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生态学报》 >剪形臂尾轮虫形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剪形臂尾轮虫形态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摘要

对芜湖市镜湖和汀棠湖中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的发生及其形态特征进行了一年的观察,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镜湖中,剪形臂尾轮虫出现于7月至10月,且仅存在短后棘刺型个体;2样点内,除了前外棘刺长以外,轮虫的其他各形态参数均随季节显著变化,形态参数的样点间差异也因季节的不同而异;轮虫的各形态参数均随pH的升高而延长,随过滤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缩短;体长和体宽均随晶囊轮虫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汀棠湖中,短后棘刺型个体出现于6月至10月,而长后棘刺型个体仅出现于6月至8月;2种形态型个体同时存在时,长后棘刺型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始终高于短后棘刺型个体,并与水温、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以及枝角类、桡足类和晶囊轮虫的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2样点轮虫短后棘刺型个体各形态参数均随季节显著变化;长后棘刺型个体在1号样点内仅前外棘刺和后棘刺长有显著变化,而2号样点内仅体长、体宽和后棘刺长有显著变化;2样点内长后棘刺型个体的体长、体宽以及前外棘刺和后棘刺均显著长于短后棘刺型个体;同一形态型个体形态参数的样点间差异因季节的不同而异;短后棘刺型个体的前外棘刺和后棘刺长均与水体中总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后者与过滤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和枝角类密度也呈显著的正相关;长后棘刺型个体的后棘刺长与桡足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前内棘刺长与水温、溶氧量和晶囊轮虫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两湖泊内剪形臂尾轮虫的后棘刺长和体长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提示其后棘刺的延长并不是对体长的异速增长.

著录项

  • 来源
    《生态学报》 |2012年第16期|5034-5042|共9页
  •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省高校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重要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剪形臂尾轮虫; 形态特征; 时空变化; 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