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
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

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0-09-06

主办单位:全国政协

会议文集: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96条结果
  • 摘要: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是发展的助推器.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加上政治上的支持,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也就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阻力可能会来自于那些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利益的社会力量,他们既关心财富的分配,也关心财富的创造.那么,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对于黎巴嫩周边的新兴国家来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通过总结新兴国家面临的挑战,并以黎巴嫩为例,介绍了其在新兴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最终目标是将符合国家需要的发展项目具体化。当公民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力量都坚持这个项目时,它成功的机会更大。发展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使国家的财富和收人通过投资、转让以及社会和环境保护更好地分配。换言之,建设更公正和发达的社会需要尽可能多的“砖块”。这些都可以通过理事会举行的机构对话加以解决,这使其具有独特性。
  •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科学发展是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创新是支撑科学发展、引领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量.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内外共同的举措.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改变世界最直接、现实的工具,是连接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中一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充分发挥工程科技的强大作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加大工程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中国工程科技界愿意和世界各国的同行们一道,进一步探索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 摘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指南.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提在于对与所处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这对基于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提出了重大任务和要求.目前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正在使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转变,并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开放创新是基础研究更有效引领和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步骤.要不断加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直至产业化整个创新链条上下游间的互动和衔接,增强基础研究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导向,促进知识供给和需求的顺畅反馈.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科技全球化对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所带来的机遇,鼓励科学家在优势互补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同行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完善和拓展双边或多边政府科技合作框架,为开展高水平的创新合作打造通畅、便捷的平台.
  • 摘要:印度人口超过十亿,只有经济和人类发展指数快速增长才能满足其需求.而这些增长都和人均能耗紧密相关.因而,印度的能耗必然会增加四倍.世界性的能耗增长会导致环境恶化和全球变暖.面对的挑战是如何驾驭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正是能耗增长的结果.幸运的是,空间技术已经被有效地应用在了诸如农业、水利、环境、气象预报、大范围通讯系统的连接等社会领域.核能也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500兆瓦快速增殖反应堆的研发将会成为一大里程碑事件,为核能在将来获得更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世界范围内的太阳能光伏研究收效甚微.而印度则专注于太阳能热能研究,将其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能源研究之路包罗万象,其探究的能源包括风能、生物燃料和氢气;其中对氢气的研究包括如何从可再生资源中提取氢气、如何进行储存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改进.挑战不仅限于技术本身,如何让人们消费得起也是一个挑战.气候变化会使得农作物大量减产、虫害增加,并带来洪水、干旱,引发新型疾病,从而造成巨大的生命损失.生物科学家必须要找到新药物来抵抗新细菌的侵袭,并开发可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农作物.散布在各大研发机构和学术机构中的大型科学技术基地正在进行专项研究,以缓释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印度的教育制度也在进行相应的演变。而今,印度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旧%。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经济、国民生产总值(GDP)、人类发展指数和教育都处在转型期间。印度正在成为一大消费市场。处在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环境影响和全球变暖等发展问题。科学和技术正在经济增长和环境管理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 摘要: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在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能源消费和相应CO2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短期内仍难以改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面临艰巨任务.较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是我国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切入点.因此,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打造企业的低碳竞争优势;同时要努力转变消费方式,引导和调控社会需求.从长远看,要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增能源需求主要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满足,进而实现CO2的绝对减排.因此,我国要统筹国内与国际,近期和长远,走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保护全球气候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能源产业所面临的行业环境,阐述了笔者对气候谈判的观点,认为和国际的气候变化政策应该专注于支持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包括核能等低排放能源供应技术的商业化。一项成功的新协议应该促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为技术合作、公私合作、创新金融和能力建设创造机会的私营企业。商界需要一个可预测的环境来进行规划和经营,也将对雄心勃勃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持欢迎态度,且以技术为核心应对国际气候变化挑战的新方式鼓励合作而不是对抗,并可以利用所有以清洁、可靠和安全的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的热切愿望。
  • 摘要:气候变化将成为21世纪影响我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将大大影响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选择.本文从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入手,阐述了气候变化与能源的关系,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相关技术和对策.特别强调提高各行业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气候友好的新型煤炭利用技术等发展战略的选择,我国必须调整能源战略,使其向着抑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中提高各行业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气候友好的新型煤炭利用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力。
  • 摘要:人类在工业化历程中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导致现今全球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恶化已无空间.在人类生存与文明发展的岔路口上,从根本上改变能源供应模式,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应对全球资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由之路.中国政府积极行动,制定与时俱进的能源发展战略、减排目标以及相应的能源政策,主动承担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在新能源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新能源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 摘要:本文阐述了人类在寻求新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正在走向以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为标志的低碳发展道路,论述了全球低碳发展基本趋势和特点,分析了低碳转型和低碳发展对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施低碳发展的建议.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科学家和媒体广泛关注的问题.观测资料表明,1906-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因此,现在已经很少人再怀疑气候变暖这个事实.但是对于为什么气候变暖,则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非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NIPCC)则认为是自然原因,如太阳活动造成了气候变化.本文扼要总结回顾了对立双方的观点,指出有一系列的证据表明20世纪后期的变暖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但是,自然因素对20世纪的温度变化,特别是年代际变化仍有影响;另一方面古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
  • 摘要:本文就白银市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状况的介绍,对其新能源开发和棚户区改造情况了详细总结,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白银转型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全国政协和与会代表始终关注白银发展,共同造福白银人民。
  • 摘要:本文在介绍我国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作用,并总结了保护和恢复湿地从而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要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生态功能,就必须大力宣传湿地巨大的生态价值,尤其是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引起广大公众特别是政府部门主要领导对湿地的认识,杜绝由政府行为导致的占有湿地和破坏湿地行为。就必须尽快出台《湿地保护条例》,从法律源头上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发挥湿地生态作用。相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作用,我国的湿地保护工作还没有纳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上升为国家宏观规划。特别是没有重视湿地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巨大作用,没有把大力保护湿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来实施。这值得考虑并给予足够重视,真正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巨大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 摘要:通过介绍当前国际经济社会环境,根据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许多成员国的经验,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趋势、依赖于积累、依赖于创新。除了这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社会凝聚力也十分重要。而社会对话对确保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经济社会理事会可以努力对这些社会需求做出更加协调和敏捷的反应。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它们可以为提高社会凝聚力作出积极的贡献。社会凝聚力本身不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财富,而且也是实现强劲和普遍的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从而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
  • 摘要:通过介绍中欧圆桌会议会议的由来,提出了建立一个真正的对话机制,指出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对话的定义包括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代表之间就经济和社会政策等共同利益问题进行的各种谈判、磋商或简单的信息交流。社会对话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劳动关系中主要参与方之间达成共识,保证民主参与,并总结了社会模式的参数设置,提出如果能进一步展开对社会和公民对话的思考,进一步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把它看作是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那将会非常有意义。
