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11-01-15

主办单位: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会议文集:山东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荨麻疹患者主要由各种过敏因素导致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风团,芙必叮是新一代抗组胺药物,其主要成分为地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是第2代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活性代谢产物,抑制过敏性炎症初期及进展期的多个环节,可以抑制炎症介质与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性,黏附及超氧化物的产生。无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镇静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rn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患者存在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现象,与免疫有关的荨麻疹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由Ⅱ型、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复方甘草酸苷是以甘草中的活性物质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在结构上与皮质激素相似,且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影响,可作为激素替代疗效;同时研究发现甘草酸可显著抑制抗原细胞对T细胞的过度激活作用,调节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使Th1/Th2保持平衡,甘草酸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上述研究为甘草酸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总结了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可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无毒副作用,可供临床选用。
  • 摘要: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皮损,其发病原因复杂,西药治疗困难,疗效不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烦恼及痛苦,为此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西药治疗:复合维生素B2片tid,随疗程服用,红霉素片0.25 tid连用14d停服。中药治疗:以血府逐瘀汤合银翘散为基本方加减,药物组成:生地黄30g柴胡10g桔梗10g赤芍10g枳壳10g当归15g川牛膝10g川芎9g桃仁15g红花9g双花30g连翘15g甘草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15g丹参30g麻黄6g,兼痰湿重者者加半夏9g陈皮9g,兼便秘者加大黄10g,日一剂,早晚各服,20剂为一疗程,嘱忌辛辣、油辣,调情志,取得满意效果。
  • 摘要: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属“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的范畴,多由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外感毒邪而发病,病久正气虚弱,或血虚肝旺,或年老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邪毒稽留不去,余毒未清,与气血凝结,阻于经络而发生疼痛,故气虚血瘀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因此治疗上应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故选黄芪、党参补脾益气,扶正祛邪,元胡、香附、当归行气活血,止痛散结,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丝瓜络、地龙通络止痛,诸药相伍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全方共奏补气扶正,理气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改善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受损神经炎和神经纤维节炎、真皮血管的炎性渗出;阻止对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毒性和破坏,改善神经纤维粘连和缺氧状态,从而增强组织的自身修复能力。rn 本研究在西医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止痛中药内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经济安全,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银屑病,祖国医学称为“白疕”、“蛇风”。如《外科证治全书》说:白疕“皮肤燥痒,起初疹疥为白色,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医崇金鉴》说“此证俗名蛇风,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都说明了银屑病的临床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足、肝肾精气亏损、气血偏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入侵、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使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出现皮损增厚,色紫暗或暗红等证候。所谓先天禀赋不足,应包括遗传因素对本病的影响:气虚泛指机体功能低下,包括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外邪指风湿寒邪和感染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中医认为,痰浊瘀血是本病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致病因素,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影响微循环导致血流障碍,继而加重正常组织损害的病理变化的观点基本相符。红斑是血中有热的表现,白屑是热盛血燥,皮肤失养所致。故临证分为“风热”和“血燥”等类型。中医认为,久病必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故加上“血瘀”,在补虚的同时应加活血化瘀药。本地属沿海地区,湿气较重,故“湿热”证也较常见。上方中土茯苓、槐花、双花、紫草能清热凉血。当归、生地、鸡血藤、丹参能养血润肤。防风、蝉衣、苦参、蜂房,白癣皮、全虫、乌梢蛇能祛风止痒。雷公藤为近年来确认的治疗银屑病的要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通络之功效。若瘙痒剧烈为风盛加蜈蚣,山甲、皂刺等祛风镇痒之品。红斑瘀滞不消加土元、大黄、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鳞屑脂性明显,苔腻脉滑为挟湿加苍术,白癣皮,茵陈,木通等。rn 迪银片由活性多肽、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组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这些有效成分进入体内参与人体多种代谢及生化过程,维持微血管正常形态,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维持体内多种微量元素平衡。但大部分病人因长期服用该药可出现口干、脱屑及瘙痒等副作用,影响了正常疗效发挥。“迪银片”起效快、作用显著,但易于复发。有研究发现超氧化歧化酶是防御超氧自由基损伤的一种主要的防御酶。银屑病患者超氧化歧化酶活力低于正常人,经服“复方青黛丸”后改善,服用较长时间者部分可恢复正常。“复方青黛丸” 能清热解毒、化瘀消斑、祛风止痒。所以对银屑病的治疗很有疗效。但因为是千人一方,患者体质、病情各不相同,不能做到辨证论治,有时方不对证,所以疗效大打折扣。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免疫性疾病。目前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已经成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对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NB-UVB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将反式尿刊酸转变为顺式尿刊酸。顺式尿刊酸可抑制机体的局部及系统免疫,它可影响Th细胞、细胞因子、朗格汉斯细胞及某些神经肽介导的免疫反应。②促进角质形成细胞骨化三醇的合成,抑制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⑨抑制Th1型细胞群(主要由IL-12、IFN-γ、IL-8等前炎症细胞因子组成),可以选择性地降低单个细胞的细胞因子产物,从而促进Th2型细胞因子模式的发展,调节Th1/Th2的平衡。④抑制真皮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从而减轻皮肤炎症。本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平均接受29.74次NB-UVB照射后,可达到痊愈,这证实了NB-UVB在银屑病治疗中的有效性。Dawe等及Cameron等认为每周3次治疗更适合大多数患者。故本研究选择每周3次进行治疗,两次治疗间隔时间为2天。NB-UVB照射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局部瘙痒、干燥、红斑、色素沉着等,本研究中有25例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皮肤干燥的反应,不良反应经应用润肤剂等处理后均未影响治疗,色素沉着可在停止治疗后自行消退,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说明NB-UVB照射治疗是安全的。
  • 摘要:介绍了为什么要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目前中医药科研可申报的项目两个问题。提出申报中医药科研课题需动脑筋、想问题,做预试,写文章。要通过掌握信息,详读招标指南,写好标书,熟悉评审程序,来申请中医药科研课题。
  • 摘要:痤疮为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人类的面部及胸背部皮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有一定的自限性.即便采用比较严格的临床试验方法,在人体表面讨论其发病机理及评估药物疗效也有其不便因素,所以建立可行的痤疮样动物模型——,兔耳模型墨西哥无毛狗模型,恒河猴模型,斯普拉-道来大鼠模型,豚鼠模型,裸鼠模型,叙利亚地鼠模型,犀鼠模型,细毛鼠模型等对研究其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以及观察其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的分类方法为Ⅰ型与以前所说的急性前列腺炎没有区别,此型的定义、诊断、治疗都是相对较容易的。Ⅱ型:可检测到致病性细菌,在EPS、精液或按摩后尿液中有炎症迹象。此型患者常出现反复发作的膀胱炎或下尿路感染。Ⅲ型,现在称为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PS),包括以前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泌尿生殖区的疼痛、排尿症状和性功能的改变。根据EPS、精液、按摩后的尿液标本中是否存在炎症可以分为ⅢA-和ⅢB两型。Ⅳ型被认为是没有症状的前列腺炎,有时可以与BPH、前列腺癌共存,但临床的特征现在并不明了。由于此型的隐蔽性,其在人群中的实际发病率可能要远远高于前面提到的数值。Carver BS等调查结果显示为32.2%。
  • 摘要:目前临床治疗皮肤病的中药针剂较多,如清开灵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根据中医理论在临床合理应用这些药物,并结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针剂经较复杂的现代工艺制成后仍然保留或部分保留着原药的功效,例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某些中药针剂具有抗感染、抗炎、免疫调节、改善微循环,抑制表皮细胞异常增生等作用,这些都为中药针剂治疗皮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中药针剂组方不同,其功效各异,临床应用应辨证论治。如症候表现以热毒、湿热、血热证为主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苦参素注射液等;症候表现以血燥为主者,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生麦注射液;症候表现以血瘀为主者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中药针剂临床适应症广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应用。除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外,大多可以长期应用而无明显毒副作用。但是中药注射液过敏反应也时有报道,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即使用于非过敏体质者,在开始注射时也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为安全起见,建议中药针剂特别是静脉注射针剂的应用宜限于有条件处理输液反应的医疗机构。中药针剂丰富了治疗银屑病的方法,且有效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活血消风汤是名老中医赵纯修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方,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当归、丹参、川芎、白芷、浮萍、白鲜皮、白蒺藜、荆芥、防风、甘草组成.功效为清热凉血、活血祛风.笔者临床以该方随证化裁,应用于皮肤科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荨麻疹性血管炎、慢性湿疹等疾病的治疗中,每获良效。
