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0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
2010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

2010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0-12-04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

会议文集:2010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上海交通大学在对本科培养体系的修订中,首次将"人与环境"等环境类通识课程纳入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向全校所有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开放。和以往对环境专业和与环境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的环境教学不同,环境类通识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牛对自然和环境的友好意识和人文关怀素养,真正体现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环境友好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习惯。围绕这个目标,教学团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新尝试。课程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入了经典导读和阅读、专题讨论、环境活动交流、环境论坛以及网络学习等教学内容和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结合现场调研,阐明了环境地学类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学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优化建议,并对该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段进行了探讨。提出要打造研讨型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实践教学,注重野外科研能力的培养;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 摘要: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与地址学的交叉学科,作为环境科学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本文从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出发,探讨了学校在环境地学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提出学校建立了以环境地学为特色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实现了本科-研究生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建立了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初步完成了课程教材、实验教材、实践教材、参考资料等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建成了基础-综合-创新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基本可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摘要:北京林业大学在2004年将环境化学课程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做到在教学中能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进行传传道、授业和解惑;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前提,坚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抢到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构建具有特色以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主线,教师教授为主导,一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环境化学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充分的实践自学、讨论、研究;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学能力;加强和完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入大课堂讲授的信息量;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宽基础、重实践、促自学的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有:重视绪论课讲授;激发课堂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的地位。
  • 摘要:环境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依据生态学理论,按照生态学的学术视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新兴学科(盛连喜,2009)。"环境生态学"课程在国内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几乎都有开设。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环境生态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重叠;教材选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等问题。提出优化课程建设的对策:课程建设要有统领大纲;选择适宜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自主学习;改进考核方式。
  • 摘要:土壤生态学(soil ecology)是一门年轻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由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以及生物学等相互交叉的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的学科。它以土壤生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土壤生物和土壤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土壤生态学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远。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活动,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教学改革,以期探索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土壤生态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除了防治老旧污染物,各种新型和新兴污染物亦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哈宁毒理学教学工作是本专业授课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学科特点,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应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策略,适应专业发展新要求。可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乐趣教学中把握前沿、突出关键,采取“小分”与“大分”考核方式。
  • 摘要:“生态毒理学”是高等学校生态类、资源类、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这些专业的教学体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达到使学生理解生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系统地掌握生态毒理学的全面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生态毒理学课程应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生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二是生态毒理学的基础分支学科,三是生态毒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在知识的采集方面,该课程应对生态毒理学有关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适当介绍,既突出该课程的基本实验内容和建设,又重视新的实验方法、技术和仪器。
  • 摘要:作者于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承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本科生"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任务,现在每学年春季学期担任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本科生"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的教学任务,授课对象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条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采用了一种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既能够全面涵盖教学知识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提出,案例往往是社会热点,学生容易产生兴趣;案例来源于现实,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各方利益群体,有利于灵活采用角色扮演、辩论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收集材料、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案例结果未必有定论,其中的争议往往还在持续,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思考从课堂引向社会,持续关注社会现实环境问题,把社会变成最大的课堂。
  •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与其他专业课相比,该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综合性反映在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关的专业课知识;实践性强反映在该门学科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结合紧密。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环境影响评价人才,是高校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根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应合理安排,及时完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互动性;同时,要加强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通过突出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另外,教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多方交流,提倡主动学习。交流一方面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指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学生应积极参加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学术报告会,增加与国内外专家们的交流。总之,高校应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并且能灵活运用。
