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
2010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

2010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3-19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协和医院

会议文集:2010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暨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诊断意义。rn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本院急诊2009年1月~2009年7月首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27例,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B%)、CRP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抗菌药物治疗和预后之间关系的差异。rn 结果:127例患者中,CRP<8mg/L 103例,CRP>8mg/L 24例,不同CRP隋况下GB%的分布情况与其相近,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与GB%呈正相关(r=0.549,P<0.01);不同CRP情况下WBC均值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组与使用组患者5d内退热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外周血CRP含量的增高有助于临床对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应作为常规项目推广,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 摘要:目的:了解护生在急诊科培训前后对心肺复苏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急诊科心肺复苏教学中对护生的作用。rn 方法:培训前对176名护校临床实习学生行心肺复苏基本理论测试并利用模拟教具行单项操作测试,然后给予4学时的综合模拟培训。再次进行理论和操作测试,并就培训方式作问卷调查,将培训前后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rn 结果:培训前理论考核平均成绩(55.5)分:操作总及格率仅8.2%,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达到94.6分,操作考核及格率达到100%,均远远高于培训前,较培训前有大幅度提高。rn 结论:虽然经过专科培训,护生的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技能仍明显不足,急诊科对护生在急诊实习中,应用模拟教学方法在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培训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rn 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分析调查,两组都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接受心理干预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SAS、SDS评分及其临床疗效。rn 结果:4周后评定两组sAs、sDs评分,显示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rn 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CT扫描作为临床主要辅助检查手段,已在各大医院普遍应用。在扫描过程中通过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大剂量快速注入静脉,可以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结构及范围,以明确诊断。造影剂有离子型造影剂与非离子型造影剂,非离子型造影剂更为安全,据报道,非离子型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仅为3.3%,重度反应仅为0.04%,虽然安全系数高,但也有过敏性休克的发生。rn 本文通过对1例造影剂过敏反应休克抢救成功,得到的体会是造影剂反应发生率虽低,但因个体差异,我们不能麻痹大意,扫描时常规备急救药品及物品,如氧气、开口器、压舌板等。在做过敏试验时仔细观察,详细询问过敏史及病史,在扫描室启动扫描前预注少许,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心慌、头疼、恶心、全身无力等症状:严密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发现患者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综合救治百草枯中毒应用中的意义。rn 方法:制定百草枯中毒的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前后病人的救治结果,汇总统计。rn 结果:A组:病死率:63%;B组:病死率: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具有显著差异。rn 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综合救治百草枯中毒患者能够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摘要:目的:应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撤机的相关因素。rn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急诊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对入院即刻、上机即刻以及上机48小时行SOFA评分,进行临床对比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入院即刻累计SOFA评分(SOFA1)、上机即刻累计SOFA评分(SOFA2)、上机48小时累计SOFA评分(SOFA3)在成功组和失败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机即刻与上机48小时两者之差(△SOFA)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nnan秩相关分析结果提示BG、ALB、WBC与SOFA3有相关性(P<0.05)。rn 结论:SOFA评分与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呈相关趋势,动态观察SOFA评分的变化对呼吸机撤机有一定预测意义。
  • 摘要:目的:了解严重脓毒症患者中急性肾衰竭(ARF)的发生率,总结其临床特征。rn 方法:应用临床病例资料统计表,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室(EICU)自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9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根据是否出现ARF分组,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rn 结果:严重脓毒症患者中ARF的发生率为35.9%(n=33)。年龄≥65岁、有基础疾病(尤其是既往有高血压或糖尿病)、SOFA≥7分、动脉血乳酸值≥2mmol/L、机械通气、凝血异常、休克是严重脓毒症患者合并ARF的危险因素。rn 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并发ARF的危险性很高,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35例患者按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段SOFA评分,就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入院即刻累计、入院48小时累计SOFA评分及两者之差在两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值<0.01);其中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评分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值<0.05)。rn 结论:SOFA评分结果与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存在相关性,动态应用可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摘要:本文对急诊科新上岗护士心理现状与护理干预进行了阐述。急诊病人往往发病急危重,甚至危及生命,加上患者家属情绪急躁,对医院流程不了解,患者到院后都需紧急的处置,所以急诊科工作紧张而繁忙。急诊科护理的特点决定了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应对各种意外突发事件的心理品质,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能迅速做出判断和积极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尤其是新护士心理素质不成熟,面对急救场面手足无措,心情特别紧张,甚至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工作无从下手,因此要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正确对待工作压力,为了保证急诊护理质量,必须注重急诊护士的心理品质修养。尤其了解急诊科新上岗护士的心理状况,对其心理进行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急诊科新上岗护士存在紧张、角色适应困难、焦虑、易产生挫折感、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等心理问题。了解新护士的心理现状、培养良好的情绪,提高护士的认知技能,加强带教工作,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帮助新护士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自信心,尽快适应新的角色。
  • 摘要:目的:通过RNA干扰沉默小鼠肺组织中Smad3基因,观察其对百草枯(PQ)致肺间质纤维化是否具有保护作用。rn 方法:利用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验证抑制Smad3基因表达的有效shRNA,并进一步将其合成进重组腺病毒。在小鼠百草枯染毒后2h,气管内分别注入PBS、非靶向重组腺病毒和靶向重组腺病毒。rn 结果:同PBS组、非靶向重组腺病毒组相比,靶向重组腺病毒有效抑制了肺组织内Smd3mRNA和蛋白表达。重组腺病毒介导的shRNA转染进一步抑制了肺组织中I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羟脯氨酸的产生,减轻了百草枯所致的肺间质纤维化的形成。rn 结论:Smad3对百草枯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中有重要作用。通过RNA干扰抑制肺组织Smad3基因转录后表达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该病的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rn 方法:60例6h内有机磷农药中毒者随机分成盐酸戊乙奎醚组(30例)采用盐酸戊乙奎醚加氯解磷定治疗,阿托品组(30例)采用阿托品加氯解磷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rn 结果:盐酸戊乙奎醚组治愈率较阿托品组高;胆碱酯酶恢复到正常的30%、50%、70%的时间明显小于阿托品组;戊乙奎醚半衰期长,无需频繁给药,每次所用剂量较小,中毒发生率低。rn 结论: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安全有效、疗效优于阿托品。
