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仁”的起源、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摘要

“仁”是先秦最重要的哲学观念.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学术界的主流意见是甲骨文无“仁”字.其中,最具关键性的意见是认为“仁”字形右侧之“二”实为“卜兆次数”.但根据卜辞序数刻写的规律和习惯,此说是值得商榷的.金文中的“仁”字,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簋器铭》、春秋早期的《鲁伯俞父簋铭》、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铜器铭文,其结构形态可谓一脉相传.“仁”源于东夷风俗.“仁”的本质特征是“相人耦”(人相偶)即人与人相互对应匹配.周人在殷人“相人耦”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德”的观念.孔子则将“人相偶”提升为“人己和”的新道德.自此“仁”升华为君子必备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社会的理想.“仁”在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孝悌”,在超血缘群体中体现为“忠恕”.“仁”所具有的对偶式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实践活动施以巨大影响,成为推动古代政治法律制度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杠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