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
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

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云南巍山
  • 出版时间: 2011-03

主办单位: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会议文集: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44条结果
  • 摘要:寻找巍山彝族古墓葬,通过地下文物,探究巍山彝族历史文化,是开展巍山彝族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笔者多方面调查研究,认为新桥箐山发现的火葬墓是明代巍山彝族的火葬墓葬。首先,从明代巍山的民族结构来看,县境内彝族最多,汉族、白族、回族次之,其他民族甚少。汉族和回族不行火葬,白族火葬墓与此完全不同,那么,此种墓葬为彝族火葬墓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从出土的铁釜上看,上有烟炱痕迹,为曾使用过的炊具。经笔者调查,巍宝乡、五印乡、青华乡彝族地区曾经使用过这种炊具,彝族名叫做“阿夫”。在五印白池、龙街和青华的墓葬中也曾出过这类铁釜和陶、瓷器埋在一起的情况。这些地区的墓葬应与新桥等山相同的墓葬。笔者在调查中得知,“阿夫”是当地彝族老辈曾用过的东西,有的山村现在仍在使用。另外,再从墓葬丝毫没有佛教信仰的痕迹上看,与彝族的宗教信仰相同。所以,笔者认为新桥箐山火葬墓应为彝族火葬古墓地。
  • 摘要: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在西南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其在西南特别是云南历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期,不但是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时期,也是云南历史的重要时期,对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固,作出了重要贡献,基本奠定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基础,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于唐宋王朝,南诏、大理国始终在起着“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南诏、大理国也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桥头堡”的重要角色。“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南诏、大理国历史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
  • 摘要:彝族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鲁甸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彝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断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彝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认识,加强对彝族文化保护的领导。对彝族文化的保护,不仅在思想上要重视,方法上还要得当,所以应尽快建立省、市、县三级彝族文化保护工作领导机构,按照科学发展的内涵,以人为本,落实专门机构、编制、保证必要的经费,研究和制订彝族文化的保护政策,使民族文化保护呈现协调的、可持续的良险循环。作好宣传教育,加强引导。要有计划地利用彝族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彝族文化活动,利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扩大彝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民族文化的传承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吸取转变。要从根本上加大投入。加强彝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培育一批彝族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让他们引领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彝族文化在现代化的热潮中保持优秀文化的本色。要重视彝族文化传人保护。由于彝族文化传人大多年龄偏大,生活困难,随着他们的离世,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也就随之消失。所以要关心他们生活,发放固定的津贴补助,并且不能仅留在统计摸底这一阶段,还要抓紧对他们掌握的民族文化进行记录保存,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少留遗憾。整合行政资源,协调部门配合。进行彝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摸清底数,目前文化、民族、旅游等相关部门在这方面都进行过一些阶段性的工作,但存在互不通气、各为其政的现象,既造成了行政成本的浪费,又会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统计的缺失。今后应理顺关系,协调配合,从而形成合力,使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全面、高效运行。