  • 摘要:银屑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遗传背景下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银屑病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理社会因素诸如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生活事件及环境等与银屑病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本文综合有关文献资料,就成年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生理特征、认知教育、心理干预等方面作一阐述,人的情绪可直接影响免疫系统,不稳定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导致病情的不稳定,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差的治疗效果又可导致更差的心理状况,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则身心均很难治愈。银屑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病机制与神经免疫调节相关,心理因素可以通过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对该病的发生发展起作用。迄今为止,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多达数百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其效果仍很不理想。近年来,银屑病患病率不断增高,既往的治疗干预并不满意,其原因是对银屑病的心身性疾病属性认识不足,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机械地针对某一环节用药,顾此失彼,使用大量药物后的银屑病病人的整体平衡机制受到影响,反而使治疗更为困难。因此,要搞好银屑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充分认识银屑病的心身疾病属性,努力实施现代医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银屑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女,57岁。诊断为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又称生乳头汗管囊腺瘤,本病较少见,通常发生于初生儿或儿童早期,最常见于头皮,也可见于面、颈和躯干,罕见于下肢,偶有报道发生于眼睑、乳房、上肢、大腿和阴囊。本病常归类于顶泌汗腺来源的肿瘤,部分肿瘤证实存在9q22和9p21基因缺失。本病皮损表现为乳头状或疣状增生斑块。发生于头皮的皮损常伴有局部脱发,梳头等外伤刺激,表面常破溃、渗液或结痂。本病的组织病理改变有特征性,表现为明显扩大的囊腔,有多个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突入囊腔,囊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层为高柱状细胞,外层为立方细胞,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可见浆细胞浸润。本病例临床及组织病理改变典型,诊断成立,惟发生于下肢,较为少见。
  • 摘要:患者女,28岁。口唇、左手食指、右肩部紫红色斑3天。患者3天前患者因牙痛服“替硝唑”1片后第二天即感左手指肿胀不适,痒,有紫红色斑发生,渐见右肩部亦有皮损发生,口周、眼周红肿,痒著。自服“开瑞坦”后症状缓解,但仍存在皮损,来诊。既往无服替硝唑及其他药物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体温36℃,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左手食指远端伸侧见紫色斑,红肿。右肩背部肩胛上约巴掌大暗红色斑,边界清楚。口周亦发生紫红色斑,边界清楚,无糜烂、渗出,有少许领圈样脱屑。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电解质均正常。诊断:泛发性固定性红斑型药疹(替硝唑引起)。治疗:立即停用替硝唑,给予皿治林10mg口服qd,强的松10mg口服bid,硝矾散配溶液湿敷患处10分钟后外涂布特软膏。7天后痊愈,局部皮损处留色素沉着斑。
  • 摘要:角化性掌湿疹为临床常见病种,其主要表现为掌部皮肤瘙痒,久则肥厚皲裂为特征,常对称发生于手掌部或手指的掌侧,以皮肤弹性差,触之如茧,肥厚干燥或皲裂,指甲至银元大小不等,抓之起屑为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病因不明,时轻时重,易于复发,经久不愈,病程长短不一,治疗非常困难。本病属中医学的“燥病疮”范畴,其病机为毒邪郁久化燥,肤失荣润而至或风燥血虚而成,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润肤和营。熏洗法方中白芨、地榆收敛止血,愈裂止痒,黄精,玉竹,当归、元参养血祛风、滋阴润燥,黄柏、苦参、白蓟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黑豆、黑芝麻润肤和改善表皮营养,提高局部抗病能力,全方共奏收敛生肌,滋阴润燥,养血祛风,润肤止痒之功,再加尿素维E膏及苯甲酸软膏外涂,促进角质层吸收水分,增加水合作用,达到进一步软化角质层,促进药物经皮吸收及抗菌作用,再加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和六味地黄丸达到免疫调节,抗炎,抗过敏的作用。因此,我科应用中西结合内外并施标本兼治角化性掌湿疹取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足癣是指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而致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易继发丹毒蜂窝织炎,易复发,且易传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卫生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中医学认为湿、热、虫三邪侵袭是发病的因素.“脚湿气”、“脚丫痒烂”等即指的是足癣。采用中药洗剂,中药擦剂,软膏等外治法,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单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筛选出一些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如地肤子、金银花、茵陈、生地、苍术、蛇床子、香薷、藿香、土槿皮、紫草、乌梅等的抗真菌作用早已被公认,但尚缺乏对足癣有效中药复方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这也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 摘要:蕈样肉芽肿( mycosis fungoides,MF)又名蕈样霉菌病,是起源于记忆性辅助性T细胞的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一般均需作活检确定。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hypopigmented mycosis fungoies,HMF),临床较少见,1978年由Smith等首先报道。HMF多见于黑人或亚洲人,儿童更易发生。临床表现可为与病例一样的单一色素减退斑,也可伴有斑块,也可有丘疹等表现。组织病理与典型的MF相似,病例显示亲表皮现象,但未见Pautier微脓疡,可能为MF早期,需与副银屑病相鉴别。色素减退可能与MF细胞引起黑素细胞损伤而产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有关,而与黑素瘤无关。治疗用NB-UVB照射十二次后,皮损逐渐变红,恢复正常肤色,并每周两次肌注α-2b干扰素300万U,目前仍在治疗中。HMF与MF均很少累及内脏,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提示HMF可能是一种良性进展过程或是MF早期阶段的表现之一,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白塞病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损害呈慢性发展和反复发作的多系统损害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性溃疡性口腔炎、生殖器溃疡、色素膜炎、皮肤血管炎、关节炎。此外还可累及心血管、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脏器。慢性发病表现在半年到21年间,先于一个部位发病,经不等时间的反复发作与缓解后,再分别于其他部位发病。一般是口腔在先,皮肤其次,眼常在后,以局部损害为主,全身性症状较轻。初发部位口腔为55.2%,皮肤为23.8%,生殖器和眼分别为0.75%,关节发病亦较高,以疼痛为主,少特征性。Sweet病样损害及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性损害是白塞病少见典型皮肤损害,其中Sweet病样损害在白塞病中约占皮损表现的2.4%。因本病发病机制不清,治疗根据不同部位损害采取多样化治疗。rn 本病患者病程慢性,损害呈反复发作与缓解的特征。以口腔溃疡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皮肤损害,目前尚无眼、生殖器及其它部位损害出现。前臂皮肤损害以Sweet病样损害为主。手背及足背部皮肤可见典型同形反应阳性。依据Mason和Bame提出的诊断依据:主要症状有: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和皮肤病变;次要症状有:胃肠道病变、栓塞性静脉炎、心血管病变、关节炎、中枢神经病变。存在3个主要症状或2个主要症状加2个次要症状可诊断。本患者有复发性口腔溃疡、sweet病样皮肤损害及针刺同形反应,综合考虑诊断为白塞病。
  • 摘要:疣状痣又称表皮痣、线状表皮痣、疣状线状痣等。病因不明,可能是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临床上由密集的乳头瘤样、角化过度性丘疹组成,呈正常肤色、淡红色、黄褐色至黑色,境界清楚。一般只发生于身体一侧,因此又称单侧痣,如发生于四肢,多呈纵行线状或螺旋形排列:发生于躯干,呈横行带状或波纹状排列,但多不超过身体的中线,本病分为3型:局限型、泛发型、炎症型。局限型常单侧排列为线状或斑片状;泛发型又称系统型,皮损广泛分布于全身,呈线状、片状、螺旋状,常并发骨骼和神经系统疾患,如智力发育迟缓、癫痫和神经性耳聋等;炎症型皮损发红,自觉瘙痒。本病可侵犯粘膜,易误诊为尖锐湿疣。少数患者可并发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改变:表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主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伸长及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良,基底层黑色素增多。炎症型患者尚可见灶状角化不全及轻度棘层水肿,真皮内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泛发型患者可见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本病需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线状银屑病鉴别。疣状痣治疗困难,可试用激光治疗或液氮冷冻,分次进行治疗,也可试用维A酸类药物。
  • 摘要: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food),而非免疫介导的反应则称之为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又进一步分为IgE介导、非IgE介导和混合型三类,前者属于1型变态反应,常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出现症状,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涉及了IgG、免疫复合物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常于进食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症状,这些症状可以累及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食物过敏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严重影响了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引起全球的关注和研究。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模型的食物过敏者中变态反应是以IgG介导的变态反应占主要地位,而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占次要地位,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对于食物过敏者的检测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冯某,男,因全身起红斑、丘疹、脱屑伴痒痛4年余来诊.4年前左下腹皮肤出现瘙痒,搔抓后颜色加深.半年后右腘窝皮肤颜色变淡,呈苍白色,微痒,伴细小脱屑.3年前,右胸出现鸡蛋大小瘙痒性红斑,左侧阴囊亦出现类似损害,同时原皮损处出现红色丘疹,明显痒痛,搔抓后破溃有黄色渗液及结痂,其后出现脱屑.半年前右腋窝出现类似皮损。目前背部及双上肢有明显淡色斑分布。每年春秋季加重。曾于当地多家县级及市级医院就诊,诊为”过敏性皮炎”、“湿疹”等治疗,疗效均不佳,于当地查血常规、胸片及腹部B超等未发现异常,均未于皮肤活检加病理检查。随来我科就诊。体格检查:老年男性,一般情况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皮科所见:枕部、右胸部、左腋下、左腹部、左胭窝、臀裂处及左阴囊可见大片状红斑肿块,表面粗糙、渗出、结痂,覆细小鳞屑。双上肢伸侧、背部、臀部可见大小不一浅色斑,表面略皱褶,见细小鳞屑。浅神经无粗硬,触觉稍减退。(照片)辅助检查: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组织病理提示皮肤淋巴瘤(T系?B系?);行免疫组化CD3(+)、CD4(+)、CD8(-)、CD20(-),Ki-67<1%、ALK(-)、CD30(-)等。最终诊断:皮肤T细胞淋巴瘤(蕈样肉芽肿)。讨论:本例患者病史4年余,曾于多家医院就诊,诊为“过敏性皮炎、湿疹”等,疗效均不佳,均位于行皮肤活检病理,未予明确诊断。提示对于反复就诊、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较特殊患者,应给予皮肤活检病理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 摘要: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流行因素广泛存在,一般人群感染明显增加。艾滋病常见的相关皮肤病变:口腔EB病毒感染,口腔毛状白斑:进入艾滋病期的标志。带状疱疹,艾滋病人肺外结核,皮肤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可采用诊断性检测,HIV快速诊断方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的分类: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细胞融合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
  • 摘要:银屑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OPN既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能上调Th1型细胞免疫,抑制Th2型细胞免疫,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其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OPN在恶性肿瘤中研究很多,且建议将其作为肿瘤预后及复发的指标,甚至有学者,将OPN的抗体用于肿瘤的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关于OPN和银屑病的关系,及具体的作用机制,在银屑病中刚刚起步。因此关注炎症性因子OPN并深入认识其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理,必将为皮肤科临床药物开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必将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有益的帮助。
  • 摘要:总之,梅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浅刺针具叩击皮肤,通过叩击皮肤,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的虚实达到治疗疾病的-种外治方法,散在皮肤科可广泛应用。梅花针刺法是在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用5枚~7枚不锈钢针,集体固定在针柄的一端而成。《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梅花针叩刺通过皮部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这一途径,能直接破坏疾灶,促进组织再生,促使皮损区微循环加快,扩张血管,加快局部血氧代谢,抑制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增强免疫力和抗炎作用。并能长久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作用。梅花针能祛瘀生新,促使邪气外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加强了养血、和血、通经活络的功效,从而达到消炎、镇痛、止痒的功效。
