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

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中国草学会

会议文集:2011中国草原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立足当前草原保护建设进入黄金期的新形势,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草原监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草原监理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阐述了"十二五"期间草原监理工作的总体思路,研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草原监理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以强化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为重点,二是以打击开垦草原等违法犯罪行为为重点,三是以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为重点,四是以提升物资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五是以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六是以推进立法和落实制度为重点,七是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为重点,八是以机构和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草原监理体系自身发展。
  • 摘要:为推动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建立了草原补奖政策、进村入户联系制度.通过进村入户开展实地调研,发现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存在着部分草原承包到户困难、一些地区减畜压力大、享受补贴牧户超额、草原监管力量薄弱、工作经费短缺、政策宣传有待加强以及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制约因素较多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研究、强化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和支持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对策建议.
  • 摘要: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依赖草原畜牧业,加之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牧区生产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小,牧民收入低、增长相对缓慢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本文从牧区经济结构、牧民收入来源、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牧民生活成本等方面分析了牧民收入偏低的原因,并从国家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加快牧区经济发展和牧民增收的相关措施.
  • 摘要:草原地区牧民增收是牧区工作面临最难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文章论述了牧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牧民增收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促进牧民增收的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畜牧业的效益,同时为发展草原旅游等产业提供重要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的方式,推进牧区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有效促进牧民增收.三是进一步加强草原减灾能力建设,保障草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减少牧民数量,增加牧民的工资性收入.
  • 摘要: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6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8月11日,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牧区工作会议,说明牧区问题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标志着牧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牧区的概况和特点,分析了促进牧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动草原生产方式转变,统筹兼顾,完善补贴政策,促进畜牧业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 摘要:对于转型经济,由于法制不健全而导致相互之间竞争缺乏约束,导致自然资源的租值迅速消散是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对于共享性的草原,应该逐步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草地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鼓励牧户合作经营,同时配合建立多样化的管理机制共同治理草原.总之,解决共享性草地资源利用难题并不存在万能药,但是并不表示对共享性草地资源管理没有基本的共识:必须坚持让市场经济成为配置共享性草地资源的主体.治理草地资源是非常困难的,不能指望通过简单的措施,譬如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管理、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而一劳永逸完成这样复杂的重任。但是复杂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的基本思路。坚持让市场经济成为配置草地资源的主体制度是解决共享性草地资源的最终解决方案,也是租值消散最小的最佳经济制度。任何漠视或者一味地强调继续共同所有,共同治理,或者反对建立交易市场都是无视"只有市价导致租值消散最小"这一基本的制度规则。
  • 摘要:实现草畜平衡,是当前草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系统回顾草原管理制度变迁对草畜平衡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实现草畜平衡的可能途径,即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草畜资源再整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利用,保障牧民的参与以及配套政策的支持,以此推进草畜平衡的实现.
  • 摘要: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由此造成的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部分,是未来陆地生物圈表现碳源/碳汇的关键环节,揭示这一作用对于精确理解碳循环的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综述了此领域十几年的主要研究,通过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土壤呼吸、凋落物输入与分解、土壤碳库的影响,探讨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响应的主要内部机制及其过程,简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并对未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 摘要:通过对山西省草地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山西省草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主要战略措施.同时为了系统、科学地剖析山西省草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从开放的复合生态系统角度讨论了草地资源复合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模式,有助于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山西省草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模式.
  • 摘要:我国草业(与草相关的产业)近十年得到快速发展,草业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环境不断改善,法制化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草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已基本形成;同时我国草业发展也面临着挑战,草原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草畜矛盾仍然尖锐,饲草生产供应能力仍然不强,草原灾害仍在不断发生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下一个十年草业发展应重点继续提升草业科技创新能力,使草业发展由资源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着力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发展由牲畜数量驱动转变为生态效益驱动,加快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使草原保护由项目为主转变为制度为主,大力推进以苜蓿为主的饲草产业化发展,使优质苜蓿由依赖进口转变为依靠国产,尽快构建草原防灾减灾体系,使防灾减灾由被动抗灾转变为主动防灾.