  • 摘要:"(鳍)部世裔"是此故居的主人汉姓余氏,及其先辈明代汉姓奢氏都自认是(鳍)部的后裔,“扯勒”为彝姓。(鳍)部扯勒家族的历史十分悠久,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过程,家族宗支的衍变也经历了不断迁徙分化的进程。古时,今之滇东北地区曾是彝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亦是彝族传统文化孕育弘扬的基地。彝文文献记载中的“六祖分支”,就是由此洛宜山区分支迁徙,拓境创业的。“六祖”中的第四子穆阿卧后裔,由洛宜山区迁移至窦地(今云南昭通),其后裔第十九世德赫辉时,率领部众由滇东北黔西北境,沿赤水河流域开拓,渡河又进入川南古蔺、叙永等地,建基立业,号称“(鳍)部”。其后裔墨者扯勒之世,被中央王朝册封“令长”,此后又称“扯勒部”,其后裔一直长期统治赤水河流域川、黔两省边隅各县。其极盛之时,曾建立有十八“则溪”之地管辖。直到明朝末年崇祯年间,其后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与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联合高举义旗,反抗明王朝达八年之久,终被镇压下去,进行改土归流。其后裔又分别改汉姓奢姓为余、杨、苏、李、禄、张等姓,隐居遁迹于川黔边隅之地,绵延至今。现今赤水河两岸原四川永宁宣抚使辖地内的彝族居民,追溯祖源,都是说由滇东北迁移而来,亦可佐证“(鳍)部”、“扯勒部”彝史之可信也。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对彝族历史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整理,使得彝族的一些濒临灭绝的珍贵历史文化得以再生,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在这其中,彝族谱牒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佐证作用。
  • 摘要:在云南大理巍山崛起的彝族都木后裔武支建立的南诏古国,几乎与唐朝相始终.在南诏和唐朝并存时期,四川西南大渡河以南的巴布凉山地区,时而作为唐朝的嶲州,时而又属南诏。南诏在凉山地区的统治措施有三:一是有军队镇守。二是建立会川(会同,今四川会理)府、建昌府等地方政权。三是在文化方面大力传播佛教。时至今日,在当年的会川、建昌,现今的凉山彝州范围内尚存一些南诏时期的文化遗址。
  • 摘要:本文拟从史籍记载出发,联系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对蒙嶲诏的存亡试作概说,结果表明当年蒙嶲诏的驻地也就是当今的碗成村,或者说当今的碗成村就是蒙嶲诏的遗址。其统一于南诏的外因是皮罗阁统一六诏的大趋势和收买人心的策略;内因是样备诏(蒙嶲诏)内部不团结,人心背离。以此解释蒙嶲诏(样备诏)诏主的世系问题,和细奴逻同时代的蒙敛是始祖,传位给其子巡检村天子庙的土主神二哥嶲辅首,因嶲辅首无子,传位给碗成村土主庙的土主神三弟佉阳照,佉阳照传位给其子蒙圣老祖照原,其后部众又立其子原罗为诏主,即蒙敛—蒙嶲辅首—蒙佉阳照—蒙照原—蒙原罗。
  • 摘要:文章通过《重建唐李公庙正殿碑记》和《重修正殿功德碑》片段,解析了李宓奉朝廷旨意统兵攻打唐朝臣属南诏,三个儿子随父前来,最终李宓沉江而死,三个儿子死于乱军。他们尽忠尽孝,忠孝一门,忠魂千秋,做到忠孝仁爱的历史。以及阁罗凤奉行儒家忠孝仁爱思想,效忠唐王朝的真实反映。揭示了儒家忠孝仁爱思想,在苍洱大地各族人民以至中华民族心灵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
  • 摘要:蒙细奴逻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以蒙姓为国名,建立大蒙国.可是,蒙细奴逻建立的“大蒙国”并没有被唐朝认可,后来,又有了“诏”的称谓,“诏”在当地语言中有“群”、“伙”的意思,后来为“王”义。从公元738年左右到公元794年,经过近六十年反复征战,六诏统一于蒙舍诏(南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朝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而“南诏王”,最早不过是皮罗阁的自称,从古至今,约定俗成,就把“南诏国”称谓沿用至今。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继位自称奇嘉王改国号为大蒙开始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为“云南王”,蒙舍诏终于被唐朝认可而成为唐朝的一个羁縻国,蒙细奴逻创建大蒙国时的理想终于实现了。唐玄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蒙阁罗凤继位,唐朝袭封云南王。一直到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朝终于授蒙异牟寻“南诏(南王)”,后来,蒙寻阁劝、蒙劝龙晟、蒙劝利晟都袭封“南诏”爵号。第十王蒙丰祐于公元824年即位,唐朝改封为“滇王”,不再享有“南诏”资格。唐朝与南诏之间政治风云变幻,阴云密布,从此不再有“佳期”。