  • 摘要: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药球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rn 方法:选取我院EICU2008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肺部感染耐药球菌的老年患者32例,静脉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检测治疗前及7天停药后的静脉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肾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达71.8%,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并且肾功能监测无显著差异改变,P>0.05。rn 结论:利奈唑胺对老年患者耐药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摘要:机械通气是抢救急危重患者呼吸不畅所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吸痰是机械通气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由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稠,加之患者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出现不同程度梗阻。通过正确有效的吸痰可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然而研究表明,对于机械通气者,患者感觉最重的不适是由吸痰引起的。过于频繁的吸痰和吸引时间过长,可以导致不必要的气管薪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引起支气管痉挛、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因此,适时吸痰、适度吸痰是确保机械通气有效和患者舒适安全的关键。rn 本研究通过对医院院EICU155例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适度吸痰、舒适吸痰的护理,体会到护士不仅要勤观察,还要会观察,注意观察与患者情况密切相关并有意义的项目,如患者的痰鸣音、咳嗽、气道压力等情况变化,还要注意患者一些细微的变化,采取多种方法获取患者的信息。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分析,可使吸痰护理更加及时有效,更具有科学性,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确保机械通气的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 elevated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rn 方法:符合标准的AMI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接受溶栓和常规治疗(吸氧,止痛,镇静,应用阿斯匹林,肝素,硝酸酯类,ACEI等)。治疗组(20例)溶栓后6小时内以普伐他汀20mg/d,睡前服,连服6个月;对照组(26例)仅溶栓不予调脂治疗。比较两组的血脂的变化(infarct_relatedartery,IRA),左心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rn 结果:与不予调脂治疗组比较,调脂治疗组血脂有明显差异,具有较高的左心室射血分数(0.56±0.08比0.61±0.10,P<0.01)和ST段回落率(81%比95%,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比较,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调脂组出血发生率无增加。rn 结论:普伐他汀调脂治疗是ST段抬高性AMI获得早期持续再灌注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所致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误诊的13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误诊为输液反应的3例,酒精中毒的3例,药物过敏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1例,肺炎并心力衰竭的1例,先兆流产的1例,感染性休克1例,中暑1例,误诊时间为1-12小时,中位时间5小时。对患者病史询问不详,对是否使用乙醇制品未予重视及医生对此病认识较少是主要的误诊原因。rn 结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是避免误诊的主要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总结2003年8月~2006年9月由未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完成的139例病例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2009年12月由已开展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出诊完成的146例病例作为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依据不同急救模式对患者预后的评价。rn 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病情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伤后得到有效救治时间:对照组56.6±12.6(分钟)、急救组16.6±8.5(分钟),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P<0.01);两组患者伤后3个月进行Glasgow分级,评判预后: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减少死亡与残疾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晕厥是急诊科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因其发病急骤,病因复杂,如缺乏明确的鉴别和诊断,对患者的预后及转归有很大的影响,会失去抢救的时机甚至危及生命。rn 本文就2007年6月~2009年6月在急诊科出现的各类晕厥急症进行分析,按其病因类型,分为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反射性晕厥及代谢性晕厥4类。对各类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加以描述和分析,减少晕厥发生和晕厥带来的意外伤害,进一步加深了医务人员对晕厥的认识,提高临床工作经验,将晕厥的相关性伤害事件降低至最低限度。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与急诊救治方法路径。rn 方法:对2000年1月~2009年12月主动脉夹层(dortic dissection,AD)急诊确诊7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首发症状以痛疼为主609例(78.6%),头昏/眩晕37例,急腹症/消化道症状32例,气促31 例、 意识障碍27例,语言/运动障碍 25例,休克及其它23例。原有高血压病史678例(88.9%),马凡氏综合征7例,妊妇14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狭窄36例,糖尿病27例,其他22例。2003年前78例确诊方法:胸片+彩B超+DSA检查。2003年后706例确诊方法:均经胸片、彩B超、CTA和MRA检查确诊。确诊前784例均行急诊内科救治。存活676例(87.5%,)死亡98例(12.5%),其中24h内死亡37例(猝死12例),死亡率43.1%,其余61例48h内死亡,一例尸检,死亡率56.9%。确诊后拒绝治疗92例,其中72小时内死亡81例(88.04%),其余11例一周内死亡10例(99.9%)。确诊后保守治疗122例,回访1~3月内死亡114例(93.4%)。rn 结论:详细病史、体CT和MRI主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段,镇痛、镇静、降压是急诊救治的主要方法。并随着时间推移和不当治疗死亡率越高。因此,急诊早期确诊和有效救治为争取早期手术及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是提高AD生存率的关键。
  • 摘要: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心肺骤停后植物状态、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进行了促醒治疗和研究。23例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4~67岁,平均43.3岁。心脏病11例(其中冠心病2例,急性心肌梗塞5例,Ⅲ度房室束(AVB)3例,急性心肌炎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阿片类药物中毒1例,电击伤3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药物过敏2例。(1)对于植物状态一般昏迷1~3个月内者,均采用改善微循环药物。这个时期的患者一般都有低热或高热,采用中药清热开窍。7例植物状态患者全部清醒。(2)对于持续昏迷3~6个月者,一般病情比较平稳,首先采取针对并发症的治疗。如脑萎缩、脑软化、脑积水等并发症采取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在此基础上给予芳香开窍和豁痰开窍的方法,经2~3个月的治疗,随着并发症的好转,患者逐渐清醒、意识逐渐恢复,6例患者全部意识恢复。 (3)对于持续昏迷6个月~1年的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同样采用针对并发症治疗的同时进行中西药物催醒和物理疗法、高压氧疗法、针灸疗法、穴位疗法,同时给予恰当的声光刺激。 (4)对于持续昏迷1年以上者的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主要采用中西结合的催醒方法,以中药催醒为主导,西药主要应用一些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的药物。中药主要是以芳香开窍,醒脑开窍为主,适当应用豁痰开窍的药物,就目前治疗情况看,效果令人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批量伤来诊时医院急诊科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rn 方法:通过对批量伤员院内急救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加强护理组织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护士专业培训、针对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管理等措施。rn 结果:有效防范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伤员满意度。rn 结论:实施风险管理,是保障批量伤急救护理质量的关键。
