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

     

摘要

[目的]西南山地玉米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但单产比全国低近750 kg/hm2.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以多熟间套种植为主,如何利用多熟种植中各作物的间套优势和茬口特性,寻求提高本区玉米产量的新途径,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四川的两个玉米主产区,通过四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西南玉米主要的两种套作模式—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差异及施氮量对其的调控效应,以探讨种植模式和氮肥管理的增产效应.[方法]2008年设置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两个套种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差异;2009~2010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分带轮作,即玉米分别种在大豆或甘薯茬上,分析套作和轮作效应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11年,在前三年的基础上,采用小区套微区的方式,研究两种模式下不同施氮水平(N0、N90、N180、N270、N3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调控.[结果]1)在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从蜡熟期开始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茎鞘输出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最终产量增加2.4%~3.2%,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分带轮作后,从拔节期开始,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就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到成熟期两套种模式下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两试验点平均相差达26.8 9,茎秆向籽粒的输出率和贡献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收获指数玉米/大豆模式平均较玉米/甘薯模式提高3.9%,最终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较玉米/甘薯模式增幅加大,两年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7.4%和14.4%;3)氮肥对两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控效应显著,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以施氮180kg/hm2处理,而玉米/甘薯模式下270 kg/hm2处理与同一模式下其他氮素水平相比,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了干物质增长速率,延长了灌浆持续天数,有利于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进而提高玉米的增产潜能,玉米/大豆模式下低氮处理(0~180 kg/hm2)对玉米的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在高施氮水平(270~360 kg/hm2)下两种模式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西南丘陵旱地应选择玉米与大豆套作,采用分带轮作种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又可避免大豆的连作障碍;且氮肥管理措施应因种植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中高等肥力条件下,与大豆套作玉米施氮180 kg/hm2,与甘薯套作施氮应提高至270 kg/hm2.

著录项

  • 来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第1期|46-57|共12页
  •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温江611130;

    仁寿县农业局,四川仁寿6205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大田作物轮作制;
  • 关键词

    玉米/大豆(甘薯); 玉米;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分配;

  • 入库时间 2022-08-18 10:36:18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