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
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

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5-09

主办单位:中国人口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人口学会2015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5条结果
  • 摘要: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5亿人,比2010年增加13.1%,比2005年增加69.7%.在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迅速登上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0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和流动人口问题.尽管如此,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各种基础信息都还缺乏了解和掌握.为此,非常有必要开展对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研究,以准确把握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及时发现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要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要处理好人口的问题,毕竟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一个地区发展层次的高低,最终还要落在"人"的问题上.近些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购房人口涌入环首都经济圈,给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对于环首都经济圈现居外来购房人口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但大多研究都是对于现居外来购房人口迁移动因,迁移影响的研究,而对于现居外来购房人口的具体数量则没有一个科学的数字.并且由于行政原因,外来购房人口在统计上也没有统一口径,造成人数差异较大.因此彻底弄清楚环首都经济圈现居外来购房人口数量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政策意义.
  •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扶贫的关注点一直聚焦于农村,政府先后出台各项扶贫政策使得农村脱贫成绩显著.原因是农村的贫困规模和比重较大,贫困问题非常突出.自2014年起,国家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扶贫日",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未来扶贫的工作重心是努力实现到2020年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与农村贫困人口日益减少的趋势不同,城市贫困人口却不断增多,"贫困的城市化"现象日益凸显.
  • 摘要:平均预期寿命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死亡率时期度量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衡量居民健康素质、评价国家或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计算平均预期寿命的基础指标——时期年龄别死亡率中,婴儿死亡率的作用尤为显著,其自身也是常被独立使用来反映国家或地区妇幼卫生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敏感性指标.
  • 摘要:众多研究表明,适度的人口数量与科学合理的人口结构除了在为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之外,也对城市的资源配置与利用,公共环境维护与优化,社会进步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而面对复杂的人口问题,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人口政策与方案,用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母乳喂养是一种易受周边因素影响而改变的个体行为。人口、家庭、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都能对母乳喂养决策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旨在利用全国大型调查数据,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影响育龄妇女母乳喂养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中国婴儿死亡率调查结果偏低的共识,尝试生命表法和相关关系法等多种方法探索对中国婴儿死亡率实际值的估计,并与其他学者的估计结果相比较,对中国婴儿死亡率实际水平的区间范围做出估计.
  • 摘要: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5.4%。65~80岁为老年人慢性病的高发期。男性(流动)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于女性(户籍)老年人且前者自理能力较差。城市老人患病率高于农村老人,但农村老人自理能力受损较为严重。男性、城市、流动老年人多症并发的概率较高,且多集中在低龄组。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白内障和支气管炎为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五种慢性病。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及脑血管疾病和支气管炎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对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和医疗负担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开展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及癌症的防治是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务。
  • 摘要:居家养老最初由社区照顾演化而来,社区照顾是利用社区内的正式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国外一般将居家养老定义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居住在家,由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家庭养老,而是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共同支持,以社区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网络为载体,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1].国外学者对正式照顾(formalcare)、非正式照顾(informal care)和机构照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了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子女数、居住状况、自身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照顾需求差异.
  • 摘要: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步加快,老年人口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上升.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据估算,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水平将在2015年达到16%,2020年达到17.8%,2025年更将达到2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的进步,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也在持续延长,根据"六普"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一方面,当老年人口跨入老年阶段后仍然有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余下时间的所为、所学、所养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年人提升自身生活状态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膨胀,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养老压力和社会负担也在不断加深.因此,老年人的劳动参与是提升自身收入,防范养老风险的重要表现,也是积极参与社会,发挥余热的一部分.
  • 摘要:不同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财政责任的差异与不同国家的福利体制相关.埃斯平·安德森根据不同国家非商品化、分层化以及国家和市场在养老金制度中的作用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划分为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其中,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政府财政责任最大,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政府财政责任最小,保守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政府财政责任居中.Wil Arts和John Gelissen总结了福利体制划分的不同类型,并指出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政府财政责任存在差异.
  • 摘要:上海已步人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加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上海的家庭遭遇少子化、小型化的多重挑战,空巢老年家庭、独居老人、孤老人数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在家庭养老中仅仅依靠家庭和本人自身的力量难以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力量对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的支持不可或缺.邻里、朋友、熟人、专业志愿者等志愿人群在为空巢老年家庭的养老服务方面大有可为,且有其快速、直接、灵活的服务优势,是不可缺少的养老支持力量.
  • 摘要:性别和谐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其性别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效率和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高低,还影响着社会领域的资源分配状况、社会的稳定程度与发展进程.因此,平等、和谐的家庭性别关系,不仅仅对家庭本身,对整个社会都尤为重要.