  • 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性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导管相关感染防治中的效果。rn 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6月-2009年4月本文作者实施中心静脉导管留置518例,其中男性315例,女性203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3岁,平均45岁。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前后采用综合性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⑴永久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全部在手术室实施,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在病房或抢救间床旁完成。⑵术前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消毒准备,含碘消毒剂消毒皮肤,置管后导管牢固缝合固定无菌敷料覆盖。⑶每日以生理盐水及盐水通畅导管,停止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时以肝素注入导管封闭,每周2-3次穿刺点皮肤换药,治疗计划结束立即拔除导管。⑷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患者出现发热、导管周围红肿、溢液立即拔除导管,常规细菌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如需要则更换部位再次置管。⑸危重症患者应及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尽早恢复肠内营养改善全身状况。rn 结果:本组518例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后,2例经股静脉置管后一例因发热、寒战于置管后二周拔除导管,导管尖端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2例经右颈内静脉置管、5例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后因穿刺点皮肤红肿、溢液拔除导管,导管留置时间1-6个月,血培养或导管尖端培养检出均为表皮葡萄球菌为致病菌。1例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因导管老化破损,于置管后2年3个月出现间断性发热、寒战,将导管拔除重新更换导管。无导管相关感染死亡病例,感染发生率1.74%。rn 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导管相关感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治疗和护理对策,严格手术操作无菌技术,重视术后导管留置期间专门护理、评估处置,缩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及时拔除导管,重新更换部位再次置管,关注危重症患者全身状况改善等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
  • 摘要:目前每年全世界估计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主要由心脏病事件和卒中引起。2002年我国有702925人死于心脏病。1652885人死于卒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均是死亡构成的第一位。急性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是可能在短时间内直接致命的严重急症。因此,加强急诊心血管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rn 本文介绍了急性心血管疾病昼夜节律性及急诊病人病情特点,就应用降阶梯思维方式、急诊工作中心血管事件防范的重要性以及急诊心血管事件的发作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急诊科心血管事件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 摘要:目的:从对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阐述急救急诊工作现代理念及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模式。rn 方法:通过对一位多发伤患者诊疗过程进行分析。rn 结果:该多发伤患者救治过程顺利,愈后满意。rn 结论:提出现代急救急诊理念“早期全面评估与干预,挽救生命,保护组织与器官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社会”与“自主型”急诊科的建设模式应是完成我国急诊“三环”概念的基本要术。
  • 摘要: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症的及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rn 本文对如何对急诊病人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为急诊医生有所帮助,提供思路,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病人群体找出恰当科学的评价标准,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急诊医学的医疗质量。
  •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成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总结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rn 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急诊2008年4月-2009年3月期间120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年龄,性别,热程,白细胞计数,病因分布规律,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了解急诊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rn 结果:共120例患者,确诊率87.5%,死亡率7.5%,年龄上分析50岁以下组感染和免疫性疾病多见,50岁以上组感染和肿瘤性疾病多见。热程上小于3月的患者感染为主,大于4个月的以肿瘤和免疫性疾病为主。自细胞计数<4×109/L组以肿瘤和诊断不明为主,>20×109/L组以感染和诊断不明为主,正常组无特点,10×109/L-20×109/L之间组以感染为主。病因分类为5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其他,诊断不明性疾病。分别占50%,15.8%,15%,6.7%,12.5%。各类疾病分别有常见的疾病谱。预后各不相同。rn 结论:感染是急诊FUO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急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有自身的病因分布规律及特点,预后不同。
  • 摘要: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以肺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广泛损伤为病理特征的一种失控的炎症反应,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早期阶段,临床上表现为肺部弥漫性渗出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YEGF能够促进肺泡上皮的增殖,加速受损上皮恢复。并且VEGF能够发挥血管扩张作用,当ARDS发生时,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后,VEGF又会促进肺水肿的发生。rn 本文通过对大鼠急性肺损伤中VEGF的研究以明确VEGF在ALI发病和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能够促进肺泡上皮的增殖,加速受损上皮恢复。并且VEGF能够发挥血管扩张作用,当ARDS发生时,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后,VEGF又会促进肺水肿的发生。但是,目前对于VEGF在ALI究竟是一个有益因素还是有害因素尚存在争议。通过研究发现,在ALI的早期,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于由于有肺水肿的发生,机体反应性的下调VEGF的表达,降低肺水肿的发生强度,在第3天,可见模型动物呼吸困难,肺水肿达到最为严重的程度。YEGF的表达水平也降低到最低水平。在第6天,随着肺水肿的缓解,VEGF的表达水平也越来越高,说明在机体处于恢复期后,为促进受损的肺泡上皮的修复,VEGF的表达水平又被上调。
  • 摘要:在医疗模式已由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环境模式,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今天,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之本。危重患者临床救治难度大、影响因素多,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医疗纠纷,给患者和医院双方均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rn 本文提出:以危重患者为中心的床旁快速检查围绕患者的利益进行,有利于临床诊疗工作适时、恰当地进行,必将成为危重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医院各部门通力合作,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GL)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核因子кB(NF-кB)、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LI模型组和GL干预组,每组8只。ALI模型组、GL干预组分别给予LPS5mg/kg尾静脉注射;LPS注射前1h,GL干预组给予GL 20mg/kg静脉注射。观察4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测定肺湿干比(W/D),并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检测肺组织NF-κB mRNA、G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NF-κB及GR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浓度。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rn 结论:ALI模型组W/D和TNF-α分别为7.405±0.723和(153.68±20.42)ng/L,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 摘要:本文对EICU应用PICCO监测的护理体会进行了介绍。对危重患者进行心排血量(CO)监测是了解其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的重要数据之一,目前CO监测的金标准是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法进行的,但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操作本身会使患者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医院EICU从2008年8月应用PICCO监测仪对患者进行监测,从而指导临床用药以及容量管理复苏。PICCO监测使临床可获得连续、动态、更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为临床运用以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出现的心衰或急性肺水肿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依据,是指导休克患者用药和补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PICCO在ICUI临床应用中的监测及护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积累的经验不多,对于正确测量PICCO数值和预防并发症,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护理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要有充分认识到PICCO监测的重要性及一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 摘要:危重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组织细胞功能障碍,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Cmultiple system organfailure, MSOF),是目前危重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没有关于血乳酸值与SOFA评分之间关系的文献。为研究血乳酸与SOFA评分之间的关系,现对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危重病患者的血乳酸值进行测定,同时评价患者的SOFA评分。