,做到"艾滋病感染到我为止",这个个案对当前的戒毒工作特别是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有很多启发.
  • 摘要:戒毒康复人员杨某是成都戒毒康复所(原成都戒毒康复中心)收治的第一个自愿戒毒患者,也是跟踪治疗时间最长的一名康复人员.本文通过对他的戒毒康复经历的介绍,从一个侧面记录成都戒毒康复所从创建到发展,在研究和探索科学有效的戒毒康复模式上所走过的道路,并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一例素材.并总结了发挥治疗者(戒毒工作者)主导作用,专业化是科学戒毒的前提保障,个案戒治是戒毒康复的有效形式,全力以赴提高戒毒康复效果的对策建议。
  • 摘要: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大量深度访谈、对照比较和群体调研,发现在戒毒矫治实践中,戒毒学员在心理、社会行为方面存在一些比较明显和顽固的问题,比如自我效能感低,缺乏戒治信心,戒治动机不足,社会化失败,不能主动作为,赢得他人信任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戒治的效果.团体心理辅导在集体的场能量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深入广泛增强学员戒治信心;团体表演无形中激发戒治动机,情境体验深入持久维持戒治信心;TC模式的创新运行,情境模拟重新社会化;在团体活动中主动作为,通过反复训练学会赢得他人信任.
  •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奥氮平、氟哌啶醇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效果.rn 方法:采用开放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124名处于急性期的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分别予奥氮平(n=63)、氟哌啶醇(n=61)口服治疗4周,在基线、第1、2、4周末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第2项(CGI-SI)评价疗效,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rn 结果:奥氮平组见效时间明显早于氟哌啶醇组(Z=4.31,p<0.01);治疗第1、2周末奥氮平组BPRS得分低于氟哌啶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4周末时2组BP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4w末总有效率分别为96.1%、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奥氮平组最常见不良反应过度镇静、体重增加和便秘;氟哌啶醇组最常见的分别是急性锥体外系反应、头痛和静坐不能.rn 结论:奥氮平、氟哌啶醇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急性期症状疗效相当,但奥氮平起效相对快,且不良反应少,良好的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对3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生命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工作效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集中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3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进行实名问卷调查,结合访谈资料及相关文献,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30名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总体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低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02,P<0.05);生理领域和心理领域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且相对差异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60,-6.257,P<0.05);社会关系领域得分接近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13,P<0.05),环境领域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362,P<0.05).rn 结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总体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较差,在继续运用集中管理模式的同时,重点关注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 摘要: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所从2013年5月起开通了"社会化直通车",组织即将期满的戒毒人员进行社会适应性训练,探索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的方法,包括3条途径:一是简阳市公安局建立的"绿色回归家园"戒毒康复基地,二是家庭式管理的适应性考验,三是本文介绍的社会化就业体验活动.就业体验即组织一定数量的戒毒人员到企业就业,体验社会化劳动,与普通劳动者同工同酬,获取社会就业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依据"回归社会就业是保持操守的重要因素"的调研结论,立足实际优选平台,将资阳市征峰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就业体验点,组织体验人员白天参加企业方组织的合法劳动,晚上回所参加戒毒康复训练.体验人员在戒毒导师指导监督下,参与社会化劳动就业体验,获得全额劳动报酬.通过提前与社会接触,强化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就业体验运行至今,得到了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企业的大力支持,深受戒毒人员及家属欢迎,社会反响较好,戒治效果有一定提高,同时也面临一些难题急待研究解决.
  • 摘要:本文采用一项于2011年底完成的香港吸食危害精神药物青年追踪研究的数据,旨在以纵贯性分析考察社会心理因素对精神科违禁药物滥用行为与心态的效应,从而对近年香港滥药青年的状况提供一些更新信息.结果表示,接受偶尔消遣性滥药的心态比接受经常性滥药的心态更会促使青年吸食危害精神药物,跨时间点效应分析亦发现,跟接受经常滥药的心态比较,偶尔消遣性滥药心态的持续稳定性较强,表明了消遣性药物滥用常态化的当代现象.此外,情绪忧郁、受压经历、受人歧视、对将来前途的不确定感等等负面社会心理因素对吸食行为和心态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和明显.反之,生活满足感和自尊感最一致地减少滥药行为和心态(包括认可偶尔消遣性及经常性滥药的态度),自尊感的效应尤为持久,这些结果意味着预防和介入当代青年吸食危害精神药物的工作需多从青年的正面心理健康发展切入.
  • 摘要:澳门基督教新生命团契S.Y.部落(以下简称中心)于2003年成立,一直致力、辅导有滥药或依赖之青少年.中心推展外展药物预防工作,及滥药行为青少年个案辅导工作.在2015年5月止,跟进的辅导个案有148位,滥用药物主要的类别氯胺酮(K仔)32%、冰毒30%、其他38%,从前线同工经验分享中体会到滥药行为青少年主要有以下影响:个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交层面及心灵层面.这显示滥用药物的严重程度、伤害、影响不仅只是令国民身心健康,更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加性病传播.故此,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身体、精神及社会生活中的完美状态".是有着生理、心理、和社交的和阶性,并不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样说来,个人的生命失去了和阶性及有所偏差,就是「不健康」,需要生命的重整及医治来回复和谐的水平.当探讨如何重整滥药行为青少年和谐生命之先,需要厘定人对生命的看法,中国人有个俗语:「助人为快乐之本」,也就是说在人生命中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性,反映心理学提及人生命中最基本的「需要」与「推动力」,人的需要就是表达着自我,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也就是说是否体会到爱、满足和完美等.但是,当人堕落后,人自我的本身「被拒」(就如圣经中亚当犯罪后与神关系的破坏),这些破坏引伸致「外在」的欺压和「内在」的欺压,对于滥药行为青少年来说,其「被拒」意识十分明显,在社会中常给入标签为"坏份子",人们常常只专注其不良行为之本身.故此,本文主要探讨滥药行为青少年生命的重塑,从人整全的生命为依归,不是单看青少年的不良之处,而是协助他们发挥自我潜能,能面对「外在」的各种欺压,和成功突破「内在」的自我欺压,引导他们能否对自我反思的评价中,从「弱评价」转化为「强评价」,透过不同的学习和自我价值的提升,重新有尊严地示立于社会和自我当中.
  • 摘要:为了探究澳门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其所接受的预防滥药教育和其滥药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分层定序Logistic回归和SEM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澳门在学青少年与药物之跟进调查2010”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性别和年级对澳门在学青少年的滥药反对态度和滥药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澳门男性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程度显著低于女性青少年,且前者的滥药频率显著高于后者。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澳门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显著降低,且滥药行为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第二,在滥药反对态度方面,澳门青少年对吸烟、喝酒和吸毒的反对态度均能直接且显著地增强他们对滥药的反对态度,并间接且显著地减少了其滥药行为。第三,在社会控制理论的适用性方面,发现“依附”和“参与”变量会直接且显著地增强澳门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并间接且显著地减少他们滥药。这与社会控制理论的假设相符。但是,“投入”因素与澳门青少年滥药反对态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青少年对社会的投入越大,其对滥药的反对程度越低,这与社会控制理论的假设相悖。第四,澳门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会直接且显著地降低他们的滥药频率。据此可知,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得到部分验证,社会控制理论中的“依附”和“参与”因素,“预防滥药教育”和“对滥药的反对态度”都能够显著降低澳门青少年的滥药行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得到了证实,即上述自变量对澳门青少年滥药行为的作用是通过增强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来实现的。换言之,依附、投入和预防滥药教育对青少年滥药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增强其对滥药的反对态度来间接实现的。但“投入”因素与青少年滥药的反对态度是呈负相关关系,即青少年投入学习的程度越高,其对滥药的反对态度越弱。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建议在预防青少年滥药行为的实践工作中,首先应注意增加青少年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正向积极、有益身心的社会活动中,进而减少他们为寻求刺激快乐而滥药的时间和机会。其次,鉴于澳门社会工作局开展的预防滥药教育工作对防治青少年滥药有显著降低作用,应继续对澳门青少年开展预防滥药教育。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预防滥药教育工作与青少年滥药之间没有相关性,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可知,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青少年对滥药反对态度的干预,即预防滥药教育工作通过显著提高青少年对滥药的反对态度来间接地抑制他们的滥药行为。最后,鼓励在父母一子女之间发展良好关系,增强肯少年对父母的依附。在鼓励青少年更多地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的同时,也要指引父母尽可能地花更多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相处,倾听他们的心声,双方共同构建良性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纽带。
  • 摘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9年建立药物滥用者中央登记系统,监察社会整体吸毒情况.2010年起将药物滥用筛选量表中文化,并且每年进行研究,评估澳门青少年滥用药物的趋势.此次报告综合2010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以供政府部门及民间团体分析澳门药物滥用情况,以作服务规划.rn 目的:本研究利用药物滥用者中央登记系统及药物滥用筛选量表所收集的数据,用以评估澳门青少年滥用药物情况的趋势.资料:澳门281位有滥用药物危机的青少年(2010至2013年).rn 方法:本研究主要自2010年起访问接受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圣公会、新生命团契及政府戒毒复康处服务,并有滥用药物的青少年填写中文版DAST-20问卷,再配合其澳门滥用药物者中央登记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rn 结论:澳门受访青少年吸毒年期及危机持续上升,吸毒年期及滥用药物危机成正关系.16至18岁受访者无论在滥药人数及严重程度方面都比其他年龄层多.青少年吸毒渐隐蔽,社工更难于社区发现吸毒青少年.
