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的改善及其设计方法探讨——以合肥市为例
【6h】

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的改善及其设计方法探讨——以合肥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致谢

0绪论

0.1题目来源

0.2该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0.3论文主要内容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0.3.1调研限定

0.3.2调查对象

0.3.3调查方式

第一章居住形态与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演变

1.1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1.1.1里坊制

1.1.2街巷制

1.1.3“胡同—大院”与“里弄—天井”

1.2居住区概念的提出

1.2.1“邻里单位”

1.2.2“居住小区”的理论

1.3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

1.3.1 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

1.3.2 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1.3.3 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第二章居住区交往活动的解析

2.1交往的涵义

2.1.1交往的概念

2.1.2交往的特点

2.2居住区交往活动的解析

2.2.1居民行为活动类型

2.2.2居住区交往活动解析

2.2.3居住区交往活动的特点

2.2.4影响居住区交往活动的因素

2.2.5居住区交往活动的属性

第三章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特质与心理行为分析

3.1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概念

3.2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特质

3.2.1“领域”的概念

3.2.2居住区交往空间的领域性

3.2.3居住区交往空间的领域的划分

3.3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场所生成

3.3.1场所的概念

3.3.2居住区交往空间场所的生成

第四章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4.1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的几个方面

4.2空间的布置

4.2.1空间的限定

4.2.2消极空间、积极空间与交往活动

4.3居住区建筑组群的布置

4.3.1住宅的布置与交往

4.3.2公共建筑的布置与交往

4.4道路布置与交往

4.4.1居住区道路的布置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4.2居住区道路布置的探索

4.5居住区绿化布置与交往

4.5.1绿化的功能

4.5.2绿化布置与交往

4.6居住区环境小品、设施的布置与交往

4.6.1居住区环境设施的分类

4.6.2居住区环境小品、设施布置与交往

第五章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的改善探讨——以合肥市为例

5.1居住区交往空间改善的成因

5.2针对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改善的现状调研

5.2.1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改善、环境改造的研究对象

5.2.2交往空间的现状分析

5.2.3曙光新村、西园新村、琥珀山庄、梦园小区交往空间的比较

5.3基于改善居住区交往空间品质的环境改造案例分析 ——以曙光新村为例

5.3.1选择曙光新村的原因

5.3.2交往空间状况及问题

5.3.3曙光新村空间环境的改造

5.4小结

引文出处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居住区的改造更新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居住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居住区的模式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住区在建成时仅仅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居住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原有住区的模式不能满足居民新的生活活动方式的需要.该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来研究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改善.该文从空间布置、小区道路布置、绿化环境、设施小品的布置四个方面来研究影响交往活动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因素,寻找居住区交往空间改善的方法.并就合肥市80年代、90年代有代表性的小区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老住区交往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对80年代初所建的合肥市曙光新村的交往空间品质的改善进行实际的案例分析,希望这些探讨能开启居住区环境改造的新的思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