蒙丰祐做出的反应是废道教,攻四川。唐朝干脆改“滇国”为“鄯阐府”,结束了南诏羁縻属国的地位,只作为唐朝直接管辖的一个府。蒙丰祐则自称天启诏,僭号昭成王。到蒙世隆时,唐朝也不册封,蒙世隆自称“景庄皇帝”,在位十八年,几乎年年用兵,唐朝和南诏进入衰亡期。公元902年南诏国灭亡,公元907年,唐朝被五代十国替代。由此看出一个南诏称谓,竟和江山社稷、千秋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 摘要:西南地区彝族的两次迁徙都是从“五尺道”一线出进的。“五尺道”经汉、唐及其以后的扩修“西南夷道”、“石门道”,该路已延伸到印度、缅甸以至中亚等处,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从“五尺道”到“南方丝绸之路”,疏通了历史上中原与云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的阻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
  • 摘要:真正考证出僰侯国与马湖蛮(部、路、府)历史变迁或治地遗迹,对体现马湖悠久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分析,马湖府初设之时,当创治于今绥江县南岸镇。马湖府设治后,为南岸迎来了第一次繁荣。首先,从官署来看,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本部官得兰纽去上都,被授予大坝都总管之职,统治范围及权力得到扩大。大坝府在永宁路,即今叙永境内。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在府内增设了“录事司”,以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其次,从建治前后对比来看。建治前,南岸这个地方“地无域邑,居民散居”,设治后,即进行“开塞通道,修筑城池”,使南岸这块昔日荒蛮之地成为当时繁华的“夷疆要缺”重镇。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乌蒙、乌撒、东川、芒部等土司响应顺元、水西等土官土司反叛,“马湖蛮”乘机与之联合进逼邓部(西昌一带),并威胁马湖府及周边地区的安全。朝廷为剿抚“马湖蛮”,不得不将马湖府迁治于靠近叙州和叙南宣抚司的泥溪(今屏山县城)。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马湖路总管府土官安济遣其子安仁归附,将总管府改为马湖府,以安济世袭知府,领雷波、平夷、泥溪、蛮夷、沐川五个长官司。安济五传至安鳌,淫虐残暴,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反叛,御史张鸾奏准安鳌有罪。弘治九年(公元149年),平定安鳌之乱,安鳌被刑杀,马湖府改设流官,首任知府为江西人程春霖。清朝政权稳定下来后,特别是在平定“三藩之乱”后,改土归流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且也势在必行。于是,造成了以乌蒙、乌撒(昭通、贵州威宁)为中心,兼涉罗罗斯(四川凉山)、永宁(叙永)、水西(水城)等地的改土归流高潮。为配合鄂尔泰在以上地区的改土归流,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裁马湖府,留屏山县归叙州府”。同时,在金沙江南岸增设悔仪长官司(今绥江县会仪镇),以“防蛮夷窜逸过江”。雍正七年,划屏山县属“金沙江南岸百四十里归云南昭通府”。至此,绥江县脱离四川版图。
  • 摘要: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彝族文学蓬勃发展,尤其是诗歌,大放异彩,文章分析了《纸笔与写作》、《论诗的写作》、《诗歌写作谈》、《彝诗九体论》、《木荷与薇叶·歌头》、《卖花人·序歌》、《撒歌唱种子,播舞蹈种子之歌》、《洛贝》、《彝诗例话》、《论彝诗体例》等几部一族诗歌,可以清楚地看出,南诏大南国(唐宋)时期,彝族文艺理论家、毕摩(祭司、经师)、摩史(歌师)、民间歌手和艺人,他们反复强调和充分地阐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创建者、开山祖师举奢哲、彝族诗学奠基人阿买妮的诗文论和诗律论,并根据本民族的文学艺术实践和审美观念,探讨了文学与生活问题、艺术想象与虚构问题、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文学作品和风格问题、诗歌的结构与形态问题等一些文艺理论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 摘要:和亲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策略,历代中原王朝在不同时期都曾经采用过.唐与南诏及与吐蕃形成了唐代重要的"三国"关系,具体到唐与南诏以及唐与吐蕃的和亲中,将之与前述这些和亲相比,唐与吐蕃的第一次和亲历史作用非常明显,效果非常好;唐与吐蕃的第二次和亲历史作用不明显,效果也不好,不过它至少起到了唐与吐蕃之间和亲政策的延续,是唐与吐蕃外交延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唐与南诏的和亲,是唐利用这一政策达到某一具体目的权宜之计,基本没有长远的考虑两者之间的长久利益,因此在和亲的过程中坎坷曲折,和亲的结局也不甚了了,其实是一场有名无实的和亲。
  • 摘要:最近几十年里,在彝族分布区及周边,陆续出土或发现了一批被考古等领域的专家称作"管形耳铜铃"的铜铃,或为彝族布摩主持祭祀时必佩的神器,或为放置于彝族祖灵桶内与土葬的冥器,它的传承经历了久远的年代,从而承载着大量的彝族历史文化的信息与特别的内涵.
