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中国领导科学 >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性质透视——兼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性质透视——兼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与生产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实践形式,交往实践的常态形式是“在场交往”,“缺场交往”是特例性实践选择。随着交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信息革命深入,使交往形态发生了社会结构性的转变,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成为常态;“缺场交往”具有“非场所”、“脱域化”与“流动空间”的属性,网络化社会“缺场交往”阐释交往的物质生产基础网络化转型,主体间性关系拓展,精神交往形态与信息符号中介的场域化。

著录项

  • 来源
    《中国领导科学》|2017年第5期|P.37-40|共4页
  • 作者

    王立娟12; 戴艳军3;

  • 作者单位

    [1]鞍山师范学院 [2]大连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3]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鞍山师范学院 [2]大连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3]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鞍山师范学院 [2]大连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3]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康德(Kant,I.1724~1804年);
  • 关键词

    网络化社会 缺场交往 交往理论;

  • 入库时间 2024-01-27 08:03:20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