  • 摘要:为了应对国际环境中的挑战并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地球:通过在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环境方面实行良好的治理,使世界经济成为更为负责的经济、尊重人和环境。通过介绍社会对话与和谐理念的关系,分析了其组织构成,总结了几内亚在构建社会对话机制的经验,为了维持国家的长期和平稳定,政府应定期与公民社会组织进行沟通,加强非国有机构组织的能力,并让它们更多地参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实施、跟踪以及评估工作。
  • 摘要:本专题探讨的"社会对话与和谐",对世界、对中国都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没有对话、和谐,就谈不上合作、共赢.通过社会对话促进社会和谐要靠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民营企业是参与社会对话、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生力军.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要把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对话机制建立健全起来,以适应当今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探讨了在参与社会对话、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要摆正的五大关系,在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和谐社会的大局为重,充分利用好社会对话这一重要手段和机制,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富裕、民族振兴的坚定实践者,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构建者。
  • 摘要:中国经社理事会是对中国经济社会颇具影响的咨询组织,它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全国性联合组织,由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实业家和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理事会的宗旨是,团结经济社会各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研究、咨询、服务作用,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供咨询、意见和有关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领域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理事会将继续办好中国经济社会论坛,选择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水平,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研究、咨询和服务。同时,理事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协会各成员组织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为推进国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 摘要:通过介绍中国和巴西在地球资源卫星开发中的合作领域通过中巴资源卫星项目的合作,两国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敏感技术设立的障碍。中巴资源卫星项目是一个科技发展的历史成果,通过一步一步建造卫星的过程,实现了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巴资源卫星项目为中国和巴西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这个项目体现了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合作生产高科技产品方面的能力。中巴资源卫星获得的数据帮助巴西和中国更好地管理国土资源。这些卫星提供了以前无法获得的数据,使两国在对地观测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采取免费和公开的数据共享方针,中巴两国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两国将进一步为全球对地观测的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 摘要: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明显落后于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大幅提高包括人才和科学技术研究能力以及相关设施在内的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以育人为本,大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培育人才的质量不仅在于先进科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能力的提升,更在于人的全面精神品格的培育.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十分重要,在科学实践中鼓励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创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更要鼓励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厚积薄发.要彻底改变功利驱动的文化,代之以追求真理、厚积薄发、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文化.
  •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创新发展催生了以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产业.经济危机不仅没有阻碍ICT的发展,反而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大了对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投入和支持.广泛地利用电信和ICT对发展全球集体经济、社会和文化以及建设全球信息社会十分重要.这些电信应用将为人们之间的交互、全球知识与技能共享、人们生活转变带来新机遇,并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应用一些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政府高度重视ICT发展及其产业培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大了在ICT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应用、新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进入后危机时代,要积极开展ICT领域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研发、网上贸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和市场,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 摘要:本文在详细介绍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更好的国际经济秩序所作的努力,分析了崛起的中国和新兴的巴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探究了中巴之间的政治关系,指出中巴必须担负起肩头的新责任、奋勇向前。当然,两国应该继续在多边论坛上为贫穷国家争取权益,在这一点上,两国之间与其说竞争,倒不如说互补。这正是中巴目前在非洲共同努力的事情。在海地,中国还加人了由巴西牵头的联合国特派团。
  • 摘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直都很重要,这种关系对21世纪的和平与繁荣已变得至关重要.在撰写了江泽民主席的传记,发表了大量有关胡锦涛主席的理念和政策的文章,屡屡在国际媒体出现后,笔者看到了改变的必要.中国领导人已经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沟通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外国人也应该真正了解正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许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时候,带有一定的偏见,并对中国领导人的动机存在固有的假设.不是说这种报道和假设全然错误,而是说西方媒体夸大了实际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实际取得的成就.大家都承认国家以自己最高利益为行为准则,但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为自己利益不惜损害别人.中西双方之间都存在误解.有些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仍然对中国保持怀疑和恐惧;很多中国人认为问题不在于这些人不了解中国,而在于他们不想了解中国,因为他们想使中国永远弱小和被遏制.减少误解、减轻曲解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外国人理解中国领导人的思维.
  • 摘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边主义深入人心,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合作,改革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高涨,对话、合作、共赢成为和平发展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全面开展对外友好合作的基本经验.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的内外关联度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日益成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也是一条谋求双赢、多赢、共赢的发展道路.中美关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性影响和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增进对话、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摘要:金融监管当局可以从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汲取哪些教训?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和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做些什么?监管当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金融管理和监督:抑制非理性的繁荣;限制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领域的过多的杠杆;通过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及限制主要行为人的主导地位,确保金融市场的竞争;通过要求首发抵押贷款人承担剩余责任、改革信贷评级制度、将信贷违约掉期作为保险合同来管理以及修改对高级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的激励补偿机制,使其更多地与营利和亏损挂钩,并以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结果为基础,从而控制道德风险.
  • 摘要:本文从贫穷、中等收入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进程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进步的政策原则.本文列出了合理政策的八项原则,认为每一项原则的正确实施都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及其他因素:建立货币、财政和金融管理以及国际经济政策,以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即保持低通胀和平稳增长;建立反映真实稀缺价值的相对价格;补贴低收入和人力资本投资,不补贴具体的群体和商品;降低税收、开支和管理成本,使其恰好能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之所需;适用综合性的宽税基和低税率的税收;将(全面测算的)政府债务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适当比例内;使各级政府承担与其掌握资源相匹配的责任,体现其相对优势,有效地提供服务和增加财政收入;利用市场机制将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在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之间保持平衡.
  • 摘要:在国际社会努力实现世界经济复苏、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来自各方的智库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政府官员齐聚北京,就"合作应对挑战,实现绿色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很有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本文就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谈一点想法,提出开放的贸易是促进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总结了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方向,认为应当秉持自由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各国共享经济增长机遇,共同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 摘要:本文在探讨绿色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对于绿色金融需要有一个政策性金融的相关性质的定位。它还需要有明显的政策倾斜因素注入到里面。这种具有明显政策倾斜特征的绿色金融的事项,需要有政策性资金介入。提出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要注重机制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要把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各种事情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做好做实。
  • 摘要: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关键时期.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将下降,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人口红利效应正在消失.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将引起高储蓄率的下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逐步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必须理解和关注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及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首先,要认识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状况,工资成本上升是劳力市场供需调节下的必然趋势;其次,因势利导扩大内需,利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再次,清醒保持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最后,建立与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控制财政风险.