  • 摘要:美国与我国国土面积相近,但由于人口少,劳动力成本高,农业总体趋势向大农场、大规模、高效益生产方向发展;我国因人口多,农业则以小农户生产经营为主.美国视苜蓿为作物,而且是排名第四位的重要作物,目前苜蓿种植面积约820万公顷,其中灌溉苜蓿265万公顷,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408万公顷(2010年草业统计),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华北和西北,与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吻合.2010年美国苜蓿干草产值达到75.2亿美元,苜蓿种子出口值为6456万美元;美国75%以上的苜蓿被奶牛饲用,同时肉牛、马等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利用大量苜蓿,2009年苜蓿产品用于奶牛、肉牛、羊、家禽等畜牧生产所创造的畜牧业总值达1086亿美元;2010年我国苜蓿产量约为2540万吨,商品草仅为15万吨,产值约2.25亿人民币.2010年我国从美国进口苜蓿占总进口量96%,进口量由2006年210吨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217600吨,进口价格飚升到360美元/吨.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是美国的一半,但苜蓿产值却远低于美国.美国苜蓿产业发展成熟,育种技术先进,栽培管理技术配套,质量控制体系健全,推广服务周到,草畜结合紧密,产业一体化程度很高.相比之下,我国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苜蓿生产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整体规划与生产标准,我国苜蓿生产与家畜生产关联性不够,不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水平都有较大差距.美国在苜蓿产业的定位、生产规划、科技研发与推广、收割与加工以及为奶业发展提供支撑等方面,都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 摘要:河西走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荒漠化程度日趋加剧,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沙尘源区,给国家的生态安全、风沙源区群众的生存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充分利用草原在河西走廊所具有的"北锁黄龙、南保水源、中兴绿洲"的重要生态功能,借鉴河西地区几十年生态建设的经验,在尊重自然、生态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实施以风沙沿线防风固沙生态保护草带、绿洲草畜转化生态产业带和沿山农牧互补生态恢复置换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草业生态工程,建起一条跨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流域,绵延河西地区的"绿色长城",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调整结构和发展经济的综合效果,提升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水平.
  • 摘要:在我国主要草原区域,气温升高已是公认的事实,降水的变化则显得异常复杂。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极其敏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气候变化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应该采取积极的气候变化适应和应对措施.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碳吸收潜力,我国草地管理活动增强碳吸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我国草地普遍退化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治理退化草地等草地管理活动,不仅可以增加碳汇,而且也使草地生态环境朝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 摘要:能源草又称草类能源植物,是一系列可以作为燃料使用及用作能源生产且通过光合作用可产生碳氢化合物的草类植物统称,一般为二年或多年生高大丛生草本或半灌木、灌木植物,是生物质能源中重要的原料之一.能源草已被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作为积极开发利用的能源植物,应该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建议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将"能源草"列入草品种范畴,加快能源草新品种培育.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科技投入,支持能源草种质资源开发、品种选育和高效转化方面的研究.
  • 摘要:近5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特别是过度放牧,导致了我国半干旱地区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生产力、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日益衰减,进而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本研究利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中-德合作项目建立的放牧控制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的影响,目的在为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在传统放牧系统中,群落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随放牧强度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弹性系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有下降趋势,而且在高放牧率下群落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对照区与低放牧率区,但弹性系数则低于对照区与低放牧率区;(2)群落的稳定性随放牧强度的升高而降低.放牧梯度对植物群落丰富度和生产力的影响基本上是同步的,当丰富度指数升高时生产力也升高,当丰富度指数下降时生产力也下降.生产力对放牧干扰的响应比多样性的响应更剧烈;(3)从维持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角度看,禁止高强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维持有利.放牧压力梯度上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变化是评价草地退化的重要测度指标.因此,进行长期的实验和多年的观测,对确定草地退化阶段、揭示退化机理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 摘要:我国目前没有专门规范草原野生植物监管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相关的法律依据全部分散在各个部门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虽然我部制定出台了《甘草麻黄草采集管理办法》,一些地方也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都过于强调某些草原野生植物的监管,对整体草原野生植物监管指导意义不大.这种状况造成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各个部门要么相互推卸责任,要么相互争权,给依法加强草原野生植物监管带来极大影响,迫切需要我部制定出台一部专门规范草原野生植物监管的部门规章,加强执法力度,切实将草原野生植物的保护、建设及合理利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操作的轨道.
