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三届全国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问题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问题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问题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1-12

主办单位: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第三届全国妇科恶性肿瘤化疗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发生变化、医疗卫生体制正在进行改革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面临的是新的科学与技术(包括仪器设备、技术方法)以及新的理念与关系(包括医疗活动的社会性、人文性)。本文分析了实验医学中新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临床医生应该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正确理解、正确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并且始终把临床实践放在第一位,把对病人的关爱放在第一位。
  • 摘要: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化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以往认为,子宫内膜癌对化疗尤其是对全身化疗不敏感,但2006年GOG122试验报道抗癌药物治疗子宫内膜癌可取得一定的疗效。2007年GOGl39研究又报道透明细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等特殊病理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对化疗药物的反应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无明显差别。2007年起,NCCN将子宫内膜癌的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将化疗作为ⅢA期或以上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此,目前化疗常用于晚期或复发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此外。化疗还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有复发高危因素患者的术后治疗,而对于同步放化疗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效果,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证实。
  • 摘要:子宫内膜癌虽然总体治疗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经初次治疗后仍将复发,复发率的高低与高危因素有关。本文重点论述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化学治疗。首先就子宫内膜癌复发诊断标准、复发的类型、复发率及复发转移诊断标准进行阐述,然后分别对盆腔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处理从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等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提出生物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摘要:随着肿瘤分子生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凋亡以及信号传导途径在分子水平上受到严格的调控。随着肿瘤特异性位点被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也不断涌现。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物质)封闭或抑制这些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其在为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亦成为热点,本文就国内外研究分子靶向药物在晚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 摘要:从1950年起至今,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研制进入全盛时代,化疗、联合化疗及综合疗法在不断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有些肿瘤可以单用化疗而得到治愈。所以化疗开始在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其重要性。然而药物在治疗的同时也可产生不良反应。因此,预防和减轻药物的毒副反应愈来愈成为当前面临的课题。本文就化疗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预防及诊治对策。
  • 摘要:目的:探讨顺铂或紫杉醇与放射线对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系的同步体外杀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MTT比色法分别找到顺铂或紫杉醇作用24 h的10%药物致死剂量(24 h IC10)及50%药物致死剂量(24 h IC50);将顺铂或紫杉醇与放射线同步作用于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比色法检测顺铂或紫杉醇及放射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顺铂IC10浓度+放疗组、顺铂IC50浓度+放疗组、紫杉醇IC10浓度+放疗组、紫杉醇IC50浓度+放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比较,24、48、72、96 h的抑制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单纯放疗组,顺铂IC10浓度+放疗组,顺铂IC50浓度+放疗组,紫杉醇IC10浓度+放疗组,紫杉醇IC50浓度+放疗组48 h的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2%、19.4%、9.22%、31.4%、38.4%;48 h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6.3%、13.0%、37.4%、13.4%、17.4%。结论:小剂量顺铂或紫杉醇能够增加放射线对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系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主要与细胞凋亡及药物能够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2期,使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增加有关。