  • 摘要:彝族文化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发明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包括科技、宗教信仰、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日、民居、建筑等,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典型的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结合各地彝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经多方调查,认真思索,总结出了科学打造彝族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挖掘整理彝族特殊文化保护和修缮彝族文化古迹,完善彝族博物馆的建设,充实和丰富彝族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修建彝族特色文化娱乐场所,修建“彝族文化村”,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修建“彝族文化城”,建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真抓好以彝族文化活动为龙头的民族旅游,开发彝族影视文化,大力发展彝族文化艺术,举办好各种有关彝族的文化节。
  • 摘要:“曲简”酒礼文化在水城彝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曲”—是指“音”,“简”—包含两层意思,即“玩耍或跳舞”,所以“曲简”是一种彝族礼仪歌舞,在礼仪歌舞中彝族人必须用酒,“酒”对彝族人来说是无酒不成席,用酒祭奠天地、神灵、祖宗,用酒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用酒接待亲朋好友,所以“曲简”酒礼文化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一种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内容,是彝族人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彝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彝族“曲简”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必须做到有钱、有人、有机构。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本管辖区内成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机构。做好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普查工作,排查各类民间艺人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让“曲简”酒礼文化进校园,凡有彝族学生的乡镇学校的国民教育中适当增加“曲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那些彝族的孩子在从小接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能对本民族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保持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引导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对彝族“曲简”酒礼文化的最佳保护、传承方式是“活态传承”。活态—就是活着的传承人与活着的文化接力者通过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播延续文化。举办各类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引导彝族年轻一代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从小实行双语交流,让他们的孩子在语言启蒙时就能知道彝汉语,因为传承、保护彝族“曲简”文化,首先语言是基础,没有熟悉的语言,是无法理解彝族“曲简”文化的真正含意的。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彝族村寨的民间文化人、民间艺人等基本生活费。培养骨干,建立基本的队伍,每个彝族村寨要建立一支年轻的“曲简”队伍。把彝族聚居的村寨,具有独特文化的村落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建立传统“曲简”文化保护区。
  • 摘要:通过分析巍山的宗教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旅游资源、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乡村、饮食旅游资源,建议巍山县委、县政府要深刻领会大理州十二五规划中关于大理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精神,力争做到旅游市场多元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扎实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抓好巍山古城景区改造提升,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村的品牌效应,加大旅游宣传、策划和市场营销,整合旅游资源,制定激励措施,包装和培育新的特色旅游线路,抓好有民族特色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巍山特色的宗教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民族风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等。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民办旅游业的发展,如名食街、特色旅游休闲客栈的打造。政府投资定期培训,包括旅游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服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加强旅游服务团队的职业道德培训,培养旅游服务团队的团体精神。面对旅游二次创业的挑战和新时期旅游业发展转型需要,培养一支优秀的旅游服务团队相当必要,旅游团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还要熟练掌握各项服务业务,操守职业道德,维护当地政府、当地人民的形象和声誉,吸取以往旅游服务的经验和教训,正当经营,买卖公平,不搞欺诈,不违法乱纪。努力改善交通、通讯及旅游接待条件。巍山旅游业目前的发展水平,较周边的大理市等地区尚有一定差距,首要的原因就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目前新关巍公路的开通,从下关到巍山县城仅需五十分钟,为周边地区的城镇居民到巍山旅游带来很大方便,下关市区的年轻上班族都乐意在下班后驾车到巍山享受美味晚餐,针对这些现象,就需要相应的旅游服务跟上,如鼓励个体经营者投资开办适合年轻上班族的休闲娱乐活动和场所,如开辟休闲娱乐街、休闲客栈等。
  • 摘要: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将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保护和利用好,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要在保护中转变思想观念,将古建筑群及周围环境综合利用起来,建立县级博物馆和休闲场所,使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科学利用中促进文物的保护.