  • 摘要:预期寿命的增长幅度和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幅度,充分表明了1990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死亡水平的降低,反映了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提高。但是在预期寿命的提高幅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预期寿命增幅明显快于男性。通过对某些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和在医院分娩率的提升,大大地降低了育龄妇女的死亡风险,有助于女性预期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另外,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偏远地区,道路崎岖危险,男性户外劳作危险性高。此外少数民族男性多有饮酒、吸烟的生活习惯,不但危害健康,也导致酒后交通危险性加大,意外死亡较多。尽管少数民族的婴儿死亡率与全国婴儿死亡率间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在加速缩小,反映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在2000年,全国人口和少数民族的女性婴儿死亡率较男婴死亡率显著偏高,需要引起关注。1990年以来,少数民族预期寿命增长的50%以上来自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率的降低。这反映了国家对民族地区基础医疗事业的投人,对慢性病和老年病等疾病的治疗发挥有明显的作用。
  • 摘要:生育间隔在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晚、稀、少"中的"稀"就体现了对生育间隔的直接倡导与要求.1978年国家下发的69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而此后各地的《计划生育条例》中均提出了一孩和二孩生育间隔(以下简称"二孩生育间隔")的具体要求.自2002年起,全国部分省份开始陆续取消对二孩生育间隔的要求.2013年年底国家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后,更多省份进行了生育间隔调整.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中共有23个取消了二孩生育间隔的要求.目前,仅北京、云南、广西、黑龙江等8省(市区)仍保留二孩生育间隔的要求.各省是否取消以及取消二孩生育间隔政策的时间先后反映出不同地区对生育间隔认识上的较大差异.
  •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后计划生育政策进入相对稳定期,城市基本实行"一孩政策",大部分地区农村第一个是女孩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边远、人口稀少地区、少数民族等可以生育多个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育政策也在渐进演变,各省逐步放开"双独二孩"后,2013年11月启动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了重大的转折.
  • 摘要:本文在继承社会学和人类学传统家庭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家庭婚姻对数、代数、婚姻成员流出状况、婚姻成员注销状况(迁移、离婚、丧偶)、性别、年龄等影响因子,提出了五级包含75种类型的家庭类型细分方案。基于家庭类型细分方案,借助家庭户参数和户内代参数,基于关系代数,构建了V级家庭类型识别模型。研究表明,全员人口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对家庭数量统计有显著影响,但排除错误信息后,测算的区域家庭结构真实可信。
  • 摘要:中国现实的生育水平究竟有多"高"或者究竟有多"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学者之间争论的焦点之一.无论说"高"还是说"低"的学者,都采用不同的论证和估计方法给出了不同的证据,有些方法甚至十分复杂.事实上,计算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并非一件复杂曲折之事,其在方法上是相对简单直接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件本该"简单明了"的事情却恰恰成为长时间困扰学界的一个"未解之谜".之所以造成这一局面,根本原因就在于学者们至今无法找到一套大家公认的质量很高且无须过多调整修正就能用来推算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调查数据.
  • 摘要:作者(2015)曾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剔除了由流动人口的选择性导致的偏差(selection bias,or Pretreatment heterogeneity bias)后讨论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以普查前一年的生育和曾生子女数两个变量为代表)的影响;结论认为,人口流动能够促进生育水平的下降.这一结果只是从全国的平均水平角度出发的.事实上,人口流动对于不同的人群而言,其促进生育水平下降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却经常会忽略的另一种偏差:实验效应的异质性(typeⅡselection bias,or treatmenteffect heterogeneity bias)(Xie&Wu,2005;Xie,Brand&Jann,2012;Xie,2013).实验效应的异质性可以被理解为:相同的实验,对于不同的实验对象,具有不同的实验效应.如果将人口流动看成一种实验,那么,对于不同流出地(如城乡)的人口、或者处于不同政策生育水平之下的人口等,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 摘要:中国拥有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对于了解、把握和预测未来的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界将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流动人口称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目前这一人群已经成为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鉴于其独特的流迁背景,学者们对新生代流动人口与第一代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了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在群体特征、流迁方式、就业与收入、消费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与其父辈有着明显的不同.
  • 摘要:人口合理分布是指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状态.北京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郊区化缓解了北京城市发展中的一些矛盾,但随着郊区化的发展,在北京市的人口分布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人口的合理分布.北京市的人口合理分布直接关系到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使之为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这对于北京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北京市的郊区化历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市郊区化过程中的人口分布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促进北京市人口合理分布的措施和建议.
  • 摘要:在人口学研究领域中,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和综合了死亡率信息的预期寿命是最常用也是最受关注的指标.但是在观测到的全因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死亡模式.死亡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对死亡率和预期寿命造成较大的影响.而辨认和分解出这些不同的模式将有利于理解死亡率以及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
  • 摘要:空间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因素,人口学是研究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过程及规律的科学.人口学本质上具有很强的空间属性,空间视角是人口研究的重要的切入视角.由于空间地理数据的可获得性、分析单元以及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等问题制约,将空间数据和空间分析运用到人口学研究还远远滞后于其他学科(Matthews,2013),长期以来空间人口学在人口学研究领域一直被忽视.
