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
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

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0-05-15

主办单位:农业部;中国农科院

会议文集: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次论坛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国发[2009] 3号文件精神,立足重庆、成都两个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和东中西部典型地区,探索、总结了国家试验区试点的成功经验,交流了东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关键,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建议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多途径筹集新农村发展的建设资金,引导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扶持,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制定国家统一的统筹城乡发展量化指标体系,编制“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 摘要:这次中国农村经济论坛,把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探讨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重大决策,提出着力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的八大体系,走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议要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把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同时把着力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大思路。作者针对如何筹集城乡统筹的建设资金,阐明可以搞专项,发点建设国债,并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可以考虑将土地出让收益全部返回农村,可以做政策性金融的文章,加大“三农”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力度等,同时切实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着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难题,不断完善改革试验的体制机制,尽可能在现有的政策法律框架内试验,在严格程序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大胆突破,真正做到“活而不乱”,要加强引导、搞好指导,及时总结推广试验成果。
  • 摘要: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者阐明,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切实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同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培育市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 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在“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矛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三大突出矛盾,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铺平道路,作者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引导支持产业集聚,促进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摘要:重庆集大城市和大农村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文章阐述了开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述了主攻方向与路径选择,提出把握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着力点,突出林业和林下经济的新增点,抓住产、加、销一体化的关键点。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有赖于坚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有赖于完备有效的政策保障。
  • 摘要:文章介绍了当前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与供给现状,从创新农村金融组织、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等方面阐述了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实践,探讨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面临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定位不明确、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进入门槛高、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不足等矛盾问题,提出改革创新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政策思路:推动邮政储蓄银行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考核办法,进一步探索扩大抵押物范围,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改变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数里控制,加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人员培训。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世界供求格局变化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并从三次产业、农业部门、第二产业等方面看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难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应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培育牢靠的市场空间,按照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原则,实施城乡产业分层和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助共进、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制造业走高端化、细分化之路,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制度条件。
  • 摘要:统筹城乡就业是合理配置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是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科学把握它们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和全面健康发展。文章从自由流动时期、政府管制时期、市场配置时期等方面介绍了城乡就业制度历史沿革,阐述了统筹城乡要素配置的理论依据,并就建立统筹城乡就业新机制,建议激活并创新体制,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城乡互通,选择城乡联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建立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丰富职业技能培训形式,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强创业教育宣传与引导,促进自主创业。
  •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征,阐述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总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部取消农业税,逐渐提高农业生产支持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 摘要:本文首先对政府的农村社保制度设计或规划进行梳理,阐述了农村社保的制度规划、财政投入规模及其失衡,并就2O10-2020年农村社保三项财政投入需求的变动从条件设定、社保三项资金需求的四种情景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财政可承受力问题。获得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虽然现有的农村社保依然是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制度延续,但是它起码证明了政府力图扭转社会不公的决心。农村社保和其他“三农”问题类似,真正的问题并不是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或政府能力的欠缺,而是政府意愿的欠缺,即所谓的“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农村社保,这个看似复杂困难的事业,事实上所占用的财政资源并不多。当然,本文的研究和结论还存在很多需要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通过本研究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农村社保事业是可以推进的;我国的财政能力足以支持起更大的投人水平。从本研究看,到2020年政府将农村社保三项的总投人提高到16 880亿元不会对财政造成明显的压力。当然,如果政府职能能够实现切实改变,公共财政能够得以真正建立,农村社保事业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三亚市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背景,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敏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四项,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体系的内容,即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水平指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指标等,探讨了确定权重、个体指标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子指标体系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等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作者建议:充分认识三亚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加快扩大经济总量为首要任务,以产业链连接城乡经济,并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力度。
  • 摘要: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土地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作者提出要重点把握六个方面的问题:发挥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大战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篇大文章。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要求,统筹城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敏感问题多,需要各个方面协调并进、共同努力来解决。
  • 摘要:文章阐明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是调节工农和城乡关系的重要杠杆,并就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与价格调控中值得关注的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偏低,生产效益下降趋势明显,农产品内部比价不合理,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的建议:针对粮食等基础性产品逐步完善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高种粮收益;针对大豆和油料等贸易依存度高的产品继续实行更加灵活的临时收储政策,探索直接补贴农民的办法;针对棉花等“两头在外”的产品,可通过进口管理、储备调节等措施保持市场相对稳定;针对鲜活农产品,要依据产品特性探索灵活有效的价格干预政策;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上涨与CPI的关系。
  • 摘要:文章介绍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程,阐述了新农保试点主要政策,提出新农保试点的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打算,将继续扎实做好新农保试点各项工作,一是在试点地区深入宣传新农保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加强业务经办能力建设,为参保农民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三是及时研究解决新农保与其他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四是在认真总结首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抓好扩大新农保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的部署,2010年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23%,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争取早日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
