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6h】

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课题来源

1.2研究现状

1.2.1理论研究现状

1.2.2地质调查现状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4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括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区域构造格架

2.2.2构造岩石组合划分

2.2.3区域沉积—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构造特征

3.1构造单元划分

3.2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3.2.1 秦岭造山带南缘

3.2.2扬子板块北缘

3.3构造层与构造旋回

3.3.1 构造层

3.3.2构造旋回

3.4 断裂系统

第四章 构造变形特征

4.1 构造变形分析

4.1.1 随县前陆冲断带

4.1.2襄樊广济断裂带

4.1.3 大洪山前陆褶冲带

4.1.4 构造变形特征总结

4.2 断裂带构造演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展开▼

摘要

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和显微构造实验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并证明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发现研究区的构造由于经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叠加改造,形成至北东向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变形程度加强。襄樊—广济断裂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保存了各种构造现象,这些现象记录着丰富的秦岭微陆块与扬子板块之间俯冲、碰撞的演化信息。
   论文系统阐述了随县、京山地区的构造岩层组合,由老到新依次划分为过渡性基底组合、大陆边缘组合、大陆—裂陷边缘组合、前陆盆地组合。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和分析,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经历了扬子期到印支期的长期演化,并在喜山期形成前陆盆地,且遭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变形改造,最终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
   研究区从北东→南西方向构造分带性明显,根据构造变形特征和所处的构造环境划分为随县前陆冲断带、大洪山前陆断褶带、京山前陆盆地;纵向上划分为扬子构造层、印支构造层和后扬子构造层、大陆边缘构造层,是构造旋回的地层表现。褶皱与断层是在印支期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碰撞作用下,形成的北西—南东走向的构造形迹。
   本文用区域构造地质方法,根据野外大量的观查,对断裂带构造的变形变质及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得出随县、京山地区构造变形带的几何学特征。认为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是由多期次、多层次的复合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形成了自北东→南西规律性倾斜的逆冲推覆构造,随着向断层带靠近出现碎裂岩,并且出现变形程度加强的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