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0-06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会议文集: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区,长三角地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超出了其自身发展,更多体现在对其他地区的示范意义.所以,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如何从战略高度确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共同行动纲领,对推动该地区一体化进程由主观建构转向内生驱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制造业层面,通过两省一市二位码行业分类数据对两省一市制造业的行业相对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探究制造业次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利益对抗关系,指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制造业梯度升级路径,必须建立相应的产业转移利益互补机制和区域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前者是通过对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益受损者的正当补偿推动产业升级,后者是通过共享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提高区域一体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摘要:为了让长三角地区共抓世博机遇、共振世博效应、共享世博成果,向全球展示长三角城市群丰富的世博主题元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推进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率先提出在长三角地区打造“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的设想,并探究了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的现实意义,以世博主题体验之旅助推长三角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大力推进有关规划及实施方案研究,尽快完善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联动发展机制,着力加强区域旅游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配套,实施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认证制度,世博园区内活动与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加以链接与互动等,从而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全国正在进人“高铁时代”,京沪、宁杭、沪杭高铁建设的交通一体化正在促进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城市之间交通效率的巨幅提高无疑将促进城市间的人口、资本、物流等各个方面的交流空前增强,从而带来长三角时空格局的巨大改变。本文基于这一重大时空背景变化,研究和探讨交通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影响,以及交通条件改善后带来的时空变化对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新变化与新趋势。研究表明:交通布局对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城市互动发展影响明显,特别是通过对交通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可知:自2003年以来,交通条件改善对长三角城市间联系的影响在显著增强。
  • 摘要:本文以台湾地区灾难管理机制之检视与重构为核心议题,并以跨部门治理为观点,进行相关理论的验证,期能对灾难管理机制设计的检讨带来启示,同时通过个案研究的积累与推广,建构并丰富台湾地区跨部门治理研究之基础,继而尝试重构具效能性之灾难管理机制,以发挥其实际解决问题之功用,能够扩大理论与实务两界对跨部门治理概念的重视与投入,进而改善整体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益,以及解决公共事务的整体思维。
  • 摘要:本文认为,都市圈物流体系是指都市圈物流要素围绕核心城市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都市圈物流体系的概念应源于区域物流体系,但都市圈物流体系应更强调核心城市在物流体系中的作用。依据都市圈物流产生与发展的大致顺序及逻辑结构,可以把都市圈物流体系分为都市圈核心城市作用发挥、圈内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集群与集群供应链发展三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都市圈物流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分析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物流功能与问题,研究了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对接,指出促进南京都市圈现代物流体系发展需要不失时机地研究与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相匹配的南京都市圈物流战略,进一步推动与落实南京都市圈的统一市场建设和区域内城市功能分工,建立多管齐下的有效协调机制,创新多元化的共赢合作模式。
  •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内地方政府纷纷建设中央商务区(CBD)以求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CBD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程度引领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的布局层次,直接决定着都市现代产业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能级和影响区域.本文重点对商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当前在我国主要CBD内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分别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 摘要: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从空间尺度、联合发展主体和特定主题方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 摘要:作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需求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如何有效地建立技术创新发展机制,对于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介绍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创业投资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提出了构建以创业投资带动长三角技术创新体系,并根据江苏江阴市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案例,指出以创业投资带动技术创新发展应该是切实可行,并且也是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
  •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而产业的知识基础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而且产业知识基础是密切联系不同R&D密度产业、不同类型创新以及创新参与者的重要概念。因此从产业知识基础角度出发,研究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可以弥补以往相关理论研究的缺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本文构造了产业知识基础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机制,具体可分为四部分:首先,产业知识基础的创新特性是其影响机制的核心要素,它影响企业、产业创新的过程和本质;其次,产业知识基础的配置创新是其影响机制的中间环节,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知识基础的配置创新机制由产业知识基础的内部创新特性决定;再次,制度因素是其影响机制的外部环境,它对产业知识基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配置创新产生影响;最后,产业知识基础的配置创新趋势影响具体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类型,这是其机制的影响结果,并提出促进长三角产业知识基础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需要发展产业知识基础应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应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
  • 摘要:如何建立市场机制,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增强生态教育功能,发展节能低碳经济,将成为北京城市生态文明和宜居工程建设的新亮点。通过对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市场机制建立的研究,笔者建议把官厅水库水源功能区(主要指一级、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城市短缺而脆弱的水资源保护教育、风沙化生态与湿地生态教育实习与生态科普基地,并作为公众生态旅游观光新项目开发的区域,使生态旅游附加生态教育功能,使得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 摘要:在总结我国沿海经济区产业转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构建沿海经济区的战略协调机制,形成沿海经济区产业链接路径,加快集群带为载体的网络体系,利用比较优势,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有效调控并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加快沿海经济区产业链接配套的战略选择。