  • 摘要:论坛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研究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总结了重庆、成都两个试验区试点改革的经验,交流了东、中、西部代表省份的思路和做法。建议加大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应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持续高出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需要多途径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同时加快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对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给予特殊扶持,编制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最化指标体系。
  •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为有效解决“三农”和城乡二元结构两大难题所作出的科学决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与农村经济兴衰相连,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注入了新的生机,县域经济的壮大,又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作者阐明,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统筹”,要在“统筹”上下工夫,彻底破除“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重居民轻农民”的旧观念,要像入世那样清理废除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法规、制度,建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秩序,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 摘要:文章阐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统筹城乡奠定了基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民生水利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水资源节约保护迈出重要步伐。为加大城乡统筹,水利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对水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水利必须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建议统筹城乡水资源规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快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
  • 摘要:城乡统筹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其中的关键是人口问题,核心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真正推进城乡统筹,必须紧紧依托人口发展,统筹解决和综合治理人口问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和人力资本保障。为此,作者建议: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体制机制,同时特别关注农村的人口发展和人力资本积蓄及使用问题。
  • 摘要:肩负起中央赋予重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使命,有“两大难题”亟待破解: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作者提出以“五个重庆”为载体推动城市化,同时依托“六大支柱产业”推动工业化,借助“五项统筹”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为此,重庆市正在展开6项重点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探索“双轨制”住房保障模式,深化城乡土地利用制度改革,完善农村要素流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杜会保障体系。
  • 摘要:文章就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与相关财税体制问题进行探讨,阐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财税体制问题,并就如何构建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财税体制,建议合理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将其法规化,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基础,同时在“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的“扁平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乡财税体制,实现事权与财权的呼应和财力与事权的匹配,结合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提高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体制,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和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加快实施工农业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 摘要:文章介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与思路,从开展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继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等方面阐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与成效,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最后,就促进甘肃统筹城乡发展,建议:希望国家把加大扶持小城镇建设作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希望国家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扶持力度;希望国家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希望国家将兰州市列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
  • 摘要:文章阐明推进“六个一体化”,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动力,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同时统筹实施“三个集中”,加快推进“三化”联动,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建议全面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
  • 摘要:本文在分析全国各省、直辖市(除西藏以外)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影响一个地区城市化、民生社会事业的规律性因素,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可为全国不同区域的民生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决策参考。
  • 摘要:文章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探索,以城乡结合部为切入点,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模式,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破解城乡统筹的制度障碍,拓展农业发展思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山区沟域经济,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但城乡统筹还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依然比较低、农村城市化水平依然比较低等问题,作者建议: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规律,试点先行、科学规划,建立有效的政府工作机制,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维护农民利益,通过一系列过渡性中间制度安排,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等。
  • 摘要:文章介绍了城乡统筹与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与措施,并就如何实现耕地大节流从两种城镇化模式比较、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基于耕地保护的城镇化战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促进城乡统筹与耕地保护,作者建议:各级政府应努力协调各种手段的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发展各项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推广成功经验,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发展多部门协作的项目,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照顾好各方利益,采取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妥善解决各方利益冲突,实现和谐发展;在耕地增减平衡统计中增加对耕地质量统计的项目,在基本农田保护中,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加大对山区坡耕地改造的投人力度,提高山区耕地质量;建立耕地易地补偿基金,统一收费标准,采取谁占地谁交费,统一规划和开发宜农荒地,或采取对口支援的方式易地开发土地补偿被占耕地。
  • 摘要:文章阐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其有利于促进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粮食、畜产品和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功能明显增强,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附加值越来越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龙头企业发展越来越快,投资拉动效果明显,集聚效应尤为突出,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发展环境十分有利。为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议培育主体,增强竞争能力,打造品牌,提高产业层次,建好基地,保证加工资源,依靠科技,延“深”产业链条,培育中介组织,完善联结机制,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发展氛围。
  • 摘要:文章阐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且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着力加快“五个转变”,即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推进由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向综合性的、制度性的改革转变,加快推进由只注重农民增产增收,向既注重农民增产增收又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民生转变,加快推进由零散的对农业的支持向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转变,加快推进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总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重要、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更大的关注,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协调、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对农民收入增长为什么相对滞后从农业内部制约因素和农业外部制约因素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借鉴各国政府工业化进程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经验和做法,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议建立农民增收的法律保障机制、市场调控机制、创业激励机制,创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创新农村产权制度与金融制度,创新农村基本服务供给制度。
  • 摘要: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有三个基本原则应当把握:一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管理体制,为城镇发展创造体制基础;二是坚持以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为中心,努力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城镇财政实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统筹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耕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推进城镇化改革发展,应科学制定城镇改革与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统一,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完善城镇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职能;强化城镇财政保障;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镇教育、医疗、科技等服务体系。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