  • 摘要:化疗是卵巢癌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然而,卵巢癌的化疗在临床上仍存在治疗不当,特别是过度治疗的问题。本文对卵巢癌治疗中引起过度化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 摘要:目的:比较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与传统紫杉醇注射液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局部及病理反应和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有可比性的55例宫颈癌患者,随机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应用紫杉醇脂质体,每次剂量135mg/m2,对照组20例应用紫杉醇每次剂量135mg/m2。两组均联合卡铂化疗,每3周重复1次为1个周期,共2个周期,3周后评价局部反应,随后手术;并对两组术后病理和毒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局部反应总有效率为85.7%,对照总有效率为55.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检查治疗组淋巴转移1例(2.9%),对照组淋巴转移5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反应越好的病例,其病理反应越明显(x2=54.76,P<0.05)。皮疹和周围神经炎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酯质体联合卡铂的新辅助化疗,提高了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局部反应及病理反应,为这些患者赢得手术机会,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其化疗毒副反应明显低于紫杉醇,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足叶乙甙+异环磷酰(IEP)方案治疗铂类耐药性晚期卵巢上皮癌解救化疗的疗效和毒性。方法:32例经肿瘤细胞减灭术及铂类化疗耐药的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均行IEP方案(其中奥沙利铂130mg/m2,足叶乙甙70mg/m2,异环磷酰胺3~4g/m2)化疗,疗程间隔三周,均接受≥2个疗程IEP方案化疗。结果:32例中完全缓解4例(13%)。部分缓解16例(50%),无变化8例(25%),病情进展4例(13%),总有效率63%。132个疗程中,Ⅲ、Ⅳ度血液学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37/132),周围神经毒性反应42%(56/132)。其他不良反应轻微。结论:IEP方案用于治疗铂类耐药性晚期卵巢上皮癌疗效较好,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中胚叶混合瘤(OMMMT)的预后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OMMMT患者的各项临床特点及生存结果。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Ⅰ期1例,Ⅱ期6例,Ⅲ期13例。Ⅳ期4例,分期不详者4例。中位发病年龄57岁。初次手术时有24例患者接受了标准的卵巢癌减瘤术,22例术后辅助化疗,其中非铂类化疗5例,紫杉醇联合卡铂(TC)方案化疗6例,其他含铂联合化疗11例。TC方案、其他含铂方案化疗和非铂化疗者的缓解率分别是83.3%(5/6,CR 5例),54.5%(6/11,CR 4例,PR 2例)和60%(CR 3例)。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总的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是66.6%和28.5%。单因素分析表明,分期(P=0.01)和初次减瘤术后残存肿瘤(P=0.002)均与生存期相关。TC方案化疗者与其他含铂化疗者相比,复发时间更长(21个月vs2个月,P=0.04),前者的生存期也呈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术后辅助TC方案化疗对OMMMT有较好的疗效。与其他含铂联合化疗比较,术后辅助TC方案化疗可能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间,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合并肺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82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5例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合并有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9例为单纯性卵巢非妊娠性绒癌(NGOC),3例为含有绒癌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为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合并绒癌,1例为内胚窦瘤为主伴有绒癌及胚胎癌成分,1例为绒毛膜癌伴无性细胞瘤),2例为内胚窦瘤,1例为未成熟性畸胎瘤。15例患者仅有1例于术前明确诊断。15例患者均接受了多药联合化疗结合手术的综合治疗,平均化疗疗程数16程。10例完全缓解,其病理均为卵巢非妊娠性绒癌或是含有绒癌成分的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3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进展死亡(1例非妊娠性绒癌,1例内胚窦瘤,1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肿瘤进展(1例非妊娠性绒癌,1例内胚窦瘤)后放弃治疗后失访。12例病理为卵巢原发绒癌或是合并有绒癌成分的患者中,11例(91.7%)为初次治疗时出现肺部转移病灶,1例(8.3%)为化疗停药2个月后疾病复发出现肺部转移病灶。3例无绒癌成分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均为复发后在疾病晚期出现肺部转移病灶。结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肺转移以绒癌多见。采用规范的联合化疗结合手术治疗,患者可获得较高的临床缓解率。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合并肺转移患者中,病理类型为非妊娠性绒癌或是含有绒癌成分的混合生殖细胞肿瘤肺转移的完全缓解率为83.3%(10/12),其预后远较其他类型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合并肺转移为好。