rn 本研究旨在探讨危重病患者中血乳酸值与SOFA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患者病情及预后。 在危重病患者中,血乳酸值和评价各脏器功能衰竭严重程度的SOF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SOFA评分与衰竭脏器的数量成正比,能够准确地反映危重病患者脏器失常的程度。所以,血乳酸值与危重病患者的各脏器功能衰竭程度密切相关。由于血气分析中测定的血乳酸值可以短时间内获得结果,并且已经是一项简单成熟和快捷的技术,因此应用血乳酸值来评价病情和预后比很多预测系统更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的特征,寻找能早期、准确诊断AD较简便的评分模式。rn 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82例急性A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184例胸背痛患者进行对照,探讨AD早期诊断的评分模式。rn 结果: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及临床实践建立早期诊断AD的评分模式中,以5分为评分标准,则预测AD的敏感度96.7%,特异度81.0%。rn 结论:通过建立以突发的剧烈疼痛、血压明显升高、两侧的血压和/或脉搏不一致、胸片为主动脉影和/或纵隔影增宽、D-二聚体明显升高为中心的评分模式能显著提高急性AD急诊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Id1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表达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rn 方法:运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Id1与转录因子E2A的相互作用,以及E2A、p21的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p21启动子活性以及Id1、E2A对p21表达的调节。rn 结果:分化抑制因子Id1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但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分化抑制因子Id1与转录因子E2A(E12和E47)存在相互作用,而E2A通过作用于p21基因启动子E-box位点调节p21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抑制Id1表达,p21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强,促进p21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缓慢,而诱导Id1表达,p21启动子介导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2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加快,并且p21表达受到E2A的调控。rn 结论:分化抑制因子Id1通过与转录因子E2A作用,调节p21表达,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控对于创伤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生物恐怖是恐怖分子利用传染病病原体或其产生毒素的致病作用实施的反社会、反人类的活动,它不但可以达到使目标人群死亡或失能的目的,还可以在心理上造成人群和社会的恐慌,引起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恐惧。本文介绍了生物恐怖心理障碍的特点及表现,提出了处理意见。
  • 摘要:本文对中国急诊高血压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高血压急症是急诊科及各科室常见的临床现象,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状态。根据文献报道,高血压急症的发病率约为1-2/百万患者年,且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其中,约1%-2%的高血压患者会发生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症发病急,预后差,如未经及时救治,部分严重的高血压急症患者12个月内死亡率达50%,因而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然而,由于高血压急症临床表现的多样化,我国目前对于高血压急症的分级、综合处理以及降压治疗目标尚无统一的共识,多数由内科医师根据自身经验及用药习惯对其进行处理。统一高血压急症的定义、诊断和治疗标准,对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联合中国高血压联盟的众多专家,就这一临床重要问题做出统一共识。对于制定本共识,共识委员会写作组专家在参考欧美相关指南与共识以及近年来发表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基础上,依据他们的学术和临床经验独立起草这一共识,并提交共识委员会学术指导专家讨论,以期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血压急症诊治指导性文件。共识旨在帮助急诊专科医师和非急诊专科医师对这类急症患者作出适当的评估与治疗,对高血压急症建立合理的综合处理模式以及制定对不同受损器官的降压目标。
  • 摘要:本文对如何确定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的治疗指标进行了探讨。众所周知,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近年来,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2004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以及国际全身性感染论坛(ISF)根据多项前瞻临床试验结果,制定了拯救全身性感染行动指南(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2008年,上述学术组织参照感染性休克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新的循证医学方法,对该指南进行了重新修订,并提出了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究竟应当如何应用指南,确定每位患者的治疗目标呢?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并非单纯获得某些数据,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正确评估休克患者的循环状态,并确定血流动力学治疗目标,包括循环容量、灌注压力和组织灌注。
  • 摘要:本文对CRRT治疗MODS的新理念进行了探讨。急性肾衰(ARF)是危重病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一部分发生率逐年增长。 MODS是ICU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严重的感染和脓毒症休克则是MODS的主要致病原因。CRRT作为一种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方法(EBT)用于脓毒症患者,除了清除过多的水分和代谢废物外,还可以清除炎症介质,调节免疫内稳态,从而将RRT的概念扩展到了ICU中危重病患者血液净化治疗。这一新概念的发展是与人们对于脓毒症的分子生物学认识程度相平行的。EBT不仅仅是单纯的肾脏替代治疗,而作为多器官功能支持(MOST)应用于治疗MODS。
  • 摘要:晕厥( syncope)属常见急症,约占急诊病人的3%以上,它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缺血缺氧,进而突然发生暂时性意识丧失,且全身肌肉无力、姿势张力丧失、不能站立,在无任何医学干预下可自行完全好转。rn 本文首先提出鉴别真正的晕厥与类似晕厥的“非晕厥性”疾病是诊断晕厥的首要问题,其次,对晕厥患者的危险进行评估也是急诊医生的重要责任之一,最后提出:应重视老年晕厥的不良预后。基于上述,对于老年晕厥患者,除应警惕其心血管病基础、心功能状态、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危因素外,还应对联合用药、直立耐受性差、颈动脉窦过敏等有足够重视。
  • 摘要:本文对临床循环监测的进展进行了阐述。临床循环监测是临床急诊与危重病重要内容。循环监测主要包括大循环监测(主要涉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微循环监测(主要涉及组织灌注监测),其监测手段可分为无创伤性和创伤性两大类。 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通常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利用各种监测仪或监测装置直接测定各项生理学参数。目前循环监测手法丰富,各有特点。胸部阻抗法简便、无创,但缺乏准确性;尽管肺动脉导管一直认为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近年来的研究对其发生质疑,压力性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容量状态,此外操作复杂,并法症多;PiCCO技术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对心排的监测累似与肺动脉导管,在容量监测方面从压力监测发展为容量监测,减少了干扰容量判断的因素,同时还能监测肺水情况,此外操作简单方便,逐渐成为当前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热门手段;pHi反映组织灌注和氧代谢,拓展循环系统的监测能力。
  • 摘要:本文对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感染性休克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灌注异常所导致的以广泛细胞缺氧及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正由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探索规范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相应的治疗学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血管活性药物是感染性休克救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近年来随着对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疗效也在不断进行着重新评价,一些传统观点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对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视,“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成为休克复苏的目标。目前强调休克复苏治疗的时间性,力争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发现和及早纠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更严重的炎症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DDS)发展。早期识别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处理全身炎症反应,阻止休克的发展防治MODS发生是降低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关键。
  • 摘要:疼痛是一种因伤害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本文首先介绍了创伤疼痛的评价方法:包括:数字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和面部情绪评分法,其次介绍了创伤疼痛的镇痛原则,正确判断病情和疼痛程度,根据病情选择镇痛方法,镇痛治疗同时,尽快去除致痛病因。最后对疼痛治疗的一些常用药物进行了说明。
