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俄第二届传统医学学术会议
中俄第二届传统医学学术会议

中俄第二届传统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10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俄罗斯喀山医学科学院

会议文集:中俄第二届传统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医对身形本质属性的认识,主要表达为“阴”、“阳”。“阴”、“阳”的实质,即进化(发育)层次的高低。人体阴、阳的关系实应是上、下关系。
  • 摘要: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例,探讨了脊柱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如何用现代语言概念来阐述中医整体理论、某些行之有效的方剂和经络理论,用中医的无创伤、无明显毒副作用的自然方法,实现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化的治疗目的,在防病、防变和养生保健方面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并为传统中医现代化,提供可借鉴之处,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 摘要:经络和腧穴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和腧穴是一类在多种物质或刺激作用下,都会发生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客观现象。表现在物理学方面的特点是对施加因子的低阻抗性和易扩散性,在生物学方面的特点是经穴局部的兴奋性增强,而整体作用为双相调节;经络和腧穴既是致病因子和治疗因子的接受单位(作用部位),同时又是对致病因子和治疗因子予以判断和整合的中枢,随后表达出经络和腧穴具有与病情相适应的治疗能力。从解剖组织学到组织化学,从针刺到多种物理刺激,从神经淋巴组织到体液调节等,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都没有很理想地解释经络的某些很奇妙的临床现象和效用。经络和腧穴处的解剖组织学构造,不能全面解释经络和腧穴功能发生的原理。rn 人体解剖组织学是西医学的基础,也可说是目前人体科学中最成熟、最稳定的部分。如果经络和腧穴有特质的解剖组织,不管是否了解其功能作用,一定会在人体解剖组织学中反映出来.如果中医学没有经络和腧穴学说,西医学便缺乏对人体这种生理结构的了解,那就说明现代医学赖以建立的解剖组织学是非常粗疏的,赖此而形成的现代医学体系其根基是严重欠缺的。rn 与其说经络及其效应是单纯解剖组织学的生物结构系统与反应,不如说是一种依赖于心理所产生的生命现象。要注重心理学与经络腧穴效应关系的研究,而心理学的迟滞,可能是经络与腧穴研究的障碍。
  • 摘要:孙思邈是中国唐代着名医学家,对中医各科有精湛的学术见解,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考证图经,绘制了针灸彩色图三幅,收录了大时唐以前针灸文献及处方;阐发了经络理论,论述了针药并施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预防旱治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在“以痛为俞”的理论启发下,把“以痛为俞"命名为“阿是”穴,重视应用经外奇穴,创立了指寸取穴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灸法;并且详述了针灸禁忌,对急症和某些病症有独特征的刺灸方法。
  • 摘要:方法论,即哲学上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黄帝内经》中的方法论丰富多彩,其中,“取象比类"的方法论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源于《易经》的取象比类的方法论对《内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之中。《黄帝内经》中的“取象比类”,指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包括人体各种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药物功效、方剂治疗,养生保健以及天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有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取象比类”在《黄帝内经》中阐述人体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则治法、养生保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奠定了中医逻辑思维的基石。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内经》不仅建立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的中医理论基础,而且形成完整的生理、病因、诊断、治疗体系.所以,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取象比类”这种方法论进行研究,对研究《内经》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规律、认识疾病现象,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內经》气化理论中渗透的思维方式,认为其具有顺势因时、重视象数、依赖直觉、恒动变易、权衡守中等特点。对有关《黄帝內经》气化理论的思维特点研究,有助于现代学者对《黄帝內经》至中医学理论思维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充分认识,从而明确气化理论在《黄帝內经》乃至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 摘要:中医认为“平人者,不病也”,认为“平”是健康的最高状态。本文首先分析了原创思维的含义及中医思维方法,特别是“象”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中医认知健康的內容、健康的特征方面阐释其所包含的原创思维性,同时阐明了原创思维在中医健康认识形成中的意义,并提出了以原创思维认知中医健康的研究中应当把握的几个方面。