  • 摘要: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苷转移酶1A1(UGT1A1)基因启动子的多态性情况,并研究其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的毒副反应(延迟性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收集64例使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方案”化疗的宫颈癌和卵巢癌患者的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UGT1A1基因启动子,用毛细管电泳等位基因片段分析(size-based analysis)方法分析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并与化疗毒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UGT1A1基因启动子的野生纯合型(TA 6/6)最为常见,共44例,占68.75%;其次为突变杂合型(TA 6/7),共17例,占26.6%;突变纯合型(TA 7/7)仅3例,占4.69%。UGT1A1基因启动子表现型是发生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0,OR=4.228).但不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68.OR=3.659),TA6/7和TA7/7基因型患者可能比TA6/6基因型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高。结论:在中国宫颈癌、卵巢癌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以TA6/6型较常见。UGT1A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是伊立替康所致延迟性腹泻的独立影响因素,TA6/7和TA7/7基因型发生延迟性腹泻的风险高于TA6/6型。
  • 摘要: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是指胚胎的滋养细胞发生恶性变而形成的肿瘤。由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独特的组织学来源及生物学行为,使其成为最早可以治愈的实体肿瘤。GTN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GTN虽然是最早可以治愈的实体瘤之一,但由于用化疗药的不规范,导致耐药已成为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且至今还无有效的治疗晚期耐药病例的方法,因此,规范治疗,预防耐药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师对于初次治疗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临床期别,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进行规范的化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 摘要:子宫颈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不断问世,给药方法和给药途径的不断改善,子宫颈癌的化疗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子宫颈癌化疗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新辅助化疗(2)同步放化疗(3)辅助性化疗(4)姑息性化疗。本文就此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化学治疗已经成为子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前新辅助化疗在局部大块宫颈癌应用较多,取得一定疗效,但其确切应用价值尚未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放疗前新辅助化疗其价值有限,已较少应用。子宫颈癌化疗主要用于根治性或辅助性同步放化疗,其临床价值已被大量RCT研究确立,已成为全球子宫颈癌非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单纯化疗用于术后辅助性治疗虽有个别研究性报道,尚缺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姑息性化疗主要用于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
  • 摘要:近年来,卵巢癌的化疗发展很快,有很多新药问世,不少治疗方案也在改进,一些观点也逐步更新。但是,正规,足量,及时仍是最基本的原则。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资料。着重讨论早期卵巢癌的化疗,晚期卵巢癌的化疗,卵巢癌的腹腔化疗等方面,并提出应注重化疗毒副作用的防治。
  • 摘要: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2000年建议将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合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有组织学诊断时使用:绒癌、侵蚀性葡萄胎。无组织学诊断时使用:葡萄胎后GTN、非葡萄胎后GTN。胎盘部位滋养肿瘤(PSTT)由于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及预后均有所不同,故仍另列一类。本文从GTN临床特点及临床分期出发,并通过对治疗前评估的研究,提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胎盘部位滋养肿瘤化疗原则及葡萄胎的预防性化疗原则。
  • 摘要:化疗在子宫颈癌治疗中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不重要的地位,从术后治疗到上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放疗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到80年代后的同步放化疗,其价值也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就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放化疗同步治疗是提高宫颈癌的疗效的方向。
  • 摘要:卵巢癌主要局限于盆腹腔内种植转移的生物学行为一直使人们长期探索腹腔化疗(j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的临床应用价值。截止目前国际上已有7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结果。其中3项大型RCT影响较大。显示腹腔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化疗具有一定优势。然而,国际妇科肿瘤学界对卵巢癌腹腔化疗的真正临床应用价值仍存有争议,关于卵巢癌腹腔化疗的理想方案尚需深入研究。
  • 摘要: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自发现一系列的有效化疗药物之后,治愈率可达90%以上,使其成为了人类最早得以治愈的实体瘤之一,然而耐药与复发已成为该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就正确处理耐药与复发的病例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 摘要:化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骨髓抑制是其常见而重要的副反应。化疗药物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在有效控制恶性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对机体的正常细胞也会有杀伤作用,尤其是对骨髓的影响,从而导致化疗不能足量、及时,使有些肿瘤产生化疗耐药,最终导致化疗失败。骨髓抑制不仅延缓化疗的进行而影响疗效,还能引起贫血、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有时患者不会很快死于肿瘤本身,却可能因严重骨髓抑制致命。因此,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骨髓抑制是化疗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抗肿瘤化疗药物按细胞周期分类的介绍说明了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就是骨髓抑制,并对常见化疗药物的骨髓毒性、骨髓抑制特点及骨髓抑制发生的有关因紊进行研究。然后分别就化疗后白细胞较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的治疗方法加以阐述,并提出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药治疗措施。