  • 摘要:心室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然而由于血压波动所引起的心室颤动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对67例室颤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室颤常导致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其病因除有基础心脏病外,还可以由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血症,严重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电击伤等引起。分析发现这些患者均有易颤的基础疾病,其中以急性心梗最为多见,并且此时心肌正处于电活动不稳定期,血压显著波动很可能在这一时期成为室颤的导火锁。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这些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患者平时基础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及扩血管药物,不能一味追求“标准血压”,应该把患者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帮助患者度过这个易颤期。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心脏病患者住院期间血压较平时基础血压降低1/3就有室颤的倾向,降低2/3就可能发生室颤。例如某些扩心病、大动脉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期血压维持在120-140/70-90mmHg左右可能是控制室颤发生,使病情平稳的理想血压。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护士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中的因素。rn 方法:分析2005年~2007年我愿急诊护士的继续教育完成情况,对以往的继续教育方式、内容等进行改进,激励护士主动参与学。rn 结论:从急诊护士的继续教育学分的完成情况、护理文章的撰写、参加学历教育的完成情况表明,只有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及政策上给与一些激励政策,才能真正促进急诊护士自觉主动地完成继续教育,实现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 摘要:本文对急诊分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急诊分诊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急诊分诊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国外的经验,采用较好的分诊标准和工具,改进国内的分诊工作,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更准确地判断,改善护患关系,避免纠纷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通过干预实验组巴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rn 方法:选取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经治疗病情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出院患者40例,在均衡条件下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两组分别在出院时和四周后进行巴氏评分。rn 结果:试验后两组巴氏评分有显著性差异,单项分析中个人卫生、上厕所、穿脱衣服、上下床或椅子四项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患者病情稳定出院后,仍有康复潜能,持续、科学、易懂的家庭生活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摘要:本文对糖脂双能源法在急诊外周静脉营养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进行了探讨。胃肠外营养(PN)指选择静脉来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营养支持体现了医疗水平的提高,有效降低死亡率,早期的营养支持能降低医疗费用,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有效提高生存质量。PN包括中心静脉营养(CPN)和外周静脉营养(PPN)。CPN主要用于长期营养治疗的患者,一般>14d。PPN主要用于短时间的营养支持的患者,一般<7d。急诊科主要是PPN的方式,适用于肠梗阻,胰腺炎,严重呕吐,胃肠炎性疾病等不能经胃肠营养且保守治疗的病人,或是术前或恶性肿瘤患者加强营养,纠正负氮平衡。传统的静脉营养途径是经中心静脉置管输注药液。因为中心静脉管径粗、血流量大且速度快,输入药液很快被血液稀释,不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但对于短时间营养支持的患者来说,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复杂,并发症多,费用也相对较高。本研究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以来全部采用糖脂双能源法经外周静脉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取得了满意效果。
  • 摘要:本文对细节化管理在提高急诊重症患者护理质量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针对细化急诊抢救监护室的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流程,使现有的医疗护理工作更加规范,使工作人员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使护理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 摘要:阿米替林是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之一。该药从消化道吸收,与蛋白质结合,分布于全身,以肝,肺,肾,心脏最多。过量服用能导致顽固性低血压,常见的致死原因是心肌损害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病死率极高。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患者多为抑郁症病人。rn 本研究于2005年10月应用血液灌流技术成功救治一例阿米替林中毒患者,采用心理护理、严格准确的记录生命特征的变化,以及皮肤的护理措施,才使得该患者的成功救治,顺利出院。
  • 摘要:目的:从护士长和责任护士自身两方面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进行对比分析。rn 方法:问卷调查法,自行制定的调查问卷两份,一份为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另一份为责任护士自评问卷。rn 结果: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对于责任护士的素质要评价标准基本一致。rn 结论:护士长和责任护士都认为责任护士须由护师及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来担当,中性或外向型的性格,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同情心,还要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包括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解决护患纠纷的能力以及对各种药物的掌握能力等。
  • 摘要:目的:找到最为安全、有效、舒适、省时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rn 方法:将12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环绕式固定法、B组采用“工”型胶布固定法、C组采用传统方法,观察3组在固定效果、口腔粘膜情况及耗时情况等方面的差异。rn 结论:环绕式固定法固定效果最好,但耗时较长,患者口腔粘膜情况不够理想;“工”型胶布固定法固定效果满意、患者口腔粘膜情况理想,同时节省时间,综合比较最为理想。
  • 摘要:目的:探讨胸痛时间、肌钙蛋白水平及心电图ST段下移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预测价值。rn 方法:收集自2008年6月~2009年1月,在急诊科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63例患者。入急诊科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据胸痛发生时间分成3组(<0.5小时,0.5~2小时,≥2小时),并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分成3组(<1mV,1~2 mV,≥2mV),同时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3组(TnI定量值<0.02 μ g/L,0.02 μg/L~0.04 μg/L,≥0.04 μg/L),根据冠脉造影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rn 结果:随着胸痛发生时间延长或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随着ST段下移幅度加深,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没有升高。rn 结论:胸痛时间及TnI水平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测均有重要价值,但心电图的ST段变化对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的特征,寻找能早期、准确诊断AD较简便的评分模式。rn 方法:对近3年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82例急性A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184例胸背痛患者进行对照,探讨AD早期诊断的评分模式。rn 结果: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及临床实践建立早期诊断AD的评分模式中,以5分为评分标准,则预测AD的敏感度96.7%,特异度81.0%。rn 结论:通过建立以突发的剧烈疼痛、血压明显升高、两侧的血压和/或脉搏不一致、胸片为主动脉影和/或纵隔影增宽、D-二聚体明显升高为中心的评分模式能显著提高急性AD急诊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与开颅手术救治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rn 方法:通过对136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成定向置管吸引手术组(微创组),外科开颅手术组(开颅组),每组根据GCS评分又分重、较重、严重三种级别,微创组66例,采用定向置管方法,开颅组70例,采用去骨瓣减压法。疗效近期(1个月)和远期随访(6个月)结果。rn 结果:在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救治方面,微创组近期优良率(58.5%)和远期良好率(48.3%)高于开颅组近期优良率(38.6%)和远期良好率(26.8%),而在死亡率方面,微创组(4.6%),明显低于开颅组(15.3%)。rn 结论:定向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开颅手术能显著改善重、较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预后,降低了病人残死率。