  • 摘要:中医问诊理论,自《内经》时期的萌芽,经历代医家发展完善,到明清方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临床实践。本文试从中医问诊理论发展的源流出发,探讨隋唐之前中医问诊理论形成过程,丰富中医问诊理论內容。rn 研究认为,隋唐之前的中医问诊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本著作当中,一为《黄帝内经》,其中有关问诊理论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搭建了问诊理论的雏形,为后世问诊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有关问诊内容进一步充实详细,并贴近临床;基本上开始显示出区分四诊的萌芽;详细介绍了问诊时的注意事项;并间接反映了《内经》通过问诊辨病的基本思路。一为《难经》,首提“问而知之谓之工”。一为《伤寒论》,其中的问诊内容非常丰富,极大的发展了中医问诊理论,其主要理论特点有:问诊主要集中在通过问诊获得病人主观感觉的病情资料;另一特点为对地域、发病季节、个人生活经历等阐述不多,而把重点放在六经及杂病的病、证、治等方面,即证候表现起病、治疗经过等与疾病关系密切的诸多方面;还包括通过问诊了解疾病的以往治疗过程,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等等。rn 总之,问诊是中医四诊乃至中医辨证论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值得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充分挖掘其临床价值和理论价值。
  • 摘要:《黄帝内经》在如何运用药物方面提出了许多原则和方法,这些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疏理,总结如下用药法则:以偏纠偏、药法四时、因人用药、缓急有制、中病即止、服药得法。
  • 摘要:章穆,字深远,晚号杏云老人,江西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清代医家。本文结合章穆的著作《调疾饮食辩》来对其饮食养生学术思想作一介绍。
  • 摘要:在神经系统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疾病-口吃,抽动,遗尿-仍然是最常见的儿童群体。本文介绍了综合运用传统医学方法开发孩子的这些疾病的临床和神经生理功能。
  • 摘要:目的:在临床和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论证反射疗法预防和治疗继发性面部肌肉麻痹疼痛的原理。方法:一共对38名患有继发性面部肌肉抽搐症的患者进行了调查,平均病龄为3年左右。所有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基础组21人,第二组实验组17人。第一组用面部肌肉痉挛疼痛反射疗法进行测验,结果根据临床表现的疼痛症状和神经肌电生理学方法判定。第二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用标准的反射疗法进行测验。此外还调查了一组45人的健康实验组,和患者实验组成员的年龄和性别没有区别。临床调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对于面部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的触诊。根据视觉模拟评分对疼痛的严重程度进行了评估。结果:从第一组里选了18人(没有疗效的3人除外),第二组里选了15个人(没有疗效的2人除外)。在第一组中,反射疗法进行的疗程为2. 4±0. 3,病痛症状恢复后复发情况,据观察几率为27. 8%例((5人)。在第二组中,反射疗法进行的疗程为3. 2±0. 4,病痛症状恢复后复发情况,据观察几率为46. 7%例((5人)。因此,在眨眼反射的基础上使用反射疗法,可以显著减少反射疗法的疗程(P<0, 05),减少病症复发的频率(P<0, 05)。结论:反射疗法对治疗继发性面部肌肉抽搐症有很好疗效。然而,为预防其症状复发,要进行反射疗法的配套疗程。目前选择按摩是目前根据病理机制使用的有效治疗手法。
  • 摘要:敏感穴位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某些穴位会出现痛觉或传热等一些特殊的反应,依靠这些反应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总结了躯干及四肢部位在内脏疾病中表现敏感的穴位,并对其文献出处及临床机理结合临床体会进行了分析。
  • 摘要:中医学体系有信息医学与结构医学两个传统,其中信息医学是主流,经络理论是其灵魂,导引、针灸、方脉是其手段。中医学是整体论科学的典型,表现为主客合一的综合认知模式与身心一统的复杂干预机制,在临床诊疗中强调借助心理、环境与技术本身的协同作用力,经络系统鲜明体现着这些特征。心理方面主要考虑通过调节患者情绪以及导引训练提高意念促进力,而在环境方面則主要通过掌握五运六气和子午流注等时间特征,来强化时空作用力。
