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外国哲学 >欧洲大学中的“中国哲学”:三种面向的“无”托邦

欧洲大学中的“中国哲学”:三种面向的“无”托邦

     

摘要

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哲学”,以及“中国哲学”是否能在西方学科划分的哲学系内占一席之地,不仅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至今也还缺乏有意义的讨论.虽然不少从事中国哲学的学者曾以普世性与公正性为要求就此向高等教育进行呼吁,但几乎未得到妥善的答复.以上种种表明,单凭理性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我过去曾指出:理性论证在此议题上之所以收效甚微,与我们感性上对特定事物的归属感息息相关.这类归属感的形成不全由理性决定:例如我们会对于养成我们的学科体制有所认同;同时,那些我们自认为归属其中的群体亦会如家庭对我们产生影响一般,潜移默化地形塑我们的观点.本文无意再多添支持“中国哲学”成立的论点,而转向体制层面的讨论,尤其聚焦在欧洲的大学.同其他地方相比,欧洲大部分的大学对一切非西方的事物抱有隐性的偏见.接下来,我将聚焦于“中国哲学”这一案例,来凸显上述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