  • 摘要:对封闭在极地冰芯中的空气的测量表明,当今的温室气体浓度比工业化之前80万年中的任何时期都要高.这一增长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所造成的.50年来气候的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因此,这是一种人为现象.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会使气候进一步变暖,并使气候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发生相关的变化.一个与决策相关的问题是,能够实现已达成共识的应对全球变暖目标的概率有多大?比如《哥本哈根协议》(2009)所制定的气候目标.大量气候模型模拟表明,要实现把全球变暖限制在2℃以内的目标,必须迅速采取行动,高效、逐步地在全球范围内减少CO,的排放量.讨论变暖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四点:第一,迄今讨论的目标是一个全球性的指标,而区域性气候变化才是人类必须应对的.第二,尽管这些目标从气候变化平均值的角度来讲是合理的,但是一旦有热浪和干旱之类的极端事件发生,这些目标也将会大幅度变化。第三,即便某个控制气温的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里可以达到,但是因为诸如海洋和大型冰盖之类的组成元素反应迟缓,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气候系统的其它部分仍会继续变化,这导致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各不相同。第四,由于气候系统中很多进程是非线性的,一些变化以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不可逆转的,或者具有突然性。在后一种情形下,人类和生态系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就成为一个特别的挑战。 一旦各国商定气候目标,并把它作为有约束力的全球决议进行实施,就必须采取长期战略和全球性措施,如增加化石燃料利用率以及快速而又一致地进行全球减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摘要:气候模式虽然包含有多种不确定性,但它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它可以提供有用的科学信息,并为决策者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变化适应)作重要参考.今后主要的问题是改进模式和排放情景,以得到更可靠的预测结果,尤其温室气体增暖作用与长、短时间尺度气候脉动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要发展统计气候模式,以弥补气候模式的缺陷.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模式对过去百年气候进行了模拟,在多种情景下对未来百年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也进行了CO2减排一半后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试验.
  • 摘要:煤现在是将来仍是中国的主力能源,且煤用于发电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煤的直接燃烧已引起严重的生态和环境污染,并且其直接燃烧很难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解决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问题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综合解决我国面临的能源挑战的重要方案,实施多联产能源战略刻不容缓,延误过渡到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的时机,将会显著增加将来中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本、难以控制未来石油进口,以及大大增加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中国CO2减排应从煤化工开始,积累经验,逐步过渡到"IGCC+多联产+CCUS".
  • 摘要:基于2010年4月在江苏省洪泽县和安徽省当涂县的案例调查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改善了老龄人口的福利.但这项制度中的"捆绑"规定,引发农村居民误解,加大了制度推广成本.因此建议,在新农保试点期间淡化此规定,并在制度推广过程中取消这一措施,代之以规范的社会保险通常包含的法律强制.同时进行长期的 社会保险信息传播,以便强化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
  • 摘要:养老保障是国家义务和政府责任,需要根据个人财务周期和国家人口结构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总结国际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经验和分析中国人口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国现行养老金政策结构和改革的文件精神,认为"社会统筹国民化和个人账户制度化、全民化和市场化",是明确政府责任和市场机制,应对2015-2035年间老龄社会危机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应当总结中国企业年金治理模式的经验,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做起,及时调整中国养老金政策结构,实现平稳对接.
  • 摘要:在本世纪的头10年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公共医疗系统建设,以应对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引发的问题.国家公共医疗投入占GDP比重已从不足3%上升到超过5%.目前,三个主要由国家资助的健康保险计划总计有超过10亿群众参保.2009年,中国政府宣布进行医疗改革,以改善医疗效果,其中包括:改革公立医院的管理和财务体制,抑制药品价格.然而,对多数普通百姓而言,本人或是家人患上大病仍是生计的最大威胁,成千上万人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同时也有人发现,多达20%的医院就诊可能是没有必要的.本文认为,医疗改革要取得巨大进展,必须高度关注以下三个关键方面。首先,必须整顿医院财务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公共问责机制。对于制定可衡量的健康目标和财务目标,并检验这些目标是否实现,这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必须全力以赴,重新设计关系到病人、医院和医疗保险主管部门三方利益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这些激励措施将鼓励医院减少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大部分小病只需通过门诊和当天手术就能完成治疗,并能大幅减少医疗欺诈和浪费。效率提高后,就可以为急需的病人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而政府也能用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加显著的影响。最后,政府需进一步增加公共医疗资源,并考虑提高烟酒税,再用这些资金增加特定医疗资源的供给,此举同时还能抑制社会烟酒消费。
  • 摘要:覆盖我国绝大数居民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及医疗救助制度体系框架是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历史发展的合理选择.但与全民公平医保的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城乡待遇水平差距较大、重复参保和重复建设导致浪费等现实问题.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奠定了政治、经济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下一步应当以建立公平医保为目标,通过整合管理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探索城居保与新农保的制度融合,以及不断完善政策,建立"一制多档"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社会福利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背景,并针对当前失业保险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可考虑通过改革失业保险救济金的计算方法,建立一种保险金的理赔机制的体系,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定期评审,将救济金的发放比例与前期工资最低最高水平相联系进行管理。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弄清改革的状况,全面提升民间和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持之以恒地实施必要的变革,以使中国的行政能力不断进步,使之与其毫无疑问令人惊羡的经济发展相匹配。
  • 摘要:本文主要谈三个问题:一、2008年:汶川地震与稳定就业制度创新.主要从针对个人、针对灾区企业、对对口地区就业服务和对异地就业人员等四个方面梳理了就业援助新政策;从缓缴社会保险费以及失业保险制度新亮点谈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创新.二、2009年:金融危机与促进就业系列政策形成.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政策的实施效果总结了失业保险制度新发展.三、2010年: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三大功能的改革与优化.从失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功能、促进就业功能和稳定就业预防失业功能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优化的思考.我国在大灾大难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效果显著,其经验告诉人们,解决失业问题要从如何促进就业方面寻找思路,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突出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只有将失业保险制度和防止失业、促进就业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三大功能,才能真正使失业保险制度为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创造条件、发挥作用.
  •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和西欧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工伤保险所产生的影响。现如今,中国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工伤保险的发展以及如何有效降低不断增长的工伤保险支出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探讨了欧盟针对预防和减少工伤和职业病所定政策的发展情况和落实状况,以及欧洲在工伤和职业病康复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工伤保险的政策目标不仅是要减少工伤保险成本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工伤及职业病致残者重新就业,并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本文认为,欧洲和中国在工伤保险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类似,因此欧洲的工伤保险解决方案对中国也同样适用.