  • 摘要:普渡的“土家人”在旧社会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富户或有权势的家庭,也有一夫多妻的情况。儿女的婚姻,大部分由父母包办。过去,“土家人”的婚姻很讲究“门当户对”,有钱人家很少与穷人家对亲,穷人也不向富人提亲。当然,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多数父母都不再干涉儿女的婚事,他们只是出面举办婚礼而已。普渡“土家人”的结婚一般分合八字、提亲、定亲、求亲、娶亲、回门六个过程。
  • 摘要:永平县龙街镇大小波罗彝族属“腊罗”支系,姓氏有侯、左、张三姓,自古以来,一直流传南诏时的棺木土葬,人死治丧,一般要2-3天左右,普遍流行的礼节分别为:接气、出煞、报丧、上凉床、装棺、开路、献汤饭、起材、路祭、回煞、过关、下葬、接亡安灵。治丧过程全部由阿闭主持,阿闭在彝族民众中很受尊重,被称为“吃阳间饭、干阴间活”的仙师。人死了都由阿闭念彝语经领路到阴间直至天堂。配合阿闭送丧的还有鼓吹、哭调子、打歌,其内容深刻,喻义含蓄,让人听后伤心感动。比如鼓吹有天亮调、隔娘调,哭调子有报恩调、接亡调等,打歌也很讲究调子,其内容丰富,有根有据。
  • 摘要:在党的扶贫富民政策的推动下,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彝区山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彝民生活已实现了总体解决温饱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针对彝区经济发展的弊端,作者建议解放思想,树立外向包容的新观念,为彝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为重点,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易地搬迁、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片区综合开发等扶贫开发措施,抓两头、带中间,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两轮驱动,坚持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原则,建立扶贫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以蓄水、改土为中心,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把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能尽快提高贫困人口种养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以思路指导工作,促进项目落实。以集中村落、易地搬迁为组织形式,实施整村扶贫工程,提高帮扶投资效果。发展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经济,培育新型产业。
  • 摘要:彝族聚居区有较丰富的资源,开发彝区资源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议保护与开发并重,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圈。增加投入,构建无公害食品产业带,立足长远,培育特色“生物谷”,建立低碳经济试验区,加大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氛围,提高森林覆盖率,发展“森林碳汇”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强化技术创新,推广低碳循环农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的产业链。
  • 摘要:彝族先民的宗教信仰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与人为宗教相对立的名称,是以原始社会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和支配的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继续流传阶级社会的各种宗教形式. 彝族先民的宗教观念是从神灵观念开始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逐步提高,沿着无神论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人为宗教,进入现代文明。而原始宗教最主要的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而祖先崇拜居于中心地位。
  • 摘要: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终极介质是人,是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文化需求。从市场消费的角度,因市场的规模和需求,不能用大工业生产模式去开发,在产品开发上,民间小资本就能完成,所体现的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个性—原生态和人文精神。南诏文化的发源地在巍山,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这样的“巍山特色”就是市场,其历史和人文价值使产业开发成为可能。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笔者据此提出保障措施实施的策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设立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 摘要:彝族民居建筑讲究山水气势,整体框架厚重古朴、木结构技术炉火纯青,重装饰且呈现出浓厚的彝族文化内涵,对黑、黄、红三色美的追求注入了民族的性格,三色文化反映了彝族对色彩的特殊喜好和浓厚情感,石雕、木刻、青瓦构成彝族城堡式建筑的主要特色。针对彝族现代特色民居建设应树立精品意识,注重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提高认识,统一规划,注重公共建筑、民居和民族风情园相结合,可以搞一个彝族建筑摄影展,把彝族文化、彝族风情文化、古生物和古人类文化宣传出去。在建筑中的体现彝族传统文化,外部装饰要体现彝族建筑信息符号,内部装饰要体现现代都市信息。
  • 摘要:《勒俄特依》的成书时间大约是公元十三世纪中到晚期。此书在彝族广大地区流传至今。书中彝族先民们关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及人类起源的认识,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朴素唯物论。