  •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过程中,优选教学内容,将教材与环评技术导则要求相结合,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环评实践同步,不仅体现了该课程教学的新颖性,还可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系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研究式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为主,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在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 摘要:“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广西大学已连续5年采用双语教学。采用英文教材,双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广泛吸收现代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环境问题-产生机制-影响程度-控制方法-过程原理-效果评价"的课程结构;建立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提供创新与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还要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扩充性双语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了教学实践的探索,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
  • 摘要:本文拟构建有优化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具备了环境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何组织好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本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提出,要根据课程特点,“组、增、删、分”,优化教学内容;追踪课程前沿,探索多样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校园环境监测,改革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参观和顶岗相结合的实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摘要:“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建立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基础上,内容广泛,是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等自身鲜明特征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目前最具发展活力的环境分支学科之一,在环境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使“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要开展环境监测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注重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 摘要:策略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建立在一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基础上的方法,它是依托现有的教材,随正常课堂教学进行的策略训练。因此,要正确地实施环境类课程的策略教学,要走好关键的几步。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为例,提出要通读教材大纲,把我知识体系;依据学习策略,合理分配策略教学任务。教师要真正弄懂在“环境监测”课程中实施策略的重要性;明确策略教学的实施程序;掌握思维训练点,指导落实策略的内容;了解教学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 摘要:"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专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构成了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其涉及的知识面、专业面宽,不仅需要有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足够的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水文学、气象学、地学和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及实施的原则,了解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环境专业特色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是开设环境建设课程教学及实验体系改革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文中对环境监测的教学内容、实验体系设计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和创新能力模块(5学时)3个部分。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增加研究性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时的能动性。要通过基础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认真研究和解决大型仪器本科生开放的制约因素。
  •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其培养目标为:使学生在系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理论及主要工艺及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达型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于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趋势。课题组在改革与构建物理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充分发挥课程设计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升学生实践的科研平台;注重毕业课题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区的了明显实效,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 摘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全国各高校对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都非常重视。通过最近几年的教改实践,课题组在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通过课程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式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发展,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强化学生应用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建立教学文件与评估体系使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
  • 摘要:工科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着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跟随新技术和新问题的出现节奏更新较快,这一点通常在国外原版教材(主要是欧美教材)中可以得到较好体现。尤其对于环境这类新兴的边缘学科,许多理论和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采用英语教材,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接触国外原版教材中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专业基础课全英语教学的模式对扩大本科生视野、激发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rn 从2000年开始,笔者学校就尝试进行各种全英语(双语)的教学试点。在探索过程中,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在课堂前后分别增设了复习和讨论环节,摸索出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考核模式,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以巩固和加强学术对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
  • 摘要:"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的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水、气、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中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民办高校的生源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科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自学能力差,不善于思考,但实践能力较强,兴趣广泛,同样具有发展潜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普遍运用,信息技术走进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信息化过程的加快更为教育教学的飞跃提供了平台。本文探讨了黑龙江东方学院“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学校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知识形象化;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教学材料、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对环境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宽知识面;较大篇幅地介绍该学科的新发展,体现内容的先进性;完善纺织特色教育;引导工程素养兴趣。通过教学改革,把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作为知识青年献身环境工程专业的起点,激发一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到环保事业中去。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摘要:近年来,学校对环境工程专业“地下水与环境”学科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出了“3+3+1”模式的“立体网络化”实验教学体系,在横向上,学生在任何一个层次的教学实验室中,均有条件使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对应层次的仪器等资源,开展相关实验;在纵向上,通过“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阶段的实践逐级强化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交叉能力。这一,既避免学生在实验技能和知识结构上出现空白和充分,又加强学生不同知识点的交叉,突出融合与创新。该成果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开辟了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 摘要:网络精品课面向全国上千所高校和全社会,具有最广泛的受教群体和最高的社会效益,并通过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主要内容在于教材的建设,教学内容、课件的组织和建设,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服务与支持,尤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具有导学性质的学习环境的服务支持。应以公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形成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以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其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包含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11门课程。建立网络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提高推广的基础保障,也是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学改革创新成果的基本方法,从而可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持续发展。