  • 摘要:意外保险可以满足人类的两大迫切需求——体面工作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保险体系,意外保险可以为保险和预防之间的反馈创建一个良性循环,这种良好势头有助于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同时为遭受工作意外或职业病的员工建立起一个有关康复治疗和相关补偿措施的可持续性结构.这一良性循环由三大原则所推动:雇主为保证其员工身心健康所担负的责任,在一个制度内有关预防措施、康复治疗和相关赔偿的统一,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有关意外保险的管理.预防措施和保险制度的结合带来了一些好处,此外把康复治疗和赔偿融人同一体系也是有益的。德国在实行意外保险的初期,康复治疗和赔偿金由不同机构提供(康复是指医疗康复的福利和促进其重返工作的措施,赔偿金通常是指抚恤金)。详细说明了确保该制度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几大原则,并讨论了这些原则在定价法则体制和价格竞争体制中所发挥的潜能。
  • 摘要:企业年金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企业年金弥补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不高的缺陷,同时增加了个人在养老保险方面的责任;从微观上看,企业年金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为此,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我国企业年金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重、投资渠道不畅等原因,企业年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调整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
  • 摘要:健康和医疗卫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而资源是有限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面临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的问题.当前国际上尚缺乏可以指导有效地推动国家健康和医疗卫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美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在全世界饱受诟病,"美国模式"没有解决美国医疗问题.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传统文化和医学思想、新中国普及初级卫生保健的经验以及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望为人类医疗卫生体制探索出新的道路,在东方文明基础上重新整合东西方文明,在中国丰富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开创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道路,探索人类以健康和幸福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 摘要:解决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这两大问题,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的基本民生问题,还将为国家长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从目前来看,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与全体国民未能够合理地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为此必须大力调节收入分配.由于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综合性手段,因此,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不仅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和保证国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作用,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还可以通过它来最终迈向福利社会.
  • 摘要:经过数十年,中国已经从国际社会的边缘迈向其中心.中国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毋庸置疑,在许多问题上,中国都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然而,西方国家却坚信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迟早将不得不采取西方的民主制度.这一看法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某些"真理"或价值观不言自喻.它们是人类基本条件的一部分,超越历史和文化的局限.这一对普世道德的广泛认识,使西方人试图让其他所有国家都达到这一标准.西方人同样认为,争论和不同意见可以引发突破,引发新思想和新发现.对西方而言,中国模式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是要表明,民主制的关键点—人民当政—不仅能通过在不同政治观念、不同政党之间进行选择来实现,也需要一个建立在持续的、有效的治理基础上的体制。中国在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同时,也在实行自上而下的指导和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民主特色并使之成熟。国家机构自上而下的指导和人民自下而上的积极参与,这二者的活力和相互作用,是中国“纵向民主”的主要支柱。
  • 摘要:中国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她曾经深陷在内部斗争,闭关锁国,而现在成为一个自信的、现代化的世界强国,这令人钦佩和恐惧.新加坡人很钦佩和赞赏中国的蒸蒸日上.中国的日益繁荣,惠及她的东南亚所有邻居.这个地区并不恐惧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因为在历史上,中国在汉人统治下并不是一个扩张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豪强.此外,在过去30年里,中国一直奉行对东盟和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政策.中国人民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能够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她的全球利益。中国希望得到世界尊重,中国希望在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专注于内部发展。但中国将反对任何遏制或阻止她崛起,拒绝她进入世界市场、获得资源和投资机会的企图。世界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中国继续实行其对较小的邻国的睦邻友好政策,不要欺负他们。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为,将受到东盟的密切关注。世界还期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枚关方。中国应继续在各国际组织、全球治理及坚持在全世界实施法治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最后,世界期待中国加倍努力应对环境问题上的挑战,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在正在进行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至于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希望世界人民把强大的中国看作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而不是一条可怕的龙”。
  • 摘要:未来十年的世界与中国都将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将进入体系转型和秩序重塑的关键期,国际权力结构呈现出西方与非西方相对均衡、新老大国合作竞争并存的新局面,将导致全球议题、决策体制和发展理念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在未来十年将经历一个实力增长的黄金期和问题多发的脆弱期,如何使用不断增长的实力以及能否控制住国内矛盾决定着中国崛起的基本前景.未来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于重新调适和相互建构的过程之中,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和认知差距将大为加剧,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中国外交需要在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自我发展与他者共赢之间显示更多的平衡和灵活性,进而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继续朝着和平、合作的方向发展.
  • 摘要:本文基于对近来中外相关观点的反思,再度讨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关系中的若干现实问题,承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在中国外交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60年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业已形成的特殊政治意识对于前者进一步获得国际社会对自身兴盛的承认和接纳仍具独到的作用.与此同时,本文还提出基于历史经验和国际关系现实所制定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战略,不仅应该继续包含重要的地缘政治考虑,更有必要增加解决全球范围功能性议题的思想和原则.最后,本文就如何改进这一新战略的具体支撑点进行初步评估和思考.
  • 摘要:为了让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想作为大家"邻国的友人"对中国讲几句源自日本经验教训的建议.贵国最受关注的问题依然是地区之间和个体之间的贫富差别.为了缩小地区差距,政府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地方交付税制度".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的财源,可以活用25万亿的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如果想缩小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则必须导入继承税制度.因为如果没有继承税和与之相辅相成的赠与税,社会的特权阶层就会固化,长远来看,还会导致社会丧失活力.另外,中国经济是否存在泡沫膨胀的现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房地产价格的攀升趋势。日本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后期经历过房地产泡沫。原因都是因为政府深恐日元升值会带来经济衰退,所以过于放宽了金融环境。过于宽松的金融环境导致了流动性过剩,最终引发社会总需求增加、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暴涨。本人最痛心的就是:作为一名经济新闻的记者,没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充分觉察到泡沫,并发出相应的警告。日本的另一个反思是:中央银行缺乏对政府的独立性,导致银根紧缩政策出台过晚。因此日本在1997年修订了《日本银行法》,提高了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希望中国能够充分参考日本的经验。
  •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当前就业格局下,在中国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文中提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若干主要政策,包括统筹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风险分担、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养老金领取年龄、养老基金管理和投资以及因推行养老保险可能出现的土地使用问题.本文借鉴了国内和国际相关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之策.
  • 摘要:老龄化是人类的伟大成就,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老龄化必将来临,如何应对老年风险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中国应通过健全养老机制来化解老年风险.应建立老年风险的主动防御机制,走以"健康、参与和保障"为标志的"积极老龄化"之路,化老年风险为发展机遇;应建立多层级化解机制,形成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通过多层次的"防火墙"化解老年风险;应建立老年风险的内在应变机制,形成退休年龄的弹性机制、费率和待遇的增减机制、参保人员的扩充机制.通过以上举措,力求变老年危机为老年机遇,变老年负担和为老年财富,变老有所养为老有所为,形成积极的老龄化态势.
