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自然地形、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
【6h】

中国自然地形、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交通运输发展的重新认识

1.3 问题的提出——地理环境作用的忽视

1.4 概念界定

1.4.1 交通运输成本

1.4.2 地理环境因素

1.4.3 区域经济发展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2.1.1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2.1.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基础理论

2.1.3 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学

2.2 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综述

2.2.1 国外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

2.2.2 国内交通运输地理学研究

2.3 运输经济学研究综述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2.3.2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演化问题

2.3.3 经济发展中的运输结构问题

2.4 理论评述

3 自然地形条件、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3.1 自然地形条件与交通运输成本间的作用机理

3.2 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3.2.1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作用机理

3.2.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成本间的作用机理

3.3 自然地形条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作用机理

4 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4.1 自然地形条件对交通运输建设成本的影响

4.2 交通运输建设成本的核算

4.2.1 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核算

4.2.2 工程项目总成本费用核算

4.2.3 工程项目工程量核算

4.3 典型地区铁路建设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4.3.1 平原地区——京九铁路

4.3.2 黄土高原——宝中铁路

4.3.3 群山地区——成昆铁路

4.3.4 青藏高原——青藏铁路

4.4 典型铁路工程量与自然地形条件

4.4.1 单线铁路

4.4.2 双线铁路

4.5 六大区域铁路建设工程量与自然地形条件

4.6 小结

5 交通运输营运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5.1 自然地形条件对交通营运成本的影响

5.1.1 交通营运成本的构成

5.1.2 自然地形条件对工资支出的影响

5.1.3 自然地形条件对能耗支出的影响

5.2 中国交通运输能耗评价

5.2.1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测算模型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交通运输能耗区域分布

5.3 自然地形条件对交通运输能耗的影响实证分析

5.3.1 区域交通运输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5.3.2 评价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6.3.3 自然地形条件对交通运输能耗影响评价分析

5.4 小结

6 交通运输维护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6.1 交通运输维护成本

6.2 铁路维护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6.3 中国铁路维护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

6.3.1 铁路桥隧长度与自然地形条件

6.3.2 铁路维护活动投入强度与自然地形条件

6.4 小结

7 宏观自然地形背景下的中国交通运输成本评价

7.1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7.2 地区国民经济交通运输成本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7.2.2 地区国民经济交通运输成本总体评价

7.2.3 地区交通运输成本结构评价

7.2.4 中间投入行业结构评价

7.3 地区交通运输成本与自然地形条件相关关系分析

7.3.1 宏观自然地形背景下的地区交通运输成本

7.3.2 六大区域自然地形背景下的交通运输成本

7.3.3 三大区域自然地形背景下的交通运输成本

7.4 中国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7.4.1 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下的交通运输发展

7.4.2 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7.5 小结

8 中国自然地形、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8.1 构建包含地理环境因素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8.1.1 多马—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

8.1.2 区域经济增长一般模型

8.1.3 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中间产品投入的发展模型

8.2 数据来源与处理

8.2.1 区域经济增长基础数据

8.2.2 地理环境因素基础数据

8.3 宏观自然地形尺度下的交通运输成本与经济发展

8.3.1 中国地区自然地形条件的交通运输成本与经济增长

8.3.2 六大区域自然地形条件的交通运输成本与经济增长

8.3.3 三大区域自然地形条件的交通运输成本与经济增长

8.4 小结

9 自然地形条件下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9.1 自然地形条件下的交通运输服务性

9.2 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功能需求

9.2.1 国民经济的交通运输功能需求

9.2.2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交通运输需求

9.3 基于自然地形视角下的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9.3.1 自然地形条件与经济、人口密度

9.3.2 经济、人口密度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交通运输负担

9.3.3 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与交通运输投入负担

9.3.4 自然地形条件与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效率

9.4 京九铁路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9.4.1 京九铁路概述

9.4.2 京九铁路途径地区自然地形条件

9.4.3 京九铁路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的经济社会效益

9.5 陇海铁路区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9.5.1 陇海铁路概述

9.5.2 陇海铁路途径地区自然地形条件

9.5.3 陇海铁路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的经济社会效益

9.6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区域发展差异一直是经济学领域备受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分别从资本、资金、技术、制度和文化等发展要素角度进行了解释。但上述发展要素均具有流动性,如果它们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那么在长期内,流动性则会抹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而现实并非如此,尤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已经保持了近千年的历史。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中唯一不具流动性的是地理环境,它才是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真正原因。而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部门,是地理环境影响经济社会活动的表现形式。研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大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回归分析、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自然地形角度,对自然地形条件、交通运输成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研究发现:
   一、中国不同地形条件下交通运输所发生的建设成本、营运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较大差异性。比如,在华北平原和江南平原建设铁路,所发生的建设成本比例为1:2;由能源消耗引起的交通运输营运成本,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耗比例为1:2.09:2.47。二、受交通运输建设成本、营运成本和维护成本的影响,中国区域交通运输成本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沿海地区经济活动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为1,则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分别为1.15和1.53。三、受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的带动,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承担的交通运输成本日益增加,交通运输建设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得技术进步、交通运输一体化等降低交通运输成本的努力成为徒劳。四、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交通运输所产生的区域经济社会效应不同。沿海地区的交通线路以点对面、线对面的方式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服务强度大,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大,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线路则以点对点、线对点的方式为区域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服务强度小,服务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低。五、受自然地形条件和运输距离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活跃地区经历了,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又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凭借着距离市场近和交通运输成本低廉的优势,获得了快速发展;后期,随着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国内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以及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重心开始向西、向北迁移。
   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得出结论:为减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区域应立足自身的自然地形条件,从区域经济活动安排和交通运输成本控制入手,在不同自然地形条件下,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以此来减轻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负担,减小自然地形条件通过交通运输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