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临沂大学学报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摘要

《荀子》全书只《性恶》篇有“性恶”措辞,也只《性恶》篇有“性恶”陈义,《性恶》篇及他篇又多见材性资朴,材性不善(实亦不恶)之措辞及陈义。吕思勉1926年所言战国至西汉末长久无人言及或反驳荀子“性恶”高论,实因《荀子》一书原本不言“性恶”而已;而“作书美孙卿”的董仲舒以“性质朴”论驳孟子“性善”论并调和孟荀论性,实是西汉大儒见证与继承了《荀子》“性朴”论的第一明证。据《性恶》篇概念体系、论证逻辑、修辞、语气等及同篇他篇“材性资朴”见解,可完整周密推知今本《性恶》篇正文20见“性恶”字眼实系西汉末年刘向等整理荀书时因篇中“善-恶”范畴对界及时兴“善-恶”对说思潮而擅改“不善”为“恶”字所致;而篇末非“善-不善”明对的“贤师良友-不善人”未改作“贤师良友-恶人”即是刘向漏改之明迹。《性恶》篇在驳“性善”的起旨下所自立自持的绝非什么“性恶”说,而是“性不善/性资朴/性本始材朴”之“性朴”说;荀子驳“性善”时的“不善”之论即“非善”即“■善”(不包含善)或“■善”(不属于善),语言逻辑上“■善/■善”包含“不善不恶”(=0)、“恶”(<0)两界态,而“朴”正是“不善不恶”(=0)伦理样态。荀子坚定地认为“人性资朴(质朴)-人性不善-人情不美”,然人何以致善致圣呢?荀子说“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且常人于之皆有“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故可通过伪积而致善致圣,且是可致而非皆可致,能致而非皆必致。今本《性恶》篇“离其朴,离其资”、“不离其朴,不离其资”两句,前句驳孟子“失丧性故(性本)”论调之性本善论/性有礼义论,后句倡荀子自身“本始材朴(质朴)”论调之性本朴论/性无礼义论。今本《性恶》篇言材性资朴基础上“美之利之”,又言“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目明耳聪”云云,亦在讲“材-性-伪”关系,此与孱入《礼论》篇的“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段落完全一致且应章句原在同篇。《性恶》篇的真相是言材性资朴、性无礼义,人性不善,善恶人为、礼义伪生、文明伪得(心虑之为本作“爲+心”,习行之为作本“爲+人”,见《正名》),此千真万确、清晰确凿,不可回避与曲解,必须正视与面对。《性恶》篇名应校为《性不善》或《非性善》或《性论》,以正作《性论》为宜;《天论《性论礼论》乐论》四论相关,皆是荀子手著无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