  • 摘要:自1985年开始,台湾当局通过公正合理分配城乡医疗资源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经过十年的努力,台湾当局推出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台湾民众从这一覆盖面广的制度中获益颇多:得到了公平的医疗服务也使自己免受财务风险.由此可见,该制度是台湾医疗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设计和管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过程中,赋予其三个目标:首先,提供人人公平就医的机会;第二,全台医疗费用在合理的范围达到宏观的效率;第三,全台民众能有效利用医疗资源达到微观的效率.当前台湾正在进行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公开医疗服务质量的信息,鼓励医疗服务提供者向标杆学习,将保险费的费用基础从薪资转变为家庭总收入,并提高"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效率.最后,本文提出,21世纪的医疗保险体系应该包含综合性的医疗照顾系统,不断增加的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权责相符的医保管理.
  • 摘要:医疗保险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供需矛盾.如何让医疗保险部门筹集的有限资金尽可能使患者个人减少负担,让医务人员得到合理报酬,并且在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区能够达到医疗保险基金效用最大化.按病种付费是一个较好方法,已被广大医疗保险相关管理部门接受,并且部分地区和城市已使用单病种付费;但多年来真正按病种结算的病例比率不高.某市采用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实现了医疗服务产出标准化,结合平衡计分卡可以进行区域医疗战略管理;与资源消耗会计成本法结合使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分配和配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流程管理体系有利于发挥广大医疗保险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提高质量,达到让患者效用最大化;与不同的支付制度结合可以控制医疗服务的过度使用,最终达到向患者提供公平、可及和适宜的医疗服务.由于实施DRGs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下完成并且一经建立就要非常完整和精确,这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从战略上考虑,建议先采用DRGs对区域医疗保险进行评估、测算并积累数据,逐渐调整支付制度.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和分析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方向.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国际上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以及当前这一制度的改革方向;第二部分在回顾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现阶段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是覆盖面低,二是享受待遇时间长、待遇水平低,三是统筹水平低,基金结余过多,四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提出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首先要完善失业保险的有关统计数据,根据参保类型确定合理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确保失业保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得到贯彻。还要考虑逐步提高失业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最好能够建立省级统筹、全国调剂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必须把保障失业与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 摘要:失业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个方面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新中国成立到《失业保险条例》颁布的50年间,失业保险主要发挥的是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保障功能,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虽然发挥了作用但隐而不露,影响了失业保险系统功能的发挥.2002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出台,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措施列入其中,在调控失业、促进就业、支持改革、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就业促进法》颁布,积极就业政策的核心内容载入法律,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得到法律确认.在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失业保险是重要的一环.从系统协调的角度看,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还需要其他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建立扩大和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
  • 摘要: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巨变,同时亦伴随着工伤保险的制度变迁.工伤保险的制度变迁遵循了中国改革的总路径:试点先行,循序渐进.伴随着现阶段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工伤保险的贡献,同时也对工伤保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针对当前我国工伤保险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提高立法层次.健全配套法律体系,整合资源,加强工伤与职业病预防,建立农民工全覆盖的国家工伤救援机制,提高待遇水平,构筑多层次保障,强化政府财政责任,降低企业负担,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政策的稳定和衔接,同时也要加强量化指标体系的建设,如费率机制、事故及职业病预防评估指标体系、工伤职工社会康复与职业康复评估指标体系、待遇指数化(其合理性、可持续性)等等,确保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发言提纲简要评述了我国现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提出了该领域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度外制约该制度完善的相关因素.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在我国建立时间不长,存在的问题很多,社会生活中,多数人未必对该项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有充分认知.本文所涉及的问题点皆为我国工伤保险领域之真实问题和迫切问题,在提出相关突出问题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期待,这些期待既包括虚的,也包括实的;既包括短期的,也包括长远的.期待中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作为最先进入法律救济程序的社会保险项目,能够为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最终走向法制、刚性和文明作好铺垫.
  • 摘要:德国的法定和私营长期护理保险不能满足目前和未来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的要求,只有通过私营长期护理保险中的有关私营服务的规定才能弥补这一缺口.这种服务将成为长期护理保险中的第二支柱.德国自2008年7月1日开始长期护理改革.这个制度由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向符合条件的参保人提供具有封顶限制的现金待遇和医疗服务.通过介绍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先决条件和管理流程,总结了其发展历程以及改革活动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其在中国的适应性,指出人们并没做好准备应对中国未来会出现的社会问题及挑战。近期,中国政府急需提供社区、家庭专职护理人员培训,并建立护理中心。此外还应吸纳其他资金以保证最低保障体系的运行。
  •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当代中国,民生问题更加突出,民生与民主、法治的关系问题开始凸显.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民主政治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是中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各个发展阶段,民生要解决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而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民主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政治参与所必需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必须健全法制,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 摘要: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人性化、可持续、求适度、行得通"的.具体的政策设计:一是资产建设,把收入变成资产,再把资产变成资本;二是扶贫,可以通过扶贫脱贫的给予扶贫,不能脱贫的给予低保;三是小额贷款,通过借贷形成资本,投资获利,然后再还贷.所以21世纪的社会保障可能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整合.作一个理论上的假设,一个人从出生到逝世,有很多关节点,上学、工作、结婚、生子、一直到退休;还会遭遇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如疾病、伤残、失业、工伤,等等.是否可以把人的一生做一个妥善安排,一辈子挣的钱通过"贷款一还款"的方式在一生当中平均地使用,遇到关节点时也不至于资金链断裂,这才是21世纪的社会保障.