  • 摘要:浙江农林大学环境类专业教学中尚需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资源环境观,如何针对理论型课程的宏观性进行有效教学,如何保证技能型课程教学组织的整体性等问题。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依据“能力本位原则、学生中心原则”,利用GIS、google电子地图等地理信息技术和Flash、计算机仿真等多种技术手段,针对环境类专业教学的宏观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等特点,构建由虚拟场景、虚拟工厂、虚拟实验室三部分组成的环境类专业虚拟现实教学体系用于环境类专业理论教学,以改造教学环境和优化教学过程。其中,理论型课程实施虚拟情境教学;虚拟工厂用于培养系统性技术能力的技能型课程的理论教学;虚拟实验室用于培养实验技能的技能型课程的理论教学。
  • 摘要: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和索尔福德大学为例,对比环境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法、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出要提高理论性基础课程的广度,拓宽学科专业知识面;引入“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摘要: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有限的课时、繁杂的内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而且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灵活应用的动力,最终达不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这些问题,为了改变教与学、学与用、用与教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三点三环节”的教学方法,即以科技时事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责任意识;以科学技术与成果介绍为辅助点,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教学实验和科研为承载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兴趣引导、思路拓展和能力培养式的教学尝试在解决教与学的困扰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 摘要:笔者结合环境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研讨,探讨了关于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问题,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关于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等问题。
  •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的诞生和它的意义,探讨了绿色大学的创意和清华大学实践的一些情况,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建设绿色大学时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迫切需要,当前任务还艰巨,困难还不少,其仍处于起步阶段。
  • 摘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加强"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有效途径,多年来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获得国家、省部级、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并使本课程从系级重点课程、学校重点课程、学校精品课程、省(区)级重点课程、省(区)级精品建设课程到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传承经典,加强基本;突出工程,重视应用;优化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明清大纲要求,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互动;采用教育技术,在线工程场景。最后把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中药手段。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水处理工程课程随着环境专业设置变化和培养方案的改革的4个发展阶段。后重点探讨了水处理工程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改革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学生自主学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单一做法,采取多样式、多时段的过程考核措施;依托科研优势,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开设特色实验;开设综合性、设立性实验;实习采取“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相结合的形式。
  • 摘要:"水质工程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内容较多,包括了原"给水工程"课程中给水处理部分的内容和原"排水工程"课程中污水处理部分的内容。共有21个章节。"水质工程学"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很丰富,包括化学、生物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课程中每个章节中都包括多个概念和工艺流程,全书涉及的知识点有几百个,如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抓住重点又能了解丰富的最新科技进展,一直是笔者课题组的教学目标。针对“水质工程学”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内容多的特点,提出了“两点一线”的教学模式,即提纲挈领抓“主线”,突出重点、难点。并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把握“1:10”原则,即制作课件备课的时间要十倍于课堂授课的实践。
  • 摘要:"水质工程学"专业课是环境工程专业最能代表学科特点的重要专业课,在研究性教学背景的大前提下,通过研究性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优化设置专业新技术和拓展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本文提出,研究性教学必须体现创新意识;构建科学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是关键;强化案例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手段;传统教学内各和拓展性教学内容要融合,要与提高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小论文式大作业和讨论课的设置是研究性教学效果深化的有效手段;要建立多功能和多样化的考核体系。
  • 摘要: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课程设计是一件重要的实践环节,开发“设计与工程实训软件”,对课程设计环节实施的改革,通过“工艺操作仿真实训、单元设计、系统调试”,再编制设计说明书和绘制图纸等方法创新,将整个设计工艺可视化、设计结果形象化,加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改变一万课程设计硬套设计手册的呆板模式,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工程设计和实训”将水处理单元设施的“硬件”设计,和工艺操作、管理的系统“软件”设计统一起来,不仅做到对单元构筑物的设计“有数”,还在工艺控制、对策和管理制度人事方面提高了专业素养。
  • 摘要:水污染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水体环境污染的分析评价、治理、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能力,以及开展水污染控制科学研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环保人才。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脱节现象严重;教学方式陈旧,不能引发学生兴趣;实习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实验教学不足;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改进教学方式及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改进教学方式,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改善实验教学方法,合理设置课程设计;将科研课题引入实践教学。
  •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课开设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这门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而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最重要途径。笔者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作为一种改革和尝试。本文介绍了此综合性设计实验的意义、目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其实施过程:实验扩展→确定人数→指导老师提出任务→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老师审核方案→现场见习→实验阶段→提交实验报告→提交心得体会。最后介绍了实验的考核方法。
  • 摘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已是环境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方向,工程设计能力是支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实践的重要条件。而在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工程设计教学明显地滞后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同类学科方向。为适应工程应用的需求,同济大学近年来探索开展了“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工程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本文探讨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架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和辅助讲义,资料库设计,师资队伍等的教学体系建设;介绍了工程设计的教学实践,最后提出了问题与展望。
  • 摘要:西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2年面向全国招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的一些体会。提出课程建设应注重本门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强调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应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教学理念,强化学校资源的共享建设,实施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共享资源的建设应有组织、有机会地开展,其建设内容包括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方面,可以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出现。