  • 摘要:本澳戒毒外展工作由九十年代开始,最初的戒毒外展工作主要服务对象是海洛英吸食者,他们普遍年纪比较大,当然亦有个别较年轻的人吸食海洛英,而且当时主要毒品是海洛海.而专门针对青少年的戒毒外展工作则是近十年的开展的服务,在短短十多年间,青少年滥药问题也有很多变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滥药文化的转变,由过往派对用药转变成隐蔽用药,使青少年戒毒外展工作更具挑战.外展工作的目的是针对一群不愿主动求助或低动机的服务对象而衍生出来的社会社会工作方法,面对日趋复杂的青少年滥药问题,戒毒外展工作也需总结经验,与时并进,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提供服务.
  • 摘要: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澳门在学青少年的吸毒比例呈上升趋势.与药物滥用相关的因素很多,包括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同伴影响、价值观念、学校表现、毒品获取难度等.如何运用这些因素有效地预测在学青少年药物滥用的概率,是实践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参照以往的研究和澳门的实际情况,运用统计精算的方法研制出一个简单易用的药物滥用危险率测量方法.该方法由八个变量组成,包括出生地点、社交活动、逃学、药物滥用的接受程度、毒品危害的认识、抽烟、结交药物滥用朋友、以及获得非法毒品的难度.八个变量均以0和1测量,相加的总值代表药物滥用危险率的水平.使用在澳门收集的最新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预测澳门青少年在一生、一月和一年内的滥药行为.
  • 摘要:新型毒品滥用场所研究是针对娱乐场所等特定社交场所中青少年毒品使用的社会学的调查研究,研究者在聚会场所内试图寻找到一条途径可以接近那些隐藏着的吸毒者.这些吸毒人群很少把吸毒看成是问题,他们把吸毒看成一种休闲活动,一种追求快感的方式.尽管在欧美已经进行了一些针对聚会吸毒的不错的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先前的研究或是空泛的定量研究或是只针对一群具体的属于亚文化圈的调查对象的定量研究.本文通过对过去20年国外研究成果的梳理,分析比较了这些已做的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法论,认为夜店研究的最佳方法应该是一种混合法,包括定量数据分析和在聚会中进行的定性访谈.国外学者提出的"社会海"概念,用以表示研究者应当投身到青少年的社交圈中,进入这一社交场所里在访谈中同时进行人类学观察,这样的方法能以一种系统且具体的方式揭示目前青少年休闲生活的整体构架和全部活动,对中国在新型毒品问题研究中运用国外方法、提升研究水平提供借鉴与指导.
  • 摘要:药物治疗门诊十余年的运行实践中,浅析目前药物治疗门诊存在的现实意义,制约药物治疗门诊发展的因素,以及对今后建设与发展药物治疗门诊提出了多措并举,拓宽资金来源,加大对药物治疗门诊资金投入,加强门诊建设;药物治疗门诊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联合利用社会公众资源加大对毒品的预防,毒品知识,毒品成瘾的治疗的宣传;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丰富药物成瘾治疗手段与模式,丰富成瘾治疗药物,开展成瘾疾病种类;多措并举,重视药物成瘾患者共病及相关疾病的治疗;配备警力进驻门诊,参与门诊管理;动态管控系统药因人而异,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合理布局,加快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及其延伸服药点,让更多的成瘾者参与进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保障患者的隐私个人信息,解除一部分成瘾者的思想顾虑;“以人为本”,着眼大局,舍弃部门局部利益,认真贯彻执行药物治疗门诊异地转诊制度;相关部门应简政放权,更新观念,把成瘾者视为病人,“以人为本”,人性化入组程序,最大限度地扩大目标人群覆盖面;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营造一个好的就医环境等建议。
  • 摘要:近年来,我国苯丙胺类药物滥用呈上升趋势,我省苯丙胺类药物滥用也呈上升和分布广泛之势,因此由苯丙胺类药物滥用所致的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戒断症状、精神障碍等临床表现涌现出来.尤其是吸食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危害严重,针对精神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由于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较多而且严重,会给病人带来严重不适,使病人不能坚持服药而致病情反复影响康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得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明显降低,控制其幻觉、妄想、多疑、自伤和伤人、躁狂等精神病性症状迅速、有效.
  • 摘要:女性戒毒人员普遍存在述情障碍特征,在生理脱毒完成后的心理康复阶段,由于其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存在困难,常将情绪和躯体症状混淆,在以言语为主的心理咨询中阻抗较大,影响咨询效果.绘画疗法能够越过语言将感情直接以图画的形象表达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来访者可以通过投射、移置、升华等方式将情绪和内心的冲突进行宣泄和释放.绘画疗法操作灵活、占用时间少、符合女性特质,可以克服传统言语咨询对时间空间的要求,大幅降低心理干预的成本,在当前专业心理戒毒康复工作者缺乏的情况下有助于心理康复工作的展开,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山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经过2年的探索和研究,在多轮试验的基础上研发出针对女性戒毒人员述情障碍的专业绘本和效果评估体系,能有效改善女性戒毒人员情绪问题,降低述情障碍程度,在女性戒毒人群中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以实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已引起研究者普遍关注和兴趣.现代心理学也正处在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时期,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所更多关注的是戒毒人员的消极心理,而忽视了她们作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注重培养强戒人员的积极心态与积极人格特质,使之能悦纳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远离毒品,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女性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矫治及防复吸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有效的积极干预策略,为我国的戒毒领域的相干研究及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心理行为矫治及防复吸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 摘要:强制隔离戒毒是我国禁、戒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强戒场所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少有人关注.本人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系统分析强戒场所民警心理问题的原因、危害及预防策略,以期引起业内对民警心理问题的重视,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我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朝着科学、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
  •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的临床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法.方法:对近5年18例急性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中毒患者急诊临床表现和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初期以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后期出现中枢抑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联合纳洛酮静滴治疗,18例治愈出院.结论:急性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中毒,病情发展较快,氯胺酮可以增加亚甲二氧基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心脏毒性.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解除MDMA和氯胺酮毒性作用,改善急性中毒症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冰毒依赖者的家庭功能特点.rn 方法:以成都市强制隔离戒毒所100名学员作为实验组,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民族上相匹配,采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家庭关怀度、社会支持量表中的家庭内支持度对两组被试进行施测.rn 结果:(1)两组在被试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戒毒组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戒毒组的家庭关怀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262,p<0.01);戒毒组的家庭内支持度与家庭外支持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n 结论:青少年冰毒依赖者家庭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其家庭结构不完整,且父母多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家庭关怀度较低.
  •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35岁以下青少年滥用合成类毒品的现状及原因,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提供依据.rn 方法:主要对云南省毒品滥用情况较为突出的八个地州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1200名35周岁以下滥用合成类毒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对72名禁毒专业人士的结构式访谈.rn 结果:通过自编问卷测评、分析发现,青少年滥用合成类毒品的决定性因素源自其个体本身;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滥用毒品与家庭毒品预防知识教育效果不佳及教养方式不当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与传统研究结论不同的是,青少年吸毒与家庭关系紧张并没有直接联系;来自朋友间的不良影响及对朋友的过分依赖,是其吸毒的主要外因.rn 结论:针对青少年的毒品预防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诱使青少年滥用合成类毒品的各方面因素,从个人、家庭和朋辈关系三个角度进行必要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青少滥用新型合成类毒品的可能性.
  • 摘要:香港戒毒会早于1968年,已开展了专为吸毒女性而设的戒毒康复服务.经历接近半个世纪的工作经验,透过自愿性住院式戒毒治疗及康复服务,以及以社区为本的美沙酮治疗计划辅导服务,协助吸毒女性重建新生.本会辖下两所妇女戒毒康复中心(区贵雅修女纪念妇女康复中心及成年妇女康复中心),随著近年服务使用者的年纪低龄化、吸食毒品种类多样化,以及因吸食毒品引致身体、心理及精神的健康问题复杂化,除了原有的「治疗社区模式」作为程序骨干外,也引入不同种类的治疗计划,如「心花盛放」园艺治疗计划、音乐治疗计划,以及一系列的职业培训及就业辅导计划,更全面地照顾戒毒女性身心灵的需要.另一方面,本会提供的美沙酮治疗计划辅导服务,优先为吸食海洛英的女性提供门诊式辅导服务,以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及特别服务计划,多线并行,务求全方位地帮助服用美沙酮的妇女及其家庭,当中包括为服用美沙酮怀孕妇女而设立的「喜月同陪计划」及帮助她们子女的「助儿童、创明天计划」等.
  • 摘要:本地少数族裔海洛因使用人士无论在宗教、文化、年龄、戒毒经验、风险行为等范畴,均与华裔海洛因使用人士具不少差异,故在提供服务时,如能掌握及理解其文化和习性,便可有效收窄文化差异,贴近他们的需要,建立信任的工作关系,协助减低吸毒对他们的影响,提升其福祉.本文将根据以往所收集的资料、工作员所累积的实务经验对此群体进行分析,并提出以文化敏锐为本设计有效的缓害及支援服务.本服务采用缓害的手法以减低毒品对他们的伤害并同时提升及巩固他们对戒毒的决心。在提供服务期间,本服务也尽力配合其信仰之习惯,在安排有关饮食上,会先询问服务使用者是否需要清真餐,另外,也尽量避免安排同工单独接触异性服务使用者。在安排及招聘朋辈教育员时,也致力招聘和训练一班年青的少数族裔社群人士,使他们能成为专业并具文化敏锐的朋辈,作合适的介入。为了让少数族裔吸毒者能对服务有更全面及准确的认识,减少他们接触服务的障碍,在制作宣传品、教育物资时使用英语、乌都语及尼泊尔语;聘请非华裔的过来人及社群人士作全职及兼职同工,非华裔同工能有效地担当专业同工与服务使用者的桥梁,减避文化及语言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和混乱,带来双向并有效的沟通。
  • 摘要:爱滋病病毒感染与吸毒行为息息相关,香港于1984年发现首宗爱滋病病毒(HIV)感染个案,并于1985年发现首宗爱滋病(AIDS)个案.截至2014年底,香港感染爱滋病病毒的呈报个案累积至6993宗,其中329宗是透过注射毒品而感染病毒.截至2013年底,香港以注射方法吸毒者组群中的爱滋病病毒感染率是0.68%,和其他国家及地区相比,多年来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香港戒毒会成立于1961年,是全港最大型的志愿戒毒机构.本文报告香港戒毒会在戒毒康复服务中结合爱滋病预防工作的经验,包括:(1)在戒毒康复院舍内为戒毒康复人士提供爱滋病预防教育;(2)以朋辈外展方式为流连街头的吸毒者提供爱滋病预防教育;(3)为感染爱滋病病毒的美沙酮服药人士提供心理社会服务及促进他们接受爱滋病治疗,透过医社合作控制本港的爱滋病疫情.