  • 摘要:随着甘草酸类药物应用于皮肤病治疗报道的增多,使甘草酸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药理研究发现,甘草酸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对多种急、慢性炎症发挥抑制作用,并具有广泛的抗病毒谱及非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细胞免疫,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应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尽管目前甘草酸类在临床上多作为辅助用药,但其药理作用广泛,效果良好,副作用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结合现代高科技制备工艺,甘草酸类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甚至取代部分药物而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线药物,尤其是在治疗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领域,甘草酸类药物已经显现出一定优势。
  • 摘要: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中医舌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中医皮肤病的诊断很多的时候也是靠着对病变部位的观察,尤其皮肤表面的颜色、形态等特征的信息采集。长期以来,皮肤科的医师们一直靠着双眼来鉴别和诊断皮肤疾病,主观意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严重影响了皮肤专业的客观化发展。鉴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工具应用于皮肤病的诊断将成为皮肤专业客观化研究的必由之路。数码摄像技术的发展,为直接获取数字图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卫保国等选用KodakDC260数码相机,图像解析度1536×1024。光源为两只Osram全光谱的L18/72BioluxD6500光源,有极佳的显色性,显色指数Ra=96,色温为6500K;照明几何条件为45/0;并选用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托架,全方位控制相机及其相关设备。在数码摄影、图像前处理、图像分割等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数码相机作为工具采集病变皮肤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处理,最终进行病变皮肤的损伤程度评价,继而为临床医师进行疾病的治疗提供客观科学的诊断信息。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是中医客观化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道路。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引入皮肤病的诊断过程中,是一种可行性非常高的科研之路,可以预见,必然会取得可喜的成果,将会是中医皮肤病诊断研究中的一座里程碑,将会是中医皮肤病诊治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 摘要:在中国古代医籍里,蕴含着丰富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理论。所谓“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一直是中医化腐朽为神奇的法宝之一。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在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在生存和欲望的的双重压力下,先祖们的心理长期处在需要不断自我调整的状态中,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儒家中庸,道家无为,佛家性空为综合特征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这种心理治疗可谓是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疗法,并不形成为严格的治疗系统。中医理论讲究“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有生命的人具有形(生理、躯体活动的生物属性)和神(心理活动、个性特征等社会属性)两种属性的统一体。目前在我国这块有着特殊文化背景的土地上,对心理精神疾病广泛运用精神分析、行为、认知等西方治疗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在工作中遇到患慢性及不易治愈的皮肤病患者在对症应用药物的同时,应用中医心理指导(辅导)。心理疗法中的劝说开导,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诚恳,和蔼,热情,耐心的劝导,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宣传疾病知识,分析疾病的原因与机制。告知:良好的精神因素能促进疾病的好转:移情易性法:可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是思想焦点从病所转移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并通过学习,交谈等活动,排除病人内心杂念,或改变其错误认识及不良情绪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暗示疗法:采用语言、手势、表情或采用暗示性的药物及其他暗号来对病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至影响人体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顺情从欲法:能顺从患者的身心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家属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尽量满足其生理、心理上的物质需要及精神需要,使患者从心理精神上配合治疗,解除思想顾虑,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 摘要: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银屑病的诱发、加重、缓解、治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Gupta等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情绪因素是症状发生的“扳机点”。Harvima等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与精神紧张相关,42%的患者有严重的精神紧张,37%的患者情绪抑郁,66%的患者经历过紧张的生活事件,银屑病皮损的面积和严重程度与精神因素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1986年Farber提出心理紧张可使皮肤中许多感觉神经释放出P物质和其它神经肽,并有实验证实银屑病表皮中含P物质的神经明显增多,银屑病的角阮细胞增生可由P物质引起。1991年Father又提出精神神经免疫机制,认为紧张生活事件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并认为中枢和外周神经系及内分泌系统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王艳芳等对142例银屑病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躯体不适、强迫及精神病性行为等多方面症状。大多数患者患病后性格常发生改变,或焦躁不安,或者沉默寡言。这些负面情绪又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较清楚的认识,尽量减少焦虑、抑郁、恐惧等对疾病的影响。社会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银屑病患者的社交回避行为高于普通人群。由于皮肤病病变在体表,很易被人发现和注意,银屑病患者皮疹呈多种形态,鳞屑厚积,成束状发,所以患者常有羞于见人的心理,害怕别人瞧不起,具有自卑感。由于人们对银屑病缺乏了解,长将银屑病与传染病相联系,使病人认为他人会对自己有偏见,对人们的态度非常敏感,无论家庭成员还是周围同学或同事对其态度稍有改变,患者都有可能与其所患的疾病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人们歧视他们,那么对皮肤病患者的心理创伤就更大了。粟玉珍等人曾做过调查:在社会生活方面,因银屑病而受限制者占60.8%,其中包括游泳、海水浴、美容院、理发店、运动场所等公共场所。关于职业,因银屑病对职业选择受影响者占10.6%;停业工作或工作变动者占8.1%。他们认为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对银屑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瘙痒是由组胺、蛋白酶、血管舒张素及某些肽素等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的一种不快感觉,某些反复发作的、广泛而顽固的瘙痒,常是某种疾病的信号.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疾病、糖尿病、维生素B2缺乏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恶性肿瘤、传染病等疾病应引起重视并逐一排除.
  • 摘要:手部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临床上常见、易复发、难治性皮肤病.中医学认为多由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或多食肥甘、辛辣、酒类,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积热,外蕴肌肤而成.因两手经常接触外界物质,故手部湿疹常受继发因素影响,一般难以治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手部湿疹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内服法、外治法、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等,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方法.
  • 摘要:各名老中医对痤疮认识分如下几类:一、痤疮的发生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多由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肺胃积热而致,治疗以清泄肺胃积热为主;二、痤疮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阴虚火旺,故常采用养阴清热泄火的治法;三、“血热郁滞不散”是痤疮的主要病因病机,以清热凉血散瘀为治法;四、从火热理论入手,治疗上以清火解毒为主;五、在痤疮的病因上强调内外两个方面,内有情志不遂或饮食不节,外有风热之邪侵袭所致。六、重视“湿”、“热”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治疗以利湿化痰、清热解毒为法。
  • 摘要:消毒饮治疗寻常型痤疮切中其中医病因病机,符合其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临床应用时辩证加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或加化痰散结药如连翘、土贝母、山慈菇及清半夏等,或加清热利湿药茵陈、茯苓、泽泻、生薏苡仁、车前草等,或减量泻火药山栀子、黄柏等,再结合龙珠软膏、玫芦消座膏、皮炎2号等外用药,则疗效更佳。
  • 摘要:异维A酸属于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具有抑制毛囊皮脂腺管壁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抑制皮脂腺分化和皮脂分泌,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及溶酶体酶释放,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在皮脂腺中的生长和繁殖等多重作用,被认为是目前治疗痤疮,尤其是严重的结节、囊肿性痤疮的最有效的药物。笔者采用异维A酸口服治疗痤疮,两组总评分及有效率的前后变化,在治疗4周后即出现明显差别,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说明异维A酸起效时间明显早于维胺酯,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作用增强,治疗8周总有效率达96.8%。在临床观察到,应用异维A酸治疗痤疮,合理的剂量及足够的疗程相当重要,其最低有效量为0.5-1mg/(kg.d),此用量复发率低,疗效优,而不良反应少。异维A酸治疗痤疮时,炎症性皮损的消退较粉刺快,脓疱较丘疹结节消退快,面部较躯干部的皮疹消退快,对结节、囊肿、瘢痕的作用明显优于粉刺、丘疹、脓疱。有研究表明,口服异维A酸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提高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rn 尽管异维A酸不良反应明显,但它为可逆性的,停药后症状体征均可消退,不影响治疗。且干燥症状与皮脂分泌减少被发现是维A酸吸收的可靠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异维A酸具有致畸性,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年内应避免妊娠。rn 总而言之,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治疗中重度痤疮的首选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火把花根片主要含雷公藤素甲、丙、雷公藤酮、山海棠素、雷公藤次碱,尚含异雷藤素甲、雷公藤碱和雷公藤吉碱。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菌作用、抗肿瘤作用。由于银屑病在病理上表现为真皮炎症细胞浸润,表皮细胞过度增殖,以及感染、免疫紊乱为其诱因。用火把花根片治疗银屑病疗效可靠,复发率低,但起效慢,疗程要达到6周左右。本研究中,治疗1个疗程时,单纯口服火把花根片组(A组)疗效明显低于单纯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B组)和联合治疗组(C组)。甘草酸二铵系中草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18α-甘草酸二铵盐,为中药甘草有效成分的第3代提取物,是一种药理活性较强的治疗慢性肝炎药,在传染科应用极为广泛。该药在化学结构上与醛固酮的类固醇环相似,对肝脏类固醇代谢△4-5 B-还原酶有很强的亲和性,故可阻碍考的松和醛固酮的灭活,从而发挥类固醇样作用,但无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和ACTH生物活性,所以其诱发低钾、钠水潴留等假性醛固酮增高症的可能性比强力宁等第1,2代产品低得多。甘草酸二铵具有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抗病毒、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的作用,能明显抑制肝组织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白细胞三烯酸(LTs)和前列腺素F2(PGF2),并有剂量依赖性,可明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研究表明本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膜磷脂释放AA或抑制磷脂酶S2(PLA2)活性,从而减少AA经环氧酶和脂氧酶代谢产物CTs和PLA。因此甘草酸二铵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治疗2个疗程,联合治疗组(C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火把花根片组(A组)和单纯口服甘草酸二胺胶囊(B组)。结果表明,火把花根片联合甘草酸二胺胶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可显著缩短皮损消退时间,提高治愈率,并且无明显副作用。两药均为口服药物,应用简便,患者依从性好。