  • 摘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为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共同构成了传统环境工程中"三废"治理的三个方向。然而,在笔者进行教学活动时发现,内蒙古科技人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并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专业核心地位,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相比,该课程授课学时短、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且没有安排任何实践性环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本门课程不重视、出勤率低、上课积极性差,课堂气氛沉闷、昏昏欲睡的现状,教学效果亟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及环境工程教研室同时一起从改变教学观念、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笔者将“厚基础、宽口径、勤实践、重创新”四位一体的现代教学观念引入课程教学中。适应形势发展,调整课程教材;完善知识体系,强化课堂授课;针对教学目标,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 摘要:"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将微生物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一门课程,可为学生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微生物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实施的科学教育。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是可行而且有意义的。要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教学。
  •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环境工程这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为突出。几年来,学校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竞争性人才为目标,摆正实践教学的位置,强化实践教学的手段,在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实验教学方案,实习教学方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是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化工、资源开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自1997年设置并于次年招生以来,现已毕业9届学生共850余名。近年来,学校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与区域产业经济特点,开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改革,构建了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与模式,培养出大批具有扎实化学化工、资源开发基础知识的环境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通过整合实验室资源,构建“三实一创”平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依托学科优势和区域经济特点构建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与模式。新实验教学体系与实践模式体现了“学识—技能—经验—创造”的人才培养规律,符合学校“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出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效地实现了“环化结合、环资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从世界各国来看,加强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及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岗位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日显重要。沈阳工业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内容老化陈旧、不全面,缺少综合性的实验及特色和创新型的实验,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也就缺乏相互支撑和联系等问题。通过对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习内容与模式的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内容与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开展环境学科创新实验的意义,同济大学环境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的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借助信息化管理的意义等问题,提出在创新实验基地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建立新型创新实验基地的专有网站,主要包括建立自动式的创新实验管理系统;建立创新实验成果申请与发表的管理系统;建立创新实验项目的网上在线模拟;建立创新实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认为要加快创新实验基地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提高创新实验基地管理教师和导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实验教学中心是在2000年5月26日合校成立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的。组建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3个大的实验平台涵盖了环境学院现有的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3个本科专业的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目前已经投入3个本科专业的使用,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本科生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 摘要: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是新时期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华东交通大学作为一所中地共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创新务实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两者目标不谋而合。学校给排水与环境中心实验室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合了各类资源,构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学科平台体系和开放性实验室。培养的学生主动适应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积极承担各类学生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通过专业教育评估,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 摘要:环境类学科是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在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实验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起到关键作用。 "环境工程学实验"是与"环境工程学"配套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实验课的操作和学习,能增强学生对"环境工程学"课程的感性认识,对理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学"这门工程课程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实验教学也能够缩短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当前学校理工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起步较晚,“环境工程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这实验设备缺乏、实验教学内容片面,实验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单一等问题。为体现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原则,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根据难易程度,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分别对应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成绩考核方法上,采取实验成绩与实验所属的不同层次相结合的方式,即为教学改革中开展的不同层次的实验设置不同的成绩评定权重。
  • 摘要: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环境保护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基本渡过,目前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现状要求在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过硬专业技术,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目的。实验教学时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它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从建设之初,就单独设课,独立于水处理相关理论,并与“环境监测”和“环境微生物基础”的部分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突出水处理实验,初步建成水处理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水质分析与监测实验、水处理基础实验、膜技术综合实验。
  •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无创新无以求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教育。实验课题研究(project work)的教学中孕育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操作活动等多种科学素养。所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学素养应该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而通过开展实验课题研究的教学活动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笔者提出,实验课题研究的目的应为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实验操作技能,获取、运用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探讨了选题、实验研究过程和教师指导、报告和评定等关键步骤的实施。认为实验课题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可行性、后发性、安全性、趣味性、效益性等原则。
  • 摘要:三峡和周口店实习基地对开展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各有所长,三峡实习基地在工程地质实习内容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南方的工程地质情况,其不足则表现为水文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欠缺,教学路线较分散,交通不是很方便,此外,山高路陡,植被发育,露头较差,亦不利于实习教学的展开,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周口店实习基地在水文地质实习内容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而在工程地质实习内容方面相对于三峡则显得不够典型和全面,但周口店实习基地教学路线和独立实践区集中,交通便利,实习区多为低山丘陵,植被不是很发育,露头好,有利于实习教学的展开,存在的安全隐患少。其共同点是两地均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和后勤保障体系。rn 基于此,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提出以下两种设想,一是在二年级暑假为期4周周口店地质基础实习的基础上增加1周,开展水文地质教学实习,需要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基础”等相关课程,三年级暑假在三峡开展为期3周的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实习;而是三年级暑假专业教学实习分别在三峡和周口店进行,在周口店主要开展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实习,侧重于路线教学,为期10天,在周口店地质基础实习结束后进行,由带周口店地质基础实习的老师带队,之后在三峡开展为期18天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实习。