  • 摘要:在戒毒工作中,发现吸毒问题不单是吸毒者个人的问题,吸毒更是反映了家庭出现问题,因此,家庭是戒毒服务中一个重要的介入方向,需要帮助戒毒者重建家庭内在资源及社区关系.因此,心动家人支援队有以下四项目标:(1)提升家人对吸毒者有关吸毒问题的了解和认识;(2)灌输家人「滋养自己」的生活态度,帮助家人关心自己「身、心、社、灵」的平衡发展,让家人认清自己如何帮助成员戒毒,从而帮助吸毒者提高戒毒的动机;(3)透过成立家人自助小组及探访队,建立家庭间彼此支持的气氛,结集同路人的力量和支援;(4)成立地区义工团于地区宣传关爱家庭讯息,让社区人士明白家庭对预防吸毒问题及支援吸毒者的重要性.本计划参考「博域家庭系统理论」(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理念,以家庭作为一个情绪系统而作出介入,家庭成员间互相牵连的情绪,转化为帮助吸毒子女的推动力.
  • 摘要:针对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家长担当重要的角色,可以部份家长因为各种因素,难以兼顾子女成长上的需要.为更全面支援非华裔戒毒者及其家庭成员需要,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辖下元朗家庭成长轩及油尖旺家庭成长轩于2014年底开展了针对戒毒者子女的幼儿服务.本研究以探讨正(曾)接受戒毒服务的尼泊尔父母教养子女的模式,以及机构服务如何提升尼泊尔幼儿的自我形象及满足其成长需要为目的.于2015年中研究人员邀请11名尼泊尔族裔学童及其主要照顾者参与研究,其中5名学童的父或母有互常使用大剂量毒品经验,对照组6名学童的父母则没有吸毒经验.研究者透过比教幼儿参与机构服务前后的「自尊量表」,小组活动期间的评估,以及对其家长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父母是否有有效的管养能力比父母是否为吸毒者,对儿童发展更为重要的结果,是次研究结果亦为机构未来服务带来启示.
  • 摘要:海洛因依赖者戒断巩固难、复吸率高的问题是世界戒毒领域共同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是成瘾治疗领域的重难点.个体尽管知道使用成瘾药物会带来明显的身心不良反应和社会不良后果,但仍控制不住地冲动性觅药及强制性药物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及持久的心理渴求.心理渴求作为一种动机状态,是想要使用依赖性药物的强烈渴望,分为一段时间内持续性体验到的、稳定的背景性渴求和某一时刻瞬间强烈的、阵发性的由环境或情感线索诱发的渴求状态.本文通过对以往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渴求的理论机制及其干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希望能对药物成瘾领域心理渴求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干预有所帮助.心理渴求作为海洛因依赖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我国关于心理渴求理论机制及其干预的研究出现的较晚,且多集中在心理渴求的干预方面。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下心理渴求的理论机制,同时丰富心理渴求干预方面的研究,如此将会对海洛因依赖者戒除毒瘾、防止复吸、更好地回归社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沙芬滥用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rn 方法:对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7例右美沙芬滥用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3(23.8土3.54)岁.已婚2例(7.4%),未婚25例(92.6%).滥用时间2-10(5.2±2.29)年,滥用剂量6片~48(28.4±13.64)片/日,滥用次数1~4(2.7±1.07)次/日.从开始使用到成瘾时间为1-6(3.63±1.84)月.均伴有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伴随滥用其他一种物质2例(7.4%),两种5例(18.5%),三种及以上20例(74.1%);滥用后表现躯体多个系统症状,最常见头晕头痛27例(100%),心跳加快24例(88.9%),脾气暴躁19例(70.4%).依赖症状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其戒断反应无特异性.rn 结论:右美沙芬多伴有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躯体症状明显,但无特异性,耐受性形成快速而明显.
  • 摘要:本会参照Prochaska&DiClemente (1986)『改变之轮』的阶段性改变历程模式,运用『动机晤谈』、『减低危害』和『预防重吸』为药物辅导之基础,设计不同阶段的介入及重点服务工作,让不同需要的服务使用者脱离循环不息的重吸重犯的生活行为模式。
  • 摘要:香港戒毒会推行的见习学员及同辈辅导计划旨在吸纳完成戒毒疗程并成功戒毒的戒毒者,返回本戒毒服务单位担任戒毒工作员.让戒毒康复者利用'过来人'与'工作员'这双重身份,善用自身之吸毒与戒毒历程帮助他人.一方面为戒毒者提供灌注希望及模范等作用.另一方面,同辈辅导与戒毒者同样面对过毒品问题的经历,其独特之共同情感部份,正有助于彼此同理心及关系之建立,担任戒毒者与机构间之桥梁.近年,在各地复康服务机构中类似的计划日益盛行.当中尤见于聘用精神病康复者及戒毒康复者担任'过来人'工作员,这现象亦凹显出这类型之计划所发挥之特殊积极作用.本文将以笔者之独特个人经验,从戒毒服务使用者成长改变为社会工作者之历程,论述计划在戒毒者各改变阶段,为戒毒者,机构及自身所带来之各种积极作用.见习生/同辈辅导计划对不同持份者,及对戒毒人士在各戒毒历程阶段均能发挥多重积极作用,同辈辅导的独特经历与其特殊角色是戒毒治疗康复领域的宝贵资产,尤其近年吸毒问题的快速变化,毒品种类的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吸毒问题越见复杂,戒毒治疗康复的技巧与知识未必能赶及应对当前快速变化的形势。因此同辈辅导的戒毒智慧与技巧便越见珍贵,藉此弥补戒毒团队于此方面的不足。但另一方面,戒毒治疗机构亦须留意此等朋辈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同辈辅导既要与戒毒人士建立r朋友J的关系,但同时作为机构员工,亦理应与戒毒人士保存一定距离以维系机构权益。因此持续为同辈辅导提供情绪与工作支持、职能训练、工作督导及晋升阶梯等事项亦显得同样重要,从而确保维护同辈辅导员之团体士气,让其得以发挥他们独特之积极作用。
  • 摘要:香港保安局禁毒处自2009年起推行教师禁毒教育培训课程,作为应对青少年吸毒人数飙升的基本预防策略之一.随著近年的吸毒人数下降,同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已接受培训,课程使用量日渐下降.社区药物教育辅导会透过培训课程评估研究,从中评估成效及了解教师对持续训练的需求.结果显示,参与的教师认同培训能提升他们在禁毒教育中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及态度;并且认为有持续培训的需要.受访教师建议培训时间需缩短以配合繁忙教育职务,而内容需包括最新禁毒趋势、加强个案辅导分析、辨识吸毒行为技巧及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初步研究结果的建议获禁毒处采纳,延续推行教师培训并加入学校社工为培训对象,改良课程设计,强化内容,回应教师的需要.
  • 摘要:调查目的是探讨香港主要吸食海洛英人士对爱滋病的认识程度和警觉性、寻求戒毒治疗的态度,以了解他们感染爱滋病的存在风险.调查以街头问卷调查形式进行.问卷内容是根据香港戒毒会前社会福利总监钱明年博士对吸毒者于高危行为的Knowledge,Attitude,Behaviour,Practice (K.A.B.P.)的经验作蓝本,设计一份街头访问问卷,并招募27位戒毒康复人士担任访问员.调查在2014年8月期间于吸毒人士最常出没的美沙酮诊所附近地方,成功访问了695位滥药人士,其中男621人,女74人.此论文旨在分享报告此调查就共用针筒习惯的滥药人士年龄分布、寻求戒毒治疗的意识高低、有否使用安全套、以及对共用针筒的行为会增加感染爱滋病的机会是否知悉、行为与思想是否一致的发现,并作出相应建议.
  • 摘要:于2008-2009期间,呈报禁毒处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的数字急剧上升,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政府除投放大量资源在各层面打击吸毒问题,也投放资源在滥药者家属的家庭教育,因此坊间的家长禁毒教育资源套如雨后春笱.笔者自2009年开始接触吸毒者及其家庭,共接触约100个吸毒个案,也持「家庭视野」推行家庭教育及辅导工作,举办治疗性及支援性吸毒者家庭支持小组.揉合笔者前线工作经验、观察及文献,本文意在检视现时的家长禁毒教育,概括现时滥药者家人教育的状况,并评论教材是否能够协助吸毒者家人面对困境.笔者亦会尝试以灵性介入作为完善现时家人禁毒教材的方向,成为本土资源,目的是为家人提供更全面支援及转化他们经验.
