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盘状结构域受体1促进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盘状结构域受体1促进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研究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调控微管相关蛋白Tau(简称Tau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64只7日龄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HIBD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治疗组(HIBD+NS组)及DDR1抑制剂(DDR1 inhibitor,DI)治疗组(HIBD+DI组),每组16只。通过结扎左侧颈动脉后置于低氧箱内2h,复制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DI组造模后,立即给予DDR1抑制剂侧脑室注射治疗。造模后48 h收集左侧皮层组织,HE染色观察大脑皮层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皮层组织中DDR1及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法检测乙酰胆碱含量。用方差分析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皮层损伤情况:与Sham组相比,HIBD组异常神经元所占比例明显增多[(80.28±4.51)%与(10.40±2.17)%,t=39.491,P<0.01]。HIBD+DI组动物大脑皮质区核固缩及坏死细胞比例较和HIBD+NS组显著降低[(31.91±3.05)%和(82.01±7.20)%,t=18.123,P<0.01)]。(2)DDR1和Tau蛋白磷酸化水平比较:DDR1磷酸化水平方面,HIBD组高于Sham组(0.922±0.199与0.095±0.023,t=10.379,P<0.01),HIBD+NS组高于HIBD+DI组(1.200±0.171与0.255±0.111,t=11.901,P<0.01)。Tau磷酸化方面也显示相似的趋势(HIBD组和Sham组分别为,0.194±0.224与0.919±0.228,t=7.347;HIBD+DI组和HIBD+NS组分别为1.100±0.167与0.291±0.210,t=9.447,P值均<0.01)。(3)乙酰胆碱含量:HIBD组低于Sham组[(3.685±0.472)与(7.429±0.861)ng/g蛋白,t=10.781,P<0.01]。而HIBD+DI组高于HIBD+NS组[(7.058±0.915)与(2.521±0.723)ng/g蛋白,t=10.989,P<0.01]。结论 DDR1激活引起HIBD新生大鼠皮层组织中Tau过度磷酸化,进而导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减少。抑制DDR1活化能够降低HIBD新生鼠皮层组织中Tau的磷酸化水平,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DDR1抑制剂对HIBD新生鼠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