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别让你的刻板认识让新兴专业走向冷门直至消失!

2019-05-31 来源:

又逢一年高考时,说起高考,不仅考之前的前期准备很重要,考完之后填报志愿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是通往大学的一张入场券,还是决定以后人生走向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关于高考志愿填报,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新的专业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存在“过度使用主义”考量,即以“有用无用”评价一个专业,这样就容易导致新开设的专业被弃选,最后变成冷门直至取缔。


事实上这里面存在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是,有用无用,家长只以好不好找工作、工资高低作为判定标准。所以那些毕业后好找工作、收入不错的专业自然而然就成了学生、家长填报志愿的“热门”专业。二是认识上的不到位和刻板印象。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是去做老师;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做法官、律师;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做记者,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后是不是就去居委会之类的地方工作呢?如此一来,类似这样的专业就成了报考冷门。


 


另一方面,高校专业长期以来处于“学术象牙塔”,进而给人们造成“神圣距离感”。这一“距离”就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不足和理解上的“误识”。原因一是高校在专业宣传与介绍上的过于术语化;二是人才培养上的社会性断裂。


 


由此,很多新兴的专业在选报志愿的过程中就面临着“诸多尴尬”。一是尴尬的第一志愿上线率。也就是说大一新生在选报这些专业时极低的填报率,很多人是由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或者是由于分数不够又很想上这所学校,无奈之下选择该专业。二是尴尬的专业介绍与宣传。无奈选在该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专业认同的建构问题,而专业定位以及职业化空间的不清晰、不通畅造成了专业导入以及介绍中的空泛和乏力。因此,“画饼”成为通用的说辞。三是尴尬的就业空间和机会。提到专业的就业去向,通常的“官方”表述会很高大上,翻盖范围极其广泛,似乎能覆盖大多数领域,似乎做什么都可以,又似乎什么也做不好。这样没有直接“对口”就业领域的专业就很尴尬,所以在高校中进一步被边缘化。


 


所以,很多新兴的专业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结束了它短暂的“生命”。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关于“专业的想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想象”要实现对新兴工作专业尴尬的消解、不同主体认同与认识上的同一,以及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通,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积极的职业观和专业观。


参考文献:侯利文:“画饼”何以“充饥”,高考志愿填报与社会工作专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