  • 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五管齐下的禁毒策略,即预防教育和宣传、立法和执法、对外合作,研究工作,以及治疗和康复服务.而毒品问题的情况时而变化,身为抗毒工作者,须留意和因应趋势,适当调整和改进禁毒工作的重点,包括提供的戒毒治疗及康复服务,以妥善应对当前形势,为有志戒毒的人提供适切的服务,让他们早日脱离毒海,重获新生.为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区内的禁毒界别每三年均会制订《香港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三年计划》(三年计划),以厘定有关服务的优次和策略,并为服务提供者订定指标,以便他们检讨有关服务,及因应最新的吸毒趋势,发展相应的策略和计划.本文旨在阐述三年计划内就戒毒治疗及康复服务所建议的策略方向,供三地抗毒工作者交流及讨论指教.文章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读者介绍香港特区内各种主要的戒毒治疗和康复服务模式;第二部份剖析香港近年的吸毒情况和趋势;而第三部分则因应这些情况和趋势,提出三年计划所建议的五个策略范畴,即(1)加强服务;(2)促进不同服务之间更好的配合;(3)及早辨识和介入;(4)减少复吸及鼓励重投社会;(5)其他支援服务.
  • 摘要:美沙酮维持疗法是一种替代和递减法的综合脱毒治疗方法,也是现时治疗海洛英毒患的最可靠办法,成效显著,被认为可以大幅减少上瘾者对社会的伤害、大幅提高重返社会的机会.治疗者的戒毒主观愿望是否坚定,能否应对生活负性事件,抵制诱惑的能力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医疗护理干预中,除了戒断及疾病治疗以外,可通过与戒毒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帮助识别各种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矫正和疏导,协助戒毒者正确处理心理精神及社会压力,改善情绪障碍,降低对毒品的心理渴望.透过定时与戒毒者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同时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消除毒源、家庭支持、社会监管等有效干预措施结合起来,使治疗者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从而达到提高操守率、降低复吸率的目的.
  • 摘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素家族的一员,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DNF通过其神经保护作用和对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参与阿片依赖及戒断后复吸过程.现就BDNF在阿片依赖及复吸中的变化及其机制做一简要综述,期待能够为国内相关领域人员提供参考.关于BDNF在阿片类物质依赖及复吸中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BDNF促进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形成,形成后起着对抗阿片神经毒性和阿片奖赏的作用,阿片类物质戒断后BDNF代偿性增多,参与一些复吸相关行为,说明BDNF在阿片类物质依赖中具有极其复杂的重要作用,未来在考虑BDNF的应用前景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此外,还介绍了BDNF基因多态性与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关系,发现Met等位基因是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危险因素,有可能成为防治阿片类物质依赖的新靶向。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临床研究多聚焦于BDNF水平的变化,而很少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因此较难对其变化做出解释;有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多针对的是男性患者,而很少对女性患者进行研究;今后应在此方面进行更多更合理的研究来阐明BDNF在阿片类物质依赖及复吸中的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合成毒品滥用人群的药物滥用流行情况,为禁毒、戒毒、药品监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设计的《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利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调查方法,对湖北省2014年度收集到的5029例合成毒品药物滥用者滥用行为特征情况进行分析,并将该年度合成毒品滥用品种与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进行比较.rn 结果:合成毒品滥用者初次滥用药物平均年龄为27.28±7.67岁,集中在20~40岁,占73.58%,最小的年龄仅9岁;药物滥用者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52.95%、未婚者比例为46.69%、无业者占调查人群的69.8%、主要滥用药物为麻谷丸(冰毒片)占68.34%.滥用的心理原因主要是追求欣快/刺激、满足好奇、认为时尚.与前四年相比较,摇头丸、甲基苯丙胺/冰毒、氯胺酮(K粉)、麻谷丸(冰毒片)使用量有显著增加,同时还涉及滥用同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合成毒品滥用方式以烫吸(踏食)使用为主(3847例,占76.5%);艾滋病结果呈阳性29例,占0.58%.rn 结论:①合成毒品滥用者主要以青年、低学历、无业人员居多;②主要滥用合成毒品以摇头丸、甲基苯丙胺/冰毒、氯胺酮(K粉)、麻谷丸(冰毒片)为主,但同时滥用同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问题值得重视.
  • 摘要:个案管理是不同专业一起工作的桥梁,个案管理模式不仅能整合分散的社会服务资源,而且能够同时解决多个复杂问题,目前此模式在多个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在药物滥用防治领域.本文结合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合成毒品滥用门诊个案管理经验及相关文献,就个案管理应用及工作流程进行介绍.个案管理是一种组织服务传递的方法”。,在西方国家药物滥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个案管理有其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个案管理者针对案主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这样的管理过程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的针对性、可及性,又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虽然对药物使用障碍者的个案管理不是灵丹妙药,但它对服务的传递有积极影响并能稳定和提高那些处于复杂情况个人的状况。因此,在合成毒品滥用咨询门诊引入了个案管理的过程,并进行了尝试及探索,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经验,但仍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对今后相关领域的工作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州吸食合成毒品的未成年人个案研究,分析了新形势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滥用合成毒品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建议。要有效防控边境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滥用合成毒品问题,应该着重几方面的工作:增进中缅两国的国际禁毒合作,加大对合成毒品的打击力度;着力开展边境民族地区健康民族文化建设,规范传统习俗的实施;加强中小学预防合成毒品的宣传教育工作;举办家长学校,引导未成年人家长关注毒品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依托村寨成立未成年人课外活动中心,丰富未成年人的业余生活;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戒毒治疗机构。
  • 摘要:毒品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家庭和健康,吸毒成瘾者也一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弱势群体.虽然2008年的《禁毒法》明确了社区戒毒工作模式在我国戒毒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但由于安全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地区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未真正有效运行起来,北京地区也不例外.以生态系统理论的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的参与观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北京市社区戒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尝试从"三社联动",即社区、禁毒社会组织和禁毒社会工作者三者联动的角度来探索社区戒毒(康复)模式,帮助成瘾者巩固戒毒成效,重燃生活希望,进而推动北京地区的社区戒毒工作.
  • 摘要: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合成毒品使用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获得艾滋病服务情况及艾滋病检测率.方法:于2014年12月对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共计600名合成毒品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获得艾滋病服务情况及艾滋病检测率进行分析.结果:(1)西双版纳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合成毒品使用者艾滋病总体知识知晓率为42.7%;(2)最近一年接受艾滋病相关服务者较少.(3)在过去12个月中接受艾滋病检测率为26%,在接受艾滋病检测的125名合成毒品使用者中只有56.4%知道检测结果.
  • 摘要:近年来,吸毒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尤其是吸食合成毒品的群体剧增.由合成毒品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笔者以陕西省为例,分析了对合成毒品犯罪查处和打击不力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并提出了完善立法,进一步明确合成毒品犯罪的追诉及量刑标准,建立完善医疗体系,加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积极推进对于合成毒品的相关宣传教育工作,探索多视角下的合成毒品犯罪防控策略等科学构建合成毒品防治体系的建议.
  • 摘要:新型毒品被专家称为"21世纪毒品",在我国蔓延迅速,吸食人数猛增,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吸食新型毒品的强戒人员人数和所占强戒人员比例逐月上升,加强对吸食新型毒品精神障碍类强戒人员的症状分析、并提出了集中排查,准确分类;分散管理,分类施教;用“心”沟通,从“心”矫治的针对性的管理教育举措,对于提高矫治效果和促进场所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非处方(OTC)药的情况,及家庭因素和个人危害认知对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行为的影响.rn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清远、湛江、潮州及深圳4座城市的在校中学生16300名,自行设计问卷对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及家庭相关因素进行调查.rn 结果:4.4%的中学生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OTC药,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家庭关系(OR=2.48,95%CI=1.64~3.75),父母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OR=2.25,95%CI=1.57~3.24),及对非医疗目的用药物危害性的认知(0R=1.24,95%CI=1.02~1.50)是中学生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及OTC药物的危险因素.rn 结论:广东青少年非医疗目的使用处方药物及OTC药行为发生率较高,家庭关系矛盾、父母曾经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及对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危害认知缺失的中学生倾向于出现非医疗目使用处方药及OTC药.
  • 摘要:四川省成都戒毒康复所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加强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戒毒新药——复方丁丙诺啡纳洛酮舌下含片的多次服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试验,首获成功.戒毒新药试验的圆满成功,凝结着专家教授和医务人员的辛劳和汗水.
  • 摘要:运用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为戒毒人员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物,包括毒品或吸毒体验的暗示,毒品图片和仿真毒品,吸毒过程视频,真实毒品,模拟吸毒现场;制定因不同强度刺激物引起不同等级的焦虑治疗方案,改善戒毒人员大脑机能,逐步恢复其正常的"快乐机制",最终帮助戒毒人员提高对毒品的抵抗能力,有效应对外在应激事件、情绪不良、家庭、失业等问题,让其不再产生复吸的冲动,消除过去的吸毒体验造成的焦虑,最终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 摘要:对因滥用合成毒品被收治在四川省成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采用频度、均值分析和交叉表分析的方法,对被调查人员的人口学特征、滥用合成毒品情况、首次使用合成毒品情况、被收治强制隔离前滥用合成毒品情况、使用合成毒品期间尝试戒毒情况、对戒毒的认识、家庭关系情况、对强制隔离戒毒经历的评价、对民警到家庭走访及帮教的态度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求具有共性的问题,形成以下结论和建议:(1)文化素质不高的青壮年是受合成毒品侵害的主要对象,应作为禁毒防控的重点人群;(2)冰毒是目前成都及周边地区合成毒品滥用的主要品种,制、贩冰毒行为应作为当前禁毒斗争的打击重点;(3)首次使用合成毒品低龄化,应重点抓好青少年禁毒教育;(4)酒吧、K厅、迪厅等娱乐场所和旅馆是使用合成毒品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管控;(5)合成毒品泛滥尚在起始阶段,应抓紧开展防控和对滥用合成毒品人员的挽救;(6)滥用合成毒品戒毒人员大多已有一定认识和信心,应针对性加强教育;(7)亲情对帮助戒毒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应着力加强;(8)滥用合成毒品戒毒人员对强戒所和民警信任度还不高,应扬长避短调整教育和戒治方法措施.