  • 摘要: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强牧惠牧政策的力度,相继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草原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草原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生产方式逐步转变,防灾减灾能力有所增强,动物防疫条件进一步改善.但由于长期粗放型掠夺式经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生产性能较低;草原退化严重,饲草料资源不足;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饲养设施差,防灾抗灾能力弱;扶持政策少,发展动力不足.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建设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政策着力点是: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大草原畜牧业生产补贴力度;支持种畜场等良繁体系建设;推进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推行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草原严重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草原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牧区经济发展落后、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牧"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牧区住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内蒙、青海、西藏、甘肃、新疆等五大牧区的固定观察户近几年生产与收入数据进行系统测算,在全面分析牧区草地资源和农牧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以及增加农牧民收入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结合牧区当前的发展实际,提出促进牧区发展、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 摘要: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草原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并尽快落实,十分紧迫、意义重大.目前,全区37个旗县(区)的8.4亿亩草原依法划定为基本草原,占全区草原面积的63.6%,占划定基本草原旗县草原面积84.3%.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是内蒙古继草原"双权一制"(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制)落实后的又一次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重要举措,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强化草原保护的责任意识、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有利于草原的特殊保护、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有利于贯彻执行草原法规和政策,有利于草原生态的保护,而且划定基本草原必须确保草原面积的相对稳定、半农半牧区是划定基本草原的难点也是重点、严格坚持依法保护基本草原是中心,将为内蒙古天然草原保护工作发挥"里程碑"的作用.
  • 摘要:通过对草地承包后两种草地经营方式(单户经营和联户经营)的比较,发现旨在解决"公地悲剧"的草地承包到户制度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环境收益,而联户经营的新型联合生产组织则能更充分的保障牧民的利益,希望这一研究成果能引起草地管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并在持续推行草地承包制度过程中加以借鉴.
  • 摘要:草原严重退化和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形成尖锐的矛盾.仅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制订技术上合理的载畜量,强制性减畜,容易引起牧民的抵触情绪,不利于草畜平衡的长期实施.从2008年开始的一项参与式草畜平衡试验表明,把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的主体,由牧民结合生计需要和生态保护要求,自主确定草场载畜量,开展草畜平衡和草场建设恢复活动,草场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实现了社区草畜平衡.参与式草畜平衡的探索表明,尊重牧民、依靠牧民,激发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和推动社区用自己的方法,制订社区合理载畜量,是实现草畜平衡的一种新途径.