  • 摘要: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薰黑斑”和“面尘”范畴,故治以疏肝养肝,化瘀消斑之法,并自拟了疏肝解郁汤。本方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加入红花、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活血,祛瘀消斑,苍术、茯苓、黄芪健脾生血以养颜,生地、熟地、首乌、桑葚、玉竹滋肾柔肝,全方配合,使肝得疏、得养、得柔、得平,血得荣、得行,面得荣,斑得消,以达斑消肝疏之目的。另外,外用的壬二酸衍生物凝胶中的主要成分是壬二酸的一种衍生物,壬二酸又名杜鹃花酸,是一种来自杜鹃花的天然9碳饱和直链二羧酸,在体外是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物,对结构紊乱、机能亢进或增殖的黑素细胞有直接抑制和细胞毒作用,可选择性作用于异常黑色素细胞,抑制其过度活性,但对正常细胞很少或无作用。已有人做过大量的将壬二酸用于治疗黄褐斑临床应用观察。但由于其不溶性,熔点高以及用量大,易变色,配伍性差,使其在应用时受到很大限制。壬二酸衍生物(K-ADG)是一种最新开发的壬二酸的衍生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几乎无刺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良好的配伍性,与壬二酸相比,,其更易溶于水,使用量少,具有更强的祛斑美白作用,且对皮肤、眼无刺激。同时还能提高皮肤保湿能力,改善皮肤弹性,调节油脂分泌。可用于黄褐斑的治疗。这样内服与外用相结合,标本同治,缩短治疗周期,经济简便,病人易接受,而且疗效较好。
  • 摘要: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或者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或者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成;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而致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褐斑是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络氨酸酶是黑素生成途径中的主要限速酶,络氨酸酶在黄褐斑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中药具有调节络氨酸酶活性的作用。在中西医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将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化斑饮中茯苓、炒白术、坤草、川芎、红花、当归均能有效调节络氨酸酶活性,其中茯苓、炒白术补气健脾,当归、坤草、川芎、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柴胡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调经,赤芍、桃仁、姜黄活血化瘀调经,僵蚕清肝经风热、化痰散结,桑叶清泄肝热、平降肝阳。兼见胁肋、乳房胀痛加郁金、川楝子等加重活血行气解郁的作用;腰膝酸软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补肝肾:失眠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等养血解郁安神:纳差食少加党参、胆草等健脾益气、清肝胆热。各药合用调节机体内分泌,达到祛斑的作用。rn 穴位埋线是集多种方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埋入的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在体内需经过软化、分解、液化后才被缓慢吸收,能较长时间刺激穴位使之持续发挥效应,达到调节机体阴阳、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很好的调节紊乱的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穴取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合肝俞、脾俞、肾俞共同调补肝、脾、肾三脏,合谷善治口面疾患,足三里为胃经要穴,可调理脾胃、调和气血,有补虚、健脾的特殊功能。根据不同兼症选取相应配穴,共同发挥疏肝养血、滋补肝肾、健脾益气的功效,从而调理脏腑精气,消除黄褐斑。
  • 摘要:异位性皮炎亦称异位性湿疹。祖国医学认为是先天禀赋不足兼风湿之邪为患。临床以皮损对称性分布,瘙痒,皮肤干燥,渗出,肥厚苔藓化皮损为主要特征。笔者自拟湿疹方内外兼施治疗本病疗效颇佳,内服中药方中蜈蚣、钩藤、蝉衣祛风止痒:羌活祛风除湿;玄参滋阴润燥,元胡活血行气与当归合用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使风湿之邪除于外,血充而畅邪无滞留之地。蝉衣还有以皮达皮的作用,与蜈蚣合用治疗顽固性瘙痒;外搽方中大黄有解毒活血,祛瘀生新之功;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效。《本草经疏》称冰片“芳香之气能避一切邪气,辛热之性能散一切风湿”。蛇床子有杀虫止痒之功效,诸药内外合用共奏解毒利湿,调和气血,养血润肤止痒之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中药治疗皮肤病副作用少,停药后也无反跳等弊病,是治疗难治性皮肤病的有效途径。
  • 摘要:花斑糠疹又名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皮肤科常见病,为马拉色菌侵犯表皮角质层所致之浅表感染。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病程慢性,一般冬轻夏重,皮损较多者,外用药物常效果欠佳,易复发,尤其皮损泛发者,较难治愈。本组病例中,1例患者病史31年,长期依靠多种外用药物治疗,仅取得暂时疗效,皮损总是复发,始终未获彻底治愈。另有7名患者病史亦达10余年之久,曾外用多种药物均未治愈,分析可能与皮损广泛、外涂药物不易全面覆盖皮损,或治疗时间短暂等原因有关,导致疾病数年不愈。花斑糠疹传染性较弱,但并非无传染性,本组观察病例中部分患者病史达数年、十数年,甚至31年之久,均未见夫妻间相互传染者,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氟康唑片为人工合成三唑类广谱抗真菌剂,己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其副作用常为轻微胃肠道反应。笔者所观察的本组病例于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上述不良反应,可能与服药剂量较小(冲击剂量为150 mg/d)及规范用药、适当胃肠道保护措施等有关。本组病例应用氟康唑50 mg/d治疗即能达到治愈目的,可能与马拉色菌属嗜脂酵母而氟康唑对酵母菌有较好抑制作用有关。表皮更替时间正常为28d,角质形成细胞由颗粒层移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需14d,依此推算服药2周即可达治愈目的。泛发性花斑糠疹病程慢性,易复发,较难治愈,应用氟康唑治疗2周后仍可有部分复发者,故将服药时间延长至30d。综上,氟康唑片口服治疗泛发性花斑糠疹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参考应用价值。
  •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导致周围神经干炎症,外周神经传入纤维异位放电以及丘脑对疼痛调节环路功能改变有关。维生素B1、维生素E及消炎痛作为传统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具有修复营养受损神经,保护神经和肌肉组织,抑制炎症组织痛觉神经冲动,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但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情志内伤或外感毒邪所致。外邪或内伤导致脾失健运,湿蕴日久,化火生热,湿热搏结,导致营卫失调,经络阻遏,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笔者依据生物全息诊疗法,结合中医子午流注开穴法,对耳穴综合疗法治疗PHN进行临床探索。张颖清教授《生物全息律》理论认为,每个生物体的每一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叫全息元。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整体的缩影,包括了整体的全部信息。生物全息诊疗法认为在全息元穴位群上针刺或按摩,就可以治疗人体对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耳部神门穴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是镇痛的常用穴,肾上腺、内分泌穴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根据发病部位选择耳部相应耳穴,具有针对性治疗作用。子午流注歌诀云:“每日寅时从肺起,卯时流人大肠经,辰胃巳脾午心火,未时流入小肠经,申在膀胱酉在肾,戌走包络亥焦宫,子胆丑肝寅又肺,十二经脉周环行。”由此可知,每日早7~9时的辰时,正值人体经气行至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经多气多血,此时选取耳部胃穴针刺,能起到明显的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临床观察采用耳穴综合疗法治疗PHN较单独应用西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以肾阴不足、肝郁脾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治 疗当以滋肾健脾清肝为主,泻火解毒、化痰散结为辅。滋肾清肝汤的治疗,切中女性青春 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经临床观察,疗效肯定,明显优于消毒饮组,而且复发率也较低。因此,滋肾清肝汤是治疗女性青春期后痤疮较为理想的药物。
  • 摘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即山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张晓杰主任医师,治疗痤疮,内外兼施,针药并用,以自拟方滋肾清肝汤加减,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张氏认为,对痤疮患者进行生活教育的意义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注重调动患者的能动积极性,医患协作,治疗痤疮。
  • 摘要: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是一种病因不明,发生于手掌和足跖,以在红斑基底上发生成簇无菌性表皮内脓疱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采用阿维A胶囊与中药清热利湿方治疗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取得满意疗效,并与单用阿维A胶囊及中药清热利湿方两组治疗对照。在研究中观察到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88%,15例(53%)用药1周内脓疱基本干涸,20例(71%)用药2周内脓疱干涸。对照Ⅰ组4例(25%)用药1周内脓疱基本干涸,10例(62%)用药2周内脓疱干涸。对照Ⅱ组2例(12%)用药1周内脓疱基本干涸,8例(50%)用药2周内脓疱干涸。阿维A为第二代芳香族维甲酸类药物,其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抑制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生与分化,促进上皮角化恢复正常,并产生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中药龙胆泻肝汤和消毒饮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凉血的作用。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同时发挥促进上皮细胞分化生长,调节表皮细胞分化和增殖,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清热解毒、利湿、凉血、养血润肤,促进皮损恢复,使阿维A保持较少用量。研究中观察到加入中药的介入治疗后减轻了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本病病因不明,治疗上尚无满意的疗法,研究显示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掌跖脓疱型银屑病提高了疗效。
  • 摘要: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特征性皮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水疱,沿某一周围感觉神经呈带状分布,患者多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器官移植术后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所以病人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易扩散,病情一般较重,采用半导体激光联合药物治疗器官移植术后带状疱疹, 疗效满意。
  • 摘要:在组织病理学中,"苔藓样"是指以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为特征的炎性皮肤病,炎症细胞的浸润常使表皮真皮交界面模糊不清.(典型的皮损是扁平苔藓).重点介绍了扁平苔藓,光泽苔藓,线状苔藓,苔藓样角化病,慢性苔藓样角化病,金黄色苔藓,固定性药物反应,苔藓样药物反应,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等苔藓样皮炎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 摘要: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寻常疣、扁平疣等。这类疾病一般首选中医治疗。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脓疱疮、毛囊炎、丹毒、颜面粟粒性狼疮等,亦首选中医治疗。浅部真菌病常见的主要有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甲癣、皮肤念珠菌病、马拉色菌毛囊炎等。这类病由于西医无论内服药还是外用药疗效比较肯定,方法又简便,因此经常采用西医治疗,有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中医治疗本类疾病可谓历史悠久,方法甚多,疗效亦佳。其治疗方法以外治为主。