  • 摘要:吸食合成毒品会对人的中枢神经造成伤害,使人出现异常的心理甚至是危险行为.由于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员日益增多,与普通戒毒人员混合管理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始对吸食合成毒品戒毒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并积极探索因吸食合成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类戒毒人员的管理方法.按照此类人员的行为表现,主要可分为自闭型、躁狂型、抑郁型、精神分裂型四类,对他们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以保障场所的安全稳定、提高戒毒质量,为后续管理吸食合成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类戒毒人员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毒品问题日益突出,"戒毒困难,复吸率高",成为了危害国人身心健康、破坏社会安全稳定、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教育,是戒毒人员降低复吸率、顺利回归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矫治手段.但目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面临着诸多难题,对戒毒回归人员进行过渡性帮扶救济,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和物质帮扶,安置帮教机关提供开发式、照顾性帮扶,社区提供整合资源的支持性帮扶,家庭亲情帮扶与监管相结合,引导和帮助戒毒回归人员实现再社会化,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强戒监管场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采用科学、系统的再社会化教育方法,从多角度来促进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再社会化,从而降低复吸率,构建安定和谐社会.
  • 摘要: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人为本、科学施策,集中收治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在探索实践中突破,总结出了以格式塔治疗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石的"蓝莲花家园"艾滋病病毒感染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治疗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戒治效果.并总结了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是基本保障,依托法制,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是关键因素,科学统筹与教育为本是重要推力的对策建议。
  • 摘要:本案例是作者在戒毒教育矫治工作中接报并具体咨询的一起戒毒人员心理个案.求助者为彝族戒毒人员,因与同伴戒毒人员在无意摩擦纠纷中受处罚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评价低,为前途担忧、出现焦虑、失眠等症状,持续近一月,求助者主动求助、迫切希望改变现状,能正常的渡过戒毒生活.在详实收集资料及探寻个人成长史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运用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针对其一般心理问题进行了个案咨询.通过建立平等、尊重、接纳、信任的咨访关系,通过探讨领悟、自我修通、巩固等咨询流程,帮助求助者曲木某某逐步认识、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和生活行为,提高理性认知能力.经过六次咨询和帮助,该求助者从躯体化状态、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和社会活动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其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经过本案例咨询,证明合理情绪疗法对人际关系敏感的曲木某某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 摘要:未来的戒毒工作将走专业化和社会化之路,专业化是必有之义,社会化,强制隔离戒毒如何与社区戒毒类同衔接,无缝对接,如何尽量不脱离社会,如何从具体可操作的途径来实现戒毒人员与社会的同步发展,顺利良好实现再社会化.本文提出了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社区建设的一些设想.在这个特别的社区里,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和其他表现积极的学员从矛盾调解,帮助困难,解除抑郁,急救病人以及帮着搞卫生,几方面来锻炼自己,施展才华,进行再社会化。同时,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社区建设内容还包括社区内家庭关系的修复以及社区内药物滥用预防与戒治知识教育。
  • 摘要:从理念、方式、手段、知识和技术等多个方面人手,将药物滥用预防和戒治工作去掉"吸毒"和"坐牢"的标签效应,这样既能给药物滥用预防与戒治工作去劳教化、去监狱化,也能给学员及其亲友正名,让他们可以在一个科学的世界里自信地去戒治,在一个宽容的社会里坚强地去抵御毒品的诱惑.和公安部门联系,符合条件者去药物滥用者身份标识;向名牌大学科研院所和医院学习运作模式,多些开放、科学和人文;认识到药物滥用成瘾是一种顽固性慢性复发性脑疾病,治病不是坐牢;学员入所,依法与家属签订药物滥用预防与戒治协议书;以科学的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药物滥用预防和戒治工作.
  • 摘要:就如何培育戒毒信心,本文首先指出了戒毒信心是整个戒毒工作的逻辑起点,提出了关于戒毒理念的变向思维必须要打破戒毒难的传统观念,树立戒毒信心,应从成功戒毒者案例中去总结成功戒毒方法.对戒毒人员和公众的宣传重点应有所区别,遵从戒毒人员的犯因性需求.从教育学的角度,要对戒毒者戒毒信心进行个别化培育,要树立生活信心即戒毒信心的理念,实施生活教育、陪伴成长的生活导师计划;树立改善即成功的戒毒理念,着重从认知、养成、心理、生理、社会功能等维度帮助戒毒人员,使他们的社会生活生存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 摘要:戒毒动机是戒毒工作的逻辑起点,培育持续而稳定的戒毒动机对于戒毒人员预防复吸、保持操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讨论培育戒毒动机的主要方法和途径,进而试图探寻培育戒毒动机的一般经验和客观规律.总结了戒毒动机培育途径的适用人群以及对戒毒动机培育的后续思考。培育积极的戒毒动机对于药物滥用成瘾者保持操守意义重大,通过开展动机晤谈、成立戒毒小组,利用特定事件强化戒毒动机等实践证明,培养药物滥用成瘾者的积极戒毒动机有章可循,上述经验和规律可以在戒毒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 摘要:目的: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生存状况进行调查,重点在离所后操守保持情况,研究对操守保持情况的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自编《戒毒人员离所后生存情况电话调查问卷》,电话调查了解情况,个案访谈复核.rn 结果:离所人员的操守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前6个月是复吸的高危期;家人和朋友帮助、强戒经历、正常就业、他人的积极评价对戒毒人员保持操守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亲属)关系对戒毒人员保持操守帮助极大;正常就业对戒毒人员保持操守影响较大;个人原因(心瘾、信心缺失等)和家庭原因是戒毒人员复吸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戒毒人员复吸后本人及家属未采取有效措施戒治.rn 结论:在强制戒毒期间,民警的正面教育和激励是戒毒人员树立信心的最重要因素;亲情在戒毒人员保持操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稳定的就业是保持操守的重要因素;所内戒治观念、戒治手段应加以转变和调整.
  • 摘要:本文试就澳门的禁毒政策中分析减低伤害是如何透过由上而下,透遇法例营造空间以致有利工作员及服务使用者实践减害,同时结合当事人由下以上的取向,如何把滥药行为外化,尊重且信任其个人,并重由优势视角去阅读他们,就是当中他们自爱的经验,深信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也有抗争能力;同时,也探讨作为工作员在协助滥药的青少年时,应审视所面对的权力面向,二元的对立只会制造更多的欺压,这对个人及社会并无益处;故强调运用工作者及青少年的个人经验,在互为主体下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为其权力实践也找一个出口,让其营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才是有益于青少年达致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未来栋梁,故此文试透过运用充权概念为青少年滥药行为推行减低伤害的可行介入策略.
  • 摘要:因应澳门滥药青少年的隐闭化和滥药深度渐趋严重问题,因此需要探讨有效及早介入滥药青少年的工作,从滥药年期尚短时便开展辅导介入,增加停药及戒药动机,从而提升戒药治疗效果.自2010年,戒毒综合服务中心已开始运用简易身体评估工具结合辅导手法,并同时开发多类型的评估工具,以探讨此项计划在提升滥药青少年治疗动机的效果.中心经过三年试行计划,期间对参与此项计划的百多名滥药青少年,收集其滥药引致身体健康问题的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并作分析,发现个案有不同程度健康问题及测试结果不理想状况,而计划实施后确有助提升治疗动机之效果.此外,因应毒品种类趋向复杂及多种多样,发现经过计划的针对性措施有助提升个案健康观念,能对滥药祸害有全面认知,有助于从根本处理滥药问题.有见该项目取得成效,为强化社区服务单位更快接触到滥药青少年,能及早辨识和提供有效建议,因此中心将所累积经验和资料数据分析加以整理及编辑,与资深青少年服务机构联合制作『滥药青少年辅导精要手册』实务工具书,透过推行证书课程向社区从事对高危/滥药青少年的社工及前线人员推广,训练其能掌握有关评估工具的操作使用方法、了解个案身体特殊情况、教导有效运用介入辅导技巧、为高危个案及早进行预防教育.此项目计划特色为以健康教育作为主线发展,并运用动机式晤谈法和认知行为治疗法,透过多种简易身体检查工具作为教育媒界,运用以往数据推测滥药个案可能出现的身体损伤问题,更快配对简易健康评估工具、快速针对性人手、提升个案对工作员的信心,让个案愿意坦诚开放,有助提升其动机进一步改善健康问题.此外,亦借着加大社区服务机构前线人员的培训,推动和扩大项目于社区中实践.本文尝试从开发简易身体评估工具、配对介入手法及施行经验,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对滥药青少年及早介入和治疗等方法作详细论述.运用简易身体评估工具配合『动机式晤谈』介入滥药青少年工作具有成效,在本项计划推动过程中,可见透过健康教育有助增加滥药青少年的停药/戒毒动机,而以健康作为介入点可减少个案对服务和工作人员的抗拒,有助增加在戒毒治疗留置率。此外,对于多药滥用问题,以及新型毒品的涌现,进行毒品祸害教育有一定难度,但在健康关注作为切入点,能更快达到效果。此外,在社区推动实践方面,经各方评估此项计划,在社区中的一般青少年、高危/滥药青少年均适合使用,即可发挥第一期和第二期预防作用,无论在学校、社区中心或活动中均可运用,其适用面相当广泛。课程推动并配合精要手册,有助前线人员更好掌握知识和技巧,期望透过项目能接触到潜在滥药青少年,尽早给予建议,减低滥药对个人不利影响。
  • 摘要:面对新型合成毒品带来全球禁毒工作的挑战,在澳门独有的经济环境,引致家庭功能失调,澳门青少年面对的毒品问题严峻.在现行的青少年吸毒预防工作机制下,以教育戏剧及艺术创作活动及比赛,创造一个全新的平台,让澳门青少年在自主及创作下,反思吸毒相关的议题.本文先概述澳门近年青少年吸毒问题现况,了解内在和外在的吸毒诱因,再试从近年澳门青少年吸毒预防工作中,使用的教育戏剧及艺术创作手法,探讨教育戏剧及艺术创作活动和比赛的性质与青少年发展的配合,并了解其特有的功能对青少年预防工作所起的作用.
