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江淮论坛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中国的“感”、“感物”与日本的“哀”、“物哀”——审美感兴诸范畴的比较分析

     

摘要

作为审美感兴之范畴的中国的“感”字,至少在8世纪就见于日本文献.在“感”字的基础上,空海最早将“感兴”作为概念使用,世阿弥最早将“感”字有意识地、明确地作为一个戏剧美学概念加以使用.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中国是以心感物,心离不开物,心受制于物;日本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日本特色的审美感兴范畴是“哀”与“物哀”.其中“物哀”之“物”被置换为“物之心”,从而将“物”加以“心”化,称之为“物心”.中国的“感物”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背景,日本的“哀”、“物哀”则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感性与情绪;“感物”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情理适中,有“乐感”的性质,“哀”、“物哀”则是情理失衡、物我错位、自我倾斜,有“哀感”的倾向;“感物”是阴阳和谐,刚柔相济,“哀”、“物哀”则具有阴阳失调、阴盛阳衰的女性化色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