  •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其内容涉及化工、生物、材料、机械、自动控制等领域。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提出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者部分设计题目陈旧,毕业设计(论文)严重脱离实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先导促进作用;指导老师无法有效管理,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整体下降;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付心态较重。药结合学生实际需要进行选题,提高学生从事本科毕业设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改革毕业设计(论文)的运行模式,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改革实习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毕业实习形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
  • 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对专业认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广西区环境问题,开展"专业认证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类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明清广西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对环境类工程型人才的需求;面向专业认证,制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广西区域特点,突出面向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加强工程应用实践环节。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摘要: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信息化进程中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信息化技术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信息资源特点,并结合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包括集成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教学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教育教学模块、实践教育教学模块等四个模块。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各模块间学分不能互相替代,学生修满相应模块的学分后方能毕业。而教育手段的信息化具体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教材及课件的多媒体,网络课程的应用等。
  • 摘要: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丰要涉及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实行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与企业联合培养,主要在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掌握一定专业工作技能、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教育模式。迎合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的实施,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可以看出,市政水工程人才培养结合是以生为本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培养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它是校内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三者必须有机结合,并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培养体系,要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动摇;转变“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实施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进试验区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 摘要:在2004版教学计划制定时,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招商规模是2个班,每年招生60人。经充分调研国内外环境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围绕环境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环境工程专业2008版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合理定位,强化环境工程专业优势与特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和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分析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认为其明确了专业基础定位,加强了基础教学;搭建了专业主干课程平台,增强系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能力;增加环境工程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性环节课时,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增加了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构建了开放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 摘要: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强调: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要着眼环境保护事业大局,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人才战略研究,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提供人才支撑。迫切需要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质、专业素养、覆盖环境保护工作各领域的复合型环保人才队伍。环保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朝阳产业,环境工程却成了当前就业难的专业之一,除了企业和社会对环境保护事业重视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到位等原因以外,也与学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以及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有密切关系。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笔者提出,要找准定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 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论文、轻应用,工程实践教育严重缺失,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特色等问题。为此要提高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必须先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设置的实践环节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规律提出强化环境类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选择的原则。结合学校多年来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出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课、方法课和实践环节的新课程体系。
  • 摘要: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环境工程系于1998年设立以环境声学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12年来,本专业紧抓关键教学环节,在教材体系、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2008年,本专业被评为"陕两省特色专业"。2010年,"环境工程专业课教学团队"被遴选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本文着重介绍本专业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的一些改革与实践。学校立足专业特色,不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教材和实验平台为基础,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保障;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摘要:内蒙古大学通过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抓住当前国家、自治区和企业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大好机遇,加快环境科学本科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出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的环境科技专业人才。
  • 摘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在开办之初就明确了"兼顾常规环境工程共性的基础上突出环保设备特色"的办学定位。"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是面向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总学时为56学时;配套的实践环节分散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课程中开设。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实践;在实践教学方面,则对实验教学、专业实习和专业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最终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果和进步。
  • 摘要:“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以及开拓新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少数民族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析。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与少数民族院校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结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重学生人文理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内涵;注重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使其相得益彰;注重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流利掌握专业英语,可使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这门课程往往没有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本文以作者的亲身教学体验为基础,讨论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架构,以探索完善其教学体系。首先介绍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和应用外文专业资料查阅、化学物质英文命名法、专业英语论文与报告的撰写的方法,其次探讨了学术报告的准备与口头表达、辩论赛、朗读与翻译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最后列出了教学体系的设计。