  •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活动是个人收入的社会化再分配.这些转移的方法、规模和体制千差万别,但是无论哪种收入转移都牵涉到资金的流动,以及国家的立法和行政机构在资金流动中的作用.所以,跟踪资金再分配的流程,可以看到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便于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机构联系,可以观察不同国家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政治结构及历史文化资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考察了125个国家(地区)社会保障资金流程的三个主要的阶段,即筹集阶段、管理阶段和支付阶段,指出形式多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好坏”或“高下”之分,需要具体分析各国面临的社会挑战,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去建设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摘要: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以来,特别是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国家利益构成和内容上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政治、经济、安全、应对全球化问题以及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上述变动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利益重叠交织的关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外部与内部的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内外一体的关系.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再是同床异梦,即各自追求自己的理想的关系,而是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追求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利益的变动趋势意味着,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未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将朝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不断融合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 摘要:中国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困境.由于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原因,再也没有谁比中国更推崇自主,把它看作是让自己独立行事、尽可能地掌控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步伐的一种途径.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同样需要世界,只有周边和国际环境保持稳定,中国经济才能不断地增长繁荣.所以,中国必须选择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既要让其他国家感觉心里踏实,打消他们因中国崛起而产生的疑虑,又要防止他们搞势力均衡,甚至是遏制中国.于是,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此时就显得愈加重要.中国领导人对加强全球治理显示出浓厚兴趣,不论是对目前采用的全球治理方式还是他们可能更偏爱的其他方式都是如此。但不管选择何种方式,中国领导人都需要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呼声和持续的国内需求之间进行权衡。新兴的世界多极化使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在缺乏足够的多边势力时,容易变成全球治理的一个不利条件。为了达到有效的多边主义,多边组织必须反映日益形成的国际新秩序。同时,有效的多边主义也意味着,各方都必须致力于消除分歧,努力达成共识,使得外交政策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中国在这方面同样可以成为先锋。
  • 摘要:东亚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一个板块.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一地区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两个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国,对东亚的稳定与繁荣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两国间要进一步构筑战略互信,提升合作层次,切实改善国民感情.在此基础上,两国首先要为东亚地区的稳定作出贡献,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为缓和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要按照循序渐进、包容、开放的原则,共同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日本在近代史上一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沟通桥梁的角色.两国要努力促进东亚地区的人文交流,特别是知识界和青少年的交流,推动东亚地区的和谐发展.
  • 摘要:一场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仅仅是由于国际贸易引起的经济失衡,也不仅仅是金融过度杠杆化,更不仅是主权债务危机,而是美国长期滥用国家信用,利用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地位,推行双赤字政策,维持国内过度消费和政府超额支出,不断累积了金融海啸的巨大能量.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垄断地位,掩盖信用风险,误导国际资本流向,使金融风险失去最后一道屏障.同时提出防范危机再次发生的治本之策:加强对金融业的全面监管,重建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打破信用评级的国际垄断,建立客观公正的国家信用评级体系;对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金融运行由国际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建立相互竞争的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应以实现全球安全发展为目标,扩大国际合作:一要加强对全球性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二要客观评估揭示高负债国家的金融、信用风险;三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四要加大金融对绿色科技和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 摘要:泰国经济社会咨询理事会主席在本文中介绍了该理事会对泰国社会对话的作用.本文讨论了社会对话的概念、社会对话与和谐、泰国的社会对话、全国经济社会咨询理事会在社会对话中扮演的角色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关结论和建议.为了在泰国更好地落实社会对话,本文提出了建议:短期内,全国经济社会咨询理事会应指定劳工和社会福利工作委员会作为核心机构,协调泰国各三方机构的活动,以各种方式加强和整合各委员会的工作。鼓励所有委员会制定战略规划,并协调和整合战略计划。这是为了减少重叠和冲突,削弱权力之争,减少预算,从而使所有委员会为实现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咨询理事会的劳工和社会福利工作委员会应承担此任务。长期内,要进行研究调查,以寻找合适的组织模型,使其成为协调所有三方机构和全国经济社会咨询理事会的工作的中心,以在战略和运转层面建立联系。根据这项研究的成果,应提出一项法案,旨在制定新的法律或修订与三方委员会的建立和运作相关的现行法律,使其全部统一于一部法律,并制定一些条款,这样,就能从战略和运作层面上连结和整合各委员会和全国经济社会咨询理事会的工作。
  • 摘要:在俄罗斯科学院(RAS)2002至2009年的年度大会上,与会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联邦行政机构就基础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讨论和评估.这些成果此后构成了俄政府针对西伯利亚、乌拉尔、远东等地区制定中央和地区开发战略的决策基础,也是政府针对莫斯科、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叶卡捷琳堡、喀山、新西伯利亚、普斯科夫、萨马拉、索契等城市进行城市主要发展规划的决策基础.俄罗斯向创新型经济发展的转型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竞争优势为条件的。通过介绍俄罗斯联邦创新政策的主要方向,分析了基础科学在俄罗斯科技战略发展中的地位,指出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转型提供科技支持。因此,这就需要对学术领域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对大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并提出今后的改善方向。
  • 摘要:进入21世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明显增多,大国间的经济实力迅速接近,其相互依存度也在增强.大国关系模式正从以建同盟、搞对抗为主的关系,向以对话、协调、合作、竞争为主的关系转变.大国传统竞争并未减弱,继续加强军备竞赛及地缘争夺,同时在网络、海洋、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抢占先机和制高点.在当前大国关系格局中,中国与俄罗斯同为新兴大国,同处上升阶段,它们之间加强合作能发挥更大作用,共同促进国际关系体系朝着更加开放、公平、民主的方向发展.中俄应抓住两国都搞"创新经济"的机遇,推动"共同创新"的战略目标,并共同应对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安全、稳定、发展问题,共同应对金融、海洋、太空、网络信息、军事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竞争.
  •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体系表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的基本形态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却呈现权力向东向南运行的态势.亚太地区重要性上升,新兴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二是国际安全威胁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从以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威胁主导转向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跨国性威胁.因此,全球治理体系暴露出诸多问题,国际制度供应不足与全球治理需求增大正在成为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带有主导性的矛盾.三是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开始进入国际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这些特点一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空前的空间.未来的世界秩序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国际合作的成败,尤其是原有大国和新兴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在全球问题领域的积极合作.
  • 摘要: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将对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将更趋平衡发展.发展中国家受危机冲击相对较轻,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高于发达国家的趋势还将持续,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新的全球治理机制开始形成.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同意提高发展中国家在重要国际经济机构中的表决权,G20成为解决国际经济问题的最重要平台并机制化,G20与联合国如何互补也在考虑之中.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变化.危机促使欧美发达国家着手调整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和高虚拟、低实业的经济结构,抓抢新经济高科技制高点.国际思潮将进一步多样化.危机促使人们反思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思想和全球化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夏普公司为构筑低碳社会所采取的措施,并根据其环保战略,到创业100周年的2012年底之前,力争将削减贡献量达到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增量的两倍以上,全公司将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本公司遵循“Eco-Positive企业”的企业蓝图,愿意在全球,包括在中国积极开展节能与创能活动,如果能为解决全球和中国的环境问题以及实现环境友好型富裕生活奉献一份力量。
  •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新格局下,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的战略支点.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扩大内需和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之一,因此应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议:第一,制定保护、支持、推动"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政策、措施、办法.第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城镇建设.第三,组织留在农村的农民走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道路.