  • 摘要:卵巢功能损害和早衰(ovarian premature failure,POF)是化疗的一个重要长期副作用,不育和过早绝经将极大地影响了年轻女性患者的自尊和生活质量。化疗后发生卵巢早衰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所患疾病种类以及化疗药物的种类等多种因素。对化疗导致卵巢功能损害的处理上,主要针对的是保护卵巢的生育功能。现在可用于防护化疗导致年青女性肿瘤患者卵巢功能损害的的方法并不多,主要的方法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的应用,卵巢组织冻存两大手段。
  • 摘要: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对早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应用紫杉醇联合顺铂经静脉,对90例宫颈癌患者,其中ⅠB2期(35例)、ⅡA2期(23例)及ⅡB期(32例)行新辅助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局部肿瘤体积变化、手术率、术后病理情况及化疗副反应。结果:临床有效率为90%,手术率为90.5%,手术后病理:完全缓解(CR)3.3%,宫旁浸润率为6.6%;间质浸润>1/2所占比率为27.6%;脉管癌栓阳性率为7.9%;ⅠB2、ⅡA2及ⅡB期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1%、10.5%及29.2%;化疗副反应主要表现在脱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及周围神经炎方面。对症处理后很快好转。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可以作为早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一线化疗方案。
  • 摘要:宫颈癌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指在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前给予全身化疗,也称先期化疗。在综合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从2002年7月起开始对LACC施行新辅助化疗,其中动脉插管介入化疗207例,全身静脉化疗72例。本文通过对此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法的疗效比较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绒癌肺转移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1月至201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绒癌肺转移并发急性呼吸衰竭2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潜在病因、治疗方法、风险因素和结局。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有18例(78.3%)患者伴有肺部感染,11例(47.8%)患者伴有肺出血。胸腔积血2例,肺大泡并气胸1例。本组23例患者均接受了呼吸支持治疗,有21例患者均采用以氟尿嘧啶为主或者以甲氨蝶呤为主的多药联合方案,平均化疗4.5程。21例患者经呼吸支持治疗和化疗后,7例(33.3%)临床完全缓解,2例(9.5%)临床部分缓解,4例(19%)放弃治疗,8例(38.1%)病情进展死亡。其中8例患者在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间采用依托泊苷+放线菌素D或者放线菌素D+甲氨蝶呤联合化疗方案,6例(75%)最终临床完全缓解。结论:肺部感染、出血等肺部疾患是引起绒癌肺转移患者发生早期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绒癌肺转移并发呼吸衰竭患者首程治疗宜采用较为温和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案。呼吸支持同时积极化疗是治疗绒癌肺转移并发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研究总结BEP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T)的治疗效果及化疗相关的副反应,明确BEP方案治疗GT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使用BEP方案治疗的112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疗效和化疗相关的毒性反应。112例患者中低危53例,高危59例。76例为初治患者(包括绒癌51例,侵蚀性葡萄胎25例);32例(绒癌27例,侵蚀性葡萄胎5例)为耐药患者,4例(绒癌3例,侵蚀性葡萄胎1例)为复发患者。平均采用BEP方案化疗5.2(3~8)个疗程。结果:11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3例,对BEP方案耐药9例,总的CR率为91.96%,初治患者的CR率为93.42%,其中初治绒癌的CR率为90.20%,初治侵蚀性葡萄胎的CR率为100%,耐药患者的CR率为87.50%,复发患者的CR率为100%。低危患者的CR率为96.23%,高危患者的CR率为88.14%,两者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5)。化疗的主要副反应为脱发、其次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然后是外周神经炎、血小板减少和肝功异常,偶见贫血。但经积极处理或预处理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也不影响下一疗程化疗的实施。结论:BEP方案治疗高危、低危、初治、耐药或复发的GTT患者均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化疗用药持续时间较短,化疗相关的副反应相对轻微,患者较易于接受。因此,认为BEP方案可作为初治GTT的首选化疗方案,也可作为复发和耐药患者的二线化疗方案,但是,也有耐药发生,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血βhCG在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s,PSTT)中的特点及其在诊断,疗效评价,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对1999年6月至201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40例PSTT患者的血βhCG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程中最高血β-hCG 0.5~8194 mIU/ml,平均(1593.2±2330.7)mIU/ml;发病时血β-hCG≤1000 mIU/ml 28例(28/34,82.35%),病程中最高血β-hCG≤1000 mIU/ml 23例(23/34,67.65%);14例(14/22,63.6%)在术前化疗2程后血βhCG未下降50%;29例获得完全缓解者术前血β-hCG 0.5~332.6 mIU/ml,平均(75.4±97.2)mIU/ml,术后0~82.9 mIU/ml,平均(6.3±15.5)mIU/ml,术后<10 mIU/ml者共25例,占86.21%;7例结局不良者术前血β-hCG 495~4785 mIU/ml,平均1620.7 mIU/ml,术后35.95~584.6 mIU/ml,平均233.8 mIU/ml。结论:PSTT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血β-hCG的高低不成正比,血β-hCG可作为PSTT诊断的线索,疗效评价、病情监测的指标。手术前后血β-hCG变化可以一定程度预测PSTT预后。