  • 摘要: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而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尤为突出。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环境类专业,有必要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要整合实验项目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要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效率;要重视实践环节,强化综合能力;要不断探索与研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 摘要:实践能力是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和提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培养重视不够,导致毕业生经常面临就业困难,不能应聘到合适的职业,天津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建立8年来,在了解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培养模式、借鉴其教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结合近年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体会,从专业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提出要激励学生参与,善于主动实践;加强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条件;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实践能力;发挥两个积极性,搞好专业实践;参与科技创新,提高实践能力;做好社会调查,提高实践能力。
  • 摘要:环境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分为基础和专业两个层次,专业层次上又划分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个板块。rn 环境科学专业层次上三个板块内容的比例决定了人才的只是结构,本文重新构建了3:1:1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取代以前的3:2:0型知识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重构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避免以前的人文教育缺失,有效避免环境保护过程中“社会政策-基础研究-工程技术”脱节和不协调的矛盾,也可避免处理环境问题时的单一化和低效化,使环境问题的处理更合理和公平。rn 针对重构的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提出了如下课程实践方法:人文教育的建设、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环境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
  • 摘要:本文教改研究借鉴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模拟开展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创建绿色大学正在成为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标志之一。在中国,清华大学于1999年被确立为全国创建绿色大学的首批牵头单位.《2001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高校逐步创建绿色大学的要求。 天津大学正在积极开展的"绿色大学"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生态化"与"环境素质教育"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其中环境素质教育课程中“人与自然”课程的定位、教学体系构建原则、教学内容构建特点、课程模块等问题。提出了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方法:“人与自然”课训—“关爱自然,讴歌生命,天人合一新天地”;特定教学环节—“每课一歌”。
  • 摘要:"生态学"作为生物类、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关于对非生物、非环境专业以外的大学生开设生态学课程的想法虽然也议论了多年,却一直没有真正付诸实施。近年来,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始开设生态学普识教育的选修课程。通过分析生态学普识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基本思想:对于非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不需要讲授生态学的系统知识,知识让他们在了解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基础上,认识当前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生态学问题,以及生态学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 摘要:通识教育用公式可表示为"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即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文化艺术涵养,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通识选修课以其灵活性、适应性,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识选修课"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属于环境科学类课程,授课对象为全校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需从心的角度来组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提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 摘要:本文以环境类公共选修课为基础,建立一套环境公共课程教育平台,从六个方面展示环境类课程的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平台拟由六大板块构成,分别为师生信息处理板块、课程简介板块、课堂教学板块、教学资源板块、学生互动板块以及资源检索板块。公共教学平台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最后探讨了环境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建立研究方案,公共教学平台各板块制作研究方案,教学平台构建和实践研究方案等问题。
  • 摘要:中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不仅要是人们懂得为什么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让人民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决策的能力;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行动来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笔者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提高。文章还介绍了环境及环境科学方法的基本知识;环境伦理学基本知识;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大力加强和发展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公共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而且也可以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形式多样化,大学生环境教育也是如此,可以结合学生的层次、学校的具体情况及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环境教育方式和适当的教学内容。
  • 摘要:本文作者对西南林业大学公共环境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学术的环境只是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学校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愿望,且具备一定的环境意识,在环境伦理哈桑,疾病能正确处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在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但在环境管理与环境制度方面,学生相对了解较少。总体来说,学生的环境知识依然相对薄弱,大部分的知识仍停留在指导和听说过的层次,而且其环境知识主要通过媒体传播获得,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针对调查结果,通过分析,提出要增强对公共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学校中指派专人负责;增强对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进行环境教育方面的进修和培训;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之中,把基础的环境教育课程列为所有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有完备的教学计划和培养考核目标;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鼓励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灵活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对于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予以奖励;对于教师和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
  • 摘要:"环境学概论"是一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入门课程,也是环境科学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它着重于对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学生认识环境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环境科学的知识框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后续环境类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总体上可分为八大部分:地球环境;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人口与环境的伦理知识;资源与环境;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与健康;环境管理与环境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提出要依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建立多边学习模式;改变教育理念,机理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通过社会实践,结合当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教学;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运转机制。