  • 摘要:准确估计滥药人口对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禁毒政策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滥药人群常无法通过常规途径接触,这一方面增加了对滥药人口估计的难度,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依赖常规手段对其显著低估.随着近年来统计方法的发展,再捕获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已经成为一种估计潜在人群数量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次研究利用澳门社工局"澳门药物滥用者中央登记系统"所收集的数据,使用再捕获法尝试对澳门药物滥用者总数进行估计.本次研究使用Huggins模型对每一个体被捕获的概率进行建模,最终对澳门滥药人口总数的点估计为4032人,95%置信区间为[3515,4751].对个体被捕获概率建模的结果还发现,个体的再捕获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时间效应,即曾经进入过登记系统的个体再次进入登记的概率降低.此外,对协变量的回归系数进一步分析发现潜在的滥药者特征很可能为男性,吸食新型毒品,未婚,无子女,无其他犯罪史且就发现潜在滥药者的潜力而言非政府机构(主要是社工机构)大于政府机构.以上特征可能对将来发现潜在的滥药者提供帮助.
  • 摘要:药物滥用的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地共同关注的一大议题.澳门特别行政区(下称澳门特区)近年亦面对着毒品犯罪不断上升的问题.澳门特区近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机构均共同努力,提出各式各样的应对策略,以期一方面有效打击毒品犯罪,另一方面亦有效协助受毒品影响的吸毒者脱离毒品,重投正常生活.澳门特区政府于2009年颁布了第17/2009号法律《禁止不法生产、贩卖和吸食麻醉药品及精神药物》下称禁毒法.禁毒法增加了刑罚上限,以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此外,禁毒法亦增设了相关措施以给予吸毒者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其在非监禁的前题下戒除毒瘾,重返社会.相关的禁毒法实施已超过六年,作为执行机关,法务局社会重返厅与相关机构订有合作机制以执行相关法律制度和措施,此外,社会重返厅于本年3月就所跟进的戒毒个案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整理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将阐述澳门特区禁毒法所规范的缓刑戒毒制度,介绍执行部门的具体戒毒工作机制,并且分享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期望借"2015年全国药物滥用防治研讨会"的平台,与禁毒工作同仁共商善策,应对毒品犯罪的挑战,有效协助受毒品影响者重建新生.
  • 摘要:自2005年起本澳根据减害原则起用美沙酮予海洛英用户作维持治疗.于2008年起澳门戒毒康复协会(ARTM)观察到美沙酮用户多种需要而推行了美沙酮住院戒毒模式,以为美沙酮及/或海洛英用户提供一个安全无毒的环境去稳定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经过五年的实践,澳门戒毒康复协会于本文中总结了多年的经验及回馈,并以此为根据于澳洲WHOS的协助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摘要:目的:研究手环训练干预和心理情景剧干预对海洛因强制戒毒者的戒毒信心及复吸的影响.rn 方法:将262名海洛因依赖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n=144),手环训练干预组(n=98),情景剧训练干预组(n=20).干预组除了常规训练之外分别进行4周的手环训练和情景剧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训练.将试验组干预后的吸毒人员拒绝自我效能感问卷、毒品高危复吸自评量表、GHQ-12、吸毒者戒毒信心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与干预前及对照组进行比较.了解干预方法对戒毒信心和复吸的影响.rn 结果:手环干预和情景剧干预在各项评估指标都明显比干预前和对照组改善,并且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手环训练和情景剧训练干预有效地提高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毒信心和减低复吸的可能性.手环训练是一种有效而简便戒毒干预方法.
  • 摘要:药物成瘾是一种因长期使用成瘾性药物诱发的慢性可复发性脑病,其行为特征为不计后果的强迫性觅药用药,并伴有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和情绪障碍.近年来,青少年成为了服食成瘾性药物的主要群体之一.从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看,青少年处在这样一个身心发育的关键和特殊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行为具有高冒险性、高冲动性、高新颖寻求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可以预测未来的成瘾行为.从家庭系统的观点来看,家庭的生存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青少年成瘾行为的发生与整个家庭系统的不良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家庭治疗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显得极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总结和两个典型案例分析,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解析青少年药物成瘾的成因,探讨家庭治疗的方式和疗效,以期为青少年药物成瘾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众所周知,吸毒是一颗社会毒瘤,而心理依赖则是导致药物依赖者反复复吸行为的重要因素.开展心理戒毒及防复吸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禁毒法》贯彻实施必须破解"心瘾"难戒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自2012年起,我所依托山西医科大学姜峰教授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心理戒毒及防复吸课题研究工作,成功培养了一支有效能的专兼职咨询师队伍,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经济、系统的心理戒毒及防复吸干预模式——"6+1心理戒毒及防复吸干预模式".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防复吸教育、拒毒训练、随访照管六个前后连贯的工作步骤,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之以必要的家庭治疗,对进一步深化心理戒毒戒治体制创新提供参考.
  • 摘要:4-甲基甲卡西酮为目前滥用的合成毒品中仅次于甲基苯丙胺的新型毒品,主要流行区域以晋东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省份幅射,据禁毒委通报,河北、河南以及南方多省份已经出现大量涉毒人员,本研究着重对甲卡西酮成瘾人群的人格特质及心理动因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进一步的科学戒治提供循证依据.
  • 摘要:本文结合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承接社区戒毒康复服务项目十余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关爱、乐助、自强"的服务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技巧,以个案工作为基础、小组工作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戒毒康复帮教服务的实践经验,试论在当前严峻的禁毒形势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禁毒专业社工队伍的必要性及提高戒毒康复帮教成效的思考.
  • 摘要:目的:在一项5年的随访研究中探讨人格特质、冲动性以及COMT基因多态性等海洛因复吸预测因子的性别差异.rn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564例在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海洛因依赖病人.评估冲动性特质使用的是Barratt冲动调查问卷(11版),评估人格特质使用的是气质和性格问卷(TCI).使用DNA序列检测系统检测COMT基因rs4680多态性.病人在出所之后其海洛因的使用情况被连续随访评估5年.rn 结果:在564例海洛因依赖者中,完成随访5年的共有500例.在完成5年随访的病人之中,有265例(53.0%)病人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被确诊为海洛因复吸,其中男性127例,女性13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5年随访过程中,男性冲动量表总分、既往参加过美沙酮治疗以及用药年限是海洛因复吸的预测因子,而在女性中用药起始年龄、酒精依赖、参加过美沙酮治疗以及自我定向得分是海洛因复吸的预测因子.rn 结论:本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冲动性以及COMT基因多态性是与海洛因复吸有关的,而且这些因素在预测海洛因复吸的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
  • 摘要: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人格特征及相关因素对复吸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防复吸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以490例海洛因依赖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被试在既往三年以内有无复吸行为将其分为,复吸组(260例)和未复吸组(230例),比较两组在人口学资料、药物滥用史、以及气质性格量表(TCI)得分上的差异,并对两组之间有差异的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rn 结果:解教后接受社工访谈次数、最后一次戒断保持时间、就业情况以及TCI量表中的坚持性是预测复吸行为的主要因素.rn 结论:脱毒后的社区康复是预防患者复吸的重要环节,而禁毒社工的跟踪帮教以及较好的就业情况能够对预防复吸起到积极作用,人格特征对复吸行为的影响也应引起相应的关注.
  • 摘要:由于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趋势明显,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本文基于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险现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挖掘青少年药物滥用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心理成瘾原因——未被满足的期待,对其依赖性做出理论的解释,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个别介入、家庭介入、团体介入的三种方法.要尽力改变人和环境,建立学习、家庭和社区三方面力量的联合,这样才能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理解与关怀,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大幅度降低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可能。
  • 摘要:为实现对毒品滥用的管控,国家创设了戒毒的政策与法律,塑造出不同的戒毒模式,以期运用各种戒毒措施与手段减少毒品滥用者.本文基于对云南省部分州市毒品滥用现状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现实问题,从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以及社区康复四种戒毒措施存在的缺憾分别讨论当前我国戒毒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探讨制约我国戒毒工作有效开展的深层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rn 方法:对伴或不伴攻击行为的酒精依赖患者各60例和健康对照60例,采用韦氏记忆量表、Stroop测验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工具(WCST-M测验),分别对其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进行测试.rn 结果:伴攻击行为酒依赖者的记忆商数(86.36±s8.09)显著性低于不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组(93.52±s9.92),尤其以视觉再认、视觉再生、理解记忆和背诵数目为甚(P<0.01);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者的Stroop总时间、ST-C中不正确数和纠正数高于不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组(P<0.01);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者WCST-M测验的分类错误数、持续错误总数高于不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者较不伴攻击行为酒精依赖者在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损害更严重.