  • 摘要:靶向治疗能够特异性的针对肿瘤某些特定分子,在提高药物对肿瘤细胞杀伤力的同时,显著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因此,肿瘤治疗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具有选择性和靶向性的治疗药物开发。靶向策略之一是利用肿瘤细胞表达的受体作为靶点,肿瘤特异性配体作为靶向头基,借助受配体的特异性结合,将药物递送入肿瘤细胞。考虑到生殖激素受体在机体分布相对局限,这就使得将其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靶点,将相应结合片段作为靶向头基成为可能。近年来肿瘤学家们已研制出了多种由生殖激素多肽介导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将讨论基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配体的肿瘤靶向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卡铂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09年-2010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卡铂(DC)新辅助方案化疗的23例宫颈癌患者与紫杉醇联合顺铂(PT)新辅助方案化疗的2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近期疗效对比。结果:DC组新辅助化疗效果优于PT组,两组方案的骨髓抑制副反应相同,而DC组肝肾损伤低于PT组。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方案化疗效果与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效果相似,但副反应低,因此可替代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在新辅助化疗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目前卵巢上皮性癌各种组织学亚型的经典化疗方案均采用瘤体减灭术结合TP方案(泰素和铂类联合)化疗,而该方案化疗用于晚期卵巢粘液性癌疗效明显较差。本实验即探讨分解卵巢表面的粘液是否能够提高泰素的化疗效果。方法:对卵巢粘液性癌细胞株OMC685及裸小鼠模型的皮下瘤进行AB-PAS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细胞表面及瘤结节表面粘液,且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粘液结构,免疫细胞化学分析其粘蛋白主要成份;通过查阅资料和预实验选择具有高度特异性的α-N-内切乙酰半乳糖苷酶对粘蛋白进行去糖基化,使用不同浓度的酶作用于OMC685细胞后光镜下和扫描电镜观察酶对细胞表面粘液的分解;体外实验使用不同浓度酶作用于细胞后泰素化疗,MTT法及Brdu法对比使用酶前后泰素对OMC685的抑制率;体内实验通过皮下瘤移植建立了网膜移植瘤裸小鼠模型,此后腹腔用药,观察抑瘤率的变化。结果:细胞表面及裸小鼠瘤结节表面见粘液层。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表面网状结构的粘液。其主要粘蛋白成份为mucin 2。α-N-内切乙酰半乳糖苷酶作用于后。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表面网状结构减少。体外实验中酶加泰素组对OMC685的抑制率比单用泰素组明显增加。体内实验中,网膜移植瘤成瘤率可达91.7%。酶辅助泰素用药对OMC685的抑瘤率可达74.30%,高于单用泰素(57.24%)。各组均未见其它器官有肿瘤转移病灶。结论:α-N-内切乙酰半乳糖苷酶作为粘液分解的一种方法辅助泰素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泰素对卵巢粘液性癌细胞OMC685的抑制率,为改善卵巢粘液性癌的化疗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从而为肿瘤个性化治疗的探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卡铂超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和处理,为卡铂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自1983至2008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行卡铂化疗,发生卡铂超敏反应的患者共13例,分析其发生超敏反应时的卡铂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及后续治疗。结果:13例患者共发生20例次卡铂超敏反应,最早发生在第5疗程,最迟发生在第28疗程。平均为11.65疗程;发生超敏反应的卡铂累积用量在1900~11400mg,平均用量4840mg。发生超敏反应的时间一般在用药后5~10分钟,平均7.6分钟。13例患者中,2例首次发生即表现为重度超敏反应后更改化疗方案。11例首次发生轻中度超敏反应,继续原方案化疗,4例未再发生超敏反应,5例仍为轻中度超敏反应,2例发展为重度超敏反应。轻中度者经停药观察或抗过敏治疗可控制,重度者需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结论:随着疗程数的增加,卡铂超敏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都呈上升趋势。积极的治疗超敏反应,个体化的制定后续化疗方案,对于重度超敏反应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卡铂化疗。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位确诊为宫颈鳞状细胞癌Ⅱa期及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合并回肠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61岁女性患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分析,提出对此病例诊治思路的探讨。
  • 摘要:本文结合一例原发性卵巢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例,就原发性卵巢鳞肿瘤进行研究,通过对以往案例的查询分析了卵巢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认为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可以辅以放疗或化疗,但预后仍然很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