  • 摘要:通过对"(I)nε(21)"字变体和着“黑、红、黄”三基色的论述,充分证实了夷(彝)人对天文和阴阳五行的认识,总结出了举世闻名的十月太阳历;对地球八个方位、八个标志性节气、八种自然元素的认识,揭示出了地理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反映出了彝族的族源以及简史。因而,以"(I)nε(21)"字变体图案作为彝族族徽是最恰当的。
  • 摘要:色黑姆是一个占卜过程。彝族人为了预测所行之事能否成功、是否有利而进行祈灵活动,如求财、治病、进仕、修建、婚聘、祭祀、征战、求理、节庆等等。凡人可占,百事可卜,可以说,色黑姆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色黑姆的仪式比较简单,随处都可以做。道具只需一把小刀、一根细木条,当然最好的是篙枝条。据说,用篙枝条做的“色黑”奇准,但限于条件,平常“色黑”一般都用细木条做。打木刻时,找一根细木条。毕摩边念祈灵词边用小刀在细木条上不停地削刻出卷木屑,但不能削掉,每格之间间隔2-5厘米。随祈灵词念完而停。之后,再在这些卷木屑中切掉两个,将细木条上的卷木屑分成三部分,之后从下到上的顺序查数是成双或者成单,按照排列组合规律,木刻的所有卦象共有8个:兑卦则利于征战,无往而不利;乾卦则持平,事件成功率不高;离卦则祭祀佳,所求有利;坎卦为凶,不利所求;震卦不利,主不胜,不吉;艮卦凡事不吉;坤卦祭祀佳,求财不得,治病不佳;巽卦主获胜,不宜祭祀。
  • 摘要:彝文谱系记录了部落首领名字及迁徙路线中的地名等重要历史信息,其中不乏有君长谱系,也是研究彝族历史、研究彝语支民族历史、研究西南边疆重要历史的档案材料。彝族家谱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口传家谱、书本(彝文或汉字记彝音)家谱、岩碑家谱(如禄劝凤氏彝文摩岩石刻)、祠堂碑(如寻甸多数村安氏族谱碑)、墓碑(如武定上百座彝文墓碑多数有记述始祖名字、分支情况、迁徙路线等)。其具有父子连名、类型多样、记载内容普遍、广泛、保存隐秘、男女平等等特点,其记载了“罗纪源流”,即“南诏王源流”,包括南诏王细奴逻的先辈源于什勺氏族(1-57代),南诏王细奴逻时代(58-71代),最后介绍了罗纪的祭祀即南诏祭祀礼仪。
  • 摘要:南诏是公元7至9世纪我国西南以洱海和滇池地区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在其统治西南地区的200多年时间里,由于自身地处西南边陲,与唐王朝、吐蕃为邻,因此与唐、吐(蕃)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说南诏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不断与唐、吐调节关系和在二者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过程。从表面看,南诏从细奴逻推行“独奉唐朝为正朔”的亲唐政治路线开始,有时附唐反吐(蕃),有时叛唐投吐,有时又弃吐归唐,经历了与唐王朝时战时和、纷争不断的复杂过程,但只要理清了南诏历史的脉络便不难看出,南诏与唐王朝的关系大致经历了臣属羁縻、冲突反戈、重归于好、抗衡对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伴随了南诏与唐王朝的历史全过程。在上述阶段内,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其实是一种政治上相互抗衡对峙的关系。一方面,南诏在实力较强的时候,想通过军事上的不断对外扩张,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实力,达到在政治上与唐王朝抗衡的目的,摆脱唐王朝的控制,与唐平起平坐;另一方面,在通过连年征战,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减弱的时候,南诏想通过与唐和亲的方式进行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但仍不愿向唐称臣,一直追求政治上的独立。
  • 摘要:南诏是唐代西南地区云南安抚使司管辖的奴隶主地方政权,但南诏有自身特点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境域内政治区划设置有南诏直辖政治中心:十赕和七节度、二都督。南诏统治者(南诏王)是最大的奴隶主。南诏国的经济是南诏国政权存在的基础。首先是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农村公社,其次是奴隶主经济的佃人制,再就是南诏土地授田法。南诏国政权是在唐王朝的扶持和帮助下产生的,其后的发展也是和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南诏国的建立,统一了洱海区域,结束了初唐时期各部族纷争割据的局面。南诏诞生于彝族发源地的西南边疆,谱写了彝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是中华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 摘要:从历史和传统角度看,武定县彝族以前都能讲地地道道的彝语。但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和民族地区教育的不断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实施,武定县彝族中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浩瀚的中华语言文字海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使用和推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牵头,建立长效机制,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实施,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对在彝族自治地区及其彝族群众中使用和推广彝族语言文字进行立法;民族院校彝语专业应拓宽办学口径,开设双语(彝-汉)/三语(彝-汉-英)教学方向的师资培训专业,并适当增加学生的招收人数,扩大培养规模(定向代培、委培,既增强了招生的规模效益,又减轻了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师范院校引进彝语师资力量,在中文、数学和英语专业开设彝族语言文字必修课,为彝族聚居地区中小学开展双语和三语教学培养合格师资;师范院校支持学生会成立彝语协会、彝文协会和彝文书法协会;大力支持在彝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首府成立彝语协会、彝文协会和彝文书法协会;在彝族聚居社区成立夜校,利用农闲季节传授和推广彝文;彝族同胞应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投身到彝语和彝文扫育活动中;利用庆祝彝族年、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之机,围绕彝族语言文字推广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或推进会,而不是简单地举办娱乐活动和文艺演出。支持和鼓励民族院校的彝族学生利用寒暑假积极回乡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家乡的彝族父老乡亲提高彝语彝文的水平。