  • 摘要: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的一大生态屏障.呼伦贝尔市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可以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增强牧区发展后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牧区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遇到的问题:一是草原权属问题;二是机动草场问题;三是牧民身份问题;四是苏木乡镇所在地嘎查的草场问题;五是林牧矛盾问题;六是补助奖励给原承包人的问题;七是牧草良种补贴问题.实施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建议:一是稳妥解决各项矛盾,使新政畅行;二是制定有效的措施,使之可持续发展;三是制定规划,加强政策执行力。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南方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初步构建了南方现代草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南方草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新时期要怎么看待南方草业,怎么发展南方草业,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在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研究南方草业,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草地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是南方草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南方草业要定位于生态产业、营养体农业、现代草地畜牧业、草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草畜产品沿海进出口业,高效益、高水平、高层次,宽领域可持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式的草业.要树立四个特色:一是常绿草业;二是资源草业;三是休闲草业;四是生态草业.明确五个目标:一是建成1340万公顷的基本草地,建设667万公顷的优质人工草地;二是建设现代化的南方草食家畜生产基地;三是建立沿海发达地区优质草食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进出口基地;四是国际草文化旅游、休闲运动中心;五是国家重要河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基地.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要研究编制《南方草地资源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南方草地能源草固碳潜能和生态功能,进行技术创新、推广创新和研发创新,实现南方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南方草原可持续发展是南方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需要;是维护我国粮食与食品安全的需要;是创建"两型社会"的需要.南方草原可持续发展具有温光水热资源充足,草地资源类型多、分布广;南方草业发展政策法制与财政环境趋好,草地改良和农区人工种草成效显著;南方草业科技教育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等优势.但也具有草原零星分布,产业化水平低;草畜不配套,投入少;南方草原权属不清,监督机构不全等劣势.因此今后的南方草原可持续发展应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南方草地建设和种草养畜工作步伐;加强南方草业育种与良种繁育科技工作,提高种草养畜科技水平;建立健全南方各级草业管理机构,完善草地建设和种草养畜相关法规.
  • 摘要: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以来,我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进入了重要时期.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明显减缓,项目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局部地区水草丰美的景观日益凸显.国家即将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投入,为了使工程实施的更好,更符合当地的实际,现总结8年来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提出几点建议,比如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后期管理等,为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建设工程,起到借鉴的作用。
  • 摘要: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和研究资料,在分析世界及中国草地生态背景的基础上,从草地生态退化的历史、退化标志和退化诱因等多视角,对我国草地生态的退化趋势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判断,提出虽然我国草地生态退化势头得到遏制,但完全恢复尚须50年左右的时间.作者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mmntal Kumets Curve,KC)进行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草原生态影响的剖析,对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和草地退化等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初期草地退化,但到后来一定趋于好转.同时,选择7项重要指标,对我国北方506个旗县进行了生态价值评估,发现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呈现"生态裂谷"现象,这一结果将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首先从"三鹿奶粉、三聚氰胺"、 "皮革奶"、 "港澳奶粉荒、国产奶粉信任危机"事件引发对奶业健康发展的思考,指出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的"秸秆+青贮饲料+精料"的奶牛养殖饲喂模式使得优质牧草添加量严重不足,是造成所产原奶质量达不到收购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添加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粉等事件的发生;只有大力发展苜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提高牛奶品质问题,才能使奶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保障人民用奶及生命安全.其次,文章从"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是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力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我省苜蓿产业发展存在的"单产低、品质差,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大力发展苜蓿产业的三条建议,一是将苜蓿种植纳入种粮"种植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四补贴范畴,二是建设优质苜蓿生产基地,三是加快种植苜蓿土地流转,扶持苜蓿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
  • 摘要: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的辽西北地区,只有草原才能形成稳定的绿色植被生态屏障.本文从植被学演替规律理论出发,结合近几年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实践经验,论述了草原应该成为辽西北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重点探讨了在辽西北草原生态建设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扩大辽西北生态建设中草原保护建设投资规模、(二)持续开展草原沙化治理工程、(三)合理配置草原资源、(四)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五)加强草原火灾防控工作。
  • 摘要:传统耕种方式存在水土破坏等环境漏洞,保护性耕种在世界各地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一次比较彻底的保护性耕种方式,提出"草稼共存"思路,在培植/保护草地基础上实施"免耕直播"、 "秸秆覆盖"、 "生物除虫"等技术,介绍了"草稼共存"方式下玉米保护性种植与连作、套播基本情况,作者认为该种植方式对坡山坡地、水源水库、景观区域、城镇近郊等特殊地区实现农业综合效果或有参考价值;同时对传统农耕方式的滥用有所批评.
  • 摘要:近年来,在各级草原防火主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草原防火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了部、省、市、县四级草原防火信息化应急管理工作体系框架.但从总体上看,草原防火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到位,基础网络不健全;应用水平低,信息系统尚待整合;人才缺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草原防火信息化水平与现时期加强草原防火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