  • 摘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环境科学类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生态学、城乡建设与环境规划、食品质量安全等)推荐选修课程。由于环境化学涵盖了化学和环境学的主要内容,其理论比较抽象,反应错综复杂,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环境化学"是较为难学的一门课程。笔者针对高等农林院校自身特点,结合多年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提出要着重学校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知识面,做到学以致用,加强师生交流。
  • 摘要:本文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性质、内容和特点,探讨和思考该课程与专业基础化学化学的融合,提出要注重基础化学的铺垫,注重课程内容的贯穿和渗透,注重综合性实验的开展。
  • 摘要:"环境生物学( environm ental biology)"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与人为逆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理论对象和技术目标是阐述污染状况下的生命科学规律,维护人体健康及生态安全。环境生物学的知识背景基础是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环境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本文探讨了目前环境生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较多,学生对实验课缺乏正确认识。从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模块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摘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属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纯粹的理论教学很难达到要求,采用案例教学法既能激起环境类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某些知识和理论理解起来更容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师生互动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文章还探讨了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包括案例准备与选择,案例分析和讨论,归纳总结和教师评价,课后任务等。
  • 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环境评价课程成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内容综合,技术特色突出,时态特征明显,实践性强。针对课程特点,药精炼教学大纲,突出重点内容;突出关键技术,掌握应用技术;关注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剖析。
  •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 ental impacts assessment,ELA)是当前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我国现行的八项环境保护制度之一,也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使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更加规范和权威。吉林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学从建专业开始,作为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相比,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特点。虽然该课程任课教师几经变化,但是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受到重视,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本文就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剖析,包括安排现场考察、专题讲座、查阅相关类别报告进行综述、进行环境现状评价、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策措施分析、环评报告书编制和讲评等环节。
  •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相关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与技术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在环境与生态类专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发展与中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视关系密切,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环评的概念,80年代进入规范和建设阶段,2002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2004年,中国推出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制度。山东科技大学自2000年以来相继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开设了"环境质量评价"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与理论相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际动手能力测试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等教学改革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来建立“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新的教学体系:确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样品的采集、测定项目和方法;制定大气环境和水体环境的评价方案;应用评价方法进行大气和水体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从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分析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技能。
  • 摘要:环境伦理学作为一种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战略决策者、环境工程师和管理者、甚至普通市民的环境道德情感养成都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其价值还在于作为一种透视环境问题的特殊方法论,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魅力。让学生领悟这种魅力,也是环境伦理学教学的宗旨之一。本文试图在分析环境伦理学方法论的特殊性以及和其他学科方法论的相关性的基础上,探讨契合于环境伦理学的教学手段。提出围绕着案例的课堂讨论是重要手段,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是一种方法论训练的有效方法,笔者还尝试让学生分析历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解读其主流意识形态及其变化,并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批判。
  • 摘要:本文探讨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学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环境伦理学概论”课程设置,其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多年来一直按30学时教学,存在授课内容较多而学时少的矛盾。通过对“环境伦理学概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合、更新教材内容、将环境伦理学精神融入到环境工程教学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案例教学和名师讲堂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采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巩固教学成果,真正地实现环境伦理学思想和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 摘要: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按"复合型"人才衡量,不少环境工程毕业生知识面不够宽,尤其缺乏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对社会上环保领域的最新发展不够了解,对法律、法规、政策了解肤浅。因此在环境类专业开展环境法学教学有其必要性。但目前中国环境法学教学主要在相应的法学院开展,在环境学院开展环境法学教学的院校较少,即使开展了环境法学课程也基本按照法学专业的大纲要求对环境专业授课,没有适应环境专业的专业需求。当前环境法学未按照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制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和重点不够突出,教材内容滞后。要根据专业需求,满足学生应试要求;引入研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环境立法的最新发展,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其中课程设计上,环境法学总论部分6个课时,环境污染防治法10个课时,自然资源保护法8个课时。
  • 摘要: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普通国民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环境是否被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或掌握"如何判断河流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的方法,而这些知识和方法属于"环境监测"课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等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信息量大,技术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拍象,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为了满足非环境专业学生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的需要,掌握如何判断生活环境是否收到污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因此对专业性强的“环境监测”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开设了适合于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质量与监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丰富多彩的科教视频教学资源,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门方法学的课程,其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大多为标准检测方法,而新技术方面涉及较少或讲授不深,同时也缺乏相关的实验教学。环境监测新技术尽管由于对仪器设备和人员技术素质的高要求而使其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受到一定限制,但在环保相关工作领域,这些新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本文以样品预处理、污染分析、COD测定、水质监测等教学实例阐述了在“环境监测”教学中新技术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弥补目前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摘要:作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之一以及环境工程和给水排水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在内容、范围、方法、仪器、标准规范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体现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之相应的,作为“环境监测”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实验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注重引进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本文主要从遥感理论的演绎方面、遥感数据和监测区域选取方面、水质指标选取与分析方面、与理论授课内容的衔接方面、实验时间的安排方面、实验技术路线方面介绍了在“环境监测”教学中引入水质遥感监测实验所进行的初步探索。