  • 摘要:古代彝族自称为"尼",是以竹为图腾的古彝人的族称, "尼"是毕教(彝族原始宗教简称毕教)术语;毕教是彝族认同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彝族认同的重要标识;毕教是历史上古夷(彝)人分合的特定因素,古夷(彝)人因信仰不同的宗教而发生分离,成为以彝语支为主的其它民族,同时,其他民族也因信奉毕教而聚合为彝族;毕教也是构建彝族族源认同的重要因素,不同来源的民族因信仰毕教而认同彝族族源.因此,毕教是古彝人形成彝族的文化轴心。
  • 摘要: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对(咙)(圩)图山寺庙遗址出土的释迦多宝石雕佛像做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巍山县(咙)(圩)图山寺庙遗址出土的“二连佛头像”是《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中记载的释迎多宝二佛祖像,其造像粉本来源于中原内地,造像题材为《见宝塔品》雕像,时代为南诏蒙逻盛至南诏晚期,即公元674-902年。
  •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张九龄代唐玄宗起草的《敕西南大首领蒙归义及诸酋首领书》、《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敕蛮首领铎罗望书》、《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敕剑南节度使副使王昱书》、《敕嶲州都督许齐物书》、《敕剑南节度使王昱书》等敕书,反映了开元年间唐朝对云南的苦心经营,是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史料。书信措辞的严密委婉、分寸得宜、滴水不漏,生动说明了张九龄为人处世的尽心竭力、认真踏实、一丝不苟。
  • 摘要:红河州彝学学会,学科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和业务学科研究体系。经济方面要展示民族生产自我发展的水平,政治上要代表民族的平等权益,文化方面要代表彝族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社会方面要保障民族内部更加团结的同时,积极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和谐繁荣。彝学学会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组织热爱彝学学科的同志研究彝族的过去、揭示发展的规律、探讨未来的前景。彝学学会是爱好彝学的群众团体组织,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团体组织;不仅仅本民族要主动热爱,而且要团结其他各民族、各人种都来关心关注它。彝族是以金沙江两岸的土著先民融合其他外来民族先民而形成的,可谓一体容多元、多元构建为一体。对彝学学会要合纵连横抓好组织建设,经济和文化双管齐下,经济成为文化的载体和支撑,文化成为经济的灵魂和向导,彝学学会就能健康快速发展。彝学学会组织和企业家协会组织要形成促进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就必须实现四化:管理规范化、活动制度化、决策科学化、服务高效化;其次,在充分发挥退居二线的领导潜能作用的同时,要培养两批人才:学会管理组织的人才和彝学研究的人才;第三,突出重点,抓好业务课题研究。守护精神家园,打造文化彝族新形象,具体的工作入手,图腾标志、吉祥符号都没有定下来。在文化市场竞争中,优势与劣势都没有搞清楚。要从文化继承权、发展权、生存权、平等权来考虑这一重大问题。彝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繁荣的雄关漫道,要共同攀越。为了明天的辉煌,搭上桥头堡建设这艘安全的快船,带领彝族人民走向和谐美好幸福的彼岸。
  • 摘要:李文学彝族农民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以彝族为主众多兄弟民族参与的反抗民族压迫和反封建压迫的农民起义。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强化了哀牢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推动了哀牢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彪炳史册,千古永垂。李文学起义在清王朝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归于失败,而李文学及其战友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以民为天、敬民如父的民本思想,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宽以待人的精神,讲民族团结、伸张正义、威武不屈的高尚人格,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 摘要:彝人,这个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曾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诏文明”,但是语言文字的不统一和对自己历史的遗忘淡漠,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彝人内部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也就是民族认同的严重弱化和凝聚力的丧失。因此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彝区彝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增强保护彝族本土文化的意识,建立彝族文化传承机制,将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藏的文化符号引入产业化运作,从而达到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