  • 摘要:扁平疣是一种多发于颜面,以扁平丘疹为典型皮损的病毒性皮肤病,病程呈慢性,严重影响美观,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结,血气不和,不能顺畅条达而气滞血凝于肌肤;或因阴血不足,血不养脏,内动肝火,火气外发,肌肤失养,更兼腠理不密,风热毒邪乘虚袭,客于体表,凝聚成结而发。认为,扁平疣的病理关键是风热毒邪郁结于表,日久成瘀,瘀热毒邪互结而成。治法应侧重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活血通络。露蜂房汤以露蜂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风通络为君,以大青叶,板蓝根,紫草,羌活,防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为臣,佐以薏仁,红花活血通经,以甘草为使,共奏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活血通络之功。临床研究表明,其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和94.73%,优于对照组转移因子胶囊,且毒副作用少,是一个治疗扁平疣的有效方剂。rn 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表明,扁平疣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失调,其中白介素-4 (IL-4)水平高于正常人,白介素-2 (IL-2),γ-干扰素(γ-IFN)水平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患者白介素-4(IL-4)水平较前下降,白介素-2(IL-2),γ-干扰素(γ-IFN)水平较前升高,说明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在扁平疣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露蜂房汤可能通过升高血清IL-2、γ-IFN水平,降低IL-4水平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 摘要: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本病复发率较高,目前清除疣体有激光、微波、冷冻、手术、药物外擦等多种方法,一般在清除疣体后局部或全身给予免疫调节剂,来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效果尚不确切。中医认为尖锐湿疣是因湿毒之邪侵犯阴器,湿热凝聚肌肤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化湿散结。本组选用的中药组方木贼疏散风热,香附疏肝理气活血,山豆根、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土贝母软坚散结,黄柏、地榆清热除湿泻火解毒敛疮,苦参、明矾清热燥湿生肌收敛。诸药并用使湿除热清,毒解结散。在熏洗过程中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使伤口易于愈合,同时使创面保持干燥降低复发。本文两组患者疗效分析显示单纯用液氮冷冻治疗,复发率相对高,而液氮冷冻后再联合中药熏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巨大尖锐湿疣容易复发,应告之患者初始复发率会较高,只要定期随访,发现新的疣体及时治疗,复发频率会逐渐减少,复发时间段会逐渐拉长,3月不出现新发疹可视为痊愈,从而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 摘要:扁平疣中医称之为“扁瘊”,明.薛已《外科枢要》记载:”疣需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可见,本病发病,内因肝郁化火,伤阴化燥,外因感受风热邪毒,凝聚肌肤,内外合邪,致血燥血瘀,热毒聚结。故治疗当以疏肝解毒,化瘀散结为主。方中柴胡、白芍、香附疏肝柔肝、行气解郁:大青叶、薏苡仁、连翘、土茯苓、蛇舌草、露蜂房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皮、紫草活血祛瘀;木贼草、荆芥散风止痒。中药外洗以“清热解毒,消肿生肌,腐蚀赘疣”为主,方中板蓝根、木贼草、马齿苋清热解毒;明矾、鸦胆子腐蚀赘疣;白芨消肿生肌,香附疏肝理气,荆芥长于发散,消肿。西医认为扁平疣是由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与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皮肤擦伤或搔抓等因素有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大青叶、薏苡仁、木贼草等均具有抗病毒作用,土茯苓、蛇舌草、露蜂房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增殖等作用。匹多莫德可通过对肌体的免疫功能的促进发挥显著的抗病毒作用,而外用尤靖安也具有抗病毒、提高免疫功能作用。总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不仅符合中医病因病机和西医发病机理,而且内治外治结合、辨证辨病结合,因此取得良效。
  • 摘要:湿疹相当于中医的“湿疮”,但根据许多病象的描述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如浸淫遍体,渗液明显者,称“浸淫疮”;发生于小儿者名“奶癣”;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阴囊者称“绣球风’’、“肾囊风”;发于外阴称“阴湿疡”;发于乳房部位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称“落脐疮”;发于肘、膝窝处称“四弯风”;发于手掌者称“鹅掌风”发于小腿者称“裙边风”以及风湿疡、湿毒疡、顽湿疡、瘑疮、月蚀疮等。传统医学认为湿疹的病因源于先天禀赋不耐,属于易感性体质:后天饮食不节、失其调养;环境气候,居处触物;易激急躁,情志所伤;外因风、湿、热邪趁势袭扰,风性扬上、善行数变而见搏邪于肌肤呈多形性损害,瘙痒无度:热邪充斥肌腠则见皮疹红肿灼热;湿性重浊粘腻或见流津浸淫,或见迁延反复,湿蕴实为该病之病机关键,日久则伤及阴血,出现血虚风燥。中医在湿疹治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笔者在临床应用中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结合结合西药外涂,湿热侵淫型予清热除湿,脾虚湿盛型予健脾利湿,血虚风燥予养血熄风,中药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西药抑制局部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湿热侵淫型最多,治疗以湿热侵淫型疗效最好,因此型患者多数病史偏短,邪气实而正气不虚,脾虚湿盛型疗效次之,此型患者病史亦不太长,体质尚可,血虚风燥型疗效最差,可能与病史长,患者年龄大,体质差,病变累及阴血,故疗效相对最差。总之,临床疗效和中医辨证分型有明显关系,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型疗效最好。
  • 摘要: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传播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其治疗方法很多,但复发率很高,治疗上颇为棘手.我院男性科从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冷冻+左旋咪唑+中药擦洗综合治疗肛周CA,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传统的激光、电烧灼等疗法不加以预防措施,复发率极高,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隐性感染,只有彻底消除疣体及其周围正常皮肤黏膜内的病毒,才能达到治愈,防止CA的复发,局部治疗常是CA首选方案。本组病例在疣体液氮冷冻的基础上,口服左旋咪唑,它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提高或恢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可通过增强和激发T细胞的功能而恢复对B细胞系统的调节,调节抗体的产生,提高了免疫力,使疣体缩小,逐渐脱落消失。本方采用川椒抗病毒;黄柏清热解毒;苦参、明矾收敛消炎,吸收细胞中水分,使细胞发生脱水收缩,减少腺体分泌,减少炎症渗出物,使疣体脱落;莪术破血祛瘀,配以香附消磨积块,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软坚、祛毒止痒之功效。结果显示,综合治疗CA,明显降低了复发率,提高了治愈率,值得推广使用。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该人群安全套使用情况与STD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对MSM人群STD/AIDS干预的策略制定提出有指导意义的依据。从总体上看,本项研究的结果主要反映出相对年轻、汉族、接受过较好教育和居住在大中城市的MSM的情况,不能由此简单地直接推导出其它MSM亚人群的状况。本项研究讨论的重点,亦主要限于作为样本的MSM的安全套使用情况与STD患病率相关关系的调查研究。本样本中,使用过安全套者约占5/6,从未用过者约占1/6。统计分析显示,使用过安全套者与未使用套者在STD患病率上差别有统计意义,推测与MSM不能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以及安全套只能预防部分病种STD的发生有关。根据是否每次性交中百分百使用安全套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在STD患病率上,近6个月肛交时每次都用安全套者<非每次用或从不用者;这说明只有每次性行为坚持用安全套才能有效减少STD/HIV的性传播。口交时每次使用和不能每次用安全套者STD患病率差别无统计意义,推测与口腔STD诊断率较低以及口交感染STD概率较小有关。本组MSM与女性性交时每次使用和不能每次用安全套者STD患病率差别无统计意义,推测与安全套不能完全阻止STD的传播以及STD主要传染源来自MSM群体有关。“买性”及“卖性”时每次使用和不能每次用安全套者STD患病率差别无统计意义,推测与“买性”者参与被动肛交及“卖性”者没有用安全套有关。样本中患STD者约4/5在男男性交时使用安全套,较之本项目组1999年调查的34.7%、2001年调查的6l.9%有了很大提高,也高于Wong等在我国香港地区调查。但近6个月口交时约1/10、肛交时约1/3左右的人每次都用安全套,仍低于国外Carballo-Dieguez的调查。本项研究中,肛交时未用安全套的重要原因有多种。分析显示,因为怕对方认为自己有STD而在肛交时不用安全套者有更高的STD患病率,这样他们与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必然加大了对方感染STD的概率。针对这些情况,在对MSM进行STD/AIDS干预时,如何让这一人群真正意识到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特别是坚持每次使用是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 摘要:皮肤病中药外治疗法的内容极为丰富,介绍了常用的止痒类药、清热类药、收湿类药、杀虫类药、润肤类药等外用药,水溶液剂、散剂、洗剂、酊剂、油剂、乳剂、醋剂、软膏等外用制剂的功用、用法、药理作用及附方。
  • 摘要:白癜风是临床常见的色素障碍性皮肤病。酪氨酸酶是黑素生成的主要限速酶,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治疗白癜风的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发现53味中药水提取物酪氨酸酶活性激活率由高到低分别是生地黄、沙苑子、苍耳子、独活、重楼、白附子、浮萍、威灵仙、秦艽、刺蒺藜、郁金、苦参、枸杞、豨莶草、川芎、芝麻、紫草、党参、桑椹、女贞子、荆芥、白鲜皮、防风、何首乌、附子、赤芍、菟丝子、桃仁、炙甘草、生麻黄、羌活、乌梅、当归、丹参、黄芩、黄芪、柴胡、补骨脂、陈皮、旱莲草、乌蛇、苍术、炒白术、鸡血藤、丹皮、骨碎补、龙胆草、白芍、熟地黄、白芷、僵蚕、茯苓、红花,其中47味中药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最强者为生地黄,最弱者为龙胆草:6味中药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最强者为红花,最弱者为白芍。rn 本研究结果与以往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本研究发现对酪氨酸酶激活作用最强者为生地黄,雷铁池等用89味中药乙醇提取物研究发现,对酪氨酸酶激活作用最强为赤芍。许爱娥等对常用中药50%甲醇水溶液提取物研究发现,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最强为旱莲草,而雷铁池等认为旱莲草对酪氨酸酶无激活作用。闫军等对21味中药乙醇提取物研究发现,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最强为黄芩,雷铁池等也认为黄芩对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出现差异,可能与实验方法有关。rn 总之,中药提取物体外实验可以证实其对酪氨酸酶活性有上调作用,可为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参考,但药物进入体内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有待于研究。
  • 摘要:本实验选取ALS4和ALS9基因为研究对象,检测ALS基因mRNA在白念珠菌不同生物状态的表达水平。探索ALS基因在菌相转换以及生物膜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rn 选用白念珠菌标准株3株,临床株10株。将13株念珠菌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成不同的生物状态包括酵母状态、芽管状态(菌丝早期)、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应用Trizol法提取各种状态白念珠菌总RNA,应用RT-PCR两步法试剂盒将RNA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设计合成ALS4,ALS9基因和管家基因ACT1基因的特定引物并进行PCR扩增,然后2%琼脂糖凝胶电泳,EB显色,凝胶成像系统成像,以ACT1基因为内对照进行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结果。rn 结果显示临床株和标准株白念珠菌ALS4和ALS9基因mRNA芽管状态的相对表达量高于酵母状态(P均<0.05);临床株和标准株白念珠菌ALS4和ALS9基因mRNA生物膜状态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浮游状态(P均<0.05)。白念珠菌的菌相转换(从无致病性的酵母相转变为有致病性的菌丝相)和生物膜(酵母相转变为菌丝相是关键步骤)形成过程中必伴随着基因表达的变化和调控。推测相关的致病基因ALS基因可能表达增高来参与调控和致病。本研究证实ALS4和ALS9基因mRNA在芽管状态和生物膜状态表达增高,与国外相关研究一致,表明这两种基因在白念珠菌致病过程中如菌相转换和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是皮损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过度增生的异常瘢痕组织,隆起于皮肤表面,其内有大量胶原和基质成分的沉淀及毛细血管的再生。肥厚性瘢痕不经治疗有自发稳定或退化的趋势,但无法预测退化的程度或者能否复发;另一方面,、瘢痕疙瘩无退化趋势,并随着时间推移趋向于变大。一般来说,在发病初期,二者很难区分,但二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明显优于晚期治疗。因此对有发生肥厚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倾向的皮损建议早期治疗。新生的肥厚性瘢痕早期干预反应较好,但瘢痕疙瘩即使治疗后复发率也很高,应联合治疗以获得更佳效果。推荐的方法:应损伤小、安全、简单易行、潜在的副反应最少。对晚期皮损虽然很难完全清除,但是仍建议治疗以改善皮损(如退红、缩小体积、变柔软、缓解疼痛、瘙痒和感觉敏感)。为避免此类皮损发生及治疗现有皮损,建议病人避免在高危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损伤性操作,尤其是有家族史和个人史的病人:对损伤部位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如尽早促进创伤愈合、用移植物和皮瓣早期封、闭伤口、纠正感染或营养不良等会导致创伤愈合延迟的因素);应用推荐的干预方法促进创伤愈合(如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瘢痕或应用封闭敷料)。
  • 摘要:《本草纲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小儿皮肤病症就有较成熟的认识,并且充分考虑到小儿的自身特点,诸如内服中药依从性较差,皮肤娇嫩,病情变化较快等,治疗上以外治为主,重视预防,制剂精湛,外治方法丰富,对于当今研究简验便廉的适合小儿应用的皮肤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思路。通过研究挖掘其精华,可以为中医治疗小儿皮肤病提供更多实用性强的手段,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AS在我国发病率本文病例患者腰痛13年,脊柱各方向运动均受限,双侧骶髂关节炎X线片上改变为Ⅳ级,符合AS的诊断标准。同时患者多个关节炎大于3个月,有典型的银屑病皮损,类风湿因子阴性,符合PA的诊断。因此笔者认为该患者应是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关节病型银屑病。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受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影响,工作劳累,治疗不规范等因素致使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关节病型银屑病发生。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男,20岁。因右侧颈部丘疹、凹陷性皮疹20年,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为巨大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本病例皮损即有外生性的丘疹、结节,又有凹陷性的损害,且以凹陷性的改变为主,皮损呈群集性分布。病理上病变并不局限于真皮,可见较多与表皮相连的囊性扩张毛囊。有作者认为毛囊瘤是一组形态上与毛.囊分化周期相一致的谱系疾病,很晚期的毛囊瘤相当于毛囊皮脂腺囊性错构瘤,是否该病例正反映了这种毛囊分化周期上的连续过程有待进一步证实。