  • 摘要:这场危机的一大显著特点在于冲击在细分市场和国家之间同步的传播方式.这场危机也给人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即维持某一经济体的运行秩序并不能使其免受外部的冲击.对国内经济的过度关注,还可能进一步导致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失衡,并最终加深未来发生全球性危机的可能性和严峻程度.通过探讨本次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根源,主要是由于国际政策协调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恰恰来自于对国际合作所持的“打理好自家事务”的态度。一些领域的合作明显不充分,包括对系统参与者监督和管理的不一致,以及对全球经济失衡无力的政策回应。指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都需要一种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以便长期目标,如持久增长等,可以有时间完全内在化。最后,将指出在此背景下同行评审机制和严密监督的重要性,同时介绍欧洲的相关经验。
  • 摘要:目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依然存在二次探底的风险.反思全球金融危机,其深层原因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全球环境资源约束和经济复苏新增长点的探寻,促使中国与多数国家一起选择了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为更好地战胜危机、实现绿色复苏和绿色发展,国际社会应增信释疑,摒弃"绿色壁垒"、倡导绿色消费,扩大国际合作.其中,应注意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
  • 摘要:金融危机后,中国大量民间投资或者观望,或转向楼市和股市,启动民间投资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内需缺乏和外部绿色减碳压力陡增的严峻形势,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出路在于迅速采取行动,从财政上给予绿色产能投资一定的补贴,同时提高环保标准和资源价格,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于绿色产能的积极性,从而催生一个绿色产业,以此拉动内需,同时回应绿色主义者的指责,占领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 摘要: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形成,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均衡发展以及对环境改善做出更多贡献。在国内,也滋生了一些浮躁情绪,在经济发展方面,一些地方互相攀比追赶,甚至想要赶超某些发达国家。基于这一背景,中国未来发展应站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综观全球、立足长远,树立大国的责任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突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突出宏观发展的导向,提出要摈弃计划经济留下的弊端,坚持客观性、指导性原则,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谋划国家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少用、慎用经济增长的指标,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指标要求.审慎确定经济增长指标,强化社会综合发展的考量,统筹协调区域性规划和行业性规划,抓住时机,加大力度深入推进金融体系变革和发展。
  • 摘要:为防止对气候系统进一步的、危害性的干扰,人类制订了减量目标.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技术革命的加速发展,其结果体现为一种对气候变化不太显著的间接影响.技术上的进步对经济的影响人们会提前察觉,其强度也大于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技术演进道路上的不确定因素成为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又一来源。鉴于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本文将探讨一些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有间接影响的事例。除了就可预见的气候变化影响采取适应性措施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对这一复杂问题的更好策略是通过建立更强大的机构,提高其教育与科技发展水平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也使得他们在准备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的加速发展方面情况各不相同。有一些国家已经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而另一些则技术资源缺乏,需要获得大量国外援助以追赶上不断加快的技术革新的步伐。这种革新是由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所造成的。
  • 摘要:目前,人们针对气候变化减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涉及了相关的科学、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人类等诸多层面.本论文的目的是着重从科学层面上对气候变化减缓进行探讨,论文依据的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三工作组(WGⅢ)提交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的主要调研成果,以及其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的预期成果.本综合报告论及了第三工作组提交给《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各种议题,比如温室气体(GHG)排放趋势;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气候变化减缓战略;政策、措施和手段;以及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第三工作组提供给《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各种成果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气候变化减缓的专题报告,以及第三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文集。与IPCC第三工作组以往的报告相比,这些成果更强调气候变化减缓的社会经济因素,并特别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性,以及道德观念方面的关联。
  • 摘要:各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与目标,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单位GDP CO2排放,具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目标.因而,主动地努力多于被动的应对.但国际上对中国减缓行动的决心和绩效存在疑虑.作者分析认为,中国的低碳转型,有着内在的动因,不是转与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的问题.但是,中国的转型也面临诸多制约,需要国际理解与合作,加速中国的转型进程. 节能减碳,需要从可持续战略高度,全面打造和提升碳竞争力。但是对于国际气候协定,需积极参与,但不宜有过高预期。
  • 摘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亦是房屋建筑高峰期.中国建筑总量大,增加快,但建筑节能起步较晚,节能建筑比例较低,能源浪费严重,建筑已成能耗大户.当前是推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时期.政府要把推进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加强建筑节能的行政立法和试点示范.要加强建筑节能科学研究,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建筑节能社会氛围.
  • 摘要:新兴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新兴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战略思路、经济性、配套政策、自主创新和技术路线等,提出了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积极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要注重新兴能源发展与能源资源、产业布局、电网建设相适应;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化能力;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促进新兴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目前有多种电价系统,但是从充分利用新能源的角度考虑,分时电价显示出比阶梯电价更多的优越性.当智能电网实现时,电价系统还可以从分时电价发展成为实时电价.本文阐述了分时电价在新能源应用方面的优越性.同时对实施分时电价后,新时代的电力市场的前景做了介绍.笔者认为为达到合理利用新能源的目的,应该采用分时电价,将来根据智能电网的建成情况,再过渡到实时电价的方针。不宜推行形似节能,实际并不节能,也不能充分利用新能源的阶梯电价。阶梯电价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配合分时电价使用。
  •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仍是不争的事实.低碳发展是世界、也是我国必然的选择.增加城市的森林碳汇是城市减排的重要补充.发展城市森林应是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以先行的重要一步,并提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经济示范区活动应当建立申报、评审和建成的制度与标准指标体系,并不断完善,增加有关森林增汇的指标,如地区范围的森林量、森林碳汇量、碳汇量占生产总值排放碳量的比例等,有条件(水热条件等)的城市和地区不妨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首先的目标,然后,再创建低碳城市。
  •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节能领域减排新形势,认为建筑节能已经成为节能减排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应积极在建筑中推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开拓建筑节能减排的新领域.作者分析了国内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现状,具体介绍了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地源热泵建筑应用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技术类型,介绍了为保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健康发展所应提供的政策保障,阐述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域的科技创新,最后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探索出一条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新路,将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通过对抚顺这一资源型城市经济建设状况的分析,指出其进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并介绍了其把转型的关键点放在产业培育上,形成地区新优势,转型的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上,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支撑点放在环境建设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促进社会转型等战略选择,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健康发展。
  • 摘要:2009年9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中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进而宣布了中国CO2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浓度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作为发展国家,《京都议定书》并没有规定减排指标,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仍然对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这是对高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提高中国传统经济质量,发展新兴产业的难得的机遇.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切实可行费省效宏的路线和制定相关的经济、法律标准,实施上述目标是完全可能的.根据中国国情,中国的能源之路必定是以煤为主,能源多元化之路;大力加强节能减排是中国低碳之路的捷径;发展水电,是降低石化能源比重,减少CO2排放的有力举措;做好煤的清洁利用,是我国最大和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地指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发展核电站是降低CO2的有力措施;迎接低碳交通运输的机遇和挑战;植树造林是减碳固碳的最理想的低碳行为.