  • 摘要: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如何充分发挥、持续释放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效应,无疑要认真思考、努力实践,但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安全稳定的区域发展环境。正是由于区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重要战略的实现,关系到区域竞争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世博主题理念的延续,所以本文提出,要在后世博时代,着力构建长三角安全圈,尽快建立长三角两省一市(16个城市)之间跨地方政府、跨行业系统、跨主管部门的区域安全体系和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应从区域治理理念出发,在框架和战略层面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网络,规划并构建长三角安全圈,提升长三角区域危机应对的整体协同与全面联动能力。
  • 摘要:本文采用连锁企业在长三角的门店网络,建立模型并测算长三角城市间的联系度,针对城市联系度空间分布的规律,本文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增强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等次级中心城市自身的整体实力,提高其综合辐射力,加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强协作,变各自为政为联动发展,提高跨省的城市联系在长三角城市联系中的比重,促进长三角城市网络体系的优化。对苏北和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要着力培育温州、徐州、金华、盐城等发展基础与条件较好的城市,提升这些城市的中心性,带动苏北和浙西南次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 摘要:对于产业转移的规范性问题上研究的较少,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展开的相关研究则更少。本文根据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了其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产业转移状况,指出武汉城市圈在实施产业转移中,要贯彻执行“两型社会”要求,张弛有度,同时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要实施差别化策略。
  • 摘要:在石油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大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成为了关系到大庆市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大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基础条件分析,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为有效扶植这些产业的发展,大庆市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政企合作机制,积极扩大利用外资,推进高新区的开发建设。
  • 摘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但从一座城市的发展来看,这也是上海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念.理念是相当重要的,而就城市发展的主流来看,这样的理念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无疑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无疑早已经超越了"GDP"的范畴,"人性化"是其最本质的体现.笔者认为更好的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即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通过介绍基尼系数、服务业比重、城市指标的组成等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一些指标,指出真正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人们幸福度的可能并不是世博会本身,而是它的存在间接带动着上海城市建设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向,这种理念和方向将更具有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 摘要:城镇化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依托、推进城乡统筹的战略着眼点以及保持经济发展持久动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当前实施城镇化新政的战略背景,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要实施均衡城镇化战略,在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大都市圈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同时,重视在都市圈以外地区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推进农村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引导人口适当集中,推进劳动力和产业向中西部的回归与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 摘要:区域间(尤其同质地区间)经济差异过于悬殊,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负面效应,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有违社会公平,乃至造成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各类人员向往少数特大城市,导致京、沪、深等地区环境承载过度,房价节节攀升,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每逢节假日,区际客运极度紧张,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通过对区域经济差异性因素的分析,并介绍了“东部大平原”与淮海经济区,分析了行政中心设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效率、公平为原则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以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域设立内地第33个省级政区,同时根据国土规划引导资本与人力流向。
  • 摘要:本文在分析贸易业与航运业的先后主次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类,探讨了上海在国内外竞争格局中贸航中心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充分用好用足《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的政策,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际知名的贸易公司落户上海,在上海进行的大宗商品贸易中逐步争取采用人民币结算,发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品牌效应,争取世贸组织中的某些下属机构设在上海,选定与上海、长三角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几大类商品(如高科技、高附加值机电类产品,与义乌小商品市场等差异错位)的交易市场,并着力逐步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性的大型交易市场等政策建议。
  • 摘要:城市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由至少三个以上都市圈(区)或大城市为基本构成单元,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通过对中国城市群识别标准与现状格局的基本判断,总结了其形成发育的特点,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出中国城市群建设需要四大政策机制来保障,具体包括组织协调政策保障机制(权力机制)、公共财政政策保障机制(财力机制)、法律法规政策保障机制(法力机制)和资源环境政策保障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机制),权力、财力、法力和能力这四大政策力量形成合力,协力放大,形成推动我国城市群健康成长的政策保障机制。应强化市场机制在城市群形成发育中的主导作用,继续把城市群建成国家经济发展核心区与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构建与全球供应链密切关联的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等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在海事产业链上的四个重要行业(造船、航运、港口、高附加值海事服务)所处的地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重点探讨上海如何从国际航运中心顺利发展成为国际海事中心,根据上海从国际航运中心向国际海事中心迈进的战略选择,需要内外资源整合,从政府为主导逐步转向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建设,培养国际人才,建立国际形象,打造低成本商务环境,把上海建成强大的国际海事中心之一。
  • 摘要: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从东南沿海出口产业到中西部地区原材料生产行业,中国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产业生态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中央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措施和货币政策.考察金融危机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人们判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主要手段。选取每个都市圈最主要的城市进行评价,根据2007年都市圈详细数据,在每个都市圈内部按照GDP大小进行排名,从大到小选取每个都市圈前几位城市,这些城市GDP的总和大于该都市圈全部GDP的50%,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下中西部都市圈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沿海都市圈,中西部都市圈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且其投资增长持续性弱于东部都市圈。
  • 摘要:上海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居中地位,背靠富甲天下的江浙两省,又是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集合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各种要素与资本及其创新人才,这对于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海、东京与香港的联动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上海、东京与香港的重新定位,指出世博会后,上海的规划建设更为任重道远,特别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认为应该加快建设长三角(沪宁杭)地区世界级的城市群,规划建设“强核心、多中心”区域组团的发展模式,构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进典型。构建区域性的生态良性循环的超大城市群区,促使城市群区域的核心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中心。