  • 摘要:色素性玫瑰疹又名色素性玫瑰糠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好发于青春期后青年。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近端分布的粟粒至蚕豆大小的淡褐色至黑褐色色素沉着斑,分布与皮纹走向一致。初起为玫瑰色红斑,经10天左右变为淡褐色,最终演变为黑褐色,多年不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病理变化:色素沉着期可见真皮上层色素颗粒及载黑素细胞增多。本病应与色素性扁平苔藓、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色素性荨麻疹、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等鉴别。色素性扁平苔藓为灰褐色丘疹,可伴有典型LP皮疹,无掌跖损害,粘膜损害偶有报道,病理有特征性改变。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与本病无本质差别,只是后者无红斑期,而且组织病理学无明显真皮苔藓样炎症浸润。色素性荨麻疹皮损摩擦后会出现红斑风团。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初起也为红斑,以后红斑颜色逐渐转为淡灰色。在病程活动期,红斑边缘略隆起或在原色素沉着斑的边缘绕以红晕。皮损呈离心性扩大,形成环形、多环形或不规则形,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扁平苔藓类似。本病目前无有效疗法,但预后较好。
  • 摘要:扁平疣又名"青年扁平疣", 由乳头瘤病毒引起.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颜面、手背和前臂,多发于女性,中医称之为扁瘊,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药治疗扁平疣廉简易行,疗效确切.随着中西医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临床医生治疗经验的积累,扁平疣的辨证论治逐渐形成规律.总结辨证规律认为,扁平疣的形成是在气血失和、肌表不固的基础上内外因素合而致病,在外为热毒兼风湿之邪瘀滞经络,在内为肝失疏泄,筋气外发。根据以上辨证结果,本病属正虚邪盛,以邪盛为主,故其治则当以祛邪为主不忘固本。
  •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皮质类固醇激素、广谱抗生素、放化疗的广泛应用,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浅深部皮肤感染日益增多,愈来愈受到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关注.国内马拉色菌的中药药敏的研究已经逐渐开展。但是均为西医系统医院牵头研究,中医医院尚未见专业报道。郑晓晖等运用试管药基法测定中药的抑菌MIC值为:丹皮0.225g/mL、秦皮0.35g/mL、射干0.35g/mL、陈皮0.5g/mL、大黄0.25g/mL、姜黄0.5g/mL、白鲜皮0.5g/mL、地肤子0.5g/mL、青蒿0.225g/mL。总结出丹皮、大黄、青蒿具有明显抑制马拉色菌的作用。朱敏等参照M27-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3种中草药中,香茅、蛇床子对马拉色菌有较强抑制作用(MIC31.25-62.50mg/L),14种中草药单体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有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MICO.98-7.81mg/L)。中药或中药的有效成分对马拉色菌抑制无相互协同作用。张宇等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采用含橄榄油液体培养基测定苦参、白鲜皮、鱼腥草、马齿苋等中药及其混合剂体外抗马拉色菌的敏感性。结果混合液组和鱼腥草组的MIC值低于其它各组,苦参、白鲜皮、马齿苋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eler等发现所有受试的厚皮马拉色菌对茶树油表现出非常高的敏感性,提出茶树油是一种颇有前景的外用抗马拉色菌制剂。
  • 摘要:对待皮肤病“忌口”,应增加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忌口”要因病情而定,该变通的要灵活变通,死板教条的做法固不应该,人云亦云的滥嘱“忌口”更是弊多于利。医学是科学,“忌口”必须要有合理的根据。“药食同源”,掌握并利用好“忌口”的理论和方法,施与科学而合理的饮食,必将开辟出皮肤病康复治疗的又一片蓝天。
  • 摘要: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中医学“中药毒”的范畴。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机体禀赋不耐,药毒内侵,化为风湿热邪,外蕴肌肤腠理甚则毒扰营血,内传脏腑经络所致。本病例属紫癜型药疹,需与过敏性紫癜相鉴别。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在临床上常与其他中药配伍治疗过敏性紫癜。例如:清脾除湿饮、知柏地黄汤、归脾汤等。随着中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中药引起的药疹越来越多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近几年来资料显示中药已经成为药疹主要的致敏因素之一。白术作为一味临床常用中草药物经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等皮肤病,其毒性反应常为吐血、便血、肌肤发斑等不良反应。其致敏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尚需进一步研究,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要加以重视。
  • 摘要: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湿热潜证的病理状态,而外邪的感召是始动因素。在临床前期伏邪内藏,蕴结成毒,伏于血络,而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临床期(急性期或发作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稳定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低水平的平衡)。这是许多银屑病(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红皮病型)的共有机制和/或发病基础,因此在各期病证的治疗中,把握湿热潜证的病理机转,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法在预防、控制、调节乃至康复目标的整体效应,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种痘样水疱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hydro vaceiniforme-like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HVLCTCL)是一种与EB病毒慢性活动性感染相关的罕见的T细胞淋巴瘤。介绍一例患儿,女,5岁,免疫组化:皮损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真皮异型细胞CD3和CD8强阳性,CD45RO阳性;部分向血管性异型细胞CD30阳性,而CD4、CD20、CD79a和CD56均阴性。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EBV-DNA定性检测,诊断为种痘水疱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治疗:阿维A 10mg,qd,γ-干扰素200万U肌注,每周一次,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疗效仍在观察中。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男,40岁,全身起丘疹、斑块20余年.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起丘疹,渐增大,后逐渐扩展至胸背部及四肢,9年前在外院组织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曾行放射治疗(具体不详),局部皮损预后形成瘢痕,但又不断有新发皮损.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系统查体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面、胸背、上肢可见多发豆粒至鸡蛋大暗红色及黑褐色斑块,边缘轻度串珠样隆起,部分表面轻度破溃、结痂。组织病理:肿瘤与表皮相连,向真皮内浸润性生长,在真皮内可见多个基底样细胞团块,呈嗜碱性,团块周边细胞呈栅栏状,周围未见明显收缩间隙。诊断:多发性基底细胞癌。
  • 摘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疼痛综合征,一旦形成,病人将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苦不堪言,严重时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老年是惟一公认的PHN的危险因素,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PHN的发病率必然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若病情较严重、VAS评分>7时,对此类患者进行电生理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一旦他们同时伴有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则说明他们发生PHN的机率要高,对此类患者要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降低PHN的发生率。为了探索较好的带状疱疹治疗方案,曾应用不同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NB-UVB联合.更昔洛韦、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中重度带状疱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可明显缩短患者的病程,降低PHN的发生率。
  • 摘要:医学(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研究和服务的对象都是人,具有生物、社会和心理的多重属性,所以任何单一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均不可能完成对人体的完整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治皮肤病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在当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必然优先开展中西医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探讨表明: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医疗实践上都说明把中医和西医的长处集中起来,将有着无比的优越性。这种在诊断上相辅相成,在治疗上相互融合,在技术上相互渗透,在药学上互为补充,在理论上融会贯通,共同提高、共同探索医学科学和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内在规律。
  • 摘要:细菌感染性皮肤病在临床中常见.,如疖、痈、脓疱疮、毛囊炎、甲沟炎、丹毒、蜂窝织炎等,常见的皮肤感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球菌、绿脓杆菌等。因此本课题试图研究复方黄聚凝胶(主要成分为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黄连、甘草、薄荷脑)治疗细菌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和皮肤毒理学试验。配方中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泄火清心、凉血活血等功效。近年发现黄芩根提取物尤其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和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均具有抗菌、抑菌作用。黄连功用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其药理作用包括①抗微生物及抗原虫作用。②对循环系统的作用。③对乙酰胆碱等的作用。④对平滑肌的作用。⑤对胆汁分泌及血液的影响。⑥抗癌、抗放射及对细胞代谢的作用。⑦其他作用。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变态反应、镇咳、祛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解毒等作用。薄荷脑为芳香药、调味药及驱风药。可用于皮肤或粘膜产生清凉感以减轻不适宜,主疼痛。体外试验薄荷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痒作用。因此从中医药理角度综合考虑,复方黄聚凝胶可能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的疗效。
  • 摘要:青春期痤疮的主要病机可归纳为肺胃蕴热,脾胃湿热,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血瘀痰结等;病位在面部,脏腑涉及肺、胃、肝、脾。各皮肤科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基本趋于一致,内因多为肺胃湿热、痰瘀凝结、肝肾不调,外因乃感受毒邪。关于其治法,各位皮肤科医家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刘瓦利教授治疗痰瘀互结型痤疮治宜活血化瘀、消痰散结,以化瘀散结丸加减: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昆布10g、海藻10g、丹参30g、莪术9g、夏枯草15g、陈皮10g、半夏9g。陈汉章治疗青年女性痤疮,治宜疏肝解郁散结,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陈洪绪治以疏风清热、除湿为主。基本方:益母草10g,枇杷叶20g,荆芥10g,防风20g,僵蚕10g,泽泻10g,白芷20g,桔梗20g,蒲公英20g,连翘10g,甘草10g,大枣5枚。张志礼将痤疮分为:①肺胃积热型(多为痤疮初起,以丘疹、粉刺为主),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②湿热蕴结型(多为中、重度,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方用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③痰湿凝结型(多为囊肿结节,迁延不愈),方用海藻玉壶汤、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朱仁康认为痤疮大致可分为肺风型和痰瘀型,肺风型治宜清理肺胃积热,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痰瘀型是由痰瘀交结而成,治宜活血化瘀、消痰软坚,用化瘀散结丸.