  • 摘要:五运六气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它借助阴阳合历的天干、地支为推演工具,建构了以年、日、甲子60年为基本单元,以主客加临为理论特色的五运六气格局系统。“主”突出稳定性、主体性,“客”突出变化性,客体性,而主客之分具有相对性,天人变化可依据五行相生或太少阴阳相递的次第,在十二经络及原穴、五榆穴的气血流行中也存在相似的流注次序,其临床意义可参考主客之别。针灸治疗总以补虚、泻实、疏滞为法,近年有学者在经络生物电测量研究中发现,井、原等穴位的电阻测量值变化与五运六气理论推导相符,为临床诊疗、研究提供新思路,可依据五运六气理论分析病人的体质特征、病脏特点、经络信息,再依脏腑强弱确立补泻治則和针灸处方,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精确性提供了参考。
  • 摘要:在诠释学研究范畴中,概念的解释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如何进行中医概念诠释?本文作者认为可通过知文、达意、溯源、明理、悟道、启微、析疑、致用等八个“路径”来进行。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的阐述,提出中医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现象,它与中华民族认识疾病、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社会活动紧密相关。中医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价值,它并不依赖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来起作用,而是依赖于客观的社会医疗实践,中医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的客观性同它的社会性正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中医文化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依赖;中医文化的社会历史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社会功利性上。中医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特别是在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明的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摘要:烟草依赖是一种疾病,本文介绍了Fagerstrom测试,以及吸烟的几个阶段,提出对于烟草依赖治疗常用的针刺方法,但也有很多的禁忌。
  • 摘要:本文从藏象学中“以藏类方”思想、“五行生克”理论的出现以及藏府理论在诊断学的应用等三方面,简述了魏晋隋唐时期中医藏象学的发展。
  • 摘要:钱乙在儿科临床中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但因小儿难配合,言不足信,因此,尤重四诊申的望诊,包括望精明、观体态、望二便、审苗窍、辨斑疹、察面色等。
  • 摘要:《养生类要》是由明代医家吴正伦编著的一部养生类经验方书。本文从《养生类要》结合四个方面探讨吴正伦养生的学术思想。
  • 摘要:秦昌遇纂著、秦皇士编辑的《症因脉治》是明清之际的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该书所确立的症、因、脉、治—先辨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确定治法的诊治模式至今仍被中医临床所广泛采用。本文就秦氏书中有关燥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将其论燥治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总结。秦氏注重从外感和内伤两个角度对各种病证进行分类叙述,对燥邪致病特点、燥邪与其他病邪的夹杂为患、燥邪为患的治疗有较丰富的论述,这对于其后清代医家关于外燥的论述影响极大。
  • 摘要:通过中医古代文献梳理,探讨糖尿病(消渴)的中医证候病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西医内科学认为是一组常见的以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其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经研究认为本病病机的发生发展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最终责于肾。气阴两虚、津液耗伤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肺燥、脾胃湿热、肾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且本病的发生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气虚日久,导致血瘀聚而成毒是导致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基础。分析本病临床辨证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肺燥津亏,阴虚火旺,肺胃热盛,气阴两虚,脾虚痰湿,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等多种证型。其证型又有主次之分,且有血瘀、痰湿、毒等兼证。因此临床应特别重视辨证施治,针对不同证型加减选用有效方药。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多饮为肺津不足,多食为胃阴不足,这应为消渴的发生阶段,多尿是为肾精不足,阴阳失调。且伴水谷精微尽随尿排出而现消瘦诸症,此消渴形成阶段,本病并发症的出现是即病之后,不能有效的养护造成的,如继续饮酒无度,渐致入络而发.因此,消渴的预防当以保精养津为其根本要义,尤其在中年时期更是如此。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