  • 摘要:实验课程教学在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几年的"环境监测"课程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加大了对实验课程的建设力度,将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贯彻于实验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对于“自主、探究、协作”的教学方式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在实验课教学内容上,要更多地选择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环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层次用电脑完成三级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手段上,大胆使用综合性仪器;积极使用专用仪器;及时使用最新仪器;尽量使用大型仪器;实验报告要求利用信息技术。
  • 摘要: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但目前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分散;重分析、轻监测;实验内容有待优化更新,实验设计自主性和创新性不够;实验教材与监测规范、标准脱节;教学时间和空间受限;实验过程管理松散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对原来相对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整合,加强了环境监测全流程教学,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全过程依据环境监测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设置了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另外,在实验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管理环节采取了轮值组长制。以上改革方案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施,并不断积累经验,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出现,以期通过环境监测全流程的训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培养质量。
  • 摘要:“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两部分内容。"环境监测"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体系,即以监测对象、污染因子为纵向,以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为横向,它与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紧密联系,是学习环境类其他课程的基础。“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环境监测”课程的重要环节,包括实验与实习。时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注重实践,与环境科学其他专业课程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 摘要:“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环境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中涉及的具有共性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环境工程领域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有全面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单元操作和污染处理技术的原理,能应用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环境工程巾涉及的问题。我校学生培养定位是服务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体系发展、教学内容及方法、案例分析等时机应用能力培养等三个方面介绍了理论教学环节的发展;从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增设、实习基地建设的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强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环境的改革。
  • 摘要:“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要利用多媒体强化工程内容;通过讨论课发挥创造性。在实验课上,要打牢基础实验;拓展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方法上,要把基本概念和原理跟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考察。教学过程中应当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系统,自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增强其创造性与工程实践能力。
  • 摘要:"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学科重要的基础类课程,主要深入系统地阐述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原理等,为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学以及人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笔者在讲授"环境工程原理"过程发现,所用教材(《环境工程原理》,胡洪营等)的内容量大、涉及专业而广,较之前的"化工原理"课程增加了反应工程原理方而的内容,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分离过程如离了交换、膜分离等,因此该课程对"教"与"学"均提出很高的要求。针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教案,在近几年的课程实践中采取宽口径,以工程实例为载体,多侧面多角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藕合教学,提高授课效果;以问题为先导,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气固、液固吸附单元操作是环境工程原理的主要章节之一,不同应用对象的吸附分离过程中,吸附剂选择、吸附平衡和吸附操作等基本相似,但所涉及的工程应用不同,实际工程中的吸附设备的尺寸和外形变化较大。本文分别给出了车间废气吸附分离、合成气吸附脱硫、锅炉给水吸附与离子交换、二氧化碳变压吸附等四种吸附分离过程的示意图。其设备外形、尺寸比例变化、工程设计参数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吸附固定床所能承受的流动阻力的不同引起,但吸附分离章节的教学内容不可能再重复相关的流动阻力以及流体输送设备特性的介绍,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本中的某些设计参数予以解释,如吸附床层的表观气速、床层阻力、吸附剂颗粒大小等参数。课堂教学需提示复习流体流动通过颗粒床层的技术和Ergun方程的应用内容,加强教学过程前后内容的相互联系。
  • 摘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选修课,具有课程涉及内容繁多、基础知识面宽、应用知识更新较快、学时相对较少、复杂抽象问题多、知识联系性强特点,而且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机理、概念、公式比较繁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构建合理网络平台,搭建学生学习园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网络教学的局限性,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 摘要:国内高校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教学实验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学院通过给学生讲解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主要种类、来源及危害,使学生了解了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工作的迫切性,通过两个室内空气污染的实验的实际操作,掌握室内空气样品采集的方法和主要污染物分析测试方法,并熟练使用快速手持式测试仪器测定TVOC,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
  • 摘要: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水质工程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自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水质工程学"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以来,课程团队全力以赴,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建设、教材建设和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基地建设,全面建设发展了"水质工程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团队上,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教学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实现了多元化和立体化;与时俱进地加强了教材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基地建设。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对培养学生注重实践的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做用。同时,随着环境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手段的进步,课程设计在内容上要结合学科在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上的进展,动态调整课程设计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满足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计指导方法上,需要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方法,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论述了水污染控制原理及设计方法。重点阐述水体污染物的资源化技术原理和工艺的实际运用,鉴于课程内容广泛,时数有限,运用网络课件,可把许多复杂的污水处理机械设备、构(建)筑物操作单元、工艺原理及流程、过程控制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讲解困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 摘要:固体废物的合理处置与利用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它关系着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各国在资源循环型社会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都把固体废物的有效管理作为重要的技术途径。因此,培养能够熟练地应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工程人才,对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作者开展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新的探索和思路。首先介绍了课程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放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思路和目标;探讨了实验项目名称、教学时数和教学对象,实验项目内容设计与教学目标等具体内容。提出了实验项目的实施措施:制定实验教学实施方案;建立支撑综合性、开放式实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造升级现有实验装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