  • 摘要:巍山丰富的南诏文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旅游发展,人们更加重视文化传统,并以传统文化自豪,对于外界文化的冲击,人们采取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在保存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适时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应加强历史名城保护和开发,树立“大产业、大文化、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全县旅游发展的活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动作、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南诏文化为主的旅游文化,结合实际做优做大做强做精巍山旅游文化产品。紧紧围绕“一城一山”做文章,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在建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和提升,论证、储备和争取一批大项目。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更为务实的态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争取海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积极探索融资方式,鼓励多种方式投融资,引进战略伙伴,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框架内,要千方百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抓好旅游城镇的建设,促进旅游产品宣传促销。
  • 摘要:永平县龙街镇普渡村的村民以"彝族"为主,那里的彝族属于"腊罗"支系,自称"土家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普渡“土家人”正在慢慢被汉化,现在会说彝语的人已经很少,它的很多风俗习惯也逐渐被遗忘。丧葬习俗恐怕是其中保留相对比较完整的了。按过去的习俗来讲,父亲或母亲死了,当天就要通知后家和亲戚。看看日子,哪天安葬,时间短的,两三天就埋;时间不合,就将棺木寄在山上,有的放在家中主房间,叫做“丘起来”。一直要等到“合时辰”才正式办理丧事,进行安葬。如今,“丘起来”的旧习俗已基本改变,多数都是死的当天或第二天晚上办丧事,次日出殡。普渡“土家人”的葬礼很复杂,一般由“接气”、“净身”“上凉床”、“装棺”、“赶人”、“开孝”、“献汤饭”、“哭孝”“出煞”、“过三道关”、“路祭”、“封水罐”、“下葬”“砌坟”、“回煞”等十五道程序组成。
  • 摘要:彝族村寨都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山腰,房屋依山而建,中式屋架,土林结构。永安气候冷凉,海拔高低不一。历史以来以农耕为主,加之畜牧业、林果业。服饰属巍山东山服饰区。过去男子兴戴瓜皮帽,身穿土布或士林布衣服,上着对襟短衫,下穿宽脚长裤,以蓝色或藏青色为主色调,外加羊皮褂。脚穿皮底布鞋或绣花凉鞋。现在绝大多数改穿汉服或西装。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至今还基本保持着传统彝族服饰的式样。中老年妇女服饰与少妇大同小异。彝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祭密枯节、火把节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节与汉族基本相同。永安彝族传统的婚姻圈较小,主要在本地区本民族中联姻。在古代实行火葬,至今永安辖区内还保留有烧人场、乱瓶罐等遗址和地名。近代以来实行木棺土葬。永安彝族能歌善舞,每遇婚事、喜事、逢年过节都少不了打歌狂欢。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婚姻娶嫁得到了自由。只要男女青年互相产生爱慕之心,就可以互赠定情信物,成为恋人。这时候,男方要请媒人携带一定数量的“开口礼”,到女方家求亲。彝族群众把这种说亲叫做“置酒壶”。通过媒介,双方继续相恋,并约定日期订婚,这时男方要给女方送“鸡酒礼”。送的礼物只能是双数,而且每件礼物都要含有“六”这个数,送多送少则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彝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庭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入赘俗叫“上门”。婴儿出生后,立即去外婆家报喜。报喜者多为婴孩父亲,男婴送外婆家一只母鸡;女婴则送公鸡一只。外婆家视礼物,即知婴儿性别。外婆家仍回赠同样一只,并约定送“祝米”的日期。居住在永平境内的彝族虽支系各异,丧葬不尽相同,但葬礼都极为隆重。一般要经过探望病人、问丧、开吊、出棺、安葬、接祖、脱孝、送祖等较繁复的过程。
  • 摘要:后进彝区是指自治县、乡、村中部分社会、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等诸方面较为落后的彝族聚居区.后进彝区既代表了彝族的典型性弱势群体,也代表了整个少数民族的典型性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分析后进彝区的发展现状,建议坚持分类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国家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目标性扶持、开发、任务型扶持、开发的政策导向,以此解决后进彝区的问题,使得后进彝区能圆满实现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摘要:彝族过年要从杀猪那天起,一共过三天。第一天叫“枯史”,第二天叫“夺博”,第三天叫“阿普吉”。枯史的头一天叫“觉洛支”,意味着过货备齐,一家人(不能缺一)高兴团年。“阿普吉”后的第一天叫“觉古”,意为过年已结束,可以出门走亲访友。这前后的过年时间5天,不列入彝族十月太阳历计。离“枯史”还有15天左右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选好日子酿泡水酒。离“枯史”5天左右时,又要选好日子做豆腐、磨面、做玉米粑、打烧火柴、做扫把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