  •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氮氧化合物致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吸入氮氧化合物致中毒性肺水肿患者的救治体会并相关文献复习。rn 结果:经过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抗炎对症支持治疗,7d后康复出院。rn 结论: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可能是救治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有效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防冻液中毒的救治疗效。rn 方法:分析我院自2007年4月至今收治的用10%乙醇持续静滴联合血液净化治疗7例防冻液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rn 结果:7例患者治愈6例,随访3月无肝肾及神经系统后遗症;死亡1例入院时血钾8.4mmol/l,入院两小时内死于严重代酸导致的心跳骤停。rn 结论:10%乙醇持续静滴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度防冻液中毒,安全有效,早期应用疗效显著。
  • 摘要:百草枯(paraquat, PQ),又名对草快、克无踪,分子式C12H14N2,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有机杂环类接触性脱叶剂及除草剂,对人畜有较强的毒性。本文介绍了百草枯急性中毒的治疗及热点,探讨了急性百草枯科研攻关方向,如:百草枯中毒机制研究和新的治疗研究等。
  • 摘要:扑热息痛中毒广泛应用于止痛和治疗感冒,当与其它药物如可待因、又丙氧芬合用时,其它毒素引起的更加严重的急性症状可以掩盖早期APAP中毒引起的轻度的、非特异的症状,以致引起误诊或者延误特效解毒剂的治疗。本文对扑热息痛中毒进行了阐述,对该病中毒的机理、病理、中毒剂量、临床表现及预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 摘要:国家提高了对创伤急救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创伤急救体系建设的投入,促进了创伤医学快速地发展。创伤医学是当代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融综合性、高度协作性为一体的、跨专业新学科。目前,国内外对这门学科予以高度的重视,把它视为医院医疗工作的前哨,视为提高医疗质量,提高伤病员存活率及减少伤残率的首要环节。创伤急救医疗体系的健全与否,急救效率和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医院的管理水平,也是反映其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创伤急救医学的起源及创伤救治体制如何建立,分析了创伤外科医生的培养及关键性,对创伤急救技术提高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调查创伤骨科急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人体伤害疾病谱变化,为创伤急诊科的物赁、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及医院科室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比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998年及2008年全年到我院创伤骨科急诊就诊的25,863例和34,810例患者的就诊月份、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受伤原因、受伤地点、受伤部位,开放与否及转归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通过对两年比较,发现老年人患者比例增加(5.9%比7.4%,P<0.05),并且以跌扭伤(47.4%比62.2%,P<0.05)所致的腕部(5.3%比6.6%,P<0.05)和髋部(3.2%比3.9%,P<0.05)损伤为主;0~15岁儿童受伤比例减少(19.5%比15.9%,P<0.05);在路途(8.9%比18.5%,P<0.05)和工作场所(9.2%比30.5%,P<0.05)之中患者受伤增加,表现为年轻患者的机械伤(11.6%比24.2%,P<0.05)增加:须要要急诊手术(14.0%比22.6%,P<0.05)和急诊复位(9.4%比21.4%,P<0.05)患者数增加。rn 结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环境变化,因此要加强创伤急诊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急诊、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提高针对老年群体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救助水平,同时应向社会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社会应引起足够重视。
  • 摘要:目的:调查创伤骨科急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人体伤害疾病谱变化,为创伤急诊科的物资、设备、人员和技术的组织管理及医院科室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比研究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998年及2008年全年到我院创伤骨科急诊就诊的25,863例和34,810例患者的就诊月份、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受伤原因、受伤地点、受伤部位,开放与否及转归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通过对两年比较,发现老年人患者比例增加(5.9%比7.4%,P<0.05),并且以跌扭伤(47.4%比62.2%,P<0.05)所致的腕部(5.3%比6.6%,P<0.05)和髋部(3.2%比3.9%,P<0.05)损伤为主:0~15岁儿童受伤比例减少(19.5%比15.9%,P<0.05);在路途(8.9%比18.5%,P<0.05)和工作场所(9.2%比30.5%,P<0.05)之中患者受伤增加,表现为年轻患者的机械伤(11.6%比24.2%,P<0.05)增加;须要要急诊手术(14.0%比22.6%,P<0.05)和急诊复位(9.4%比21.4%,P<0.05)患者数增加。rn 结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社会环境变化,因此要加强创伤急诊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急诊、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提高针对老年群体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救助水平,同时应向社会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社会应引起足够重视。
  • 摘要: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GL)对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LI模型组和GL干预组,每组8只。ALI模型组、GL干预组分别给予LPS5mg/kg尾静脉注射;LPS注射前1h,GL干预组给予GL 20mg/kg静脉注射。观察4h后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测定肺湿干比(W/D),并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检测肺组织NF-κB mRNA、GR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NF-κB及GR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10浓度。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rn 结论:ALI模型组W/D和TNF-α分别为7.405±0.723和(153.68±20.42)ng/L,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 摘要:目的:探讨吸入氮氧化合物致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原则。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吸入氮氧化合物致中毒性肺水肿患者的救治体会并相关文献复习。rn 结果:经过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抗炎对症支持治疗,7d后康复出院。rn 结论: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可能是救治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有效的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及临界血压的界定。rn 方法:我院2005年4月~2009年3月急诊救治的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n=50)、B组(n=48)。通过液体复苏使收缩压分别维持在10-12 kPa(75-90 mmHg)(A组)或12kPa(90 mm Hg)以上(B组)。在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价两组创伤严重程度可比性的前提下,比较术前两组液体输入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血浆渗透压、PH值、碱剩余(BE)、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住院期间ARDS、ARF、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rn 结果:(1)两组年龄、性别、损伤及休克程度,复苏及手术开始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PMN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PH值、碱剩余(BE)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渗透压、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明显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及MODS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治疗百草枯中毒,评估其疗效。rn 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8人。血液净化前后检测血液中百草枯浓度。rn 结果:8例患者中4例患者治愈或好转出院,4例患者因病重放弃治疗自动出院。rn 结论:血液净化治疗可能清除血液中的百草枯。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反复的血液净化治疗可能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
  •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人机对抗的发生原因和解决策略。rn 方法:收集中国医大一院急诊监护室的30例机械通气且出现人机对抗的患者,分析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rn 结果:出现人机对抗的主要原因包括主观不耐受,病情变化,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不当及管道阻塞等原因。rn 结论: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设置合适的通气模式和(或)参数,注意病情变化和检查管道,及时祛除诱因等综合治疗措施,即可避免和减少人机对抗的发生,也会增加患者家属对机械通气的理解,减少医患矛盾。
