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等在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9-11-7 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罗茜团队在环境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Hepatotoxic effects of inhalation exposure t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n lipid metabolism of C57BL/6 mice"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DOI:10.1016.j.envint.2019. 105000)杂志上。


该研究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李敬光(共同通讯作者)团队合作完成,文章第一作者是博士李芳,同时生物医药和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言参与了此项研究。


苯并[a]芘(BaP)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可通过饮食(烟熏食物、烧烤)和呼吸(吸烟、PM2.5、汽车尾气)等途径进入体内,已证实多种疾病的发生和肿瘤的演变与BaP长期暴露有关。


目前BaP暴露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活性代谢产物与DNA加合物的形成是目前公认的BaP致癌关键因素,此外还可与蛋白质和脂质等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导致机体损伤。


脂质分子是细胞膜的骨架成分和能量来源,并参与多种生命过程,脂质组学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研究生物体受到扰动后脂质代谢及介导信号转导的变化。


团队前期研究中采用脂质组学分析技术解析了BaP暴露对C57BL/6小鼠血清脂质代谢的干扰情况(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9, 245:986~993)。


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质谱成像和脂质组学技术研究BaP呼吸暴露对C57BL/6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尤其提供了肝脏组织中差异脂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脂质代谢角度对BaP的毒性效应进行了新的解读。


研究发现BaP暴露可干扰小鼠肝脏组织中多种脂质代谢,会导致肝细胞膜损伤、信号传递系统异常和炎症反应,而且雌雄小鼠对BaP呼吸暴露的应答存在明显差异。


该研究为毒理代谢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并为PM2.5和吸烟(含二手烟和三手烟)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科创委基础布局科技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图:BaP呼吸暴露肝脏毒性作用:(a) 暴露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切片MSI分析脂质代谢轮廓PCA得分图;(b)差异脂质的相对含量和空间分布变化;(c) BaP暴露前后PLS-DA因子得分图;(d) BaP暴露对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网络的影响。


来源: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