  •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指一系列代谢性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身上聚集的综合征,包括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耐量异常等多种代谢异常,代谢综合征强调多种代谢异常的聚集对健康的危害.随着肥胖的流行,儿童MS呈不断流行趋势,构成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儿童期MS能够预测成年期MS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 摘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丧偶老年人口4774万人,占老年人口的26.89%,而农村老年人口的丧偶率更高,为28.78%.王广州等人预测2010~2050年中国丧偶老年人口的总量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50年达到11840万人,是2010年的2.5倍.而随着人们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和老年人口比例的急剧上升,老年家庭的空巢化也成为必然趋势.因此,配偶将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意外事故防范对老年人的健康起着保护作用.失去配偶,老年人不仅可能会丧失一定程度的经济或社会支持,还可能给其带来精神上的失落孤独和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因此,在中国面临老年化和家庭功能变迁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全面评估丧偶老人的健康状况,分析丧偶对老年人的健康、患病和死亡的影响,以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丧偶老人健康促进措施,减少丧偶对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面影响.
  •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京津冀绝大部分老年妇女在家庭养老中得到了子女帮助与支持,近七成老年妇女得到了子女的经济资助,近九成老年妇女的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得到了满足。在老年妇女的家庭养老中女儿发挥了重要作用。老年妇女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增加适合老年人需要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增加收入水平方面的需求最为强烈。针对部分京津冀老年妇女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及其对心理健康咨询的需求情况,建议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对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投入力度,通过发展社会工作服务,为居家养老的京津冀老年妇女提供心理疏导,减轻老年妇女紧张、害怕、孤独、寂寞、遇事想不开、觉得自己没用的消极心理,提高京津冀老年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队列分析方法,分析实际同批人的就业变化轨迹,考察退休年龄制度对不同人群的具体影响,呈现老年人劳动参与变化的轨迹。以期更合理科学全面地呈现当前老年人就业变化轨迹。
  • 摘要:老龄化是一个持续的不可逆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必然事件.生活安排是老年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养儿防老",所以与子女居住(包括孙子女)一直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换言之,家庭养老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社会的极速变迁、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仅仅靠子女、家庭养老这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老年人的选择.
  •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应从生命规划、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继续社会化等方面着手,向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承认老年人是社会和发展的贡献者,提升老年人的健康和参与,促使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正因为如此,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已作为国务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所涵盖的服务于养老的内容之一.服务于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措施,同时,它对于老年人口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点进行服务于老年人口社会参与研究,探讨服务于老年人口社会参与的理论和实践,可为构建积极老龄化的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 摘要:中国政府从1996开始对性别失衡问题进行集中治理,近二十年的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学术界目前对现行的性别失衡的社会治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评述,并且在新的社会转型背景下,也遇到了治理绩效不明显、政策不协调等治理瓶颈.2011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紧接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治理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管理问题,并着重强调了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 摘要:制定科学的人口安全评价体系,合理评价西藏人口安全水平的现状,对于积极应对人口问题、实现西藏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截至目前,针对中国省域人口安全水平现状评价这一主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其所运用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层次分析法.如肖周燕(2006)对层次分析法在人口素质评价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
  • 摘要:由于地理、习俗、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规模、结构、流向、职业结构即具有全国流动人口的共性,也有着少数民族的独特特征,且地域、民族间有很大的差别.为准确把握中国少数流动人口规模、结构和流向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总体情况和特征,为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及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提供相关信息,作者利用承担国家民委民委问题研究课题的机会,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汇总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 摘要:低生育水平的"东亚现象"是21世纪初国际一些学者对已完成现代化转变的东亚地区出现极低生育率,并呈现与西方低生育国家不同特征而提出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起,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陆续下降到1.5以下的水平,以致引发了关于"低生育率危机"或"低生育水平陷阱"的讨论(Kohler et al.2002;Lutz,2006;石人炳,2010;靳永爱,2014);同时,一些学者也注意到,20世纪末,东亚国家的典型经济体和传统的儒家文化圈,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人口转变时间晚,但速度快,总和生育率常常出现在全球倒数前十的排行榜上,徘徊在1.2左右,呈现出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低的生育率.
  • 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日益关注家庭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家庭的发展在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变迁和人口转变,家庭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核心化、家庭功能弱化、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形态多样化等.这就使得家庭在对于外部因素变化的适应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更使得家庭在应对内部变故、外部风险和压力方面显得很无奈.
  • 摘要:生活在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一个求真务实的时代,丰富多彩的人口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等为人口研究创造了难得的契机。人口学会2015年年会作为一个交流平台,通过改革和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在广大专家学者的团结之下再一次取得了新的成绩。本次年会留下的是坚定的信心,未来在人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动人口学科的繁荣发展,不断提高人口学的生命力。中国人口学会也将继续和广大学者携手奋进,创新年会的组织形式,丰富交流成果,提高年会影响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