  • 摘要:过去廿多年的临床辅导经验,在戒毒历程中停滞不前的「重症」(戎毒动力较弱、吸毒年期长或持续复吸)戒毒者,往往不只是因为缺乏戒毒意志或技巧,而是与「自惭形秽-自觉一生充满问题,甚至认定自己就是问题」,及「自我封闭-因为吸毒而丧失事业及感情等,与社会失去联系,被迫生活在没有爱的孤岛上」两项深层的因素有关.深感一般的个案或小组辅导未能妥善处理这些棘手难题,所以发展了更具治疗力量的《生命节》——透过运用「叙事治疗」理论结合流行歌曲及社会的力量创办香港首个《治疗音乐会》,为「重症」戒毒者作深度的心灵治疗;借助他们喜爱的一首「正能量歌曲」,发掘他们久被遗忘的正向生命故事,并邀请百多名其他戒毒者及其亲朋好友,用心聆听这首戒毒者对生命的正向感悟及合唱他们的「正能量歌曲」.除促使他们联系社会「走出自己的孤岛」外,更以社会及其亲友对他们的热切认同,肯定他们萌芽中的正向身份,达至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及提升戒毒者与别人的联系感,促进戒毒者实践戒药计划,减少药量或保持操守.
  • 摘要:根据香港政府资料显示,被呈报的吸毒人数逐年下跌,但隐蔽吸毒者的隐蔽吸毒年期却由2008年的1.9年上升至2014年的5.2年.近年吸食危害精神毒品情况普遍,由于早期未必有明显的后遗征状,容易令吸毒者变得隐蔽,而现时服务并没有有效途径接触隐蔽吸毒者,令吸毒者变得更隐蔽,身体健康情况因长期吸毒而变得更差.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获禁毒基金支持,研发第二代智能手机程式「点·甩」以辅助戒毒,期望以互动功能,更有效接触及帮助隐蔽吸毒者.智能手机应用程式作为第四类电脑辅助治疗工具,近年引起积极关注,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继早前推出首个第一代智能手机应用程式「毒瘾无可忍」,下载数量稳定上升,显示辅助戒毒手机工具有一定需求.为了更有效接触及帮助隐蔽吸毒者,在禁毒基金支持下,信义会研发了第二代辅助戒毒手机应用程式——「点·甩」,当中加入了更多互动功能,如评估毒瘾、健康检测工具、自定改善计划等功能,都是在更有效地接触及帮助隐蔽吸毒者,减少隐蔽吸毒情况,期望第二代的程式更能发挥口袋辅导员的即时及贴身服务的功能.
  • 摘要:纵然香港于共享针具人群的爱滋病毒感染率相对较低,但随著新来港吸毒者的移入,年青非华裔海洛因使用人群之增加及使用不同毒品的使用者于戒毒环境下促成跨族裔及跨年龄层网络建立,道致社群内高危行为之互动仍然普遍,故爱滋病防治工作仍不容忽视,当中朋辈教育之参与,早已成为全球爱滋病预防及健康推广工作之重要元素.香港善道会-水银星三号健康教育计划自2005年,以减低危害的概念,为不同高危社群提供爱滋病预防教育及检测服务,当中包括华裔针筒注射毒品人群.过去十年,超过一百位曾滥药人士参与朋辈教育员接受身、心、灵全方位系统性培训,过去经历的整合,转化成正面能量服务社群.通过考核后,在社工督道下,成为义工并参与减低危害外展服务(包括清除小区旧针具及派发安全使用针具锦囊),及后更成为兼职朋辈教育和全职朋辈教育员.朋辈教育元素不但对服务对像造成正面影响,并为干预人群作出行为改变提供重要动机,同时亦为朋辈教育员间之操守维持产生互相支持及监察之效.
  • 摘要:循道卫理杨震社会服务处于2012年9月起开展少数族裔药物滥用者日间治疗及服务,强调戒药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可以继续参与社区事务、工作、与家人和支援群体继续联系.服务计划尊重不同族裔的宗教背景提供灵性上的支援,亦引入中医药针灸治疗,减轻戒药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痛楚,增加戒药者继续接受治疗的动机,提高戒毒成功率和减低复吸率.计划社工及辅导员,会提供认知及行为治疗为本的个人辅导,建立预防重吸的基础.首个计划为期两年,已有104个个案曾接受日间治疗,当中超过七成个案达到戒毒后三个月以上不复吸的成果.由于日间治疗涉及多方面的介人,日间互常服务(Day Care Schedule)亦包括不同活动种类可供戒毒者参加,本文旨在透过分析成功透过日间治疗戒毒的个案所接受过的服务,了解日间治疗对成功戒毒及维持不复吸的关联性,并以此作为日后建立服务模式的基础.
  • 摘要:海洛因等阿片类物质依赖是一种涉及到高级神经、精神活动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个体尽管知道使用成瘾药物会带来明显的身心不良反应和社会不良后果,但仍控制不住地冲动性觅药及强制性药物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及持久的心理渴求.心理渴求,俗称"心瘾",是指药物依赖者对依赖性药物效果的主观渴望,分为一段时间内持续性体验到的、稳定的背景性渴求和某一时刻瞬间强烈的、阵发性的由环境或情感线索诱发的渴求状态.目前,"线索诱发渴求实验"已成为评估心理渴求及其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通过前期文献查阅和课题组成员多年努力,逐步摸索出一套针对女性戒毒人员心理渴求的干预路径,即采用线索暴露疗法的范式,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结合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治疗和认知行为技术等对女性海洛因依赖者的心理渴求进行干预.这也对相关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吸毒人员的心理渴求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 摘要:科学地开展禁毒预防教育,有步骤、有方法地普及禁毒知识,既符合受众者需求又符合教育者的愿望.让禁毒教育分级防控真正落实、真正有效,是一大课题,不管用何种方法都离不开前期的数据调查和分析、用大数据锁定特殊人群.2005-2014"百度知道"十年间毒品问题搜索分析数据报告给出了答案.除大学生以外,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这些年也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做了不同的分级毒品预防教育尝试。例如,先后开展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禁毒小课堂教,“禁毒小卫士之不让毒品进我家”等特色,面向青年白领的“楼宇禁毒宣传教育”等,认为这都是有目标有方法的禁毒教育。如何最大限度地贴近特定人群的需求,使这些尝试的成效达到最大化,仍是禁毒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在全民使用智能手机,全民关注互联网的当下,可以利用互联网对用户进行分析,将接受禁毒教育的对象进行细分,研究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分级毒品预防教育,认为这是目前禁毒教育有效的方法之一,即由专业的搜索平台锁定禁毒问题需求,提供大数据让专业的禁毒机构研究,为全社会参与禁毒人民战争服务,这就是今天互联网+禁毒的最好体现。另外在学生的分类上,除了要重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分类外,还可以针对打工子弟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以及农村地区的学校学生进行更细致的区分。同时,应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开展成效调查,了解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这些都是当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短板和细节。这才是即学习国外的经验又结合了中国的特点的禁毒教育。随着人们对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这些问题将一一解决、逐步细化,预防教育的成效也会不断提升与加强。
  • 摘要:香港青年协会青年违法防治中心与葵涌医院临床心理学服务和药物误用评估中心合作,于2013-2015年推行为期两年的「Project IAPT-青少年心理辅导普及计划」.计划属全港首个运用英国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简称IAPT)辅导模式,建立具标准化、实证的「简短心理治疗」及「进阶心理治疗」,协助高危、吸毒或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提升抗毒和戒毒动机,以及减轻对毒品的依赖.计划并运用多套科学化问卷制作首套电子化的「认知及精神健康评估工具」,供青少年透过计算机及电子流动程序,填写评估量表,以协助青少年快捷及准确地作出评估.本计划亦为高危和吸毒青少年的家人提供识别、处理青少年吸毒问题训练及心理治疗服务.随着毒品的多样性增加,抗毒辅导工作更需要与时并进,引入具针对性和创意的手法,以抗衡不断演变的吸毒模式.本文总结两年来「青少年心理辅导普及计划」的经验,详述有关辅导架构及流程、与各专业合作经验、计划成效检讨、以及吸毒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供业界作参考.
  • 摘要:戒毒历程起伏不定,在中后期的复康阶段,戒毒康复者重建无毒的生活模式,重拾身、心、社、灵的健康,迈向操守及康复之路绝不容易,适切的支援及社区多方的配合很重要.为此,本中心在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推行『心弦有你-社区延续复康计划』,为戒毒康复者提供社区日间训练服务,提供实质的支援和机会,培养及巩固他们戒瘾后及康复中需要的正面支援网路,运用『社区关爱』理念,联系社会上及地区中的不同团体及持份者,透过向戒毒康复者提供工作体验和就业机会等实质机会,协助他们重建生活及融入社会.与此同时,家庭也是社区的重要一环,透过为戒毒康复者的家庭成员及照顾者提供支援小组,帮助他们面对家人戒毒康复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情绪与压力,并安排成功戒毒的过来人及家庭成员参与,借著他们的经历,以同路人身份支援戒毒康复者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和照顾者,为戒毒者康复的路途上的同行者作装备.计划目前已推行一年,已为103位戒毒者康复者,提供了520节小组训练;部份的戒毒康复者更进一步参加职前实习及实习体验.根据经验及评估所得,大部份参与计划的戒毒者康复者在自我效能感、自我认识、支援网络、生活抗逆境力、就业能力、社区归属感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家人也表示获得有力的支援.本文会总结『运用社区照顾手法于日间康复训练』的工作经验以及讨论戒毒康复者在中后期复康阶段的需要以及所面对的困难.