  • 摘要:黄褐斑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影响面部美容的疾病,好发于两颧、鼻部、额头、颊部及口周等处.见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常对称发病,呈片状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无突起,无鳞屑,局部无自觉症状,日晒或疲劳时色素可加深.西医治疗无特效疗法,总体疗效差,且部分治疗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近期效果好,远期则易复发。中医学认为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气滞血瘀,情志不舒,使面失荣润,发而为斑。临床上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 摘要:色素代谢人类皮肤的颜色与皮肤中存在的色素的种类和数量有关,黑素对皮肤颜色影响最大。黑素在表皮基底部的黑素细胞中形成。其过程为黑素细胞中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生成多巴、多巴醌最终形成黑素。黑素转移至基底细胞中,随着表皮细胞的移行被带到表皮全层。最后随角化细胞的脱落而脱失。酪氨酸酶是黑素生成的关键酶,它控制着黑素的形成过程,其活性程度对色素的沉积起主要作用。rn 壬二酸衍生物对壬二酸衍生物的研究来自于对壬二酸的认识,壬二酸,又名杜鹃花酸,是一种来自杜鹃花的天然9碳饱和直链二羧酸,在体外是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物,对结构紊乱机能亢进或增殖的黑素细胞有直接抑制和细胞毒作用,可选择性作用于异常黑色素细胞,抑制其过度活性,但对正常细胞很少或无作用。壬二酸衍生物(K-ADG)是一种最新开发的壬二酸的衍生物,与壬二酸相比,它易溶于水,使用量少,有效浓度低,皮肤刺激作用小而美白作用更强。rn 本试验的结果看到,阳性对照:此管内同时含有酪氨酸酶和底物多巴,反应产物最多,OD值最高。(标准品参比: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室做检测时都应设有标准品对照。在尚无法定的或公认的标准品之前,选用2%曲酸作为标准对照)。由以上实验结论证实,壬二酸衍生物溶液浓度越高,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越高,30%原液抑制率最高。12%浓度的壬二酸衍生物凝胶抑制率低于7.5%及3.25%的壬二酸衍生物溶液,疑为凝胶基质影响了吸摄值,祛斑方中药液抑制率最低。
  • 摘要:慢性湿疹为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因其皮损局限,尤适于应用外治疗法。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外治疗法,早在汉代就有应用外治法治疗湿疹的记载(张仲景《金匮要略》即有“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外治法治疗湿疹疗效可靠,副作用小,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但在外用药物的使用中同样要遵循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在今后本病的中医外治研究中还应进一步完善理、法、方、药体系,筛选出最有效的中药制剂。
  • 摘要:一直以来,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感到很困惑的疾病,本文对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各不相同,有学者认为综合起来考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出现率非常普遍,大约有15%的男性在他们的一生中某个时间会出现。②2%-10%的成年男性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③慢性前列腺炎是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危险因子之一。④慢性前列腺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 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这样对从根本上控制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然而从不同的侧面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将为最终控制本病提供必要条件。临床多用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由于其副作用多,故临床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在我国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经验,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价格低廉、突出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少等优点,而日益受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独到的特点和疗效,但是,中药药理及协同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中药方法治本病将有广阔的前景。
  • 摘要:中药外用治疗头部脂溢性皮炎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课题所选用的桑鱼洗剂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痊愈率58.06%,有效率96.77%),且复发率低,对治疗组30例痊愈患者半年随访结果显示:2个月复发率为26.67%,3个月复发率为33.33%,半年复发率为56.67%,明显优于同类西药,且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摘要:2008-2010年,在皮肤科共诊治阴茎硬化性淋巴管炎患者4例。rn 临床资料:本组4例。年龄24~47岁。病程5d~20d。均以发现阴茎冠状沟部弯曲的条索状硬物就诊。3例原因不明,1例患多发性硬下疳20天左右出现本病。rn 查体:将包皮向阴茎根部充分上推后,可见阴茎冠状沟处皮下有长度不等(1~3cm)的弯曲隆起的条索状物,似蚯蚓状,表面为与皮肤一致的皮肤色,有光泽,半透明,触之软骨头硬,可滑动,不与表面皮肤粘连,无自觉症状。rn 治疗:不明原因的三例仅用美能(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 tid po,5d好转,1Od治愈。患硬下疳的一例除用上述方法外,肌注卞星青霉240万单位,一次/W,共3次,梅毒和淋巴炎均治愈。rn 治疗体会:本病好发于30~40岁的男性,一般无自觉症状。病因不明,创伤、局部机械刺激、病毒感染、结核均有可能为发病因素。无明显原因的阴茎林巴管炎单用美能片治疗疗效确切,迅速。原因明确的要同时治疗原发病。
  • 摘要:“银屑病”以红斑,鳞屑为主,因抓之脱屑,有点状出血,如匕首所刺之状,故称“白疕”。因形状如癣,脱屑如松皮,又名“松皮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约15-30%的患者中有家族史,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冬季发病或加重。本病的病机总由营血亏损,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一般寻常型银屑病辨证为风寒型,风热血热型,血燥风盛型,血虚血瘀型,其中血燥风盛型临床常见,治以养血祛风透邪,滋阴润燥解毒。麻黄《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本案例滋阴方中加入麻黄其意义有三①增加祛风止痒之功。②通过其开腠理,首发汗之透邪外出,将体内久着之邪毒表散之,且肺主皮毛,麻黄归肺经。③麻黄与滋阴药物配伍,既不会伤阴,也不会发汗太过。是临床治疗银屑病的又一新思路,故获良效。
  • 摘要: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认为多由肺胃湿热、热毒瘀结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雄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毛囊口上皮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和遗传等因素有关。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其病因病机有自身特点,该类患者多系职业女性,因生活或工作中的各种负性事件导致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耗伤阴液,久则病及肾阴,终致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从而发为痤疮。因此,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情志不调是发病的重要原因,肝肾阴虚是其主要病机,并由此进一步导致了血瘀、痰结与热毒。故治疗当以疏肝滋肾、泻火解毒、化痰散结为主。方剂中,柴胡、白芍、女贞子为君药,功能疏肝解郁、养血平肝、滋补肝肾;丹皮、双花、连翘、黄芩、蛇舌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共为臣药;佐以当归、红花、丹参、坤草养血活血调经,浙贝母清热散结;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凑疏肝滋肾、泻火解毒散结之功效。取耳部内分泌、皮质下、脑点穴,可缓解大脑紧张状态,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水平;肝、肾穴相配能疏肝解郁、补肾益精:肺、胃穴合用则可清降肺胃蕴热。诸穴、诸药配合,功效相得益彰,符合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病因病机,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痤疮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该病为一种多病因的疾病,其发病机理与皮脂分泌、毛囊异常角化、异常菌群和炎症反应的产生有关。导致痤疮的病原菌主要为厌氧菌中的痤疮丙酸杆菌以及需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复方黄柏液是由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蜈蚣等加工提炼而成。据河北省临床检验中心试验报告书,复方黄柏液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中医学认为其组方中连翘、黄柏、金银花、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效,复方黄柏液在两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与治疗6周后评分,经t检验,2.174,p=0.034,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判定治疗组显效率70%,而对照组仅为43.33%,经X2检验,X2=4.344,p=0.037,p<0.05,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rn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此药液对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的痤疮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力较强,能缩短痤疮患者的病期,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如色素沉着,瘢痕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年轻女性应用复方黄柏液可降低其发生,达到治疗与美容兼顾之目的。rn 总之,用复方黄柏液治疗痤疮30例发现其抑菌,抗炎,减轻痤疮的色素沉着,瘢痕等并发症有明显疗效,不失为临床治疗痤疮良好的皮肤外用药物。
  •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寻求物理性治疗皮肤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如激光治疗大面积纹身或疣状痣等,但术后的尽快恢复及避免出现瘢痕、遗留色素沉着等问题是患者特别是年轻就诊者非常关注的,在临床一直困扰的医生,如何促进各种伤口创面愈合,缓解疼痛缩短疗程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复方黄柏液主要成份为连翘、黄柏、蒲公英等,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等外科疾患。根据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激光、冷冻软疣刮除后的创面采用复方黄柏液局部湿敷,观察用药后皮损处红肿渗出、疼痛、及愈合的情况,通过对30例各种伤口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复方黄柏液的应用取得了满意疗效。复方黄柏液临床应用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燥湿止痛功效,现代药理证实复方黄柏液中的黄柏、蒲公英、蜈蚣不仅具有杀菌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过敏等作用,还有化腐生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临床上采用复方黄柏液局部湿敷,在保持原药物的基础上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患者普遍反映局部应用后有舒适缓解疼痛的明显作用。故在临床观察中复方黄柏液治疗组显效率70%、有效率96.6%明显优于三黄水洗剂对照组(显效率13.3%、有效率93.3%)。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复方黄柏液应用于激光、冷冻软疣刮除后的各种创面,有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避免瘢痕出现,减轻肿胀缓解疼痛的作用,患者顺应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摘要: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是皮肤科难以治愈的疾病.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用六联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128例,治疗组:口服左西替利嗪片5mg,每日1次;潘生丁片25mg,每日3次;桂利嗪片25mg,每日3次;西米替丁片200mg,每日3次:氨茶碱片100 mg,每日3次:火把花根片3片,每日3次。取得了满意疗效.