  • 摘要: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阐述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低碳发展模式的总体思路.作为低碳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本文重点论述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结合当今世界新能源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空间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今后全球新能源的工作重点是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可再生替代能源开发力度,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通过税收、金融、价格等经济杠杆作用,提高低碳能源的盈利水平,鼓励低碳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一步强化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新能源自主创新;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对风电、太阳能等低碳能源的吸纳能力。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经济社会理事会的对话机制,指出国际协会坚持务实态度,弘扬合作精神,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注重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配合,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表明,国际协会已成为发展各成员组织务实合作的纽带,协商探讨国际经济社会领域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场所,与其他国际组织对话交流的平台。作为国际协会的创始成员组织和管委会中亚洲地区的代表之一,中国经社理事会愿一如既往,继续密切关注、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国际协会的各项工作,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协会及各成员组织的联系,在相互尊重中平等交流,在求同存异中扩大共识,在加强合作中共谋发展。将继续深人研究共同关切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继续推动在亚洲地区建立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为国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摘要: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主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体现了这一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尽管大部分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及之后的表现都比其它地区的国家要出色,但亚洲国家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如劳动力市场缺乏规范,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社会矛盾不断上升.面对挑战,不同国家的政府和社会行为主体也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体现了各国的历史特点、政治制度和劳动关系的成熟度.对于那些致力于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亚洲国家来说,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加强社会行为主体,尤其是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的代表能力.指出人们应当小心谨慎,这样就不仅不会影响中国工业的决速发展,而且还能让大多数公民共享经济发展的硕果。从这方面来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的社会对话,应当继续发挥作用,协调不同利益和观点,这样经济发展就能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进行转变。如果中国能证明,在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对话可以在协调多种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那么,中国就能为社会对话在亚洲以及亚洲以外地区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
  • 摘要:社会对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社会利益和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工会、企业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努力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对话机制,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工会在加强社会对话、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就宏观方面而言,主要包括推动健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就微观方面而言,主要包括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职代会建设和企业民主管理,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等.在推动社会对话机制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工会主张:坚持劳动者主体地位,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工会维权观,坚持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创新.针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国工会明确了进一步加强社会对话机制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与对策.
  • 摘要:通过介绍韩国社会对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了近年来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取得的成果,指出社会对话是确保社会的民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不得不面临激烈的竞争。为了在这种情况下占领有利的地位,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改革,而改革不可避免会导致冲突。为了发挥增长的潜力和增强各国的竞争力,处理好这些冲突是至关重要的。已经建立了社会对话机构的亚洲国家必须与经济社会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合作,组织区域论坛或研讨会,以便向本地区的其他国家宣传社会对话的重要意义。为了给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包括工人、管理层和政府在内的社会团体的治理已经变得比由政府主导的解决方法更为重要。
  • 摘要:超过半数的俄罗斯人曾认为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去年的核心事件,但现在,与其他如全球治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社会问题相比,金融危机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当然,世界经济的进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影响着或即将影响俄罗斯的社会状况和国内外事件的发展进程.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增强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来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还有,要加强公民社会机构的建设,以努力保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为自由国家的自由公民们的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公共发展的本质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公民社会机构.这就需要国家、企业、当然,还有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起齐心协力.为了做出真正有利于公民社会发展的具体决定,必须对于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全面发展独立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减少风险,提高关于社会生活中关键问题的决策的质量,也为在公民和政府之间建立有效的公共交流形式建立了基础。
  • 摘要: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而且面临着来自环境方面的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当属气候变化问题.然而,在低碳经济下,创新带给诸多机遇,使得以提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新方案.为了释放低碳经济下的创新活力,本文将对气候和环境方面的挑战做出探讨。指出在气候领域,国际科学思想和成果的交流与国际合作必须清晰一致。合作领域必须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认识、解决已发现问题的新方法、以及新解决方案的提出。必须达成一项具有国际约束力的协议,设定减少碳排量的目标,并规定不同国家各自需要承担的减排量。这样,就能为低碳解决方案打开市场,从而促进创新进程。
  • 摘要:转基因技术引领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推动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国策.通过总结我国已初步建成独立的转基因育种研发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指出转基因作物安全有切实保障.应当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企业创新主体缺位、产业体系不健全是我国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专利技术为基础、以各方利益为纽带的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化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程序;要制定和出台包括融资、技术转让、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扶植和鼓励生物育种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 摘要:跨国界、跨地区的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正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有效运用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紧密围绕科学基金中心任务,在拓展合作渠道、资助实质性合作研究、培养国内人才和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吸纳海外研究资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建立广泛的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网络.稳步增加国际合作经费投入和资助项目数.形成交流与研究两大类型为主的资助体系.稳定资助一批实质性国际合作项目和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合作经历的青年科技人才.科学基金以科技交流合作为知识积累和分享的有效手段,将会在迎接未来的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 摘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人才优先和扩大开放.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扎实苦干的实践,又需要坚定持久的信心.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本强国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创新的沃土和动力,利用市场优势这个重要资源,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变成创新和竞争优势,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竞争中合作是高技术时代的一个特点,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更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要推进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多领域、全方位的开放.
  • 摘要: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关系到所有人,包括政府、商业和公民个人.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的发展:第一,2007-2009年的经济危机给的残酷教训:许多商业做法都缺乏可持续性.第二,环境变化,尤其是不断升级的气候变化威胁.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经济和环境后果.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未来的发展将以可持续性为基础。要使其成为现实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这就要对目前的科学探究给予持续的支持。科学和技术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石。通过介绍西门子公司所研发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西门子致力于提供一个吸引创造性人员的环境,鼓励他们探索革新的想法。效果很明显:西门子是世界上卓越的综合性科技公司,产品和服务改善了世界各地的社区和人们的生活。
  • 摘要:水稻产量的增加在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是根据中国的成功经验开发杂交水稻.近年来,两系杂交稻发展迅速,两系杂交稻比三系杂交稻可增产5-10%.超级杂交水稻在大面积商用规模的种植,其产量比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高产杂交水稻增产幅度达20%.事实表明超级杂交水稻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如果超级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并且产量增加2.25吨/公顷,则预计年增加产量达3000万吨,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多养7500万人.国内外的事实已经证明,杂交水稻是大幅提高产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依靠科技发展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私营企业、非政府组织,尤其是FAO和IRRI,杂交水稻将拥有非常美好的商业生产前景,在新世纪里,继续为保障未来的世界粮食安全发挥关键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