  • 摘要:"社区强化方法"(Community Reinforcement Approach)是一个戒毒康复个案介入模式,其成效得到广泛实证支持及国际认可.总括来说,"社区强化方法"采用一个"人在社区"的理论架构,致力以"行为强化原则"(reinforcement)提高吸毒者在家庭、闲暇、社交和工作四方面的满足感,从而减低毒品对当事人的吸引力.但这套介入模式在华人社会中,并未得到介绍和推行.本论文简介"社区强化方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内容,并报告香港戒毒会社工为美沙酮服药人士提供个案工作(casework)时,应用"社区强化方法"中的《吸毒行为功能分析表》和《非吸毒行为功能分析表》(CRA Functional Analysis)两项辅导工具的经验及反思."社区强化方法"是一个照顾全面、有系统和非常密集的介入方法,值得在华人戒毒康复工作加以推广.
  • 摘要:香港戒毒会石鼓洲康复院以医疗及社会心理辅导并重模式,透过专业医护人员及社会工作员团队合作,为不同年龄、种族的成年男性自愿戒毒人士提供全面住院式戒毒康复治疗.戒毒人士人院初期,面对因停止使用毒品,带来的身体不适及心理上的情绪困扰,容易放弃戒毒决心,中途离院.故此,按照戒毒人士的需要,在人院前,社会工作员先为申请入住石鼓洲康复院戒毒人士作人院前动机评估,关怀他们入院需要,预先建立良好辅导关系;在入院后首三星期断瘾阶段,除医护运用美沙酮药物治疗及其他药物的配合,减轻身体上不适;社会工作员更透过个人及小组辅导面谈,为戒毒人士作提升戒毒动机、巩固改变动机、解决防碍他们继续住院问题的辅导及建立戒毒康复目标等,进一步安定他们的心,给予关怀及支持,提供适切的介入辅导工作.戒毒人士能否完成最初三星期的断瘾治疗,是与能否继续完成戒毒康复疗程,以及建立日后成功康复生活基石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此阶段被视为戒毒康复疗程很重要的「黄金三周」.
  • 摘要:作者将会探讨现时本地刑事司法系统的情况,并以外地毒品法庭作参考比较,对上述议题作出分析.要从香港的刑事司法系统人手,有效和加快处理因毒品罪行而被捕的吸毒者,增加司法过程和判处的治疗性,绝非只有设立毒品法庭才可实现;但是,从外地毒品法庭二十年的运作经验中,却能给予本地司法制度不少的参考,例如毒品法庭面对识别高风险吸毒者的困难,低风险吸毒者接受过多治疗计划的反效果,定罪犯对判处视作惩罚的观感对完成治疗计划的影响,法官以权威地位与被告真诚沟通的重要性等等,若能加以参考并配予改良和优化,将能加强刑事司法系统在戒毒工作中的作用。
  • 摘要:一直以来,不少戒毒复康人士参与戒毒工作,且担当朋辈辅导的角色,发挥非常重要作用.这些朋辈辅导员深明毒品对人生的伤害,亦理解及体会到在戒毒过程中所面对的挣扎和困难.他们借著个人的过往人生经历及戒毒经验,可给予戒毒人士及其家人莫大的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香港戒毒服务发展在经历服务扩展后,亦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天朗中心于2015年在业界进行调查,统计朋辈辅导员的岗位需求情况,结论是如能为戒毒人士提供适当培训,协助他们投入戒毒服务,将有助提升服务质素,以及扶助戒毒服务在知识和经验上之传承.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同期向雇员再培训局成功申请举办朋辈辅导员训练课程,一方面借此课程协助戒毒复康人士进行生命重整,学习不同的毒品知识和辅导技巧,装备他们成为戒毒工作的新力军;另一方面亦提供戒毒人士一个途径及机会建立新身份以贡献社会.本论文会尝试界定戒毒服务中朋辈辅导员的角色及重要性,同时展示在业界进行之调查结果,继而探讨朋辈辅导员在戒毒服务机构的需求、角色、定位、及相关之待遇,以建议政府及业界能更有效规划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及生涯规划的工作.
  • 摘要:「戒毒」是一件终生持守的事业,对滥用药物人士而言路途既漫长且颠簸,如何切除他们对滥药的依赖、渴求?如何防止他们再次滥药的危机?借实际工作经验所得,个案除"身"、"心"、"灵"需重建外,"社"亦见显著的影响.所谓"社"乃社会功能,实行有赖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会带来机会和满足,挫折和缺乏.吴德斯和郝力士亦将环境分成两种:一、具体的现实(concrete reality),即食物、衣服、居住、医疗、就业机会、身体安全、娱乐机会及教育机会等.二、社会心理的现实(socio-psychological reality),即透过人际关系而成立的,个人必须依存于人际关系的环境,如父母、手足、亲戚、同学、配偶、朋友、同事等各种社会关系,而所述的关系,有些是无法依个人的努力或自由选择来决定的.笔者就所工作的戒毒机构,由08年至今所服务的滥用药物人士个案中,借他们的进入和离开的实际情况(探讨个案所面对「重返社会」中的挣扎),从而带出重建滥用药物人士"社会功能"之重要性.如戒毒服务在学员重返过程中,陪伴他们多走一段路,这工作就能成为其从「院舍」到「社会」中的一条重要的桥梁,让学员顺利过渡予社会,有效提高戒毒学员的持守机率.
  • 摘要: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的脑疾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社会,心理等临床表现.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渴求和负性情绪是预测复吸的最主要的因素,而正念防复吸治疗的目的在于治疗渴求和负性情绪及强调二者在防复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是由正念冥想和认知行为的防复吸技术结合形成的一种特定的针对物质使用障碍的干预方法,主要强调对高危认知,情绪,想法和躯体状况的接纳,来达到预防复吸的效果.目前,正念防复吸治疗在物质成瘾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正念防复吸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内容,探讨其实证效果及神经影像学研究,希望为其将来在物质使用障碍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支持.
  • 摘要:当前,随着场所收治的吸食新型毒品戒毒人员不断增多,因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的戒毒人员也不断增多.由于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人员大多具有幻觉、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和兴奋躁动、暴力倾向等行为障碍,给场所管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成为了场所当前的管教工作难点.本文根据《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规定的精神活性物质导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due to use of psychoactive substances[F10-F19])和行为障碍的有关条款,通过采取面谈、观察、心理测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该省戒毒场所收治的吸食新型毒品导致精神障碍戒毒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管理教育工作现状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这类人员开展管理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吸毒害人害己,一人吸毒全家遭殃.为此,全国都在想尽办法和实施相关措施,来维护社会治安的同时,服务和帮助这群吸毒人士.一般,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几种方法有,住院药物治疗,强制隔离,以及美沙酮治疗等.但事实证明,无论以上任何一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健康环境,家庭的背景,朋友的诱惑…使吸毒者本人很容易反复复吸,甚至有的丧失了生命.给戒毒人士提供一个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面,但同时,要更加关切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经研究吸毒文化的资料证明,大部分教育程度低,普遍内心极度自卑.在精英主义制度之下,他们毫无出路.所以,在黑社会和毒品的圈子里,他们能找回一种歪曲的尊严,找回一份认同.实践证明,福音戒毒是有果效的.受助者可分为:「自愿戒毒者」,和「非自愿戒毒者」.将「非自愿戒毒者」辅导成「自愿戒毒者」;将「自愿戒毒者」辅导成「成功戒毒者」;将「成功戒毒者」辅导成「专业禁毒工作者」是最终目标.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追求享乐的思想有抬头的趋势,自然而然,吸毒不再由于是违法行为而被大家心生敬畏,并且不去碰触那一条违法的底线.相反地,吸毒作为了大家享乐的错误追求,被大肆跟风,并且被不法分子美化,比如,能够带来快乐、没有副作用、能够减肥等等.可是,吸毒以后对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摧残是无可避免的,对于家庭也是致命的打击.由此,必须纠正以上的美化行为,同时,剔除社会大众对于成瘾者的"标签化",如吸毒以后就是坏人了,一辈子也休想翻身等等,让居民不再对成瘾者及其家庭避而远之.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自身专业优势出发,依托社区青年汇①的基层优势,从成瘾者社区融入、成瘾者家庭支援服务、"无毒"社区教育及活动三个方面,做一些北京市社会工作领域对于禁毒领域的作用的初步探索,对于成瘾者及其家庭社会功能的正常化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一个已推行的项目实务分享.
  • 摘要:目的:观察酒依赖患者脱瘾治疗时的戒断症状,总结临床治疗、护理的经验和方法.rn 方法:采用临床机构酒精依赖戒断评估表(CIWA-Ar)对58例使用酒精所指精神障碍患者的戒断症状进行评估分析,然后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rn 结果:停酒24小时内84.5%患者出现症状,戒断总分10.33±9.66;停酒24-48小时36.2%患者出现症状,戒断总分9.33±6.84;停酒48-72小时8.6%患者出现症状,戒断总分12.6±7.47;戒断72-96小时仅3.4%出现症状,戒断总分(12.5±4.95).rn 结论:酒精戒断临床以震颤、意识障碍、幻觉等为特征,为进一步控制戒断症状、避免不良体验,早期应接受正确的戒酒治疗和护理.
  •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干预对康复人员的身心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戒毒康复人员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参加常规的戒治教育等活动,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的运动干预.采用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经3个月综合干预治疗后,体质健康检测报告和SCL90因子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动干预可以促进康复人员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调节情绪,增强戒毒自我效能感,预防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