  • 摘要:目的:研究分化抑制因子Id1调节细胞周期抑制因子p21表达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rn 方法:运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研究Id1与转录因子E2A的相互作用,以及E2A、p21的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p21启动子活性以及Id1、E2A对p21表达的调节。rn 结果:分化抑制因子Id1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但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分化抑制因子Id1与转录因子E2A(E12和E47)存在相互作用,而E2A通过作用于p21基因启动子E-box位点调节p21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抑制Id1表达,p21启动子介导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强,促进p21蛋白表达,细胞增殖缓慢,而诱导Id1表达,p21启动子介导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21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加快,并且p21表达受到E2A的调控。rn 结论:分化抑制因子Id1通过与转录因子E2A作用,调节p21表达,进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控对于创伤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本文总结了2例电风暴患者的救治护理体会。认为护理工作极其重要,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我们紧密配合医生实施除颤电击术,术后予以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严防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心理护理,给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并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血压、心率、心律变化,遵医嘱调整给药速度及浓度,提高电风暴病人救治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要点。rn 方法:回顾50例确诊P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高危因素及诊断过程。rn 结果: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0%、54%、40%、22%;出现“肺梗死三联征”者16例,发生率为32%。高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骨折、卧床、外科手术等是PE的获得性危险因素。常用初步筛查方法有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超声以及血浆D-二聚体(ELISA法)检测等,有相关较典型阳性发现者分别占22%(SI QⅢTⅢ),40%(右心扩大),48%(近端肺动脉扩张),58%(可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500 μ g/L者为100%。50例患者均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3D-CTA)确诊。rn 结论:急诊科医师对于具有相关症状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迅速进行临床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分型,在短时间内制定治疗及分流方案,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治愈率。
  •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EB-Echo)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7例EB-Echo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rn 结果:EB-Echo检查阳性率为89.3%(158/177),影响了许多病人的诊断和治疗。EB-Echo对158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及时正确诊断治疗及19例胸痛或呼吸困难患者协助排除心源性病因提供了重要信息。rn 结论:EB-Echo在急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咳嗽的诊治及病因分布。rn 方法:69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按照慢性咳嗽的解剖学诊断程序,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治疗的反应,分析其病因分布。rn 结果:明确诊断64例,确诊率92.8%。常见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19例,占27.5%;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16例,占23.2%;胃食管返流性咳嗽(GERc)8例,占11.6%;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7例,占10.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诱导的药源性咳嗽6例,占8.7%;其他病因8例,占11.6%。单病因53例,复合病因11例。经特异性治疗,有效率93.7%。rn 结论:CVA、PNDs、GERC、EB和ACEI类药物诱导的药源性咳嗽是老年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判定特异性治疗效果在病因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总结了医院应对批量伤员的急救护理组织与管理体会,以提高对批量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文章分析了近6年内的批量伤救治与演练经验,建立并不断完善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制定应急响应级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采取分区救治模式、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采用便捷有效的通讯方式等。 经多次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批量伤接诊预案,认为预案应具备较强操作性,做好抢救前准备工作、定期培训与演练是确保预案实施的重要条件。对于批量伤员救治,建立和实施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来苏尔为甲酚皂液,含甲酚50%,为无色或黄色液体。通常用于手及器械、物品的消毒,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己较少,口服中毒病例临床上更加少见,医院在工作中遇到一例自杀性口服大量来苏尔引起中毒患者,现进行总结:本例患者曾饮来苏尔60m1,约含甲酚30g,超过致死量2倍,且在服毒前曾饮酒,酒精可加速毒物在体内的吸收,使患者很快出现了意识不清,休克,心律失常,肺水肿,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做到了早期诊断,及早彻底洗胃,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纠正心律失常,升压抗休克使用利尿剂促排泄,早期稳定生命体征,使患者尽早清醒,痊愈出院。
  • 摘要:长期从事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急诊患者就诊方式多样,患者的病情表现多样,患者发病时间多样,患者个体差异多样,急诊患者病情叙述多样,为了减少不漏诊,不误诊。rn 本文将医院近3年来,在眩晕及腹痛方面易出现误诊的几例病例进行了分析。通过四例患者,要求急诊医生对待每一位患者要多想、多思考、用降阶梯式思维考虑病情,细致观测生命体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检查,防止漏诊和误诊,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尽早明确诊断,针对不同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才能收到好的临床效果。另外,“时间就是心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需争分夺秒,选择合适的诊疗路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n 本文总结了本院急诊科近期收治的2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路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AM工患者提供治疗和指导。由此看来,在无急诊介入治疗资质的接诊医院给无禁忌症者溶栓治疗,或就近转入有急诊介入治疗资质的医院达到再灌注治疗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多种原因造成治疗延误,多数是因为患者等待家属来院,或患者与家属迟迟不能做出治疗选择耽误时间。影响患者及家属不能立即选择的因素中有担心转运途中风险,早晚交通阻塞,上级医院病人多,床位紧,不能得到迅速治疗等。没有因为经济原因或延误诊断造成延误治疗。怎样才能使AMI患者得到更积极的治疗,更好的利用本市,本地区优势医疗资源。是各救护中心,各医院及医政部门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误诊的临床教训。rn 方法:对2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首诊病例从临床资料,误诊疾病,临床表现,治疗经过进行分析回顾。rn 结论:通过对误诊原因分析,明确了预防的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脓毒性休克致ALI过程中氧自由基损伤情况,评价早期液体复苏和2%氢气吸入干预对肺损伤的影响。rn 方法:LPS静脉注射建立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脓毒性休克对照组(S),早期液体复苏组(R),早期液体复苏+2%氢气吸入组(R+H2)。四组均给与相同条件机械通气,R组和R+H2组给与相同的液体复苏方案,维持平均动脉压于正常水平。C组、S组、R组吸入气为空气,R+H2组吸入气为2%氢空混合气,记录各组生命体征及补液量。实验结束时各组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采集肺组织标本检测肺W/D值,羟自由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rn 结果: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过程中氧化损伤严重; R+H2组补液量及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明显低于R组(p<0.05),使W/D值明显降低,氧和指数改善,羟自由基、MDA、及MPO活力降低, SOD活力升高(p<0.05);H.E染色结果进一步提示R+H2组肺损伤程度较R组明显改善。rn 结论:脓毒性休克致急性肺损伤过程中存在严重氧自由基损伤,早期液体复苏联合2%氢气吸入既保证了有效的血流动力学,又减少了补液量,降低了氧自由基损伤,从而减轻了肺损伤程度。