  • 摘要:多年以来,普遍观点认为长期口服较大剂量泼泥松治疗需同时补钾,起初常选用氯化钾溶液、枸橼酸钾溶液等进行补充,但由于钾溶液味苦难咽,且氯化钾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烧心、食管刺激、腹痛、腹泻等,患者依从性差;后改为氯化钾片剂或颗粒剂,虽口感较溶液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胃肠道不良刺激,同时药物售价也较溶液为高。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69例长期口服泼泥松治疗的住院病例进行不补钾实验室及临床症状观察。目前临床上通常根据血清钾浓度判断是否缺钾,故笔者采用空腹血清钾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配合患者临床症状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患者正常饮食情况下,每日口服泼泥松量60mg以下(含60mg)时,不需补钾;泼泥松量为70~80mg/d,则在多摄入蔬菜及钾含量丰富水果的前提下,可不行补钾,但须每周检测一次血钾浓度,并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以及时发现可能缺钾者:泼泥松量为90mg/d以上时,则应同时进行补钾治疗。rn 近年来,甲泼泥龙片剂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其虽具有效价高之优点,但价格昂贵(为泼泥松片的59倍),不适宜广泛推广应用。泼泥松临床治疗已有几十年历史,实践证实口服给药安全、疗效可靠,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口服药物。笔者关于口服较大剂量泼泥松不补钾的实验室及临床观察结果,对于完善泼泥松临床应用具有参考应用价值。
  • 摘要:寻常痤疮的中医认为主要病因病机为热、湿、瘀。方中金银花、丹参清热解毒、燥湿、活血为君药。公英清热解毒,紫草凉血,共为臣药。地丁、生地、丹皮、连翘、陈皮、浙贝清湿热、活血化瘀散结为佐药。白芷,味辛性温,具有祛风解表、排脓、消肿止痛之功效,其味辛而走表,有引药达表之意,是为使药。痤疮饮方中诸药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主次分明。通过有机的配合,提高了疗效,根据痤疮的特点,热、湿、瘀兼而除之。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痤疮饮有抗雄性激素与抑制皮脂分泌,纠正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抗菌和抗炎作用,对痤疮有良好疗效。中药针对病因抑制痤疮发病,强脉冲光针对靶基(血红蛋白、皮脂腺及胶原纤维)抑制痤疮发展加重,同时改善肤质收缩毛孔提亮肤色,达到面部美容的效果,两者联合应用提高了疗效,值得推广。
  • 摘要:荨麻疹(Urticaria)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并伴有时隐时现的瘙痒症状的过敏性皮肤病.本病较常见,约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季节.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张晓杰教授认为将经方移治于皮肤疾患而收效,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论治。皮肤病虽在体表,实乃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经方虽为六经、脏腑辨证而设,然用于皮肤科临床,只要辨证准确,切合病机,就会取得确切疗效。
  • 摘要:我院门诊部采用CO2激光结合中药灌注治疗直肠内尖锐湿疣66例,治疗组患者术前排空大便,采取截石位,肛周局部碘伏消毒,用自制肛管扩张器撑开肛管,用碘伏棉球将肛管内壁消毒,暴露疣体,用CO2激光将疣体逐一祛除,后用碘伏棉球局部按压3min~5min,直至创面再无血液渗出为止,局部涂以湿润烧伤烫伤膏。操作完毕后,嘱患者适当休息、清淡饮食,隔日排便后,洗净肛门,平卧,将臀部垫高8cm~10cm用去掉针头后的5ml注射器,抽取煎好的自拟中药“消疣汤”(板蓝要30g,大青叶30g,薏苡仁60g,苍耳子30g,苍术30g,香附30g,苦参30g,红花30g,牡蛎30g)药液,缓慢推入肛门直达直肠,每次注入30-50ml,注入完毕后静躺30min,使药液充分吸收,每日一次,疗程3个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 摘要:物理治疗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紫外线光疗和浴疗.本文对紫外线治疗银屑病予以介绍.在较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经一定的时间,照射区皮肤可以发生红斑反应,重者有水疱形成,甚至全身反应。引起红斑反应的光谱主要是UVB,以295 nm的作用更为明显。UVA也可以引起皮肤红斑反应,但所需照射剂量较UVB大1000倍以上。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红斑反应:①躯体部位:身体不同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以躯干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上臂、股部、面、颈,再次为四肢远端。手足背的敏感性低于躯干约4-6倍,掌跖部位敏感性最低,曾经检测过69例寻常型银屑病人不同部位对窄波UVB的最小红斑量(MED),前臂屈侧的MED几乎相当于腹部MED的2倍,差别较大。②皮肤色素:皮肤色素越深,敏惑性越低。③季节:冬末至夏初的敏感性高,夏末至冬初的敏感性低。④疾病:光敏性皮炎、皮肌炎、红斑狼疮、急性湿疹、皮炎的敏感性增高。⑤药物:光敏性药物内服或外用可以增加光敏性。如内服维甲酸、氯丙嗪、喹诺酮类抗生素。⑥职业:室外工作比室内工作者敏感性低。⑦年龄:青年人敏感性高。⑧生理性:经、孕期敏感性高。
  • 摘要:介绍了太田痣,蒙古斑,蓝痣,颧部褐青色痣,黄褐斑,雀斑,伊藤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斑痣,咖啡斑等十种斑状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病理学,鉴别诊断方法等问题。
  • 摘要: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见于面部和其他曝光部位.2009年1月~2010年4月,采用Lumenis One强脉冲光治疗仪治疗面部雀斑患者25例,疗效满意。临床治疗中选择的参数包括波长、能量密度、脉冲次数、脉宽和延迟时间。治疗参数的选择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而定,主要考虑因素有病变类型、皮肤类型、病变部位和年龄等。波长的选择主要依据治疗目的而定,另外皮肤颜色越深,表皮对光的吸收越强,所以宜选择较长的波长,以利于光深入皮肤内部;能量密度的选择一般从低能量开始,皮肤越薄越黑就越敏感,选择的能量也就越低,若治疗后反应严重,需调小能量密度;脉冲方式选择,对于病变位置较深或者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选用双脉冲或多脉冲方式,这样在脉冲延时的冷却功能可减轻光对表皮和周围组织的损伤,使得组织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作用增强;脉宽是脉冲作用于组织的时间,在一定能量下,脉宽越宽则光对表皮和周围组织的损伤越小,因此初始治疗时,选择脉冲需较宽,皮肤较厚或是病变较深时,可延长脉宽,在延长脉宽时,可适当提高能量;延迟时间是指脉冲间隔时间,强脉冲光治疗时,脉冲延时可以进行表皮冷却,从而减少表皮的损伤,如果皮肤颜色深,且皮肤较薄,则把脉冲延时调长。
  • 摘要:玫瑰痤疮(acne rosacea)是酒渣鼻(rosacea)的别名,是发生于鼻及鼻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比较倾向于:局部毛细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是主要原因,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是重要因素之一;食用辛辣食物、冷热温度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饮酒、内分泌障碍因素均可使之加重.近来有幽门螺杆菌学说、免疫紊乱学说。他克莫司联合短程地塞米松软膏治疗见效快,在1周时红斑、脱屑和瘙痒显著好转。但毛囊虫仍可存在是皮疹复发的潜在因素,中药煎剂外敷后起到了清热凉血杀虫的作用,加之间断应用他克莫司,巩固了疗效,延缓并减轻了复发。
  • 摘要:介绍了荨麻疹的概念及分类,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效果,探讨了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理念、策略、药物及要注意的问题。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顽固而易复发的皮肤病,尤其斑块型皮损,更是顽固难愈。本治疗采用中医西医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总的原则是活血养血,行气破滞,滋阴润肤。桃红四物汤为中医养血活血经典方剂,依据辨证辨病进行加减,不但增强了活血化瘀之功,而且还有滋阴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罐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操作过程中其所产生的负压、温热、摩擦等作用,能进一步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加快斑块的软化和消散。中药药浴最常用于肥厚性皮肤病,药浴时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以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温热药浴不但能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而且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氧供给。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可缩短病程,增强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治愈率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