  • 摘要:为了研究上海都市圈金融业的辐射效应,对都市圈内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的各金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此分析得出金融辐射力的作用特征和形式,本文借助四城市经济指数和最小二乘法对沪宁杭苏的金融业指标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从数据分析结果上看,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金融辐射能力。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上海周边城市比我国其他区域城市的发展水平要高的原因。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得正常有效,则货币资金的筹集、融通和使用充分而有效,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就合理,对国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所起的作用也就明显。
  • 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经济圈利益属性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圈的利益冲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协调其冲突的必要性,指出实现区域经济利益共享需要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的观念,完善区域利益共享的形成机制,创新区域利益共享的实现机制,完善区域利益共享的保障机制。
  • 摘要:以重庆正式列入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为标志,重庆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大渡口作为重庆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主城核心区的城市地位,为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宜居城区提供了机遇.二环时代是重庆主城空间快速扩张、城市化高歌猛进、城市功能与生产力布局重新洗牌的大变革时代。通过对大渡口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了推进大渡口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研究了其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重点,认为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推进经济转型,以生态宜居为方向,推进城市转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转型,为重庆市大渡口区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 摘要:本文拟通过动态的面板数据以江苏省的13个中心城市为例,探析不同中心城市金融分布状态的演化趋势,并对中心城市的金融成长机制进行剖析。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摘要:通过对京津地区现代制造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对其合作途径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建立多层次、开放型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合作服务体系的政策从而促进该区域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 摘要:本文首先对基于集群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理论进行简要分类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介绍西方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方向,最后是根据上述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应着力于引导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抬头望天”到“眼睛向下”,即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指标的高歌猛进,转移到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确定相应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培育该地区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中有利于强化主体间的相互依赖效应,有利于实现集体创新的方面,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并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 摘要:世博会是全球性的科技、经济、文化创意的盛会.综观世界博览会的发展与举办城市的关系,每一届世界博览会必然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机遇.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新设计、新能源的利用、新技术的采纳,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城市实践区的生态概念更加普及,使各种科技展示的成果更加推广.由世博会拉动的中国旅游年概念也与世博概念融合,促进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创意旅游的发展.通过对创意旅游理论渊源的探究,介绍了长三角地区创意旅游的形式与类型,分析了其互动的溢出能态,指出长三角区域创意旅游既能推进“一体化”,又能体现“个性化”。加强区域旅游形象一体化,旅游市场营销一体化,区域旅游空间规划一体化,区域管理标准一体化,区域服务体系一体化,区域旅游产业融合一体化,城际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个性化是创意旅游的外延特征,能使一体化构架下的创意旅游各具特色。
  • 摘要:在全面剖析城市精明增长理念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揭示和进一步阐明城市精明增长理念与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积极探索了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方向和实现途径,指出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要跳出以往“点空间”与“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的理论框架,摒弃现有的行政区域内城镇空间组织的科层等级式结构,运用“关系空间”和产业群落(或集群)新思维,按照产业空间组织和产业群落(或集群)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重点进行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加快城镇空间组织网络的高级化,以获得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效应。
  • 摘要: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环黄渤海湾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其技术创新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不仅事关山东经济的健康发展,且对我国北方经济的技术辐射作用更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指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工业层次低、技术等级不高、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差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重新优化产业定位和区域分工,重点打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分工合理、产出高效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通过推动产业升级与合理布局,以产业的空间优化调整带动区域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技术创新空间网络体系。
  • 摘要:适时开展关于增强广州服务功能的研究,提出培育城市服务功能的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对促进广州城市功能转换及落实城市发展新定位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简要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家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总结,构建了其评估指标体系,依据影响金融服务功能的决定因素,结合上述金融服务功能的评价结果,国家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的提升可以从吸引高端人才、降低金融机构运作成本、强化金融服务的空间载体、完善金融服务区基础设施、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形成区域金融服务产业链、推进区域一体化等方面提出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功能的对策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 摘要:了解日本都市理论、政策特征及城市周边休闲发展模式,学习其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确保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建立都市农业活性化理论和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城市环境问题和都市农业的研究,总结了日本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的特点,通过对其开发模式的探究,指出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当确保都市农业用地,充分发挥政府政策资源引导作用,把都市农业列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计划中;转变农业生产职能,注重都市农业的多功能化,创建、扩充都市农业和农地的环境价值;加强城市农村交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