  • 摘要:本文对院前应对突发事件的重点环节进行了分析。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危机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已逐渐步入常态管理,急救中心能及时到达突发事件现场,而高效、规范应对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急救中心承担着突发事件院前急救工作,为了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应重视以下五个重点环节:应急准备充分、调度指挥准确、现场急救高效、转运分流合理以及信息报告及时。总之,院前应对突发事件的五个重点环节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而调度指挥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只有调度指挥中心发挥正常作用,才能快速、有序、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 摘要:本文对医院急诊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心健康及突发事故的急救要求越来越高。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患者的生命必须分秒必争,为赢得时间,我科建立了快捷有效的急救服务制度,配备了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完善了各种急救器材和药品、物品等,并配有专人管理,在人员上,由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医生、护士二线值班,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社会的窗口之一,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场地,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要求责任心强、急救质量高,总之急救工作的开展对急诊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急救人员配备了联络工具,如传呼机、移动电话,做到急救车固定专用,一旦出现任务,保证快速出诊,经现场抢救后,及时与院内相应专科联系,使其能做好准备,患者入院,便得到有效处理,实行先抢救原则,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院把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体系,使各种灾害性事故及急危重患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 摘要:目前随着新的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基层医院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向广大民众,基层医候在加大自身管理,不断探索发展创新的过程,如何对急诊科实施科学管理,创文明优质服务窗口放在医院管理的首位。rn 本文提出:急诊科不仅是一个服务的窗口也是一个医院整体形象的概括,其服务质量及诊疗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及声誉。同时由于急诊科性质的特殊性,也是医院纠纷高发科室,基层医院大多是综合性居多,面临的急诊疾病较为复杂。在影响医院质量管理年所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前提下,如何提高诊疗技术及服务层次,让急诊科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与积极带动作用,这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而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如何对基层医院急诊科进行科学管理,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胸穿抽液病人对中药湿热外敷联合TDP灯热疗的感受、预防胸膜并发症及胸液吸收的效果。rn 方法:将100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穿抽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病人在热疗过程中的感受、并发症的发生及病人胸穿术后15天累积抽出胸液总量进行分析。rn 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舒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抽出胸液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中药湿热外敷联合TDP灯热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能促进胸积液吸收,增加舒适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本文对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的诊治体会进行了介绍。自09年10月至11月,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肺炎病例急剧增多,且有因肺炎而死亡的病例,但死亡及危重症肺炎的病例不绝对是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有关,导致死亡的危重症肺炎的病因尚不甚明确,寻找危重症肺炎的病因及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最大难题,针对上述问作者试图通过医院呼吸内科自09年9月15日至09年11月15日收治的170例肺炎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总结了几点经验,早期发现、高度重视、早期正确治疗是影响病人愈后的关键,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应用是影响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和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重症肺炎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以咳血性痰、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极度乏力、病人状态衰竭的肺炎病例,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重症肺炎的发生和发展;对有肺水肿及ARDS表现的重症病人早期选择坐位治疗也是影响病人愈后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对危重症病人,多脏器功能保护治疗及免疫支持疗法,纠正低蛋白血症等综合治疗也很重要。对于重症肺炎急性期需每1-2天复查肺部CT,观察肺部影像变化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酸碱失衡、离子紊乱、血气变化情况等。
  • 摘要:高血压与肾脏病理改变关系密切,而肾脏疾病本身又可以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可以引起各种肾脏疾病的肾功能恶化。这种由’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统称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可由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肾炎、多囊肾、糖尿病肾病、肾萎缩伴梗阻和反流性肾病等疾病引起。近年来,在如何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的问题上已出现了一些新概念,尤其在如何降压才能有效地保护靶器官肾脏下已澄清一些问题。rn 本文阐述了肾实质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介绍了肾性高血压的控制目标及药物治疗情况,重视降压药物的血压依赖和非血压依赖效应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的低限水平,是治疗肾实质性高血压和保护肾功能的关键。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慢性肾脏病病人的血压越高,肾功能下降越快。低钠饮食、联合使用降压药、重视降压药物的血压依赖和非血压依赖效应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的最低水平,是治疗肾性高血压和保护肾脏功能的关键。
  • 摘要:本文探讨了一例主动脉根部小夹层动脉瘤致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的治疗情况,在急诊,根据以上入院时特点,在无其他辅助检查的情况下,符合冠心病,心肌梗塞死,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但在诊治过程中,发现病人心包内积液有逐渐增加现象,并在病情好转、休克逆转的情况下反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在电击复律后虽有升高,但出现升高时间不符合规律,其肌钙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和心肌酶谱升高可能与电击复律有关,因此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提出了疑问。同时,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积液,未发现心肌有反向运动,也不能提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抽出鲜红色血液强烈提示心包内有血管破裂出血。手术证实为主动脉根部小夹层动脉瘤,向下撕裂破裂出血进入心包,验证了临床夹层动脉瘤的诊断。CT,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的特征,本病例极为罕见,且极易误诊误治。在临床上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分析各种检查结果,与可能出现此类临床表现的疾病相鉴别,是诊断本病的关键所在。本病保守治疗均不能存活,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根本方法。本病例术后存活1个月,最终死于MODS,可能与年龄较大,手术打击有关。
  • 摘要:百草枯(Paraquat, PQ),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市场多以20%的溶液出售。人经口致死量1-3g。对人畜毒性剧烈,口服中毒不但可刺激和腐蚀消化道,还损害多个重要脏器,特别是肺损害多不可逆,尚无特效治疗,目前普遍应用血液净化、抗过氧化损伤、肾卜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酞胺等免疫制剂治疗,但病死率仍高达50%-70%,而相应综合治疗的副作用很少评估。rn 本文对医院急诊科应用综合方法治疗PQ中毒以来至2009年12月追踪到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病例进行了分析,在应用激素治疗百草枯中毒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把握指征,探索合适的剂量和疗程,从而减少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其他副作用,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是百草枯救治中需探讨的课题。在不能形成规范方案的情况下,对存活患者应进行追踪随访,及早干预,可改善预后。
  • 摘要:随着除草剂在农业生产的广泛使用,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日渐普遍,在医院已成为继急性有机磷中毒之后的常见农药中毒,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有超过有机磷中毒的趋势,绝对死亡病例数居近年农药中毒第一位。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剂,病死率高达50%-70%以上。综合治疗成为治疗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手段,其疗效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然而随之而来的继发感染、免疫抑制等副作用却不容忽视。rn 本研究共收治百草枯中毒患者332例,完成综合治疗286例,治疗过程中有4例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例合并肺部诺卡菌感染,此5例特殊感染均发生于2009年,作者治疗百草枯中毒多年,先前并未发现合并此类疾病,是否与本市大规模基础建设有关尚不清楚。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疗效而又能避免其副作用,减少医源性真菌感染等,尚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此外,在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同时,能否预防性加用抗真菌药物,从而避免真菌感染,尚未见相关文献结论。总之,如何最大限度的运用好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这把双刃剑还任重而道远,尚有待探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